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工夫制茶工艺步骤

坦洋工夫制茶工艺步骤

1. 遴选茶叶:选择质地新鲜、茶性鲜活、外形完整、色泽翠绿的茶叶。

2. 摆放茶叶:将茶叶均匀地铺在竹篮子或者竹席上。

3. 烤杀青:采用木炭火或电热炉,烤杀茶叶的酶活性,使茶叶失去水分、软化茶叶组织,达到杀青的效果。

4. 揉捻:将已经杀青的茶叶揉捻成条状,让茶叶的纤维组织受到破坏。

5. 减水造型:将揉捻的茶叶按形状摆放,减少茶叶水分,进行二次做型。

6. 烘干:采用木炭火或电热炉进行烘干,使茶叶芳香气味浓郁、色泽稳定、呈现出佳美的形态。

7. 成品整理:将烤干的茶叶摆放在约200克装的竹片盒中,包裹密封,放在通风干燥地方保存,以免回潮变质。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坦洋工夫是什么茶(图文)

      坦洋工夫是福建省三大工夫红茶之一,原产于福安境内的坦洋村,曾以产地分布最广、产量、出口最多而名列“闽红”之首。

      坦洋工夫的制作工艺可以分为四种: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传统机械制作工艺、新工艺、创新工艺。

      传统手工工艺的制作流程分为:萎凋、揉捻、发酵、焙笼烘干。在解放之前,当时福安地区茶叶生产设备极其落后,所制红茶全部由手工制作而成,采用这种工艺制出的坦洋工夫茶,闻起来带着淡淡的炭火松香,入口后是桂圆的滋味,也就是享誉英伦、驰名中外的“桂香茶”。

      传统机械制作工艺与传统手工最大的区别是引进和改进制茶机械。因为机械化生产,茶味产生了变化,这个时期的香气慢慢出现了焦糖香与薯香,新工艺在毛茶初制工艺方面,基本流程与上述传统工艺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降低了发酵程度,保留了茶叶中的很大一部分活性成分,提倡后发酵,这种工艺之下的坦洋工夫滋味非常丰富,而且窖藏陈放之后的口感滋味特别爽滑。

      创新工艺其实是近年来花香型产品大受市场欢迎下研制出来的,这个工艺其实是融合了乌龙茶制作的一道摇青工艺,所制成坦洋工夫兼具红茶的甜与乌龙茶的韵,深受诸多女性的喜爱。

      重要步骤提示:

      1、原产地:福安坦洋村。

      2、制作工艺: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传统机械制作工艺、新工艺、创新工艺。

      3、传统工艺:萎凋、揉捻、发酵、焙笼烘干。

制茶为什么叫炒青

问题一:制茶为什么叫做炒青 六大茶类的制造工艺简介:

(一)绿茶制造工艺

绿茶的加工,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其中关键在于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杀青。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了绿茶的品质特征。

(1)杀青

杀青对绿茶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随着水分的蒸发,鲜叶中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消失,从而是茶叶香气得到改善。

除特种茶外,该过程均在杀青机中进行。影响杀青质量的因素有杀青温度、投叶量、杀青机种类、时间、杀青方式等。它们是一个整体,互相牵连制约。

(2)揉捻

揉捻是绿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制绿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与热揉之分。所谓冷揉,即杀青叶经过摊凉后揉捻;热揉则是杀青叶不经摊凉而趁热进行的揉捻。嫩叶宜冷揉以保持黄绿明亮之汤色于嫩绿的叶底,老叶宜热揉以利于条索紧结,减少碎末。

目前,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外,大宗绿茶的揉捻作业已实现机械化。

(3)干燥

干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

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晒干三种形式。绿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干,然后再进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叶,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会在炒干机的锅内很快结成团块,茶汁易粘结锅壁。故此,茶叶先进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锅炒的要求。

(二)红茶制造工艺

我国红茶包括工夫红茶、红碎茶和小种红茶,其制法大同小异,都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各种红茶的品质特点都是红汤红叶,色香味的形成都有类似的化学变化过程,只是变化的条件、程度上存在差异而已。下文以工夫红茶为例,简介红茶的制造工艺。

(1)萎凋

萎凋是指鲜叶经过一段时间失水,使一定硬脆的梗叶成萎蔫凋谢状况的过程,是红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经过萎凋,可适当蒸发水分,叶片柔软,韧性增强,便于造形。此外,这一过程和使青草味消失,茶叶清香欲现,是形成红茶香气的重要加工阶段。萎凋方法有自然萎凋和萎凋槽萎凋两种。自然萎凋即将茶叶薄摊在室内或室外阳光不太强处,搁放一定的时间。萎凋槽萎凋是将鲜叶置于通气槽体中,通以热空气,以加速萎凋过程,这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萎凋方法。

(2)揉捻

红茶揉捻的目的,与绿茶相同,茶叶在揉捻过程中成形并增进色香味浓度,同时,由于叶细胞被破坏,便于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必要的氧化,利于发酵的顺利进行。

(3)发酵

发酵是红茶制作的独特阶段,经过发酵,叶色由绿变红,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其机理是叶子在揉捻作用下,组织细胞膜结构收到破坏,透性增大,使多酚类物质与氧化酶充分接触,在酶促作用下产生氧化聚合作用,其它化学成分亦相应发生深刻变化,使绿色的茶叶产生红变,形成红茶的色香味品质。目前普遍使用发酵机控制温度和时间进行发酵。发酵适度,嫩叶色泽红匀,老叶红里泛青,青草气消失,具有熟果香。

(4)干燥

干燥是将发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温烘焙,迅速蒸发水分,达到保质干度的过程。其目的有三:利用高温迅速钝化酶的活性,停止发酵;蒸发水分,缩小体积,固定外形,保持干度以防霉变;散发大部分低沸点青草气味,激化并保留高沸点芳香物质,获得红茶特有的甜香。

(三)乌龙茶的制作工艺

乌龙茶的制造,其工序概括起来可分为:......>>

问题二:制茶为什么叫炒青 茶叶是青色的,要经过炒这一工序。所以就叫炒青啦。

绿茶,属不发酵茶类。绿茶的制做加工工艺基本上分四个步骤,即采青、杀青、揉捻、干燥。采青是指采摘茶青的过程。茶青的采摘有严格的标准,芽叶的老嫩程度熟、匀整程度,以及采摘的时间等,都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杀青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加热杀青,二是蒸气杀毒。以蒸汽杀青的绿茶称之为“蒸青绿茶”。蒸青绿茶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古老品种,早在唐、宋时代就生产,如湖北恩施的“恩施玉露”。江苏宜兴的“阳羡茶”以及湖北当阳的“仙人掌茶”等。日本茶道所用的即是延用了我国唐宋时期的蒸青绿茶加工法。

用干燥方式加工绿茶的方式有三种,即炒干、烘干或晒干,又分别叫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炒青绿茶又可细分为长炒青、圆炒青、细嫩妙青等,绿茶中最知名的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均属细嫩炒青。?

烘青绿茶,是将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尔后烘干的绿茶,如太平猴魁、敬亭绿雪等。晒着绿茶,是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后,利用日光晒干的绿茶,代表性的品种有滇青、陕青等,晒青绿茶一场分以散茶形式销售外,多制成紧压茶,如沱茶、饼茶、青砖等,销往祖国边疆。?

问题三:制茶为什么叫炒青跟制茶过程有关系吗 绿茶杀青

杀青对绿茶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随着水分的蒸发,鲜叶中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消失,从而是茶叶香气得到改善。

除特种茶外,该过程均在杀青机中进行。影响杀青质量的因素有杀青温度、投叶量、杀青机种类、时间、杀青方式等。它们是一个整体,互相牵连制约。

炒青

乌龙茶的内质已在做青阶段基本形成,炒青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工序,它象绿茶的杀青一样,主要是抑制鲜叶中的酶的活性,控制氧化进程,防止叶子继续红变,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质。其次,是低沸点青草气挥发和转化,形成馥郁的茶香。同时通过湿热作用破坏部分叶绿素,使叶片黄绿而亮。此外,还可挥发一部分水分,使叶子柔软,便于揉捻。

问题四:制茶为什么叫抄青? 炒青:茶青萎凋至适当程度即以高温炒青破坏叶中酵素活性停止发酵的继续进行,并可除去鲜叶中的臭青味,而鲜叶亦因水分的蒸散而便于揉捻。炒青只是制茶工艺的一个阶段。完整的制茶工艺你去下面的网页看看。 woosee/...yi

问题五:什么是炒青茶?它有什么特点? 炒青绿茶因干燥方式采用炒干而得名。按外形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三类。长炒青形似眉毛,又称为眉茶。圆炒青外贰如颗粒,又称为珠茶。扁炒青又称为扁形茶。长炒青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结,色泽绿润,香高持久,滋味浓郁,汤色、叶底黄亮。圆炒青有外形圆紧如珠、香高味浓、耐泡等品质特点。扁炒青成品扁平光滑、香鲜味醇。特征   品质特征是,条索紧结光润,汤色、叶底碧绿,香气鲜锐,滋味浓厚而富有收敛性,耐冲泡。   炒青绿茶的主要品种,有眉茶、珠茶、西湖龙井、老竹大方、碧螺春、蒙顶甘露、都匀毛尖、六安瓜片等。

问题六:茶的几种制作工艺炒青、烘青、晒青,有什么不一样 茶的几种制作工艺炒青、烘青、晒青都是指制茶流程番炒互的杀青工艺,炒青是把茶青在锅中翻炒完成杀青;烘青是把茶青在热风滚筒机翻滚加热完成杀青;晒青是把茶青在太阳光照下翻晒完成杀青。

一般炒青、烘青用于制作绿茶,晒青用于制作普洱茶。

问题七:制茶为什么叫炒菜?快! 是炒青吧。炒青是一个术语,是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在锅中使茶叶痿凋的手法,通过人工的揉捻另茶叶水分快常蒸发,阻断了茶叶发酵的过程,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的工序。是制茶史上一个大的飞跃。

茶青在室内静置与翻拌,直至草菁味渐失,而香气微扬时,且制茶师认为发酵已发适中后,即可准备杀青(或称为炒青)。杀青的目的,就是以高温来破坏酵素的活性,抑制茶叶继续发酵,以免使得香气散失而保有半发酵茶类特有的香味。同时也因杀青时叶中水分的大量蒸散,使叶质变柔软,以利于揉捻成型及干 燥的处理。在杀青机未发明前,茶农们炒青只得用双手在锅中翻炒,此即炒青”得名之由来。天气凉爽还无所谓,大热天时其燠热难当,则是相当辛苦。现代用杀青机来杀青就较方便了,其温度约在160℃-180℃左右,可以随意调整,温度也较易控制,但仍需要相当的经验。炒青的时间必须控制得恰好,茶青要炒透,才可使茶叶香气高、水色青。起锅太早,茶青未熟透,则成茶将带有草青味 ;炒青过度,叶缘即有刺手的感觉,甚至炒焦味,任由怎么泡,也无法除去。一般包种茶类的炒青--揉捻--解块--与烘焙等程序重复都 不止一次,条型包种茶(如文山包种)通常是一至两回,球型或半球型包种茶(冻顶茶、松柏长青茶、明德茶及铁观音等),通常均须三至五回的团揉与复炒,一直炒到叶征柔软,接近成熟时,才可起锅。乌龙茶类因萎凋及发酵的程度较包种为重所以茶叶在炒青前的水分含量较包种少,因此炒青的火候就较包种茶低,大约是包种火力的八成左右。再加上乌龙茶尤其是高极品的膨胀风茶重视白芽有无,不重视外观条索的紧结与否,所以炒青--揉捻--或团揉--解块--再烘焙等动作的火候力度稍低。

问题八:炒青茶和蒸青茶的区别 炒青绿茶因干燥方式采用炒干而得名。按外形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三类。长炒青形似眉毛,又称为眉茶。圆炒青外形如颗粒,又称为珠茶。扁炒青又称为扁形茶。长炒青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结,色泽绿润,香高持久,滋味浓郁,汤色、叶底黄亮。圆炒青有外形圆紧如珠、香高味浓、耐泡等品质特点。扁炒青成品扁平光滑、香鲜味醇,如西湖龙井。

【加工过程】

我国茶叶生产,以绿茶为最早。自唐代我国便采绩蒸汽杀青的方法制造团茶,到了宋代又进而改为蒸青散茶。到了明代,我国又发明了炒青制法,此后便逐渐淘汰了蒸青。

我国目前所采用的绿茶加工过程是:鲜叶 ① 杀青 ② 揉捻 ③ 干燥

ke./view/501583

蒸青是利用蒸汽量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形成千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的:‘三绿”的品质特征,但香气较闷带青气,涩味也较重,不及锅炒杀青绿茶那样鲜爽。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我国从80年代中期以来,也生产少量蒸青绿茶。主要品种有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中国煎茶,产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南宋时出现的佛家茶仪中所使用的即是蒸青的一种“抹茶”。当时浙江余姚径山寺的径山茶宴,经来访的日本僧人的归国传播,启发了日本“茶道”的兴起。至今日式“茶道”所用仍是蒸青绿茶。

水云玉露为蒸青绿茶,现已有聪明之赴山清水秀无污染的大别山区,与当地茶场合作开发研制山茶叶新品,以此为盛世茶艺复兴尽绵薄之力。

水云玉露具有“色绿、汤绿、叶绿”三绿特点,外形均匀,纤细挺直如针,汤色翠绿诱人,如玉如露,香气清悠,沁人心脾。初啜清淡,回味甘甜,继之醇厚鲜爽,令人心旷神怡。且由于其特殊的制造工艺,使其具有洁净卫生、营养丰富等独特之处,实为延年益寿、抗病防癌之茶中佳品!

ke./view/501582

三大功夫茶是哪几种茶

三大功夫茶是指政和工夫茶、坦洋工夫、白琳工夫三类功夫茶。

政和工夫:政和工夫产于政和县,创制于1874年,前身是“遂应场仙岩工夫”,以小叶茶制成红茶俗称“小红”。

坦洋工夫: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丽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

白琳工夫:白琳工夫产于福鼎市境内的太姥山,兴起于19世纪50年代前后,以主产地福鼎市白琳镇,命名“白琳工夫”,其以高超的纯手工制作工艺和独特优质的产质,在海内外享有盛名,是闽红三大工夫之一。

扩展资料:

白琳工夫多以福鼎大白茶,大毫茶品种采制。外形条索细长,稍带弯曲,色泽黄黑,带金白毫,香气毫香显,具甘草香,汤色浅黄红亮,滋味清鲜醇和,叶底鲜红带黄。

政和工夫外形条索肥壮,金毫尖多,色泽乌褐油润,内质香气高而浓烈带甜香,汤色红艳,金圈显目,滋味醇厚甘甜,叶底鲜嫩匀整,呈红铜色。

坦洋工夫外形条索紧结整齐,叶色润泽,毫尖金黄,香气高锐持久,内质清鲜甜和,甘爽醇厚,汤色红艳呈深金,叶底红匀光润,滋味醇厚,略带桂圆香气。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政和工夫茶

百度百科-坦洋工夫

百度百科-白琳工夫

制茶的过程、和工艺(详细的 谢谢)

不同的茶叶制作工序也不同,以绿茶为例制作工艺如下:

1、采摘

采摘是用食指与姆指挟住叶间幼梗的中部,藉两指的弹力将茶叶摘断,采摘时间以中午十二时至下午三时前较佳,不同的茶采摘部位也不同,则另有单人式、双人式采茶机,可利用机械采茶,既省力且快速。

2、日光萎凋

采摘下来之茶须于日光下摊晒,减少细胞水分含量,降低其活性并除去细胞膜之半透性,搅拌后摊平于笳苈上。

3、杀青是通过高温破坏和钝化鲜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鲜叶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发鲜叶部分水分,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形,同时散发青臭味,促进良好香气的形成。

4、揉捻通过揉捻形成其紧结弯曲的外形,并对内质改善也有所影响。揉捻可以卷紧茶条,缩小体积,破坏叶组织、物质转变。

5、干燥是利用干燥机以热风烘干揉捻后之茶叶,使其含水量低于百分之四,利于贮藏运销。

灵芝红茶怎么泡

  茶叶是每一个家庭都有的饮品,家中迎客,主人都会拿出家中的好茶来招待。灵芝红茶怎么泡?下面是我分享的经验,一起来看一下吧。

   茶具

  品茶之前我们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茶具,品饮灵芝红茶,最好选用白瓷茶具。泡具最好用盖碗(瓯),便于去沫、闻香、鉴赏叶底;饮杯尽量小点,小而精,以便每回细品真味。如果注重与友人品饮的情调,也可采用玻璃器皿茶具,对很多痴迷灵芝红茶汤色之美的人而言,晶莹剔透的上好玻璃茶具是最好的选择。

   泡茶

  品茗品的是传统文化,品饮灵芝红茶的每个细节,都是一种蕴含美感的艺术。取灵芝红茶1泡,放入盖鸥中,这样的茶用量适于三、五个茶友品饮。

   1、玉潭揽月

  净杯,用开水洗净茶具。

   2、皇后沐浴

  洗茶,用开水冲洗一遍灵芝红茶。

   3、云桂飘香

  闻香,一手托起洗后的茶瓯,伸往客人跟前,以另一手煽动殴口,让对方闻得茶香,或让客人自行闻香。

   4、骏马登程

  冲茶,水壶烧开后,提壶高冲,把开水冲入盖殴,并使茶叶转动,以便均匀出汤。

   5、玉笔金峰

  刮沫,用瓯盖轻刮符沫,使茶汤保持清纯,呈现金峰挺秀的茶形。

   6、清溪飞凤

  倒茶,冲茶一分钟类,抬臂旋腕,将瓯中茶水依次注入并列的小茶杯里。

   7、茗门瑰秀

  看汤,观赏杯中茶汤的红艳程度,茶杯边缘形成金黄圈的,是好茶。

   8、醉龙颜

  品饮,先闻香,再细品,其滋味之美妙,足以令天子醉入其中。

   9、金鲤朝天

  赏底,鉴赏叶底色泽,好茶的叶底是呈古铜色或青铜色。

   品饮技巧

   1、用茶量

  正常品饮时,一泡灵芝红茶的用量以5克为宜。

   2、出水时间

  冲泡时出水要快,茶在欧中的不可久泡,久泡的茶苦味重。

   3、最适饮温度

  灵芝红茶是采用坦洋工夫制茶工艺制成,所以温度低点儿会更好喝。稍凉时再细品,才能品出人间佳茗最温润的底蕴。

  与友人共品灵芝红茶既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是修身养性的一个方式。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的'一系列过程,围坐在茶几旁的人们神经自然而然地放松,内心也会变得平和。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潜移默化间增进友谊,美心修德,重拾礼法的作用,灵芝红茶成为了众多品性高雅人士的上佳待客之选。

   拓展阅读:灵芝红茶功效

  一、抗肿瘤

  灵芝可通过促进白细胞介素-2的生成,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升人体的造血能力尤其是白细胞的指标水平,从而预防和抑制癌细胞的发生和发展。

  二、保肝解毒

  灵芝能促进肝脏对药物、毒素的代谢,并可有效改善肝功能,使其相关指标趋于正常。

  三、调节血管系统

  灵芝能有效地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环,增强心肌氧和能量的供给;灵芝可明显降低血胆固醇、脂蛋白和甘油三脂,并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还可改善微循环,阻止血小板聚集。

  四、抗衰老

  灵芝所含的多糖、多肽等,能促进和调整免疫功能;调节代谢平衡,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抗自由基,还能显著促进细胞核内DNA的合成能力,增加细胞的代数。具有非常显著的延缓衰老功效。

  五、抗神经衰弱

  传统医学称灵芝能“安神”、“增智慧”、“不忘”。现代医学证实,灵芝对神经衰弱、失眠有显著效果,能有效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镇静安神作用明显

  六、调节高血压

  据一医院报告,将灵芝用于18例高血压者,总有效率达88.9%。另有报道,将灵芝用于高血压30例,总有效率为88.3%。

  七、调节糖尿病

  服用灵芝可改善血糖、尿糖症状,能取代或减少胰岛素用量。灵芝中水溶性多糖。可减轻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程度。

  八、镇咳、祛痰、平喘

  灵芝对于缓解慢性支气管炎的咳、痰、喘症状及防止喘息发作有显著效果。

  九、抗过敏实验证明

  灵芝可阻断过敏反应介质的释放,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对反应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较好的效果。

  十、美容养颜

  灵芝可改善微循环、清除皮肤色素、提高身体机能、保持年轻态,使人容光焕发,青春长驻。

坦洋工夫的发展历程

坦洋工夫屡屡为国争光:当年清朝深受鸦片毒害,华夏财富源源不断被掠往英伦三岛,但令人骄傲的坦洋工夫,却能从大不列颠帝国虎口夺食,为中国争回无数真金白银;公元1915年,其声誉更达到一个历史巅峰:与国酒茅台一起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实乃工夫不负有心人,坦洋工夫亦醉迷天下爱茶人!

1371年(明洪武四年),福安坦洋村民发现野生“坦洋菜茶”。

1851年(清咸丰元年),福安坦洋村胡氏成功试制“坦洋工夫”红茶。

1875年(光绪元年),安徽籍闽官徐干臣返乡,将坦洋工夫种苗及工艺带回祁门,始创“祁红”,其后,坦洋工夫工艺又由祁门传到云南,称“滇红”。

清代·坦洋工夫成为英国王室特供茶。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2007年11月,中国申奥第一茶。

2008年2月,“坦洋工夫”成功注册为“中国证明商标”。

2009年3月,“坦洋工夫”成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2009年10月,“坦洋工夫”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国家标准,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标准的本土产品。

2010年1月“坦洋工夫”获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4月,福建新坦洋茶业集团代表“坦洋工夫”再次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2015年7月,“坦洋工夫”成为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球合作伙伴”和“指定用茶” 一个世纪前,一个威慑世界的百年红茶老字号——“坦洋工夫”,以高贵品质征服英伦三岛,与贵州茅台酒同夺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跻身国际名茶之列。但后来,它却盛极而衰,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惊叹和难解的遗憾。

一个世纪后,在的扶持下,“坦洋工夫”重新绽放生机,借助海西建设和即将开幕的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东风,复兴的浪潮,已经挟着雷霆之势席卷而来。

这期间,起起落落的世纪故事,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传奇,就让我们泡一壶浓浓的“坦洋工夫”,在清鲜甘甜的茶香中,听福安茶人们讲述坦洋工夫的前世今生。 福安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之乡,是全国第二大茶叶主产市(县)、最大的绿茶、花茶主产区和红茶原产地。但说起当地的茶叶品牌,福安人必称“坦洋工夫”。“坦洋工夫”的辉煌历史,是所有福安茶人心中的骄傲和光荣,也是梦想的起源。

1851年,“坦洋工夫”在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倍受西方市场的青睐。此后,大批商贾慕名而来,入山求市,著名茶行相继崛起,一时声名远播,驰名中外。18世纪,红茶在英国流行,“坦洋工夫”以其高贵品质征服英伦三岛,成为英国皇室的专用茶叶。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国酒贵州茅台同时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成为当时欧洲的流行饮品,跻身国际名茶品牌之列,畅销20几个国家。

最辉煌的时候,“坦洋工夫”每年制干茶两万多箱,茶叶收购的范围方圆几百公里。当时,从国外写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只要直书“中国坦洋”,便可准确无误地抵达收信人手中,其名声甚至盖过“中国福建”。

但是,从二十三年起,“坦洋工夫”却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陷入沉寂。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扶持茶区生产,“坦洋工夫”产量一度创出历史最高水平,可惜好景不长。70年代,绿茶开始受到大众的热情追捧,坦洋茶区由“红”改“绿”,仅在坦洋和邻近的几个村保留生产少量工夫红茶出口,年产仅100吨。

这一改便是30多年。 进入新世纪,国内茶叶市场迅速升温,名茶林立,但“坦洋工夫”却依然沉寂。不过,在2004年,命运终于出现转机。

已经百岁高龄的张老,一直对红茶情有独钟。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以省政协委员的身份向国家提交了一份提案,力陈保留“闽红三大工夫”———坦洋工夫、政和工夫与白琳工夫。他常这样说:“红茶占据了世界茶叶消费总量的80%以上。而福建作为中国红茶的故乡,却没有发展好红茶事业,真是愧对茶界先辈。”

关键时刻,福安市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召开,一位老茶人向大会递交的一份名为《重振坦洋工夫茶品牌 再创福安茶叶辉煌》的提案,正式叩响了“坦洋工夫”的复兴之门。

“年商品总值11.32亿元的茶叶产业竟没有一个知名品牌,又谈何竞争力?”这位老茶人、现任福安市茶业协会会长陈成基,一席话道出了当时福安茶产业的软肋。的确,由于“坦洋工夫”品牌的缺位,使得福安茶业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替别人做嫁衣,所产茶叶主要作为原料茶卖给江浙地区,当地茶农茶商获利甚微。

这份提案立即引起了大会的高度重视。此后,当地组织一批又一批省内外茶叶专家及经济专家对提案内容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结果一致认为陈成基“重振‘坦洋工夫’”的提议具有远大意义和可行性,调研报告提交福安市,立即被采纳。

2006年,福安、市成立了以时任福安陈家东为组长的茶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定下了“五个一”战略工程,即打造一个公共品牌———“坦洋工夫”;每年新植高香型茶树良种子1万亩;建设一个海峡大茶都;每年举办一届茶事活动;建设一个现代化厂房加工区。

当正式文件发出,陈成基喜极而泣,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此后三年间,一个又一个关于“坦洋工夫”的喜讯接连传来,变化之大,更是乱花迷眼,叫人目不暇接。 2006年10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许久未经市场洗礼的“坦洋工夫”盛装出场,接受人们的检阅。

这场由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会和福安市共同举办名为“中华名人共建海峡西岸的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后来被茶人们称做“拉开了‘坦洋工夫’品牌建设的序幕”。

福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红色历史,使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会一直关注这一地区的发展。当天出场的有蒋正华、、孙孚凌、王云龙、于洋、关牧村等100多位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华名流。时任福安的陈家东在会上隆重介绍了“坦洋工夫”的辉煌历史和优异品质,以及福安市光复“坦洋工夫”的决心。当即,“坦洋工夫”被指定为中华名人特供茶,品牌档次一跃而上,打响了复兴的第一炮。

成功归来,不管是工作人员还是参展企业,都喜形于色,这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鼓励。此前有不少茶人对此次进京心存疑虑。因为当时福安几乎没有像样的“坦洋工夫”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也多以散装销售为主,没有包装。为了此次人民大会堂展出,不少企业连夜赶制“衣服”。由于资金不足,福安市还专门拨下11万元,用于补贴企业制作包装费用,以解决燃眉之急。

序幕拉开后,从到生产企业老板,从民间机构到各级单位,都在挖空心思重塑“坦洋工夫”这一百年品牌。

2007年,短短一年间,福安、市马不停蹄地带领“坦洋工夫”走进北京、上海、厦门、福州、香港等国内重要城市进行品牌推介,还参加了“马连道北京国际文化节”、“深圳国际茶文化展”和“重回巴拿马”等茶事推介活动,开启了人们对“坦洋工夫”尘封已久的记忆。此后,在国内国际,各种展会上,“坦洋工夫”的身影频频出现。

福安、市如此密集为企业搭台,企业更是积极登台亮相。从2007年起,“坦洋工夫”喜讯频传,接连获得“福建十大名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证明商标”、“申奥茶”等荣誉。 2006年,福安市决心恢复和打造坦洋工夫这一历史品牌。

我市各级、十分重视茶业发展,市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茶叶质量安全、结构调整和品牌宣传工作,着力实施茶业发展“五个一”工程,即建设1个海峡大茶都、建成1个茶叶加工园区、每年发展优新良种1万亩、每年举办1次重大茶事活动、突破打造1个“坦洋工夫”品牌。

先后出台《关于扶持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现代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茶业发展的优惠措施。精心编制并启动实施《福安市现代茶产业发展五年规划(2012~2016)》,规划重点突出茶业“五新”技术推广、生态茶园建设等,统揽和引领全市茶产业加快发展。

政协也十分关注茶产业的发展,针对闽东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每年期间,代表和委员们都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提案,为闽东茶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市常委会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针求意见的基础上正式通过了《关于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对茶产业的关心、关注与支持。

华丽变身

过两天,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就将拉开帷幕。而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对“坦洋工夫”来说,又将是重振道路上的一次飞跃。

在2007年举行的第一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福安13家“坦洋工夫”茶企盛装亮相,深受好评。在2008年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坦洋工夫”签下订单近1亿元。在家门口的茶博会更是“坦洋工夫”展示自己的大舞台。据福安市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日前,福安在本届茶博会上可望签约投资项目达16个,总投资14.2亿元。

这不是空谈,华丽变身的“坦洋工夫”有足够的实力和基础来完成这一切。

2007年、2008年、2009年这三年的变化,作为福安市茶业协会的会长,陈成基再清楚不过。

专卖店,就是想要买袋包装稍为讲究点的都很难。在福安城区繁华地段,“坦洋工夫”专卖店、连锁店、茶座林立。不仅如此,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也都能发现“坦洋工夫”的身影,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

这是最直观的变化。而随着“坦洋工夫”名气的打响,与“坦洋工夫”有关的所有一切都在改变。

原先“坦洋工夫”产品每公斤售价仅50-60元,而已升到千元,有些极品甚至上万元。在2008年的“闽茶杯”评比中,“坦洋工夫”获得茶王称号、经拍卖每公斤达30万元。其主要原料“坦洋菜茶”也由品牌打造前的每斤几角钱,每斤茶青均价二三十元左右,茶农收入直线上升。

2009年,“新坦洋茶业集团”成立,仅几年时间,新坦洋荣获中国红茶标志性品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12年品牌价值4.43亿元,位居中国红茶企业首位,被福安茶界传为佳话。据统计,两年投身“坦洋工夫”茶产业数不胜数。至去年底,福安市登记注册的茶叶加工企业有263家,年产值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规模企业40多家,获2008年全国茶行业百强企业的有3家,全市年出口茶叶4000多吨。

如今,“坦洋工夫”正在蓄积力量,向世界红茶品牌发出冲击。日前已向美国、法国、荷兰等9个国家提出商标注册申请,已初步获得批准。“坦洋工夫”重回世界舞台,前途将充满阳光。 经中国国际商会指定,2006年11月23日至27日,福建名优茶代表中国茶叶出使巴拿马,这是中华茶文化宣传活动的又一次盛会,也为“坦洋工夫”再次亮相世界茶坛提供了机会。因此,人们在回顾1915年“坦洋工夫”巴拿马传奇之时,自然猜想金牌失落之谜,渴望解开心中的疑团。

历史上,“坦洋工夫”茶主要是由茶农经朝廷颁制的“榷茶”官府统筹经营传播出去。“坦洋工夫”创制于1851年,“白琳工夫”、“政和工夫”、“祁红”创始都晚于“坦洋”。据1933年的《祁门之茶叶》记载:“该县向来嗜制青茶,1875年有黟县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皖。在东至,祁门等地开设茶庄,仿效“闽红”制法试制红茶。翌年,设红茶庄于闪里,虽出产不多,但获利颇丰,以此为祁门红茶制造之始”。据此,有人认为“祁红”很可能是由“坦洋工夫”传入的。四年(1915年)四月,福安商会选“坦洋工夫”茶代表福建茶叶,赴美国旧金山参加万国博览会展览,荣膺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为闽红赢得当时的最高荣誉。相传,此块金牌23寸见圆,尽是洋文,金牌上有楼房、花草,还有二个不穿衣服的男女。但是时至今日,尽管查遍“坦洋工夫”茶庄、茶号及相关部门档案,终不见金牌踪影。老一辈坦洋茶人推测说:这一块金牌可能留存在当局农商部,1949年移带到台湾,现收藏台湾博物馆。据回乡台胞说:他们在60年代,参观台湾博物馆时,曾见到过金牌,说是中国红茶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时获得的金牌,后来有关部门委托回乡台胞再去探看,结果没看到,是否被博物馆收藏起来不得而知;另一种推测是金牌流落“祁红”、“浮红”和“狗牯脑”茶产地。因为《新民晚报》和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蚕桑茶叶通讯》1987年第4期及1988年第3期,曾出现金牌得主的论战,有关报道的附页,还刊登了奖章照片。

坦洋工夫茶称雄,巴拿马赛会殊荣。夺得金牌又失落,早盼光环露真容。其实,破解巴拿马金牌失落之谜只是一种精神的追寻,重要的是要赋予“坦洋工夫”茶文化新的历史使命。福安的先辈茶人,创下了曾经感动世界的历史品牌“坦洋工夫”茶,在国际友好交往中,为传播“和平、和谐、健康、友谊”精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闽红传承百年荣耀,香醇再续世界传奇。在新的世纪“坦洋工夫”如何面向世界作出新贡献,这是 “坦洋工夫”茶人(包括种茶者和品茗者)的当代思考和职责。在全球企业界已从产品销售发展到品牌战略这一高级阶段,福安茶叶能否抓住WTO带来的机遇,争取更多的利益,重振闽茶雄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育出自已的知名茶叶品牌。如果没有知名品牌,就会被国际市场所淘汰。例如,来自英国的“立顿”红茶,就以品牌优势,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消费者,特别是高收入的中青年人群中,“立顿”很有魅力,很有吸引力。对中国本土品牌的红茶而言,这无疑是削减品牌影响力的消极现象。正因为如此,“坦洋工夫”等传统名优茶更应当担起“茶叶是和平使者”的新的历史使命。借助出使巴拿马这个国际平台,赢得更大市场份额,为推广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贡献力量。正如福建省茶叶学会会长冯廷佺所说:“早在1915年,代表我们福建茶叶的福安商会茶(即坦洋工夫茶)、闽北水仙等名优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国酒贵州茅台,同时获得金奖殊誉,百年茶耀,至今仍然光环耀眼。这一次,福建名优茶推广中心代表中国茶界再次出使巴拿马,比起1915年,这个荣誉更加让人惊喜。这标志着福建名优茶大规模地开始从国内跃上国际舞台,同时也标志着福建名优茶将在福建、省实行品牌战略和茶叶经济国际化的背景下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坦洋工夫茶国家标准已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将于2010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据悉,按国家标准对坦洋工夫茶的感观指标、分类分级、理化指标、质量特色指标等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能严格坦洋工夫茶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规范产品市场有序竞争。

2011年,福安市努力实施发展茶产业的“五个一”战略,即“建设一个海峡大茶都,建成一个茶叶加工园区,每年发展优新良种10000亩,每年举办一次海峡茶博会,打造一个‘坦洋工夫’品牌”。由福安市成立最悠久产能最大的城湖茶厂牵头,在打造“坦洋工夫”品牌上倾注全力。一是积极参与各项坦洋工夫相关的茶事,营造坦洋工夫再铸辉煌的氛围。二是研究坦洋工夫工艺的承传与创新,应用现代生产设备制作历史名茶取得突破,在即保持了传统制作的坦洋工夫红茶的形、色、香、味的同时,又大大地提高了品质和生产效率,2011年生产高中档坦洋工夫红茶100多吨,占整个福安产量的60%,坦洋工夫红茶“红观音”荣获“福建省优质茶”称号。

2012年,福安已有29家坦洋工夫茶生产企业提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的申请,待省质监局初审后上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方可使用专用标志。这些企业产值达1.5亿元,商品值达4.8亿元。并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太原等地建立了坦洋工夫名人会馆、茶城、专柜、专卖店等直销网点400多个。

据悉,“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现被省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红茶的制茶步骤是怎样的?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些红茶的制作方法吧!

红茶的制作过程

1、采摘

现采现制,以保持鲜叶的有效成分。

2、萎调

将采下的鲜叶晒在鲜簟上,在日光下凉晒至颜色暗绿色。

3、揉捻

将萎调后的生叶人工揉成条状,适度揉出茶汁。

4、发酵

将揉捻叶置于木桶或竹篓中,加力压紧,盖湿布在日光下焐晒,并散发茶香,即成毛茶湿坯。发酵是红茶制作的独特阶段,是决定祁红茶品质的关键,发酵室温控制在30度以下,经过发酵叶色转红,形成祁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

5、烘干

将湿坯用太阳晒,遇阴雨天用炭火烘焙,至五、六成干,俗称毛茶。

6、筛分

在大茶间、下身间、尾子间分3个地理进行,全过程要经过不同型号茶筛十余种,分出各号头茶。

7、拣剔

将筛分过的各号茶中的轻片、破片、、茶梗和杂物等手拣剔除。

8、包装

所有的工序完成以后,外采用木箱,内用锡箔纸,进行包装封存。

红茶的采摘

1、细嫩采

细嫩采采摘标准采制的茶叶,主要用来制作高级名茶,鲜叶嫩度要求很高,通常是采摘茶芽和一芽一叶,以及一芽二叶初展的新梢。

2、适中采

适中采采摘标准采制的茶叶,主要用来制作大宗茶类,如工夫红茶、红碎茶等。要求鲜叶嫩度适中,一般以采一芽二叶为主,兼采一芽三叶和幼嫩的对夹叶。

3、成熟采

成熟采采摘标准采割的茶叶,主要用来制作边销茶。原料采摘标准是等到新梢快顶芽停止生长,下部基本成熟时,采摘一芽四、五叶和对夹三、四叶。

4、特种采

特种采采摘标准采制的茶叶,主要用来制作一些传统的特种茶。采摘标准是新梢长到顶芽停止生长,顶叶尚未“开面”时采摘三、四叶,俗称开面采或三叶半采。

以上就是红茶的制作方法,总的来说,红茶对于制作的要求非常的讲究,不管是在茶叶的采摘上面还是在茶叶的加工上面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当然,也因为如此严格的要求,才造就红茶优质的品质!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坦洋工夫茶是我们大家都非常喜欢的一种茶类,又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营养茶,拥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对我们人体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坦洋工夫茶的历史是什么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答案吧!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1

   坦洋工夫的历史

  闽红三大功夫茶之首的坦洋功夫红茶,是福建省福安市红茶品牌。首创于清咸丰元年既(1851),当时的"坦洋功夫"红茶名声鹊起,远销荷兰、法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更为荷兰、英国等国家贵族所青睐。遥望当时清朝正处于受鸦片侵害的年代,作为泱泱大国的华夏财富在不断的向海外流失的时候。坦洋工夫茶却峰回路转般为我国挣回了无数的财富。4年既(1915)"坦洋功夫"红茶与国酒茅台一起在万国博览会上赢得金奖,跻身国际名茶品牌之列。留下"闽红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的'赞誉。可谓迷倒天下茶叶爱好者。明洪武在位第四年,福安坦洋村的村民发现了野生的菜茶,在清咸丰元年成功的研制出现今坦洋工夫红茶。光绪年间,安微返乡时候将其云南移植——滇红。2007年1月16日,福安坦洋功夫国家地理标志名称保护正式通过国家批准。认定该产品的地理标志名称为"坦洋功夫"。以百年老字号"坦洋功夫"区域品牌提供了法律保障。2008年"坦洋功夫"成功注册证明商标。并作为中国申奥第一茶登上国际舞台。同时被英国王室列为供茶。在二零零九年时候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标准的本土产品。"坦洋功夫"是绿茶经过发酵烘制而成,产值约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80%。由于选料严格,工艺考究;是红茶之上品佳丽,保健功能尤见非凡。

  坦洋工夫茶的荣誉:1915年与贵州"茅台酒"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享誉中外,曾是英国王室专供茶。近年来,强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2006年福建坦洋工夫集团生产的"坦洋工夫"被列为"中华名人特供茶",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坦洋工夫"证明商标注册已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并制定了相关标准,进一步规范坦洋工夫红茶生产加工,福建坦洋工夫集团生产的产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型茶事活动中获得"茶王"、"名茶奖"等奖项,产量、质量呈逐年上升,品牌效应逐步扩大,被列为福建省主打品牌产品,全市年生产坦洋工夫红茶产量1000吨,产值1.2亿元,主要销往欧盟、日本、俄罗斯及东欧、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2013年由国家商务部组织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参加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经过国家商务部对国内上万家企业的筛选后,鉴于新坦洋茶业集团在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产品推广、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和良好声誉,经国家农业部、国家商务部推荐,新坦洋茶业集团被选为中国红茶代表参加巴拿马第31届国际贸易博览会。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南美洲国际洽谈会上,由巴拿马贸工部隆重宣布荣获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红茶国际金奖单位:中国新坦洋茶业集团,并亲自新坦洋茶业集团董事长张锦华颁发巴拿马自1915年来第一枚红茶奖章,世界客商与巴拿马人民共同鉴证坦洋工夫重现中国红茶荣耀的辉煌时刻。1915年坦洋工夫凭借自身的天生丽质和精湛工艺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牌奖章,为坦洋工夫成为民族品牌和世界名牌奠定了历史地位。时隔一个世纪后,在福安市重点扶持打造下的新世纪坦洋工夫风采依旧,新坦洋牌坦洋工夫再次荣获"2013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再次向世人证明了福安市坦洋工夫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2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

  坦洋工夫,主要分布穆阳、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

  自光绪六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年)的50余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3万余组。穆阳长一公里,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参看《闽东志》)。

  其优质核心产区位于归岭一带,收条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

  当时民谚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生产亦遭严重破坏,坦洋工夫产量锐减。50年代中期,为了恢复和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种,1960年产量增加到5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

  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1988年产量达8000余担。

红茶的产地分布,产菜品质,生产工艺,菜叶的好坏,冲泡的特点,品茗特点?

在红茶这个大家族有三类,分别是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

相比其他茶,因其是全发酵茶,所以是红叶红汤、滋味香醇。大家常听到“正山小种是红茶的鼻祖”说法,其实是正确的, 正山小种起源于明末,当时制作出来的茶叶外形是黑色,被当地叫做“乌茶”,土话是“wu da”(黑色的茶),后来因其汤色呈红色,所以就称为红茶。当时正山小种主要是出口至海外。

中国红茶产地

福建:

1、小种红茶,小种红茶是用当地称为”菜茶“的茶青按红茶工艺制作出红茶,分为正山与外山小种,正山是地域标记,小种是指品种,根据《武夷茶经》记载,产于武夷山星村镇桐木村高海拔环境下所产的红茶为正山,以庙湾、江墩为中心,北到江西铅山石陇,南到武夷山曹墩百叶坪,东到武夷山大安村,西到光泽司前、干坑,西南到邵武观音坑,这些产区的小种红茶都能称为正山,出这范围之外的则是外山。

传统的正山小种是有经过熏焙工艺的,但许多人对这种“烟熏口味”喝不惯,制茶师就开始渐渐放弃这种烟熏工艺,所以才有了现在比较容易入口,滋味鲜爽的正山小种。

金骏眉:为正山野菜茶的芽头采制,只是采摘标准真不一样。

2、闽红工夫:

政和工夫、福建政和县。政和大白茶采制。

坦洋工夫、 福建福安坦洋村、最初是用“菜茶“制红茶,清咸丰年间坦洋工夫已经外销至海外,行情最好的那几十年,每年出口都有上万担,坦洋工夫现在也有尝试用新品种来制红茶,比如金观音、黄观音。曾喝过用肉桂品种制的茶,滋味很不错。

白琳工夫、福建福鼎白琳镇,用当地原产的福鼎大白茶与大毫茶所制。兴盛于清光绪年间,衰于初期。中期开始又有过一段兴旺期。

许多人喜欢把这三个地方的红茶叫外山小种,但人家也是有自己工艺自己名字的红茶,没必要给戴上”外山“的帽子。

广东:

英德红茶,广东英德, 以云南大叶种原料为主,跟凤凰水仙种一起制出,其中英红九号最有名。

安徽:

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 祁门最早主要是做绿茶,后来是有人按照闽红的工艺来制作,才有了红茶,传统祁门红茶采摘是一芽二叶。最近几年出现高档红香螺、红毛峰、 祁眉这些品种,采摘标准提高到了一芽一叶。 祁门红茶的核心产区在祁门、东至、石台

四川:

宜宾红茶,四川宜宾,因地理气候原因,川红每年采制时间会比其他红茶早。川红的原料既可以做绿茶也可以做红茶,同样也是一芽二叶采摘,其中比较好的品种“早白尖”是一芽一叶采制。

云南:

滇红,最早是1938年在凤庆首制出, 原料为当地的大叶种,滋味浓厚。

湖北:

宜红,湖北宜昌红茶、恩施也有。传统外销茶。

江西:

宁红,江西修水、武宁。宁红同样也是有历史的红茶了,很多书籍记载宁红在唐代就有出现,实际上宁红应该是始于清道光年间,最火时期出口俄罗斯每年有有上百万箱。

湖南:

湖红,湖南安化、新化

浙江:

1、九曲红梅,杭州周浦乡。2、越红,浙江绍兴,越红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规模改制红茶时才诞生的,但历史并不长,红茶出口在98年就停止了,同时内销逐渐减少,但现在市场上还是有非常少量的越红在销售。浙江的红茶要算”名茶“的,应该还是九曲红梅。

江苏:

苏红,江苏宜兴,原料最先是用宜兴小叶种,后来还引进了槠叶种和福鼎大白毫制作苏红名茶“竹海金茗”。

贵州:

黔红,贵州湄潭 ,当地引进的是福云6号来制作红茶,贵州也有做红碎茶出口。

广西:

桂红工夫,广西凌云,凌云白毫种,最近几年研究出来的桂香18号、桂香22号也适合做红茶,广西最早是做红碎茶出口,之后开始尝试做红条茶。

海南:

海南红茶,五指山,大叶种,早期制出的红条茶和红碎茶基本是出口为主

台湾:

台湾红茶,南投,阿萨姆大叶种,当地后期培育出了几个新品种制红茶,如台茶18号。

工夫红茶的工艺是萎调―揉捻―发酵―干燥,让鲜叶先萎凋,然后揉捻促进发酵,再进行烘干,粗制完后,就开始精制。

而红碎茶的工艺,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是CTC,CTC是在揉捻过程中用设备将茶叶撕碎,压碎、揉捻 ,才有红碎茶的颗粒状。以做袋泡茶为主,国内最早引进CTC工艺做红碎茶是在海南,红碎茶用的大多是大叶种,酚类含量高,味浓,但其在制作过程中进行高温发酵,所以香气不足。红碎茶主要是做外销。

福建三大工夫红茶是什么?

政和工夫、白琳工夫和坦洋工夫。

详:政和工夫

为福建省三大(坦洋、白琳)工夫茶之一,为福建红茶中最具高山品种特色的条型茶。原产于福建北部,以政和县为主产区。

制茶工艺及品质:茶叶初制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成品茶系以政和大白茶品种为主体,适当拼配由小叶种茶树君体中选制的具有浓郁花香特色的工夫红茶。成品茶条索肥壮重实、匀齐,色泽乌黑油润,毫芽显露金,颇为美观;香气浓郁芬芳,隐约之间颇似紫罗兰香气;汤色红艳,滋味醇厚。

政和工夫产于闽北,为闽北三大工夫茶(另有坦洋、白琳)之一。产地以政和县为主。松溪以及浙江的庆元地区所出之红毛茶,在政和加工,亦属政和工夫。19世纪中叶为政和工夫兴盛之期,年产量上万担,后逐渐衰退,几乎绝迹。建国后恢复生产,但产量较少。

白琳工夫

白琳工夫产于福鼎县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带。太姥山地处闽东偏北,与浙江毗邻,地势较高,群山叠翠,岩壑争奇,茶树常种于崖林之间。茶树根深叶茂,芽毫雪白晶莹。19世纪50年代。闽、广茶商在福鼎经营加工工夫茶,广收白琳、翠郊、蹯溪、黄岗、湖林及浙江的平阳、泰顺等地的红条茶,集中白琳加工,白琳工夫由此而生。20世纪初,福鼎“合茂智”茶号,充分发挥福鼎大白茶的特点,精选细嫩芽叶,制成工夫茶,外形条索紧结纤秀,含有大量的橙黄白毫,具有鲜爽愉快的毫香,汤色、叶底艳丽红亮,取名为“桔红”,意为桔子般红艳的工夫,风格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白琳工夫茶系小叶种红茶,当地种植的小叶群体种具有茸毛多、萌芽早、产量高的特点,一般的白琳工夫,外形条索细长弯曲,茸毫多呈颗粒绒球状,色泽黄黑,内质汤色浅亮,香气鲜纯有毫香,味清鲜甜和,叶底鲜红带黄。

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分布较广,主产福安、柘荣、寿宁、周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 --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自光绪六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81—1936年)的50余年,埕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3万余组。坦洋街长一公里,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收条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当时民谚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生产亦遭严重破坏,坦洋工夫产量锐减。50年代中期,为了恢复和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种,1960年产量增加到5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近年来,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1988年产量达8000余担。

坦洋工夫外形细长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内质香味清鲜甜和,汤鲜艳呈金,叶底红匀光滑。其中坦洋、寿宁、周宁山区所产工夫茶,香味醇厚,条索较为肥壮,东南临海的霞浦一带所产工夫茶色鲜亮,条形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