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功夫茶大會

潮州功夫茶大會

潮州功夫茶大會是一個重要的茶文化活動,每年都在廣東省潮州市舉行。這個大會彙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茶文化愛好者和專家,共同探討茶道、品茗技巧、茶文化傳承等話題,也有各種茶藝表演和比賽,吸引了眾多觀眾前來觀看和參與。潮州是中國茶葉重要的產區之一,潮州功夫茶也是中國傳統茶文化中的一種重要類型,該大會為推廣和弘揚潮州功夫茶文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潮州功夫茶文化

  潮汕功夫茶在我國的茶葉歷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其有什麼特別的歷史特點嗎?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潮州功夫茶文化,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潮汕人的功夫茶結情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是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一杯功夫茶,泡出了海外遊子的多少故鄉夢,泡出了潮汕子民的多少家鄉情。一杯濃濃的工夫茶,泡出了多少優美動人的故事。雖然不是酒,卻勝似酒,多少人由此而陶醉。詩人李曙光曾高聲詠唱:“淳樸的鄉親捧起你/捧起對生活的誠摯和熱愛/海外的赤子捧起你/捧起對故鄉纏綿的眷戀/一杯功夫茶,是一闕古老的歌謠。” 一杯功夫茶,體現出潮汕人謙遜禮讓的美德。

  一杯功夫茶,還能體現潮汕人的愛心。客無親疏,每當你進了門,主人便會立刻沖泡起功夫茶,一杯香濃的功夫茶,一番熱情的話語,為你驅走疲倦,為你帶來温馨。宋人杜小山説:“寒夜客來茶當酒。”鄭板橋也説:“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可謂茶香飄飄,香飄四海,人情冷暖,情暖人心。喝一杯潮汕功夫茶,享受許多温暖的人情味,令人回味無窮。

  一杯功夫茶,引出多少茶文茶趣,就讓我們都來品那茶香飄飄的潮州功夫茶吧……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功夫茶的起源

  功夫茶顧名思義,一是花時間,二是講究本領。它歷史悠久,據説是由福建的“小杯茶”演變來的。宋代,中國上層社會“鬥茶”之風盛行,誰家買得好茶,就要請客。賓客中有好茶或帶來媲美,或請來暗鬥。這種風氣逐步演變到茶農、茶商的試茶評茶。由於日日品茶,喝得太多也難受,就大杯改小杯而成為很濃的小杯茶,這就是工夫茶的雛形。潮汕是魚米之鄉,人們喜歡飲濃茶,“小杯茶”也由茶商傳入潮汕。日久天長,漸漸在茶具、茶葉和沖泡技術上越來越講究,形成了獨特的“潮汕工夫茶”。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 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 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 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 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詞,在潮汕話中是做事方法講究的意思,這裏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講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衝法、品味的茶經。“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勞力;素養;造詣,成就的程度;空閒時間。“工夫”與烹茶方法聯袂,稱“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謂的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汕飲茶文化

  潮汕人不可一日無茶,所以潮人平時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喪、喜、慶,無一離得開茶,如過去結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長輩下跪捧茶的儀式。有親人自海外歸來,家中媳婦及下輩,如第一次見,也要得行“跪茶”之禮。至於喪事,如其孃家長輩到來,晚輩媳婦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禮,然後才議事。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潮汕工夫茶,已成為當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內容。飲工夫茶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際禮尚,因而產生了許多禮俗。這些禮俗也體現出了潮汕人的心理。在這次的《功夫茶座》裏,我們就來談談這方面的話題。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便有着潮汕人的好客心理。早在明朝中期,飲茶之風就已經遍及潮汕地區,從城市到農村,從有錢人家到普通家庭,幾乎家家都擺設有一套工夫茶具。無論家居自飲、客來禮敬、拜祖祭神或是婚喪嫁娶,處處可以看見茶的蹤跡。喝工夫茶是潮汕人的風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優良傳統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樂”的文化精髓。 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成為潮汕禮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寒夜客來茶當酒”,對來客敬茶以示禮儀,共訴相聚的喜悦,是茶道的基礎,也是好客心理的一種體現。

  作為主人,泡茶待客,對於“茶葉”是非常有講究的:

  “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主人沖茶時,頭衝必須衝後倒掉不可喝。因為裏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換茶”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羣眾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遇到飲茶時間過長或是互相的話不投機,主人故意不換茶葉,這時,客人就要知道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辭。

  “無茶色”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衝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也暗含着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結合起來,演化成一種雅緻、儒氣的潮汕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潮汕工夫茶。早在北宋,就已經有有關潮州茶事的最早記錄,那時潮汕已經在宴席間有品茶的程序了。從燒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體現了“仁愛致祥”的儒家氣息。飲工夫茶不是以解渴為惟一目的,它繁瑣的技藝、程序包涵了自然生活的情趣,是一種藝術化的品飲。工夫茶濃而不膩、淡而悠遠的清香,淳樸天然,令人在品茗過程中心神清淨,一種享受生活的感覺油然而生。

  很多諺語就體現了潮汕人飲工夫茶的儒雅心理,一敬一請之間,潮汕人的温文儒雅展現無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後敬自家人。待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沖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強賓壓主,響杯檫盤”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喝茶皺眉,表示棄嫌”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飲茶的時候主客之間的禮讓更是體現在“先尊後卑,先老後少”這句諺語之中,蔡先生説到:

  “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到人家跟前説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潮汕地區地少人多,農業生產精耕細作。精巧的生產方式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潮汕人的細膩心靈,因此工夫茶精巧茶具的使用和沖泡程序的講究,又與潮汕人細膩的心理相吻合。潮汕工夫茶,從茶葉的採製,茶具的選配,到用水、候湯、衝飲,都非常有學問,細膩講究,正好反映潮汕人精細的性格特徵。此外,潮汕人有很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那些闖蕩四方的潮汕生意人更是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這種“潮汕情結”。 “獨在異鄉為異客”,遠遊的海外潮人總會珍藏着工夫茶具和上好的茶葉,見是家鄉來的客人,一定會以茶相待。

  看來,一杯小小的工夫茶中,竟藴含着如此多的潮汕文化、心理因素在裏面,實在是令人歎為觀止。在今天節目結束之際,就讓我們一起泡一杯濃濃的工夫茶,慢慢的品味這工夫茶中的奧妙吧。

  潮州功夫茶行茶法

  潮州工夫茶是我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雖然盛行於閩粵港台地區,但其影響早巳遍及全國,遠及海外。潮汕功夫茶獨成一格,如果烹茶沒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沖茶之法。下面介紹潮州工夫茶的表演程式。

  潮州工夫茶表演用具:茶,以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為好。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興紫砂壺)、若琛甌(茶杯)、玉書碾(水壺)、潮汕烘爐(電爐或酒精爐)、賞茶盤、茶船等。

  (一)鑑賞香茗:主泡師用茶則從茶倉中取出一壺量的茶葉,置於賞茶盤中,助泡接過賞茶盤,讓客人鑑賞幹茶,並介紹所用茶的特點。

  (二)孟臣淋霖:用沸水澆壺身,其目的在於為壺體加温,即所謂“温壺”。

  (三)烏龍入宮:將茶葉用茶匙拔入茶壺,裝茶的順序應是先細再粗後茶梗。

  (四)懸壺高衝: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滿壺口為止。

  (五)春風拂面(刮頂淋眉):用壺蓋颳去壺口的泡沫,蓋上壺蓋,衝去壺頂的泡沫。淋壺可衝淋壺蓋和壺身,但不可衝到氣孔上,否則水易衝入壺中。淋壺的目的一為清洗,二為使壺內外皆熱,以利於茶香的發揮。

  (六)薰洗仙顏:迅速倒出壺中之水,是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葉表面的浮塵。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燙杯,又謂“温杯”,轉動杯身,如同飛輪旋轉,又似飛花歡舞。

  (八)玉液回壺:用高衝法再次向壺內注滿沸水。

  (九)遊山玩水:也稱運壺,執壺沿茶船運轉一圈,滴淨壺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響茶之聖潔。

  (十)關公巡城:循環斟茶,茶壺似巡城之關羽。此番目的是為使杯中茶湯濃淡一致,且低斟是為不使香氣過多散失。

  (十一)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湯將盡時,將壺中所餘斟於每一杯中,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戲稱韓信點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賓,或以老幼為序。

  (十三)品香審韻:先聞香,後品茗。品茗時,以拇指與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稱三龍護鼎。品飲要分三口進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動心”,茶湯的鮮醇甘爽,令人回味無窮。

  (十四)高衝低篩:沖泡第二泡茶,重複第八步動作。

  (十五)若琛復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酌妙香:重複第九、十、十一步動作。

  (十七)再識醇韻:重複第十三步動作。

  (十八)三斟流霞:沖泡第三泡茶。鐵觀音等烏龍茶,內質好,香氣濃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美稱。因是表演,故只衝泡三次,希望能為來賓帶來美好的回味。

  (十九)謝茶敬客:完成整套潮州工夫茶的沖泡程序。

  潮州工夫茶的表演以沖泡兩次茶為宜,最多不超過三次。這樣既給來賓一個完整的印象,又不使表演時間過於宂長。如果在生活中,則可以繼續沖泡下去,且每一次沖泡,時間上應有一段間隔,不可一壺泡完緊接着又泡一壺,間隔時間大致為10分鐘左右。

  品茶

  潮汕功夫茶沒有像中國功夫那樣馳名中外,但她作為潮汕文化的精粹,容入了潮汕人世世代代的情感。茶對於潮汕人來説,已經不是簡單的飲料,而是生活中的生活,她承載着潮汕人的生活態度,映耀着潮汕人的處世哲學。

  北方人的喝茶方式總是讓我很納悶,往一大杯水裏扔進一些茶葉,泡一泡,就可以喝了 雖然這種喝茶方法效率比較高,不過他們更多的是吧茶當作解渴的飲料喝,而不是一種悠閒自在地品茶或者叫品茗也好。而外國人喝茶更是讓人啼笑皆非,往一杯泡的發黑的紅茶里加入牛奶就喝了起來 茶味全無,茶的精粹消失殆盡。

  而真正地喝茶,應該是氣定神閒,悠然自我地喝茶。潮汕功夫茶之功夫正式這種境界地昇華。一個人坐在茶桌前,不是危襟正坐,而是隨意而坐,氣定神閒,不管泰山崩於前,還是黃河之水泛於前;一套潮汕功夫茶茶具,一般情況下有四個小杯,一個特殊茶壺,最好茶壺是由紫沙呢製作的;一壺煮沸的水而且還要不斷加熱;沖茶的方法也是很由講究的,如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不管用什麼方法,沖茶還是要不緊不慢的,講究心手協調,內外一致。喝茶不是狼吞虎嚥,而是慢慢品味,任茶香直撲鼻孔,慢慢沁入心肺,與內心的平靜容為一體。

  擇茶

  一、鐵觀音

  鐵觀音,茶人又稱紅心觀音、紅樣觀音。清雍正年間在安溪西坪堯陽發現並開始推廣。天性嬌弱,抗逆性較差,產量較低,有“好喝不好栽”之説。“紅芽歪尾桃”是純種鐵觀音的特徵之一,是製作烏龍茶的特優品種。

  安溪鐵觀音主產區在西部的“內安溪”,這裏羣山環抱,峯巒綿延,雲霧繚繞,土質大部分為酸性紅壤,土層深厚,特別適宜茶樹生長。

  鐵觀音製作嚴謹,技藝精巧。3月下旬萌芽,5月上旬開彩,一年可採制春、夏、暑、秋四季。茶葉品質以秋茶為最好,春茶產量最多,約佔年產量的40-45%;秋茶香氣最濃,俗稱“秋香”,產量約佔15-20%。鮮葉採摘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後,頂葉剛展開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並注意做到不折斷葉片、不折疊葉張、不碰碎葉片,不帶魚葉和老梗。還應注意不同生產地帶及不同採摘時間的茶葉不能混雜。

  鐵觀音,至今仍為工夫茶客所鍾愛。在海內外多次名茶評比中,鐵觀音經常名列前茅。鐵觀音滋味醇厚,向有“七泡有餘香”之美譽。其外觀色澤油亮,茶條表面凝集有一層白霜;又因揉捻手法精巧,條索緊結如鏍頭,納茶入罐十分方便,故成為工夫茶之佳選。但從六十年代以來,隨着鳳凰水仙茶系的崛起,鐵觀音的“霸主”地位已發生動搖。

  二、鳳凰茶

  鳳凰水仙產於鳳凰山區,該區海拔高度在1100米以上,最高的烏崬頂達1498米,是粵東第一高峯。山區雨量充沛,氣候温和,土層深厚,雲霧多,曰照短而漫射光充足,晝夜温差較大,是理想的植茶之地。

  鳳凰水仙葉型較大,葉面平展,前端多突尖,葉尖下垂似鳥嘴,故當地稱為“鳥嘴茶”。清明前後到立夏開採者為春茶;夏茶在立夏後至小暑,秋茶在立秋至霜降間採製;立冬至小雪間採到的稱雪片。

  近年來,鳳凰水仙茶系品類曰趨繁富,質量不斷提高,名茶迭出,令人目不暇接:鳳凰單叢、白葉單叢、羣體單叢、黃枝香、黃金桂、奇蘭、蓬萊茗、八仙、浪菜……面對茶葉店中繁多的品種,有時還真叫人感到無所適從。

  喝茶講究色、香、味,喝工夫茶還要講究“喉底”,即啜茶後,齒頰留香,舌底回甘,有一股奇妙特殊而難以言狀的“山韻”。山韻一般是隻有高山茶才具有的,且隨品種、產地而迥異的獨特韻味,品味時須合口屏氣並略作吞嚥狀,方能較明顯地體味到。喝茶而能喝出山韻,是一咱至高無上的享受,亦是工夫茶最誘人的神妙境界。

  選購好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今惑於金玉其外的包裝,迷信“分錢分貨”的而專揀貴的買,把茶購回家沖泡後卻連呼“上當”者,頗不乏人。一般來説,選茶時一要觀形:茶葉外形是否勻齊,條索是否緊實,顏色是否潤澤;二是要掂重:以手權衡,厚重沉實者為佳,輕飄鬆散者次;三要嗅味:仔細嗅辨有無黴氣、煙焦氣、異雜氣。好的茶葉,有一種純正的令人愉悦的茶香,行家裏手甚至能辨認其藴含的花香弄。

  三、如何鑑別精品鐵觀音

  鑑別精品鐵觀音是一項高深的學問,安溪著名茶師和老茶民觀形聞香即可鑑別茶葉優劣,高者能品斷是茶產何地何村,幾年生茶樹,特點突出者還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師之手。外行人品飲鐵觀音可從“觀形、聽聲、察色、聞香、品韻”入手,辨別茶葉優劣。

  觀形:優質鐵觀音茶條捲曲、壯結、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蜒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錶帶白霜。

  聽聲:精品茶葉較一般茶葉緊結,葉身沉重,取少量茶葉放入茶壺,可聞“噹噹”之聲,其聲清脆為上,聲啞者為次。

  察色:湯色金黃,濃豔清澈,茶葉沖泡展開後葉底肥厚明亮(鐵觀音茶葉特徵之一葉背外曲),具綢面光澤,此為上,湯色暗紅者次之。

  聞香:精品鐵觀音茶湯香味鮮溢,啟蓋端杯輕聞,其獨特香氣即芬芳撲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醉神怡。

  品韻:古人有“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之妙説。細啜一口,舌根輕轉,可感茶湯醇厚甘鮮;緩慢下嚥,回甘帶密,韻味無窮。至於獨特的“觀音韻”何解?至今茶人尚未能解説清楚,只得留待後人品斷,這也正是安溪鐵觀音之魅力所以。

  擇水

  水,是茶的載體;離開水,所謂茶色、茶香、茶味便無從體現。因此,擇水理所當然地成為飲茶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代論水的主要標準不外乎二個方面:水質和水味。水質要求清、活、輕,而水味則要求甘與冽(清冷)。

  清,是對濁而言。用水應當質地潔淨,這是生活中的常識,烹茶用水尤用澄沏無垢,“清明不淆。”為了獲取清潔的水,除注意選擇水泉外,古人還創造很低多澄水,養水的方法。田藝衡《煮泉小品》説:“移水取石子置瓶中,雖養其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擇水中潔淨白石,帶泉煮之,尤妙,尤妙!”這種以石養水法,其中還含有一種審美情趣。另外,常用的還有灶心土淨水法。羅廩《茶解》説:“大瓷甕滿貯,投伏龍肝一塊 即灶中心乾土也 乘熱投之。”有人認為,經這樣處理的水還右防水蟲孳生。

  水雖貴活,但瀑布、湍流一類“氣盛而脈湧”、缺乏中和淳厚之氣的“過激水”,古人亦認為與主靜的茶旨不合。

  水之輕、重,有點類似今人所説提軟水硬水。硬水中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和鐵鹽等礦物質。能增加水的重量。用硬水泡茶,對茶湯的色香味確有負面影響。

  甘洌,也稱甘冷、甘香。明田藝衡説“泉不難於清,而難於寒。”泉而能洌,證明該泉系從地表之深層沁出,所以水質特好。這樣的洌泉,與“巖奧陰積而寒者”有本質的不同。後者大多是瀦留在陰暗山潭中的“死水”,經常飲用,對人不利。而被稱為“天泉”的雪水,卻甚宜於烹茶。

  目前,茶界對飲茶用水所認定的水質主要標準是:色度不超過15度,無異色;渾濁度小於5度;無異臭味,不含有肉眼可見物:PH值為6.5~8.5,總硬度不高於25度;毒理學及細菌指標合格。

  潮州的名泉,比比皆是:潮州西湖的鳳棲泉、泉;潮安石庵的山泉、桑浦山的甘露泉;汕頭鴕浦的龍泉;澄海之鳳泉、獅泉、象泉、靈泉、玉泉;惠來的甘泉、君子泉;潮陽的卓錫泉;普寧馬嘶巖的流泉;揭陽的獅子泉、茉莉泉、八功德水泉……這裏所開列的,是名副其實的“掛一漏萬”,真要作一番普查的話,正不知要開出多長的一串名單。何況,還有很多“養在深閨未識”的深山大嶺中的“未知”泉。

  除了山泉,潮境內的韓江、榕江、練江、鳳江等等,只要未受污染,亦皆是水質純美的江河。從前,沿江居民多有入江心取水烹茶者,有時江水稍渾,亦不用加什麼白石、伏龍肝或施於“拆洗”手段,只須投入一點明礬,攪動幾下,靜置片刻便成清甘澄碧的好水,其味不下山泉。

  此外,遍佈城鄉的水井,亦是工夫茶客最方便而且取之不竭的烹茗源泉。在幽靜的古城中,每家都有一口以上大小不一的水井,有客登門,幾句寒暄之後,馬上開爐升火,再親臨進邊,抖動長繩短綆,顫悠悠地汲起一小桶夏冽冬温的井水來。望着水面搖漾不停的波光,聽着那淅淅瀝瀝的滴水聲響,自有一番舒心的意趣。

  沖泡

  沖泡:用碗、電熱水壺、宮杯、聞香杯、慮網、小茶盅、茶夾、茶勺、茶盤 等茶具泡茶,步驟如下--

  1) 白鶴沐浴(洗杯):用開水洗淨茶杯,並提高茶杯內部温度;

  2) 烏龍入宮(落茶):按茶和水1:20得比例放茶,也可根據個口感濃淡偏好適量增減;

  3) 懸壺高衝(沖茶):把水壺提高,水流強勁,衝入茶具,使茶葉轉動起來;

  4) 春風拂面(刮泡沫):用蓋碗杯的蓋颳去漂浮在茶湯表面的泡沫;

  5) 關公巡城(倒茶):泡一至二分鐘後把茶水依次巡迴注入各個小茶盅中;

  6) 韓信點兵(點茶):茶水倒到少許時,一點點的滴到各杯裏,使其濃淡均勻;

  7) 賞色聞香(看茶):觀賞杯中的茶水顏色,聞茶之香氣(聞杯蓋上的香氣代替聞香杯,叫聞香);

  8) 品啜甘露(喝茶):先嗅其香,後嘗其味。邊啜邊嗅,淺杯細飲。

  總之,泡飲鐵觀音講究三分之茶,七分之水,“清清甘烈”:即水體清、水質清、 滋味甘醇、水温爆裂。

  存放:用真空包裝可保質一年,夏季可放入冰箱中保存。

潮汕功夫茶傳統文化

茶是一種 文化 ,每個地方的茶風和文風是相同的,潮汕功夫茶的茶文化是怎麼樣的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潮汕功夫茶 傳統文化 ,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潮汕功夫茶文化

  潮汕功夫茶也稱為潮州工夫茶,起源於明代,不僅是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漢族 飲茶 習俗,也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潮州工夫茶,在當地十分普遍,不分雅俗,均以茶會友。

  特點

  潮汕功夫茶,最大的特點是:茶具精緻小巧、烹製考究及以茶寄情。泡飲潮汕功夫茶,一般選用半發酵的烏龍茶、鐵觀音等,相對來説,潮汕功夫茶,更講究的是茶具器皿。

  茶具

  潮汕功夫茶,茶具講究名產地、名廠家出品,必須精細、小巧,質量上乘,如若一套工藝品,這是體現潮州功夫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價值取向。潮汕功夫茶的茶壺,多選用江蘇宜興所產的硃砂壺,茶壺宜小,茶杯也宜小宜淺。

  烹法

  潮汕功夫茶之功夫,在於茶的烹法。具備好的茶具、茶葉,沒有進行恰當的烹法,等於全功盡廢。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步驟分別為:活火、蝦鬚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衝、蓋沫、淋頂與低篩,通稱“十法”。烹製功夫茶的具體程序也可以分述為:“高衝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品飲

  潮汕功夫茶,不同於一般的喝茶,需要小杯小杯地品味,意在品味茶的香味,以茶敍情。此外,潮州工夫茶最講究的是品茶的禮節,泡好茶之後,主客會先請長者、貴賓先嚐,聞茶之香,細嘗茶味。潮汕功夫茶這一套禮儀是中國傳統的“茶道”禮。

  潮汕工夫茶“八步法”

  第一步、治器

  沖茶前的準備,起火衝燙茶具。

  第二步、納茶

  將粗細不同的茶葉分開後,分別裝入茶壺,粗的先放壺底、中等的放中間、細的放最上面,茶葉裝七八成滿,不可以裝太滿。

  第三步、候茶

  煮水時以“蟹眼水”為度,初沸的水沖茶最好,就像蘇東坡所説的“蟹眼已過魚眼生”。

  第四步、衝點

  要非常講究“高衝”,即開水從茶壺邊衝入,不可直接衝壺中心,防止“衝破茶膽”,茶葉衝散,把茶沖壞。

  第五步、刮沫

  沖茶時冒出的白色茶沫,應用茶壺蓋颳去,然後蓋好。

  第六步、淋罐

  用開水衝淋壺蓋,可以衝去溢出的茶沫,又可以把茶壺加熱。

  第七步、燙杯

  用開水燙杯,可以消毒又可以使茶杯升温,使茶生香。

  第八步、篩茶

  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篩茶 方法 ,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倒入各個杯中,不能一次倒滿一杯,表示“一視同仁。

請問潮州人喝茶有什麼習俗?

潮州人喝茶的習俗可以用一句諺語來説明——“茶三酒四遊玩二”,這句諺語形象地反映出潮州人的生活情趣及飲茶文化。

潮州人喝茶講究“第二衝”,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人人對又濃又香的“頭沖茶”不捨得浪費而照飲不誤,而第二次則成為運氣好,意頭好的象徵,如對剛到的客人講,“你來的正是時候,剛好是第二衝”,那麼客人心裏肯定甜滋滋的,如來稀客或老朋友,則不管茶壺裏的茶已衝到第幾衝,為表示尊重及熱情,都會即時更換茶葉,至好的珍藏品都會奉獻出來,這一豪爽之舉頗有“陸羽遺風”。

“程序”逐漸簡化了,茶具也逐漸機械化了。從小泥壺到煤油爐(火水爐)再到電絲爐,至目前幾乎是清一色的、一體化的配套電熱壺了,雖然工夫少了,但由於社會的飛速發展,工夫茶更加普及了。

潮州人飲工夫茶很講究“物配”(點心),以前,像花生糖、綠豆餅、瓜丁之類的東西已算是“奢侈品”了,這些甜品在豐衣飽食的年代,已逐漸“黯然退出”,取而代之的是蝦乾、銀魚仔、尤魚絲、青橄欖、柿餅等休閒食品。

潮州功夫茶有什麼文化、歷史?

潮汕功夫茶歷史悠久,中國茶文化盛行於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則盛行於宋朝,貴族茶就是源於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品茶早已成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潮人愛飲工夫茶,可以説是達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説的天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卻把古人列為末位的茶,破格地晉升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飲工夫茶。他們不怕俗話説的“早晨空腹茶,劫賊入人家”,而持之以恆,處之泰然。潮人把茶葉叫”茶米”, 可見"嗜茶若命"者的形象。由此可見潮人對茶可謂情有獨鍾。

潮州茶文化是嶺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為著稱。潮州功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為潮州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功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不論是公眾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品茶並不僅為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功夫茶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功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功夫茶,如近代詩人丘逢甲從日本回國後,潮州生活時作《潮州春思》詩六首,其中一首記述春日烹品功夫茶的情景,曰:“麴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小砂壺瀹新鷦觜,來試潮山泉。”

潮汕功夫茶的歷史是什麼?

潮州工夫茶歷史悠久,中國茶文化盛行於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則盛行於宋朝,貴族茶就是源於潮州工夫茶,已有千年歷史。

品茶早已成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潮汕的工夫茶最負盛名,蜚聲四海,被尊稱為“中國茶道”。潮藉大文學家秦牧稱 “潮州工夫茶,堪稱中國茶道代表”。潮州工夫茶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

功夫茶的特點

潮州工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在粵東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不論是公眾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

品茶並不僅為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工夫茶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

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潮州文化的工夫茶

潮州茶文化是嶺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為著稱。“工夫”,本為茶名(一種中等茶),後演化為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稱:“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工夫茶為最。”

潮州工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為潮州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夜枕鄉井土,日飲工夫茶。”更體現了潮州人熱愛工夫茶就像他們對潮州的鐘愛一樣。

潮州工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不論是公眾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品茶並不僅為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工夫茶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工夫茶,如近代詩人丘逢甲從日本回國後,在潮州生活時作《潮州春思》詩六首,其中一首記述春日烹品工夫茶的情景,曰:“麴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小砂壺瀹新鷦觜,來試潮山泉。”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緻小巧、烹製考究與以茶寄情為特點。據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工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閒情逸致之烹製法。”工夫茶一般不用紅茶和綠茶,而用半發酵的烏龍、奇種與鐵觀音,不必要上等茶,茶葉遠沒有茶具講究。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缽、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一般以12件為常見,如12件皆為精品,則稱“十二寶”,如其中有 8件為精品,或4件為精品,則稱“八寶”或“四寶”

茶具講究名產地、名廠家出品,精細、小巧,質量上乘,儼然一套工藝品,體現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價值取向。工夫茶的茶壺,多用江蘇宜興所產的硃砂壺,要求“小淺齊老”,茶壺“宜小”,“小則香氣氤氲,大則易於散燙”,“獨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淺,猶如半隻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工夫茶之工夫,全在茶之烹法,雖有好的茶葉、茶具,而不善衝,也全功盡廢。潮州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謂“十法”,即活火、蝦鬚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衝、蓋沫、淋頂與低篩。也有人把烹製工夫茶的具體程序概括為:“高衝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或稱“八步法”:

治器——沖茶前的準備工作,從起火到燒開水,衝燙茶具;

納茶——將茶葉分粗細後,分別把茶葉裝入茶壺,粗者置於底、中者置於中、細者置於上,茶葉不可裝得太滿,僅七八成即可;

候茶——講究煮水,以“蟹眼水”為度,如蘇東坡所説,“蟹眼已過魚眼生”,初沸的水沖茶最好;

衝點——講究“高衝”、開水從茶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以防“衝破茶膽”,茶葉衝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沖壞;

刮沫——沖茶時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壺蓋颳去,然後把茶壺蓋好;

淋罐——茶壺蓋好後,即用開水衝淋壺蓋,既可衝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壺外加熱;

燙杯——在篩茶前,先燙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温,茶不易涼,也能使茶生香;

篩茶——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然後如“關公巡城”般地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灑在各個杯中,不能一次注滿一杯,以示“一視同仁”,但一壺茶卻必須循環篩酒以至於盡,即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潮州工夫茶,不同於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於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與其説為解渴,不如説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敍情;其次,潮州工夫茶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待茶衝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後請長者、貴賓先嚐,杯沿接脣,茶麪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工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中國傳統的“茶道”。 潮州工夫茶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yue)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雖然盛行於閩粵港台地區,但其影響早已遍及全國,遠及海外。

潮州工夫茶表演用具:茶,以鳳凰烏崬單叢茶為最佳,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次之。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興紫砂壺)、若琛甌(茶杯)、玉書碾(水壺)、潮州烘爐(電爐或酒精爐)、賞茶盤、茶船等。

(一)鑑賞香茗:主泡師用茶則從茶倉中取出一壺量的茶葉,置於賞茶盤中,助泡接過賞茶盤,讓客人鑑賞幹茶,並介紹所用茶的特點。

(二)孟臣淋霖:用沸水澆壺身,其目的在於為壺體加温,即所謂“温壺”。

(三)烏龍入宮:將茶葉用茶匙拔入茶壺,裝茶的順序應是先細再粗後茶梗。

(四)懸壺高衝: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滿壺口為止。

(五)春風拂面(刮頂淋眉):少壺蓋颳去壺口的泡沫,蓋上壺蓋,衝去壺頂產泡沫。淋壺可衝淋壺蓋和壺身,但不可衝到氣孔上,否則水易衝入壺中。淋壺的目的一為清洗,二為使壺內外皆熱,以利於茶香的發揮。

(六)薰洗仙顏:迅速倒出壺中之水,是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葉表面的浮塵。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燙杯,又謂“温杯”,轉動杯身,如同飛輪旋轉,又似飛花歡舞。

(八)玉液回壺:用高衝法再次向壺內注滿沸水。

(九)遊山玩水:也稱運壺,執壺沿茶船運轉一圈,滴淨壺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響茶之聖潔。

(十)關公巡城:循環斟茶,茶壺似巡城之關羽。此番目的是為使杯中茶湯濃淡一致,且低斟是為不使香氣過多散失。

(十一)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湯將盡時,將壺中所餘斟於每一杯中,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戲稱韓信點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賓,或以老幼為序。

(十三)品香審韻:先聞香,後品茗。品茗時,以拇指與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稱三龍護鼎。品飲要分三口進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動心”,茶湯的鮮醇甘爽,令人回味無窮。

(十四)高衝低篩:沖泡第二泡茶,重複第八步動作。

(十五)若琛復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酌妙香:重複第九、十、十一步動作。

(十七)再識醇韻:重複第十三步動作。

(十八)三斟流霞:沖泡第三泡茶。鐵觀音等烏龍茶,內質好,香氣濃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美稱。因是表演,故只衝泡三次,希望能為來賓帶來美好的回味。

(十九)完成整套潮州工夫茶的沖泡程序。

工夫茶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泡工夫茶有哪些講究?

工夫茶最早出現在明代,泡工夫茶講究高衝。工夫茶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閩南一帶最為盛行,據説早在北宋時,潮州人就有了工夫茶這個稱號,功夫茶泡法則是盛行於明朝,明朝的時候,在唐朝煎茶烹茶和宋代點茶的基礎上對泡茶文化進行了更一步的發展,開始了功夫茶的泡法。

潮州工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為潮汕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工夫茶,工夫茶歷史悠久,是中國茶道(茶藝)的傑出代表,據史料記載,最開始的工夫茶是指武夷巖茶(青茶),後來又指武夷巖茶(青茶)泡飲法,最後則泛指青茶泡飲法。

工夫茶的稱謂較為精準,工夫茶即流傳於潮汕地區一帶,是指以烏龍茶為主要用茶,以精緻配套的泡茶器具,遵照獨特講究程式的一種茶葉沖泡和品飲方式,最早記錄武夷巖茶泡飲法的當屬袁枚《隨園食單·茶酒單》,其武夷茶記餘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然。

功夫茶是潮州工夫茶藝,別稱潮汕工夫茶,是廣東省潮汕地區-帶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 潮汕的工夫茶最負盛名,蜚聲四海,被尊稱為中國茶道,潮州工夫茶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 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潮州工夫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記載工夫茶是清朝最為完善的,工夫茶是為適應茶葉撮泡的需要,經過當時的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煉而成的品茶技藝。大約明代形成與浙江一帶的州府裏,擴展到閩、粵、等地,到了清朝,逐漸轉移到以閩南、潮汕一帶為中心,到如今還是以潮汕的工夫茶為代表。

潮汕功夫茶的詳細介紹

所謂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與茶具的結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為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是潮州人獨特的飲茶習慣。“工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工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為最佳。放茶葉一般都是放半壺,衝過後茶葉會展開,剛好呈一壺滿的狀態。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將滾燙的熱水灌進壺裏,馬上衝出來,頭道茶要倒掉,這主要是出於衞生的考慮。斟茶時,三個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滿了這杯再斟那杯,而要輪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先喝一小口,慢慢品,一邊品着茶一邊談天説地,這叫工夫。工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茶池形狀如鼓,瓷制,由一個作為“鼓面”的盤子和一個類似“鼓身”的圓罐組成。盤子上有小眼四個,為漏水所用。而圓罐則用於容納由盤子漏下的廢茶水。工夫茶所用的衝罐(茶壺),並非買來就用,而要先以茶水“養壺”。一把小壺,須先以“洗茶”(即泡茶時的第一道茶)之水頻頻倒入其中,養上三月有餘,方可正式使用。潮州工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州工夫茶是潮州飲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種。張華雲先生曾作《潮州工夫茶歌》一首雲:

閩粵地相接,姻亞不斷絕。五娘適陳三,荔枝為作伐。閩茶顯粵東,溪茗鐵觀音,嫩芽化齏粉,條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無餘缺。潮人無貴賤,嗜茶輒成癖。和、愛、精、潔、思,茶道無與敵。水、火、器、烹、飲,茶氣極精闢。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潔。西湖泉,桑浦龍泉液。四指動飛輪,滌器淨且熱。柔條圍細末, 首衝去浮沫。關羽巡城流,韓信點兵滴。罐幹茶雲熟,飲盡不見屑。一衝號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衝為肉,芬芳留齒頰。四衝已雲極,清風生兩腋。腦海騁奇思,胃腸清宿食。匪獨療乾渴,夏興冬不息。不可一日無,百邪俱辟易。潮人多遠遊,四海留蹤跡。偶逢故鄉人,同作他鄉客。共品三兩杯,互通鄉消息。鄉思起芒鱸,鄉情如膠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開其端,歷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澤。

工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工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工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衝罐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製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

潮州自古以來的陶瓷工藝也為茶具提供了優秀的物質基礎,也可謂兩者相輔相成,成就了現在的潮州茶文化和潮州陶瓷文化。

潮州功夫茶有什麼文化、歷史?

潮州工夫茶是指流傳並保存於潮州中心區域及其周邊地方(包括閩南)的中國工夫茶之沖泡方法:主要程式有茶師淨手、茶具講示、泥爐生火、砂銚掏水、欖炭煮水、開水熱缺罐、再熱茶盅、茗傾素紙、壺納烏龍、甘泉洗茶、提銚高衝、壺蓋刮沫、淋蓋去沫、燙杯滾杯、低灑茶湯、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敬請品味、先聞茶香、和氣細啜、三嗅杯底瑞氣圓融等二十一項。

潮州地區的飲茶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潮州八賢之一的張夔,是政和七年(1117)進士,他的《和徐璋送舉人韻》詩中有句:“燕闌歡伯呼酪奴,鸞旌鳳吹光寒儒。”(見《潮州三陽圖志輯稿.卷之四.藝文志》)。酪奴是茶的別稱,這句詩説的是酒宴之後進茶助興。 至明代,潮州飲茶已漸次成風,並較多見諸文字記載。正統年間,潮陽教諭周泰《治平寺》詩云:“僧童煮茗燒紅葉,遊客題詩掃綠苔”(載順治《潮州府志.卷十一》)。嘉靖十一年(1532年)狀元林大欽《齋夜詩》(載《東莆先生文集.第五卷》)雲:“掃葉烹茶坐復行,孤吟照月又三更。城中車馬如流水,不及秋齋”。嘉靖《重刻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梳粧意懶》出有句:“安排掃厝點茶湯”,《閨房尋女》出有句“不見益春點茶湯”,萬曆《重補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借銀往京》出有句:“討茶來食”。 有明一代,潮州地區飲茶顯然較前朝普遍,卻尚未成風。萬曆《潮中雜記.卷十二》載:“潮俗不甚用茶。故茶之佳者不至潮”。足見飲茶之事,尚不能引起文人學士的重視,遂致飲茶細節未詳。至於飲茶專著,則付闕如。但作為工夫茶之“外圍”區域,出現這種情況是合乎事物發展規律的。大凡文化輻射,者是通過人口遷移、商貿、宗教文化交流、戰爭等諸因素來實現其瀰漫與擴散的,且進程循序而緩慢。如前所述,明代永樂年間,京都北遷,江浙地區便潛伏着工夫茶中心區轉移的危機。作為“外圍”地區的潮州,在接受較長時期的輻射、整合作用之後,卻是以此為契機,逐漸積聚着取而代之的勢能。工夫茶文化中心區正呈現“接力棒式”的轉移。 至清代,“工夫”與烹茶方法聯袂,稱“工夫茶”。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清代俞蛟《潮嘉風月記.工夫茶》,全文照錄:“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爐形如截筒,高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斗升許。杯盤則花瓷居多,內外寫山水人物,極工緻,類非近代物,然無款識,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各一,唯杯之數,則視客之多寡。杯小而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樸雅。壺盤與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尋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閩茶於壺內衝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非拇戰轟飲者得領其風味。餘見萬花主人,於程江月兒舟中題《吃茶詩》雲:“宴罷歸來月滿闌,褪衣獨坐興闌珊。左家嬌女風流甚,為我除煩煮鳳團。小鼎繁聲逗泉響,逢窗夜靜話聯蟬。一杯細啜清於雪,不羨蒙山活火煎。”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都惟武夷,極佳者每斤白鏹二枚。六篷船中食用之奢,可想見焉。” 以上錄俞蛟論“工夫茶”全文。而加説明者,前此有成書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之陸廷燦《續茶經》,其卷下“茶之出”引《隨見錄》有云:武夷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陸文之“工夫茶”乃指茶種,因制工精細得名,並非品飲藝術。故專指茶藝之“工夫茶”,仍以俞文為首見。 俞文對潮州工夫茶的記述,與今之流行程式幾近一致;可見至遲在乾隆年間,潮州地區的工夫茶沖泡方法業已形成規範,發揮了為研究者們提供一種理論和方法的信念的作用。可知清代中期以後,工夫茶藝中心區已遷移至潮州地區。 綜上所述,中國(潮州)工夫茶發展的歷史,按沖泡法劃界,大體可分煎茶法(唐)、鬥茶法(宋)、散茶法(元以後)三個主要階段;按中心區劃界,大全可分長安工夫茶(唐)、河、洛工夫茶(宋)、江浙(或稱蘇、杭)工夫茶(明)、閩、粵工夫茶(明末清初)、清州工夫茶(清中期以後)五個主要階段。

通過對中國工夫茶原流的爬梳,可以發現幾個非常有趣的歷史現象: 其一,早在唐代形成的中國工夫茶,有“工夫茶”之實,卻長期未能得到正名,竟然出現了一千多年的“有實無名”的尷尬局面,甚而至於被誤認為“失傳”!令人深思。 其二,中國中心的變化,牽動了經濟中心之遷移,工夫茶文化也呈現“中心遷移”現象,顯示出由北而南的運動軌跡,最後在潮州地區這個相對“隔絕”的有利生態環境中“定居”。 其三,潮州工夫茶實質上已成了中國工夫茶的最古老型種遺存,稱之為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也無不可。然而它卻長時間被誤認為是局部地區的民俗文化,人們忽視了“遺傳基因”的原始性質,使其遭到長期不得正名的厄運。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所謂“中國茶道”、“中國工夫茶”、“潮州工夫茶”,實質上是三位一體的,其價值取向,當於成形時就已潛存或實存於現產文化和生活方式之中,只不過是未經梳理和發揮成為系統而已。所以説,目前流行的潮州工夫茶藝,正是《茶經》工夫茶藝的延伸,正是《茶經》工夫茶藝經歷了千餘年不斷積累、不斷揚棄、不斷髮展過程而獲倖存的珍稀茶事物化成果,正是現代中國茶道之源。

潮汕功夫茶,當地特色飲品

潮汕茶道是中國古老茶文化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茶道,潮汕茶道就是潮州功夫茶。南方沿海一帶的地區都是十分喜歡喝茶的,無論是福建還是廣東愛茶的人更是許多的,潮汕工夫茶你瞭解嗎?

那麼,本期飲茶文化帶你瞭解一下潮汕功夫茶。

所謂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功夫,乃為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潮州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國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壺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功夫茶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遍及海內外,默默地起着溝通情誼的紐帶作用,濃濃的茶香滋潤和安撫着人們的心靈。

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區的代表地和經濟、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現時行政區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陽、潮州、汕頭以及豐順縣中的一部分組成的潮汕地區。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工夫”與“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語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語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細緻而用心之意。以前,在潮汕地區,稱帶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種之人叫“做工夫人”,稱做事考究、細心得有點過分的,叫做“過工夫”。

可見,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講究的茶事活動,是大潮汕人民對精製的茶葉、考究的茶具、優雅的衝沏過程,以及品評水平、禮儀習俗、閒情逸致等方面的整體總結及稱謂。潮州工夫茶不僅是潮汕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財富,也是中國茶文化一絕,乃中國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倫序、盡禮儀,又有優美的茶器及茶藝方式的高雅格調,具小中見大、外巧中拙、虛實盈虧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為中國茶藝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體現,是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沉積。“壺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遍及海內外,默默地起着溝通情誼的紐帶作用,濃濃的茶香滋潤和安撫着人們的心靈。工夫茶推崇“和、敬、精、樂”的精神,它必將超越侷限,與更多的人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