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強:戲劇創作必須面向群眾

戲劇的創作,一定要面向廣大人民群眾。近年來,文化藝術界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戲劇雖然贏得了不少大獎,卻不受人民群眾歡迎,難以贏得市場。有些劇團在演出時,觀眾越來越少,最後留下的都是小孩和老人,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戲雖好,但觀眾不喜歡、不買賬,即使不用購票也不看,就說明群眾不需要這樣的戲劇。

黃克強:戲劇創作必須面向群眾

為什麼受到專家讚賞、領導肯定的戲劇,卻得不到群眾的喜愛?這就涉及到戲劇為誰創作的問題。近年來,有些藝術團體為了搞評獎、匯演,不惜人力物力財力,搞大投資、大製作,一旦大獎到手,這個劇便壽終正寢。離開政府的給養,這種劇團便難以生存。

在專業劇團陷入困境的同時,一些業餘劇團卻相當活躍。他們生活在群眾之中,瞭解群眾的胃口,深受群眾歡迎。他們演出的戲劇或許不是精品,也得不到專家的讚賞,卻每年能演幾百場,群眾喜愛,劇團也賺錢

這裡不是貶低評獎戲。評獎是一種“評比達標表彰”活動,對調動創作者的積極性、促進藝術精品的誕生起著重要作用。獲獎的戲劇有著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著戲劇發展的前鋒,體現了戲劇發展的水平,適合文化層次較高的觀眾觀看。但是,如果人民群眾不願走進劇場,那麼戲劇的振興便是一句空話,更談不上戲劇的繁榮和發展了。

戲劇應該為人民群眾服務。戲劇要繁榮壯大,就必須面向群眾,瞭解群眾的欣賞水平和心理需求,尋找群眾喜歡的藝術題材。一般來講,群眾更喜歡通俗易懂的戲劇,喜歡有故事、有趣味、情感豐富和貼近生活的戲,對政治說教、高深莫測的戲劇會敬而遠之。需要注意的是,農村和城市的觀眾,審美需求也不大相同。

最能吸引觀眾的戲劇,應該有個好的故事,故事中善惡分明、鬥爭激烈,劇情感人。不論是古裝還是現代,他們最關心劇中人物的命運,希望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有些觀眾喜歡有趣味性的戲,在快樂中陶冶情性。群眾喜歡的趣味,是健康有益的,而不是低階庸俗的作品。而情感是戲劇的血液,而戲無情不感人,富有情感的戲,最能打動觀眾。

總而言之,戲劇必須貼近群眾生活,想群眾之所想,演群眾之所愛,表現群眾最熟悉的人和事,對於遠離生活、故弄玄虛或隨意拔高人物形象的戲,群眾是不會樂意接受的。

目前,農村戲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商品,戲劇創作必須增強群眾觀念和市場意識,創作群眾喜歡的戲劇,活躍農村和城市的文化陣營,如此,戲劇才會得以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