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論文結束語

茶文化論文結束語

通過對茶文化的研究和探討,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作為一種飲品,茶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哲學、藝術等方面相互交織。同時,茶文化也在不斷演變和更新,隨着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需求不斷變化。希望我們能夠更加關注和傳承茶文化,讓它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在中職學校引入茶文化課程的論文

在中職學校引入茶文化課程的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先介紹了茶文化體系,隨後逐步説明茶文化對中職學生的益處並提出了在中職學校引入茶文化教育的措施。

  論文關鍵詞;茶文化茶道中職學生素質教育

  筆者有幸在中國茶博看到韓國著名畫家閔庚燦繪製的國畫《松竹梅》,畫面松柏蒼翠、墨梅橫斜,下方是一片茂密的茶園。中國自古把鬆、竹、梅稱為歲寒三友,可這裏畫家卻將茶與鬆、梅並提,可見在畫家看來茶的品格與鬆、梅一樣高尚。筆者作為一線中職教育者,不禁深思,若能讓中職學生這羣特殊的孩子也擁有茶一樣的高尚品質,定能使學生受益一生。

  1.茶文化體系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在神農時期就被發現,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此“嘉木”也在經歷着多樣的變化。茶最初被人們作為藥物使用,後來又逐漸被推為食材,之後茶又成為一種健康的飲品。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為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因此,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所以茶文化組成體系應該包括茶學,茶道,茶情,這三個層面。

  這裏的茶學是建立在狹義的層面上。在《茶葉》刊物中,很多茶界的權威和茶人都認為“茶學”是一門關於茶葉的源與流的學科。筆者覺得茶道是通過泡茶藝術(茶藝)這種方式,給心靈創造安靜的氛圍,用自己的心去領悟不可言説的箇中滋味和人生哲理。

  茶情是指以茶為載體的茶書,茶詩、畫等及品茶所帶來的感受。

  2.茶文化引入中職學校所帶來的功效

  茶文化對他們的益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拓寬學生的就業路

  一方面,在2007年l2月國家商務部公佈的《茶館業企業經營規範》中指出,茶藝師與從業人員的比例分別不低千1:3、1:5、1:7。另一方面,懂茶悟道茶藝師的需求越來越多。但目前大專院校中,把茶文化作為專業很是罕見,使得高素質的茶藝師實在難找。所以即知茶藝又懂悟道的茶藝師必將成為近來較為緊缺的“寵兒”。因此在各不同專業的中職學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使他們在接受系統的本專業學習的同時,也學到茶文化,既能掌握本專業,又能在茶文化的薰陶下取得茶藝師資格。

  2.2茶文化對學生的影晌

  (1)茶文化有助於中職學生增長文化知識,從而樹立信心,讓精神不再空虛。茶的故鄉是中國,茶的起源、發展、傳播經歷了幾千年。所以在中職學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但能讓他們學習到茶起源、發展、傳播的過程,而且能彌補他們的最為缺少的史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對他們每個人來説起點是一樣的,這就等於給了很多放縱自我的孩子再一次站起來的機會,讓每一個自信心不足的或喪失自信心的孩子在茶文化裏再樹立信心,並把這份自信心帶到生活中,也能讓那些早已把本專業知識學的`得心應手的孩子找到精神的寄託,讓他們課餘不再精神空虛。

  (2)茶文化有助於促進中職學生思想道德的修養。

  中職學校的學生往往價值觀和人生觀模糊,因此思想道德上的問題比較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沉睡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情懷,讓他們變得“冷酷”。

  其次,心理都還不夠成熟,有較強的虛榮心和過度的自尊心,表現較強。

  再者,中職學生對“個性”往往曲解。很多學生認為“個性”是對傳統的一味反叛,或是對紀律的抵制就是個性。

  最後,自我為中心,在行為上缺乏理智和規範,往往為求利益,不計手段;在內心裏不懂感恩,只知道一味的索取。

  茶文化可以幫助他們。一方面,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近年來,很多茶人、學者都將茶道的思想內涵總結為“和、靜、怡、真。也許每個人對這四個字有不同的理解,筆者看來“和”是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融入了儒、佛、道三家的精髓。儒家的中庸之道藴含在“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茶藝過程中;行儉之德藏在“樸實古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心態上;明倫之禮體現在“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待客之道上,謙和之禮就在“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草中英”的“吃”茶過程中(《茶道茶經》)。這些可以修正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另一方面,文化是需要傳承的,相信在中職學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僅可以把茶文化的接力棒傳遞到下一代手中,而且還能喚醒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更重要的是當他們遇到在喧囂的都市中遇到事情時,能學會點一段淡雅的檀香,讓心慢慢的平和,讓封存在心底的“和”慢慢甦醒。用沸水洗去杯子的濁塵,彷彿也洗去了積累在心上的濁塵,用平和潔淨的心等待“太和”之水。平和寧靜的氛圍和空靈情潔的心情慢慢出現。“鳳凰三點頭之後,杯中茶葉慢慢舒展,清馨的茶香慢慢彌散在身邊,飲者浮躁的心似乎也慢慢放下,精神隨着茶香慢慢飄蕩,心開始尋找真正的自我。此時輕輕的抿一口佳茗,讓色、香、味纏繞着舌尖,不禁讓人覺得全身心的舒暢和怡悦,彷彿就在此刻找到自己,看清了自己的方向,也認清了自己的路。正如閔齡所説,這是一種洗淨了骨髓的精神昇華。而這就是茶道之“怡所帶來的“怡神悦志”之感,“明心見性之暢。最終將引導飲者到達“物我兩忘,天人合一”之“真”。

  (3)茶文化有助於提高中職學生的審美能力。

  中職學生的審美能力較弱,以致他們對美的理解往往特別怪異、浮淺。在一些學生看來,美僅僅是服飾上的怪異,和髮型上色彩。而茶文化的展示者“茶情”,可以讓他們正確的認識美,品味美,最終創造美。

  3.在中職學校引入茶文化教育的方法

  (1)把茶文化課程作為校本課程開設,給學生創造一個環境。

  (2)開設茶文化社團。這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動手和交流的平台。社團可以開展茶藝培訓、表演,茶葉採摘、加工等活動。

  (3)通過講座、展覽等形式,擴大茶文化在中職學生中的影響。

  (4)結合學生自身的專業開展與茶文化相關的活動。

  4.結語

  職業學校的學生是一羣特殊的孩子,多數人的印象中他們是特別不聽話的孩子,不愛學習,成績差,違紀,曠課,與課任教師發生頂撞,打羣架,時常發生。讓這樣的一羣特殊體徜徉在中國茶文化的海洋中,讓細膩温潤、內涵豐富的茶文化之“靈泉”感其心,震其心,拂去其浮華之氣,完全可以讓他們步入“軌道”,將來完全可能成為對社會的有用之才。

;

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2篇

  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一起來看看。

  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1

  茶服設計與茶文化研究

  摘要:飲茶具有很多好處,比如安神、靜心和陶冶情操,可以拋除一切雜念,與禪宗美學所表達的寧靜、自然和簡約的理念不謀而合。隨着中國傳統茶文化的不斷蓬勃發展,時代文化符號的再度興起和迴歸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茶服飾文化正是在這種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衍生並發展起來,同時,茶藝服飾已經成為急需系統化和科學化的問題。本文就我國茶文化的發展與茶藝服飾的演變進行探討,以期為現代茶服飾設計的系統化和科學化提供借鑑。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現代茶服;設計;系統化;科學化

  伴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觀念和審美情趣都出現了質的改變,人們越來越關注精神文化生活。在浮華的都市中,品茶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的生活追求,茶藝師穿戴的服飾已經成為茶藝欣賞的一個重要內容。茶禮服飾要想真正地體現出中國文化特色,就需要從文化藝術傳統的美學思想和哲學觀點上進行深層次的研發,只有這樣,中國的茶服文化才能發展壯大,進而向世界傳播。

  1茶文化通過茶服進行着動態傳播

  現代社會中品茶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的追求,在品茶和茶藝展示的時候,需要通過服飾將茶道、茶境等結合成統一的整體。茶道、茶文化和茶服飾三者之間相輔相成,都將以迴歸自我、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進行淋漓盡致的展現。在當今社會,私人茶事交流、茶俗文化交流以及茶道文化禮儀演示的時候,都需要由茶服飾來進行文化的傳承,將其獨具特色的視覺美感真實地進行展現,茶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獨具特色的動態呈現內容之一也是通過茶服飾來展示的。但是,遺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國也沒有屬於自己的、代表着中國傳統特色的、包含着豐富茶文化的現代茶服飾。服飾代表着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徵,真實地展現了人們的精神風貌和思想觀念,同時也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藝術,服飾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藝術風格。茶服飾作為茶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應該將茶文化所具備的精神文化意識形態完全融入到服裝設計中,而同時,一款極具視覺形態美、傳承文化內涵的茶服飾對傳播茶文化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作為一款新興的日常着裝和職業裝,我國現代茶服飾目前在文化內涵傳承和創新設計方面還比較落後,所以,現代茶服飾的拓展空間和發展潛力還是比較大的。

  2當代茶文化服飾設計理念

  2.1茶道合一

  道家是最早了解茶的養生保健功能的門派,同時道家也是最早重視茶的精神功能的門派,他們認為茶可以較好地修身養性,道士們在時,往往要有茶相輔助。道家之所比較喜歡飲茶,與他們的思想理念有着直接的關係,他們認為通過喝茶、品茶可以脱胎換骨,因此傳説中的黃山君和神仙丹丘子都比較喜歡飲茶。道家茶服給人的感覺是比較素雅、乾淨的,他們的最高境界就是空靈、清逸,所以道家茶服所營造的內心世界是自然、純淨的。在《中國茶謠》中,道家茶服傳承了道家傳統道袍的形式,道家思想中比較崇尚“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虛實相生”,比較注重自然、流暢的氣韻,道家茶服是從道家八卦圖形中演變而來的,服飾的主要色彩為淺灰藍色,外面還要罩上一層白色袍衫,領口處使用的是交領設計的元素,外袍追求的是自由、寬鬆。道家茶禮的表演者通常會選擇青灰色的袍服,整件服飾給人隨意、飄逸的感覺,比較符合道家茶文化的意識特點,絲棉混紡是道袍主要使用的面料,這樣穿着比較舒適,線條比較柔韌,具有較強的立體感,比較符合人的身體曲線,有仙風道骨的感覺。

  2.2禪茶一味

  茶與中國佛教禪宗有着親密的聯繫,伴隨着禪宗越來越盛行,佛門中飲茶的信徒也越來越多。在中唐時期,百丈懷海創設了《百丈清規》,從此後在寺院中茶禮變成了一種必須遵守的規定。禪堂中,必須用茶來供奉各位大佛,用茶來接待所有的信徒,茶可以使人的內心變得更加純淨。對那些僧人而言,飲茶已經成為他們每日的必修課,茶可以使他們快速地進入到打坐的狀態中。在《中國茶謠》中,男性居士的茶服與僧袍的款式比較接近,使用的顏色為偏深磚紅色,給人以雄渾、質樸的感覺,茶服的層次比較多,且非常緊密,從而展現了敬慕、虔誠的心態,使用蓮花暗紋刺繡圖案來裝飾衣領,佛教中認為蓮花是比較吉祥的花,非常的聖潔。柞蠶絲面料來製作外袍,感覺比較質樸,同時搭配緞面交領來修飾,整款服飾給人清雅、大氣的感覺。女性居士的茶服是比較傳統的長衫,將領口設計成立領的形式,使用雙色雙層真絲紗質面料製作,整款茶服具有較強的垂蕩感,比較細膩、自然,服飾的特點與禪定的理念相融合,從而使茶服文化與茶禮形式的美感實現了有機的融合。

  2.3茶儒同禮

  儒家茶禮嚴格遵循儒學經典理念,崇尚“仁”的思想觀點,這也是儒家茶禮最核心的內容,儒家文化和茶道禮儀實現了有機的融合,藉助茶的沖泡過程將儒家教義精神進行了不斷的昇華。在進行茶服設計的時候,服飾的靈感來自於漢服,儒家文化比較推崇仁、義、禮、智、信的觀點,孔子比較維護周朝建立的規章制度,他認為正色應該是黑、白、青、黃和紅,其他的所有顏色都屬於間色,同時將正色和間色附加上尊卑貴賤的等級象徵,服飾的色彩非常明確,不可以存在顛倒和混淆的情況,比如《論語》中就比較明確的記載“惡紫之奪朱”,使用“禮”來保持單色的純正位置,因此服飾全是純正的調或者是大紅色調。服裝設計的時候,通常會使用不對稱的配色進行搭配,整款服裝給人的感覺為看上去比較完整,但是仔細分析又存在一定的缺憾美。儒家服飾將儒家的精神理念進行了完美的詮釋,每一款茶服都有着不對稱的元素在其中,具有較強的動感和時尚性,服裝製作的材料為真絲軟緞和真絲織錦緞,將儒家茶道的正統經典視覺進行淋漓盡致的展現。

  3將茶文化融入現代茶服飾設計中

  3.1在廓形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在設計茶服方面,立體透視與平面透視對比而言,更注重後者,根據茶藝的有效性、實用性要求,也就是飲茶者、泡茶者不會由於服飾的原因而影響茶藝的順利進行。在設計廓形中滲透茶文化元素可從如下兩方面得以充分彰顯:一方面,我國服裝市場中服裝類型、服飾樣式都是很穩定的,大多數服裝都是上衣下裳的類型,這種審美特徵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在這種文化思想的影響下,國內傳統服裝廓形都在追求工整、對稱,在寬大舒鬆的包裹中,人們大部分肢體都被包裹起來。根據這一情況,在茶服設計中,可以根據竹子外形高挑、嚴謹、穩重和對稱的特徵來進行設計。另一方面,以泡飲龍井茶為例,在泡飲時,幽香滿溢、色澤翠綠,讓人看了就有一種忍不住想品嚐的衝動。所以,在設計茶服廓形上,結合龍井茶泡飲中靈動飄逸、香飄四溢的特徵,通過至少兩層的搭配,注重服裝和人的立體空間形象,突破傳統服裝設計的對稱形式,以體現出一種飄逸、自如的氣質,這種氣質來源於人們在服裝穿着中所產生的光澤、曲線、動靜節奏的掌握,在設計茶服飾輪廓中發展自然、寬鬆的款式,與形式美要求相符,也能在不自然間體現出古典高雅的氣質。

  3.2在設計面料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亞麻布是國內特產之一,具有“天然纖維之王”的美譽,其觸感、手感都是極好的。製作亞麻布需要通過十三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認真、仔細,一道工序出現錯誤,就會影響到亞麻布的整體質量。品茗也要經過很多道工序,品茶者身着亞麻製作而成的面料,在整體上給人一種平衡、舒適感,也能體現出一種天然的韻味,體現出別樣的雅緻美、簡約美、整體美。歐根紗是一種半透明的輕紗,與真絲產品相類似,但價格要比真絲產品便宜很多。歐根紗通過染色之後,呈現出一種鮮豔的顏色,面料材質輕、柔、軟,但它必須要懸垂掛置,避免出現褶皺。在設計茶文化服飾中可利用歐根紗面料的特徵,尤其是其褶皺,這種不着痕跡的、自然形成的褶皺,在人體行走過程中,在光線的折射下會形成一種亦真亦幻的光,給品茶者營造出一種飄飄欲仙的氣氛。在方案設計時,應利用兩件套設計形式,在外罩綠色的歐根紗面料中,面料絲滑、垂墜、唯美涼爽,給品茶者一種輕盈、飄逸的感覺;在內裏上利用亞麻樸實的天然面料、視覺上的粗糙,為品茶者創設出一種返璞歸真的氛圍。將兩種材質完全不同的面料搭配在一起,起到相互映襯、互補缺點的效果,在整體上體現出一種超凡脱俗的視覺效果。在服裝肩部和下襬之處,將紡織顏料繪畫茶文化元素置於其中,其整體佈局與水墨畫中“留白”效果有相同之處。紡織顏料具有色澤鮮豔、類型多樣等特徵,卷草紋、荷花等部分代表着茶文化的元素,都被描繪得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具有較強的視覺美感。雖然看起來很簡潔,但是製作過程卻是很複雜的,每一塊圖案都需要多次推敲,其位置和大小都要和茶服統一、協調,穿在身上有一種整體的對稱美感。但要注意整體格調的協調和統一,防止過度堆砌茶文化元素,避免給品茶者造成視覺累贅。既可以直接選取面料使用,也可以在面料上展現傳統手繪。

  3.3在色彩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對於一整套服飾來講,其色彩是很關鍵的,色彩最先映入人們的眼簾,在整體設計中最為重要,具有先發制人的作用。在設計茶文化服飾色彩中,應考慮到當代飲茶環境的特徵,禁止胡亂搭配,追求典雅、素樸之美。一是,從宗教上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推崇“禮”的思想,孔子構建起色彩典章制度,將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正色包括紅、白、黃、黑和青五種,其餘顏色為間色,正色與間色代表着主僕、貴賤之分,在定義服裝色彩中不能將正色與間色混為一談。但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推崇“順其自然”的思想,主張平淡素淨之美,將青色、、白色、皂色、紅色這五種顏色視為正色。結合道家和儒家所劃分的正色,在設計茶文化服裝上進行整體規劃。從茶葉本色而言,可以將綠色作為整體設計的基本色調,茶葉生長在雨水充沛的環境中,給人一種綠色、清新的感覺,綠色代表大自然、代表環境,是全世界人們都在追求的自然色彩,與偏冷色彩、不同明度的顏色對比而言,綠色不但不會打破空靈感,而且還有一種強烈的清爽感,豐富了飲茶的整體意境。在設計色彩中,將綠色和白色兩種自然色彩相融合,白色的雅緻、簡樸特徵彌補了空靈意境的不足,在整體意境中凸顯出一種朦朧美。另外,也可以在設計主色調時,選用白色這種素淨、平淡之色,清新淡雅的鵝和白色兩種顏色融合,色系簡潔、柔和,給人一種簡約美。而普洱茶、紅茶這類型的茶葉,在沖泡後,顏色呈現出棕色、紅色,醇厚深沉、穩重,整體上具有磅礴的氣勢。在茶服廓形、面料和色彩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均可以直接或間接應用日常生活或者自然界中的物品,在滲透茶文化元素中,突破具體形象的,對其進行創新和提煉,體現出一種獨特、別緻的美感,為品茶者帶來一種賞心悦目、神清氣爽的感覺,讓他們帶着這種美好的感覺品茶,進而感受到品茶的樂趣。

  4結語

  茶服在進行設計時,將地域風俗和歷史文化進行有機的結合,以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傳統為底藴,同時接受現代文明的改造和影響。茶禮服飾要想真正體現出中國文化特色,就需要從文化藝術傳統的美學思想和哲學觀點上進行深層次的研發,只有這樣,才能將中國的茶服文化傳遍全世界。

  參考文獻:

  [1]鍾斐.生態茶服秀———茶文化國際傳播中的動態呈現[J].農業考古,2013(5):67-69.

  [2]姜添文,張.淺談中國茶文化中體現出的道家理念[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3):54-57.

  [3]蔣琳.傳統神韻的變換--淺析傳統圖形在現代服飾圖案設計中的借鑑、融合、創新[J].新課程(下),2012(7):89-92.

  [4]黃玉冰.中國茶服的設計研究[J].絲綢,2011(7):92-95.

  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2

  當代中國茶文化和茶服研究

  摘要:隨着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茶文化也得到了有效推廣和傳播。茶服成為一個全新的茶元素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在茶文化的傳播中呈現出傳統與時尚的完美融合。

  關鍵詞:茶文化;茶服;文化傳播

  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發展,並由此產生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形態,中國茶文化也得到了廣泛傳播與推廣。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藴含着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底藴,在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歷程後,茶文化也得到了不斷的延伸和創新。隨着世界經濟交流的日益頻繁,中國茶文化成為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

  1中國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提升了中國的軟實力,即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和優秀代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茶文化與中國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產生了密切的關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內涵。儒家有內省、和親的思想理念;佛家清淨、禪機;道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些豐富的思想理念在一杯茶中得到凝聚和體現,並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國茶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力量,在茶文化中可以獲得更豐富的精神寄託,以茶交友,以茶明志,以茶修身,茶既豐盈了人的內心,也昇華了人的品質。從古至今,人們賦予了茶豐富的思想內涵,並將茶與情感、禮儀聯繫在一起。從皇室貴族到平民百姓,人人愛茶。尤其是古代文人墨客,對茶的喜愛已經達到了痴迷的地步。在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茶文化與其它藝術不斷融合,體現了更強大的社會文化功能,並滲透到社會的風俗習慣和價值體系中。茶文化的終極價值體現在人們能夠在平等、自強、自主的社會中生活,只有如此,才能夠使中國價值被世人所接受和尊重。

  2茶服的動態審美特徵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生活方式與審美理念都發生了質的變化。人們對於精神領域的需求也越來越多。飲茶是當前城市人羣最喜愛的一種休閒方式,能夠給忙碌的人們提供一種放鬆身心的機會。在茶藝和茶道過程中,服飾與茶需要進行有效的融合,以體現茶文化的藝術內涵和審美價值。茶服是在行茶時所穿的服裝,早在漢代,就有關於茶服的記載。茶服是茶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其中包含了服裝和服飾。從茶服的發展歷史來看,雖然在一些茶藝表演中也採用了專門的服裝,茶服的式樣也在不斷增多,但是主要特點是以仿古為主。這種古裝茶服從設計到服飾都與中國傳統文化不相符合,其中缺少了茶文化元素和時代特色。由此,茶服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服飾,能夠體現茶文化內涵,具備茶藝表演功能的服裝。隨着對茶服研究的深入,近年來有研究者提出了茶服秀的概念,即將茶服與時代發展相融合,集合古典與時尚元素,將生態理念滲透入茶服設計中,通過各種時裝秀展示中國茶服風采,體現茶服的審美特色。茶服的動態審美是指茶服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神態。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內涵不僅可以通過茶藝、飲茶等方式呈現,同時也可以通過服裝表演等方式呈現,茶服可以作為一個全新的動態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展現其豐富的審美特徵。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中國傳統文化也面臨着流失,歷史的迴歸成為人們推崇的時尚潮流。茶服作為人們精神生活中的衍生品,不僅代表着中國傳統茶文化,同時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只有真正挖掘出茶服中所藴含的茶文化內涵,才能對茶服做出準確的定位,使其成為代表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品。

  2.1音樂審美

  在茶服的呈現過程中,音樂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能夠使觀眾形成聽覺與視覺的統一,獲得審美的享受。音樂具有流動性和節奏感,表演者在演出時,音樂能夠烘托出熱烈的氣氛,使觀眾產生情感的共鳴。在音樂的配合下,人們能夠從表演者身上看到更具流動性的美感。音樂能夠給予人們茶服創作的靈感,並通過音樂展現設計師的構思與效果。對於欣賞者來説,既能夠看到茶服的色彩、圖案和樣式,滿足視覺享受,同時也能夠從中獲得精神的愉悦。音樂與茶服的融合,能夠利用音樂提升茶服的表現力,引導和啟發觀眾的聯想。其次,利用音樂與茶服的結合,能夠使表演者更好地把握茶服內涵,用音樂這種無形的藝術提升觀眾的審美情趣,使茶服的呈現更具節奏感和鮮活性。同時在欣賞茶服時體會到傳統茶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優美意境。

  2.2服裝審美

  茶服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隨着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不斷增強。茶服作為服裝的一類,也被設計師賦予了生態理念。茶服不再只是一種行茶服裝,更具備了環保安全的優點,穿着之人能夠從中感受舒適放鬆的心情,尋求迴歸自然的精神體驗。傳統茶服具備了傳統的民族服飾特點,從布料、圖案到樣式,都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服飾元素,可以説,傳統茶服體現的更多是古代服裝的特點,而茶文化氣息卻不夠濃厚。隨着茶文化的不斷髮展演變,茶服也出現了不斷的創新,茶文化內涵的滲透,使茶服的設計與茶文化的融合更加緊密。生態理念的滲透為茶服提供了更新的設計元素。茶服之所以被設計師注入生態理念,與茶服本身的特性有着密切關係。茶是一種自然之物,隨着歷史的發展變遷,茶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時尚元素,與時代潮流逐漸融合。茶服作為茶文化的代表,被賦予了優雅純粹的特點,同時具備古典與現代相融合的氣息。因此,茶文化也被看作現代時尚元素的代表之一。茶服是茶文化與民族傳統服飾相結合的服裝,在茶藝表演中,茶服的運用十分廣泛。茶藝表演者的服飾對於表演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茶服具有濃厚的茶文化底藴,其次,茶服與茶藝及環境相融合,需要設計師的專業設計才能更匹配。茶服是視覺藝術與文化藝術的融合。優秀的茶服不僅美觀典雅,而且能夠與茶藝融為一體,體現出深遠的意境之美,令品茶之人獲得身心的愉悦,並且從茶服中感受到茶文化的藝術魅力。

  2.3表演審美

  除了茶藝表演外,服裝表演也使茶服呈現出另一種美的方式。隨着社會的進步,現代服裝表演形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儘管基本形式仍然是傳統模式,但是卻在表演中加入了許多流行元素。優雅的茶服配以美麗的模特,在各種音樂燈光背景下進行展示,使商品與藝術品得到完美的結合,不僅營造出濃濃的茶文化氛圍,同時也為觀眾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想象空間。模特賦予了茶服生命,模特的姿態充分體現了茶服的性格特點。模特是流動的,音樂與燈光是流暢的,一切藝術元素都在茶服中變換交融,使茶服這一服飾傳遞出豐富的情感,不僅滿足了服務表演藝術的發展需要,同時也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傳播與推廣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作用。

  3茶服在茶文化活動中的展現

  中國茶文化有着悠久的發展歷史。飲茶是中國人最喜愛的休閒方式,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國許多城市,都有飲茶的風俗習慣,例如杭州有全民飲茶日的法定節日。全民飲茶日有着廣泛的影響力,不僅國內的多個城市積極響應,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也紛紛向當地民眾贈送中國茶,使中國茶文化得到積極的推廣和傳播。2012年,在杭州白堤首次出現了生態茶服展示,也成為當時人們熱議的話題。這場時裝秀主打生態理念,雖然沒有精美的舞台效果和走秀場,模特也並非專業出身,但正是這種自然而充滿青春活力的表演,體現出茶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也將茶清新自然的特性展露無遺。模特與觀眾近距離接觸,不僅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使表演更加自然化、生活化,同時也營造出一種更直觀的藝術美感。各種優雅美觀的茶服表演為觀眾帶來了愉悦的視覺享受。許多來自國外的模特也給茶服增添了異域風情。在此次全民飲茶日活動中,茶服表演成為當天的亮點。尤其是活動在結束後,還向全國各地的茶館及茶企業及個人徵集各種特色茶服,並進行評選活動。此次活動也吸引了許多茶服設計者以及從事茶藝表演的參與。由此,更多的茶服作品得到展示。這些茶服作品,不僅體現了茶的靜謐和優雅,以及茶自然質樸的特質,同時也結合了服飾的創意靈感,表達了一種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的茶人思想,體現了茶、自然與服飾的精妙統一。

  4結束語

  茶服作為茶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茶藝表演中的重要組成元素。隨着茶服的發展變遷,茶服也被設計師賦予了更豐富的理念,生態茶服是茶服的創新元素,已經成為當前時尚服飾的代表,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此後,概念茶服、功能茶服等概念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多的團體和個人參與到茶服的設計與應用中來,為茶服發展開拓了更廣闊的空間。各種豐富多彩的茶服表演出現在人們視野當中,吸引着人們的眼球。以茶文化為主題的各種茶服設計也做出了越來越大膽的嘗試,不僅引領了服裝的潮流,使茶服更具創新性和時代性,同時也有力地倡導了中國飲茶之風。在古典與現代元素的結合中,充分展現了中國茶文化的時代特色,在與世界時尚接軌的同時也重新開啟了中國茶文化的創新篇章,使中國茶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得到有力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繼東,胡正榮.超越與迴歸:談國際傳播的價值問題[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4):5-7.

  [2]黃玉冰.中國茶服的設計研究[J].絲綢,2011(7):40-45.

  [3]李曉巖.時裝表演的節奏韻律美—————動與靜[J].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1):18-19.

  [4]朱寧,王彥.展示的藝術————談服裝展示的多元化藝術表現[J].宜春學院學報,2010(1):169-171.

  [5]姜添文,張.淺談中國茶文化中體現出的道家理念[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3):160.

  [6]蔣琳.傳統神韻的變換———淺析傳統圖形在現代服飾圖案設計中的借鑑、融合、創新[J].新課程(下),2012(7):158.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論文

日本茶道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 飲茶 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淺析日本茶道 文化 論文,一起來看看。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論文1

  淺談日本茶道文化

  摘要:中國茶道是日本茶道的祖先,但是日本茶道卻擁有自己的特色。它擁有自己的的發展過程及獨特內涵。日本茶道必須按照一整套規定程序來進行,它不只是一般的是社交手法,更是通過品茶和茶道來達到陶冶情操,抒發情感的目的。

  本文從日本茶道的創立及形成入手,通過對日本茶道中茶具及茶室佈置等方面的分析,來簡單探討日本茶道中所體現的日本人傳統審美意識以及其藴含的禪宗精神。

  關鍵詞:日本茶道、審美意識、茶具、茶室、和敬清寂

  一、日本茶道的建立和發展過程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中國茶道是日本茶道的源頭,茶道由中國傳入日本後,經過發展、變化、融合形成了具備大和民族韻味的日本茶道。

  唐代中期,派遣來中國的日本僧人最澄將中國的茶葉盒種子帶回日本,並 種植 在大阪一帶。茶葉剛剛出現在日本的時候屬於貴族用品,只有權貴、少數高級僧侶才可以享用茶葉。茶道被當作一種特殊的有品位的文化活動僅侷限在權貴的身邊。

  但到了鎌倉時代,受《吃茶養生記》的影響,茶道有權貴和僧侶發展到了平民中間。等到了室町時代,以種茶為生的茶農開始對茶葉進行品評和開辦品茶會,逐漸的這樣的集會變成了平民的娛樂活動,並由此發展成為了日本最早的茶道。

  對於“茶道”這個名詞,最早則是由和尚村田提出來的。他把對佛法中的領悟融匯到了茶道之中,它起源於“佛法存於茶湯”的道理,並藉由此發展成為了最具自然氣息和樸素的茶風。

  日本戰國時代的千利休則把日本茶道進行改進並提高到了藝術層次。千利休把室內富麗堂皇的的裝飾簡化到了非常樸素的程度,讓日本茶道脱離了物質因素的糾纏,讓日本茶道更易於被大眾所接受。與此同時千利休還特別要求“本心”的重要,並提出簡化茶道的特殊動作,要隨意的品茶並放棄外界的形式操縱,來達到用心體會茶道的高深意境。

  二、傳統日本茶道中的審美觀念

  在伊藤古鑑所著的《茶與禪》中,把日本的傳統茶道分為了三個層次:品茶技巧、品茶禮儀、茶“道”。

  日本人的審美觀和品茶觀完美的體現在其中。品茶技巧就是茶人怎麼挑選合適的茶具、怎麼放置屋內的盆景和裝飾品、怎麼點茶、怎麼調配茶後甜點;品茶禮儀就是主人和賓客間的禮貌問題。主要方面就是主人對房屋的打掃和茶會上的表演節目;第三點茶道,就是品茶人在喝茶的過程中對人生的領悟、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下面我們就分別從這幾個方面來深入的走進日本茶道文化,領悟其精髓,感受其文化。

  (一) 茶具和裝飾品

  在日本的茶道文化當中,我們要深入的瞭解下其茶道文化的精髓,就要首先了解下其茶道文化中的重要的一個方面,即:茶具和裝飾品。

  日本茶道中的品茶工具、書畫文字、盆景等飾物,體現了日本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從日本傳統茶道的祖先村田珠光開始,日本人在查到中找到了寂靜和質樸,來探索平淡生活中的點滴趣味。

  在日本的名流中,也不乏在茶具和裝飾品中有自己特有要求的,他們中具有代表意義的是:茶道鼻祖村田珠光。村田珠光追求的是質樸,村田珠光自己就經常選擇質樸的茶具,反對鋪張浪費,提倡節約簡樸。他認為大和民族的黑色陶器顏色暗淡,但卻擁有有 簡譜 、寂靜的美麗。使用這樣的簡約茶具,情真意切地待客,既有品茶的樂趣,對道德情操養成和鍛鍊也大有用處。

  再挑選和物的基礎上,應當多多選擇用淡色系的朽葉色、淡青色茶具和適應寂靜分為的茶具。茶道鼻祖村田珠光説‘正是這種以嚴峻、淡然、悠閒寂靜為美的審美觀點,才能讓人把握到生活的樂趣,來達到靈魂上的追求。

  自主的品茶地點、露天場所、石頭燈籠等的設立都是千立休提出來的。品茶地點雖然簡約淡然,喝茶的人卻讓茶具茶室乾淨整潔。只有喝茶周圍的環境乾淨整潔才能“進入自悟之道的境界,和美、寂靜有佛家的氣氛才是最正宗的茶道。對於茶道的鑑賞千利休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也正好是日本人對傳統審美觀的具體表現。

  (二) 茶室周圍的佈置

  在佈置品茶地點周圍的環境方面,品茶的人所看重的就是喝茶時的虔誠心情,對周圍大自然的美特殊的重視。插花對於日本茶道來説是非常重要的,必須選用應季的花草樹木,必須看重大自然之美,順應花朵枝幹的自然之勢,不要求奢華,只需要簡約自然,讓人怦然心動,讓他們所呈現的大自然的魅力,要和茶室中與季節、書畫遙遙響應,真正意義上的靠近生命的本質。

  從這裏看出,這就是日本人傳統的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理念。《茶之書》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實並不需要加以抹去,因為它暗示着露水一般的純淨與清爽”。同樣體現了日本茶道中的人當與自然相融合,在茶道環境的佈置與高深技術中,重視大自然,輕慢人人之間的鎖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諧。

  (三)和敬清寂

  17世紀前期,16世紀末期,千利休用“和敬清寂”四字囊括了日本傳統茶道的精神理念,建立了日本最正統的茶道。“和敬”主要代表的是人人之間的和睦相處用心交流,萬萬不能妄自尊大;“清寂”指的是冷靜嚴肅、淡然、悠閒的審美觀點。

  在舉辦品茶聚會之前,品茶人必須先打掃周圍的環境,保持室內整潔,茶具的乾淨,茶葉必須經過精心的加工碾碎,茶具要反覆清洗乾淨一塵不染,插花也要根據賓客的不同和季節的變換來選擇。

  茶人品茶時的動作符合規範迅速敏捷,“既要讓人產生舞蹈時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精確規範”。因為這樣賓客才能感覺到主人的重視和尊重,展現了主人待客的真誠。在茶會上,賓客們的穿着也非常重要,因為要與茶會的背景相互協調,身份再崇高的貴族都必須爬跪進入。入座之後也不能喧譁保持安靜,並需要向着主人放置在王牀間的畫行禮致敬。這樣才能體現出人與人交流的“和敬”氣氛。

  到了室町時代中期,伴隨着時代和經濟的發展,城市慢慢變的奢華和喧鬧。很多人開始厭倦了這種喧鬧的生活,把寂靜、淡然、悠閒為美,他們期待着過上隱居的生活,來達到心靈上的安慰。茶道之茶稱為“佗茶”,“佗”有是幽遠寂靜”、“閒適”的含義。一邊喝茶一邊和朋友談天説地,不問世事,修養身心。“清寂”之美從這個時期得到廣泛的流傳。   (四)禪茶之緣

  日本的傳統茶道是必須按照一定的流程規範來完成的一種藝術。並且日本茶道的根本精神,正是包含在這些看似複雜繁多的程序中。而這些繁雜的工序

  並不是要讓品茶人的注意力從茶本身上移走,而是要茶客細心體會整個品茶的過程,從而把品茶人從世俗的喧囂、和生活的瑣碎中解脱出來。

  茶道中禪的意義,就是通過繁瑣的品茶程序和規則來鍛鍊人們的本心,當這些繁文縟節不再使品茶者苦惱,當飲茶人隨意之間就能表現出茶道的禮儀規範,才算領悟了茶道本身的真諦。

  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把精神修養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茶會本身的形式,賓客和主人之間的相互配合,在寂靜淡然的品茶環境中,以喝茶、欣賞茶具、賓主間天天説地的形式,以此來達到修身養心的目的、還能讓我們潔身自好,擁有更加的完美意識和品質。這也就是禪宗裏的“勿使染塵埃”和“本來無一物”的兩個境界。

  在整理中,我們發現:人們只有通過不停的反問自己的內心,才能最終令塵埃無可染之處。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是融佛教、道教、儒家學説為一體的一種精神文化。領悟了這些方面才能更好的領悟日本茶道文化的內涵。

  三、結語

  日本茶道其基本精神被日本學者概括為“和、敬、清、寂”四個字,主張通過在茶室中舉行茶會的方式來了悟禪法,參透本心。日本茶道推崇樸素的“閒寂”茶風,“在不引人注目的外表之下暗含着無價的寶物,在貧困之中深藏着難以言盡的恬靜的喜悦”,這種意境被日本茶人奉為美的極致。“閒寂”的美學理念不僅顯現於茶具、茶室、茶儀等諸多外在形式之中,更深深滲入了茶人的內心世界,成為日本茶道藝術最為鮮明的個性特徵之一,對整個日本民族的審美情趣構成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以上所説的,日本茶道不僅僅是單純的娛樂、和業餘活動,它讓人們在謹慎的品茶過程中養成認真、並遵守社會公德的習慣。同時,其實茶道本身已經成為了大和民族對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並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

  參考文獻

  [1]村井康彥.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點及其在日本的發展[J].日本學,1995(5):273.

  [3]千宗室.〈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25-26.

  [4]錢樸.茶道淵源初探[J].農業考古,1995(38):51.

  [5]鈴木大掘.禪與日本文化[M].北京:三聯出版,1989.

  [6]鈴木大拙.禪與藝術[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

  [7]吳平.禪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8]趙天相.〈茶禪一味〉尋蹤有感[J].農業考古,2000(58):126.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論文2

  淺談日本茶道文化

  摘要:日本茶道把日常生活和宗教、哲學以及倫理結合到一起,從而成為了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文化活動。它在乎的不但是物質上的享受,而且還可運用茶會來學習茶道禮儀,培養人們的審美觀念以及道德觀。日本茶禮是一套能夠表現出佛教禪宗思想的重要程序,立足於欣賞茶道表演,可以從中找到日本茶道所具有的含義。本文論述了日本茶道的發展歷程,介紹了日本茶道知識,並闡述了日本茶道的文化含義。

  關鍵詞:日本;茶道;文化

  中國茶文化為日本茶道之源頭,被後世尊稱為茶聖的陸羽所著的《茶經》,是中日兩國人民共同認可的經典性著作。我國古代的佛、道以及儒等思想都會對日本茶道觀念以及世界觀具有極為深刻之影響。所以説,日本茶道是在我國茶文化為基礎而產生與發展起來的結合了哲學、宗教、文學、倫理、道德以及建築等的一門綜合性藝術形式。日本茶道並不注重於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而是要運用茶會等方式,讓大家學茶道增長見識,離開浮躁,提升審美能力與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當前,日本茶道已經走向全世界,為多個國家所認可與讚賞。通過研究日本茶道文化,能夠讓各國人民更好地瞭解日本茶道文化之精髓,推動中日茶道文化的進一步交流。

  一、日本茶道的發展歷程

  日本茶道發展至今已經有了八百餘年的歷史,這是日本的一種 傳統文化 。茶道也就是品茶之道,這就代表了茶藝操作當中追求與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風貌。日本和中國自古以來就一衣帶水,兩國一直具有、經濟與文化的長期聯繫,而茶文化則是兩國文化交流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是茶文化的發祥地,源自於我國的茶文化在往世界各地進行傳播時,比較早地進入到了日本列島。中日兩國的茶文化交流可謂是源遠流長,一千多年以來始終綿延不斷。茶葉的故鄉就在我國雲南省和越、泰、緬等國的接壤處,那兒如今依然種有數棵千年古茶樹,其中樹齡最長的達到一千七百多年,可以稱之為茶樹之王。最開始人們所喝的是綠茶,後來中國發明瞭蒸製茶葉的手法,並在8世紀傳到日本。當時日本的茶都是通過遣隋使或者遣唐使帶回的,因而異常珍貴,主要是作為藥用。到了平安時期,日本的永忠、空海等高僧把中國的茶種帶回到日本進行播種,促進了日本茶文化的大發展。鎌倉時期的日本大興品茶之風。1191年,榮西禪師不僅自己種茶,而且還將茶種送於京都高僧明惠,明惠將茶種種於?銜採劍?日本著名的?銜膊櫳?告誕生。此後,日本舉國盛起了飲茶的新風尚。如今在日本大行其道的茶道是在十六世紀由千利休大師所創的。他主張在環境幽雅之處築茶室,講求茶具之美,推進品茶庭園創意化,產生了影響至今的日本千家流品茶法。

  二、日本茶道知識介紹

  日本茶道可以説是一種室內傳統藝術,是在與人們日常生活全面隔絕的一種特殊場所之中和特定時間之中所開展的一種藝術性儀式,一定要通過十分複雜而且繁瑣的手段,運用特定 方法 才能完成。除應用特殊方法之外,日本茶道還十分注重於人和人相互間的聯繫。比如,日本茶道中所之茶並非個人之茶,而是為集體所共有之茶。茶道的中心為茶的聚會。全部參加茶會的人士均可通過茶會來脱離現實社會之中的各類制約,讓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內心深處更加和諧。日本茶道涵蓋了精神主義,也就是注重清、靜、和、寂。在茶道歷史之中,有大量重名的人為了求心之道而耗費了大量時間。茶道就是建立於與世隔絕前提之下的,因此其十分自然地追求精神境界視為自身的奮鬥目標,也就是求道性。當然,茶道也有一定的趣味性,具備了遊樂方面的性質,自然也不排除部分人士是因為娛樂目的而加入到茶道儀式之中的。事實上,茶道所具有的求道性和趣味性之間不是彼此矛盾的,其同時並存在茶道當中。茶會可以説是茶道之中的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通常説來,一定要具有三個條件,茶會才能夠舉行。茶會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聚會,通過茶會來獲得心境上的溝通。其次,茶會注重於搭配,主人和客人之間使用茶道用具的科學搭配,讓自身處於輕鬆和諧的茶室空間當中。最後,茶道的禮法包括主人接客過程中嫻熟的動作等,都會讓茶會的興趣能夠達到新的。依據茶道之規矩,一定要在吃過飯之後才能夠喝濃茶,如此一來茶會變得更為美味。在正式茶會喝濃茶以前,一定要吃一頓被稱為懷石餐的簡單飯菜。

  三、日本茶道的文化含義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特殊表現方式之一,一直為全球各國所稱道。當前,日本茶道中的著名宗派之一里千家已經在各個國家設置了茶室並且傳播與研究茶道。品茶這一藝術形式來源於我國,並從唐代起傳入到日本。日本對此加以吸收與發展,而且在十六世紀時由千利休創立了具備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茶道集中了哲學、文化以及宗教等內容,牽涉到了陶瓷、 雕刻 、書畫以及建築等各個領域,可以説是日本文化的集中體現,因此,日本茶道具備了十分重要的文化含義。一是茶的品位。茶是草木當中有一人,也就是説在大自然當中的人,其心靈最為平和、自然。當人們放下閒事、雜念與貪慾,即可欣賞到大自然之中的柳綠花紅,欣賞到無盡的珍貴寶藏。在中國文化之中,將飲酒視為醉鄉,這就是一個令人沉醉的世界。將飲茶稱為醒鄉,也就是讓人保持清醒的世界。從醉鄉進入到醒鄉之中,也就是從煩惱世界進入覺悟世界之中。二是茶的壽命。在日本茶道文化之中素來有喜壽、米壽以及茶壽之説。喜壽為77歲、米壽為80多歲、茶壽則是108歲。正所謂"茶人得茶壽。"愛飲茶之人即可得到茶壽。茶人能得茶壽和茶所具有的養生功能息息相關。茶具有三德,既可驅除瞌睡,讓人保持清醒,也可幫助消化,還能不讓對外爆發。因為有以上三大功能,飲茶能夠養生延年。三是茶的精神。我國唐代茶聖陸羽提出精、行、儉、德四字,日本千利休大師提出的是和、敬、清、寂四字。和為茶道思想之中心。就精神層面而言,就是讓內心相互對立的觀念實現調和與化解。僧團被稱之為和合眾,因而一直以有六和敬之準則。敬是指在茶道中對所有事物均保持恭敬之態度,以恭敬之心來做好工作。清在茶道當中主要是指外物與內心之清淨與潔白的狀態。六根清淨既是禪道也屬茶道。寂主要是指心中各種慾火被澆滅以後的寧靜安祥之狀態。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茶道在日本文化當中具有主導性的地位,從而成為了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文化之精華。茶道被稱為日本民族文化之象徵,在全球傳統文化之中具有很大的影響。通過觀察日本茶道之發展,自始至終對於促進日本傳統文化之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並且為日本的人文、禮儀以及飲食文化之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發揮出非常大的作用。日本茶道的發展已經從一種娛樂方式昇華為藝術、哲學甚至是倫理道德。日本茶道倡導的樸素與純淨精神成為了日本傳統文化之中的重要代表以及日本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鴻 宇. 説茶之日本茶道[M].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陳姍姍,盧永鬆. 日本茶道的文化內涵[J].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2).

  [3]李 薇. 日本茶道文化的淵源與流變[J]. 科技視界,2014(26).

  [4]楊月琴,王榮華. 從中日茶文化的不同點看日本茶道文化特徵研究[J]. 才智,2015(25).

  [5]黃 丹. 從日本茶道文化看日本民族精神[J]. 福建茶葉,2016(9).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論文相關 文章 :

1. 淺談日本茶道文化的歷史

2. 關於日本茶道的論文2篇

3. 論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

4. 論中日茶文化的相關論文

5. 日本茶道精神文化

求關於茶文化的論文

茶運好,國運好。

著名的國學專家潘守宇説: 茶屬木,應用紫砂來運化,紫砂為土,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沒有木材,電和氣為火,燒水一定要用鐵壺,銅壺,實在不行用鋁壺,塑料壺是不能用的,茶對應五行:金木水火土。

   茶有六道輪迴:生在土裏,長在木裏,死在鍋裏,遇到懂茶的人,活在水裏,涅槃在壺裏,最後留在心裏.

不能説有修養的人都懂茶,愛茶,喝茶;但是一個愛茶懂茶的人一定是一個有修養的人,能靜心喝出茶香的人,會對自然油然而生無限熱愛,能喝出茶香的人自然會熱愛江山,熱愛自然!    茶有六道輪迴:生在土裏,長在木裏,死在鍋裏,遇到懂茶的人,活在水裏,涅槃在壺裏,最後留在心裏.

八分茶遇十分水,茶則十分;十分茶遇八分水,茶則八分。

心不平靜的人泡不了茶!

同樣的水,同樣的茶,不同的人泡出來的茶是不一樣的!

 神農嘗百草日中72毒,遇茶而解。

 乾隆説君不可一日無茶

  禪茶一味,詩酒同源,吃茶去----趙州禪師那是叫修禪去。

茶文化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結合分析論文

茶文化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結合分析論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怎麼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茶文化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結合分析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新課改和教育工作改革是各大高校近年來不可迴避的首要任務,結合當今教育全球化、國際化趨勢,各大高校紛紛採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借鑑方針,在新一輪教學改革浪潮中積極吸收外國優秀教學模式,同時又保留本國教學特色,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推動我國教育事業改革進程。筆者值此新課改背景之下,對我國傳統茶文化進行一定的研究,並較為系統地探究了一條適合茶文化和漢語言文學教育相結合之路。

  關鍵詞 :新課改;茶文化;漢語言文學;教育教學工作

  1、分析

  當前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教育現狀和融入茶文化的可行之處高校基礎課程改革要想取得突破性的改革效果,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對課程內容進行整改。漢語言文學這門學科主要研究漢語語言藝術,要求學生主要研究中國語言的詞語、句法,賞析古今詩歌、散文、小説等眾多的文學作品,熟悉有關編輯出版的基本知識,通過研究漢語語言的構成和表達效果最終將漢語言相關知識內化於心,以求畢業後可以外化於行投身於實際應用中。在各大高校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實際工作中我們可以發現,部分學生直至大學畢業都不瞭解自己所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社會工作崗位競爭中有什麼樣的優勢,缺乏對自我的充分認識,對未來就業方向較為迷茫。這樣實際存在的一個問題恰恰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缺陷。

  在筆者看來,教學工作存在未落到實處的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參考是否存在問題:其一是該校該專業的教學師資力量是否能夠擔當該學科教學任務,教師們的專業水平是否能夠勝任專業課知識的講授;其二是教學工作是否能夠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是否能夠適應社會上日新月異的招工要求。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絲綢與茶葉是我國古代璀璨的文明成果,享譽世界。在文化領域,茶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也擔有重要份量,此外茶文化自古以來便被廣泛應用於多個領域,意義非凡。基於漢語言文學教育當前面臨的挑戰和茶文化的屬性,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將茶文化與漢語言文化教育相結合,這樣不僅符合新課改對於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豐富素材和與眾不同的.強大感染力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文化素養,陶冶他們的文化情操。綜上所述,藉助文學強大的包容性和衍生性將茶文化和漢語言文學教育有機結合是一條可行之路,能夠充分發揮二者各自的獨特優勢。

  2、茶文化概念講解

  精神力量來自物質力量,文化的存在離不開物質載體。茶文化在中國由來以久,源遠流長,是基於飲茶活動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形式。歷經幾千年的發展,茶文化發展了豐富多彩的理論和文化內涵,對於飲茶者可以提升他們的精神層面。茶文化對於我國傳統文化體系具有難以磨滅的印記和不可忽視的基礎性作用。

  從廣義上來講,茶藝術、茶詩詞、茶畫、茶道館等等都是茶文化的生動體現,除此以外,茶文化還與我國宗教存在某種精神層面的聯動關係。茶文化歷經幾千年而不衰,它仍然作為中國最享譽世界的一種文化因子傳播於世界各地,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精神層面的一種寄託和抒懷。在中國禮儀之邦的程式中,茶和茶文化是人們日常交際中的重要中介之一。

  在筆者查閲大量資料得知,茶文化在目前已經成為一門的人文學科,它能使那些接觸茶文化的人陶冶情操,在生活中擁有像茶一樣的品質,不爭不搶,不慌不忙,恬淡自然地生活。如果能將茶文化與漢語言文學教育有機地結合,筆者相信,必然能夠提高學生對自我的要求,讓學生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在生活中都能做到腳踏實地、不驕不躁,遇事不慌不忙。

  3、當前我國漢語言文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3.1教學內容缺乏啟發性

  “紙上談兵”形容當前我國漢語言文學教育工作十分貼切。比如,關於文學作品的鑑賞,學生往往空有一堆理論知識而不能做到學以致用,在課堂教材中獲取的大量鑑賞方法、理論知識無法自如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各類文章。通過旁聽部分學校的漢語言文學課,我們發現,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相對於大部分其他學科來説,顯得枯燥乏味,一方面是教材內容和相關知識繁雜且較為晦澀難懂,另一方面則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比較一板一眼、不知變通,對教材內容缺乏自身理解感悟。這些問題導致學生在漢語言文學理論和實踐方面很難銜接得當,難以將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生活中能夠提升個人競爭能力的因素。以學生寫作為例,每一個即將畢業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都能夠清楚地瞭解語言的構成以及表達手法,然而在日常寫作過程中,他們仍然不懂得如何流暢地運用這些理論知識,這就是教育界所謂的“所學無法為我所用”。

  教學內容缺乏啟發性其實在目前我國高校中普遍存在,這也是中國教育與外國教育最為迥異的地方,長期以來深受詬病。外國的學科教學內容通常較為淺顯易懂,在持續性地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能夠感受到“學術自信”,收到一個又一個短期的鼓勵反饋,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學科創新思維。學科教師則通常充當引導者的角色,給予學生充分發表自由言論的權利,使學生能夠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生活相結合,在日常生活中能隨時調動自己所學知識。

  3.2教學課程設計存在缺陷

  漢語言文學屬於文史類專業更偏向於課堂學習。縱觀各高校課程設計,我們可以發現普通高校將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拆分為多個模塊,再以模塊內容為課程劃分內容進行教學課程安排。然而在多年教學方案實施過程中,這樣的課程設計在宏觀上是有失妥當,在微觀層次則不夠精細。設立漢語言文學的理想目標是使學生能夠獲得對人生的思考,欣賞文學文字的瑰麗奇美,在自我發展中實現文學再次創造等。綜上所述漢語言文學課程的設置不應該僅僅侷限於內容教學,侷限於高校課堂之中,在筆者看來,綜合性的教學方式和課堂外多姿多彩的實踐活動更有利於漢語言文學教育初衷的實現。

  4、茶文化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結合路徑初步構想:

  4.1漢語言文學演講課以“茶文化”為演講主題

  以古為鑑,清朝納蘭性德一句”讀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道出了多少古代文人墨客對於茶文化的喜愛之情,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詩人都偏愛將茶意象融入自己的詩作當中。上文納蘭性德這樣簡單的一句詩便將飲茶與讀書的情趣躍然紙上,這也是漢語言文學的魅力所在。茶文化除了與詩詞結合之外,還可以和小説、歌詞、電影台詞、傳統戲劇等等文學表現形式相結合。學生們可以根據個人愛好去尋找相關的茶文化素材,與自己喜愛的文學表現形式相結合,最後整理素材進行有機融合和再創造,打造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演講稿。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其一可以調動學生主動了解茶文化和學習漢語言文學的熱情,其二可以鍛鍊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相信,開展漢語言文學與茶文化相結合的演講會能夠真正改變目前漢語言文學教育“一潭死水”的工作方式,使漢語言文學教學工作不再是一種“泛泛而談”的形式,而是迴歸實際,迴歸生活。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踐行了新課改的宗旨,而且聚焦了近幾年大力推廣傳統文化的社會熱點,最終將會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進程。

  4.2開展多種形式的傳統茶文化體驗與交流活動

  隨着近幾年迴歸傳統文化的社會活動成為熱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茶文化越來越成為一種常見的文化現象。教師可以提議學校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傳統茶文化交流與傳播活動,使其中的茶文化元素與漢語言文學教學工作相結合,從而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瞭解茶文化,也能夠更加有興趣去學習漢語言文學。在筆者看來,教師在漢語言文學教學具體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室外教學資源,例如我們可以在學校設立專門的茶道社團來宣傳茶文化,並鼓勵學校內的文學社經常與茶道社進行學術聯動,可以開展例如“茶文化與漢語言的有機融合”等專題活動,此外還可以舉辦專題講座,邀請校外茶文化學者入校演講等,最終目的就是借茶文化來傳播漢語言文學。

  4.3安排茶道課程

  眾所周知,茶道對於個人修養的增強可以起一定積極作用。如今大學生普遍心理抗壓能力較差,高校可以為他們開展茶道課程來為學生舒解學業和生活方面的壓力。尤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為例。同理工類學生相比,他們所學專業與個人素養更偏向於情感和感性思維,這就要求他們所承擔的心理負荷更多,這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種考驗。綜上所述,高校應該為此類學生開設茶道課程,讓茶道課程輔佐漢語言專業課程,幫助學生舒緩緊張情緒,減輕學習疲勞感。此外茶道追求的是一種“儀式感”,在當今社會“生活需要儀式感”逐漸成為更多人生活共識的背景下,無疑是一次社會需求與高校需求雙贏的典範。

  5、結束語

  在中國教育教學體系中,高校漢語言文學教育是文史類學生最為關注的重要專業之一,值此新課改之際,如何創造性的改革漢語言文學教學工作,是大批高校教師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茶文化以其特有的強大感染力能夠在無形之中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學習興趣。在筆者看來,探討如何將茶文化與漢語言文學教育有機結合,各取所長,可以作為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工作改革未來的研究方向之一。筆者認為,當前茶文化與漢語言文學教育接軌已經步入可行性階段,在實踐過程中,主要分為學生和老師兩個主體。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查看多種有關茶文化的典籍和閲讀材料為專業課知識的學習創造特定研究環境,最終達到自我學習自主學習的效果。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注重“生本理念”站在學生角度想問題,實現教學工作的突破創新。

  6、參考文獻

  [1]唐紅星.論新課改背景下茶文化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結合路徑[J].福建茶葉,2018(11).

  [2]朱珊.茶文化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的融會貫通[J].福建茶葉,2018(5).

  [3]成豔軍.茶文化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福建茶葉,2019(1).

;

有關於茶文化論文的摘要

  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有關於茶文化論文的摘要,一起來看看。

  有關於茶文化論文的摘要:茶文化下的茶葉包裝色彩呈現

  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消費需求在不斷的增加,產品的包裝色彩在整個消費和銷售領域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我國作為茶葉的發源國,茶葉市場十分繁榮,茶葉品種眾多。隨着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茶葉產品要想在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就要將茶葉包裝色彩的設計做好,這是提高茶葉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包裝色彩的運用,不僅能夠使茶葉產品得到美化,還能夠推動茶葉產品實現更多的經濟價值。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對茶葉包裝色彩的運用有着重要的影響。本文首先對我國的茶文化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然後逐步探討了在茶文化的影響下茶葉包裝色彩呈現的種種方式。

  有關於茶文化論文的摘要:茶文化中音樂教育探討

  目前在我國的高等院校中,普遍開設有音樂教育的相關課程,這一課程並不是為了培養音樂家,而是為了提高學生們的音樂素養。在茶文化專業的課程中,也應當開設音樂教育的課程,因為在對茶文化的學習過程中,要對茶文化進行深層次的理解,需要藉助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想象力相對於知識來説是無窮無盡的,音樂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塑造音樂素養,提高音樂欣賞的品位,從而增強藝術鑑賞能力。音樂也能夠賦予茶藝生命力與靈魂,讓茶藝表演更加生動,更加有感染力,音樂教育將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茶文化,更好地去鑑賞茶文化,更好地將音樂與茶文化相結合,創造出更好的茶藝表演,所以音樂教育在茶文化的學習中有重要的作用。

  有關於茶文化論文的摘要:茶文化中音樂教育的運用

  茶文化是起源於中國的一個獨特的文化層面。茶文化自古以來就以它的包羅萬象性和豐富多彩性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包括茶具、茶詩、茶道、茶藝和茶禪等等很多方面。茶文化是一個內容廣泛的文化,如要真正地體味到茶文化的內涵和韻味需要有較高的鑑賞能力和審美能力。而音樂作為一種兼具韻律美和藝術美的存在物,無疑會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和感知能力。所以説音樂教育有利於人們培養對茶文化的尊崇,將音樂教育與茶文化相結合,使得兩者相得益彰,可以創造出更富美感的存在狀態。可以説,音樂賦予了茶藝以靈魂,茶藝賦予了音樂以形象。所以將音樂教育與茶文化綜合運用起來就顯得尤為重要。

  有關於茶文化論文的摘要:茶文化中企業制度建設研究

  中國是全世界公認的茶的發源地,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精神財富。從中國茶文化中提取出來的茶道精神,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瑰寶,其基本精神更是富含儒家、道教、佛教三教的哲理,運用這些理論研究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能更清晰的發現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並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茶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滲透論文

茶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滲透論文

   摘要: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擁有寶貴的文化內涵與教育資源。茶詩、茶歌、茶典籍中不僅包括了飲茶文化,還帶有濃厚的情感色彩,有利於傳播愛國、樂友、孝親的良好思想。依託優秀的茶文化,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有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因此,本文將針對茶文化在高職院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行探討,並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 茶文化;高職院校;德育教育

  在我國的源遠流長的經典文化中有重要的體現部分就是茶文化。它不僅僅將民族性、地域性、與歷史性完美結合,而且還實現了我國的文化傳承。因此,當我們動用資源去探索茶文化所藴含的深刻意義,找出有助於當代學生健康成長的、具有積極意義的茶文化內容時,無疑都將推動發展高水平教育並有助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1茶文化的概述

  我們在習慣上將所謂的“茶文化”分為兩種。即狹義和廣義。在古人的《中國茶葉大辭典》中有明確對茶文化的定義: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業界中把這個認為是廣義的含義。但在另一方面,我們普遍認同與喝茶品茶相關的文化即是我們狹義的茶文化。中國的傳統就有將茶文化的發展和精神文化不斷結合的習慣,它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始終。最開始的茶文化是以物質作為體現的。飲茶用具、茶藝體現、展現茶藝等。在精神層面上就是在不斷體現為道德和人性品質上。隨後的發展又新生出了應用於當時符合制度範圍的茶藝政度、茶藝法制等,它便是在文化內涵與物質載體的介中的體現形態。所以,我們認為目前的茶文化主要是三個方面組成完整的結構,分別是茶的制度、精神以及物質載體。

   2優秀茶文化在高職院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茶文化體現的不單單隻有一點,它還帶有着休閒和禮儀,也還滲透着道德意義。在高等院校中,我們不斷對學生滲透該文化並時刻加大對茶文化的宣傳力度,目的就是希望能夠積極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也希望在學生完成正常的課程任務後能體會茶藝中所藴含的高雅氣質。為了這點,高校第一步就應該當認同茶文化自身就具有教育意義,其次高校也有義務使得茶文化能夠在高校校園中傳承下去。

  2.1優秀茶文化的教育有助於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茶德,我們可以認為的茶本身具有的品質。追溯到五代十國末期,我國已經將茶本身的道德思想引入到中國周邊的國家,並對周邊的國家補充該國家的茶文化起到不可磨滅的突出作用。陸羽被譽為中國茶聖,他在其經典著作《茶經》中論述了他對茶德的看法,也表達了飲茶之人在日常飲茶、修養中應具備的怎樣的德行。只有具有這樣修養的人,方能繼承和弘揚我國傳統的道德精神,同時也能夠以嚴標準來約束自己,起到維護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的作用。如此看來,茶文化中的茶德思想和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品質不謀而合,隨着繼承和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的優良的品質,豐富了茶文化中的茶德思想,並賦予深厚的傳統文化道德內涵。這也認同了我們大力在高校中宣傳茶德思想,不單單能夠引導高校大學生的思想、行為,也能夠發揚與繼承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目前看來普遍的大學生還正在不斷的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這個時候,怎樣正確的幫助大學生建立新的思想便成為當務之急。在學生的正常工作、生活中,不積極的價值觀會給學生的意識形態帶來超乎尋常的破壞、也十分有可能表現出不同的問題,比如説緊張、恐懼等。我們將茶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傳送到高等院校中,有利於使大學生理解茶藝本身的思想內涵,並從中審查自己、發自內心地改變自己對外來事物的看法,為調整自身的心態打下基礎。

  2.2優秀茶文化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奉獻精神

  “茶人”,一般來説是通過種茶和賣茶謀求生路的人,世事變遷,通過一代又一代對茶文化的傳承,許多隻要從事與茶葉有關的人同樣也是“茶人”。而“茶人”精神不單是説這些人身上所伴隨的高尚品質,在某些時候也指通過茶樹加上“茶人”優秀品質衍生出來的精神和道德。“茶人”精神的含義主要由以下兩個方面組成。第一,用茶指代人,表現出對毫無私心甘心奉獻精神的高度讚揚。茶樹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下頑強生長,這些地方包括深不見底的深谷、巍峨聳立的高山,哪怕是陡峭艱難的山坡,茶樹都可以適應本地的土壤,生根發芽。無論嚴冬臘月或者高温難耐的三伏暑季都能在其生長的土壤中生根發芽。即使生存環境不令茶樹滿意,但茶樹依然可以為神州大地獻作出自己的貢獻。當然,在茶樹上生長下來的茶葉,同時亦延續茶樹的生命和奉獻精神,並奉獻自己給人類,使人們享受了來自大自然的神奇;第二,用茶表達自己的志向,表現出來視世間名望財富如糞土的高尚意境。綜上所述,“茶人”精神不只是由奉獻、視名利如過眼雲煙組成,還有克服困難,力爭上游的精神貫穿一生。發揚“茶人”精神必然能夠指引社會不貪戀世間繁華、遠離燈紅酒綠,並用自身的努力與勤奮為全人類的進步做出不可磨滅的作用。當代青年不單單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人,還承擔着中國偉大復興的,將這些品質精神貫徹到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去,必然對培養大學生艱苦奮鬥、努力、拼搏有利,這些精神的領悟有利於完善大學生自身的身心修養,還可以源源不絕的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動力。

   3優秀茶文化對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傳播下無數的優秀文明,茶文化亦是其中一點。它可以説是民族節氣的現實體現,有着巨大的教育資源,同時和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是藕斷絲連的,這也就對日後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提供幫助。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是為了日後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來作為保障的,它應該在傳統文化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我們努力宣傳優秀的高尚的民族文化,根本目的就是有利於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同時能夠培養出高尚的節操和修養素質。隨着經濟全球化的日趨全面成熟,它帶來了或多或少的多元文化和價值取向,大學生們正在從心智上趨向成熟,處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和關鍵階段,如果使大學生既缺乏當代先進的人文精神影響,又缺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優秀民族傳統,人生觀上非常容易受到嚴重的腐蝕。

   4茶文化在高職院校德育教育中實施的策略

  4.1創新茶文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

  茶文化本身包含着巨大的寶藏,然而如果我們單單通過上課的方法傳達對茶文化的宣揚我們很不難傳授得全面完整,並且課堂的宣傳方式也過於呆板,容易使學生產生牴觸心理,不利於茶文化的傳播。高等院校展開對茶文化宣傳活動中,我們更應該注重教育方法的不同發展,加強學生的自主領悟水平和能力,我相信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一定能夠傳承茶文化的內涵。

  4.2開展茶文化教育以及吸取文化的精髓

  我國茶文化源遠流長曆史悠久,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當我們説到茶文化的價值層面,茶文化自身的廣泛性不僅可以使高等院校的大學生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而且還可以鼓舞大學生提升自己的修養。傳承和鞏固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高等院校大學生自身就應該積極肩負的歷史使命。所以,高等院校的茶文化教育必須進行有目的的篩選,保證茶文化的教育能夠為學生日後走向社會,走向成功發揮關鍵的作用。我們通過茶文化鼓勵大學生完善自己,充實自己,提升自己,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就是所謂的量變會引起質的變化,所以説高等學校發起的有關宣傳教育茶文化的活動,還必須使用全社會的力量,只有通過這種方式,茶文化才能夠體現其教育意義。

  4.3藉助網絡平台,提高茶文化的德育實效性

  隨着高新科技的慢慢成熟,慢慢變得大眾化,我們應該通過高新技術來達到宣傳茶文化的目的,更應該藉助網絡平台,通過我們的努力來博取學生的關注,最終達到讓學生自己親身體會並且自願去宣傳的目的,我們可以QQ平台、微信平台、易信平台,通過QQ空間,微信朋友圈,或者學校自己的官方微信訂閲號來實現這一點。當然了,微博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網絡宣傳的速度是驚人的,它會用自己的方式快速的傳遞着我們需要的消息。另外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專業,自己的人脈,或者通過學生會組織活動來實現。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繼承和弘揚傳統的中華文化,即是傳統的中華茶文化。

   參考文獻:

  [1]遲會禮,呂長芳,陳福剛,張忠立,李潔,張翠,房玉春,徐豔梅.弘揚傳統文化創新德育途徑———在高職院校開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理論前沿,2014(9):48-50.

  [2]黃慧君,滕琴.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現狀與對策分析[J].成功(教育),2011(1):248-249.

  [3]韓芬.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問題及創新思考[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3(6):59-60.

  [4]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價值與實現[J].福建茶葉,2015(5):58-60.

  [5]李良.淺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作用[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4):64-65.

  [6]塗乃天.傳統文化在高校學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與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5(11):138-139.

;

關於茶文化的論文

茶道的載體--茶的意境

黃 志 根 浙江大學茶學系 杭州 310029

摘 要 該文從茶道的由來,即茶的意境角度,論述茶事追求的本質內涵,並提出茶的意境是茶文化的由來與發展所不可忽缺。 關鍵詞 茶道;意境;茶文化

1 最早的“茶道”兩字因茶的意境而來.意境承 載茶之精神效用

“茶道”兩字,在愛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 天地。它先出自詩僧和茶僧美稱的皎然之詩作《飲 茶歌誚崔石使君》。詩的開頭是茶事的描寫,接着的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然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 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悶。”是茶事心 境的渲染,是茶事感受而來的非凡意境,“茶道”兩字 在最後一句“孰知茶道全爾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中 推出。通讀該詩篇,感受最深的是茶事的意境:先從 一飲之前的茶事情景鋪開,爾後逐漸深入,直至妙不 可言,才有“道”與”茶道”,意境高遠,也真可謂“道可 道,非常道”。皎然的另一首詩怍(《飲茶歌送鄭容》) “丹五羽人輕玉石,採茶飲之生羽翼……霜天半夜芳 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 蕩憂慄。 日上香爐情未畢,醉踏虎云溪,高歌送君 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並把茶的藴意與友情連在 一起,詩的意境也讓人聯想到皎然與茶聖陸羽的關 系(可有相關的茶詩為證)。陸羽與皎然是忘年交,皎 然所提茶道,自然受陸羽的影響。陸羽也正是在湖 州與皎然結識,進一步積累學識,並終成博學之士, 並完成《茶經》的最後定稿(顏真卿也受影響,並著有 “流華淨肌骨,疏瀹滌心源”的詩句)。

藴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華的茶文化,由歷史沉 積而來,也與茶的意境相伴隨,給人以潛移默化的積 極作用和影響。具體地説,是人們在經過茶事、茶文 化思想內涵的感受和體驗後,受那由茶所帶來的美 妙意境等影響而對人產生作用。深入茶事之奇妙境 界、體驗茶的精神(如“精行儉德”般的內涵).並把它 與人的精神追求相結合,這是茶之道的精髓。我們把 這種影響,以虛幻的方式來表示,可稱之為與茶相關 的意境,是茶道的基礎或重要內容;皎然所提茶道的 影響,也與其中的意境深遠分不開。

2 茶的意境是茶道的構架,為不同時代茶事的共性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來,已歷經·—千多年。當 今的茶文化專家設想從當代的實踐出發、以不同的 角度對歷史上以高深著稱茶道作”見仁見智”的認 識,有簡有詳,認識深刻;但茶文化初識者較難把握 (客觀上還受日本茶道的不同實踐與理淪的影響), 甚至有“茶道”一詞內涵,不説還行。越説反而越模糊 的反映,這主要與茶事實踐的程度與範圍、研究者的 出發點、及價值取向有異所致,初學者難以覺察、認 識和把握,也就不足為奇。一般説來,茶道是人們受 茶事感受並進入較深意境而生髮,茶道與茶的意境 密切相伴。相似的茶事,會因為個人(修養、興趣和事 件背景等)的差異,產生不同程度的體驗和感受,即 在茶的意境上有相似的認同感;如此,茶事常常可有 主題,引導人們參與其中。當然,要想從茶中得到深 刻的感悟和意界,還要求對茶與傳統文化、乃至個人 的修養有較高的要求,皎然所提出的茶道正是如此, 也有人喻此為“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的情景,而歐陽修提出的“真善幻”亦屬此意。人們對 廣泛推崇的“精行儉德”(茶道精神)的領會.儘管因 人而異(如在程度上),但仍是由茶事所承載可意會 而難於言傳的意境之體驗後,由茶而感發認識的進 步與修養的提高等。在當代,有人以杜甫的詩句“隨 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來比喻茶事的美妙意境、以 及人文“觀照”,也是通及茶道後的感應。與茶道精神相關的意境,自然不會偏離茶道。

由於社會的發展,茶道的形式、手段、社會環境 和對象等都會產生相應的變化,皎然所“指定”的茶 道深意,現代人即使能“打造”,能體會到諸如”人與 大自然之間,人與歷史之間的對話”的虛幻縹緲意境 的,也不在多數。但茶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史實已證 明:已經歷數千年的茶事。人們想通過茶事來獲得心 靈效應或人文觀照,有必要劉茶道作與時俱進的認 識。即重要的是引導人們去感覺和體驗茶能給人帶 來的愉快和精神上的感悟,如人們通過茶而進入自 感美妙的、或意想中的理想意境及體會,並受其潛移 默化的影響,而不應該過多地講究、追求形式。這就 是本調的,與茶道相聯繫的茶的意境,它能體現 茶道精神,順應當代茶事的時代要求。如現代人喜歡 茶的香、茶水的清、茶煙的縈繞,人們因此會在茶中 停留,會有意無意地感受到茶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如 能引導有意識的茶事實踐,尋找並獲得感悟,就是我 們常説的由茶事而帶來的精神歡愉。茶的意境.是不 同時代茶事的共同點。

3 在茶事體驗中尋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諦順應時代的進步

在茶事體驗中尋求意境,代替具體的茶道程式, 從中獲得感悟或精神的“純化”等,是人們把茶道局 限在深層次或程式化的認識所作的修正。時代的發 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小橋流水的場景已退縮至公園 或家庭—‘角;人們為趕上經濟大潮適應緊張的了作 節奏,即使留戀,也只能把諸如對傳統文化等恪守深 刻於內心,換之以“淺然”來對待周圍的人與事,花花 綠綠的消遣和娛樂也應運而生。顯然,歷史上文人雅 士式的品茶,會使年輕人感到氣氛頗為嚴肅。它代表 的是延襲—種精深的、有五千年的文化傳統和歷史 沉積。人們對品茶已是小心翼翼,何況是高深或神祕 的茶道。好在歷史的、文化的原因,是中國人就會喝 茶,人們喜歡茶的“可口、可樂”,由此而能帶來的意 境,自然不會拒絕,畢竟,茶香在口,通過認識與引 導,還有助於為生活的詩化增光添彩,何樂而不為 呢!已被人們廣泛接受的當代茶藝,也可理解為在茶 的“可口、可樂”的基礎上,引導茶的意境與茶道相 通,展示“真、善、美”的內涵。

現代茶科學的發展,難以對歷史上文人墨客或 得道高人專利式茶道的解釋,但倒是有利於作“意 境”式的詮釋。茶之感人是通過茶的色香味形的充分 發揮而紿人帶來舒適的感受,而現代的科學技術可 以通過了解茶的自然科學性,如學習茶的自然品質 特性——茶理.來體會茶給人帶來的妙趣,像如人希 望般的品性和情境——“茶是獨一無二的真正的文 明飲料,是禮貌和精神的化身”(韓素音)。皎然所提 “茶道”詩句中的“全爾真”,可從兩方面加以理解。一 是茶為真正健康文明的飲料。茶的自然科學性表明: 茶無愧於是21世紀的理想飲料,茶有助於養性、靜 心。在健身方而有如中醫般的功效和調理機能。二是 茶與“人的自然天性”相聯繫,也即人性中近於“道” 的本質(有“茶道即人道”的説法)。有人換了一種角 度説:當人們為諸如人性本善或本惡爭吵不休,茶性 及與此相伴的意境卻給人以啟示:喝茶時人們所體 現的最初的一面卻是最為“自然”的。

茶的意境,即與茶相伴而來的、給人以清新、淡雅、閒適、悠然,親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於一般 口腹物慾。飲茶可以是一種習慣,給人以助思考、添情趣.如有人稱舉杯飲茶之“舉”,理解為一種期待, 頗為形象;又如某文人所説:“茶之為物,能引導我們進入一個默想的人生世界。”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 導,讓人們從茶的感覺中放鬆“心靈”,讓人更睿智地領會世界上的人與事,或感受“心原本是一壺茶,包 容百味,因吐納而常新。”這似乎又把茶的意境與“即茶即道”相聯繫了。

4 茶的意境的啟示,俗及日常生活、深通傳統文化精義,與茶道相通

茶的意境.能從平凡茶事中通及中國傳統文化 的深層。茶的歷史實踐已表明:茶與儒、道、悱的境界 相互滲透,儒家之禮、佛家之養、道家之閒,在茶的氛 圍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儒釋道三者之中.給人感覺 最為深切的是那種閒適的情感,所以許多隱士大多 有嗜茶的習慣,過閘雲野鶴的日子當然少不丁具有 閒情雅志的茶了,手舉一杯茶,神情清爽,盪滌心間 污穢,這可非一般飲料所能比。但閒情適意的消極生 活方式仍不全是茶的意境所體現的內容,它含有積 極的因素,如茶之精神,蘇東坡也有“葉嘉傳”之賦, 這是茶文化的支柱之一;茶不同於煙酒,可為過把癮 就“死”的短暫性“解藥”,從文化本義而言,茶不應該 是什麼解煩之“藥”。它只是賦予人一種“靜”的心態, 在你的思緒隨着茶的“性致”飄散開去的時候,喝茶 者的思想在“治癒”自己的煩惱。讓你重新振作。茶在 這方面的功效被許多人認為是儒家思想的體現。儒家尚守中庸和“禮”,應該説儒家這種源遠流長的影 響還是對茶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無論是過去,還 是現在。中國人把茶事作為禮的一種形式,茶更成為 尚禮的一部分,如廣泛存在於民俗民風中。這些可看作是儒家思想的影蹤(或民族的“血液”所致)。至於茶事所能體現的“與人樂”這一儒家思想,早已實踐於茶是人們溝通與聯誼的理想媒介。

“茶道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修養和境界,借飲茶而 相互(還包括自己的身心———筆者注)交流,文明優 雅,而且與佛教的禪宗有很深的淵源關係。”例如,陸 羽、皎然的佛門淵源,以及深刻的“茶禪一味”之説。 這裏所説的“深”,就是意境之不同。禪宗崇尚“頓 悟”,也即凡人也可以成佛,只要注意修行,且修行至 一定量時,“開竅”是遲早的事。它的修行遠不是苦 行,後來還崇尚凡事皆是修行,就依所作所為的原因 (這不違背佛教創立者的初衷)。喝茶作為修身養性 的習俗流傳至今,而茶的名貴與否也不為大茶人所 倚重,都可謂是茶與佛理相應,也如當今的“無我茶 會”所要求:人們應戒好惡之心,合茶之本意,併入茶 之意境。把喝茶與修行結合在一起,人們可以在茶的 意境中遐想……

茶之意境,與傳統文化的“儒釋道”內涵相通融, 是穿越時空的茶道構架。“茶道是一種產生於特定時 代的綜合性文化形式。它基於儒家的治世機緣,倚於 佛家淡泊的出世節操,同時洋溢着道家羽化的 爛漫理想,追求清雅,嚮往和諧,”這也不正是一種與 茶相關的意境?

最後,引用一段與茶之意境相關的文字,以供欣 賞或助人感悟。

“喝茶是一種行為,在人們心目上的含義卻早已 不是動作那麼簡單,它已經成為一種意境,一種文 化。有時候,喝茶是一種享受,它讓你心情更加舒暢, 交流更為流利;有時候喝茶是一種思考,在遐想中回 到自我,也記起過去,還純真是人的本質,只有在茶 葉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你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 有時候,茶是一種激勵,感受茶那一絲苦澀,拋棄那 一點惘悵,在茶水與心情共鳴的瞬間抬起迷惑的雙 眼,讓清新的空氣吹過,你又可以站起來面對一切。 這就是茶,普通的茶,不普通的意境:平凡中顯示出 超俗.淡雅中不乏,它讓你更加清醒,也讓你更 加從容。對於我們這些不會品茶的茶客,這種意境, 就是陶醉。”

茶文化的2000字論文欣賞

  茶 文化 的論文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1

  茶文化園景觀設計 方法 研究

  摘要:

  以茶文化內涵為基礎,提出以物質層面———茶 種植 、茶加工、茶銷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層面———茶藝、茶詩詞、茶境、茶 傳説 為切入點的8種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以期為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提供借鑑。中國自古就有 飲茶 的習慣,茶與中國人的生活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以茶文化為主題設計的景觀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關鍵詞:

  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

  茶文化為主題的景觀多出現在茶種植、加工、銷售所在地,或觀光茶園,為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景觀設計和展示提供了物質和文化基礎。目前對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研究相對較少,如周小蘋等在《生態觀光茶園景觀創設》一文中對四川牛輾坪生態觀光茶園的景觀創設提出了獨特見解[1];曾濤等在《北部灣的後花園———廣西世外茶園園林景觀設計》一文中指出景觀、項目設置要以地方茶文化為根源,設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觀[2];王慧等在《陝西西鄉棗園生態觀光茶園規劃設計》中着重研究了觀光茶園在功能設計與藝術精神上如何達到完美契合的問題[3];李琛在《茶園文化景觀設計》一文從茶文化的社會價值入手,結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態景觀設計理念,提煉出茶園文化景觀的藝術表現特徵[4];邵琦在《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一文中指出茶園文化景觀設計應該考慮文化屬性、自然屬性、景觀形式展示、科學的施工過程、綜合管理規範等五個方面[5]。此外,學者在茶館室內裝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雙秀公園竹溪茶室景觀分析》一文中,通過分析茶景園林實體要素在室內裝修中所佔的比例, 總結 了各景觀要素在環境營造中的作用,並對不足之處提出修改建議[6];在《論現代茶館的園林景觀生態設計》一文提出景觀設計及景觀佈置在茶館氛圍營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標的《簡論園林藝術在茶館的運用》也闡述了山、石、水等景觀元素在表現茶文化中所發揮的作用[8]。從相關文獻的研究可知,園林景觀、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在觀光茶園及茶館室內裝修中已經漸漸進入研究的視野,景觀所發揮的作用也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在此背景下,如何進行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採用何種設計方法的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該文嘗試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園景觀現狀的前提下,提出8種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內涵及茶文化園景觀的價值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是指在茶葉發展歷程中所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物質內涵,是指茶的種植、培育、採摘、烤制、銷售等具有技術含量的科學技術內容;其精神內涵,是指茶的品種、品嚐、禮儀、民俗以及有關飲茶的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人文科學內容[9]。文化價值。茶文化園景觀是以茶文化為主題而設計的景觀建築小品,承載着中國幾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既是對茶文化的傳承,也是對部分難忘歷史的再現,如茶馬古道動感雕塑園、陸羽亭等。以景觀的形式展示中國茶文化,更加生動形象,幫助遊客記憶,同時展示方式的多樣性也增加了遊客的參與、互動性,讓大家在娛樂中學習茶文化知識,領略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題的景觀有再創歷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紅袍”實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應,必將為人們所銘記。經濟價值。觀光茶園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茶葉盈利和宣傳推廣方式,它通過氛圍的營造、體驗性活動的開展、特色旅遊項目的設置,為茶園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其中茶園氛圍的營造、旅遊項目的設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園景觀來實現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宮、茶田畫等,人文型的動感雕塑、文化長廊、文化景牆、特色瞭望塔等,為園區招攬了更多的遊客,活躍了園區的氛圍。旅遊價值。茶文化園景觀可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類。自然型的觀光茶田清新靜謐、綠影疊疊,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為廣大遊客嚮往的旅遊佳境。人文型的實景演出迭起,絢麗的舞台燈光為觀眾呈現了一席絕佳的視覺盛宴;創意景觀小品、造型獨特的建築景觀、別具匠心的茶文化體驗互動活動,為茶園和旅遊區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充分發揮了茶文化園景觀的旅遊價值。

  2茶文化園景觀現狀及設計原則

  2.1茶文化園景觀現狀

  我國現有的茶文化園景觀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成功的茶文化園景觀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趨同化與雷同化現象,屬於“CTRL+C”+“CTRL+V”或微改動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體可歸納為4點:設計初期沒有進行詳細的項目地塊及所在區域設計元素考察,設計成為無根的浮萍;設計開展時沒有明確整體形象的定位與塑造,缺乏主題創意與文化特色[10];設計方與委託方地位不對等,基本屬於設計方按照委託方想法把效果圖表現出來,物質功能性與文化藝術精神無法契合;施工方專業性較低,大部分情況是小包頭+大小工的組合,對施工細節及材料不重視[11]。

  2.2茶文化園景觀設計原則

  因地制宜原則。充分考慮廣義的“地”,包括項目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氣象氣候、地的主人等,對“地”研究得越透徹,設計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則。新創造出的景觀需與天、地、人三才和諧統一,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和藝術效果,從空間佈局、虛實對比、形勢把握、材料選擇等方面入手,反覆用心推敲。以人為本原則。茶文化園景觀的建設最終是供人使用,因此應藉助現代技術手段掌握使用人羣的行為規律,以此設計真正為人所用的景觀。創新原則。立足當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情,對景觀的設計進行創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

  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以茶文化為主題,圍繞茶文化內涵展開景觀的創作。基於此,提出的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亦分為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物質層面,以茶種植、茶烤制、茶銷售、茶器皿為切入點;精神層面,以茶藝、茶詩詞、茶境、茶傳説為切入點。

  3.1以茶種植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態自然的藝術品,景觀設計可以通過改變茶田的佈局方式,或方、或圓、或異形等幾何形狀佈置,形成不同形狀的茶田景觀,拉近人們與自然的距離,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功效.

  3.2以茶烤製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可以採用製茶的加工工具為原型,通過抽象、美學、設計等技術知識的運用,設計出獨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如將綠茶製作過程中用到的曬茶篩子,設計為茶園瞭望塔的形式,既體現當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設計有根可循;或將篩子作為休憩亭的頂部遮陰物,陽光透過竹條之間形成斑駁的倒影,增添了靜態亭廊的動感;仿造炒茶爐灶的造型,通過將其內部挖空,放入射燈的方法,設計另類景觀地燈等。

  3.3以茶銷售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享譽國內外的茶馬古道是茶貿易的獨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馬古道”是當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貿易通道。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可以通過雕塑設計再現古代“茶馬古道”上商人運茶、賣茶的場景,或通過仿造古代“茶馬古道”景象,進行實景復原,讓遊客親身體驗古代“馬幫”艱辛的貿易之路。

  3.4以茶器皿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中國南方飲茶頗為講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僅飲茶需要的器具就分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滌潔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壺、蓋碗等,彰顯了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也為景觀設計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壺作為噴水景觀、以陣列式的茶碗作為觀光茶園的景觀小品、以茶勺作為雕塑原型進行抽象等,設計師可充分發揮 想象力 ,形成特色景觀。

  3.5以茶藝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藝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可以從茶藝表演的全過程中取材進行雕塑設計,同時,茶藝師的服裝配飾等物件,可以通過放大尺度方法設計為景觀小品。

  3.6以茶詩詞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中國作為茶的發源地,有着悠久的種茶、飲茶歷史,也留下了許多詠茶、品茗、鬥茶、採茶的詩、詞、歌、賦、 成語 、 歇後語 等寶貴財富,如《一字至七字詩•茶》《茶賦》《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園景觀設計可從這些非物質文化中尋求靈感,形成設計元素,傳承中國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賦互動長廊、主題茶樓等景觀建築。

  3.7以茶境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與禪的結合,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觀。“吃茶去”“茶禪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經成為禪茶文化的經典話語。一杯茶中,禪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學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與品味。通過營造寧靜祥和的禪景來打造特色景觀,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觀光茶園所推崇。禪境的營造要深刻領悟佛學的精髓,它似有似無、或靜或動,樸實無華、寧靜高遠,言簡意賅又發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3.8以茶傳説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關傳説、歷史名人雅士,作為景觀設計的依據。如武夷山“印象•大紅袍”實景演出,便是根據武夷山茶葉救助趕考秀才,秀才高中後重返武夷山道謝這一歷史傳説編排而成,該實景演出已成為赴武夷山旅遊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年收入上億元。此外,人們也設計了很多實體景觀建築,以紀念“茶人”,如湖北天門市為了紀念茶聖陸羽,建設了陸羽亭、文學泉、涵碧堂等景觀建築小品。每每置身亭間,撫亭浥泉,品茗飲茶,令人流連陶醉,感歎中國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結論

  茶文化園景觀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景緻獨特、情趣高雅的視覺盛宴,同時它也是實現茶園休閒觀光價值的主要載體,是改變傳統茶園單一農產品生產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過深入挖掘茶文化相關知識,系統地總結了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的8種方法,分別是以茶種植、茶加工、茶銷售、茶器皿、茶藝、茶詩詞、茶境、茶傳説為基本進行設計,以期為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提供參考。

  作者:王澤發 劉金燕 單位:泉州師範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周小蘋,楊海軍.生態觀光茶園景觀創設[J].安徽農學通報,2011(13):153-154.

  [2]曾濤,周凡.北部灣的後花園———廣西世外茶園園林景觀設計[J].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張雲鵬,等.陝西西鄉棗園生態觀光茶園規劃設計[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4):205-208.

  [4]李琛.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研究———以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為例[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5]邵琦.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研究———以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為例[J].福建茶葉,2016(5):144-145.

  [6]王奉慧.雙秀公園竹溪茶室景區景觀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4(3):143-145.

  [7].論現代茶館的園林景觀生態設計[J].福建茶葉,2007(1):42-43.

  [8]唐黎標.簡論園林藝術在茶館的運用[J].廣東茶葉,2004(3):16-17.

  [9]康乃.中國茶文化趣談[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6:173-183.

  [10]吳軍,波,臧真榮,等.中學校園環境景觀設計初探[J].山東林業科技,2006(2):81-82.

  [11]李琛.茶文化景觀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J].現代園藝,2014(7):79-80.

  [12]石洋.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設計研究[J].福建茶業,2016(5):171-172.

  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2

  茶文化傳播茶名翻譯研究

  摘要:

  中國茶文化有着悠久的歷史。但是作為茶源國,中國茶文化的話語權卻在國際交流的平台上日益失勢。這種局勢出現的原因部分在於茶葉名外翻過程中的混亂。從文化視角來看,這種混亂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源於茶葉分類範疇不通約;另一方面源於單品茶葉名外翻過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過對以上翻譯問題的透視與解析,藉此對茶葉類別以及單品茶葉名翻譯提出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

  茶文化;茶名翻譯;不通約性;分類範疇

  中國作為茶葉的故鄉有着悠久的茶文化歷史。自唐代茶聖陸羽撰寫《茶經》始,飲茶不僅是一種物質上的需求,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隨着唐朝茶詩的盛起,茶慢慢滲透進中國 傳統文化 的血脈之中,與傳統“儒、釋、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東方茶文化。然而在國際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後起之秀的英國“下午茶”文化與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爭鳴並佔領了主流文化話語權,為各自國家的文化身份與形象塑造發揮了重要作用。反觀之下,當代中國“茶文化”自鴉片戰爭後在國際舞台上日漸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文化話語權逐漸失勢。這種局面的形成涉及眾多因素,其中茶葉譯名亂象叢生是一個重要方面。本文從文化視野下,對茶葉名現行翻譯狀況進行述微,剖析茶葉分類範疇的不通約性所帶來的翻譯問題,並討論瞭如何在具體茶葉名翻譯過程中再現文化並塑造文化身份,以期為中國茶文化在國際交流過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啟示。

  一茶葉名翻譯現狀述微

  迄今為止,茶葉的發現與利用在中國已經有了五六千年的歷史,它於16世紀才被歐洲人所知,作為外來語通過音譯進入印歐語系。作為舶來品的茶葉名在印歐語系中的翻譯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程,其中隨着各國茶文化的平行發展,茶逐漸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脈中,成為各自的文化符號,而非一種單一的所指。本節將茶葉名置於各自的文化語境中對比異同,進行闡釋並分析茶名翻譯中存在的問題,以求從文化視角找到可行性的譯法。

  二茶葉名翻譯分析

  1.茶類不可通約性造成的翻譯混亂。

  由於當初茶葉進口地區方言的差異,茶的英譯主要有兩種發音,一種源自廈門方言語系(Te/Tay),而另一種則來自於廣東話語系(Cha)。廈門方言“Te”經由航海技術發達的荷蘭人傳入歐洲,經歷了“te,tee,tay,tea”並用的時期,到最後採用“tea”來統一稱謂。(程啟真,2010:P21)在國際文化舞台上,茶葉傳到各國以後,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於飲用方法不同,各個國家所青睞的茶葉品種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紅茶,主銷歐美、大洋洲地區;其次是綠茶,最受中國及西非、北非等國人們的喜愛。近年來,綠茶在歐洲市場也開始回温,再次是烏龍茶,除中國外,主銷日本及東南亞各國。(國坤,2004:P104)從茶類來看,歐美國家並未對其細分,只有紅、綠之辨別。而中國的茶葉分類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期,隨着新的茶品的出現,不斷地進行細化。在明朝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紅茶,而清朝則創制了白茶、青茶。(陳椽,1979:P44)以上中國的茶類劃分主要是參考加工過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對於這幾大類茶名的翻譯,由於東西方分類範式不一,造成茶類翻譯出現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譯中的紅黑之辯。中國六大茶類中的紅茶是由武夷巖茶簡化了加工程序發展而來的一種全發酵茶。最早的紅茶產自附近村鎮的小種紅茶。最早進入英國市場上的紅茶則是武夷茶,這在國王威廉三世的牧師約翰•奧維格頓(JohnOvington)的《論茶的種類和品質》中有所記載:“第一種茶武夷茶(Bohea),中國人也稱它為武夷(Voui)。此種茶葉顏色偏小,葉子較小,沖泡後茶湯一般呈褐色或紅褐色。在中國,人們生病的時候或有健康保護意識的人往往在感覺虛弱時,就只喝這種茶。”(ovington,1732:P144)奧維格頓在撰寫這篇 文章 時只有中國這一個茶源國,印度和斯里蘭卡還沒有生產茶葉。因此,在十八世紀前“Bohea”被用來指代中國紅茶的總稱。但是隨着中國的閉關鎖國以及印度和斯里蘭卡等紅茶產地的出現,中國紅茶逐漸淡出了國際市場。中國的六大茶類劃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葉的湯色劃分,如綠茶綠湯、紅茶紅湯、黃茶黃湯,以此類推紅茶在命名之初,雖是黑葉紅湯,但是取其湯色,將其命為紅茶。但是隨着印度和斯里蘭卡紅碎茶的引入,武夷紅茶(即中國紅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葉色將其命為“黑茶”(Blacktea)。而國內茶葉外翻過程中多采用歸化譯法將紅茶譯作“Blacktea”。這種翻譯方法使得六大茶類中的黑茶,即後發酵茶陷入尷尬的境地。為了釐清紅黑之別,多數譯者將黑茶譯作“Fermentedtea”(後發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採用後發酵茶來譯介黑茶,是按照發酵程度來進行範疇劃分的不得已做法。這種譯法使得茶葉的分類範疇主次不分,因為如若按照發酵程度劃分,則分為不發酵、全發酵、半發酵,而後發酵的黑茶,與前發酵的白茶,中發酵的青茶和黃茶隸屬於半發酵茶系類。如果將其譯作“Fermentedtea”,並與“Greentea”“blacktea”等並置將造成茶類系統分類的混淆,而這種茶葉總類譯介時候的混淆則造成單個品種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譯為“AnHuaBlackTea”。而如果將黑茶譯作“Darktea”(深色茶),與“Blacktea”“Whitetea”等並置,以Dark替代“黑”,終將無法凸顯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與其他五類茶迥異。作為茶葉起源國以及茶類最豐富的國度,我國在輸出茶文化的過程中,理應肩負起“正名”與“分類”的重任,在茶名翻譯的過程中不能採用“西方為中心”的歸化譯法,這種譯法使得茶葉在國際上分類混亂,範式不通,使得國內的其他茶葉一直在茶葉交流與傳播的舞台中處於邊緣地位。國內將紅茶默認的譯作“Blacktea”,並且將其視為一個跨文化的談資 教育 英語學習 者的時候,英國人李約瑟(Dr.Jo-sephNeedham)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紅茶已經直接譯作“Redtea”。(Needham,2000:P544)這種正名行為為茶葉統一範式奠定了基礎,也對恢復我國茶文化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大有裨益。因此,紅茶的譯法並非流於表象的“受眾的接受問題”,而是緊繫國際茶葉範疇分類與中國茶文化在國際舞台上地位的重要問題,紅黑之辨的溯源性理應得到譯者的重視,這對於泱泱茶文化的迴歸有着決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譯之“烏龍”。六大茶類中的青茶介於紅茶(全發酵茶)與綠茶(不發酵茶)之間。按照發酵形成的色澤分類為青茶。目前,多數學者認為烏龍茶就是青茶的俗稱。而在國際茶品譯介的過程中,也鮮少將其譯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慣例採用音譯法將其譯作“Oolongtea”,與其他幾類同列。但是實際上烏龍茶即是烏龍茶類總稱,又是單個茶品名,也是茶樹的品種之稱。正是因為其意思以及涵蓋面存在的爭歧,後續的茶葉領域學者採用了青茶作為這種半發酵茶的總稱。而因為歷史因素的發展,隸屬於烏龍茶的大紅袍與鐵觀音等茶葉,因其海內外的傳播效度之廣,使得作為總稱的烏龍茶與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總孰分已經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學者指出,烏龍茶作為大紅袍與鐵觀音的上義詞,是劃分中的好壞不分。(陳椽,1979:P44)而如果在國際交流的舞台上,使得“Darkgreentea”作為半發酵茶的總稱,使得烏龍茶成為青茶中一個分支,這樣不僅能夠規範茶葉的分類系統,而且使得茶葉的分類依據不言自明。因此,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茶文化在輸出中最為棘手之事當屬茶類總稱的界定以及統一。釐清茶類總稱後才能夠使得各個茶類下的茶品在翻譯的時候有據可循、有法可依。而茶類統一英文名稱,必須先給紅茶“正名”,青茶“立目”。

  2.單一茶品名翻譯的混亂。

  茶界素來就有“茶葉學到老,茶名記不了”的説法。而單品茶葉的命名也是各具特點,有表達名茶品質特點的,例如茶類品種、造型、色澤、滋味、香氣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顯示地方特色的,表達強烈的地方、區域性。如西湖龍井、廬山雲霧茶等。表達文化特色,暗示歷史背景和文化史實,如文君綠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銀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對於各色茶名的翻譯仍未統一。如武夷巖茶,有譯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譯法。這些紛繁蕪雜的譯法終究需要統一才能夠杜絕一茶多名的狀況發生,在國際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經濟價值。而筆者認為,作為茶文化身份的內核,茶名的翻譯應該注重茶文化以及審美的轉換。茶從來不只是一種物質凝聚物,更是一種精神凝聚體。在譯介每一個茶名時,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藴意的再現。本文試分析幾例,以傳達單種茶葉名的譯法。綠茶中的“西湖龍井”命名時採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龍泓井聖水得名。而西湖這一地名在國際上已被譯作“WestLake”,並以“淡粧濃抹總相宜”聞名。如果翻譯過程中將其採用音譯譯作“XiHu”,一方面茶葉的產地無從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詞所產生的審美想象也隨之消失,成為一種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龍井”一詞源於龍泓井,翻譯該詞的時候如果採取意譯“Dragonwell”(龍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龍”所藴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徑庭。在中國,“龍”是威嚴、權利的象徵,藴含積極的所指。而歐洲國家“龍”多意指殘暴、兇猛等特徵,與負面信息相掛鈎。考慮到積極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葉在國際上的推廣等因素。“龍井”因此應採用音譯法,來規避文化之間差異。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來命名的茶葉品種很多,如韶山韶鋒、南嶽雲霧、祁門紅茶、金竹雲峯茶等。這些地名與山名在翻譯的過程中應採用目前通用譯法,而不能為求便利,純粹的採用拼音,使得茶葉出產地方、區域文化在外譯的過程中消失殆盡。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保留,採用通用譯法體現出來。這樣在推廣過程中,通過茶名就能溯其源頭,探索其背後的地方文化。而以歷史背景與文化史實命名的茶葉,如文君綠茶、普陀佛茶、西施銀芽、八仙雲霧、東坡毛尖等。這些茶葉名均含有中國歷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內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綠茶,因其產自西漢才女卓文君的故鄉,即四川省邛崍縣而得此温文爾雅的芳名。而在這些茶葉外譯的過程中,也應該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歷史文化藴意。如文君綠茶在外銷過程中應採取厚譯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這種文化內涵的備註使得茶葉名稱由來以及歷史藴意得到了再現,在茶葉外銷的過程中,對於中國的文化外傳也能夠起着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葉在翻譯的時候也應以茶文化傳播與茶葉外銷為目的,力求將茶葉與文化緊密結合,以此來使中國的茶文化在國際交流的平台中逐步的標新立異,獲取一定的話語權,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結語

  通過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們發現中國茶文化雖然有着悠久的歷史,但是在當今國際交流的平台上仍需強化其地位,構建起標新立異的文化身份。這種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於茶葉種類範疇的不通約性所造成的翻譯混亂,以及單個茶葉名翻譯的不統一,翻譯過程中不重視文化的再現等因素。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作為茶源國的我們應該積極推行新的範疇分類譯法,這種新的範疇分類譯法不僅有利於其他茶種的推廣,也能夠杜絕單個茶葉名翻譯的混亂。對於單品茶葉名的翻譯應該注重茶葉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現,這些文化因素有利於中國茶文化身份的重構以及推介。

  作者:劉珍珍 單位:淮陰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程啟真.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2]國坤.茶文化概論[M].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2004.

  [3]陳椽.茶葉分類的理論與實際[J].茶業通報,1979,1(2).

  [6]施海根.中國名茶圖譜:綠茶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下一頁更多精彩“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 

日本茶道論文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論文

日本茶道論文

千利休作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提出了四規七則,其中四規作為日本茶道的宗旨,高度概括了日本茶道的精神,簡潔但是內容豐富。

四規即和敬清寂;

和:和睦,表現為主客之間的和睦。茶道十分講究主客之道,主客之間的和睦亦是至關重要的。整個茶道過程都應該是和睦地進行的,這也表達了支配茶道進行的精神,只有在整個氣氛和諧的環境下,才能達到真正的主客之間的和睦。故而和睦是廣義的,是整個茶道過程的和睦包括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和睦最終達到主客之間的和睦。

敬:尊敬,表現為上下關係分明,有禮儀。對長輩,對同輩和對晚輩之間有着不同的禮儀。還有主人與客人之間,客人與客人之間也有各自規定的禮儀,遵守這些禮儀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敬。對比我們中國來説,日本茶道的這些禮儀可能顯得比較複雜甚至繁瑣,但卻是日本茶道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它不但可以分明各種關係,體現自己的禮節,還可以使人的心安靜下來,一步一步地按部就班,減少心中的浮躁。

清:純潔、清靜,表現在茶室茶具的清潔、人心的清淨。在茶道中,茶具和環境都必須是乾乾淨淨的,更重要的是人的心裏的清靜,不應將塵世的污垢帶入茶室中來,這意味着人應該懷着純潔無垢的心來進行茶事。這也是茶道的目的所在,在進入茶室後,無論之前在幹什麼,之後要幹什麼都應該在此時暫時遺忘,讓心淨不僅是茶道的目的,也是對茶道的一種尊敬,只有這樣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茶道。

寂:凝神、摒棄,身體和內心完全地平靜下來,茶室中的恬靜氣氛、茶人們表情莊重。茶道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構造出一片淨土,在人的心中構造一個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那樣的理想世界,那是一種十分寂靜的氣氛下才能達到的。這也是茶道所追求的最終境界。寂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徵着無,這是一種超脱現實的境界,讓人們擺脱思想的束縛而達到一種理想的境界,茶道的精神也集中地體現出來。

和、敬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係;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薰陶。

時代在不停的發展,然而茶道的精神是不變的,它所製造的意境一直影響着人們。 利休七則則具體地指導着人們的茶道活動。第一條是茶要濃淡相宜;感覺這是茶道核心要求。第二條是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火候對茶的色香味都很重要,對茶的營養成分也有影響。第三條是花要新鮮,要象野花一樣自然;茶道中的插花也十分重要,它可以使得環境更加靜謐,增加優雅之美。第四條是茶室要冬暖夏涼,茶室的氣候條件自然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條是遵守規定的時間;第六條是不下雨也要準備雨具;這也體現了為他人着想的態度。

第七條是要照顧好所有的顧客。這是主人最基本的待客之道,也是處理好主客關係的關鍵。

日本茶道滲透到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對其產生重大影響,它也體現了日本的社會文化生活和禮儀方式。茶道看似有着複雜繁瑣的禮節,其實是通過這些將茶人的注意力吸引到這個上面來,同時也體現了日本是個禮儀之邦,他們對禮節的規定之多也從側面體現了他們對禮節的重視。茶道的禮法具有全面性,適度性和合理性的特點。主客之間,客客之間甚至人與物之間都有規定的禮節,這也體現着日本社會的和諧,並且這個和諧不僅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包括人與物之間的和諧,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茶道用位置、動作和順序三要素將飲茶這一日常生活行為規範化、系統化。這不但沒有體現它的死板,還使得這門藝術得以更大程度的普及。相比較而言,不得不承認日本更具有紀律性,他們更加註重自己的行為,規範自己的行為。

日本茶道從中國傳播過去,而這個傳播途徑一般認為是通過佛教人士傳播的。茶道的發展也和他們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從茶道的精神中也可以體現出來。喝茶與參禪有着相似性,喝茶正如參禪,當看似繁瑣的規則不再令茶人感到厭煩而成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當茶人信手而為就能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真正地領會了茶道的真諦,這是需要過程與時間的,正如參禪中的悟道般。中國雖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濃,而是將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給人們留下了選擇和發揮的餘地,各層面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茶藝形式和思想內容,不斷加以發揮創造,因而也就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和清規戒律。我們在揚棄本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積極地吸收外國的先進文化。儘管茶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但是我們還是很有必要吸收日本對茶道的發揚中精華的那一部分。

當我們文化的各個層次及其核心部分之後,我們就可以明白茶文化與一般的飲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區別,即它除了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茶道精神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體現的,是人們在品茗活動中一種高品位的精神追求。對茶道精神的探索與繼續發揚也是我們的責任。人們品茶並不是為了解渴,也不僅僅是為了保健的需要,更多是的一種文化上滿足,是高品位的文化休閒,可以説是一種高檔次的文化消費。這種文化在現在這個比較浮躁的社會中也顯得十分重要,這對於我們文化素質和處事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茶道提倡尊重,對社會關係和社會風氣的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我們一直提倡的和諧社會,在茶道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並且不斷地發展着。

本期的日本茶道藝術鑑賞課基本上都是愉快地度過的,課上的圖片和視頻示例也生動地展示了日本茶道藝術的方方面面,再通過對日本社會文化的進一步瞭解也讓我們更深入地瞭解了茶道的社會背景,尤其是茶道體驗課讓許多人受益匪淺。在課堂上同學們也有足夠的展示自己的時間,同學們的講解對於補充茶文化的知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讓我們對除了日本茶文化之外的各種各樣的茶文化有了初步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