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球是一种什么工具

石球是一种什么工具

石球是一种狩猎工具。石球又称为球形石、飞石索,重量超过1000克,直径9厘米左右,而且外形相当圆,是比弓箭更为古老的一种狩猎工具。在旧石器时代,当时的居民用以掷击野兽,或系在飞石索上猎取动物。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石球是一种古代的战争工具。它通常是由石头制成的球形物体,用于投掷或投射。石球在古代战争中经常被用作投射武器,用于攻击敌人的城墙、堡垒或人群。石球的大小和重量因用途而异,有些较小的石球可以被单人投掷,而其他更大更重的石球则需要使用弩机或投石机等工具来投掷。石球在古代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攻城战和围攻战中的常见武器之一。

石球是一种什么工具?

石球是一种狩猎工具。

我们知道,狩猎是人类早期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弓箭、猎、罗网等狩猎工具出现之前,原始人类猎取动物只有一些非常简单的方法,近距离的用棒子敲,远距离的就用石头砸。最早抛砸猎物的石头可能是就地捡拾的石块儿,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依靠就地捡拾石块是那么的靠不住—因为在许多发现猎物的地方并不一定有合适的石块。

于是,专业狩猎的人们就开始有目的制造投掷猎物的石块。这种制造出来的石块,为适合手掌把握,都被打制或磨制成了圆球形,这就是石器里的一个独特类型—“石球”。在商洛市博物馆展厅里,就陈列着几枚这样的石球,用实物记录和展示着商洛境内原始人类掷击猎物的生动画面。

石球加工方式

石球一般由河水冲刷形成的砾石、自然风化崩解的石块、以及人们加工其他石器遗留的“石核”加工而成。在当时的生产力的条件下,要制作这样一个石球,并不容易,首先是用一块较为坚硬的石头对要加工为石球的石料进行敲打,让它适应使用者手掌的大小,大致成为可握持的块状。

接下来,把初步成型的石块放在石砧上,把过于锋利的棱角砸掉,使它更接近球形——至此,“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球”基本上就完成了。

进入新石器时代,要制作磨制石器,还需要两道工序:把石球上的棱角与坑疤修平,然后在其他石头上反复研磨,直到把石球磨制到滚圆为止。焦村遗址出土的石球应该属于“新石器”中晚期的器物,至少采用了三道加工工序。

旧石器时代石球是一种什么工具

旧石器时代石球是一种石质球状工具,也是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传统工具之一,是许家窑文化中最富特色的器物,最大的重1.5千克,最小的重100克,直径为5~10厘米不等,它可直接投掷野兽,中小型的石球可用作飞石索。

旧石器时代石球是一种石质球状工具,也是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传统工具之一,是许家窑文化中最富特色的器物,最大的重1.5千克,最小的重100克,直径为5~10厘米不等,它可直接投掷野兽,中小型的石球可用作飞石索。

石球的制作技巧:

石球是许家窑文化中最富特色的器物,仅在1976年的发掘中,就发现了1059件,其中最大的重1.5千克,最小的重100克,直径为5~10厘米不等。粗大的石球可直接投掷野兽,中小型的石球可用作飞石索。飞石索的使用方法是:用兽皮或植物纤维做成一兜,兜的两头拴两根绳子,兜里放石球,使用时甩起绳子,使石球抡起来,而后松开一根绳索,将兜中的石球对准猎物飞出,有效射程可达50~60米。出土石球的同时,还发现大量动物化石,有野马、披毛犀和羚羊等,仅野马化石就有300多匹是许家窑人用石球猎获野马的有力证据。

旧石器时代石球是一种什么工具?

旧石器时代粗大的石球可直接投掷野兽,中小型的石球可用作飞石索。

石球乃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传统工具之一。石球是许家窑文化中最富特色的器物,仅在1976年的发掘中,就发现了1059件,其中最大的重1.5千克,最小的重100克,直径为5~10厘米不等。

石球就是一种圆形或者圆饼形的石质球状工具,一般来说是经过打制或者琢制而成,是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最为流行的生产生活工具之一。

旧石器时代石球简介

石球的大小不一,一般来说大者直径可达近二十厘米,小的直径仅有几厘米,因此石球的重量也不一致,作为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

石球的具体用法将石球绑在绳子上,用力扔出,可以重伤甚至砸死几十米外正在奔跑的动物。甚至在现代许多以狩猎采集生活为主的原始部落中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捕猎,这种工具在当地被称作飞石索。

在旧石器时代石球是一种什么工具?

石球乃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传统工具之一。石球是许家窑文化中最富特色的器物,仅在1976年的发掘中,就发现了1059件,其中最大的重1.5千克,最小的重100克,直径为5~10厘米不等。

粗大的石球可直接投掷野兽,中小型的石球可用作飞石索。出土石球的同时,还发现大量动物化石,有野马、披毛犀和羚羊等,仅野马化石就有300多匹,是许家窑人用石球猎获野马的有力证据。

许家窑遗址

上世纪70年代,在原阳高县古城公社许家窑村东南1公里的梨益沟西岸的断崖上,考古人员发现了1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这处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文化遗物最为丰富和规模最大的古人类遗址,是旧石器文化的标尺性地点。

至此,许家窑遗址“抖落”满身的浮尘,放射出璀璨的文化之光。

许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球有哪些特色?

许家窑文化中出土石球,发现的数量多达1000多个,最大的重2000克,最小的重90克。石球是北京人文化中所没有的。

当时制造石球要先拣取较好的砾石,打击成粗略的球形,再反转打击去掉棱,使它成为荒坯,然后左、右手各持一个荒坯对敲把坑疤去掉,做成滚圆的石球。许家窑人制造石球的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石球在使用时要用棍棒或绳兜进行投掷。用这种方法狩猎有很大威力,能猎取比较凶猛的和距猎人较远的野兽。

石球不但可以是旧石器时代具有典型意义的狩猎工具,同时,也可用来打制石器、砸击坚果和动物骨骼。石球的大量制造、使用,与细小型石器的大量存在是许家窑人以狩猎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反映。

旧石器时代中期石球的作用

石球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中常见的石器类型之一。这种石器类型,从旧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到旧石器时代...

石球。关于石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崔乐泉教授有关精彩的描述:“据

考古学者推测,这种石球既有敲击(如敲骨吸髓)的功能,又是狩猎的武器,而主要的是以后者的应用较广泛。据研究,这种使用方法可能有3种:一是以手直接投击猎物,二是绊兽索,三是飞石索。尤其是飞石索,根据

民族学的资料,包括单股、双股和三股三种形式。其中单股飞石索长1.7m,一头握在手中,一头拴有石球,投掷时先用右臂使其旋转,然后向狩猎目标投去,石球引索而出,可以击伤或猎物。双股飞石索长1.3m,中间编一个凹兜供盛石球之用,使用时,把飞石索两端握在手里,利用旋转将石球甩出去,有效射程达50-60m,远者可达100m。三股飞石索的特点是每股索拴一个石球,例如南美印第安人常在骑着的快马上,借助于马屁飞奔的速度和手臂摇动的力量,在头顶上空舞动拴有最小石球的那股绳索,猛力发射。有时可连续发出四五副,能将70米外的野马腿缠住或者击断马腿,给野兽以致命的打击”。 石球的使用在旧石器时代具有重大意义。对石球来说,“敲骨吸髓”的功能不会比石钻、砍砸器更强大。旧石器时代石球工具的制作代表着最高生产力和最高科学技术水平,其制作有着相当难度。既然已有用来敲击的工具,再去发明制作同样功能的石球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但是,把石球用来远程狩猎,打击命中远处的目标,石球有着其他同时代石球工具不可比拟的。球体在空中运行时的旋转,既能减小风阻。又能提高运行稳定性,石球的命中率和打击效度远远高于不规则形状的石器。另外,“从最初的直接以手投掷的方式来打击野兽,到利用一定的辅助工具投掷行球,不但延长了人的手臂,而且增加了射程。更重要的是,在掌握理论发挥和动作方法的同时,人们在自身和工具之间的协调关系及投掷的技巧上更加注意总结经验,后世投掷运动中的一些要素可以说已初步显示出来”。如果单手换成双手来旋转投掷,似乎就可以看到今题链球运动的身影。此文由

才子城职称论文网搜集整理。

古代没有弹簧, 抛石机是怎么弹出去的?

在自然界中,人类并不是最强大的,但却是最聪明的,因而才能够成为取得令人瞩目的文明成就。早在原始社会时,古人便已经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来提升自己的“武力值”,用于猎杀动物和击败敌人。

谈及抛石机这样的“黑科技”,不得不对一件古人的狩猎工具:石球。

顾名思义,石湫便是用石头制成的球状物。这种工具大概是经由石块发展而来的,是用于投射的武器。在许家窑—侯家窑遗址中,曾出土有大量大小不等的石球。

如图所示,这类石球看起来颇似后来的“炮弹”。当时古人在狩猎时,便是成群结队地携带弓箭和石球,与猎物进行搏斗。关于石球的用法,学界存在多种说法,除了直接用以手抛外,还有栓绳投掷说。将石球拴起来铆足力气投出,大体可以视为后世投石机的雏形。

至迟到战国时,我国已经出现了用于攻城拔寨的抛石机。与此前手工投掷不同,这种大型器械成了战场上的大杀器,可以在中远距离抛掷大型石块,用于击溃城垣和重创守城敌人。不过,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尚无弹性超强的弹簧,古人是如何将石块投掷出去的呢?

其实,要理解这个问题,可以想类比下这个问题:古人在没有弹簧的情况下,不照样制造出了强弓硬弩这样的武器么?同样的道理,即便没有弹簧,但古人的智慧却往往能够创作出令人称赞的奇迹。

早期的抛石机,有单梢和多梢之分,均靠人力在远离抛石机的地方一同拉连在横杆上的梢来将石弹抛出。梢,也称炮梢,被架在大型的木架上,其一头用绳索栓着皮套,用于盛放石弹,另一头则系着许多绳套,用于供人拉拽。

抛石机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了杠杠原理,靠着人力突然拉拽,将另一端的石弹弹射出去,如同一个加长版的手臂一般。在实战过程中,抛石机也经过了不断的改良。

宋代以前的抛石机,主要是靠人力或畜力发射,即以强壮的士兵或战马同时向要发射的反方向突然用力,让另一端的石弹沿着抛物线的轨迹射出,从而打击敌人。

后来,随着蒙古军队的东征西讨,在攻打城池的过程中也重视起了抛石机。蒙古军队曾对抛石机进行改良,设计出了双弩背的复合弓结构,原理如同弩机,甚至可以用其发射燃油筒和特制的铁箭。

在征战西亚的过程中,蒙古人又接触到了一种配重式的投石机。这种投石机用重物取代了人力和畜力,多了一个绞盘,在使用时士兵先利用绞盘将重物升起,装上石弹后释放重物。这样的投石机又被称作“回回炮”。回回炮所用的理学远离更为复杂,但却得以减少了操作人员,还节省空间。

所以说,即便古代没有大型弹簧,但人们却在生产和实践中总结了许多知识,并将其用在发明和改良器械上。抛石机(投石机)这类战场上的大杀器,即便是放在今天,也同样具有相当大的威力。

遍布世界的石球是什么?

哥斯达黎加的森林沼泽并不是世界上唯一发现石球的地方。原联邦德国的瓦尔夫格堡、埃及的卡尔加、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和新墨西哥州,以及新西兰的墨埃拉·鲍尔达海滩,都曾发现过神秘的石球。在中国的山西省雁北地区和新疆的第三纪砂岩中,也曾发现过砂岩类石球。并且,在一些火山附近,人们也发现有石球。早在1930年,美国矿山工程师戈登就在墨西哥哈利斯科州一处银矿附近发现过一个大石球。接着,考古学家斯特林在其附近的阿梅卡山上发现一个更为壮观的“石球王国”。后来,美国地质学家史密斯进行考察,他认为,约4000万年前,阿梅卡曾发生过火山爆发。中国河南省信阳上天梯珍珠岩矿区的刘家冲流纹岩中,也有一处火山石球带。

这些神秘的石球到底从何而来呢?科学家们提出了种种假设。

美国的什克罗夫斯基等人就哥斯达黎加石球这样说:“一个十分自然的想法是,这些大小不同的圆球放在这里是有一定目的的。譬如说,它们代表天上不同的星球,彼此相隔的距离表示星球间的相对位置。这可能是宇宙来客给地球的纪念品,他们想向人类传递某种信息。”

也有一些考古学家断言石球是石器时代的人类创造的或是作为防御和狩猎的设施和工具,或是为某种宗教祭祀品。

但大多数科学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是大自然的天成之物。关于火山附近的石球,有不少科学家认为,可能与大熔岩的热力作用有关。但是,以上诸说的解释目前仍处于猜测状态而已。

猜一猜:我国古代蹴鞠用的球,曾用哪种材料制作?

动物膀胱。

唐宋时期蹴鞠最为繁荣,唐代开始使用充气的空心球,也就是动物膀胱充满气,外面八片皮革缝成圆形,使得蹴鞠用球更轻、更圆,加之玩法更多。

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

蹴鞠的起源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约十万年前的丁村文化遗址首先出土,四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遗址大量出现。石球最早是狩猎工具,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用脚踢的石球及镂空的陶球。蹴鞠传说为黄帝所作:“蹴鞠,传言黄帝所作(刘向《别录》)”。

明《太平清话》也记载:“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元囊,实以毛发”。是说蹴鞠始于黄帝,开始用于军事训练。鞠是用皮子做成圆形,里面装满毛发。战国帛书有黄帝杀死蚩尤以后,“充其胃以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的记载。

丛林石球是用什么工具加工制作?

位于中美洲南部的哥斯达黎加共和国,是一个美丽富饶的热带国家。境内大部分是山地和高原,北部和沿海为低地平原。在古代,曾经有3万多名印第安人栖息在这块土地上。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联合果品公司的地界标定人乔治·奇坦迁前往哥斯达黎加热带丛林中实地考察开辟香蕉园的可能性。在人迹罕至的三角洲丛林以及山谷和山坡上,他发现了约200个好似人工雕饰的石球。这些石球大小不等,大的直径有几十米,最小的直径也在两米以上,制作技艺精湛,堪称一绝。加拉卡地区有一处石球群多达45枚,另外两处分别有15枚和17枚,排列无一定规则,有的成直线,有的略成弧线。

据怪异现象专家米切尔·舒马克研究,有些石球显然是从山上滚落下来,碰巧排成直线的。

这些躺在不同地区,大小不一的石球,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科学家们对这些石球进行了详细认真的测量,发现这些石球表面上的各点的曲率几乎完全一样,简直是一些非常理想的圆球。这些石球有什么用,没有人能够加以正确的阐释。摆放在墓地东西两侧的石球可能代表太阳和月亮,或图腾标志,但这只是推测。有人戏称之为巨人玩的石球。据考查,这些谜一样的石球,差不多都是用坚固美观的花岗岩制作而成的。令科学家和考古工作者迷惑不解的是,这些石球所在地的附近并没有可以提供制作它的花岗岩石料,在其它地方也找不到任何原始制作者留下的踪迹。而对这样奇特的现象,使人们不得不提出一连串颇费猜测的难题: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制作了这些了不起的巨大石球?所必需的巨大石料如何运到这里?究竟用什么工具加工制作?对大石球作过周密调查的考古学家们都确认,这些石球的直径误差小于百分之一,准确度接近于球体的真圆度。从大石球精确的曲率可以知道,制作这些石球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几何学知识,具有高超的雕凿加工技术,还要有坚硬无比的加工工具以及精密的测量装置。否则,便无法想像他们能够完成这些杰作。

诚然,远在远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多数都是雕凿石头的巧匠能手。然而,有一点无疑必须肯定,琢磨如此硕大的石球必须付出艰巨的劳动,从来石、切割到打磨,每一道工序都要求不断地转动石块,要知道这些石球重达几十吨,这无论如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道这些大都几十米的石球就是他们祖先在缺乏任何测量仪器的情况下,运用原始简陋的操作工具一刀一刀地雕凿而成的吗?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在哥斯达黎加的印第安人中间,长期流传着古老的神奇传说,其中就有宇宙人曾经乘坐球形太空船降临这里的故事。因此,不少人在对上述奇迹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便猜想这些大石球与天外来客有着直接联系。依照他们的看法,这些天外来客降临这里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制作了这些大石球。并将它们按照一定的位置和距离进行了排列,布置成模拟某种空间天象的“星球模型”。这些大石球象征着天空中不同的星球,它们彼此之间相隔的距离,表示星球间的相对位置。

据说,天外来客试图利用这些石球组成的“星球模型”向地球上的人类传递某种信息。但是,今天有谁能理解这个“星球模型”的真正涵义呢?又有谁能知晓在这些大石球中,哪一个代表这些天外来客生活的故乡呢?正如乔治·舒马克最近在发表的评论中所说的那样:“哥斯达黎加石球名扬四海,但人们对它了解甚少。除非能找到不遭破坏的石球群,否则,这些圆圆的石头对我们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

哥斯达黎加的森林沼泽并不是世界上唯一发现石球的地方。比如,原联邦德国的瓦尔夫格堡、埃及的卡尔加、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和新墨西哥州,以及新西兰的墨埃拉·鲍尔达海滩,都曾发现过神秘的石球。在我国山西雁北地区和新疆的第三纪砂岩中,也曾发现过砂岩类石球。

并且,在一些火山附近,人们也发现有石球。早在1930年,美国矿山工程师戈登就在墨西哥哈利斯科州一处银矿附近发现过一个大石球。接着,考古学家斯特林在其附近的阿梅卡山上发现一个更为壮观的“石球王国”。后来,美国地质学家史密斯进行考察,他认为,约4000万年前,阿梅卡曾发生过火山爆发。我国河南信阳上天梯珍珠岩矿区的刘家冲流纹岩中,也有一处火山石球带。

这些神秘的石球到底从何而来呢?科学家们提出了种种假设。

“一个十分自然的想法是,这些大小不同的圆球放在这里是有一定目的的。譬如说,它们代表天上不同的星球,彼此相隔的距离表示星球间的相对位置。这可能是宇宙来客给地球的纪念品,他们想向人类传递某种信息。”这是美国的什克罗夫斯基等人就哥斯达黎加石球提出的有趣的解释。

也有一些考古学家断言石球是石器时代的人类创造的或是作为防御和狩猎的设施和工具,或是为某种宗教祭祀品。

但大多数科学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是大自然的天成之物。关于火山附近的石球,有不少科学家认为,可能与大熔岩的热力作用有关。但以上诸说的解释仍不足以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