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文化內涵

元宵節文化內涵

元宵節的文化內涵是多方面的。

首先,元宵節象徵着家人團聚、幸福美滿、團團圓圓,寓意吉祥如意、閤家團圓,還有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其次,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盼,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

此外,元宵節的燈是節日的主角,有祭祀、敬神、驅邪、祈求光明之意,藴涵着歷史文化、倫理道德、審美意識、價值觀念等豐富內容。

最後,元宵節是全民的狂歡節,人人蔘與,樂在其中,具有文化價值。

元宵節的文化內涵是多方面的。

首先,元宵節象徵着家人團聚、幸福美滿、團團圓圓,寓意吉祥如意、閤家團圓,還有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其次,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盼,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

此外,元宵節的燈是節日的主角,有祭祀、敬神、驅邪、祈求光明之意,藴涵着歷史文化、倫理道德、審美意識、價值觀念等豐富內容。

最後,元宵節是全民的狂歡節,人人蔘與,樂在其中,具有文化價值。

1、團圓:元宵節是農曆正月十五日,也是中國傳統團圓節,人們在這一天燃放煙火、品嚐元宵、賞花燈,表達了團圓美好的意願。

2、民俗:元宵節具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如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舞龍舞獅、放煙火等,這些活動已經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寓意:元宵節在古代就被賦予了避邪消災、祈福求吉的寓意。

人們通過猜謎語、插花等活動來祈求消災、祈求好運。

4、文學藝術:元宵節也是中國詩詞和繪畫藝術的重要主題,很多詩人和畫家都創作了有關元宵節的作品,如李清照的《如夢令》、韓愈的《元日》等。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元宵節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元宵節的文化內涵是:

元宵節是中國古代的狂歡節,元宵節中的狂歡是通過對日常生活秩序、制度規範的一系列和突破來實現的。

日出和日落是傳統社會中最基本的生活時間準則,但該準則在元宵節期間被打破。對於那些晚上或晚上的人來説,元宵節的重點是晚上。

夜晚的月亮很明亮,而夜晚的煙火則發光。因此,在元宵節期間,日落之後人們不會安靜地躺下來睡覺和休息,而是興奮地跑出去參加各種活動。

擴展資料:

元宵節作為中國自古的傳統節日,據説元宵賞燈始於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

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的文化內涵

元宵節的文化內涵和意義:元宵節是中國古代的狂歡節,元宵節中的狂歡是通過對日常生活秩序、制度規範的一系列和突破來實現的。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漢就存在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説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地區到全國各地的發展過程。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元宵節衍變

元宵節的燈,是節日的主角,元宵節又稱燈節,有祭祀、敬神、驅邪、祈求光明之意。燈的種類繁多,按工藝材料分,有布帛燈、紙燈、琉璃燈、白玉燈、麥絲燈、竹燈等,按造型分,有梅花燈、荷花燈、仙鶴燈、長鯨燈、玉兔燈等。不僅製作精美,而且燈上畫着著名的神仙故事和歷史故事,藴涵着歷史文化、倫理道德、審美意識、價值觀念等豐富內容。

屆時家家户户懸掛五色燈綵,大街小巷的燈市、燈社、燈謎、燈會大放異彩。君臣百姓都去觀燈或猜燈謎,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敬天敬神、從善如流、弘揚正氣等道德理念深入人心,使人從中受到智慧的啟迪。

元宵節的文化內涵

元宵節是中國古代的狂歡節,元宵節中的狂歡是通過對日常生活秩序、制度規範的一系列和突破來實現的。

1、第一個突破是對平常作息時間制度的突破。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傳統社會基本的生活時間規範,但元宵節期間這個規範被打破了。宵者,夜也,元宵節的活動重點是在夜裏。月亮在夜晚才明,燈綵在夜晚才美,煙花在夜晚點燃才能大放異彩。於是,元宵節期間,日落之後人們不是安靜地躺下來睡覺休息,而是激動地跑出去參與各種活動。

2、第二個突破是對平常活動空間的突破。

對夜禁的取消也在空間上給了人們過節的自由。因為這樣一來,平時夜晚通常只能呆在鄉村的農民們就可以來到城裏,平時夜晚不能在街上任意行走的人也可以“隨意所之”、想到哪裏就到哪裏去了。而有了自由的人們真的就實現了對平常活動空間的突破。

3、第三個突破是對日常生活內容的突破。

如果説日常生活不免單調,那麼元宵節恰恰相反。元宵節是如此之多,如此引人入勝,就是新舊年之交的除夕元旦也不能和它相比。

元宵節的文化內涵和意義 元宵節有如下文化內涵以及意義

1、元宵節舞獅子,象徵着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着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2、元宵節楊枝插門,寓意着陽能的生髮。

3、元宵佳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徵着團團圓圓,和睦相處。

4、元宵節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象徵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

5、元宵節可以説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古代元宵節由於開禁,人流如織,男女相遇,易於產生愛情。千百年來,在元宵節上演的兩情相悦的愛情故事,舉不勝舉。

6、元宵節的文化價值在於它是全民的狂歡節,人人蔘與,樂在其中。

7、元宵節到來時,節日經濟被攪熱。

元宵節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元宵節的真正含義是團圓。元宵節因月圓、燈明、時值開春、人盡團圓而寓意美好、、興盛、浪漫。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元宵節的文化價值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許多不同節日獨特的食品。元宵佳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徵着團團圓圓,和睦相處。 

元宵節的文化價值在於它是全民的狂歡節,人人蔘與,樂在其中。古代元宵節由於開禁,人流如織,男女相遇,易於產生愛情。千百年來,在元宵節上演的兩情相悦的愛情故事,舉不勝舉。

元宵節主要活動是大眾娛樂,但是其社會文化意義卻不僅僅是娛樂。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

元宵節的文化內涵和意義

元宵節的文化內涵和意義如下: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着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3、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4、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南宋以後增加的一項元宵節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始於南宋。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深受人們歡迎。

元宵節演變

元宵節的燈,是節日的主角,元宵節又稱燈節,有祭祀、敬神、驅邪、祈求光明之意。燈的種類繁多,按工藝材料分,有布帛燈、紙燈、琉璃燈、白玉燈、麥絲燈、竹燈等,按造型分,有梅花燈、荷花燈、仙鶴燈、長鯨燈、玉兔燈等。不僅製作精美,而且燈上畫着著名的神仙故事和歷史故事,藴涵着歷史文化、倫理道德、審美意識、價值觀念等豐富內容。

屆時家家户户懸掛五色燈綵,大街小巷的燈市、燈社、燈謎、燈會大放異彩。君臣百姓都去觀燈或猜燈謎,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敬天敬神、從善如流、弘揚正氣等道德理念深入人心,使人從中受到智慧的啟迪。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元宵節

元宵節的寓意含義是什麼

團團圓圓,和睦相處。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許多不同節日獨特的食品。元宵佳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徵着團團圓圓,和睦相處。

元宵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一樣,是中國傳統節日,事實上其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遠遠勝於其他節日,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

元宵節的意義簡短一點

元宵節的意義簡短一點

  元宵節的意義簡短一點,元宵節,是中國民族的重要節日之一,正所謂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以下分享元宵節的意義簡短一點

  元宵節的意義簡短一點1

   元宵節的最根本的意義應該也與團圓有着比較直接的關係。

  雖然我們都知道中秋節是中國人民團圓的一個節日,但是元宵節的團圓與中秋節的團圓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中秋節的團圓意思是讓家裏人無論身在何處,都要回來團圓一下,這裏麪包含着對家人的思念。

  而元宵節的團圓卻是在春節剛剛過後,我們馬上要進入工作或者出遠門之前對家人的一種美好祝福,所以這兩種團員有根本上的區別。

  當然元宵節除了團圓之外,還有以下兩個意思:

   1、共同享受美好生活

  相信大家肯定聽説過鬧元宵這種説法,這種方法其實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與家裏人共同享受美好生活的一個意思,元宵節是正月十五,距離剛剛過去的春節時間非常臨近,所以這個時候共同享受美好生活的話也是包含着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當然也更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種美好的傳統。

   2、包含多種意思

  湯圓雖然好吃,但我們過元宵節吃湯圓的時候,並不僅僅是為了好吃才吃湯圓的湯圓的意思包含着富足、美好、團圓、甜蜜等等人們的嚮往,所以每次吃湯圓的時候,我們與家裏人會向着這些美好的嚮往祈福祈福,我們在一年當中能夠多多的親近這些美好的事物和事情,當然這並不是一種迷信,而僅僅代表我們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當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這個節日帶給我們的歡樂是比較多的,而且基本上來説,過完元宵節的時候,我們就要各自在新的一年當中踏上征程了,所以在過元宵節的時候,同樣也包含着我們對新的一年裏面所要取得的美好成就的一種追求和嚮往。

  元宵節的意義簡短一點2

   一、元宵節的意義簡短一點

  元宵節,又稱燈節、元夕、上元節,標誌性時間在一年的較好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

  它起源亍漢文帝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從中國傳統的春節文化來看,元宵節又只是春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國古代春節習俗為期長達一個半月,漫長的春節要經過備年、過年、賀年三個階段,從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進入春節,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才算是過了大年。

  如果拿三部曲樂章來比擬的話,處於賀年階段尾聲的元宵節,就是中國春節三部曲的華彩樂段。元宵節被人們視為春節較後的,因為過了這天,人們就真正進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

  元宵節之所以得以傳承,是因為這個節日所藴含的文化意義:團圓,和諧,追求自由,這些都是我們所向往,也是我們的美好期盼,每一個節日之所以可以得到傳承就是裏面包含了人民的祈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當端午節被韓國人搶注世界文化保護遺產後,很多國人很生氣,明明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卻被歸屬到其他國家,元宵節文化內涵豐厚,其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獨樹一幟,當下民俗節日的世界之爭愈演愈烈,我們必須好好保護好,好好的傳承下去,才不會面臨斷層的危機。

  我們新一代人肩上揹負的歷史使命責任感是促使傳統節日得以傳承與發揚的動力。我們傳承的不僅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而已,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非物質的文化精神。

   二、元宵節傳説

   1、關於燈的傳説

  傳説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説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説:在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日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2、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説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節的意義簡短一點3

   元宵節的意義

  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闔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元宵節被人們視為春節最後的,因為過了這天,人們就要真正進入新一年的生產生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這也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國民間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

  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每到元宵節期間,人們都會走出家門,湧上街頭,除了鬧花燈、猜燈謎外,還有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敲舟山鑼鼓……其中,有很多風俗和活動都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同慶佳節,讓廣大羣眾參與其中,共同享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給我們留下的審美記憶。

  其實,元宵節不是一個孤立的節日,它是春節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節的意義,不能不把它放在春節之中來考察。

  春節從除夕關門守歲開始,到元宵節,是一個人們不斷擴大活動範圍、人際關係不斷得到擴大的過程。初一給家長拜年,初二回孃家拜年。以後逐步擴大拜年範圍到一般親戚朋友。在這個時段,人們的活動範圍侷限在熟人之間。初五是破五,農活可以開始幹,商店可以開門了。這個時段,社會開始正常運作。到了正月十五,全體社會成員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節日活動中。所以,元宵節具有確認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彼此不認識的)相互關係的意義。

  元宵節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社會的“狂歡節”,連平時被在家的古代婦女也可以自由出門遊玩了。當然,個別禮法之士反對這個習俗,比如宋代的司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準備出門賞燈。司馬光問:“家中點燈,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遊人。”司馬光説:“某(我)是鬼耶?!”這就太不講理了,總不能只讓夫人終年只看他一個人一張臉吧?好在社會不買這些禮法之士的賬,大多數婦女照樣遊樂。元宵節允許民眾自由娛樂,這是古代社會針對過分嚴格的禮法制度而設計的一個發泄渠道。一些年輕人乘機會見意中人。正如辛棄疾所説:“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宵節主要活動是大眾娛樂,但是其社會文化意義卻不僅僅是娛樂。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類命運。祭祀他,可以獲得豐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蠶事豐收。

  元宵節也是一個求子的節日。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二《偷燈盞》解釋當時人在元宵節偷燈的原因時説:“一雲,偷燈者,生男子之兆。”這裏“燈”諧音“丁”,就是男丁。這樣一來,偷燈就象徵着生育兒子。根據同樣的道理,觀燈也具有求子的.涵義。於是,古代婦女出門觀燈有了這個理由,就名正言順了。一直到時代,各地多有送燈給那些無子家庭的習俗,祝願他們添子孫。清代有摸城門門釘的活動。釘,也諧音“丁”。人們希望通過摸門釘而祈求生育兒子。有些地區的人們還賦予湯圓以象徵意義。

  當然,在人口壓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動已經很少看到。現代人又賦予湯圓以新的解釋,那就是甜甜蜜蜜,團團圓圓,象徵一家團圓,幸福美滿。它很符合人們的內心希望。元宵節因此獲得了新的文化意義。

   元宵節習俗

   吃元宵

  吃湯圓,有的地方叫吃元宵,兩者的差別其實不大,但是南北方的稱呼有所差異。正月十五吃湯圓,是傳統的元宵節習俗,寓意着團團圓圓,老輩人們以和為貴,總希望咱們每個家庭在新的一年裏都能夠和和美美,萬事團團圓圓,陪在老人身邊吃一碗湯圓,圖一年的好兆頭

   送花燈

  送花燈也叫送孩兒燈,古時候,元宵節節前,新成親的夫妻總會收到孃家送來的花燈,因為燈與丁同音,寓意着在新的一年裏女兒一家能夠添丁進口,人丁興旺,現在好多影視劇裏面也有很多這種鏡頭,女子在在河裏放花燈。

   耍龍燈

  咱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以龍的傳人自居,因為龍象徵着吉祥富貴,在元宵節的節日裏,一起舞龍燈更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現在元宵節好多公園舉辦等會,估計就是從這裏演變而來的。

   迎紫姑

  故老相傳,紫姑是一個善良漂亮的女子,為生活所迫,做了富人的小妾,卻被別人所妒,冤死在廁所中,後來被封為廁神,在元宵節的夜裏,人們會用稻草紮成紫姑的模型來祭祀她,祈求她保佑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踩高蹺

  踩高蹺是漢族的傳統活動之一,每逢節日,人們就會搬出傢伙事,在一起踩踩高蹺,熱熱鬧鬧的慶賀一下,同時踩高蹺也是一種傳統戲曲,形式多變,多種多樣,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走百病

  古時北方地區正月十五或十六,婦女們會成羣結隊的出去走走,或到橋邊走走,或到城門牆處摸釘求子,到了晚上在返回家中。走百病也叫走老貌,經歷寒冬之後,老人們也會出去走走,舒展舒展筋骨,越活越年輕。

   元宵節由來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稱夜為“宵”,而正月按照農曆紀法則是元月,所以也就把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之為“元宵節”。元宵節作為春節過後的第一個重要的節日,不僅是全球華人都過的節日,而且也有着較為悠久的由來歷史。

  其實民間從古至今就有着“開燈祈福”的習俗,即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把已經試過的燈盞放入河水中,向神靈祭拜祈福。

  隨着東漢時期“開燈祈福”這一傳統習俗,則又帶有了“燃燈表佛”的意味。等到唐朝的時候,中西方文化進一步密切交流接觸,佛教已成為主流文化,上到朝中仕官大臣,下到集市萬家百姓,都會在正月十五“燃燈拜佛”,由此,元宵節張燈結綵就成為法定的事情。不過,正式的“元宵”之名,還是在唐末得以形成,在宋代稱其為“燈夕”,清朝則是“燈節”。

元宵節的寓意

團團圓圓,和睦相處。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許多不同節日獨特的食品。元宵佳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徵着團團圓圓,和睦相處。

元宵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一樣,是中國傳統節日,事實上其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遠遠勝於其他節日,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

元宵節的寓意和象徵

元宵節的寓意和象徵

  元宵節的寓意和象徵,眾所周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也是春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相信大家都是從小到大隻知道到了這個節日的時候吃元宵。那麼接下來元宵節的寓意和象徵

  元宵節的寓意和象徵1

  元宵節的最根本的意義應該也與團圓有着比較直接的關係。

  雖然我們都知道中秋節是中國人民團圓的一個節日,但是元宵節的團圓與中秋節的團圓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中秋節的團圓意思是讓家裏人無論身在何處,都要回來團圓一下,這裏麪包含着對家人的思念。

  而元宵節的團圓卻是在春節剛剛過後,我們馬上要進入工作或者出遠門之前對家人的一種美好祝福,所以這兩種團員有根本上的區別。

  當然元宵節除了團圓之外,還有以下兩個意思:

  1、共同享受美好生活

  相信大家肯定聽説過鬧元宵這種説法,這種方法其實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與家裏人共同享受美好生活的一個意思,元宵節是正月十五,距離剛剛過去的春節時間非常臨近,所以這個時候共同享受美好生活的話也是包含着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當然也更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種美好的傳統。

  2、包含多種意思

  湯圓雖然好吃,但我們過元宵節吃湯圓的時候,並不僅僅是為了好吃才吃湯圓的湯圓的意思包含着富足、美好、團圓、甜蜜等等人們的嚮往,所以每次吃湯圓的時候,我們與家裏人會向着這些美好的嚮往祈福祈福,我們在一年當中能夠多多的親近這些美好的事物和事情,當然這並不是一種迷信,而僅僅代表我們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當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這個節日帶給我們的歡樂是比較多的,而且基本上來説,過完元宵節的時候,我們就要各自在新的一年當中踏上征程了,所以在過元宵節的時候,同樣也包含着我們對新的一年裏面所要取得的美好成就的一種追求和嚮往。

  元宵節的寓意和象徵2

  1、元宵節吃“元宵”象徵着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 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2、元宵節“送花燈”,“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3、元宵節舞獅子,象徵着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着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4、在元宵節的時候,人們通常也要放煙花,煙花象徵着人們紅紅火火,財源滾滾。

  5、元宵節楊枝插門,寓意着陽能的`生髮。在古代還有一種風俗,就是在上元節這一天,將楊枝插在家家户户的門上,楊枝表示樹木春天生髮的意思,“楊”和“陽”還是諧音,其義相同。人們用這樣的方式來迎接這如嬰兒般純正無私、天真無邪的陽能,並期待着天地間的陽能可以不斷生髮,倚靠着它純正的能量,生髮出萬事萬物,生長出五穀蔬菜,生長出樹木花草,以供人們使用,讓我們更好地養護與保全自己的生命。

  元宵節的寓意和象徵3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元宵觀燈的盛況,在中國曆代文人墨客的詩文裏,留下了眾多令人神往的記載。它以熱烈喜慶的民俗意藴和團圓浪漫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歲時文化中大放異彩,是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節日。

  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此時一元復始,大地回春,同時國人歷來重首尚新,根據道教“三元”的説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比如唐《兩京新記》雲:“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以看燈,光若晝日。”同時,元宵節還突破了長安宵禁的,使得民眾社會娛樂空間和時間大大拓展。與此相對應的,是女性這一歷來為禮教所束縛的羣體,也暫時獲得自由,可以盡興參與到元宵節狂歡中。在唐朝,不僅平常深鎖宮闈的宮女們可以參加元宵節的盛裝遊樂,長安郊縣的少女們,也可以在燈輪下踏歌三日夜,“歡樂之極,未始有之”。這狂歡喜慶的習俗,隨着明清市民社會的發展,不僅日趨極盛,還增加了舞獅子、鬧龍燈、猜燈謎等新的習俗。小説《鏡花緣》裏記載多九公在智佳國猜了一個出典於《孟子》、謎面為“萬國咸寧”的燈謎,謎底為“天下之民舉安”,可見元宵節還有祈求國泰民安的寓意。

  説到祈福,這也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文化主題。清代蘇北地區,元宵夜要引火燒田,祈求豐收,童謠唱:“燈籠亮,火把紅,正月十五炸麻蟲,場邊田邊都炸到,炸得害蟲影無蹤。”陝西一帶還有掛燈籠“照黑角”的習俗,寓意把家裏所有黑暗角落都照亮,以示驅邪納福。另外,清代廣東還有婦女元宵節祈子的習俗。

  元宵節還是一個充滿浪漫氣息的節日。有情人在元夕夜或初盟月下,或終成眷屬。前者有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裏所載的“東風夜放花千樹”,“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浪漫描寫。後者有《太平廣記》所記載的陳太子舍人徐德言與其妻樂昌公主,飽經世亂而忠貞不渝,最終破鏡重圓的温暖故事。這些,都為元宵節注入了温馨的文化氣息。

  元宵節是中國最重要的民俗節日之一,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意藴,鼓舞和温暖了我們千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中華兒女的共同精神家園,我們一定要把它珍惜好、傳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