品茶论道以茶会友

品茶论道以茶会友

茶是一种美味可口的饮品,不仅可以解渴,还可以提神醒脑。但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品茶论道以茶会友,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情趣。

在品茶时,人们往往会个人品评,分享各自的感受,从而开展起一场生动而深入的茶文化交流。茶友们可以谈论茶叶的品种、产地、加工工艺、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分享自己的泡茶心得,品茶带来的口感、味道等感受。在这样的交流中,不但可以增长知识,也可以扩大人际关系,加深友情。

此外,品茶还能够调节人们的情绪,放松紧张的心情。饮茶时,一定要慢慢品味,体味茶汤的醇厚,感受茶香的清新,享受品茶的过程。这种慢节奏的品茶过程可以缓解疲劳与压力,提高自身品位。

总之,品茶论道以茶会友,是一种健康、快乐、有益的生活情趣。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品质茶叶,品味优美茶汤,感悟茶文化的魅力。通过品茶,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自身品位,还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以茶会友,品茶论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人任书蜀州唐

王勃

陈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时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陆羽写的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是什么?

陆羽写的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是《茶经》。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汉族茶文化的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汉族民间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评价

《茶经》在当时就已竞相传抄,《新唐书隐逸传》说陆羽著《茶经》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当时卖茶的人甚至将陆羽塑成陶像置于灶上,奉为茶神。

《茶经》大大推动了唐以后茶叶的生产和茶文化的传播。《茶经》之后,我国历代出现不少有关茶的专谱,有些还标明是对陆羽《茶经》的补充。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七种工具。"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

《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茶盘刻的经典茶语

1、上善若水,浮生若茶。

2、阳光疏影,伴一杯茶。

3、饮茶人生,方圆有度。

4、清茶一杯,亲密无间。

5、手中有茶,便是幸福。

6、挚友如茶,一杯足矣。

7、茶,不和饮料比浓淡。

8、用一杯茶,交知心的友。

9、闲时品茗,静夜秋思。

10、佛说,茶是包容的。

11、品一杯茶,与岁月共老。

12、心素如简,人淡如茶。

13、茶,如人生,虽枯犹荣。

14、喝点茶,精神振奋。

15、醉人入心,尽在茶中。

16、茶似山泉,心似幽兰。

17、一杯清茶,百味人生。

18、人生如茶,静心以对。

19、一壶茶香,满春园。

20、酒味茶香,兼而有之。

21、心之所向,茶香披靡。

22、一盏清茶,悠悠岁月。

23、以茶会友,是一种深交。

24、茶海茗香,禅味人生。

25、喝茶为伴,不负韶华。

26、品茶贵静,茶事贵和。

27、茶友贵淡,茶商贵诚。

28、品一杯茶,忆一段光阴。

29、沉时坦然,浮时淡然。

30、竹无俗韵,茗有奇香。

31、半盏清茶,一颗清心。

32、绵柔之下,暗藏劲道。

33、茶的温柔,愿余生静好。

34、酒会郁结,茶却消解。

35、茶,是快乐的承载!

36、人生如茶,茶似人生。

37、一人喝茶,悠然自得。

38、浮生若茶,亦甘亦苦。

39、茶道乃修身养性之道。

40、茶,一壶人生。

41、喝点茶,幸福快乐。

42、一人一禅,一茶一座。

43、喝点茶,礼义周全。

44、人善言,茶不语。

45、精英品茶,俗人饮酒。

46、以茶会友,天长地久。

47、以茶会友,以话交心。

48、生于高山,活于泉水。

49、一杯茶,看透一人生。

50、喝点茶,恩爱有加。

51、茶与酒,难分伯仲。

52、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53、品茶论道,把酒会友。

54、茶叶,厚德载物的君子。

55、茶能静心,不惧骇浪。

56、禅化俗世,茶净苍生。

57、喝点茶,文思泉涌。

58、茶,是有生命的。

59、友谊,就在一杯茶之间。

60、水不是茶,茶就是水。

61、品茗论道,静心修持。

62、品茗会友,温润友情。

63、喝点茶,干活有劲。

64、人生,只是一杯茶。

65、茶若能言,饮者自惭。

66、喝点茶,诗情满满。

67、喝点茶,意气风发。

68、茶人贵真,茶性贵纯。

69、制茶贵精,泡茶贵洁。

70、茶的一生,坎坎坷坷。

71、君子爱茶,诗人爱酒。

72、茶,是健康的信仰!

73、茶,不因一人而无味。

74、高山茶叶,低山茶子。

75、人生如茶,源于自然。

76、品茶,品的是心。

77、茶色江湖,一杯尽饮。

78、人生,不过一杯茶。

79、水静茶清,心也清。

80、茶有茶道,吃有吃道。

81、人走茶凉,莫非如此。

82、茶浓情浓,茶浅谊深。

83、交友如茶,淡而清香。

84、茶礼贵敬,采茶贵时。

唐、宋时期,茶文化有着怎样的发展?

茶在华夏文明中有着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且经久不息、风靡全球。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茶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夕阳西下,一把摇椅、一杯清茶,如此静谧、如此优雅。

茶的清新与独特,可以使人们疲倦一天的身心得以适当慰藉,修其身而抚其心,当茶与人们的心灵产生碰撞与共鸣时,茶道也便应运而生。至此,茶不再是人们单纯所喜爱的一种饮品,它亦被视为一种烹饮之艺,一种修身之方,一种品茶之礼。随着历史的长久发展,人们对茶的种植、采取、翻炒、烹煮也逐渐习得良方,因而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特征。当茶的文化特征被文人所赋予精神与内涵后,华夏也便运生出悠久而又厚重的茶文化。它集天地人于一体,包罗万千,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出独特的气息与魅力。

【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

茶的起源:

谈起华夏人何时开始饮茶这个问题,人们始终都无法统一其言论,说法也更是各不相同。这也仿佛就像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久久萦绕在人们心头。

传说早在4700多年前,遍尝百草的神农氏为了医治百姓的疾病,常去深山采药并亲口尝试。一天在他采药试药的过程中了72种毒,于是便倒在了一颗大树下。一阵轻风拂过,树上掉落的几片叶子落到了他的嘴边,他顺势一嚼顿时感觉满口清爽,不久后神智也逐渐清醒。因而他便带回一些树叶进行研究,后来的他发现这个树叶具有提神、解毒、醒目等疗效,便把这种树叶定作为一种“药材”,命名为“荼”(tú)。随着时代的演变,“荼”首先从药用变为了食用,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一种冷菜。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得到这种食用的习俗,正如云南基诺族的“那坡批批”,其实就是凉拌茶的一种吃法。

至于茶何时成为人们的饮品,时间上也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史料上最早记载着以茶而饮是在西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记载道:

“脍鱼氰鳖,烹荼尽具”

“烹荼尽具”则证明汉朝人早已经将“荼”作为了一种饮品,因此我们仅知道饮茶之风早在汉朝时就已形成,而对于其何时兴起其实还无从考证。在《文化中国-品茶论道》中,茶文化专家乔先生则认为饮茶之风源起于战国时期。在秦始皇吞并六国的进程中,他的军队从中原打到四川,自从他攻下巴蜀地区之后,人们也便形成了煮“荼”而饮的习惯,饮茶之风也便由此兴起。

【出土的茶罗】

在“荼”字转变为“茶”字的历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个朝代,这个朝代就是唐代。在唐代的《开元文字音义》中,茶圣陆羽首次将“荼”写为了“茶”,故而他也便成为了“茶”字的推广者与传播者,并为“茶”这种植物或是饮品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至此,“荼”也被人们真正叫做了“茶”。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注定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华夏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茶也诞生了诸多的文化情怀。唐代人饮茶注重的是一个“品”字,因而他们在用茶的过程中也有着一系列严格的流程,这其中也包括着对茶的选取、烹煮的火候、环境的选择与饮用的规范等。这其中也显示出了唐代人的沏茶之艺、赏茶之雅、饮茶之方、会茶之礼等,故而他们对茶也便有了一种极为特殊的情怀。在唐代的与朋会客之中,沏茶与敬茶的利仪是不可缺少的,这其中不仅要注重水杯中所剩的水量,也要保证茶的水温,边喝边添,使茶水的浓度与温度保持前后相同,也可以加之茶食、甜点、佳肴等调节氛围,从而达到不同的享受效果。在品茶的过程中,茶被赋予了精神与文化内涵之后,茶文化也便应运而生。

【茶圣陆羽雕像】

在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他将唐以前茶的种植、采摘、制取、烹煮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从中提炼出了精简的茶道精神,随着发展茶道精神则被概括为:怡、清、和、真四字。

所谓“怡”说的则是茶的保健功效,茶原本就拥有着很大的药用价值,故而经常喝茶有利于身体健康。不仅如此,古人喝茶的过程也非常复杂,因而他们注重的更是对身心的锤炼,以茶来感悟人生,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对于茶的描述有很多,如醇厚、甘甜、微苦、清新等,而清新中的“清”则与道家的思想一脉相承。清心寡欲不为世间俗事所困,幽静清雅远离人间红尘成为了诸多文人墨客所竭力寻求的至高境界。

在华夏人以茶会友,以茶待客的礼仪中,体现出了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这亦是华夏文明中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在如今人们的生活中也提现着以茶联谊的情怀,简单开一个茶话会,既经济又简便还不失文雅。

茶是非常质朴的一种饮品,真茶真水、真情真意、返璞归真,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更为贴切。饮茶的最高境界,在于茶对人的启发与指引,使人们在生活中逐渐淡泊名利、尚德行俭,最终寻得真、善、美的人生真谛!

在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后,唐代也便兴起了以茶道为核心的茶文化,饮茶的高雅兴致也便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僧侣文人与普通百姓,几乎无人不饮。

【茶圣陆羽的《茶经》节选】

在唐代人们有着专门用来存放茶团的器具茶笼,这中茶笼既有着很好的通风效果,又能很好的防虫防潮;人们亦有着用来碾茶的器具茶碾(唐人喝茶喝的是茶粉,所以要先将茶饼、茶团敲成小块,后用茶碾压为粉末)。他们的饮茶过程也是极为讲究,人们先将碾好的茶粉放入专门用来筛茶的茶罗中,前后撞击筛选茶粉;后将筛好的茶粉放入盐台,所谓盐台则是用来添加盐与花椒的器具,唐代人的饮茶保留着之前食用的习俗,故而要加一些佐料用来调味;调好后的茶粉将会倒入茶坛中烹煮,最后将其打入茶碗中饮用。

【唐代煎茶图】

这一系列饮茶的流程就是唐代著名的煎茶,在煎茶的一系列复杂过程中茶文化也得以充分地展现与发展,这也是茶最早的艺术品尝形式。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就唐代的饮茶习惯而言,茶文化大都表现在煎茶的这一过程中,而到了宋代则演变出了处煎茶以外的文化表现形式,如宋代的“斗茶”与“分茶”等。

斗茶

所谓斗茶,顾名思义,就像是古人论剑一样,互相切磋、互相学习。斗茶则是考验人们对茶汤的,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沏茶水平。斗茶在每一年春茶制成后都会如期举行,参加斗茶的人都会自己备上好茶并携带茶具。

【宋代斗茶图】

对于茶艺比试的地点多数人会选着在颇具规模的茶店中,少数人也会选在邻水幽静的田野或是花木繁茂的庭院中,这些地方都是斗茶的好去处。比赛开始后茶艺人先各自调好自己的茶,然后通过互相评审的方式来鉴别谁的茶艺更为高超。斗茶可以是一群人共同比拼,也可以是两个人一决高下,通常情况下皆采用三局两胜的方式。

分茶

分茶又被称为“茶百戏”,它是宋代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宋代所流行的一种茶道。分茶指的是茶艺人在沏茶过程中,使茶汤的汤花瞬间所显示出的多变景象,这一点无疑更加考验茶艺人的功夫与手法。茶艺人一般单手携壶,通过不同的手势、注水的高低、壶嘴长短粗细各异的壶嘴,使注茶之时显现出各不相同的茶纹景象,进而形成不同的效果。

【宋代茶百戏】

宋代有很多大文豪都曾对分茶有过很多描绘,如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就曾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一诗中,曾对宋代人们高超分茶技艺进行过详细描写,诗云:

“分茶何似煮茶好,煎茶不如分茶巧。蒸云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遇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势字嫖姚。

诗中提及茶与水交融之后,茶汤会在杯中展现出形象各异的画面,真真假假,奇妙无穷。以此来展现出就算唐代煎茶技艺再高超,也没有宋代分茶的技艺奇妙,这也从侧面表现出了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茶的繁荣景象:

茶之所以盛于宋,这与宋徽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不仅懂得如何点茶泡茶,还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制茶过程与茶香之间的联系。在宋徽宗的引领下,茶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而茶在社会中表现出的景象也愈来愈繁荣。

【宋代的茶馆】

在宋代的都城开封中,茶馆、茶肆等场所更是空前兴旺。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见到汴(biàn)河两岸茶庄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宋代的茶庄不仅白天经营,在晚上还会设有夜茶,除了供给茶水之外,还会有着琳琅满目的茶点。到了半夜,为了方便往来行商的市民解渴,还会有提瓶卖茶的人。在开封城内,更是设有“每五更点灯”的早茶馆。宋代茶庄24小时的营业模式,为茶文化的兴盛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关于茶书的撰写也远远超过了唐代,其描述更是十分详尽,人们对茶的认识与见解曾超过了30个方面。宋代的饮茶之风与品茶之道盛行天下,开封城曾是全世界茶文化的中心,其浓厚的茶文化更是影响到了韩国、日本等地。如今我们也不难发现日本的茶道与中国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这也正是源于宋代茶文化的影响。宋代不仅将斗茶、分茶等茶艺做到了极致,更是将茶文化推向了历史的。

茶在宋代之前的发展,经历了由药用演变为食用,再从食用演变为饮用的漫长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人们用茶的最高境界也便是唐代的“品茶”了,而宋代人却把“品茶”与“玩茶”做到了有机统一,并开创出茶文化前所未有的浪漫情怀。因而,宋代可谓是中国茶与茶文化发展的巅峰。

【宋代兴盛的茶文化景象】

评价:

茶源为茶树上尤为普通的一部分,但如今却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饮品,这其中自然离不开茶的特点以及悠久浑厚的茶文化。

茶性之中有甘、有苦,同时茶还能折射着人性中的质朴、平淡、宁静、脱俗、典雅等特点,这种情怀与华夏人的品格追求与精神内容所交相呼应,进而运生出华夏独特而又厚重的茶文化。经过时代的不断发展,茶不再是一种单纯的饮品,它被人们不断注入着新的生机与活力。因而,茶不仅承载着古人近五千年来繁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它也映照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礼仪之风。

小弟准备开一茶庄,求以“东”“沁”开始的一幅对联。

上联:东来紫气 云交豪杰来一品

下联:沁心滋神 轻儒淡雅入三味

横批:以茶会友

品茶论道史英雄是啥意思?

应该打错了字,可能是“品茶论道话(忆、记)英雄”?

大概的意思是:

你我对坐,一边品茶(慢慢喝茶),一边交流(读书和人生的)感悟,议论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以茶会友,知己相逢,真是舒畅啊。)

唐朝作为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对喝茶有着怎样的讲究?

大唐是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随着唐帝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和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国的茶香、茶艺,远播海外。

大唐皇帝在六迎佛骨时,曾将一套价值无与伦比的宫廷茶具,奉献给法门佛祖。1987年4月3日,这批稀世珍宝重见天日,立即引起世界轰动。这说明,唐代已是我国种茶、饮茶以及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茶叶逐渐从皇宫内院走入了寻常百姓的家庭,因此无论是宫廷茶艺、宗教茶艺、文士茶艺和民间茶艺,不论在茶艺内涵的理解上还是在操作程序上都已趋于成熟,形成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饮茶之道。

唐朝人到底是怎样喝茶的?

这是一个人们感兴趣的问题。西安福宝阁根据我国茶文化专家、学者的研究,及陆羽《茶经》的记载,艺术地复原了大唐茶韵,其中包括清平茶、大唐贵妃茶、大唐文士茶、大唐禅茶、大唐民俗茶等,让今人了解了大唐的茶文化。

大唐君臣清平茶说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请大学士李白品尝全国各地进贡的新茶贡品之事。李白诗性大发,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调三首》。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分为备器、鉴赏茶饼、炙茶、碾茶、筛茶、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兑汤、分茶、敬茶、闻茶、观色、品茶、谢茶等十六个步骤,是盛唐时期的宫廷茶艺。

长安汇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们办茶会、写茶诗、著茶文、品茶论道、以茶会友。高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世使君》一诗中就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唐代饮茶诗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所论述的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喝了七碗茶就能变成神仙。

文士茶道分为备器、净手、焚香、礼拜、赏茶鉴茶、鉴水、烹茶、闻茶、观色、谢茶等。受邀参加茶会的文士用弹琴、吹笛、舞剑烘托茶会气氛和答谢主人。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唐宫廷茶具,证明唐代佛门禅茶已经非常兴旺。钱易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唐宣宗曾问一位130多岁老僧,吃了什么药能这么长寿?

老僧说没吃什么药,唯一的嗜好是饮茶。法门禅茶是佛教中的一种茶道,是禅师茶艺、佛门品茗的高雅艺术。茶道程序繁多,分为礼佛、净手、焚香、备器、放盐、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闻茶、吃茶、谢茶等。

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这种吃法。

大唐时期茶道的出现表明,饮茶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境界,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唐朝文士茶表演程序

唐朝文士茶表演程序

  导语: 文士茶是依据文人雅士的饮茶习惯整理而成。文士茶的风格以静雅为主。插花、挂画、点茶、焚香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文人品茶更重于品,山清水秀之处、庭院深深之所,清风明月之时,雪落红梅之日,都是他们静心品茶的佳时佳境,文人品茶不为解渴,更多的是在内心深处寻求一片静谧。因而文人品茶不仅讲究何时何处,还讲究用茶、用水、用火、用炭,讲究与何人共饮。这种种的讲究其实只为一个目的,只为进入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自古以来,茶与文人就有着不解之缘。饮茶的境界与文人雅士崇尚自然山水,恬然淡泊的生活情趣相对应。以茶雅志、以茶立德,无不体现了中国文士一种内在的道德实践。

  文士茶是依据文人雅士的饮茶习惯整理而成。文士茶的风格以静雅为主。插花、挂画、点茶、焚香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文人品茶更重于品,山清水秀之处、庭院深深之所,清风明月之时,雪落红梅之日,都是他们静心品茶的佳时佳境,文人品茶不为解渴,更多的是在内心深处寻求一片静谧。因而文人品茶不仅讲究何时何处,还讲究用茶、用水、用火、用炭,讲究与何人共饮。这种种的讲究其实只为一个目的.,只为进入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文士茶的表演正是反映了文人饮茶的清雅。所用的茶具为青花梧桐滗盂、汤瓯、泥壶。茶叶(追新茶业)为“婺绿茗眉”、“灵岩剑峰”。水为廖公泉或廉泉之水。伴着悠然的丝竹之声,身着罗裙的表演者款步上台,温文尔雅,端庄大方,就像是一位女才子。摆好茶具,开始焚香,拜祭茶圣陆羽。然后净手、涤器、拭器,目口用白绢轻轻拭擦茶盏。接下来备茶洗茶,冲泡时,采用高冲法,加之柔美的“凤凰三点头”,茶只注七成满。奉茶之后,先要闻香、观色,然后才慢啜细品。将文人雅士追求高雅、不流于俗套的意境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

  表演程序:

  文士茶的表演程序为:

  1.备具2.焚香3.盥手4.备茶5.赏茶6.涤器7.置茶8.投茶9.洗茶10.冲泡11.献茗12.受茗13.闻香14.观色15.品味16.上水17.二巡茶18.收茶具

  中国的“士”指的是知识分子,文士茶,就是文人品茗的艺术。在唐朝,以古都长安为中心,荟萃了大唐的文人雅士和茶界名流,如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画家吴道子、王维、韩滉;音乐家白明达、李龟年等,他们办茶会、写茶诗、品茶论道,以茶会友,整合了大唐茶道(追新茶叶)。据《全唐诗》不完全统计,涉及茶事的诗作有600余首,诗人有150余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创作了大批以茶为题材的诗篇。李白的《赠玉泉仙人掌茶》、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白居易的《茶山境会亭欢宴》、杜牧的《题茶山》、柳宗元的《竹间自采茶诗》、温庭筠的《采茶歌》、颜真卿等六人合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等等,都显示了唐代茶诗的兴盛与繁荣。

  中国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追新茶叶),因为“士”都具有一官半职,特别是在茶区任职的州府和县两级的官吏,因职务之便更有机会得到名茶,甚至比皇帝还要先尝到贡茶,同时也因为他们对茶的感觉细腻,最能体会茶之神韵,加之茶助文思,吟诗作赋笔下生花。所以以“士”为中心形成了唐代三大茶艺之一的文士茶。

  大唐文士茶风鼎盛,举办家庭茶会司空见惯。大唐文士茶是长安著名的诗人和茶痴白居易举办家庭茶会,款待诗人顾况、刘禹锡的情景。

  文士茶亦称“雅士茶”。雅士茶的“雅”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品茗之趣、二是茶助诗兴、三是以茶会友、四是雅化茶事。文人茶艺对茶叶、茶具、用水、火候、品茗环境有着文人特殊的要求。与会茶友,须人品高雅,有较好修养。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清言对话,是文人茶艺的主要活动内容。

  文士茶的风格以静雅为主;文士茶的目的是达到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文士茶讲究三雅:饮茶人士之儒雅、饮茶器具之清雅、饮茶环境之高雅;讲究三清:汤色清、气韵清、心境清,以达到物我合一、忘怀世俗的境界。

  文士茶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休闲方式更是他们逃避现实、甚至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好道具。这些文字很漂亮,但做法上太精致,就未免零碎,说实话我更喜欢普洱茶的大气朴厚的境界。

  1.临风弄笛,栏杆上桂影一轮;扫雪烹茶,篱落边梅花数点。银烛轻弹,红妆笑倚,人堪惜,情更堪惜;困雨花心,垂阴柳耳,客堪怜,春亦堪怜。

  2.云水中载酒,松篁里煎茶,岂必銮坡侍宴;山林下著书,花鸟间得名句何须凤沼挥毫。

  3.好香用以熏德,好纸用以垂世,好笔用以生花,好墨用以焕彩,好茶用以涤烦,好酒长以用消忧。

  4.问妇索酿,瓮有新刍;呼童煮茶,门临好客。

  5.独坐丹房,潇然无事,烹茶一壶,烧香一炷,看达磨面壁图,垂帘少顷,不觉心静神清,气柔息定,蒙蒙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达摩与之乘槎而见麻姑也。

  6.客散门扃,风微日落,碧月皎皎当空,花阴徐徐满地。近檐鸟宿,远寺钟鸣,茶铛初熟,酒瓮乍开,不成八韵新诗,毕竟一团俗气。

  7.读理义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茶种竹,听琴玩鹤,梵香煮茶,泛舟观山,寓意弈棋,虽有他乐,事不易矣。

  8.白云在天,明月在地,焚香煮茗,阅偈翻经,俗念都捐,尘心顿洗。

  9.世上有一种痴人,所食闲茶冷饭,何名高致。

  10.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旧。

  11.采茶欲精,藏茶欲燥,烹茶欲洁。

  12.茶见日而夺味,墨见日而色灰。

  13.翠竹碧松,高僧对弈;苍苔红叶,童子煎茶。

  14.净几明窗,一轴现,一囊琴,一只鹤,一瓯茶,一炉香,一部法帖;小园幽径,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几拳石,几池水,几片闲云。

  15.热汤如沸,茶不胜酒;幽韵如云,酒不胜茶。茶类隐,酒类侠;酒固道广,茶亦德素。

  16.半轮新月数竿竹,千卷藏书一盏茶。

  17.垂柳小桥,纸窗竹屋,焚香燕坐,手握道书一卷,客来刚寻常茶具,本色清言,日暮乃归,不知马蹄为何物。

  18.庭前幽花时发,披览既倦,每啜茗对之,香色撩人,吟思忽起,遂歌一古诗,以适清兴。

;

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

唐代是茶 文化 发展的第一高峰期,那么唐代茶文化有什么 饮茶 方式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一起来看看。

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

  中国先民喝茶的起缘可以追溯到汉代,有关茶具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之于西汉王褒的《僮约》,其中有“烹茶尽具”的文字。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贮茶器具“贯 筒”,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才真正以文化面貌出现。虽然出现的时间很长,但在唐代以前,先民们喝茶也只不过是将鲜叶投入水中做 羹饮,用饭碗、酒爵之类的器皿代用即可,对于茶具并不讲究。

  自唐代开始,随着农业的发展,江南地区茶叶 种植 面积扩大,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茶叶消费也与日俱增。茶叶消费推动了茶器的生产和发展,并出现了专用茶器。如湖南出土一件长沙窑唐代青釉瓷碗,碗内底有一“茶”字,陕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壶,上有“老寻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茶具的设置因茶事的兴盛而日渐完善。

  中 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这些器具陆羽曾在 《茶经·四之器》中作了详尽记述,其中包括了风炉、笤、炭挝、竹夹、纸囊、碾、罗合等整套共28件茶具。除此之外,唐代封演编撰的小说集《封氏闻见记》也 曾描述道:“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证明唐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见唐代饮茶的兴盛之况。

  唐代,尤其是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前人们的饮茶方式 通常是煮茶,它的大概步骤是这样的:把茶叶(主要是茶饼)掰碎然后拿到火上去烤,烤到茶叶干了、红了之后磨碎倒进瓷瓶里,接下来烧水,并在水开之前往锅里 加入葱、姜、大枣、橘皮、盐等各色神奇佐料,水开后,把茶末倒进水里,跟佐料一起煮,名曰“茗粥”。

  而到了陆羽的时候,他认为这种 方法 煮出 的茶“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他提倡茶的原味,因此改良后的煎茶道(更讲究茶自身的风味,也更讲究技巧)流行开来,煮茗粥的方法逐渐被取代,现代 民间喜爱的打油茶、擂茶等则为原始煮茶遗风。煎茶法的用茶是饼茶。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先将茶饼复烘 干燥,谓之“炙茶”。等茶叶冷后,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再罗细,筛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唐代饮茶除煮茶和煎茶法外,还有庵茶。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称庵茶。在唐代,庵茶不仅在民间流传,在宫廷中也用此法饮茶。唐佚名的《宫茶图》就描绘了宫廷中用庵茶法冲饮的画面。

  唐代茶文化的茶具介绍

  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大唐系列茶器,做工精细,造型优美,质地细腻,佼佼者就是越窑青瓷碗和邢窑白瓷碗,堪称是茶器中的国宝,集中表现了唐代 茶器的兴盛。事实上,唐代的茶具从质地看,可分为金银瓷石玻璃等多种,甚至出现了以器具质地为茶汤命名的讲究,金银为器的称为“富贵汤”,琢玉为器的称为 “碧秀汤”,瓷器饮茶称为“压一汤”,其中以瓷器茶器最为盛行。

  在唐代,茶盏的,为时人所常用。特别是邢窑白瓷碗,然而陆羽认为越窑茶碗最 好,最适合饮茶。他认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做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 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陆羽在书中还曾为我们描述了唐代茶碗的标准,即“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唐代半 升约为我们现在的270毫升。除了越窑和邢窑茶器,值得一提的还有湖南岳州窑。岳州窑自南北朝到盛唐一直以烧制青瓷闻名,晚唐在其影响下出现了烧制釉下红 绿彩瓷器的长沙窑,主要以出口中东地区为主。

  唐朝的茶文化介绍

  大唐君臣清平茶说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请大学士李白品尝全国各地进贡的新茶贡品之事。李白诗性大发,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调三首》。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分为备器、鉴赏茶饼、炙茶、碾茶、筛茶、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兑汤、分茶、敬茶、闻茶、观色、品茶、谢茶等十六个步骤,是盛唐时期的宫廷茶艺。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学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有关。陆羽的《茶经》就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代禅宗就十分兴盛,茶与佛门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了。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所以要求参禅的僧人要“跏趺而坐”、“过午不食”。而茶则有提禅养心之用,又可使饥饿感减轻,所以就选茶作为其饮料。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

  唐代僧人所饮的茶有“茶苏”之称。《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临漳照德寺修行,“时复饮茶苏一二升。”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长安汇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们办茶会、写茶诗、著茶文、品茶论道、以茶会友。高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世使君》一诗中就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唐代饮茶诗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所论述的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 文章 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喝了七碗茶就能变成神仙。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唐宫廷茶具,证明唐代佛门禅茶已经非常兴旺。钱易曾说过这样一个 故事 :唐宣宗曾问一位130多岁老僧,吃了什么药能这么长寿?老僧说没吃什么药,惟一的嗜好是饮茶。

  法门禅茶是佛教中的一种茶道,是禅师茶艺、佛门品茗的高雅艺术。茶道程序繁多,分为礼佛、净手、焚香、备器、放盐、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闻茶、吃茶、谢茶等。

  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这种吃法。

功夫茶怎么理解?

“功夫茶”是讹传,“工夫茶”才是正解。潮州话“工夫”意为做事细致讲究,一丝不苟,这正是潮州工夫茶的特点。引用一段论述以为详解:

潮州工夫茶对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都有一整套讲究。时期潮人翁辉东所著《潮州茶经·工夫茶》叙述详细:“凡烹茗,以茶为根,以水为本,火候佐之。”这里作简单介绍。

选茶:选用上等乌龙茶,如福建安溪铁观音、黄金桂、武夷岩茶、凤凰单丛茶、台湾乌龙等,其它茶类如红茶或绿茶都不合适冲泡工夫茶。

选水:陆羽《茶经》云:“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即泡茶用的水,以清冽甘醇的山泉水为最佳;其次是河水,但要远离家居无污染;井水较差,因含矿物质多,影响冲泡效果。

茶具:工夫茶“四宝”即宜兴紫砂壶,景德镇若琛杯,枫溪砂铫,潮阳红泥炉。茶具要求“一式多件”,茶壶、茶杯、盖瓯、茶盘、茶洗、茶垫、茶巾、竹夹等。茶壶要“小、浅、齐、老”,以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为上乘珍贵。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杯亦求“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质薄如纸以使起香,白如玉以衬托茶色。

燃器:潮阳红泥炉(俗称“风炉仔”),枫溪砂铫(俗称冲罐、茶锅仔),潮阳颜家锡罐,挑火钳炭铁钳,潮安陈氏羽扇。羽扇用以煽火,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表示尊敬客人。燃料以橄榄核炭为最佳,绞枳炭次之,以之烧茶,焰活火匀而不紧不慢;干柴、松炭、杂炭和煤炭燃烧时生杂味,不宜采用。

配套:主要包括摆设茶具的茶几,装茶叶的锡罐,装水的水钵,装茶渣的茶桶,外出时装茶具的茶担等。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潮州工夫茶的演变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紧随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在选材用料方面,保留其精华,抛弃其繁琐复杂。潮人独钟乌龙茶,尤其是乌龙品种的极品——以“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四绝著称的凤凰单丛茶。选凤凰茶要选择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纯天然制作、不添加佐料、保持独特自然花香、无公害的生态有机茶叶。选水可用优质矿泉水,如采自花岗岩层、经过净化处理、味道甘醇的潮宝矿泉水,效果比山泉水更佳;而一般家用自来水因含有漂白粉或氯气味,不宜用来冲泡工夫茶。器具上,用酒精灯、电热壶或电磁炉代替传统的红泥火炉,用玻璃锅或钢锅代替原来的砂铫,温度可调节,使用起来方便快捷;茶盘与茶洗也合二为一;孟臣壶和若琛杯早已成为古董,陶壶宜选宜兴或枫溪名师手拉壶,陶制茶壶保温性好,吸水力强,使用时间越长,泡出来的茶越醇厚,具有较高的珍藏价值,但纳茶倒渣不方便,现在较少人用;盖瓯、茶杯和茶盘(茶洗)基本都是枫溪瓷厂仿古制作,瓷制茶具对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能使茶获得较好的色香味,而且造型美观,表面绘有山水、人物、文字,又是一件极具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翁辉东《潮州茶经》称:“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志之烹制法。”操作流程是工夫茶的关键环节,其中奥妙精深,节节是法,流传至今,基本不变。

一、烧水:烧水要大火急沸,不可文火慢煮,以刚烧沸起泡为宜,要求水面浮珠,声若松涛,俗称“虾湫水”;未沸之水太稚,茶中的芳香物质泡不出来,香味太淡;煮得太久,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茶香味大为逊色。

二、洗杯:用沸水将盖瓯、茶杯清洗一次。

三、纳茶:将茶叶放入盖瓯,先放碎末填底,粗茶放上面,不能折断茶枝;约六、七成满,不可十足饱满或太少,太多则味带苦涩,太少则香气淡薄、力度不够。

四、冲点:也称“头冲”,将沸水沿盖瓯四周围冲入,当水刚浸过茶叶即可,然后用盖刮去泡沫,随即将茶汤倾倒掉。“头冲”的茶汤含杂质较多,不宜食用。

五、烫杯:将沸水冲入茶杯,以中指抵杯脚,拇指按杯沿,将杯放入另一只盛有沸水的杯里转动烫热,也可用竹夹操作,然后摆放整齐。

六、冲泡:冲泡最有讲究,要“高冲低行”,提高冲罐将沸水冲入盖瓯时应从一尺高处冲下,使茶叶翻滚散香,以水刚浸过茶叶为宜,盖上盖约候一分钟方可茶;随着冲泡次数增多,候汤的时间逐渐延长,称“回韵”。斟茶不可直冲,以防止香气飘散或泡沫丛生,而要低注,将茶汤循环注入各个茶杯,称“关公巡城”,即要做到各杯茶汤的容量、颜色、香味相同;斟至汤尽,夹紧瓯盖,将盖瓯稍加抖动,使瓯中被茶叶吸附的部分浓汤逐滴注入各个茶杯,称“韩信点兵”,意为“淋漓尽致,多多益善。”

七、品茶:即欣赏、品饮茶叶,一般由专业的茶艺师或熟练者操作,茶客以三至四人为宜,人各一杯。先闻茶香,趁热一啜而尽,再嗅杯底余韵,细细品来,韵味十足,其乐无穷,妙不可言,确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最后由茶客们评价鉴定茶叶的产地、品种、香型、山韵、档次等,整个程序操作完毕方能算是品茶。如果是大众场合饮茶,茶客太多,则先敬客人和长辈,然后分批轮饮,客人称赞或感谢主人的热情款待,对茶质一般不必评鉴。

潮汕人热情好客,精明能干,善于经营,生意遍布世界各地,与潮州工夫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潮汕人家,来客必以工夫茶相待;新客到,主人须换上新茶叶,否则即是怠慢;宾主之间要形成一种高尚的精神和典雅、休闲、和谐的仪态,操作者斟茶时要熟练有序、从容不迫、洒脱自然,茶客上口时的举止要文明优雅。喝茶的顺序也有约定,“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客人要回敬以表谢意,若是长辈,用中指在茶几上轻弹两下;若是小辈或平辈,则用食指中指在茶几上轻弹两下。

潮州工夫茶集茶理、人理、情理于一体,通过泡茶、敬茶、品茶,增进友谊、协调人际、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无论远方来客、生意往来还是矛盾冲突,一杯热茶、一声问候起了滑润剂的作用,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彼此距离。潮汕人提倡尊贤敬老,无论是专业的“工夫茶座”还是民间的“闲间茶座”,年轻人冲茶敬长辈,长辈也常在品茶过程中借题发挥,对年轻人进行点拔启发;在这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年轻人较易接受。同时,遍布乡里的民间“闲间茶座”是搜集信息、传播知识的场所;常光顾可与众人交流思想、培养感情,也增长见知。工夫茶提倡用料精细,每一件茶具都是能工巧匠精工制作,其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冲茶的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讲究,力求完美;工夫茶座讲究环境古朴清静、格调高雅。

总之,以茶会友,品茶论道,修心养性,追求“以和为本”的超然脱俗的境界,就是潮州工夫茶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