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橋怎麼寫

1. 描寫拱橋的句子

描寫拱橋的句子

拱橋怎麼寫

(1)石拱橋形彎曲,像是一個人在做俯臥操。中間的洞加上它的倒影,真可謂是“十五的月亮”。石拱橋可比獨木橋方便得多,可以供馬車以及十幾個人同時行走。它堅固,趙州橋就是例子中的例子。石拱橋可建造石獅,建造石獅後的石拱橋更加秀麗,盧溝橋可是個例子喲!可是石拱橋不能過江喲!

(2)大家快隨我看看這美麗的橋吧!,我們腳下的這座石拱橋,是特請南方的建橋工匠修建的。漢白玉橋欄杆上雕刻著精美的龍,沒有一對是相同的,這顯示了建橋人的精湛技藝。象這樣的石拱橋月牙島還有好幾座呢。這些石拱橋是島與島之間的必經之路,人漫步在橋上,藍天下白雲從頭頂飄過,清澈的河水在橋下靜靜地流淌,使月牙島的景觀更加具有魅力。

(3)水池上便是一座拱橋。走上拱橋,流水潺潺,伴著聲聲鳥語,走著走著忽然來了一陣清涼,才覺察有微風習習吹過,陣陣襲來的芳香使你不由得細細品味。

2. 好像一座七色的拱橋怎麼寫

盧溝橋盧溝橋(Lugou Bridge)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千米處豐臺區永定河上。

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

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線,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1697年時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如今永定河上已經沒有水了,但因2008年奧運會又重新貯滿了水。

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盧溝橋和宛平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神態活現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

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歷史盧溝橋是在金世宗統治的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五月,決定修建的。不過尚未動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

1189年六月,金章宗開始修建蘆溝橋,三年後建成。初名“廣利橋”。

後因橋身跨越蘆溝,人們都稱它蘆溝橋。早在戰國時代,蘆溝河渡口一帶已是燕薊的交通要衝,兵家必爭之地。

原來只有浮橋相連線。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區西)之後,這座浮橋更成了南方各省進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門戶。

車水馬龍,行人相接,原有的浮橋顯然已不能適應都城在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交通上的需要。金世宗才詔命建橋。

盧溝橋始建於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

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盧溝橋公元1444年重修。由於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嚴重,不能再用,大量古蹟在洪水中銷聲匿跡。

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

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后,葬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於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

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橋面加鋪柏油,並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1961年盧溝橋和附近的宛平縣城被公佈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承擔交通運輸任務。 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於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後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後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時候有一個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的遊記裡,十分推崇這座橋,說他“是世界獨一無二的。”

並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他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御題漢白玉碑從1908年至1949年,盧溝橋沒有大的修繕工程,僅個別地方添配了欄杆和石獅。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盧溝橋的橋面加鋪了柏油,修了橋上的碑亭、石欄及柱獅。1967年,加寬了400餘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樑。

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發起保護古橋,恢復古橋原貌的活動;統籌規劃,動員各界,組織修繕。工程籌資355萬元。

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樑,加固了原石欄望柱;清除了瀝青,恢復了橋面;同時修繕了宛平城,復原了城樓。並全面整修橋券橋墩。

還對古橋全部望柱、欄板、地袱、橋面、華表、石碑等實施部分風化及防滲漏保護措施。橋面整修時,中間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橋的原狀。

1997年6月,對部分被雷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修繕補救。為了保護好舊盧溝橋這座聞名中外的古橋,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興建了“盧溝新橋”。

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 橋的東頭是宛平縣城,這是一座建於明末拱衛京都的拱極城。

1937年7月7日在這裡爆發的“盧溝橋事變”,點燃了抗日戰爭的熊熊烈火,城牆上至今還留著累累彈痕。現在,宛平縣城已成為一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紀念地。

城內北側建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城東側闢為“抗日戰爭烈士陵園”。

城樓上有七七事變紀念館和中國古橋陳列館。 盧溝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司令部。

3. 描寫拱橋的詩句

《五雲橋》

陸游

若耶北與鏡湖通,

縹緲飛橋跨半空。

陵谷雙遷誰復識?

我來徙倚暮煙中。

《河與橋》

周作人

往昔居越中,吾愛河與橋/城中多水路,河水劣容舠/曲折行屋後,舍櫓但用篙/夏日河水乾,兩岸丈許高/洞橋如虹亙,石樑橫空蹺/亦常有過樓,步屨聲非遙/行行二三裡,橋影錯相交/既出水城門,風景變一朝/河港俄空闊,野板風蕭蕭/ 試立船頭望,爐峰幹雲霄.

石拱橋

張峰潤

你像眉月橫跨在銀河

鴨子和白鵝嬉戲追月

嘎嘎嘎,咯咯咯

一曲曲樂曲在溪水裡

盪漾著幸福的流波

你彎著胸膛

似髦耋的奶奶爺爺

被扁擔壓彎了肩膀

讓歲月的負荷

按上了駱駝的峰頂

一路耕耘

從不知休息和保養

你平旦的脊背

磨平了多少雙草鞋

躁動不安睡在你身上

進入恬美的夢鄉

沒有豪言壯志

不會憂傷彷徨

一代代延續

仍然紋絲不動

沉睡在銀河之上

為牛郎織女

營造浪漫溫馨的資訊港

4. 國小作文橋怎麼寫

外婆和橋

黃昏下,又是一座拱橋。

又是誰在唱一曲《外婆橋》:“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好寶寶,快睡覺了……”

曲調柔和,夾雜著本地廬劇哭腔唱法,肝腸寸斷,勾起我對外婆她老人家的回憶:

我從小寄居在外婆家,外婆是我母親的母親,按a>b,b>c,a>c的傳遞性說法,她好比是我的母親,記得那時夏天的夜晚,天氣特別熱,蚊蟲也特別多。為了好睡一些,我和外婆經常把涼床放在院子裡,外婆睡在上面,手裡拿著老蒲扇,我就躺在她身旁,外婆一邊用蒲扇輕輕的拍打著我,一邊和我說話。說話的內容都是我長大以後的事,而我卻不關心,偶爾也有一兩句話不和和她爭吵, 她又笑又像很遷就似的爭辯。直到她有睡意時,她就哼起這一首《外婆橋》,把我先哄睡著了。

外婆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是慈祥的,她也有生氣的時候。因為那時我很愛玩泥巴,便跑到河邊去摳泥巴,不幸被外婆看見了,她在岸邊折了一個小柳條,向我屁股上打了兩下,她當時真是“怒髮衝冠”,我便“仰天長嘯”。從那以後,我玩的泥巴都是她為我摳,她在橋下洗衣服,我在橋上玩泥巴。她把頭髮洗白了,我也在橋上長大了。

上學以後,我和外婆越來越疏遠了。我開始獨睡了,她不再和我開兒時的玩笑,唱那一曲催我入眠的《外婆橋》。兒時外婆的面目越是模糊不清,偶爾在她和妹妹在一起時,方能記起一些。她對我更多是一些斥責,哪怕只是一種很小很小的事,她也會嘮叨不休。我好像明白和她溝通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難事,但她是養育我的人,雖然我很不情願,但大多數都按她說的去辦。尤其在我學業上。

當我在學習上有一些成功時,大多都會想起她的一句平凡的話:“好好學習,長大過好日子”。話雖然平淡無奇,甚至有些俗,但它是一種希望。我恍然大悟,我意味到:外婆是我長大的橋。兒時開的玩笑,都是架橋用的樑,意味深長。現在的她不能和我溝通,而是我一廂情願把自己渡過“代溝”河。我真後悔沒有把握每一刻,和外婆共有。

橋下很少見她的身影,雖然她老人家還健在,而橋已經損壞了。

5. 關於拱橋的知識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也叫大石拱橋,座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

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也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橋。唐代文人讚美橋如"初雲出月,長虹飲澗"。

這座橋建於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衝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橋身長50.82米,寬9.60米,大拱的淨跨度長37.37米,拱高7.23米。他考慮,為使橋面坡度小,將橋高與跨度呈1:5的比例,這樣既便於行人來往,也便於車輛通行;拱頂高,又便於橋下行船。

他又在大拱的兩肩上,各做兩個小拱,使得整個橋型顯得格外均衡、對稱,既便於雨季洩洪,又節省了建築材料。其結構雄偉壯麗、奇巧多姿、佈局合理,多為後人所效仿。

李春設計的橋面坦直,共分三股,中間走車馬,兩旁走行人,不僅可使秩序井然,且又能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可見,在1300多年前,在技術十分落後的情況下,一個普通石匠李春有這樣高超的技術,實為難能可貴。

李春選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藝與眾不同。他採用長方形石料,每塊重約一噸,在1350多年前的隋朝,李春在沒有起重機和吊車的情況下,運這麼重的大石頭是何等的艱辛。

這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可見李春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代價! 李春帶領其他工匠,將石料各面部鑿有細密的斜紋,使石塊相互咬合扣緊。

全橋由28道獨立的石拱縱向並列組成。他想,這樣可以使每道石拱圈各自獨立負荷載重,又便利於修繕。

為了加強各拱圈的連線,他又採用9道鐵樑貫於拱背之上,接著用腰鐵嵌入拱石之間,使橋能"奇巧固護,用於天下"。 最後,李春又組織能工巧匠,在橋面的兩側石欄杆上,刻有許多精美的古典雕刻藝術,圖案細膩,刀法蒼勁有力,雕刻靈變,各種鳥獸龍騰虎躍,欲飛若動,形象逼真,堪稱隋唐時代雕刻藝術的佳作。

這種拱上加拱、"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樣的佈局,採用這樣的巨形跨度,構成這樣的優美的造型,是李春在世界上的首創。在歐洲,14世紀才出現法國泰克河上的賽雷橋,但是,比中國趙洲橋晚了700多年,並且早已被洪水毀壞無存。

所以,李春造的趙州橋是全世界橋樑建築史上唯一尚存的時間最長的一座,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是相當有價值的。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這座歷史悠久、結構奇特、造型美觀、居世榜首的趙州橋,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第一位橋樑專家。

但是,關於李春的生平事蹟卻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就連隋朝之後的唐朝人,也只有"製造奇特趙州橋的人是隋匠李春"等數語記載。

在趙州橋建成100年以後的唐朝開元13年(公元726年)中書令張士貞在《安濟橋銘》中簡略提到:"趙州清水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這說明,在封建社會裡,勞動人民的創造發明,不知有多少被埋沒了。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趙州橋的基礎非常堅固。1350年來,兩邊橋基下沉水平只差5釐米,這說明李春橋址選擇科學合理。

趙州橋橋基,是建築在清水河河床的白粗沙層上,既沒有打樁,也沒有其他石料,橋臺僅用五層石料砌成,橋基很牢,結構簡單。在1350年前,李春就敢用這樣天然地基來承擔大橋的全部重量,可見李春對工程學、力學、建築學、水文、地質等都有深刻的理解。

李春有這麼多科學知識,無疑是他從勞動實踐中獲得和積累的。 趙州橋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李春的名字也永垂史冊。

《中國石拱橋》圖片包(8張) 中國石拱橋特點./ 1.歷史悠久(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 2.幾乎到處都有(即多而且分佈廣) 3.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多樣傑出 石拱橋是我國傳統的橋樑三大基本型式之一。石拱橋這一體系,又是多種多樣的。

本文所寫的這兩座橋,乃是千百萬座石拱橋中傑出代表之作。幾千年來,石拱橋遍佈祖國山河大地,隨著經濟文化的日益發達而長足發展,它們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為祖國贏得榮譽。

迄今儲存完好的大量古橋,可為歷代橋工巨匠精湛技術的歷史見證,顯示出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座古橋,能經得起天災戰禍的考驗,歷千百年而不壞,不僅是作為古蹟而被儲存,而且仍保持其固有的功能不變,可以稱作奇蹟。

當然,還應歸功於歷代的辛勤修繕,這類修繕活動又往往是出自民間的愛橋護橋,這一社會風尚,在我國橋樑史上,有不少故事,是值得傳頌的。我國素有多橋古國之譽,這種史的觀念和數量上的概念,以及有實物可按的直覺印象,都是為理解中國石拱橋所須涉及到的知識面。

如果抽掉這些生動史實,則不僅內涵空虛,一兩座孤立的軀殼,又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其次,石拱橋在我國橋樑發展史上,出現較晚,但它一經出現,便得到迅猛發展,即在1880年近代鐵路公路橋樑 工程技術傳入中國以後,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結合現代的工程理論和新的建築材料,取得了更大的發展。

6. 怎麼寫關於橋的說明文

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樑橋。早在戰國時期,單跨和多跨的木、石樑橋已普遍在黃河流域及其他地區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於陝西省藍田縣藍峪水上的藍橋,就是多跨木樑木柱橋的一個代表。《詩經·大雅·大明》第一次記敘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專供帝王使用的浮橋。長江、黃河上曾設過近二十座浮橋。第一座黃河浮橋建於公元前541年臨晉關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後子,怕被景公殺害,乘車逃奔晉國途中所建。第一座長江浮橋是公元35年東漢光武帝建造的,橋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間的江上。

吊橋首創於我國,吊索由藤索、竹索發展到鐵鏈。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鐵鏈吊橋,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橋始建於東漢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為世界少有。

灞橋、洛陽橋、安平橋、虎渡橋、紹興八字橋、陰平橋、程陽橋等是木、石樑橋的代表。西安灞橋建於漢代,是座木樑石柱墩橋,它用四段圓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間還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組成一座輕型橋墩,墩臺上加木樑並鋪設灰土石板橋面。是石柱墩的首創者。

“閩中橋樑甲天下”是宋朝(特別是南宋)閩中地區大量建造石樑橋的真實寫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餘座石樑橋,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長橋就有四五座。被譽為“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宋紹興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長約2.5公里,故又名五里橋,用花崗石砌築,為我國現存最長古橋。1240年建成的虎渡橋(又名江東橋),它最大的石樑長23.7米,寬1.7米,高1.9米,重二百餘噸,即使在今天要開採、運輸、架設這樣的石樑,也是十分困難的。1979年5月,我國有關部門發現現存最古老的石樑橋——晉江縣大橋和小橋,這兩座橋均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紹興八字橋是座宋代城市石樑橋,佈局十分巧妙,既保證了水陸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陽橋坐落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樑橋,建於1916年,全長64.4米,分四個橋孔,每孔淨跨12.2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橋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寶塔型、宮殿型橋亭,橋亭簷層層而上,如翼欲飛,巨集偉壯觀。整座橋樑建築不用一顆鐵釘或其他鐵件,均採用榫槽結合或竹木梢釘,但結構聯絡卻十分牢固。程陽橋精湛的建橋技術充分顯示我國侗族人民傑出的智慧和創造力。

四川灌縣的珠浦橋是竹索橋的代表,它位於著名的都江堰口,橫跨岷江的內外兩橋,長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徑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細竹篾編織而成,橋的兩端和中間石室中,安放絞竹索和木絞車等裝置,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歷代時毀時修。瀘定縣的大渡河鐵索橋建成於1706年4月,淨跨100米,淨寬2.8米,橋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鐵鏈9根底索承重,兩邊各放二根作為扶手纜。每根鐵鏈平均由890個扁環扣聯而成,重約一噸半。1935年紅軍長征中,飛奪瀘定橋,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蹟。它在國際橋樑展覽活動中多次展出。據調查,跨徑不小於瀘定橋的鐵鏈橋或鐵眼杆橋,在四川、雲南山區不止一座。由於它結構簡單、用料節約,當地人民又有世代相傳的建造經驗,因此解放後這種橋型不僅沒有淘汰,還有所發展。

趙州橋、寶帶橋、盧溝橋、楓橋以及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十七孔橋等都是拱橋的傑出的代表。河北趙縣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第一座採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橋,歐洲在趙州橋建成七百餘年後才採用弓形拱。

解放後,橋樑建築事業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勝利建成,標誌著我國橋樑建設事業達到了先進的水平。

(選自《旅遊天地》1980年第3期)

7. 關於‘橋’的作文怎麼寫

橋,一個富有詩意化的名字。她以她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我們。橋之美早已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心間。橋,是徐志摩對母校無限的惆悵;橋,是馬致遠對家的無比思念;橋,是茅以升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稱頌……在詩人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的可以說,心橋是世界上最堅固的橋。木橋雖無處不有,但也最經不起風雨;石橋飽經滄桑,殘留下來卻屬不易;鐵橋也會隨著時間的鏽蝕而失去光澤。然而心橋,風雨之後永遠是第一個出現彩虹,時間的洗禮會讓它變得更加完美,在漫長的歲月裡屹立不倒。這是它的美。

茅以升曾經說過,橋是什麼?不過是一條板凳,兩條眼中“橋”是藝術化的,是美麗的結晶。在我的眼中“橋”是通向心靈的通道,是心橋,是與眾不同的。不必刻意去講究,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可以凝聚成一座心橋。不需要千辛萬苦地尋找材料,不需要費盡心機地設計造型,不需要面面俱到地考慮細節,只要點滴的感動與快樂,就可以在彼此之間架起一座心橋。腿架著一塊木板,板上可以承擔重量。把這板凳放大,“跨”過一條河,或是一個小谷,那就形成了一座橋。然而不同的是,心橋甚至連一條板凳都算不上,就更別說橫跨兩山,下夾深淵,前臨大江,如長虹臥波般氣勢恢弘了。但正是因為它的存在,才使得每一個人都能輕鬆地跨越每一道障礙,戰勝每一次挫折,把所有的不悅都遠遠地拋在腦後;也正是因為它的存在,才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縮短了心的距離。這也是它的美。不難看出,心橋其實就是友誼的產物。它的樸實無華是任何事物也比不上的。在友誼的世界裡,沒有私心利慾,只知道資源共享;沒有勾心鬥角,只知道互相關心;沒有斤斤計較,只知道你我寬容相待;沒有虛假謊言,只知道彼此真心面對……隱約之中,也就誕生了心橋。此時此刻,彷彿任何人工的雕琢都只是畫蛇添足,會使它沾染世俗的塵埃。只有在友誼的甘露灑遍各處時,它才越發顯得超凡脫俗。這還是它的美。 心橋,好一座心橋!面對風雨,它展現出不羈的靈魂;面對坎坷,它表現出不畏的精神;面對生活,它演繹出最美的故事。這不正是它的美嗎? “鳥兒美於花園,因為它懂得怎樣將花園中的五顏六色裝點到自己的羽毛上,將花園中的樂曲集於自己的囀鳴;獅子美於森林,因為它能夠將森林的威嚴活生生地體現在它的威嚴之中,將森林的雍容和莊重體現在它的雍容和莊重之中;駱駝美於沙漠,因為它將自己溶於打磨之間,使大漠中的山丘化為它的形體,將大漠的黃沙描繪在它的膚色之中;鯨魚美於大海,因為大海是它生命的一部分,平靜的海水、洶湧的波濤和湍急的水流便是構成它這部分生命的內涵。”我要說,心橋美於生活。因為生活是它的源泉,生活中的點滴通過它表現得淋漓盡致,使每個人都能感覺到:生活是美好的,心橋是美麗的! 心橋之美,美之心橋,你感受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