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

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

精行儉德是中國古代茶道精神的核心,源自唐代陸羽所著《茶經》。

陸羽認為飲茶是一種儉德行為,特別適用於因“精行”積勞成疾、但又崇尚節儉的人。

精行指茶人應精通茶藝,並嚴格按照社會道德規範行事;儉德則是指茶人應具有節約和剋制的美德。

飲茶不僅是一種日常生活內容,更是一種精神層面的體驗,需要精行儉德之人來品味。

精行儉德是中國古代茶道精神的核心,源自唐代陸羽所著《茶經》。

陸羽認為飲茶是一種儉德行為,特別適用於因“精行”積勞成疾、但又崇尚節儉的人。

精行指茶人應精通茶藝,並嚴格按照社會道德規範行事;儉德則是指茶人應具有節約和剋制的美德。

飲茶不僅是一種日常生活內容,更是一種精神層面的體驗,需要精行儉德之人來品味。

茶道是一門源於中國的文化藝術,講究的不僅是泡茶的技巧,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文化精神。

茶道精神的核心是精行儉德,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尊重自然和人文:茶道強調尊重自然和人文,珍視自然資源,善待環境和他人。

在茶道世界裏,泡茶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禮儀和修養。

2. 追求完美:茶道注重細節的完美和精緻,不斷追求藝術上的高品質。

從選擇茶葉到沖泡過程,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細緻的關注和精益求精的態度。

3. 儉樸生活:茶道倡導簡樸的生活方式,強調節約和質樸。

茶道館裏的簡陋環境和茶壺泡製出的水香,卻恰恰是茶道精神儉樸而優美的體現。

4. 和敬清寂:茶道主張“和敬清寂”,追求內心的平靜和精神的空靈,強調心境的舒展和身心的自然放鬆。

茶道精神藴含着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藴和人類的智慧精神,是一種追求人文精神和美好生活的獨特方式。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如何理解陸羽及茶經所提倡精行儉德?

説起中國茶道,不得不提被世人稱為“茶聖”的唐人陸羽--中國茶道的開山始祖。

茶聖 陸羽

他的科學鉅著《茶經》,內容僅7000多字,卻起到了開風導俗的巨大作用,為飲茶制定了典型模式,也體現出了品飲方式的精神細則。其權威性不但在技術層面,還體現在茶道始創的文化層面。

《茶經》內容博大精深,在關注茶發展歷史和唐代茶文化經驗的同時,也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理論。陸羽心目中,“精行儉德”既是做人的標準,又是處事的原則。從時代背景來看,在陸羽之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風氣普遍奢侈糜爛,不少文人精神不振,不思報國,這種風氣在唐代仍在延續,人們追求刺激,貪圖享受。顯然這不符合陸羽的茶道思想,因而他力倡廉簡之風。

故此,《茶經》在第一章便開宗明義的指出:茶作為飲品最適宜於那些行為專誠、德行謙卑、嚴於律己的人。它反映了陸羽作為儒者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心態,着重以茶示儉,以茶示廉,其樸素古、淡泊的用意與注重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的理想追求是一致的。

“精行儉德”作為陸羽《茶經》中茶道道德觀的核心,貫穿於《茶經》全文,而且也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傳統文化內涵。

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解析

每一個時代都有所在時代的語境以及當時科技、思想和文化的,所以,在保持其精神基本要義的前提下,可以有新時代語境的發展和創造,並賦上新時代的內涵和價值。

茶確實吸納了中華文明中非常精華的部分,如能與新時代進行恰當的融合、改造和創新,讓其內在的文化再次昇華,並走入人民大眾,必是時代之福,也是時代之需。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新時代的茶者必然需深悟與傳承:

於茶者言,行,在於體悟萬千茶樣。合格的茶者,不是空談,不是空想,必須是務實的實踐家。在歷經萬千中,行動着、體驗着、體悟着。把片片樹葉、滴滴茶湯在身體裏滌盪過,留下一幅幅與茶相見、相知,乃至相戀的圖像和場景。

讓茶點滴地打開身體的覺知、記憶的大門、思維的隘口,直至形成知識的體系、美的體系、修行的體系,最終知茶解茶悟茶,成自己成眾生成天下。

茶道精神是什麼?

中國茶道精神主要是指“怡”、“清”、“和”、“真”四個方面。

1、怡是指怡情、養性,指的是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茶本身就有保健作用能夠強身健體,同時人們以茶悟道,從而怡然自樂,在精神方面得到昇華。

2、清是指清廉、清正、清苦,清心,清寂等,主要講求人的身體和心靈上的清淨,其與“道家”的思想一脈相通。

3、和是指以和為貴,中華民族向來崇尚中庸之道,以茶交友,以茶待客,以茶聯誼等。

4、真是指真誠守信,不虛假,是道家“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體現,“真”更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思想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擴展資料:

日本茶道精神:

1、日本的茶道雖然源於中國,但在大和民族獨特的環境下,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美學自然地融為一體,成為日本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

2、日本茶道精神可濃縮為四個字“和、敬、清、寂”。這是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吸取了村田珠光等人的茶道精神後提出來的。“和”指的是和諧、和悦;“敬”指的是純潔、誠實,主客間互敬互愛;“清”和“寂”則是指茶室內外清靜、典雅的環境和氛圍。

3、 日本茶道中的閒寂、恬靜,已成為日本人欣賞美的意識。這種美意識的產生有其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鎌倉時代,原佔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級走上舞台。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很多貴族隱居山林,在深山野外建造草菴,過着隱逸的生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道精神

茶 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怎麼理解

"精行儉德"這個詞,《辭海》和《現伐漢語詞典》均沒有這個詞。"儉德"倒常見,宋·晁説之在《長句餉新茶》中也寫到"儉德":"信美江山非我家,興亡忍問後庭花。明時不見來求女,儉德唯聞罷供茶。"所謂"精行儉德"之人,也就是指那些追求"至道"的賢德之士。“精行”是指行事而言,茶人應該嚴格按照社會道德規範行事,不逾軌;而“儉德”是就立德而説,茶人應該時刻恪守傳統道德精神,不懈怠。當代茶聖吳覺農主編的《茶經述評》解釋為“注意操行和儉德的人”。“精行儉德”四字被看作是陸羽的自勉和對茶人的期望,常被茶人引用。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那麼x0dx0a呢?下面就做一詳細介紹。x0dx0a  1.台灣中華茶藝協會第二屆大會通過的茶藝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台灣教授吳振鐸解釋:清是指情潔、清廉、清靜、清寂。茶藝的真諦不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寧靜、明廉、知恥。敬是萬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對己謹慎。怡是歡樂怡悦。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飲茶的真諦,在於啟發智慧與良知,詩人生活的淡泊明志、儉德行事。臻於真、善、美的境界。x0dx0a  2.我國學者對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茶業界泰斗莊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莊老解釋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x0dx0a  3.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應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x0dx0a  也有人説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説: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茶聖陸羽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技藝,並提出()的茶道主張。。。。張

精行儉德

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説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範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 《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對於茶道的思想內涵,《茶經》寫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作者這裏提出了“精行儉德”作為茶道思想內涵。也就是説,通過飲茶活動,陶冶情操,使自己成為具有美好的行為和儉樸、高尚道德的人。

茶道的精神是什麼

  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正是老子所説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的精神,一起來看看。

  茶道的精神

  一、“和”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於《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實踐萬物皆有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保全大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才是人間真道。陸羽在《茶經》中對此論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陸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個字來描述它設計的風爐。指出,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可見五行調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學基礎。

  儒家從“大和”的哲學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裏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是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二、“靜”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徑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祕?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澡雪精神,鍛鍊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

  老子説:“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莊子説:“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愛貓撲.愛生活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老子和莊子所啟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

  道家的“虛靜觀復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為“茶須靜品”的理論實踐。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閒潔,韻高致靜。”徐禎卿《秋夜試茶》詩云:靜院涼生冷燭花,風吹翠竹月光華。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課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可以説:“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三、“怡”中國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於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由不同的追求。。

  歷史上王公貴族講茶道,他們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誇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託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友。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參禪悟道,間性成佛。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養生,保生盡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膩,滌煩解渴,享受人生。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暢適。

  參與中國茶道,可撫琴歌舞,可吟詩作畫,可觀月賞花,可論經對弈,可獨對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甌,可潛心讀《易》,亦可置酒助興。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悦性,使得它有極廣泛的羣眾基礎,這種怡悦性也正是中國茶道區別於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四、“真”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而一旦論道,則比執著於“道”,追求於“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説話要真誠,新靜要真閒。茶是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

  中國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義。

  1.追求道之真,即通過茶事活動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發展,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鬆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

  愛護生命,珍惜聲明,讓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更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層次。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國曆代社會名流、文人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唸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茶道的解釋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響,“茶道”一詞從使用以來,歷代茶人都沒有給他下過一個準確的定義。直到近年對茶道見仁見智的解釋才熱鬧起來。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説:“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説、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説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説,可以稱作為忙裏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台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其實,給茶道下定義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正是老子所説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時,佛教也認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給茶道下一個定義,把茶道作為一個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祕感,同時也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過用心靈去悟道時產生的玄妙感覺。用心靈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靜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淺魚讀月”,有的“月穿江底水無痕”,有的“江雲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無聲蛙自語”,有的“清江明水露禪心”。有的“疏枝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的則“雨暗蒼江晚來清,白雲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輪,映像各異。“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個茶人的心中對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什麼是中國茶道的精神內涵?

什麼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他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啟坤和研究員姚國坤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來表述。理——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敬——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清——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

台灣的范增平先生於1985年提出中國“茶藝的根本精神,乃在於和、儉、靜、潔。”台灣的國學大師林荊南教授將茶道精神概括為“美、健、性、倫”四字,即“美律、健康、養性、明倫”,稱之為“茶道四義”。此外,台灣的周渝先生也曾提出“正、靜、清、圓”四字作為中國茶道精神的代表。據陳香白教授研究,他認為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種種説法不一。但是,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各家的表述雖然不盡相同,但其主要精神還是接近的,特別是清、靜、和、美等是符合中國茶道的精神和茶藝的特點,和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這是因為中、日、韓三國茶道的發展根基就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

茶人的茶道精神

茶人指的是鑽研茶道的人,一般是精神文化充實的人。也有一定的物質基礎。

1 最早的“茶道”兩字因茶的意境而來.意境承載茶之精神效用

“茶道”兩字,在愛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天地。它先出自詩僧和茶僧美稱的皎然之詩作《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藴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華的茶文化,由歷史沉積而來,也與茶的意境相伴隨,給人以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和影響。具體地説,是人們在經過茶事、茶文化思想內涵的感受和體驗後,受那由茶所帶來的美妙意境等影響而對人產生作用。深入茶事之奇妙境界、體驗茶的精神(如“精行儉德”般的內涵)。並把它與人的精神追求相結合,這是茶之道的精髓。

2 茶的意境是茶道的構架,為不同時代茶事的共性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來,已歷經—千多年。一般説來,茶道是人們受茶事感受並進入較深意境而生髮,茶道與茶的意境密切相伴。

由於社會的發展,茶道的形式、手段、社會環境和對象等都會產生相應的變化,皎然所“指定”的茶 道深意,現代人即使能“打造”,能體會到諸如”人與大自然之間,人與歷史之間的對話”的虛幻縹緲意境的,也不在多數。

3 在茶事體驗中尋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諦順應時代的進步

在茶事體驗中尋求意境,代替具體的茶道程式,從中獲得感悟或精神的“純化”等,是人們把茶道局 限在深層次或程式化的認識所作的修正。

茶的意境,即與茶相伴而來的、給人以清新、淡雅、閒適、悠然,親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於一般口腹物慾。飲茶可以是一種習慣,給人以助思考、添情趣.如有人稱舉杯飲茶之“舉”,理解為一種期待, 頗為形象;又如某文人所説:“茶之為物,能引導我們進入一個默想的人生世界。”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導,讓人們從茶的感覺中放鬆“心靈”,讓人更睿智地領會世界上的人與事,或感受“心原本是一壺茶,包 容百味,因吐納而常新。”這似乎又把茶的意境與“即茶即道”相聯繫了。

4 茶的意境的啟示,俗及日常生活、深通傳統文化精義,與茶道相通

茶的意境.能從平凡茶事中通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茶的歷史實踐已表明:茶與儒、道、悱的境界相互滲透,儒家之禮、佛家之養、道家之閒,在茶的氛圍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儒釋道三者之中.給人感覺最為深切的是那種閒適的情感,所以許多隱士大多有嗜茶的習慣,過閘雲野鶴的日子當然少不丁具有閒情雅志的茶了,手舉一杯茶,神情清爽,盪滌心間污穢,這可非一般飲料所能比。

茶聖陸羽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技藝,並提出()的茶道主張。。。。褪色天空

陸羽在《茶經》中,把飲茶詩化、美化、藝術化了。精行儉德是對飲茶者、品茶人的人格要求,而飲茶則是精行儉德之人的人格體現。可以説在陸羽看來,飲茶是德人德行,善人善行,美人美行。

由上述可以看出陸羽應該是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主張 !

下面那些是補充的

陸羽茶道:從古典哲學、古典美學走向世界的未來

湖北省陸羽茶文化研究會  肖新國

關於什麼是“茶道”?中外不少專家、學者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許多論述,十分精當。

筆者在本文中提出的陸羽茶道,即是見之於陸羽《茶經》的“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作為一家之管見,求教於方家。

中國是茶的故鄉,飲茶始於中國。茶聖陸羽畢生從事茶文化的研究,他所著的《茶經》從茶的自然原理和人文科學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概括和總結,並吸收儒、釋、道各家的思想精華,融入古典哲學、古典美學的理念,在《茶經》第一章“一之源”中首先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內涵,並在《茶經》的“三之採、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章節中對茶的採製、茶器的製作、茶的煮、飲方法等方面創制了一整套規範而系統的備茶品飲程式。陸羽雖然沒有在《茶經》中提到“茶道”二字,但唐代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指出:“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鴻漸即陸羽)。可以這樣説正是有了《茶經》的問世,才有了茶道的盛行。陸羽《茶經》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第一本茶道專著,它將飲茶昇華為茶文化,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陸羽茶道。

一、陸羽茶道與我國古典哲學和古典美學

1、陸羽茶道與我國古典哲學

我國古代典籍《書·皋陶謨》中有“知人則哲”,哲即“智”、“聰明”之義。在希臘語中,“哲學”意為“愛智慧”。如果用模糊語言表述,哲學即是智慧之學。

我們説陸羽茶道源於我國古典哲學,意即源於我國古典的智慧之學。

中國哲學不同於西方哲學、印度哲學,而有着中國的特色。中國哲學的特色,大體説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合知行。中國哲學在本質上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學説與生活實踐,融成一體。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依其所獲的知識而用於實踐,從實踐中獲得一種愉悦和快樂。孟子説:“君子深造之明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深入研究學習的目的,在於自得於道,把道熔鑄在自己的心中,然後去實踐,到自得於道的境界。這樣便能獲得最大的精神自由。生活實踐,是中國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

第二,一天人。一天人即是“天人合一”。中國古代哲學中關於人和宇宙關係的一種學説,指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相通、相類和統一。孟子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觀。他説:“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

第三,同其善。中國哲學家認為真理即是至善,求真乃即求善。真善非二,共守一體。至真的道理即是至善的準則。中國思想家認為通過致知與修養達到求真求善,探求宇宙的本原,與達到至善的人生,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窮理即是儘性,崇德亦即致知。

除以上三點外,中國古典哲學當然還有其他重要特色,本文不及詳述。

精 釋家有菩薩宣揚正法,轉化眾生的六種行門,即六種方便,稱為“六度”。其中一度為以“精進度懈怠”,精者純粹不雜義,精心一志。慈恩《上生經疏》:“精,謂精純無惡雜也;進,謂升進不懈怠故。”

行 《周禮·地官·師民》:“敏德以為行本。”鄭玄注:“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墨家主張身體力行,《墨子·經上》:“行,為也。”

儉 何為“儉”?《説文》:“儉,約也。從人,僉聲。”段玉裁注:“約者,纏束也;儉者,不敢放侈之意。”《禮記·樂記》:“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孔穎達疏:“儉謂以約自處。”老子在物質生活上強調“知足”與“寡慾”,其實,就是在物質生活上強調儉約,以約自處,不要奢侈。

德 “精行儉德”並稱中的德,自然是指品行、節操。《篇海類編·人事類·彳部》:“德,德行。”《易·乾》曰“君子進德修業。”有道德的賢明之人,謂之德。顯然,德源於儒家的學説與思想。

陸羽生活在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比起今人來,若以時間為距離,他早於今人一千二百多年接近上古社會,接觸上古經典文化。誠然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的前、後一千多年,是沒有哲學、美學這一類概念的。我們研究陸羽的哲學、美學思想,自然是運用了今天的中外學術成果。

在陸羽生活的那個歷史時期,其學術成就是“多面性而光輝的。”(岑仲勉《隋唐史》)經學、史學、子家、算學、醫學等學術都達到了相當的發展高度。

陸羽根據自身的經歷、實踐,思想、理念吸納了我國古典哲學思想中的精華,將“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真善同一”融為一體,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是陸羽宇宙觀、倫理觀的集中反映。

2、陸羽茶道與我國古典美學思想。

“精行儉德”所體現出的是一種和平中庸的美學觀念和價值取向。這一價值取向既是從人的內在心理要求出發提出來的,講求個人的修為與內省自持;又是個體心理要求對社會倫理行為合理性的滿足。

儒家主張情理統一,文質彬彬的美學思想。道家則強調情感自然和想象自由的美學思想。

何以把精行儉德説到美學這一層面上呢?

美學旨在審美,美主要表現在藝術;藝術反映自然與生活的真實,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力量推動社會和人生不斷的發展和進步。任何審美活動,其主觀要件是審美者;其客觀要件則是審美對象,二者缺一不可。陸羽在《茶經》中,把飲茶詩化、美化、藝術化了。精行儉德是對飲茶者、品茶人的人格要求,而飲茶則是精行儉德之人的人格體現。可以説在陸羽看來,飲茶是德人德行,善人善行,美人美行。

所以我們試以為精行儉德的提出,其實就是陸羽關於飲茶的美學思想的體現。

孔子的美學思想是有其體系的。這個體系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義。”簡言之,則是道、德、仁、義。關於老子的美學思想,老子説:“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現出了中國的美學特色和中華民族的氣派。而陸羽提出的精行儉德,正是追求人與天、地、道的和諧,追求道法自然。個人內在心德與外在行為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即是最高境界的美。

陸羽在《茶經》一之源的開頭就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説明了陸羽對茶樹的讚美。陸羽在創制鑑茶、選水、賞器、取火、炙茶、碾末、燒水、煎茶、酌茶、品飲等一系列的程序、禮法、規則的過程中融入了儒釋道等各家的哲學美學觀念。如在選水、煮茶上,他要求水要選“涓涓然”之清泉,煮茶要達到“三沸”才恰到好處,這表現了儒家的“中和、適度”的美學思想。陸羽在《茶經》中從研究茶的自然原理入手,不僅研究茶的物質功能,還研究茶的精神功能。他將傳統的食用茶觀念轉變為飲用茶觀念,也就是完成了將吃茶轉變為品茶的審美性的過程,將品茶提升為一種藝術的審美的活動,賦予了茶道豐富的哲學和美學內涵。

陸羽提出的“精行儉德”茶道精神,使他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創始者。陸羽茶道以其特有的魅力向周邊國家輻射,至今仍風行於世的日本茶道便脱胎於此。

二、陸羽提出“精行儉德”,是對晚唐社會匡時濟俗的救贖

陸羽能夠提出“精行儉德”作為茶道的精神內涵來,是與他個人所處的時代及人生經歷和品性分不開的。因為陸羽一生經歷坎坷,過着儉樸的生活,他淡泊功利,辭官不就,畢生致力於茶事的研究,這是他高潔品行的寫照。中國文化素來重視個人的修身和道德的完善,陸羽開創的修德思想,容易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成為他們的共識與追求,並在實踐中不斷加深其文化內涵。

公元618年,隋亡,李淵在關中稱帝,因以唐為國號。唐代開創了我國曆史上一個非常輝煌的時期。、經濟、軍事、文化、藝術,達到了高度的發展與繁榮,國勢空前強盛。在我國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唐處於鼎盛時期。但唐後期,藩鎮割據,社會矛盾、階級對立趨於激化。社會風氣漸趨敗壞,官場奢靡之風盛行,朝廷醉生夢死,揮霍無度,而百姓民不聊生,野有餓殍。

唐代詩文中,不少篇章揭露了當時的腐朽和黑暗。

寫:

“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輕肥》)

“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鈎爪鋸牙食人肉。”(白居易《杜陵叟》)

寫官府奢靡:

“廚有肉,庫有貫朽錢。”(白居易《秦中吟》)

“須把咽喉吞世界,蓋因奢侈致危亡。”(戴偃《句》)

寫民不聊生: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元稹《悼亡》)

“秋至老更貧,破屋無門扉。一片月落牀,四壁風入衣。”

(孟郊《秋懷》)

柳宗元是唐代一位傑出的文學家。他的作品有的反映當時人民的痛苦和願望,譴責統治者對人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有的傾吐自己的抑鬱和苦悶,抒發對現實的不滿。《段太守逸事狀》,文章雖是歌頌太尉段秀實,同時也反映了當時軍人暴橫,剝削慘重,人民陷入深重苦難的社會現實。《捕蛇者説》通過蔣姓農民口述的事實,控訴天寶以來六十年中,農民在愈來愈甚的橫徵暴斂中所過的痛苦生活。揭示出苛政的毒害比毒蛇還厲害得多。

陸羽和柳宗元生活在同一歷史時期。柳宗元七七三年至八一九年,比起陸羽來,柳宗元晚生四十年,晚卒十五年。

文學作品雖不是嚴肅的史料,但嚴肅的文學作品總是現實的一面客觀真實的鏡子,觀照社會、歷史的價值是不能低估的。

我們要説的正是陸羽處在唐王朝由盛漸至衰的這一歷史時期,他獨具慧眼慈悲心,向社會提出了“精行儉德”的人格期盼和要求。是振臂疾呼,還是低吟淺唱,這倒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陸羽根據當時時政、社會弊端及人們的精神渴求,以茶飲為契機,提出了自己的主張。陸羽不是家,我們不能對這位偉大的茶學家要求太多,對於社會、歷史,不為良相為良醫也是難能可貴的啊!

陸羽茶道的興起,對當時唐代整個社會起到了醇風化俗之功效,更對後來飲茶的風尚之形成具有直接作用。唐代劉貞亮在其所著《茶德》中提出茶之“十德”,即:1.以茶散悶氣;2.以茶驅腥氣;3.以茶養生氣;4.以茶除癘氣;5.以茶利禮仁;6.以茶表敬意;7.以茶嘗滋味;8。以茶養身體;9.以茶可雅志;10.以茶可行道。茶之“十德”實為陸羽茶道精神的發揚光大,這從當時和後世茶人都喜採用“十德”之説就可見出。

陸羽茶道的精髓就在於它具有保健強身和修德養性的雙重功能。雖然社會各階層對茶的認識與理解不盡相同,但不論貴賤,不論僧道俗人,人們以茶待客會友,以茶示廉明志,以茶養性怡情,飲茶成為了人們所追求的一種高雅的生活方式。

三、讓陸羽茶道精神走向世界

北京大學教授湯一介先生寫過一篇題為《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也讓世界文化走向中國》(見《人民日報》(海外版)1987年6月15日)。他在文章中説:“希望我們的祖國富裕起來,不僅在科學技術方面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而且在思想文化(這就是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也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

20年後,總在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生要因素。” 並強調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英國大哲學家羅素於1921年來到中國,1922年他寫了一篇題為《中西文明比較》的文章,文章中説:“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鑑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則模仿拜占庭帝國。在許多這種交流中,作為‘學生’的落後國家最終總是超過做老師的先進國家。在中國與外來文化交流過程中,假若中國是學生,那麼中國最後也會超過她的先進老師的。”

這位哲學家對中國文化必將走向世界的預言,正逐步成為現實。

目前,全球正面臨着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各類經濟、社會矛盾層出不窮,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資本家的貪婪、唯利是圖和道德淪喪。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不僅是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也是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渴求。陸羽茶道提倡的精行儉德的思想以及茶的儉淡、中和的特質,與當前這種社會心理和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正相契合。通過對陸羽茶道精神的學習和弘揚,可以引導人們在追求品茶的過程中來提高個人道德品質和全社會的道德修養,從而促進社會秩序和經濟發展的穩定,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的健康發展。而且隨着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陸羽茶道將跨越國界,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參考資料:http://www.tmwcn.com/rwtm/csly/cwh/200908/t20090810_82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