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杜鴻漸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舊唐書·杜鴻漸傳》原文及翻譯

杜鴻漸,敏悟好學,舉進士,解褐王府參軍。天寶末,累遷大理司直。肅宗北幸,至平涼,未知所適。鴻漸與眾謀曰:“今胡羯亂常,二京陷沒,主上南幸於巴蜀,皇太子理兵於平涼。然平涼散地,非聚兵之處,必欲制勝,非朔方不可。若奉殿下,旬日之間,西收河、隴,回紇方強,與國通好,北征勁騎,南集諸城,大兵一舉,可復二京。雪社稷之恥,上報明主,下安蒼生,亦臣子之用心,國家之大計也。”即日草箋具陳兵馬招集之勢,錄軍資、器械、倉儲、庫物之數,令李涵齎赴平涼,肅宗大悦。鴻漸知肅宗發平涼,於北界白草頓迎謁,因勞諸使及兵士,進言曰:“朔方天下勁兵,靈州①用武之處。今回紇請和吐蕃內附天下郡邑人皆堅守以待制命其中雖為賊所據亦望不日收復殿下整理軍戎長驅一舉則逆胡不足滅也”肅宗然之。及至靈武,鴻漸與裴冕等勸即皇帝位,以歸中外之望,五上表,乃從。鴻漸素習帝王陳布之儀,君臣朝見之禮,遂採摭舊儀,綿蕝②其事。肅宗即位,授兵部郎中。兩京平,遷荊南節.度.使.。後徵拜太常卿,充禮儀使。二聖晏駕,鴻漸監護儀制,山陵畢,加光祿大夫,封衞國公。永泰元年十月,劍南西川兵馬使崔旰殺節度使郭英乂,據成都,自稱留.後.。邛州衙將柏貞節等興兵討旰,西蜀大亂。明年二月,命鴻漸以宰相兼劍南西川節度使,以平蜀亂。既至成都,懼旰雄武,不復問罪,乃以劍南節制表讓於旰。

時西戎寇邊,關中多事,鴻漸孤軍陷險,兵威不振,代宗不獲已,從之。尋請入覲,仍表崔旰為西川兵馬留後。大曆二年,詔.以旰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召鴻漸還京。鴻漸仍率旰同入覲,代宗嘉之。以疾上表乞骸骨,從之,竟不之任。四年十一月卒,贈太尉,諡曰文憲。

(節選自《舊唐書·杜鴻漸傳》)

【注】①靈州:朔方節度使駐地。②綿蕝(jué):制訂整理朝儀典章。

譯文:

杜鴻漸,聰慧好學,考取進士,脱去布衣,擔任王府參軍。天寶末年(756),多次升遷後任大理司直。肅宗幸駕北上,到達平涼,不知要去哪裏。鴻漸與眾人謀劃説:“如今胡羯叛亂,二京淪陷,皇上向南方幸駕到巴蜀,皇太子在平涼整治軍隊。但平涼無險可守,是士卒意志不堅易於離散之地,不是聚集軍隊的地方,如果想取得勝利,一定要去朔方。如果侍奉殿下,十日之間,在西方聚集河、隴之兵力,回紇勢力正強盛,與國家通好,向北方徵招勁騎,向南方彙集各城,大兵進發,可以收復二京。洗雪國家的恥辱,向上報答明主,對下安撫百姓,這也是臣子的心願,國家的大計。”鴻漸即日便草擬文告詳細陳述佈防兵馬招集部眾的態勢,記載軍資、器械、倉儲、庫物的數量,命令李涵帶上趕赴平涼,肅宗非常高興。超然 客 整理鴻漸得知肅宗從平涼出發,在北邊的域界白草頓迎候,趁着慰勞諸位使者和兵士的時候,向肅宗進言説:“朔方聚集着天下的強兵,靈州是用武的地方。如今回紇請求相和,吐蕃也歸附朝廷,天下郡邑,人人都在堅守,等待命令。其中有些地方雖然被賊軍佔據,也有望很快收復。殿下整理軍戎,舉兵驅進,則叛逆很容易滅掉。”肅宗認為鴻漸説得對。等到了靈武,鴻漸與裴冕等人勸肅宗即皇帝位,以順應朝廷內外的期望,五次上表,才聽從意見。鴻漸素來知曉帝王陳布和君臣朝見的禮儀,於是摘取舊儀,制訂整理登基的朝儀典章。肅宗即位,授鴻漸為兵部郎中。兩京平定,升為荊南節度使。後徵召為太常卿,充任禮儀使。皇上、太上皇駕崩,鴻漸負責監督維護禮儀制度,建造山陵事畢,加光祿大夫,封為衞國公。永泰元年(765)十月,劍南西川兵馬使崔旰殺死節度使郭英乂,佔據成都,自稱為留後。邛州衙將柏貞節等人率兵討伐崔旰,西蜀大亂。

第二年二月,皇上命令鴻漸以宰相身份兼劍南西川節度使,去平定蜀亂。到了成都,鴻漸害怕崔旰的威武氣勢,不再問罪,於是上表把劍南節制讓給崔旰。當時國家遭西戎入侵邊界,關中事變繁多,鴻漸孤軍陷入危險之中,軍隊威風不振,代宗沒有辦法,只好同意。不久請求進入朝廷覲見,仍上表推薦崔旰為西川兵馬留後。大曆二年(767),下詔任命崔旰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召鴻漸還京。鴻漸仍帶領崔旰一同入朝覲見,代宗嘉獎他。由於患病上表請求辭官,皇上同意了,最終沒有再任他為官。四年(769)十一月死,贈太尉,諡號為文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