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通假字始得西山宴游记古今异义词

始得西山宴游记通假字始得西山宴游记古今异义词

急需《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急需啊!《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通假字有戮人的戮,通戮;趣通趋古今义:颓然古义为醉醺醺的样子,今义为精神萎靡;然后古义为这样以后,今译为连词;于是古义为从此.今译为连词.这两个我比较清楚仅为参考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始得西山宴游记通假字

《始得西山宴游记》其中的通假字有僇和趣,古今异义的字和词有未始、累积、然后、于是、更、披、就、向、志、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柳宗元,他的代表作有《江雪》、《梦归赋》、《小石潭记》等。

作者简介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世人称他为“河东先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非常高,代表作有《江雪》、《渔翁》、《小石潭记》等。

通假字

1、“僇”通“戮”,刑辱的意思。

2、“趣”通“趋”,往,赴。

古今异义

1、未始:古义表示从来没有,今义表示没开始。

2、累积:古义表示重叠、积压,今义表示积累。

3、然后:古义表示这样、以后,今义是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

4、于是:古义是从此,从这时的意思,今义是连词,表示后事紧接着前一事。

5、更:古义是动词,更换交替的意思,今义则表示更加。

6、披:古义代表拨开,今义表示覆盖在肩背上。

7、就:古义代表接近,今义代表就是。

8、向:古义代表从前,今义代表朝。

9、志:古义代表记,今义代表志向、志气。

10、是:古义是代词,是这的意思,今义则是判断动词。

高中语文必修1始得西山宴游记字词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四字词

  高一语文学习大家要重视起来,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学习高一语文的时候要注重对知识点的掌握,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1始得西山宴游记字词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字词知识点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同“戮”,刑辱)

  (2)梦亦同趣(同“趋”,往,赴)

  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尽,走遍)

  (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

  (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

  (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3、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接着,表承接)

  (5)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倒下的样子;今义:形容破败的样子)

  (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4、一词多义

  穷

  (1)穷回溪(动词,寻求到尽头,引申为走遍)

  (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寻求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形容词,竭,尽,引申为尽头)

  梦

  (1)卧而梦(动词,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2)始指异之(副词,才)

  (3)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

  为

  (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5.字词解释

  (1)施施(yíyí)缓慢行走的样子

  (2)徒:随从

  (3)回溪:迂回曲折的溪涧

  (4)极:至

  (5)斫(zhuó)榛莽:砍伐丛生的草木

  (6)茅茷:茅草之类

  (7)攒蹙:聚集收缩

  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句型句子知识点

  一、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定语后置句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二、重点语句翻译

  (1)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文: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哪里。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认为凡是这个州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他们的边界;情怀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他们的尽头。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大学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点题词语是哪些?分别说明他们的作用?

一、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戮的意思) 2.梦亦同趣(通“趋”往,趋)

二、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作状)(每天)(名作动)(登上) 2.穷回溪(形作动)(穷尽)

3.无远不到(形作名)(远处) 4.卧而梦(名作动)(做梦)5.始指异之(形容词意动)(以……为奇异)

6.穷山之高而止(形作动)(穷尽)(形作名)(高处)

7.箕踞而遨(名作状)(像畚箕一样) 8.萦青绕白(形作名)(青天)(白云)

9.外与天际(名作动)(交会) 10.四望如一(数作状)(向四处)

11.而不知其所穷(形作动)(穷尽) 12.自远而至(形作名)(远处)

三、古今异义

1.居是州古(代词,这)今(判断动词) 2.其隙也 古(指公务之暇)今(空隙)

3.漫漫而游 古(没有目的)今((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4.日与其徒上高山古(随从)今(徒弟) 5.无远不到 古(无论)今(没有)

6.到则披早而坐 古(分开)今(覆盖或搭在肩上)

7.以为凡是州治山水有异态者 古(因此认为)今(认为)古(凡:所有,总共,是:代词,这)今(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8.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古(未尝,从来没有)今(没开始)

9.则凡数州之土壤 古(土地)今(土的名称

10.攒蹙累积 古(重叠,积压)今(积累)

11.颓然就醉 古(接近)(就是,只)

1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这样,以后)今(连词,表示接着)

1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先前)今(方向)

14.游于是乎始 古(从此)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15.故为之文以志 古(写)今(志气,志向)追答所以柳宗元散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题眼是“始得”二字,表达了第一次寻访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非常郑重地标明了游览西山以前的和这次游览西山的分界.

始得西山宴游记单字解释,重点字词翻译

一、单字解释:

1、恒:常常。

2、其:如果,连词。

3、穷:走到尽头。

4、隟:指空闲时间。

5、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6、觉:睡醒。

7、缘:沿着。

8、遨:游赏。

二、字词翻译:

1、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僇,通“戮”,耻辱。

2、惴栗:恐惧不安。惴,恐惧。栗,发抖。此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

3、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

4、漫漫而游:无拘无束地游。漫漫,不受拘束的样子。

5、其徒:那些同伴。徒,同一类的人,指爱好游览的人。

6、回溪:曲折溪流。

7、幽泉:深僻的泉水。

8、无远不到: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9、披草:分开草。披,用手分开。

10、倾壶:倒尽壶里的酒。倾,倒出来。

11、更相:互相。

12、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相同的乐趣。所极,所向往的境界。极,至,向往。

扩展资料

文章简介: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写作背景: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

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

文章赏析:

写始游西山时的心情及对西山景色总的评价:怪特。作者自称为“僇人”,即有罪之人。用“恒惴僳”(常常惊恐不安)三字概括自己被贬后的心情。这三个字既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又同下文游西山时陶醉一于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个开头,包含了许许多多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悲愤心情,当然其中就有一种无声的。自己是这样一种罪人的特殊身份,柳氏自被贬永州,时时感到屈辱、压抑,上失败,才华得不到施展,平生的抱负无法实现,于郁闷痛苦之中,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处境里,怀有这样的心情,因此当他游山玩水的时候,那种感受自然同那些风流闲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

他是要在游览中,排解内心的忧愤,在游览中忘却现实处境,想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寄托。因此,这个开头也是他游山玩水的缘由。首先写行动,在“行”“游”两个动词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两个重叠的形容词。“施施”“慢慢”,是漫步走着的样子,漫不经心的外在动作。通过外在动作的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日与其徒······无远不到”写始游西山前之所见,“到则披草而坐······起而归”写当时之所为和所感。“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意想中所到的境界,做梦也走到这种境界,这句话透露了作者表面上似乎沉醉于山林美酒之中,实际上内心深处的郁闷并未得到排解。哲时得不到施展的抱负仍然是梦寐以求,他希图借游乐饮酒以求忘优的目的没有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