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的賬務怎麼處理

出口退税的會計分錄如下:1.不予免徵和抵扣税額借:主營業務成本(出口銷售額FOB*徵退税-不予免

現在很多企業產品出口都會有一定的退税,那麼出口退税的賬務處理是怎麼樣的呢?今天小編為大家講講,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材料/工具

出口退税

方法

首先貨物出口並確認收入實現時

外貿公司出口退税賬務處理如下所示:1、外貿企業出口貨物的銷售實現時間的確定出口貨物的銷售實現時間

借:應收賬款(或銀行存款等) 貸:主營業務收入(或其他業務收入等)

一、歸納起來,“免、抵、退”税的計算可分為四個步驟:(1)計算當期應納税額當期應納税額=當期內銷

出口退税的賬務怎麼處理

然後月末根據《免抵退税彙總申報表》中計算出的“免抵退税不予免徵和抵扣税額”

出口退税涉税帳務處理  1.不予免徵和抵扣税額  借:主營業務成本(出口銷售額FOB*徵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應交税費——應交(進項税額轉出)

目前,我國對生產企業出口自產貨物的一律實行“免、抵、退”税管理辦法。税法上,對“免、抵、退”税

出口退税的賬務怎麼處理 第2張

接着月末根據《免抵退税彙總申報表》中計算出的“應退税額”

1、結轉當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徵和抵扣税額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應交税金——應交(進項税額轉

借:其他應收款——出口退税 貸:應交税費——應交

一、退:退税金額=出口金額*退税率1、外貿企業採購貨物,獲得進項:

出口退税的賬務怎麼處理 第3張

然後月末根據《免抵退税彙總申報表》中計算出的“免抵税額”

1、不予免徵和抵扣税額借:主營業務成本(出口銷售額FOB*徵退税-不予免徵和抵扣税額抵減額)貨:

借:應交税費——應交 貸:應交税費——應交

1、貨物出口,如果開了出口,就做收入。如果沒開出口,可暫時不用做,待開了出口再做。借:

出口退税的賬務怎麼處理 第4張

最後收到出口退税款時

出口退税的會計分錄如下:1.不予免徵和抵扣税額借:主營業務成本(出口銷售額FOB*徵退税-不予免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應收款——出口退税

自營出口銷售1)一般貿易的核算借:應收外匯賬款貸:產品銷售收入-一般貿易出口銷售收到外匯時,借:匯兑

出口退税的賬務怎麼處理 第5張

擴展閲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出口退税的會計分錄

出口退税的會計分錄如下:

1.不予免徵和抵扣税額

借:主營業務成本(出口銷售額FOB*徵退税-不予免徵和抵扣税額抵減額)

貨:應交税金-應交*-進項税額轉出

2.應退税額:

借:應收補貼款-出口退税(應退税額)

貨:應交税金-應交*-出口退税(應退税額)

3.免抵税額:

借:應交税金-應交*-出口抵減內銷應納税額(免抵額)

貨:應交税金-應交*-出口退税(免抵額)

4.收到退税款

借:銀行存款

貨:應收補貼款-出口退税

擴展資料:

出口退税是指國家運用税收槓桿獎勵出口的一種措施。一般分為兩種: 一是退還進口税,即出口產品企業用進口原料或半成品,加工製成產品出口時,退還其已納的進口税;一是退還已納的國內税款,即企業在商品報關出口時,退還其生產該商品已納的國內税金。出口退税,有利於增強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為世界各國所採用。

出口退税的一般程序:

1、有關證件的送驗及登記表的領取

企業在取得有關部門批准其經營出口產品業務的文件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發的工商登記證明後,應於30日內辦理出口企業退税登記

2、退税登記的申報和受理

企業領到"出口企業退税登記表"後,即按登記表及有關要求填寫,加蓋企業公章和有關人員印章後,連同出口產品經營權批准文件、工商登記證明等證明資料一起報送税務機關,税務機關經審核無誤後,即受理登記。

3、填發出口退税登記證

税務機關接到企業的正式申請,經審核無誤並按規定的程序批准後,核7a64e59b9ee7ad9431333366303130發給企業"出口退税登記";

4、出口退税登記的變更或註銷

當企業經營狀況發生變化或某些退税政策發生變動時,應根據實際需要變更或註銷退税登記。

參考資料:出口退税-百度百科

出口退税的賬務處理怎麼做?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cyhforever

自營出口銷售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4336237641)一般貿易的核算借:應收外匯賬款貸:產品銷售收入-一般貿易出口銷售收到外匯時,借:匯兑損溢銀行存款貸:應收外匯賬款-××客户不得抵扣税額計算。按出口銷售額乘以徵退税率之差作如下會計分錄:借:產品銷售成本-一般貿易出口貸:應交税金-應交*(進項税額轉出)運保傭衝減。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暫不計算不得抵扣税額的,根據運保佣金額作分錄借:產品銷售收入-一般貿易出口(紅字)貸:銀行存款(紅字)第二種方法:在衝減的同時,按衝減金額同步計算不得抵扣税額的,作分錄借:產品銷售收入-一般貿易出口(紅字)貸:銀行存款(紅字)借:產品銷售成本-一般貿易出口(紅字貸:應交税金-應交*(進項税額轉出)(紅字)2)進料加工貿易的核算按主管國税機關《生產企業進料加工貿易免税證明》,依據不得抵扣税額抵減額作分錄:借:產品銷售成本-進料加工貿易出口(紅字)貸:應交税金-應交*(進項税額轉出)(紅字)3)來料加工貿易的核算來料加工免税收入應與其他出口銷售收入分開核算,對來料加工發生的運保傭應衝減來料加工銷售收入,不得在其他出口銷售銷售中衝減第一種,合同約定進口料件不作價的,只核算工繳費,作如下會計分錄:借:應收外匯賬款(工繳費部分)貸:產品銷售收入-來料加工第二種,合同約定進口料件作價的,核算進口原輔料款和工繳費,作如下會計分錄:借:應收外匯賬款(工繳費部分)應付外匯賬款(

外貿出口企業出口退税涉及的會計處理應該怎麼做呢?

外貿公司出口退税賬務處理如下所示:

1、外貿企業出口貨物的銷售實現時間的確定

出口貨物的銷售實現時間,不論是何種運輸方式(海、陸、空、郵),均以取得運單並向銀行辦理交單後,作為出口銷售收入的實現時間。

2、外貿公司出口退税(*)核算

外貿公司出口貨物必須單獨設賬核算購進金額和進項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365666331金額,如購進貨物當時不能確定用於出口或內銷,一律記入出口庫存賬,內銷時從出口庫存賬轉入內銷庫存賬。

(1)購進出口貨物時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庫存出口商品

應交税金—應交*(進項税金)

貸:銀行存款(應付賬款)

(2)貨物出口後,根據徵税率與退税率的差率,計算徵退税差額及應收出口退税額是的會計分錄如下所示:

借:主營業務成本(徵退税差額)

應收出口退税

貸:應交税金—應交*(進項税轉出)

—應交*(出口退税)

(3)收到出口退税款時的會計分錄:

借:銀行存款

貸:應收出口退税

3、外貿公司出口退税(消費税)核算

外貿公司自營出口應税消費品,應在應税消費品報關出口後向主管退税的税務機關申請退還已納消費税。

(1)貨物出口後要計算應退税款的會計分錄可登記為:

借:應收出口退税(消費税)

貸:主營業務成本

(2)收到退回的消費税款時的會計分錄可登記為:

借:銀行存款

貸:應收出口退税(消費税)

進口又是出口:出口退税是指對出口商品已徵收的國內税部分或全部退還給出口商的一種措施,這也是國際慣例。

1994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暫行條例》規定,納税人出口商品的*税率為零,對於出口商品,不但在出口環節不徵税,而且税務機關還要退還該商品在國內生產、流通環節已負擔的税款,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價格進入國際市場根據《*暫行條例》規定,企業產品出口後,税務部門應按照出口商品的進項税額為企業辦理退税。

由於税收減免等原因,商品的進項税額往往不等於實際負擔的税額,如果按出口商品的進項税額退税,就會產生少徵多退的問題,於是就有了計算出口商品應退税款的比率——出口退税率。

擴展資料:

出口退税的實行方法有兩種:

1、對外貿企業出口貨物實行免税和退税的辦法,即對出口貨物銷售環節免徵*,對出口貨物在前各個生產流通環節已繳納*予以退税;

2、對生產企業自營或委託出口的貨物實行免、抵、退税辦法,對出口貨物本道環節免徵*,對出口貨物所採購的原材料、包裝物等所含的*允許抵減其內銷貨物的應繳税款,對未抵減完的部分再予以退税。

出口退税的税款實行計劃管理。財政部每年在中央財政預算中安排出口退税計劃,同國家税務總局分配下達給各省(區、市)執行。不允許超計劃退税,當年的計劃不得結轉下年使用。

出口企業的出口退税全部實行計算機電子化管理。通過計算機申報、審核、審批,從2003年起啟用了“口岸電子執法系統”出口退税子系統。對企業申報退税的報關單、外匯核銷單等出口退税憑證,實現了與簽發單證的政府機關信息對審的辦法,確保了申報單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進出口退税

出口退税的會計處理?

一、歸納起來,“免、抵、退”税的計算可分為四個步驟:

(1)計算當期應納税額

當期應納税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税額-(當期進項税額-當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徵和抵扣税額)-上期末留抵税額

若應納税額為正數,即沒有可退税額(因為沒有留抵税額),則仍應交納*;若應納税額為負數,即期末有未抵扣税額,則有資格申請退税,但到底能退多少,還要進行計算比較。

(2)計算不得免徵和抵扣税額

免抵退税不得免徵和抵扣税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牌價×(出口貨物徵收率-出口貨物退税率)

-免抵退税不得免徵和抵扣税額抵減額

免抵退税不得免徵和抵扣税額抵減額=免税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徵收率-出口貨物退税率)

相關會計處理為:

根據“當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徵和抵扣税額”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應交税金——應交*(進項税額轉出)

(3)計算免抵退税額

免抵退税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牌價×出口貨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額抵減額

免抵退税額抵減額=免税購進原料價格×出口貨物退税率

免税購進原料包括從國內購進免税原料和進料加工免税進口料件。其中進料加工免税進口料件的組成計税價格公式為:

進料加工免税進口料件的組成計税價格=貨物到岸價+海關實徵關税和消費税

(4)確定應退税額和免抵税額

1、若應納税額為零或正數時,即:沒有留抵税額,當期應退税額為零;免抵税額=免抵退税額,免抵退税額全部作為“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税額”。

相關會計處理為:

借:應交税金———應交*(轉出未交*)

貸:應交税金———未交*

借:應交税金———應交*(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税額)

貸:應交税金———應交*(出口退税)

2、若應納税額為負數,即:有留抵税額時,則可以免抵退税額為限享受退税:

(1)若期末未抵扣税額≤免抵退税額,則:當期應退税額=期末未抵扣税額,當期免抵税額=免抵退税額-期末未抵扣税額。

相關會計處理(根據税務局“免抵退審批通知單”)為:

借:應收補貼款 -出口退税  (與通知單上所載“應退税額”一致)

應交税金———應交*(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税額)(與通知單上所載“免抵税額”一致)

貸:應交税金———應交*(出口退税)(與通知單上所載“免抵退税額”一致)

(2)若期末未抵扣税額≥免抵退税額,可全部退税,則:當期應退税額=免抵退税額;當期免抵税額=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税額=0。

相關會計處理為:

借:應收補貼款

貸:應交税金———應交*(出口退税)

借:應交税金———應交*(轉出未交*)

貸:應交税金———未交*

“應收補貼款”所對應的金額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65653230,才是真正的退税,根據“當期應退税額”的計算過程可得知,退的是期末未抵扣完的留抵進項税額。

應收補貼款科目在會計上屬於過渡科目,不應結轉利潤,待補貼款到賬後,該科目餘額自然歸零。

由此可見,“出口退税”貸方專欄核算的是“當期免抵税額”與“當期應退税額”之和,即税法中規定的“當期免抵退税額”(=出口銷售額*退税率)。

而出口貨物實際執行的“超低税率”計算的“銷項税額”被計入了“進項税額轉出”貸方專欄。如果將該部分數額與“出口退税”貸方專欄數額相加,其實也就是內銷情況下,應當交納的銷項税額。在內銷情況下,*(銷項税)應由購買方支付,但由於出口實行免税政策,購買方免於向銷售方支付*款(這就是免税的結果),對此,國家以“出口退税”的辦法進行補償。在這個意義上講,出口退税就相當於銷項税,其目的就是用於進項税的抵扣,抵扣有餘的部分則給予退還。

在免抵退税的計算方法中,計算“當期免抵税額”主要是為了賬務處理的需要。免抵税額即為“應交税金———應交*(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税額)”科目的數額,如果不計算出免抵税額,在財務處理時將無法平衡。

出口退税會計分錄

出口退税涉税帳務處理

1.不予免徵和抵扣税額

借:主營業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431353361務成本(出口銷售額FOB*徵退税-不予免徵和抵扣税額抵減額)

貨:應交税金-應交*-進項税額轉出

2.應退税額:

借:應收補貼款-出口退税(應退税額)

貨:應交税金-應交*-出口退税(應退税額)

3.免抵税額:

借:應交税金—應交*-出口抵減內銷應納税額(免抵額)

貨:應交税金-應交*-出口退税(免抵額)

4.收到退税款

借:銀行存款

貨:應收補貼款-出口退税

生產企業出口退税典型例題:

例1:某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生產企業,對自產貨物經營出口銷售及國內銷售。該企業2005年1月份購進所需原材料等貨物,允許抵扣的進項税額85萬元,內銷產品取得銷售額300萬元,出口貨物離岸價摺合人民幣2400萬元。假設上期留抵税款5萬元,*税率17%,退税率 15%,假設不設計信息問題。則相關賬務處理如下:

(1)外購原輔材料、備件、能耗等,分錄為:

借:原材料等科目 5000000

應交税金——應交*(進項税額) 850000

貨:銀行存款 5850000

(2)產品外銷時,分錄為:

借:應收外匯賬款 24000000

貨:主營業務收入 24000000

(3)內銷產品,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 3510000

貨:主營業務收入 3000000

應交税金——應交*(銷項税額) 510000

(4)月末,計算當月出口貨物不予抵扣和退税的税額

不得免徵和抵扣税額=當期出口貨物離岸價×人民幣外匯牌價×(徵税率-退税率)=2400 ×(17%-15%)=48(萬元)

借:產品銷售成本 480000

貨:應交税金——應交*(進項税額轉出) 480000

(5)計算應納税額

本月應納税額=銷項税額-進項税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税額-(當期進項税額+上期留抵税款-當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金額)=51-(85+5-48)=9(萬元)

結轉後,月末“應交税金——未交*”賬户貸方餘額為90000元。

(6)實際繳納時

借:應交税金——未交* 90000

貨:銀行存款 90000

(7)計算應免抵税額

免抵退税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税率=2400×15%=360(萬元)

借:應交税金——應交*(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税額) 3600000

貨:應交税金—應交*(出口退税) 3600000

例2:引用例1的資料,如果本期外購貨物的進項税額為140萬元,其他資料不變,則(1)-(6)分錄同上。其餘賬務處理如下:

(8)計算應納税額或當期期末留抵税額

本月應納税額=銷項税額-進項税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税額-(當期進項税額+上期留抵税款-當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金額)=300×17%-[140+5-2400×(17%-15%)]=51-97=-46(萬元)

由於應納税額小於零,説明當期“期末留抵税額”為46萬元。

(9)計算應退税額和應免抵税額

免抵退税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税率=2400×15%=360(萬元)

當期期末留抵税額46萬元≤當期免抵退税額360萬元時

當期應退税額=當期期末留抵税額=46(萬元)

當期免抵税額=當期免抵退税額-當期應退税額=360-46=314(萬元)

借:應收出口退税 460000

應交税金——應交*(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税額) 3140000

貨:應交税金—應交*(出口退税) 3600000

(10)收到退税款時,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 460000

貨:應收出口退税 4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