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之道

飲茶之道

1. 選用好的茶葉:飲茶的第一步是要選用好的茶葉,好的茶葉不僅口感好,而且營養豐富。建議選擇產地好的茶葉,如龍井、碧螺春等,同時還要注意存放方式。

2. 控制水温:不同茶葉需要的水温不同,建議掌握茶葉所需的水温,以便能夠將茶葉沖泡得最佳。

3. 控制時間:飲茶時間不宜過長,建議熱飲時掌握2-3分鐘的時間,涼茶則可飲用更久。

4. 茶具選擇:合適的茶具能夠將茶葉的香氣和口感更好地展現出來。一般來説,茶具需要根據茶葉的品種和水質來選擇。

5. 吸氧:有些茶葉需要吸氧,如黃山毛峯、金駿眉。吸氧時,將茶葉放入瓷器或玻璃杯中,泡上幾分鐘後,用勺子或其他工具將茶葉從杯中倒出,將茶葉與氧氣分離。

6. 茶藝:飲茶也是一種文化,茶藝包括泡茶技巧、喝茶禮儀等,建議有條件的人可以參加一些茶藝班或者與茶藝師學習。

7. 適度飲用:雖然茶葉有很多好處,但也要適度飲用,不宜過量。在日常飲茶中,建議一天不要超過3杯。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國人飲茶是把什麼有機結合起來

“茶”和“藝”的有機結合。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説、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中國茶道以"四諦"為總綱,即和、靜、怡、真。 "和"是中國茶道的核心,"靜"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怡”是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實踐飲茶之道”和“飲茶之道”的有機結合。“飲茶之道”是指飲茶的藝術,“道”是指飲茶的方法和技巧;“飲茶佛法”是指飲茶的藝術,尊重禮義,修身養性;“道”是指品德、真理和起源;“飲茶是道”。

四季飲茶之道,夏喝綠茶消暑熱

夏季很熱,人們往往沒什麼力氣,也容易精神不振。很多人喜歡用喝綠茶來消暑熱,綠茶性寒,最能生津止渴,去火。雖然這個時候喝綠茶最好,但是也要注意喝綠茶的注意事項哦,不要降暑的同時,對您的身體有危害哦。一起來看下 飲茶文化 的夏季飲茶之道。

綠茶沖泡之後水色清澄、香氣清幽,夏天經常飲用可以達到清熱解暑的功效。

  飲茶注意事項一:忌飲濃茶

  茶水一般在人體內能滯留3小時左右,而濃茶滯留時間更長,這樣茶鹼在人體內積聚過多,致使神經功能失調。由於茶葉中鞣酸的作用,可使腸黏膜分泌黏液功能下降,發生便祕。茶量一般每天以5——10克,分2次泡飲為宜。

  飲茶注意事項二:忌空腹飲茶

  古人曾説“早時一杯茶,勝似強盜入窮家”,意即早晨空腹不宜飲茶。因為空腹飲茶,沖淡了胃液,降低了胃酸的功能,妨礙消化,並影響對蛋白的吸收,易引起胃黏膜炎症。

  飲茶注意事項三:忌飲隔夜茶

  茶水放久了,不僅會失去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且易發餿變質,甚至茶水中的鞣酸還會成為刺激性很強的氧化物,易傷脾胃,尤其是夏天,會引起胃腸炎症。

  飲茶注意事項四:忌睡前飲茶

  睡前兩小時最好不飲茶,否則會使精神過於興奮而影響入睡,甚至引起失眠。老年人睡前飲茶,易致心慌不安、多尿,更會影響睡眠。如因飲茶引起失眠,即使用安眠藥,也是無濟於事的。

嶺南文化·馳名世界的飲食文化·飲茶的傳統與飲茶之道

嶺南文化·馳名世界的飲食文化·飲茶的傳統與飲茶之道

(1) 獨一無二的粵式飲茶

説起粵式飲茶,在國內已遍佈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漢等大城市,國人已不太陌生了。但在改革開放之前,外省人對粵式飲茶卻不甚瞭然,甚至因此而產生種種誤會,鬧出一些令人捧腹的笑話。因粵式飲茶源於廣州。因此,廣州人請客人去“飲茶”,是對客人的尊重友好的禮儀,又是聯絡感情、交流人際關係的好方法。但若請的是第一次到廣州的客人,倘客人不懂飲茶的含義,如主人與客人約定第二天早上到某茶樓飲茶,又未説清楚飲茶的內容的話,客人往往會在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餐才去赴約。結果只能望着各種精美點心吃食深為惋惜;主人也會因客人吃得太少而感到歉然。

粵式飲茶興起於19世紀末的廣州。清光緒年間,廣州的華洋貿易極其興旺,商賈們為洽談生意,很需要一個理想的場所。京式茶館檔次較低,而且人品複雜,環境嘈雜;到飯店去,又嫌過於鋪排,且要限於吃飯時間;在商鋪內又不免呆板無味,一時苦於無一好去處。還有不少顯貴要人、官僚政客,常常進行各種見不得人的交易,也需要有高檔而又不受干擾的接頭商議的地方。當時有一位機靈的商人,以一種獨創的手法,在廣州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十三行,興建了一座三層的豪華樓房,名之為三元樓,專營飲茶業,這就是嶺南第一座粵式茶樓。三元樓在建築設計上,獨闢風格,顯得氣勢恢宏、堂皇富麗,高聳於十三行林立的商鋪之中,被稱為“高樓”,也稱為茶樓。三元樓內,一律選用名貴的酸枝木桌椅,以迎合富商巨賈、達官貴人的“高貴身分”。三元樓最吸引人的,是除為客人提供各種名貴蓋碗茶外,更專聘名廚和點心師,製作各種精美小巧的中西點心美食,以供貴客助茶。使人們來到三元樓,可以一邊品味名茶香茗,品嚐精美可口的美點,一邊無拘無束地交談商議。這正是商人洽談生意,政要顯貴從事各種祕密交易的樂園。因此,三元樓開張以來,佔盡獨家生意之利,顯出一派客似雲來,財源滾滾的興旺發達的氣象。因此,迅速產生了連鎖效應,後起者紛紛效仿。在短短几年間,便先後出現了陶陶居、陸羽居、天然居、怡香居、福如樓等。為爭取飲客,後起茶樓各出奇謀,力創優勢樹立獨特形象以作招徠。如在建築設計上,既有雕樑畫棟、富麗堂皇,外觀宏偉;也有高雅清幽、古色古香;還有中西結合,富於時代氣息。不少後起者,更在環境氛圍上下工夫,把富於嶺南特色的園林建築引入茶樓的整體設計中。如泮溪的瀕臨清池,石舫畫廊;西苑的假山奇石、曲徑清泉;南園的翠竹庭院等等。

在點心美食方面,競爭更為激烈。清末民初,陸羽居首創“星期美點”,中西美點,品種每星期更換,絕不雷同。隨後,各茶樓也爭相跟進,不甘落後。於是大多數茶樓都有了自己的星期美點、名牌美點,招牌美點和招牌菜。廣州的點心,菜式製作技術因此而突飛猛進,美點名菜品種更加奇巧新穎,層出不窮。激烈的競爭也極大地激發了廚師、點心師積極進取、不斷創新求異、力求完美的意識。茶樓的興起,使嶺南飲食文化中的粵菜美食開創了一個新的紀元。

各茶樓以飲食藝術為競爭手段的同時,也拓展了富有文化色彩的繪畫、書法、對聯、詩詞等領域,以迎合一些滿身俗氣又偏要附庸風雅的商賈和官場逐利者。為此往往不惜重金徵集、購買名人字畫、對聯、詩詞等,掛在茶樓大門、大堂或雅座、貴賓廳等處,以增添文雅之氣,並因此而提高自身的身價,改善形象。在廣州茶樓史上曾一度成為美談的,是陶陶居以大洋(銀元)20元徵求一副以“陶陶”兩字開頭的楹聯。當時應徵者不少,結果選中的是這樣一副;“陶潛善飲易牙善烹飲烹有度;陶侃惜寸夏禹惜分分寸無遺。”一時間,人們爭相傳誦。妙奇香主人不甘落後,也用重金徵得一聯:“為名忙為利忙忙裏偷閒飲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這副楹聯詼諧幽默,雅俗共賞,且生動真實地寫出了廣州飲茶盛況和茶客心理,似比陶聯更勝一籌。

廣州飲茶之風大盛於以後大眾化茶樓的興起。早期的茶樓,以富豪官宦為對象,一般市民和勞工階層是不敢問津的。後來便有商人注意到市民這一廣大市場,開設了專以普通市民為對象的大眾化茶樓。這類茶樓不以高雅豪華和名牌美食為號召,而以價廉物美,經濟實惠、適應廣大市民經濟承受力取勝,因而獲得廣大市民的歡迎。從此,廣州一般升斗小民,出賣勞力的勞工階層也開始有了一嘗飲茶樂趣的享受機會。一般工人和勞苦大眾,黎明即起,先赴茶樓,泡上一盅蓋碗茶,吃兩件能填飽肚子的點心,聊當早餐,俗稱“一盅兩件”。所費無幾,卻可以稍事休息,然後去打工。久而成了一種生活的習慣,樂在其中。不少茶客經過一段試飲之後,便選定一間自認為最經濟實惠的茶樓,每天早上都去光顧,而且每次飲茶,必選坐同一座位,選泡同樣的茶,吃同樣的點心,天天如是,風雨不改,成了老茶客,從掌櫃、跑堂到茶客,都成了熟絡的朋友。大家天天見面,隨便聊聊,無拘無束,也可算是辛苦勞碌而又枯燥的生活中的一點樂趣和享受吧。

廣州的茶樓,源於為商賈官宦提供方便,故從興起的早期,便有早、午、夜市。早市雖是最興旺的,但午市和夜市也毫不遜色,成了廣州飲食業的一大景觀。隨着人口的增加及人們對飲茶的愛好,廣州茶樓便越開越多,營業時間也越來越長,可謂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從清晨四時到深夜二時,甚至有通宵達旦的。只要泡上一盅茶,便可一坐幾個小時,一聽君便;闊綽儉吝,同樣歡迎,甚至可以“淨飲”,即只泡一盅茶,不吃任何東西,到最後也就是按例付出雙倍茶餞而已。從來沒有因客人坐得時間過長而被催趕的事發生。這樣的“飲茶”的確是一種無上的享受。茶客的尊嚴、自由、平等的內心渴望,可以在茶樓的方尺之地中得到暫時的滿足。一般的勞動人民,平時為生活而奔忙,一家人難得休閒,偶有假日,全家去飲茶,休息休息,嚐嚐美點,共敍無倫之樂,自有無限樂趣。至於三五知己,共聚茶樓,隨意而談,任意而吃,或是舊朋新交,同飲共食,交流感情,增進友誼,亦甚相宜;甚至情人相會,亦多選茶樓,輕笑細語,情濃如茶,平添無限情趣。

正因為飲茶有這許多的樂趣和妙處,所以自本世紀30年代以來,茶樓已遍及兩廣大小城鎮;改革開放以來,飲茶之風,更迅速為外省同胞所認識、接受和歡迎,使粵式飲茶遍佈內地各大城市,甚至遠達內蒙古呼和浩特、新疆烏魯木齊等邊遠地區城市。

(2) 馳名東南亞的廣東涼茶

未曾踏足嶺南的人士,自然不知廣東涼茶為何物。“涼茶”,不是冰涼冷凍的茶,而是指有清熱解暑功效的草藥茶。在廣東,説起涼茶婦孺皆知,大多數人都曾喝過。所以説廣東的涼茶。可算是嶺南飲食文化中的一種專利產品。

嶺南氣候燠熱潮濕,自古為瘴癘之地,燥熱風寒感暑,是嶺南的地方常發病,廣東人習慣上稱為“熱氣”,重者頭疼發燒,輕者口舌乾燥,頭重眼紅,便結尿赤。過去一般農民及城市平民百姓,生活艱難,有了“熱氣”,多不去求醫吃藥,只求助於垂手可得的中草藥。嶺南人民在長期的生活積累中,大都略懂某些野生植物的藥性,民間也流傳多種解除“熱氣”的驗方。最普通而又實用的便有菊花、金銀花、雞蛋花、車前草等等。一些中醫師中的有心人,也針對嶺南“熱氣”病狀,配製出名之曰“涼茶”的驗方。複雜的有俗稱“廿四味”的重劑型涼茶;簡單的有菊花、金銀花等配製的“五花茶”,這是輕劑型涼茶。“涼”是與“熱”相對而言的,有了“熱氣”,便喝“涼茶”解之,而平時即使沒有“熱氣”發作,人們也會常喝涼茶,作為一種清涼飲料茶。所以喝涼茶,又是嶺南人習而成俗的一種喝茶之道。

名聲遠揚的“王老吉涼茶”,是最受人歡迎,影響遠及東南亞的廣東涼茶。據説,清嘉慶年間,廣州地區曾發生過一次疫症,發“熱氣”的人特別多,一向飲用有效的各種涼茶都失效了。有一位姓王名吉的中醫師為解除病人的怪疾,便親自到山上採藥,配製了全新的涼茶配方。這種新配方涼茶,入口極苦,但苦而後甘,涼而不寒,解表祛暑而不虛,沒有副作用。這位醫師將大量草藥親自熬煮後,盛在幾隻大木桶中,免費供病人飲用,療效顯著。一些本來上門請王吉醫生看病的人,飲了一碗桶內的涼茶後,病情便大大減輕,再飲一碗,病竟然好了。於是,王吉醫生的涼茶便被傳開了。東南亞地區的生態環境與嶺南有不少共同之處,“熱氣”也是一種令人幾乎無可奈何的不大不小的地方常發病。廣東旅居東南亞的華僑,回鄉省親發了“熱氣”,一飲王吉的涼茶便藥倒病除。於是王吉的涼茶便迅速在東南亞地區的華僑中傳開了。

在王吉醫生活着時,人們便稱王吉配方的涼茶為“王吉涼茶”;王吉去世後,人們便尊稱為“王老吉涼茶”。如今,將近兩個世紀的時光過去了,王老吉涼茶的名聲依然響亮,至今港澳及東南亞地區的唐人街(區),仍有專賣王老吉涼茶的涼茶鋪。

由於廣東人飲涼茶成癖,所以涼茶鋪、攤,曾經遍佈城鎮鄉村。廣州的涼茶專營店,在當街鋪面擺着金光閃閃的大型銅茶壺,裝飾也極考究。人們既可隨意買上一碗,站着喝完繼續趕路;也可以三五成羣進入店內,揀上一個舒適的枱面坐下,一邊閒聊一邊慢慢地唱。

廣東涼茶,品種多,價錢平。在十多年前,每碗王老吉涼茶,只不過2分錢人民幣;放了糖的菊花茶、雞蛋花茶、金銀花茶、五花茶,也只不過5分錢。人們無論走到哪裏,都可以花上2分錢,買碗涼茶喝,既解渴又可防治熱病。這確是一種價廉實惠的大眾化飲料。

改革開放後,經濟活躍,各種洋飲料和國產飲料像潮水般湧來,成為時髦飲品。而傳統的廣東涼茶因本小利微,已經沒有多少人願意經營這種不賺錢的生意了。廣東涼茶在當代市場經濟的衝擊下,雖未完全絕跡,也已風光不再了。

(3) 潮州“工夫茶”

這裏説的潮州,並非僅限於現今的潮州市,而是指整個潮汕地區。即位於廣東省東部、東北部,與福建山水相連,北接梅縣地區,西與惠州相互為鄰,南瀕南海的廣大地區。只因潮州是這一地區中歷史最悠久,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歷史文化名城,故一般習慣上稱為潮州。潮州“工夫茶”是嶺南飲茶藝術的結晶。據説從元朝開始,潮州工夫茶便已形成規模,此後更名聲遠揚。清朝人翁輝東著有《潮州茶經·工夫茶》,其中説到:國內眾多產茶區如“龍井、武夷、祁門、六安,視其風俗,遠不及潮人之風雅”,以飲茶論,“潮人習俗風雅,舉指高超,無論嘉會盛宴,閒處家居,商店工場,下至街邊路側,豆棚瓜下,每於百忙之中,抑或閒情逸致,無不借此泥爐砂銚,擎杯提壺,長斟短酌,以度此快樂之人生”。這段文字,真實而充分地表述了潮州人飲茶的風情美、生活美和藝術美。

“工夫茶”,顧名思義,喝起來是頗講究工夫的。從茶葉、茶具、泡茶的水、煮水的爐、鍋及泡茶、斟茶、喝茶,都極為講究,並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程式、高超的技巧和嚴謹的禮儀。

喝茶,首要講究的是茶葉。綠茶或紅茶,或香而欠色,或色豔缺香,都不合沏泡“工夫茶”的要求。沏泡“工夫茶”要選上好的烏龍色種。烏龍茶色濃香清,其中又以產於饒平嶺頭和鳳凰山的白葉單叢為最佳。

要泡茶,自然少不了好水。以山泉水為最佳,井水次之,若兩者都缺,也可趁天下雨時用潔淨的陶缸或木桶接水,稱為“天水”。若用河水,則要用“缸心水”,即挑貯在水缸內經過沉澱的水。像現今普遍用的自來水,就必須存放一段時間,待水中氯氣揮發盡了才可用。

有了好茶葉和好水,還要有好茶具。茶具包括茶壺(俗稱茶罐)、茶杯、托盤、水壺(燒開水用壺)和木炭爐等,全都小巧玲瓏,各有講究。茶壺大小如拳頭,多為園形,狀如蘋果,多選用江蘇宜興特產硃砂陶壺。茶杯是細瓷潔白透明、小如酒杯的白瓷杯,晶瑩而半透明,數量僅有三隻。這是由潮州俗語“茶三酒四遊玩二”習俗而來。出外遊玩,二人同行最好,喝酒宜熱鬧,四人較合適,喝工夫茶,是一種品嚐名茶的享受,宜清靜但又不缺“知音人”,故最好是一主二客。托盤是兩層的,上層為蓋,放茶杯及茶壺,蓋上有洞眼,以便沖茶的水可以流入下層的缽形托盤體內。燒開水的爐是用黏土燒製而成的;所用木炭,以橄欖核為最好,因為火力旺而能持久;燒開水的壺也是小巧得很,一般只比茶壺稍大而已。

一切工具準備齊全,茶葉、好水不缺,便可泡沏“工夫茶”了,而“工夫茶”的“工夫”也主要在於如何泡出好茶來。把水燒開後,先將茶壺茶杯燙洗一遍,然後將茶葉放入茶壺中,至七成滿為宜,用滾燙的開水衝進壺內,至滿瀉時,將壺蓋蓋上再澆一遍。如有泡沫泛起,要用壺蓋將泡沫颳去然將壺蓋蓋好再衝開水。這時就可以斟在杯內品嚐了。這一套程式,稱之為沖茶工夫,講究的是“高衝低斟,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將水壺的開水衝進茶壺時要將水壺提高,以便開水能直衝茶壺內,迅速泡浸至壺底的茶葉,茶香才能瀰漫開來;給每隻杯斟茶時,距離要低,動作要快,以免茶香外泄;不能斟滿一杯再斟一杯,必須是快速輪流不斷地往三隻杯子斟去,以使每杯茶的濃香均勻。這是最講技巧的工夫,特名之為“關公巡城”;待茶壺內的茶汁將盡未盡時,還要將壺內餘茶輪流反覆滴入三隻杯內,直至再也滴不出茶汁為止,這更要求掌握分寸,經驗老到,故名之為“韓信點兵”。沖泡一遍的壺內茶葉,還可衝第二遍。之後,便要將殘茶葉倒掉,重放茶葉再泡。

茶泡好後,喝茶還有既定之規:主人必需先讓客人,哪怕客人是小輩。不過,作為小輩的客人,要先站起來道謝,請主人先用;主人還是要先讓客。作為小輩的客人,便先讓另一客人,然後再拿自己的一杯,但要注意不拿中間的一杯,以示謙讓。喝茶時,小輩客人要將拿杯的手,掌心向外,將茶杯送至嘴邊,細細品味,不能一口喝光。

潮州人喝“工夫茶”,若是單人獨飲,自可隨意,若是待客,便要不停陪着喝,直至客人告辭為止。若客人較多,則要改用稍大的茶壺。

潮州“工夫茶”,不同於粵式的茶樓飲茶。粵式茶樓飲茶,注重的是吃的情趣和享受;潮州“工夫茶”所追求的是一種寄情於茶藝和反樸歸真的情趣和境界。

中國茶道的核心是什麼

中國茶道的核心是:“靜以養心,陶冶情操”!茶道是茶葉品飲過程中的最高境界,其核心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享受和人格的鍛鍊,這正是中國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中國茶道有三義: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築、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

中醫的喝茶養生之道

除了對症,適量也很重要。有些人聽説能去,能保持,就巴不得每天杯不離手,其實這是另一種誤解。量的多少,同樣要根據個人身體狀況而定。過濃過多,也會,甚至降低食慾。一般來説,對於有習慣的健康人,每日用可在12克左右,分3~4次沖泡較合適。對於體力勞動量大、消耗多的人,尤其是高温環境、接觸毒害物質較多的人,每日用可多一些,但最好也不要超過20克。

身體虛弱之人不宜多喝和常喝茶,特別是患有胃潰瘍的人,茶葉中的茶鹼會影響胃壁細胞就會分泌過多的胃酸,影響潰瘍的癒合,從而加重情。同樣,便祕的人也不宜飲茶,因為茶中的鞣酸和咖啡因等物質能減少胃腸道消化液的分泌,相反,腹瀉者飲濃茶有一定的止瀉效果。而有失眠症的人,午後特別是晚上不要喝茶,以免加重症狀。另外,吃藥後內不要飲茶,因為茶葉的化學成分能中和某些藥力,特別是吃治貧血病的藥一定不要喝茶。

此外,兒童和孕產婦不太適宜喝茶。因為茶葉中含有大量鞣酸,它能與人體中的鈣、鐵、鋅等結合成不溶性物質,可能影響身體對上述元素的吸收,並妨礙胃腸道對蛋白質和脂肪的吸收。鞣酸同樣也會影響孕產婦對食物中鐵的吸收,可能導致貧血或營養不良,使乳汁減少。

教你辨“症”喝茶

如何辨“症”喝茶喝出健康?專家給出簡單的指引,但不同的人身體情況千差萬別,對於平時好茶而身體有特殊病痛者,最好的辦法仍是找醫師諮詢,遵醫囑為宜。

綠茶: 茶幹色綠,清湯綠葉,具清香或熟慄香、甜花香,滋味鮮醇。喝綠茶易嘔吐。綠茶營養成分較之其他類高,但葉綠素含量也較多,對腸胃 *** 較大,患者不能喝綠茶。

紅茶: 紅湯紅葉,色澤烏黑油潤,沖泡後具有甜花香或蜜糖香。有較強的防治心梗效用。紅茶可以幫助胃腸消化,促進食慾,可利尿、消除水腫,並強壯心肌功能。紅茶還具有很強的抗感染能力,用紅茶漱口可防濾過性病毒引起的感冒,並預防蛀牙與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與高血壓。

鐵觀觀: 外形條索圓結,呈螺旋狀,顆粒重實,色澤砂綠,茶湯金黃,花香明顯,滋味入口微苦後轉甘,耐沖泡。空腹不能喝。鐵觀音消脂促消化功能突出。但空腹喝鐵觀音,易醉茶。

烏龍茶: 外形條索粗壯,色澤青灰有光,茶湯金黃,香氣馥郁芬芳,花香明顯,葉底綠葉紅鑲邊。因茶葉較粗老,須用100℃開水沖泡,適合大多數人飲用。同樣也有較好的降血脂、降低膽固醇、助消化的功效外,它的提神效果更為明顯。

普洱茶: 色澤黑褐,湯色橙黃至暗褐色,有松煙香。性温和醇厚,有暖胃、降血壓、降血脂的作用,長期飲用對減輕動脈粥樣硬化和預防心血管有效。

老年人體質多偏於陰虛內熱,當注意養陰清熱。比如,老年人常見的高血壓、中風、失眠等病,多為真陰虧虛、虛火內熾所致。即使是、冠心病,屬陰虛內熱的也為數不少。而茶葉正是清熱之品,常喝自然有幫助。

雨前茶(如龍井)對老年人最為適宜,因為它甘寒無毒,香味鮮醇,“得先春之氣,寒而不烈,消而不峻”。故若有規律地適量飲之,不少虛熱病症就能在品茗談笑中消失,對將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以下幾種茶療方,不同的人可以根據各自的需求進行選擇。

1.醋茶: 茶葉5克,水沖泡5分鐘,滴入陳醋1毫升。可和胃止痢、活血化淤,治牙痛、傷痛等症。

2.糖茶: 茶葉2克、紅糖10克,用開水沖泡5分鐘,飯後飲。有補中益氣、和胃消食之功效,也治大便不通、小腹冷痛、痛經等。

3.鹽茶: 茶葉3克,食鹽1克,開水沖泡7分鐘後飲。有明目消炎、化痰降火、利咽功效,可治傷風微咳、咽喉腫痛、牙齦發炎、雙目紅腫等。

4.蜜茶: 茶葉3克,水沖泡5分鐘,微温時衝蜂蜜5毫升,飯後飲。具有止渴養血、潤肺益腎之功效,也可治虛弱、精神差、脾胃功能差及便祕等。

5.奶茶: 在煮沸的牛奶中加入少許白糖,按1勺牛奶、2勺茶汁比例飲用。能健脾和胃、明目提神,適宜體弱、消化不良、大病久病者食用。

6.菊茶: 茶葉、杭菊各2克,以沸水沖泡。具有清肝明目、清熱解毒之功效,久服聰耳明目、抗衰老,能治乾咳、咽痛。

7.棗茶: 茶葉5克,沸水沖泡7分鐘後,加入10枚紅棗搗爛的棗泥。有健脾補虛的作用,尤其適用於小兒夜尿、不思飲食。

8.銀茶: 茶葉2克,金銀花1克,沸水沖泡後飲。可清熱解毒、防暑止渴,對暑天發熱、癤腫、有效。

9.橘紅茶: 橘紅3—6克、綠茶5克,用開水沖泡再放鍋內隔水蒸20分鐘後服用,每日1劑,隨時飲用。有潤肺消痰、理氣止咳之功,適用於咳嗽痰多之症。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性格”:紅茶甘温可養人體陽氣,綠茶性寒可清熱,烏龍茶潤喉生津,花茶養肝利膽。從的角度講,喝茶也有治病防病的功效,但是不同的茶有不同的“適應症”,每個人都應該對症選擇適合自己飲用的品種。

幹舌燥求助烏龍

烏龍茶屬半發酵茶,介於綠、紅茶之間,色澤青褐,因此又得名“青茶”。在味道上,烏龍茶既有綠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紅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熱,温熱適中,因此有潤膚、潤喉、生津、清除體內積熱的作用,可以讓機體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冬季室內空氣乾燥,人們容易口乾舌燥、嘴脣乾裂,這時泡上一杯烏龍茶,可以緩解乾燥的苦惱。此外,烏龍茶對蛋白質及脂肪有較好的分解作用,能防止肝臟脂肪堆積。

抑鬱不妨品花茶

花茶包括茉莉花茶、玉蘭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等,是以綠茶為茶坯加入不同香花熏製而成。一般來説,花茶可以養肝利膽、強健四肢、疏通經脈。以茉莉花茶為例,可以清熱解暑、健脾安神,對治療痢疾和防止胃痛有良好效果。而金銀花茶則可以清熱解毒、提神解渴,並對咽喉腫痛等有較為理想的療效,對預防流感效果亦佳。尤其是女性在更年期及經期前後容易心情抑鬱、性情煩躁,不妨用喝花茶的方法來消解鬱悶。

上火找綠茶幫忙

冬天氣候乾燥,加上人們喜歡吃油膩、辛辣的食物,上火就成了困擾許多人的健康問題,同時帶來便祕、口乾舌燥甚至口舌生瘡等後果,這個時候就可以求助於綠茶。綠茶是未發酵茶,性寒,可清熱,最能、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對輕度胃潰瘍還有加速癒合的作用,並且能降血脂、預防。因此容易上火的、平常愛抽煙喝酒的,還有體形較胖的人都比較適合飲用綠茶,而腸胃虛寒的人則不宜服用綠茶。

喝紅茶預防流感

冬天喝茶以紅茶為上品。紅茶甘温,可養人體陽氣;紅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糖,可生熱暖腹,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還可助消化、去油膩。

研究發現紅茶可以減少中風和心臟病的,而中風和心臟病正是冬季高發的,因此有疾病的老人在冬季經常泡上一杯暖暖的紅茶,不但可以暖身體,還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此外,常用紅茶漱口或直接飲用還有預防流感的作用。喝紅茶對於預防骨質疏鬆、降低皮膚癌的發病也有獨到的作用。

中國茶道的特點是什麼?屬於中國傳統文化嗎?

回答--中國茶道的特點是什麼?  

茶道發源於中國。中國茶道興於唐,盛於宋、明,衰於近代。宋代以後,中國茶道傳入日本、朝鮮,獲得了新的發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卻對作為日、韓茶道的源頭、具有一千多年曆史的中國茶道知之甚少。中國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其目的是藉助飲茶藝術來身心、體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飲茶之道"是指飲茶的藝術,"道"在此作方法、技藝講;"飲茶修道"是指通過飲茶藝術來尊禮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講;"飲茶即道"是指道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飲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實在、本體、本源講。   

一、中國茶道:飲茶之道

中國茶道約成於中唐之際,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陸羽《茶經》所倡導的"飲茶之道"實際上是一種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鑑茶、選水、賞器、取火、炙茶、碾末、燒水、煎茶、酌茶、品飲等一系列的程序、禮法、規則。中國茶道即"飲茶之道",即是飲茶藝術。

陸羽,字鴻漸,又字季疵,號桑苧翁,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縣人)。陸羽著《茶經》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十章。四之器敍述炙茶、煮水、煎茶、飲茶等器具二十四種,即封氏所説"造茶具二十四式"。五之煮、六之飲説"煎茶炙茶之法",對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規則作了細緻的論述。封氏所説的"茶道"就是指陸羽《茶經》倡導的"飲茶之道。"《茶經》不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   

中國的"飲茶之道",除《茶經》所載之外,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明代朱權的《茶譜》、錢椿年的《茶譜》、張源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等茶書都有許多記載。今天廣東潮汕地區、福建武夷地區的"工夫茶"則是中國古代"飲茶之道"的繼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序和規劃是:恭請上座、焚香靜氣、風和日麗、嘉葉酬賓、巖泉初沸、盂臣沐霖、烏龍入宮、懸壺高衝、春風拂面、薰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壺初傾、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鑑賞三色、三龍護鼎、喜聞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細啜甘瑩、三斟石乳、領悟神韻。   

二、中國茶道:飲茶修道

陸羽的摯友、詩僧皎然在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寫道:"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認為,飲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諳其中之道。皎然此詩中的"茶道"是關於"茶道"的最早記錄。    

唐代詩人玉川子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膾炙人口,"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唐代詩人錢起《與趙莒茶宴》詩曰:"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唐代詩人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詩中則有"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這些詩是説飲茶能讓人"通仙靈","通杳冥","塵心洗盡",羽化登仙,勝於煉丹服藥。     

唐末劉貞亮倡茶有"十德"之説,"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飲茶使人恭敬、有禮、仁愛、志雅,可行大道。   

趙佶《大觀茶論》説茶"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淡閒潔,韻高致靜","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竟為閒暇修索之玩。"朱權《茶譜》記:"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與客清談欺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趙佶、朱權的帝、王的高貴身份,撰著茶書,力行茶道。   

由上可知,飲茶能恭敬有禮、仁愛雅志、致清導和、塵心洗盡、得道全真、探虛玄而參造化。總之,飲茶可資修道,中國茶道即是"飲茶修道"。   

三、中國茶道:飲茶即道

老子認為:"道法自然"。莊子認為"道"普遍地內化於一切物,"無所不在","無逃乎物"。 馬祖道一禪師主張"平常心是道",其弟子龐藴居士則説:"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禪師則認為修道在於"飢來吃飯,困來即眠"。道一的三傳弟子、臨濟宗開山祖義玄禪師又説:"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眠"。道不離於日常生活:修道不必於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須於日常生活中無心而為,順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運水搬柴,著衣吃飯,滌器煮水,煎茶飲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五燈會元》南嶽下三世,南泉願禪師法嗣,趙州從諗禪師,"師問新到:'曾到此間否?'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從諗是南泉普願的弟子,馬祖道一的徒孫。普願、從諗雖未創宗立派,但他們在禪門影響很大。茶禪一味,道就寓於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後世禪門以"吃茶去"作為"機鋒"、"公案",廣泛流傳。當代佛學大師趙樸初先生詩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五燈會元》南嶽下四世,溈山祜禪師法嗣,仰山慧寂禪師,"……又問:'和尚還持戒否?'師曰:'不持戒。'曰:'還坐禪否?'師曰:'不坐禪。'公良久。師曰:'會麼?'曰:'不會。'師曰:'聽老職僧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攫頭邊。一仰山慧寂是溈山靈祜的嗣法弟子,師徒二人共同創立了禪宗五家中的溈仰宗。慧寂認為,不須持戒,不須從禪,唯在飲茶、勞作。    

道法自然,修道在飲茶。大道至簡,燒水煎茶,無非是道。飲茶即道,是修道的結果,是悟道後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順其自然,無心而為,要飲則飲,從心所欲。不要拘泥於飲茶的程序、禮法、規則,貴在樸素、簡單,於自然的飲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四、中國茶道:藝、修、道的結合

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 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築、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   

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目的,飲茶即道是根本。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國茶道集宗教、哲學、美學、道德、藝術於一體,是藝術、修行、達道的結合。在茶道中,飲茶的藝術形式的設定是以修行得道為目的的,飲茶藝術與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藝之為道,道之為藝。     

中國茶道既是飲茶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  

回答--屬於中國傳統文化嗎?

茶夷發展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從宮廷傳到民間後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博學的勃萊迪牧師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裏,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藥”,是“原子時代的飲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脱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範圍,發展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茶道。

與陸羽忘年交的釋皎然在題為《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寫到:“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詩中兩次提到了茶道一詞。此後,唐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聞見記》“飲茶”一章又寫道:“有常伯熊者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 是《茶經》確立了茶道的表現形式與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而釋皎然和封演賦予了“茶道”名稱。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在唐人陸羽《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茶經》共十章。除四章是講茶的性狀起源,製茶工具,造茶方法和產區分佈外,其餘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講煮茶技藝、要領與規範的。“四之器”詳細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種器皿,包括規格、質地、結構、造型、紋飾、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講烤茶要領,選用燃料,鑑別水質,怎樣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華技巧;“六之飲”詳細規定了飲茶應該注意的9個問題,還提出品名貴之茶每次不要超過三盞以及三人飲茶、五人飲茶和七人飲茶各應如何進行;“七之事”例舉歷史上飲茶典故與名人逸事;“九之略”講述在野外鬆間石上、清泉流水處和登山時在山洞裏等不同場所進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圖”要求把《茶經》所寫的茶事活動繪成圖,掛在茶席一角,使參加者能在場看明白。對於茶道的思想內涵,《茶經》寫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藥,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徵。

茶道是怎樣形成的?

“只有茶葉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英國學者艾倫·麥克法蘭 《綠色黃金:茶葉帝國》

1、茶: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

茶道,起源於中國。

從表面來看,喝茶指的只是泡茶和飲茶這兩個環節,但更深層次的是在中國人的骨子裏,隱藏着的一種“含蓄”的內涵之美——道。

“道”原本是道家的一種哲學觀點,我們的祖先認為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都有跡可循,並且不同事物之間所藴含的道理很可能還是相通的。

比如陰陽學説,古人可以用它來解釋生老病死的原理,也可以用它來理解天地變化。

所以,飲茶之道是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

換一句俗語來形容:哥喝的不是茶,是人生的酸甜苦辣鹹。

宋徽宗趙佶是個茶痴,在他口中,茶之道就更加玄妙無比:“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淡簡潔,韻高致靜……”

【茶】

2、茶道發展史

下午茶

飲茶,是一項風靡全球的活動,西方貴族中流行的“下午茶”,主角便是我們中國走出去的茶葉。

17世紀的英國,茶葉廣告是這樣的:“非常稀罕,十分珍貴,每磅售價高達6—10英鎊,所以一直以來都被視為高貴奢華的象徵,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

英國貴族們,會在下午,叫上幾個閨蜜,大家一起品品點心,喝喝茶。

茶,是這場宴會的焦點,也是決定主人是否臉上有面子的壓軸戲。

裝茶,一定要用銀製的水壺,茶品完後,茶葉還需要取出來,配合上麪包食用。

【下午茶】

茶道

在中國,茶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挖出了六千年前人工種植的茶樹)。

飲茶的歷史,茶聖陸羽《茶經》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古人飲茶,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當食物吃;

二、當藥物食用;

三、當祭品;

四、當飲料。

茶葉曾經是巴蜀地區的特產,後來秦國統一天下之後,茶葉便從巴蜀一帶流傳出去。

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記載:自秦人取蜀之後,始有茗飲之事。

【茶】

飲茶在古代是一件風雅之事,他們將茶分作四種粗茶、散茶、末茶、餅茶。

在飲茶之時,可以將茶葉放入壺中簡單沖泡,這叫做“煎茶”。

或者高級一點的,便會選擇將茶和鹽混合碾碎,再用水沖泡,這叫做“吃茶”。

吃茶,還可以用來試探對方是否有嫁娶之意。比如兩家想要結親,又擔心被拒絕傷了和氣,此時男方邀請對方來自家喝茶,當男方把碾碎的茶葉端上來時,如果對方喝下去了,就表示認同這件婚事,反之則是拒絕。

元稹有一首寫茶的“寶塔詩”,便説明了當時的人對於“吃茶”這一習俗的熱愛:

一七令·茶

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點茶】

此詩有三層意思:1、飲茶是全民皆愛的事情;2、飲茶需要配合器具和相應的手法;3、飲茶可以提神醒酒、消暑解渴生津。

“慕詩客,愛僧家”是倒裝句式,正過來就成了詩客愛慕,僧家熱愛的意思。

同是愛茶之人,為了分出誰更高雅,茶道更勝一籌,宋代的人還發明瞭“鬥茶”的玩法。

鬥茶的內容有三項:鬥茶品、鬥茶令、茶百戲。

鬥茶品,比的是茶的品質,行家通過茶的成色,烹煮之後的變化和香氣來辨別這種茶的好壞。

鬥茶令,如酒令一樣,以茶為令,現場賦詩,誰江郎才盡誰輸。

茶百戲,比的是沏茶的手法,這一步尤為關鍵,看官能從茶倒入碗中的湯花瞧出茶的好壞、主人的茶道一應信息。

【鬥茶】

3、茶葉和生活

茶葉,在明清時期,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平民生活用品。

明清時期由於茶葉種植技術和飲用手法的發展,使得平民能夠消費得起,以及更能夠接受茶葉多樣化的口感。

明清時期的統治者,將茶葉和民眾生活結合在一起,例如當時娶妻下聘還流行“茶禮”一説。

《紅樓夢》中王熙鳳就曾打趣林黛玉:“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麼還不給我們家做媳婦。”

到了近代,民眾飲茶,又更多了一層物語:憶苦思甜,苦盡甘來。

關於茶道,你知道多少?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

茶道源於中國,之後又傳入西方。

茶道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由此可見,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呂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

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中國的飲茶習俗

中國飲茶歷史最早,所以,最懂得飲茶真趣。客來敬茶,以茶代酒,用茶示禮,歷來是我國各民族的飲茶之道。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56個兄弟民族,由於所處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風俗的各異,使每個民族的飲茶風俗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飲茶習俗也各有千秋。不過把飲茶看作是健身的飲料、純潔的化身、友誼的橋樑、團結的紐帶,在這一點上又是共同的。下面,將一些兄弟民族中有代表性的飲茶習俗,分別介紹如下。

一、漢族的清飲

漢民族的飲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和喝茶之分。大抵説來,重在意境,以鑑別香氣、滋味,欣賞茶姿、茶湯,觀察茶色、茶形為目的,自娛自樂,謂之品茶。凡品茶者,得以細啜緩咽,注重精神享受。倘在勞動之際,汗流夾背,或炎夏暑熱,以清涼、消暑、解渴為目的,手捧大碗急飲者;或不斷沖泡,連飲帶咽者,謂之喝茶。

不過,漢族飲茶,雖然方式有別,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飲,其方法就是將茶直接用滾開水沖泡,無須在茶湯中加入姜、椒、鹽、糖之類佐料,屬純茶原汁本味飲法,認為清飲能保持茶的"純粹",體現茶的"本色"。而最有漢族飲茶"純粹",體現茶的"本色"。而最有漢族飲茶代表性的,則要數品龍井、啜烏龍、吃蓋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了。

1.杭州的品龍井

龍井,既是茶的名稱,又是種名、地名、寺名、井名,可謂"五名合一"。杭州西湖龍井茶,色綠、形美、香郁、味醇,用虎跑泉水泡龍井茶,更是"杭州一絕"。品飲龍井茶,首先要選擇一個幽雅的環境。其次,要學會龍井茶的品飲技藝。沏龍井茶的水以80℃左右為宜,泡茶用的杯以白瓷杯或玻璃杯為上,泡茶用的水以山泉水為最。每杯撮上3-4克茶,加水7-8分滿即可。品飲時,先應慢慢提起清澈明亮的杯子,細看杯中翠葉碧水,觀察多變的葉姿。爾後,將杯送入鼻端,深深地嗅一下龍井茶的嫩香,使人舒心清神。看罷、聞罷、然後緩緩品味,清香、甘醇、鮮爽應運而生。

2.潮汕啜烏龍

在閩南及廣東的潮州、汕頭一帶,幾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鍾情於用小杯細啜烏龍。烏龍茶既是茶類的品名,又是茶樹的種名。啜茶用的小杯,稱之若琛甌,只有半個乒乓球大。用如此小杯啜茶,實是漢民族品茶藝術的展現。啜烏龍茶很有講究,與之配套的茶具,諸如風爐、燒水壺、茶壺、茶杯,謂之"烹茶四寶"。泡茶用水應選擇甘冽的山泉水,而且必須做到沸水現衝。經温壺、置茶、沖泡、斟茶入杯,便可品飲,啜茶的方式更為奇特,先要舉杯將茶湯送入鼻端聞香,只覺濃香透鼻。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舉杯傾茶湯入口,含湯在口中迥旋品味,頓覺口有餘甘。一旦茶湯入肚,口中"嘖!嘖"回味,又覺鼻口生香,咽喉生津,"兩腋生風",回味無窮。這種飲茶方式,其目的並不在於解渴,主要是在於鑑賞烏龍茶的香氣和滋味,重在物質和精神的享受。所以,凡"有朋自遠方來",對啜烏龍茶,都"不亦樂乎"!

3.成都蓋碗茶

在漢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區都有喝蓋碗茶的習俗,而以我國的西南地區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為流行。蓋碗茶盛於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雲南昆明等地,已成為當地茶樓、茶館等飲茶場所的一種傳統飲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飲茶。

飲蓋碗茶一般説來,有五道程序:

一是淨具:用温水將茶碗、碗蓋、碗託清洗乾淨。

二是置茶:用蓋碗茶飲茶,攝取的都是珍品茶,常見的有花茶、沱茶,以及上等紅、綠茶等,用量通常為3-5克。

三是沏茶:一般用初沸開水沖茶沖水至茶碗口沿時,蓋好碗蓋,以待品飲。

四是聞香:待沖泡5分鐘左右,茶汁浸潤茶湯時,則用右手提起茶托,左手掀蓋,隨即聞香舒腑。

五是品飲:用左手握住碗託,右手提碗抵蓋,傾碗將茶湯徐徐送入口中,品味潤喉,提神消煩,真是別有一番風情。

4.昆明九道茶

九道茶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雲南昆明一帶最為時尚。泡九道茶一般以普洱茶最為常見,多用於家庭接待賓客,所以,又稱迎客茶,温文爾雅是飲九道茶的基本方式。因飲茶有九道程序,故名"九道茶"。

一是賞茶:將珍品普洱茶置於小盤,請賓客觀形、察色、聞香,並簡述普洱茶的文化特點,激發賓客的飲茶情趣。

二是潔具:迎客茶以選用紫砂茶具為上,通常茶壺、茶杯、茶盤一色配套。多用開水沖洗,這樣既可提高茶具温度,以利茶汁浸出;又可清潔茶具。

三是置茶:一般視壺大小,按1克茶泡50-60毫升開水比例將普洱茶投入壺中待泡。

四是泡茶:用剛沸的開水迅速衝入壺內,至3-4分滿。

五是浸茶:沖泡後,立即加蓋,稍加搖動,再靜置5分鐘左右,使茶中可溶物溶解於水。

六是勻茶:啟蓋後,再向壺內衝入開水,待茶湯濃淡相宜為止。

七是斟茶:將壺中茶湯,分別斟入半圓形排列的茶杯中,從左到右,來回斟茶,使各杯茶湯濃淡一致,至八分滿為止。

八是敬茶:由主人手捧茶盤,按長幼輩份,依次敬茶示禮。

九是品茶:一般是先聞茶香清心,繼而將茶湯徐徐送入口中,細細品味,以享飲茶之樂。

5.羊城早市茶

早市茶,又稱早茶,多見於中國大中城市,其中歷史最久,影響最深的是羊城廣州,他們無論在早晨上工前,還是在工餘後,抑或是朋友聚議,總愛去茶樓,泡上一壺茶,要上兩件點心,美?quot;一盅兩件",如此品茶嚐點,潤喉充飢,風味橫生。廣州人品茶大都一日早、中、晚三次,但早茶最為講究,飲早茶的風氣也最盛,由於飲早茶是喝茶佐點,因此當地稱飲早茶謂吃早茶。

6.北京的大碗茶

喝大碗茶的風尚,在漢民族居住地區,隨處可見,特別是在大道兩旁、車船碼頭、半路涼亭,直至車間工地、田間勞作,都屢見不鮮。這種飲茶習俗在我國北方最為流行,尤其早年北京的大碗茶,更是名聞邇遐,如今中外聞名的北京大碗茶商場,就是由此沿習命名的。

大碗茶多用大壺沖泡,或大桶裝茶,大碗暢飲,熱氣騰騰,提神解渴,好生自然。這種清茶較粗獷,頗有"野味",但它隨意,不用樓、堂、館、所,擺設也很簡便,一張桌子,幾張條木凳,若干只粗瓷大碗便可,因此,它常以茶攤或茶亭的形式出現,主要為過往客人解渴小憩。

大碗茶由於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百姓,自然受到人們的稱道。即便是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的今天,大碗茶仍然不失為一種重要的飲茶方式。

7.藏族酥油茶

藏族主要分佈在我國,在雲南、四川、青海、甘肅等省的部分地區也在居住。這裏地勢高亢,有"世界屋脊"之稱,空氣稀薄,氣候高寒乾旱,他們以放牧或種旱地作物為生,當地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糌粑為主食。"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茶成了當地人們補充營養的主要來源,喝酥油茶便成了如同吃飯一樣重要。

酥油茶是一種在茶湯中加入酥油等佐料經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湯。至於酥油,乃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經攪拌冷卻後凝結在溶液表面的一層脂肪。而茶葉一般選用的是緊壓茶中的普洱茶或金尖。製作時,先將緊壓茶打碎加水在壺中煎煮20-30分鐘,再濾去茶渣,把茶湯注入長圓形的打茶筒內。同時,再加入適量酥油,還可根據需要加入事先已炒熟、搗碎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松子仁之類,最後還應放上少量的食鹽、雞蛋等。接着,用木杵在圓筒內上下抽打,根據藏族經驗,當抽打時打茶筒內發出的聲音由"咣鐺,咣鐺"轉為"嚓,嚓"時,表明茶湯和佐料已混為一體,酥油茶才算打好了,隨即將酥油茶倒入茶瓶待喝。

由於酥油茶是一種以茶為主料,並加有多種食料經混合而成的液體飲料,所以,滋味多樣,喝起來鹹裏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禦寒,又能補充營養。在草原或高原地帶,人煙稀少,家中少有客人進門。偶爾,有客來訪,可招待的東西很少,加上酥油茶的獨特作用,因此,敬酥油茶便成了人款待賓客的珍貴禮儀。

又由於藏族同胞大多信奉喇嘛教,當喇嘛祭祀時,虔誠的教徒要敬茶,有錢的富庶要施茶。他們認為,這是"積德"、"行善",所以,在的一些大喇嘛寺裏,多備有一口特大的茶鍋,通常可容茶數擔,遇上節日,向信徒施茶,算是佛門的一種施捨,至今仍隨處可見。

8.維吾爾族的香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南的維吾爾族,他們主要從事農業勞動,主食麪粉,最常見的是用小麥面烤制的饢,色黃,又香又脆,形若圓餅,進食時,總喜與香茶伴食,平日也愛喝香茶。他們認為,香茶有養胃提神的作用,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飲料。

南疆維吾爾族煮香茶時,使用的是銅製的長頸茶壺,也有用陶質、搪瓷或鋁製長頸壺的,而喝茶用的是小茶碗,這與北疆維吾爾族煮奶茶使用的茶具是不一樣的。通常製作香茶時,應先將茯磚茶敲碎成小塊狀。同時,在長頸壺內加水七、八分滿加熱,當水剛沸騰時,抓一把碎塊磚茶放入壺中,當水再次沸騰約5分鐘時,則將預先準備好的適量姜、桂皮、胡椒、芘?等細末香料,放進煮沸的茶水中,經輕輕攪拌,經3-5分鐘即成。為防止倒茶時茶渣、香料混入茶湯,在煮茶的長頸壺上往往套有一個過濾網,以免茶湯中帶渣。

南疆維吾爾族老鄉喝香茶,習慣於一日三次,與早、中、晚三餐同時進行,通常是一邊吃饢,一邊喝茶,這種飲茶方式,與其説把它看成是一種解渴的飲料,還不如把它説成是一種佐食的湯料,實是一種以茶代湯,用茶作菜之舉。

9.回族的刮碗子茶

回族主要分佈在我國的大西北,以寧夏、青海、甘肅三省(區)最為集中。回族居住處多在高原沙漠,氣候乾旱寒冷,蔬菜缺乏,以食牛羊肉、奶製品為主。而茶葉中存在的大量維生素和多酚類物質,不但可以補充蔬菜的不足,而且還有助於去油除膩,幫助消比。所以,自古以來,茶一直是回族同胞的主要生活必需品。

回族飲茶,方式多樣,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喝刮碗子茶。刮碗子茶用的茶具,俗稱"三件套"。它有茶碗、碗蓋和碗託或盤組成。茶碗盛茶,碗蓋保香,碗託防燙。喝茶時,一手提託,一手握蓋,並用蓋順碗口由裏向外刮幾下,這樣一則可撥去浮在茶湯表面的泡沫,二則使茶味與添加食物相融,刮碗子茶的名稱也由此而生。

刮碗子茶用的多為普通炒青綠茶,沖泡茶時,除茶碗中放茶外,還放有冰糖與多種乾果,諸如蘋果乾、葡萄乾、柿餅、桃幹、紅棗、桂圓乾、枸杞子等,有的還要加上白菊花、芝麻之類,通常多達八種,故也有人美名其曰:"八寶茶"。由於刮碗子茶中食品種類較多,加之各種配料在茶湯中的浸出速度不同,因此,每次續水後喝起來的滋味是不很一樣的。一般説來,刮碗子茶用沸水沖泡,隨即加蓋,經5分鐘後開飲,第一泡以茶的滋味為主,主要是清香甘醇;第二泡因糖的作用,就有濃甜透香之感;第三泡開始,茶的滋味開始變淡,各種乾果的味道就應運而生,具體依所添的乾果而定。大抵説來,一杯刮碗子茶,能沖泡5-6次,甚至更多。

回族同胞認為,喝刮碗子茶次次有味,且次次不同,又能去膩生津,滋補強身,是一種甜美的養生茶。

10.蒙古族的鹹奶茶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及其邊緣的一些省、區,喝鹹奶茶是蒙古族人們的傳統飲茶習俗。在牧區,他們習慣於"一日三餐茶",卻往往是"一日一頓飯"。每日清晨,主婦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鍋鹹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蒙古族喜歡喝熱茶,早上,他們一邊喝茶,一邊吃炒米。將剩餘的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供隨時取飲。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鹹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蒙古族喝的鹹奶茶,用的多為青磚茶或黑磚茶,煮茶的器具是鐵鍋。製作時,應先把磚茶打碎,並將洗淨的鐵鍋置於火上,盛水2-3公斤,燒水至剛沸騰時,加入打碎的磚茶25克左右。當水再次沸騰5分鐘後,摻入奶,用量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稍加攪動,再加入適量鹽巴。等到整鍋鹹奶茶開始沸騰時,才算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飲。煮鹹奶茶的技術性很強,茶湯滋味的好壞,營養成分的多少,與用茶、加水、摻奶,以及加料次序的先後都有很大的關係。如茶葉放遲了,或者加茶和奶的次序顛倒了,茶味就會出不來。而煮茶時間過長,又會喪失茶香味。蒙古族同胞認為,只有器、茶、奶、鹽、温五者互相協調,才能製成鹹香可宜、美味可口的鹹奶茶來。為此,蒙古族婦女都練就了一手煮鹹奶茶的好手藝。大凡姑娘從懂事起,做母親的就會悉心向女兒傳授煮茶技藝。當姑娘出嫁時,在新婚燕爾之際,也得當着親朋好友的面,顯露一下煮茶的本領。要不,就會有缺少家教之嫌。

11.侗族、瑤族的打油茶

居住在雲南、貴州、湖南、廣西毗鄰地區的侗族、瑤族和這一地區的其他兄弟民族,他們世代相處,十分好客,相互之間雖習俗有別,但卻都喜歡喝油茶。因此,凡在喜慶佳節,或親朋貴客進門,總喜歡用做法講究,佐料精選的油茶款待客人。

做油茶,當地稱之為打油茶。打油茶一般經過四道程序。

首先是選茶:通常有兩種茶可供選用,一是經專門烘炒的末茶;二是剛從茶樹上採下的幼嫩梢,這可根據各人口味而定。

其次是選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黃豆、芝麻、糯粑、筍乾等,應預先製作好待用。

第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鍋底發熱,放適量食油入鍋,待油麪冒青煙時,立即投入適量茶葉入鍋翻炒,當茶葉發出清香時,加上少許芝麻、食鹽,再炒幾下,即放水加蓋,煮沸3-5分鐘,即可將油茶連湯帶料起鍋盛碗待喝。一般家庭自喝,這又香、又爽、又鮮的油茶已算打好了。

如果是打的油茶作慶典或宴請用的,那麼,還得進行第四道程序,即配茶。配茶就是將事先準備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備好。然後將油炒經煮而成的茶湯,撈出茶渣,趁熱倒入備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吃茶。

最後是奉茶,一般當主婦快要把油茶打好時,主人就會招待客人圍桌入坐。由於喝油茶是碗內加有許多食料,因此,還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説是喝油茶,還不如説吃油茶更為貼切。吃油茶時,客人為了表示對主人熱情好客的回敬,讚美油茶的鮮美可口,稱道主人的手藝不凡,總是邊喝、邊啜、邊嚼,在口中發出"嘖、嘖"聲響,還讚口不絕!

12.土家族的擂茶

在湘、鄂、川、黔的武陵山區一帶,居住着許多土家族同胞,千百年來,他們世代相傳,至今還保留着一種古老的吃茶法,這就是喝擂茶。

擂茶,又名三生湯,是用生葉(指從茶樹採下的新鮮茶葉)、生薑和生米仁等三種生原料經混和研碎加水後烹煮而成的湯,故而得名。相傳三國時,張飛帶兵進攻武陵壺頭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內),正值炎夏酷暑,當地正好瘟疫蔓延,張飛部下數百將士病倒,連張飛本人也不能倖免。正在危難之際,村中一位草醫郎中有感於張飛部屬紀律嚴明,秋毫無犯,便獻出祖傳除瘟祕方擂茶,結果茶(藥)到病除。其實,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濕發汗;米仁能健脾潤肺,和胃止火,所以,説擂茶是一帖治病良藥,是有科學道理的。

隨着時間的推移,與古代相比,現今的擂茶,在原料的選配上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今製作擂茶時,通常用的除茶葉外,再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另外,還要加些生薑、食鹽、胡椒粉之類。通常將茶和多種食品,以及佐料放在特製的陶製擂缽內,然後用硬木擂棍用力旋轉,使各種原料相互混合,再取出一一傾入碗中,用沸水沖泡,用調匙輕輕攪動幾下,即調成擂茶。少數地方也有省去擂研,將多種原料放入碗內,直接用沸水沖泡的,但沖茶的水必須是現沸現泡的。

土家族兄弟都有喝擂茶的習慣。一般人們中午幹活回家,在用餐前總以喝幾碗擂茶為快。有的老年人倘若一天不喝擂茶,就會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視喝擂茶如同吃飯一樣重要。不過,倘有親朋進門,那麼,在喝擂茶的同時,還必須設有幾碟茶點。茶點以清淡、香脆食品為主,諸如花生、薯片、瓜子、米花糖、炸魚片之類,以平添喝擂茶情趣。

13.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散居在我國西南地區,主要分佈在風光秀麗的雲南大理,這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過節、生辰壽誕、男婚女嫁、拜師學藝等喜慶日子裏,或是在親朋賓客來訪之際,都會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製作三道茶時,每道茶的製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樣的。

第一道茶,稱之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就要先吃苦"。製作時,先將水燒開。再由司茶者將一隻小砂罐置於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熱後,隨即取適量茶葉放入罐內,並不停地轉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茶葉"啪啪"作響,葉色轉黃,發出焦糖香時,立即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少傾,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入茶盅,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由於這種茶經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滋味苦澀,故而謂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飲而盡。

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許紅糖,待煮好的茶湯傾入盅內八分滿為止。這樣沏成的茶,甜中帶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麼事,只有吃得了苦,才會有甜香來"

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湯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quot;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

14.哈薩克族的奶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的哈薩克族,還有居住在這裏的維吾爾族、回族等兄弟民族,茶在他們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把它看成與吃飯一樣重要。他們的體會是"一日三餐有茶,提神清心,勞動有勁;三天無茶落肚,渾身乏力,懶得起牀"。

哈薩克族煮奶茶使用的器具,通常用的是鋁鍋或銅壺,喝茶用的大茶碗。煮奶時,先將茯磚茶打碎成小塊狀。同時,盛半鍋或半壺水加熱沸騰,隨着抓一把碎磚茶入內,待煮沸5分鐘左右,加入牛(羊)奶,用量約為茶湯的五分之一。輕輕攪動幾下,使茶湯與奶混和,再投入適量鹽巴,重新煮沸5-6分鐘即成。講究的人家,也有不加鹽巴而加食糖和核桃仁的。這樣才算把一鍋(壺)熱乎乎、香噴噴、油滋滋的奶茶煮好了,便可隨時供飲。

北疆民族兄弟習慣於一日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中老年還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如果有客從遠方來,那麼,主人就會立即迎客入帳,席地圍坐。好客的女主人當即在地上鋪一塊潔淨的白布,獻上烤羊肉、饢(一種用小麥面烤制而成的餅)、奶油、蜂蜜、蘋果等,再奉上一碗奶茶。如此,一邊談事敍誼,一邊喝茶進食,饒有風趣。

喝奶茶對初飲者來説,會感到滋味苦澀而不大習慣,但只要在高寒,缺蔬菜,食奶肉的北疆住上十天半月,就會感到喝奶茶實在是一種補充營養和去膩消食不可缺少的飲料,對於當地牧民。

15.苗族的八寶油茶湯

居住在鄂西、湘西、黔東北一帶的苗族,以及部分土家族人們,有喝油茶湯的習慣。他們説:"一日不喝油茶湯,滿桌酒菜都不香"。倘有賓客進門,他們更為用香脆可口,滋味無窮的八寶油茶湯款待。八寶油茶湯的製作比較複雜,先得將玉米(煮後晾乾)、黃豆、花生米、團散一種米麪薄餅)、豆腐乾丁、粉條等分別用茶油炸好,分裝入碗待用。

接着是炸茶,特別要把握好火候,這是製作的關鍵技術。具體做法是放適量茶油在鍋中,待鍋內的油冒出青煙時,放入適量茶葉和花椒翻炒,待茶葉色轉黃髮出焦糖香時,即可傾水入鍋,再放上薑絲。一旦鍋中水煮沸,再徐徐摻入少許冷水,等水再次煮沸時,加入適量食鹽和少許大蒜、胡椒之類,用勺稍加拌動,隨即將鍋中茶湯連同佐料,一一傾入盛有油炸食品的碗中,這樣就算把八寶油茶湯制好了。

待客敬油茶湯時,大凡有主婦用雙手托盤,盤中放上幾碗八寶油茶湯,每碗放上一隻調匙,彬彬有禮地敬奉客人。這種油茶湯,由於用料講究,製作精細,一碗到手,清香撲鼻,泌人肺腑。喝在口中,鮮美無比,滿嘴生香。它既解渴,又飽肚,還有特異風味,是我國飲茶技藝中的一朵奇葩。

茶具店茶器品牌標語:飲茶之道在於茗博

一、博遠茶精深茗揚天下,博採眾長。

二、精雕細琢,茗動天下。

三、茗博茶器,衝出生活品味

四、好茶配好具形風雅,氣自華!

五、細品方知味妙上品茶味須用上好茶具。

六、知味茗香,知心博器。

七、品茶就像品人生,茗博茶器。

八、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

九、品茗天下醇,茗博茶器行。

十、千年茶風古韻,一品茗博人生。

十一、好茗博,美人生。

十二、茗博之韻,茶香永存。

十三、品味茗博,享受生活。

十四、茗士風流,名士風流。

十五、茶風古韻融一體,茗博茶器樂相隨。

十六、茗博茶具,高雅凝聚。

十七、茶之道,幽深而濃厚。

十八、茗博煮心品天下香茗一品,博天下茶具選茗博,品茗雅趣多。

十九、茗香天下,博愛萬家。

二十、茶愛茶人,器宇不凡。

二十一、茗動天下,博雅古今。

二十二、尋茗博之器,結天下茶緣。

二十三、雅茗欣博賞,香茶賞美器。

二十四、彰顯瓷器風範,演繹自然生活。

二十五、用茗博茶器,品人生百味。

二十六、茶道情未了,茗博樂逍遙。

二十七、找茶具,選銘博。

二十八、品味千年文化,感知百味人生。

二十九、飲茶之道在於茗博。

三十、恬雅悠哉好生活,茶器選茗博。

三十一、茗之高雅,茶之博大,唯有茗博茶器!

三十二、千年茶葉千年香,千年茶具茗博響。

三十三、器中名品,“茶”有茗博。

三十四、茗情久遠,博藝相伴。

三十五、美女配英雄,茗壺泡茗茶。

三十六、杯具洗具,一網打盡。

三十七、形致雅,氣自華!

三十八、外具茶藝,內載茶理茗博茶器,品味生活!

三十九、走近茗香世界,走進博器天堂。

四十、器優雅,藏精華!

四十一、形優雅,氣自華!

四十二、茗香博器,快樂購想。

四十三、味領茗香,樂贏博器。

四十四、存心一茗,博通天茶。

四十五、一品茗清博古今若茶文化是一,那茶具便是二。

四十六、茗博茶具,精華大器。

四十七、茗博天下,壺裏乾坤。

四十八、精緻博雅,觸動身心!

四十九、型優雅,藏精華!

五十、茗中國茶,博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