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菟絲子三兩是多少克

陳士鐸菟絲子三兩是多少克

陳士鐸菟絲子三兩是90克,因為1兩等於約為30克,陳士鐸菟絲子三兩就是90克。需要說明的是,藥材的重量因存放條件、環境和貨源等因素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在購買時務必確認重量和質量,並遵照醫師或藥師的建議合理使用。

陳士鐸菟絲子三兩是90克,因為1兩等於約為30克,陳士鐸菟絲子三兩就是90克。需要說明的是,藥材的重量因存放條件、環境和貨源等因素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在購買時務必確認重量和質量,並遵照醫師或藥師的建議合理使用。

陳士鐸菟絲子三兩是90克,因為1兩等於約為30克,陳士鐸菟絲子三兩就是90克。需要說明的是,藥材的重量因存放條件、環境和貨源等因素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在購買時務必確認重量和質量,並遵照醫師或藥師的建議合理使用。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3兩是多少克?

150克。

根據查詢中國國家標準GB/T1033-2014量和單位,計算公式1兩=50克,使用公式計算3x50=150,得出三兩的重量為150克。所以3兩等於150克。

陳士鐸醫學全書裡的計量是多少克

明清時期藥方裡一兩大概31-35克,一般用30克。一錢是3.75克,一般用4克,其餘類推

古代藥草三兩現在幾克

古代的話半斤等於八兩,一斤是500克,三兩也就是93.75克!

中藥藥材重量單位有哪些?(一兩)(五錢,)(三錢)(二錢)(五分)分別是多少克呢?

1兩約等於30g 1錢 約等於3g 5分大概就是1.5g~2g 中藥的炮製很複雜,現在人們追名逐利,藥物的炮製也不是那麼精細了。熟地本來要九蒸九晒,現在……誰還這麼複雜的去做呢。至於酒炒什麼的,藥店有賣就直接買,沒有你還自己回去弄去啊?當然除非你不嫌麻煩。

10克菟絲子有多少

10克菟絲子有0.2兩。市場上的菟絲子在零售藥店買的話0.23元,10克,也就是11.5元一斤,當然因各地價格和中藥等級可能有點出入,但不會差太大。

五克菟絲子有多少

菟絲子是一種附生氣生科一年植株,也是黃花母,無根藤,生有氣生根,能吸收其他植株的養成分生長長大。開花,菟絲子是它的果實,是一種藥材。菟絲子很小1000粒約1克,5000個顆粒約有5克。5克菟絲子約有5000個顆粒,種子長 1.5毫米寬1毫米,很細小。五克菟絲子是一次的用量。

三兩等多少克

我國度量衡制度具有悠久的歷史。它的起源和標準,記載不一。古代量制歷經多次變革,唐代以後才大體穩定,變化較小。明以後,一斤固定在595g。直至中華18年推行計量改革,將舊制595g一斤改為500g一市斤,但仍沿用十六兩為一斤、十錢為一兩之進位制。新中國1959年計量改革時,將500g一斤之重量不變,只將其進位制中十六兩為一斤改為十兩為一斤。還應特別指出,18年的改制和新中國1959年改制均將中藥計量作為例外對待,中藥計量仍襲舊制不變。如果有一把完好的明朝藥戥,完全可以不加改造一直使用到1979年。歷史時期 每兩重 (g)    進位制    每斤重(g)

東漢至隋    14    16    222~226

唐至元    40    16    640

明至公元1979年   37.3 16    595

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多數時候大約都是40克左右。

時候16兩的1斤跟現在10(市)兩的1(市)斤都是一樣重的,都是500克,所以500除以16=31.25克,古代的三兩約等於現在的二(市)兩左右。

菟絲子沒有稱怎麼看有多少克

1、首先準備兩個晾衣架,一個晾衣繩,需要測量的菟絲子,還有一袋食鹽。

2、其次把需要測量的菟絲子還有食言,用晾衣架勾起來,懸掛在晾衣繩上。

3、最後可通過食用鹽做砝碼,普通的食用鹽為400克或者500克,得出菟絲子的重量。

菟絲子的食用方法和藥用價值?

菟絲子是一種生理構造特別的寄生植物,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以北方為主。菟絲子有很好的藥效,那麼它要如何食用呢?下面我告訴你。

菟絲子的食用方法

  1,小菟絲子粉:菟絲子150g,蓮子、山藥各100g,茯苓30g。共研為細末。每次約15g,溫水衝調食。

  源於《奇效良方》***改丸為粉***。本方以菟絲子補養肝腎、補腎陽,蓮子、山藥補脾益腎,且均能固精;茯苓滋養益脾。用於老人肝腎不足,脾氣虛弱,體倦乏力,眩暈耳鳴,飲食減少。

2,菟絲枸杞煎蛋:菟絲子10g,枸杞5g,雞蛋1個。雞蛋敲破倒入碗中,與菟絲子、枸杞子一併調勻,用油煎熟食。

  本方以二藥補養肝腎,雞蛋養血,共奏明目之功。用於肝血虛,或肝腎不足,視物昏花。

  菟絲子的食用附方

  1、補腎氣,壯陽道,助精神,輕腰腳:菟絲子一斤***淘淨,酒煮,搗成餅,焙乾***,附子***制***四兩。共為末,酒糊丸,梧子大,酒下五十丸。***《扁鵲心書》菟絲子丸***

  2、治腰痛:菟絲子***酒浸***、杜仲***去皮,炒斷絲***等分。為細末,以山藥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鹽酒或鹽湯下。***《百一選方》***

  3、治丈夫腰膝積冷痛,或頑麻無力:菟絲***洗***50克,牛膝50克。同用酒浸五日,曝幹,為末,將原浸酒再入少醇酒作糊,搜和丸,如桶子大。空心酒下二十丸。***《經驗後方》***

  4、治腰膝風冷,益顏色,明目:菟絲子一斗。酒浸良久,瀝出曝幹,又漫,令酒幹為度,搗細羅為末。每服二錢,以溫酒調下,日三。服後吃三,五匙水飯壓之,至三七日,更加至三錢服之。***《普濟方》***

  5、治勞傷肝氣,目暗:菟絲子二兩。酒浸三日,曝幹,搗羅為末,雞子白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聖惠方》***

  6、治膏淋:菟絲子***酒浸,蒸,搗,焙***、桑螵蛸***炙***各25克,澤瀉一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清米飲送下。***《奇效良方》菟絲丸***

  7、治小便赤濁,心腎不足,精少血燥,口乾煩熱,頭暈怔忡:菟絲子、麥門冬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鹽湯每下七十丸。***《綱目》***

  8、治心氣不足,思慮太過,腎經虛損,真陽不固,溺有餘瀝,小便白濁,夢寐頻洩:菟絲子250克,白茯苓150克,石蓮子***去殼***100克。上為細末,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常服鎮益心神,補虛養血,清小便。***《局方》茯菟丸***

  9、治小便多或不禁:菟絲子***酒蒸***100克,桑螵蛸***酒炙***25克,牡蠣***煅***50克,肉蓯蓉***酒潤***100克,附子***炮,去皮、臍***、五味子各50克,雞膍胵25克***微炙***,鹿茸***酒炙***50克。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鹽酒任下。***《世醫得效方》菟絲子丸***

  10、治脾元不足,飲食減少,大便不實:菟絲子200克,黃耆、於白朮***土拌炒***。人蔘、木香各50克,補骨脂、小茴香各40克。餳糖作丸。早晚各服15克,湯酒使下。***《方脈正宗》***

  11、治消渴:菟絲子不拘多少,揀淨,水淘,酒浸三宿,控幹,乘潤搗羅為散,焙乾再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飲下五十粒,一日二,三服;或作散,飲調下三錢。***《全生指迷方》菟絲子丸***

  12、治陰虛陽盛,四肢發熱,逢風如炙如火:菟絲子、五味子各50克,生乾地黃150克。上為細末。米飲調下10克,食前。***《雞峰普濟方》菟絲子煎***

  13、治痔下部癢痛如蟲齧:菟絲子熬令黃黑,末,以雞子黃和塗之。***《肘後方》***

  14、治眉煉癬瘡:菟絲子炒,研,油調敷之。***《山居四要》***

  15、消渴不止。用菟絲子煎汁隨意飲服,以止為度。

  菟絲子的藥用價值

  菟絲子是一味平補腎、肝、脾之良藥,臨床主要應用於腎虛腰痛、陽痿遺精、尿頻、宮冷不孕、目暗便溏之腎陰陽虛證。

  菟絲子甘、溫,歸腎、肝、脾經,具有滋補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之功效,始載《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甘味一般具有滋補作用,甘辛微溫,稟氣中和,既可補陽,又可益陰,具有溫而不燥,補而不滯的特點。固精安胎與性激素樣作用。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內寓元陰與元陽,是人體生殖發育的根源,臟腑機能活動的原動力。

  菟絲子的鑑別方法

  辨色

  純淨的菟絲子呈灰棕色或黃褐色,表面光潔;摻假的表面呈土色,顏色晦暗。

  搓捻

  取少量菟絲子放入手掌心,用另一手拇指用力搓捻,菟絲子質堅實,不易捻碎;如掌心有土末,說明摻有土塊。

  浸泡

  取少量菟絲子放入透明玻璃容器中,浸泡一段時間,菟絲子吸水體積膨大;摻有水泥粒、沙粒、泥塊的,會沉入容器底部,水泥粒、沙粒不會膨大,泥塊會很快溶散並使液體變渾濁。

  水煮

  取少量菟絲子用沸水浸泡後,表面有黏性;加熱煮至種皮破裂時,露出黃白色卷鬚狀的胚,形如吐絲,即為正品。

陳士鐸方子怎麼樣

陳士鐸名方——“引火湯”

引火歸原是用溫藥治療龍火上燔的一種方法,屬於從治法。王冰在《內經》“甚者從之”句下註解中指出:“病之大甚者,猶龍火也,得溼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溼折之,適足以光焰詣天,物窮方止矣。識其性者,反常其理,以火逐之,則燔灼自消,焰光撲滅”。明清溫補醫家根據上述理論,將引火歸原廣泛用於臨床,但由於離原之火理論上的不確定,造成了諸多認識上的混亂,不少醫家陷於相互矛盾之中。如既稱陰虛之火,又稱陽虛之火;既指有根之火,又指無根之火;既包括格陽,又涵蓋戴陽。

李可對引火歸原治療,喜用傅青主之引火湯,原方組成為:

熟地 90g,巴戟、天冬、麥冬各30g,茯苓15-20g,五味子6g,主治陰虛乳蛾。出處引火湯原用於咽喉腫痛屬陰蛾者。

陳士鐸《辨證奇聞》卷三“咽喉門”載:“咽喉腫痛,日輕夜重,亦成蛾如陽症,但不甚痛,自覺咽喉燥極,水咽少快,人腹又不安,吐涎如水,將涎投水中,即散化為水。人謂喉痛生蛾,用洩火藥反重,亦有勺水不能下嚥者。蓋日輕夜重,陰蛾也,陽蛾則日重夜輕。此火因水虧,火無可藏,上衝咽喉。宜大補腎水,加補火,以引火歸藏,上熱自愈。

現根據其醫案40餘則,整理出以下內容:

1、水淺不養龍,龍火離位上奔。

李可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內寄命門之火,為水火之髒。腎中水火,共處一宅。水火相抱,陰平陽密。水足則火藏於下,溫煦臟腑,統領一身氣化,是為健康無病。若因外感內傷,致水虧於下,則火失其制,古人喻為火淺不養龍,於是離位上奔(240頁)。

下面看一則水淺不養龍案:

血管神經性頭痛 李某,女,38歲。患者因劇烈右偏頭痛7日入院,診為血管神經性頭痛,經用安絡痛、當歸注射液穴位封閉不能控制,邀李氏會診。自冬至近1個月以來,每到太陽出山便覺有熱流上攻頭面,面赤如醉,轟熱難忍。一週前拂曉,突覺熱流攻衝不止,右下頜角突然如電擊、火灼,陣陣劇痛竄至右太陽,約3~5分鐘發作1次。每日如此反覆發作10餘次,5時痛起,日中痛劇,下午5時漸鬆,太陽落山痛止,入夜則如常人。便燥口乾,雙膝獨冷,夜難成寐。脈洪大而虛,舌光紅無苔。脈證合參,當屬腎陰虧損,陰不抱陽,水淺不養龍,故龍雷之火上奔無制。陰虛之患,寅末日將出而病,日中陽氣大盛,故病重。日落陽氣衰,得天時之助而暫愈。入夜陰氣漸充,故如常人。法宜大劑滋水,導龍歸海,引火歸原,佐入酸甘柔肝緩急:熟地90g,巴戟、天麥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白芍100g,炙草30g,葛根60g。二診:藥進3劑,當天熱流攻衝之勢大緩,次日轟熱止而痛亦止。偶於下午2~3時有短暫發作,脈斂,面色轉淡,舌上生出薄白苔,帶原方3劑出院。追訪3年未復發(239頁)。

按 龍雷之火,顧名思義,是形容它產生於頃刻之間、突然而來。中醫認為,肝腎同源,腎水既虧,肝失滋榮,勢必隨腎中龍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勢。證見日出便熱流上攻,面赤如醉,日落痛止。治以引火湯壯水,芍藥甘草湯緩急柔肝,3劑而解。

2、水寒不藏龍,無根之火上擾。

李可認為,腎水寒於下,真火浮游於上,亦可致成火不歸原之證(241頁)。

下而看一則水寒不藏龍案:

齒衄 王某,男,44歲。腹瀉日3~5次,月餘不愈。近1周來,上下牙齦出血,紅腫如柿色。舌紅少苔,脈細肢涼,雙膝尤冷。腰困不耐坐立,近日尤感氣怯身軟。證由洩瀉日久,中陽大傷,脾失統血之能,且下焦腎氣虛寒已露,火不歸原。擬四君補脾,三仙炭止血,七味益腎,骨碎補、肉桂引火歸原:黨蔘、焦術、茯苓各30g,炙草、姜炭、三仙炭各10g,熟地、砂仁各10g,山藥、山萸肉各30g,五味子、澤瀉各10g,骨碎補12g,肉桂沖服3g。二診:6劑後瀉止,牙齦腫斂,出血亦止。原方守服3劑善後(297頁)。

按 此案牙齦出血,紅腫如柿色,舌紅少苔,脈細肢涼,膝冷腰困,證屬腎氣虛寒,無根之火上擾。李氏喜用引火湯加肉桂,溫髒斂陽。但本例病人,脾虛洩瀉,中陽大傷,故改為四君補脾,七味益腎,骨碎補、肉桂引火歸原。

3、陰盛格陽,浮陽上越。

所謂格陽證,是指陰寒內盛而格陽於外;戴陽證,是陰寒下盛而格陽於上。《傷寒論》中的通脈四逆湯證、白通加豬膽汁湯證,便是格陽、戴陽之明證。二者均為上熱下寒證,與龍雷之火有相近之處,故不少醫家把格陽、戴陽之治法稱為“引火歸原”。李可也有這方面案例,例如:

陰盛格陽 趙某,女,29歲。因無故頭面陣陣發熱,服昇陽散火湯1劑,變為心悸、氣喘、自汗,頭面轟熱不止,面色嫩紅,煩躁欲寐,足膝冰冷,多尿失禁,脈微細而急,120次/分。本屬陰盛格陽,誤作上焦鬱火而投升散之劑,致有此變。幸在壯年,未致亡陽暴脫。予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破陰通陽為治:附子、乾薑各30g,蔥白3節,童便、豬膽汁各1杯對入,2劑。次日來告,上藥服1劑,心悸喘汗均止,足膝已熱,月餘之轟熱證亦罷。本病病機,為下焦陰寒獨盛,格拒真陽不能迴歸宅窟而浮越於上,故見種種上熱假象。以白通湯破陰通陽,因有假熱在上,以人尿豬膽汁之苦鹹寒為反佐,熱因寒用,宣通上下,消除格拒,引浮越之陽歸於下焦而病癒(187頁)。

肺結核合併肺心病(戴陽危證) 英某,女,68歲。傳染科住院病人,診斷:肺結核;肺氣腫合併急染。經抗結核、抗菌治療無效,請中醫協治。李氏診見雙頰豔若桃花,雙目神采外露,發熱煩躁,咳喘月餘。盜汗,渴喜熱飲,雙膝極冷,心動神搖,六脈細數無倫,心率132次/分,舌淡。患者年近古稀,腎元久虛,復加久病耗傷,過服清熱涼劑,致成上盛下虛戴陽格局,有欲脫之虞。急急固腎斂肝,引火歸原,納氣歸根為治:山萸肉90g,紅參(另燉)15g,龍牡、白芍各30g,炙草15g,油桂3g(米丸吞),附子30g。上藥連服3劑,脫險,出院回家調養(23頁)。

李按 此戴陽為下元虛極,真陽不能下守,浮游於上,陰盛格陽之危候。又因過用秦艽鱉甲之類,開破肝氣,致肝虛不斂。故用參附龍牡救逆湯合來複湯(山萸肉90g,紅參15g,龍牡、白芍各30g,炙草15g),加油桂固攝下焦、溫納浮陽,重用山萸肉斂肝固脫(23頁)。

4、八脈失養,衝脈上攻。

李可認為,奇經八脈病有兩大特點,一是久治不愈的“頻發痼疾”;二是“定時發作”類病證。經方桂枝加桂湯是治療奔豚症(衝脈病變)的特效療法(194頁)。因奇經八脈病有定時發作和衝脈上攻等特點,與龍火上奔有相近之處,故在此舉例證之:

奇經頻發痼疾 趙某,女,45歲。1周前晚8時,忽覺舌根部如電擊樣麻辣,抽搐,口不能言,繼而雙腿從踝部以上,震顫抖動不止,寒戰嘎齒,不能自制,10餘分鐘後漸止。此後,每晚8時,準時發病。心蕩神搖,恐懼殊甚。脈急而細,120次/分。舌紅、口渴喜熱飲。西醫診為癔病,用藥3日不能控制,請李可診治。詢知患者5年前暴崩幾死,久病耗傷,損及於腎,腎陽虛不主溫煦,寒由內生。腎之經脈絡舌本,寒主收引,故舌根麻而抽搐;腎在變動為“慄”,在志為恐,故震顫抖動,無故恐懼;腎精不充,血海空虛,八脈失養,故有此變。予溫氏奔豚湯(附子、肉桂、紅參、沉香、砂仁、山藥、茯苓、澤瀉、牛膝、炙草),重用附子50g、油桂10g,壯命門之火,加芪歸阿膠益氣養血,龜鹿膠填充八脈,龍牡磁石攝納上下而定志。煎取濃汁300毫升,於每晚7時病發前1小時頓服。藥進1劑,發作停止,3劑後痊癒,予培元固本散1料治本(386頁)。

按本案每晚8時準時發病,雙腿震顫,舌根麻辣,寒戰嘎齒,不能自制。證由5年前暴崩欲死,損及於腎,八脈失養。故以溫氏奔豚湯壯命門之火,龜鹿膠填充八脈,芪歸阿膠益氣養血,3劑而愈。

5、火不歸原證的特點:

李可認為,龍雷之火是臟腑內生虛火,與六淫外感實火大不相同。龍火上奔,多見種種上熱見證,如頭痛、頭暈、耳痛、齒浮、齒衄、目赤如鳩、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鳴如潮、口舌生瘡、咽痛如灼等(240頁)。現根據其醫案,歸納以下內容:

5.1、火不歸原發病特點 龍火上燔有兩大特點:①交節病作、遇陽則動:李可指出,龍雷之火隨陰陽盛衰之年節律、日節律演變,如冬至陽生則病,春令陽升轉重,夏至陰生漸緩;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緩,入夜自愈(240頁)。如“鼻衄奇案”,病發冬至時節,清晨4時突然鼻衄出血(279頁)。②來勢暴急、頃刻突變:李可說,龍火上燔往往來勢暴急跋扈,如迅雷閃電,頃刻突變(241頁)。如“白塞氏綜合症案”,其口腔、外陰潰瘍,每逢冬至當日立刻發病,一兩分鐘即令人不能忍耐(291頁)。

5.2、火不歸原證候特點 火不歸原證候,可以這樣概括:頭面五官赤痛衄,上熱下寒熱上攻,尿多不渴膝獨冷,舌紅無苔脈大洪。下面分別論述:①頭面五官赤痛衄:證見頭痛、頭暈、面赤如醉、耳鳴如潮、鼻衄、咽痛如灼、舌衄、口舌生瘡,齒痛、齒浮、目赤如鳩、白睛溢血、心悸暴喘等(241頁)。②上熱下寒熱上攻:熱勢轟轟,或由腳底,或由臍下,上攻頭面,按火不歸原治速效。外感無此現象,誤用苦寒直折則危(241頁)。③尿多不渴膝獨冷:下寒常見膝冷、尿多不渴,還見腰困、足膝軟弱等腎虛之證。全書火不歸原案約20例,其中膝冷者12人,多尿者5人,不渴者3人。從中可見“膝冷”在辨證中的重要位置。筆者還注意到“膝冷”有輕重之別,輕者為自覺膝冷,重則膝捫如冰(280頁),或足膝捫之如冰(288頁)。④舌紅無苔脈大洪:全書火不歸原案,舌紅無苔者12人,脈洪、或大、或洪大者12人。故此舌脈應為龍火上燔的指證。

6、火不歸原分型論治。

6.1、火不歸原基本型 李可把火不歸原分為兩個基本證型:1水淺不養龍,陰虛於下,則火失其制而離位上奔;2水寒不藏龍,真火浮游於上,致成火不歸原之證。病機既明,當用“甚者從之”之法。水虧者,以引火湯壯水斂火,導龍歸海;水寒者,以引火湯加油桂飯丸先吞,溫髒斂陽、引火歸原(241頁)。筆者理解,水寒不藏龍是在水淺不養龍基礎上發展的,其主要指證是雙膝冷甚(363頁),它不是實寒、陰證,而是虛寒、陰損及陽。如“齒衄案”,李氏明確指出是下焦腎氣虛寒已露,用七味地黃益腎,骨碎補、油桂引火歸原(297頁);“虛寒性糖尿病案”,陰虛於下,水淺不養龍雷,故目赤轟熱;陰損及陽,命火衰微而津液不能上達,故飲多;腎失統束而膀胱失約,故尿多。治以引火湯加肉桂、山萸肉、紅參、胡桃等滋陰助陽、引火歸原(55頁)。明清醫家多用七味腎氣丸、七味地黃丸治水虧者,用八味地黃丸(桂附地黃丸)治水寒者。而李可卻喜用引火湯加肉桂,其原因何在?筆者分析:①引火湯乃滋陰大劑,熟地用至90克,力量專一,取效甚捷。如癌證化療、放療損傷腎陰,而見頭面升火之火不歸原證,引火湯兩劑必退(363頁)。②引火歸原用巴戟30克,五味子6克,油桂3克,寓有“陰中求陽”之意。其中肉桂米丸先吞,取於烏梅丸之法,專用於下焦痼疾,最宜深究。

6.2、火不歸原變通型 對於火不歸原兼脾虛洩瀉者,用引火湯易增加腹瀉,故李氏改用四君子合七味地黃湯變通。詳見下面案例:

複發性口腔潰瘍 燕某,女,29歲。口舌生瘡6年,1月數發,時愈時作。近1月來,因流產後恣食瓜果生冷,復因暑熱,夜睡不關電扇,門窗大開,又遭風寒外襲,遂致身痛嘔逆,食少便稀。外感愈後,口舌於今晨突發白色丘疹一圈,灼痛不可忍。按脈細弱,舌淡欠華,面色萎黃,腰困膝軟,此屬腎虛脾寒、虛火上僭。《證治準繩》治此類口瘡,用四君七味(六味加肉桂)合方加玄蔘、細辛,極效。但本例病人,脾胃氣弱殊甚,寒涼滋膩不可沾脣,變通如下:紅參(另燉)10g,焦白朮、茯苓各30g,炙草、姜炭、細辛各10g,油桂1.5g(飯丸先吞),腎四味各15g,3劑。二診:諸證均愈。予補中益氣湯加腎四味(枸杞子、菟絲子、補骨脂、仙靈脾)、胎盤粉5克(衝),10劑,培元固本,以杜再發(286頁)。

按此方為四君理中湯培土斂火,腎四味、肉桂引火歸原,加細辛火鬱發之。李氏凡遇火不歸原證而脾胃虛弱之病人,即投上述變通方,皆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