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说唱俑拿的什么琴

立式说唱俑拿的什么琴

立式说唱俑拿的不是琴,是圆形扁鼓。击鼓说唱俑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俑通高55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绘,已脱落。陶俑蹲坐在地面上,右腿扬起,左臂下挟有一圆形扁鼓,右手执鼓槌作敲击状。俑人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人物面部的幽默表情被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使观者产生极大的共鸣。击鼓说唱俑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出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立式说唱俑拿的不是琴,是圆形扁鼓。击鼓说唱俑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俑通高55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绘,已脱落。陶俑蹲坐在地面上,右腿扬起,左臂下挟有一圆形扁鼓,右手执鼓槌作敲击状。俑人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人物面部的幽默表情被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使观者产生极大的共鸣。击鼓说唱俑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出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立式说唱俑拿的不是琴,是圆形扁鼓。击鼓说唱俑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俑通高55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绘,已脱落。陶俑蹲坐在地面上,右腿扬起,左臂下挟有一圆形扁鼓,右手执鼓槌作敲击状。俑人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人物面部的幽默表情被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使观者产生极大的共鸣。击鼓说唱俑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出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东汉说唱俑?

是我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俳优造型.它的特点是诙谐、幽默,多为一人说唱,以小鼓击节伴奏。击鼓说唱俑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出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东汉“击鼓说唱俑”

造型

击鼓说唱俑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俑通高55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绘,现已脱落。陶俑蹲坐在地面上,右腿扬起,左臂下挟有一圆形扁鼓,右手执鼓槌作敲击状。俑人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人物面部的幽默表情被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使观者产生极大的共鸣。此俑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意义

“说唱”是中国曲艺艺术的主要特征,它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已经无从稽考。这件出土于中国西部四川省的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击鼓说唱俑,为我们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丝线索。 同时它的发现证明早在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经日臻成熟并广泛流传于民间。击鼓说唱俑不但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杰出作品,也是中国曲艺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资料。

东汉“立式说唱俑”

造型

1963 年出土于四川郫县宋家林东汉砖室墓。通高66.5 厘米。灰陶,捏塑,因年代过久,原有彩绘已不清。但依然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风貌。(说唱俑头上戴着一顶旋纽的尖顶小软帽,远远看去,颇似一个高耸的发髻;上身赤裸,左臂上套了一个臂 ,为了突出滑稽的效果,作者夸张的治疗,他的上身赤裸的目的 将其上身塑得特别长,并在胸与腹之间塑出一道深槽。下身穿一条浅裆长裤,为了突出滑稽的效果,裤子塑得特别低,仅仅兜住了起的肥腴臀部的下半部。长裤虽然短裆,但其裤管并不窄小, ,这是扩大和裤管是靠两条腿覆盖最 仅露出了脚趾。为了突出质感,作者在裤子上用线刻方法表现出十数道横向的褶子。由于职业的关系,这件陶俑的整个形象都是非常滑稽的:他的头原本是可以正面向前的,却故意偏在一边;他的脖子本来是可以伸直的,此外,故意向前伸展,肩膀是平的原 为了达到滑稽的效果,故意地将双肩耸起;还夸张性地将腰塌下、撅起臀部,故意地眯起两眼,将嘴撇成歪歪嘴,把舌头伸得老长并用力地鼻子。两臂伸直,聚于腹前,左手捧扁平鼓,右手持棒作欲击鼓状。稍微偏左,试图拉直腹部,身体扭曲 夸张性地下蹲。所有这些滑稽的动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了艺术家们想要达到的目的。引网络资料)

意义

它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对研究当时的风俗及人文地理都有极大的价值。现藏四川省博物馆。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464240.htm#3

<<说唱俑>>的诞生年代

说唱俑是我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俳优造型.它的特点是诙谐、幽默,多为一人说唱,以小鼓击节伴奏.

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强盛时期。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雄,到公元220年曹丕废帝,历时420年。

汉朝初年,百业襄败,经济濒临崩溃。汉初统治阶级吸取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以发展社会经济为指针,重农抑末,削减商贾大户的经济实力,减轻农民租税,到了汉文帝时,即更进一步提倡节俭,提倡农耕,免天下农田租税12年。汉景帝时又将租税减至三十份之一,从而出现以经济鼎盛而闻名于历史的“文景之治”。

汉代陶俑,就是在繁荣的经济基础上所产生和兴盛起来的。由于国力的强盛,贵族王侯们蜕变侈奢、纵情享乐。《汉书?成帝纪》载:“方今世俗奢僭罔报、靡有厌足”。公卿列侯,亲属近臣、四方所则,未闻修身遵礼,同心忧国者也。或乃奢侈逸豫、务广第宅治园池,多蓄奴婢,被服骑毂、设钟鼓、备女乐,可谓“夯侈报欲”。

生时醉生梦死,死后更要厚葬以“示德”,其时盛行“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王公贵胄们不惜倾尽家资修建陵寝。

多姿多彩如汉代彩陶艺术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

从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情况看,两汉各时期陶俑,有较大的差异,但汉代陶俑与前秦及隋唐陶俑的根本区别,突出地表现对神韵的追求上,汉代杰出工匠所遗下的艺术品上所体现的风格,表明这一时期艺术家对神韵的理解与追求——在写实的基础上刻划精神,以形似求神似,这一创作理念在说唱俑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艺术家截取说唱艺术最精彩的说唱举动,利用形体夸张及人物面部表情变化来突出艺术形象,看似头大身小,躯体粗短,身材比例失调,但恰恰如此,其丰富的说唱内容醉人的表演形式,及演艺成功者的自然流露(图人),被刻划的惟妙惟肖,恰到好处。

说唱俑席地而坐,头戴软小冠,并以长巾围绕一匝,前额上打一花结。上身光赤,下身著长裤,赤脚,额前布满皱纹皱,眯缝双眼,活泼诙谐憨厚之态。说唱俑左臂抱一扁鼓,翘起的右脚,扬起的握着鼓椎的右手,都着意表现出一位神采飞扬的说书人的滑稽形象。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他得意忘形,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唐代寺院为宣扬佛教,常以讲唱形式述说佛经故事,以吸引听众。讲唱时,还可加用乐器伴奏。其讲唱的文词称作“变文”。十九世纪末,在敦煌莫高窟发现变文作品,其中有讲唱佛教故事的,如《阿弥陀经变文》、《维摩诘经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等,也有讲唱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如《孟姜女变文》、《伍子胥变文》、《秋胡变文》等。有一篇《王昭君变文》,为五代抄本,在当时流传很广。唐代诗人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诗云:“妖姬未着石榴裙,自道家连锦水滨。檀口解知千载事,清词堪叹九秋文。翠眉嚬处楚边月,画卷开时塞外云。说尽绮罗当自恨,昭君传意向文君”。反映了民间女艺人演唱《王昭君变文》的情景。西安西郊曾发现一组唐代说唱俑。一长须长者讲唱,神态幽默。两人伴奏,一人吹笙,一人做双手弹拨状,乐器已失,似为琴筝类乐器。这是一组生动的唐代说唱艺人形象。

说唱俑||2000年前的说唱艺人

你听过古代的说唱吗?有没有想过:古代也有说唱艺人?他们是怎么说唱的呢?会不会也像现在的说唱一样,有自己的beat和flow?

【时势造就艺术】汉朝初年,百业襄败,经济濒临崩溃。汉初统治阶级吸取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以发展社会经济为指针,重农抑商,削减商贾大户的经济实力,减轻农民租税。到了汉文帝时,即更进一步提倡节俭,提倡农耕,免天下农田租税12年。汉景帝时又将租税减至三十分之一,从而出现以经济鼎盛而闻名于历史的“文景之治”。由于国力强盛,贵族王侯们蜕变奢侈、纵情享乐。其时盛行“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王公贵胄们不惜倾尽家资修建陵寝。据《汉书徐乐传》记载,汉武帝时,“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证明了当时说唱艺人的流行程度。民间艺人们顺应市场需求,为他们特供说唱俑。因为是供应特权阶层的人俑,能工巧匠们不敢懈怠,精心制作了大量生动传神的说唱俑,客观上也创造了艺术。汉代艺术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

【东汉说唱俑】而四川绵阳博物馆收藏的这件东汉说唱俑不仅是馆内文物中的五绝之一,也是陶俑中的搞笑担当。你看他头戴一顶小帽,帽上还插着一朵小花。从他额头上的皱纹来看,应该是个中年男子,眼睛笑得像弯月一般,还吐露着舌头,说不定哪个时候就会给你来上一段“freestyle”。最让人好奇的是这圆圆鼓鼓的肚子,不知道还藏着多少让人捧腹大笑的笑话。在娱乐风气盛行的汉代,滑稽戏表演几乎无处不在,成为皇室公卿、达官富豪乃至民间百姓的生活必备,说唱俑塑造的就是这些滑稽戏演员的形象。在当时,他们还有个专门的名字“俳优”——俳即诙谐滑稽,优就是演员。实际上,这种说唱艺人身体是有缺陷的,甚至大部分人都是侏儒,天生畸形的身体被上层人士认为很有趣,专门拿来取乐。这样看来,说唱俑也带上几分悲凉的底色了。汉代极为重视衣冠礼仪,裸着上半身表演,说明说唱艺人的社会地位相当低贱。因为残忍的活人殉葬在汉代已经被取消,只能用陶人俑做替代品。

《击鼓说唱俑》的艺术特色

从此俑的整体造型来看仍然属于古拙的艺术风格。作者显然不是简单地模仿生活中的说唱艺人,而是着重表现说唱艺人的一种特殊神气,即企图用他所说唱的有趣的故事引起听众强烈的兴趣。

说唱者的那种伸头、耸肩、眉开眼笑、近乎手舞足蹈的神态,把他有声有色的表演刻画得惟妙惟肖,极其传神。从其诙谐而健康的神态中,人们似乎听到了他爽朗的笑声。

并且可以想象出他所说唱的内容,甚至使人们似乎看到了在说唱者的前面,有一批听众正在兴致勃勃地倾听他的出色表演。很显然,这一陶俑的作者,似乎很懂得发挥观赏者的联想作用。

秦汉陶俑的造型不仅有威武的军阵,也有这样极具生活气息的人物。该件陶俑以灰陶作胎,手塑成型,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状,正忘情地进行说唱表演。

其手舞足蹈的形态,眉飞色舞的表情,将一位汉代“说唱艺术家”的现场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反映了东汉时期高超陶塑艺术水平。该件陶俑富含浓郁的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

四川的东汉墓先后出土多件形象类似的击鼓说唱俑,这表明当时蜀地说唱表演颇为流行。汉代说唱者往往以身材短胖、相貌滑稽的侏儒充任表演者,同其他舞乐百戏节目同场献艺。

扩展资料:

击鼓说唱陶俑以写实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它的发现证明早在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经日臻成热并广泛流传于民间,因此它也是中国曲艺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资料。

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陶俑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说唱表演,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高56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绘,现已脱落。陶俑头戴帻,左臂下挟一圆形扁鼓,右臂平直,手执鼓槌欲击,两臂戴有璎络珠饰。陶俑上身赤裸,下穿长裤。

身屈,蹲坐在地面上,赤足,右腿扬起,脚掌向上,张口,露齿,眯缝双眼,露出活泼诙谐憨厚之态,动作夸张,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击鼓说唱俑

汉代青铜雕塑都有什么特点?

汉代青铜雕塑,以善于刻画特定人物的表情动态见称。西汉初期以两广地区的几组铜俑为代表,广西贵县风流岭墓的一件身着盔甲的跽坐铜俑,高39厘米;伴一匹青铜马,高约115厘米,姿态雄健威武,是继秦代铜车马之后,西汉前的大型青铜雕塑杰作。

广西西林县普驮粮站铜鼓墓的一件青铜骑马俑和一组青铜4人六博俑,造型亦甚生动,六博俑外形洗练,着重刻画因胜负而引起的得意或沮丧神态。广州动物园汉初辛偃墓有两件鎏金侍女俑,出色地刻画了地位卑微而善良聪慧的侍女形象。

西汉中后期,铜俑种类增加,优秀作品如陕西西安玉丰村的铜羽人,河北满城刘胜墓的铜说唱俑,以及甘肃灵台、西安东郊、四川资阳等地的铜六博俑。

其中,铜羽人长脸尖鼻、颧骨隆起,大耳过顶、肩臂生翼,作举手微笑,反映了当时封建贵族祈求“羽化登仙”的社会风尚。满城刘胜墓出土的铜说唱俑,形貌服饰似胡人,满脸堆笑,逗人开怀。灵台的4人六博铜俑,表情亦极生动。

此外,陕西兴平茂陵东侧陪葬坑的鎏金铜马,高62厘米,长76厘米,筋骨劲健,金光熠熠,显示了西汉后期雕塑与冶铸的卓越技艺。

东汉时期,安定,农业大为发展,使得人们过着“谷物满仓,牛羊成群”的安乐生活,反映在他们的墓葬明器中,陶塑的猪、狗,牛,羊、鸡、鸭等家畜家禽以及粮食、井栏、炉灶,楼台等小形模型,是很多见的,可说是汉代墓葬的突出特点,后代也或多或少地承袭了这一风习。

这些塑制品,尤其是猪狗之类,正因其体积小,作者更容易掌握形象,塑出动态。如活泼的小狗,竖耳卷尾,神气活现,被塑得很有生趣,猪则塑得肥胖,显出行走困难的样子。可以说是做到了各如其分。

在东汉墓葬中,也有不少陶鞍马,其体积与上述杨家湾汉墓骑士马相近,体躯造型矫键有力,肌肉紧缩夸张,特别突出了马的倔强性格,具有汉代的精神气质。

东汉陶塑品种增多。反映农业生产的有广东佛山的插秧运肥陶水田模型、四川宜宾的持锸执箕俑等;反映庄园经济的,如河南陕县及淅川由部曲家兵守卫的陶水榭、四川新津的佩刀执锸的部曲俑;刻画农妇繁重劳作的,有四川新津的背儿捧箕俑、河北内丘的抱婴举灯俑等;反映家内劳作的,有山东高唐、河北石家庄及四川重庆的庖厨俑、河北内丘的舂米俑;反映医疗卫生的,有河南南阳的针灸陶人。

最有特色的是反映娱乐生活的,有河南洛阳的各种乐舞杂伎俑、灵宝张湾的绿釉六博俑、四川资阳的吹笙俑、成都天回山的伴唱俑与坐式说唱俑、郫县宋家林的立式说唱俑等。如天回山陶俑中的说唱俑,高56厘米,坐于圆榻上,右手挥舞鼓槌,左臂环抱圆鼓,着长裤,赤脚,似正说到精彩处,作手舞足蹈状,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民间说唱艺人的形象。

东汉动物陶塑,形象十分生动。如河南辉县百泉的陶子母羊与陶狗、河北沧州的绿釉陶猪、四川成都、彭山及乐山等地的大陶马等。东汉木雕在河西走廊发现较多,如武威东汉墓的木雕舞俑与侍俑、木雕镇墓独角兽、木狗、木猴、木牛、木马、木鸡、木鹅等。

东汉青铜雕塑,有甘肃武威雷台的青铜车马仪仗俑群、湖南衡阳道子坪铜牵马俑、贵州清平坝的青铜车马、河北徐水防陵出土的两匹高116厘米的青铜大马,河南偃师李家村出土的鎏金铜奔羊、小铜牛和小铜马等。

尤其造型精美、构思奇巧的铜奔马,亦称“马踏飞燕”,通高34.5厘米,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设计一匹飞驰电掣的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踩在展翅疾飞的鸟背上,侧视的基本轮廓呈倒三角形,具有强烈的运动感,被誉为汉代青铜雕塑的奇葩。

九龙山的“说唱俑”

上图为仿东汉“说唱俑”雕塑群

上图2一6为河边古镇街道

  说唱艺术,因其轻松、欢快的艺术风格,备受人们的欢迎。其实,这样的文艺生活,自古以来就有。在绵阳市博物馆,陈列着一件出土于九龙山汉墓的东汉说唱俑,戏谑、夸张的造型,生动地再现东汉时期绵阳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现状。   

      在绵阳市博物馆二楼展厅“山间洞府——绵阳崖墓陈列”展区,有一个区域专门展出了一批汉代崖墓中出土的陶俑,题材丰富,从农业生产到畜禽养殖,再到宴饮、歌舞娱乐等,出土于九龙山汉代崖墓群的东汉说唱俑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件文物的出土,多少有点“意外加偶然”的戏剧色彩。   

      1986年6月,时任绵阳博物馆副馆长、绵阳市文管所副所长巩发明与同事到河边场开展文物调查,听当地群众称,附近九龙山的群众因天旱时在山梁上挖洞取水,曾发现了“很多老爷”,引起他们的注意,随即前去查勘。   

        在九龙山白沙包,有一个当地农民取水挖出的竖向洞子,里面有积水,有陶俑、陶罐暴露在水面。巩发明立即进入洞穴将这些文物取出来。因墓穴中长期积水形成淤泥,他怀疑墓内还有其他文物,就站在积水里用手在淤泥中一小块一小块地捏。不知过了多久,双手突然触摸到一件成型器物,巩发明将淤泥一点点刨开,再用双手去探,手感显示这是一个体量较大的人形陶俑。随后,他小心将这个陶俑抱起来,发现是一个形象生动的说唱俑。递出洞口时,上面的同事说,陶俑少了一只腿,他又在淤泥里捏了好久,将那只腿找到,确保了后来的完整修复。   

      这件说唱俑为站立式红陶质,通高58厘米,头插花系巾,巾角结于额前,上身赤裸,肚皮浑圆,臀部后翘,两腿分立略弯曲,下身着大脚裤,裤腿下部有褶皱,赤足。俑面带笑容,伸出舌头作说唱状,以双手击腹,其憨态可掬,造型夸张生动,刻画细致入微。后来,这件文物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意外发现的“国宝”   汉代四川的说唱艺术 绵阳市博物馆的这件东汉说唱俑,刻画的是汉代时期说唱艺人的典型形象,而这个形象则是说唱艺术在汉代极为盛行的证明。   

      说唱艺术,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是一个备受欢迎的成熟民间艺术门类。史料记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曾经“修离宫数百所,倡优成千”,到汉代时说唱艺术更是兴盛,《汉书》中就有“击鼓歌吹作俳优”的记载,而西汉时的《盐铁论·散不足》中也有“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儛像”的记载,可见说唱艺术在富人群体中尤为盛行。   在当时,从事说唱的艺人被称为“俳优”,《汉书》中有“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的记载。这句话的信息极为丰富,首先指出的是当时的说唱艺人的群体很特殊,身材普遍都很矮小,社会地位不高。一个“笑”字可以看出,说唱艺人为了生存,极尽所能,以夸张的肢体、神态和即兴说唱的方式,博得人们的一笑。同时,这句话中的“不乏于前”还透露出,说唱艺术在汉以前就已经存在了,而汉代的说唱艺术的演出水准并不低于以前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出土说唱俑20件左右,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而四川境内则分布在成都、绵阳、遂宁、乐山等地。在文物品质与等级上,则以成都、绵阳出土的最具代表性。   

      为何说唱俑会偏好四川?这应该与汉代四川的经济条件有关,《汉书·地理志》记载,巴郡、蜀郡及广汉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有富饶的山林、竹木、蔬菜、水果,“民食稻鱼,无荒年之忧,习俗不知愁苦”。或正是如此,才造就包括说唱艺术在内的民间文艺在四川的繁荣。   

      汉代绵阳的文艺范   作为四川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绵阳的说唱艺术也有很广泛的发展,说唱俑就是一个最有利的证明。   

        在绵阳市博物馆,馆藏了4件东汉说唱俑,除了1件旧藏外,其余3件分别出土于高新区河边镇九龙山汉墓群、绵阳城郊何家山2号墓、涪城区吴家镇孔雀村汉代崖墓。在绵阳境内的安州区、三台县等地,也有汉代说唱俑出土。   在汉代,有“视死如生”的丧葬习俗,讲究“厚葬为德,薄终为鄙”。在权贵富豪群体,生前极尽享乐,死后也要像生前一样享受,从而给后世留下宝贵的财富。从出土说唱俑的分布范围可以推测,汉代时期绵阳境内的说唱艺术,已经得到很大范围的普及。                

      欣赏说唱艺术,不仅仅是有钱人家和权贵的专利。戏谑、搞笑的艺术特点,让说唱艺术满足了大众的享乐心理,自然不排除有的说唱艺人为了生计所迫,无法进入豪门,只得在民间走街串巷表演。   

        绵阳境内的这些说唱俑,个头、大小不一,其中九龙山汉墓出土的说唱俑高58厘米,涪城区吴家镇孔雀村出土的说唱俑仅高32厘米,而安州区的一件说唱俑高60厘米。材质则有红陶、灰陶的差别。俑的神态、造型存在明显的差异,大部分说唱俑都是击鼓说唱,而九龙山汉墓出土的则是“以手击腹”。   

        或正是因为演出场所的不同,才导致说唱艺人在着装、表演形式等局部的差异,从而表现出说唱艺术在汉代绵阳地区的多样性特征。同时,与说唱艺术存在的,还有舞蹈、器乐表演等民间文艺门类,绵阳市博物馆馆藏的大量乐舞俑就是有力证明,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汉代绵阳民间文艺的繁荣,体现出独具特色的文艺范。(以上文字来自网络)

      据说该地以说唱俑为契机发展文化旅游,投入亿元资金将河边镇打造成青一色古镇,并在位临古镇北端广场以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为原型仿制巨型“说唱俑”雕塑群(如上图1)。

摄影  周文能

2019年12月18日于四川省绵阳市高兴区河边镇

注:河边镇隶属于中国(绵阳)科技城高新技术开发区管辖,是中国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的核心地区。入选四川省“十三五”特色小城镇。

中国造型艺术辞典的书籍目录

人头像

人面像

陶人头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人面器饰残片

女像

陶猪

鸟形壶

猪形鬶

鹰形尊

妇好鸮形尊

象形尊

小臣艅犀形尊

石人像

男女奴隶像

青铜头像

司辛石牛

鸟状壶盖

人形铜车辖

虎形尊

盠驹形尊

立鹤方壶盖纽

彩绘女木俑

持剑木俑

铜武士俑

铜人

女孩像

虎牛祭盘

虎头形水道管口

武士俑群

袍俑头像

军吏俑

将军俑

骑兵鞍马俑

跪射武士俑

立射武士俑

二号铜车马

彩绘骑兵俑

铜马与铜俑

彩绘立射俑

侍立俑

女侍立俑

马踏匈奴

跃马

卧马

卧象

野猪

伏虎

卧牛

人抱熊

石蟾

女坐俑

拂袖舞女俑

喇叭裙女俑

杂技俑盘

陶鸭

博弈老叟

双人舞盘

长信宫灯

羽人器座

鎏金马

铜牵马俑

石羊

石辟邪

说唱俑

骑马俑

抚琴俑

俳优俑

双人像

持锸俑

立式说唱俑

杂技俑

部曲俑

木猴

出行车马仪仗

铜奔马

跪坐俑

男侍俑

弥勒佛像

一佛二菩萨

五佛像(部分)

齐武帝景安陵麒麟

释迦立像龛

石俑

帽形髻女俑

供养菩萨

交脚弥勒菩萨

菩萨头像

释迦像

释迦坐像与左立佛

菩萨像

弟子及胁侍菩萨像(附局部

胁侍菩萨

菩萨

菩萨

观音菩萨

飞天

飞天

菩萨与弟子

造像碑

弟子迦叶

飞天四身

菩萨像

阿弥陀佛

阿修罗天像

佛经故事

思惟菩萨与供养人

飞天与骏马

供养人像

释迦与多宝佛

供养菩萨像

柱础

持弓武士俑

骑马乐俑

持剑武官俑

持盾武士俑

陶马

兴国寺佛像

邹广寿造思惟像

上官僧度等造像碑

菩萨身躯

释迦像

陶牛

坐佛像

菩萨

释迦牟尼佛

胁侍菩萨

文殊菩萨(附手局部)

弟子阿难

女侍童

男侍童

弹阮飞天

观音菩萨

释迦佛(局部)

二胁侍菩萨

跪坐弟子

胁侍菩萨

菩萨

释迦牟尼与文殊、普贤菩萨

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立像

坐佛像(残躯)

阿弥陀佛坐像

观音菩萨立像

女侍俑

母猪哺崽

人首鸟身俑

双龙交颈、双龙献珠

胁侍菩萨

伎乐

菩萨

男供养人头像

踏谣娘舞俑

飒露紫

拳毛马呙

猎骑胡俑

大卢舍那佛

文殊菩萨

天王和力士

雄狮

力士

蹲狮

骆驼载乐俑

参军戏俑

迦叶、菩萨、天王

阿难、菩萨、天王

供养菩萨

菩萨与弟子

供养菩萨

虚空藏菩萨坐像

菩萨头像

菩萨立像(残躯)

思惟菩萨像

力士立像

骆驼载乐舞俑

女立俑

女立俑

勾头马

菩萨立像

鼓乐图

五菩萨

鉴真坐像

菩萨天王立像

胁侍菩萨立像

乐山大佛

修定寺塔门额浮雕

驯马俑

女俑头像

生肖群俑

菩萨头像

天王立像

黑马

菩萨像

天王像(半身)

弟子阿难像

菩萨

天王

胁侍菩萨

菩萨

菩萨头像

弥勒大像

菩萨立像

菩萨

洪巧像

王建坐像

普贤菩萨坐像

男舞俑

天王立像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

力士

伎乐天

瑞兽

惠能坐像

使臣立像(局部)

罗汉坐像

罗汉像(局部)

观音菩萨坐像

罗汉坐像

守护神将

侍者立像

观音菩萨乘麟像

罗汉坐像

侍女立像之一(局部)

侍女立像之二

缘觉菩萨坐像(局部)

武士俑

菩萨立像(局部)

天王立像

小儿相扑

力士立像

影壁降龙罗汉坐像

捧缸人

推磨砖俑和春米砖偶

数珠手观音

孔雀明王

侍吏俑

武士俑

观音菩萨坐像

交脚菩萨

佛与罗睺罗

力士

供养菩萨

胁侍菩萨

释迦牟尼像

力士像

弟子迦叶像

供养人像

观音菩萨

天龙八部(之一)

文殊菩萨骑狮像

佛教故事

女官像

千手观音

大忿怒明王

养鸡女

释迦涅槃图

白衣观音

文殊菩萨

男戏俑

云龙

紫竹观音

老君坐像

罗汉坐像

善财童子

顶棺人

人物头像

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局部)

菩萨立像(局部)

月宫仙子

观音菩萨立像

四臂观音菩萨

自在观音

渡海观音

毗湿奴

持国天

弥勒佛

虚日鼠

胃土雉

嘎雅巴尊者

千手观音

童子参观音

缘觉坐像

韦驮

达摩立像

如意观音

关羽

双鹿

波阇提婆尊者

鸳鸯穿莲

凤戏龙陛阶御路石

刘国华像

渔樵问答

蒋门神

钟馗嫁妹(局部)

渔归

看手串(局部)

沉思

鲁迅先生头像

李逵拒酒

惜春作画

蔡文姬

鸦片战争

木匠

水浒传人物

扁鹊行医

艰苦岁月

五羊群雕

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

大路歌

少女

齐白石像

周恩来胸像

洪宣娇

丁玲印象

启明

生命

谭嗣同像

饮水的熊

开荒牛

和平

一衣带水

孙中山像

走向世界

猎人争雁

鉴湖三杰

好喜欢

崛起

秦始皇陵

麦积山石窟

嵩山寺塔

栖霞寺舍利塔

神通寺四门塔

安济桥

慈恩寺塔

荐福寺小雁塔

原起寺经幢

南禅寺

龙虎塔

九塔寺九顶塔

宝带桥

乾陵

南岳庙正殿

南唐两陵

王建墓

宋陵

繁塔

龙华寺塔

兴圣教寺塔

孔庙大成殿(局部)

晋祠圣母殿

观音寺白塔

佛宫寺释迦塔

觉山寺塔

北海

庆华寺花塔

安平桥

曼飞龙塔

八字桥

网师园

卢沟桥

金山寺千佛舍利塔

百八塔

明十三陵

天安门

正阳门

太庙

地坛

武当山紫霄殿

天坛

白居寺菩提塔

广德寺多宝佛塔

广胜上寺飞虹塔

塔尔寺

经略台真武阁

杜甫草堂

拙政园

留园

沈阳故宫(部分)

故宫三大殿(局部)

避暑山庄(部分)

环秀山庄

颐和园(部分)

十笏园

五亭桥

沈阳昭陵(部分)

五塔召金刚宝座塔

阿巴和加麻札(部分)

峨眉山报国寺山门

布达拉宫

北京四合院

绍兴鲁迅故居(局部)

吉林朝鲜族民居

喀什维吾尔族民居

巩县下沉式窑洞

福建圆形土楼

昆明一颗印民居

大理白族民居

泉州杨阿苗宅

藏族民居

湘西临河民居

景洪傣族竹楼

杨州黄宅书斋小楼

湘西凤凰县山区民居

黟县际联村民居

七角星纹镜

乳钉纹爵

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

素爵

饕餮乳钉纹方鼎

雷纹扁足鼎

牛首饕餮纹尊

饕餮纹卣

饕餮纹罍

牛首饕餮纹尊

饕餮纹单柱爵

饕餮纹盉

饕餮纹斝

饕餮纹鼎

饕餮纹簋

镂孔雷纹觚

虁纹銊

亘鬲

牛方鼎

北单卣

亚弜鼎

后母辛方鼎

妇好扁足方鼎

妇好甗

妇好偶方彝

妇好方尊

妇好壶

饕餮纹瓿

后亀母斝

妇好觚

后母辛觥

妇好爵

嵌绿松石玉援戈

子渔尊

后母戊方鼎

告宁鼎

亚共尊

父丁鬲

直纹觯

马永盉

天觚

共罐

嵌绿松石饕餮纹方罍

人面盉

二祀邲其卣

饕餮纹釜

饕餮纹瓿

孤竹罍

禺方鼎

禺卣

小臣艅犀尊

人面铖

凤柱斝

龙纹觥

三孔有銎铖

虁纹牺尊

七孔有銎铖

鸮卣

龙虎尊

御尊

饕餮纹鼓

饕餮牛首纹卣

三羊饕餮纹尊

虎食人卣

四羊方尊

饕餮纹瓿

大禾人面方鼎

豕尊

象纹铙

鸮卣

牛尊

三羊鬲

牛首纹卣

双羊尊

羊尊

古卣

饕餮纹三足壶

者姤方罍

鸟兽纹觥

三羊饕餮纹瓿

双鸟鼍鼓

利簋

蜷体虁纹簋

蜷体虁纹尊

夫卣

龙纹五耳鼎

鸟纹方鼎

甲簋

鸟纹卣

弓季尊

弓季卣

伯各卣

直纹卣

何尊

盂鼎(通称大盂鼎)

折觥

饕餮纹鸟鼎

四鸟扁足方鼎

鸟纹觚

勾连纹鼎

保卣

令方彝

斜纹鬲

母鼓方罍

伯矩鬲

伯簋

燕侯盂

蟠龙盖罍

公卣

太保方鼎

蟠龙盖盉

宜侯矢簋

鸟纹觥

伯方座簋

鸳鸯尊

鸟盖壶

联珠纹卣

凤纹尊

云纹铙

蜷体虁纹罍

太保鸟卣

直纹簋

成王方鼎

班簋

饕餮纹甗

鸟纹象尊

彏伯羊尊

人形车饰

冬戈方鼎

冬戈簋

鸟纹贯耳壶

师凡鼎

史墙盘

癌钟

与壶

窃曲纹方鬲

牛尊

盠驹尊

盠方彝

虎尊

师趝鬲

豁簋

禹鼎

梁其钟

克镈

仲义父缸

鸟盖扁盉

仴匜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盘

雕生簋

虁纹方鼎

散氏盘

憀生盨

云纹牺尊

螭虎纹镜

象首兽纹簋

侯母壶

垂鳞纹方彝

秦公簋

蟠龙纹方壶

莲鹤方壶

王子午鼎

涡纹鼎

素命镈

蟠虺纹贯耳壶

蔡侯甲鼎

牺首鼎

三轮盘

牺首匜

吴王夫差鉴

吴王夫差矛

越王勾践剑

嵌红铜狩猎纹壶

嵌红铜狩猎纹豆

龟鱼方盘

错金豆

弦纹盉

令狐君嗣子壶

嵌绿松石龙纹豆

联座壶

曾侯尊盘

曾侯编钟

蟠龙建鼓座

鹿角立鹤

云纹铜屋

螭首盉

镶嵌图像纹壶

中山王鼎

龙凤方案

银首人形灯

有翼神兽

楼阙形饰件

树影灯

错金银有流鼎

浮雕纹铺首

错金银琉璃壶

安邑下官钟

错金银龙耳方鉴

漆绘人形灯

蟠虺纹编钟

骑驼人形灯

错金银立鸟壶

嵌绿松石卧鹿

虎纽錞于

蟠虺纹提链壶

勾连云纹豆

八环杯

三角云纹敦

鸟盖瓠形壶

杜虎符

龙纽錞于

乐府钟

斗兽纹镜

鸟形灯

鎏金壶

六山镜

熊足鼎

错金博山炉

竹节炉

鸟篆壶

浮雕纹酒樽

昭明透光镜

五铢纹铜鼓

铜屋

骑士贮贝器

献俘鎏金扣饰

鎏金兽形盒砚

错银牛灯

伍子胥画像镜

铜式盘

狩猎纹镜

花鸟人物螺钿镜

红陶双耳三足壶

红陶绳纹碗

彩陶人面鱼纹盆

彩陶鱼纹盆

彩陶船形壶

小口细颈锥刺纹壶

红陶小口尖底瓶

彩陶花瓣纹盆

彩陶鹳鸟石斧瓮

彩陶盆

彩陶涡纹曲腹盆

彩陶人头器口瓶

彩陶漩涡纹瓶

彩陶鲵鱼纹瓶

彩陶舞蹈纹盆

彩陶漩涡纹尖底瓶

彩陶钵

彩陶瓮

彩陶壶

彩陶蛙纹瓮

单耳带流罐

彩陶壶

彩陶人形浮雕壶

双大耳罐

红陶双耳罐

猪纹钵

白陶背水壶

黑陶杯

红陶兽形器

白陶鬶

黑陶弦纹杯

黑陶蛋壳杯

彩陶筒形瓶

黑陶高足杯

黑衣灰陶镂孔双层罐

黑陶贯耳壶

黑陶壶

白陶鬶

青釉原始瓷尊

白陶豆

白陶几何纹瓿

灰陶大口尊

印纹陶罍

原始瓷尊

印纹硬陶带柄罐

原始瓷刻波纹双系罐

原始瓷刻纹筒形罐

原始瓷云雷纹尊

彩陶鬲

涡纹筒状双耳罐

红陶双耳罐

原始瓷龙梁壶

陶鼎

青釉兽面三足鼎

彩绘陶盒

鸟形豆

彩绘茧形壶

彩绘陶壶

方壶

陶薰炉

绿釉陶奁

原始瓷双系罐

水波纹四系罐

绿釉陶熊灯

绿釉九连陶灯台

青釉塑贴谷仓罐

青瓷盆

青瓷蛙形水盂

越窑鸟形杯

青瓷虎子

青瓷辟邪水盂

青瓷扁壶

青釉印纹四系罐

青釉四系带盖双鸟盂

青瓷香薰

青瓷兽形尊

青绿釉六系覆莲罐

青釉褐斑蛙尊

青釉褐斑羊头壶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德清窑黑釉四系壶

青瓷双复系盖罐

青釉褐斑盖钵

青瓷大莲花尊

六系盘口壶

越窑双复系盘口壶

覆莲小罐

青釉刻花壶

青瓷莲瓣纹托碗

越窑褐斑莲瓣纹碟

青釉四系罐

青釉龙柄鸡首四系壶

白瓷绿彩刻花覆莲四系罐

白瓷覆莲罐

白瓷彩长颈瓶

青瓷画纹六系罐

黄釉贴花莲瓣纹尊

黄釉陶壶

青釉四系罐

青釉印花带盖唾壶

双龙把双身瓶

束腰白瓷罐

白釉鸡首壶

青釉烛台

黄釉绿彩壶

白釉花口壶

蓝釉小罐

黑釉彩斑腰鼓

花釉罐

青釉凤首壶

邢窑白釉碗

白釉穿带壶

白瓷菱花口盘

花釉壶

白釉双龙耳瓶

白瓷长颈瓶

青釉褐彩网纹罐

贴花壶

青釉莲花纹瓜形壶

青釉褐彩诗文壶

褐绿釉鹿纹壶

褐绿彩云纹罐

灰釉斑彩葫芦瓶

四系壶

海棠式大碗

褐彩云纹镂孔薰炉

绞胎陶枕

褐彩带盖罂瓶

贴花龟纹多角瓶

三彩鸭式杯

三彩陶马

三彩莲花纹罐

白瓷盒

青瓷夹耳罐

青釉壶

刻花莲瓣纹盖罐

刻花瓶

刻花渣斗

龙首流净瓶

五兽足薰炉

印花云龙盘

刻花人物纹壶

青瓷缠枝牡丹纹瓶

刻花缠枝牡丹盖盒

青釉雕花瓷壶

白地黑花莲花纹瓷枕

白釉黑花镜盒

三足洗

玫瑰紫釉盆托

鼓钉洗

月白釉紫斑莲花式碗

青白釉划花瓶

三足尊

弦纹瓶

贯耳炉

弦纹瓶

贯耳瓶

鱼纹盆

单柄洗

白瓷孩儿枕

青白瓷注子·注碗

青白釉刻花执壶

童子垂钓枕

珍珠地虎纹瓶

黑釉木叶纹盏

黑釉剪纸文字纹玳皮盏

荷花纹瓶

黑釉剔花梅花纹瓶

青白瓷堆塑瓶

刻花婴戏纹碗

青釉印花碟

青釉刻花瓶

印花多子盒

刻花牡丹纹瓶

白瓷刻花牡丹瓶

双贯耳瓶

堆釉蟠龙盖瓶

白地褐花叶纹盖罐

素胎堆塑四灵盖罐

刻花云纹梅瓶

白釉剔花瓶

绿釉凤首杯口瓶

绿釉龙梁鸡冠壶

白釉刻花鸡冠壶

黑釉刻花小口瓶

白釉黑花牡丹纹瓶

黄釉黑花纹虎枕

青白釉云龙纹狮纽盖瓶

青白釉堆塑四灵塔式盖罐

青白釉仿定窑螭纹洗

青釉刻花牡丹蕉叶纹瓶

青白釉荔枝纹高足杯

卵白釉碗

卵白釉印花双龙纹高足碗

青白釉僧帽壶

青白釉透雕戏台式枕

青白釉捏雕瓷枕

青花瓜竹葡萄纹菱口盘

青花鸳鸯莲纹盘

青花束莲卷草纹匜

青花诗文高足杯·面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青花松竹梅纹瓶

青花人物牡丹纹盖罐

青花松竹梅纹炉

釉里红彩斑高足转杯

釉里红折枝菊纹高足转杯

釉里红地白龙纹盖罐

釉里红白花纹托盘

釉里红雁衔芦草纹匜

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

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盖罐

釉里红开光花鸟纹罐

青釉双鱼纹洗

贴花龙凤纹盖罐

青釉刻花牡丹纹执壶

豆青釉条纹荷叶盖罐

蓝釉白龙纹梅瓶

宝石蓝加金彩小酒杯

钧釉花口双耳驼座瓶

紫彩大盆

钧釉贴花双耳三足炉

白地黑花鱼藻纹盆

白地黑花人物罐

白地黑花凤纹罐

赭褐色彩绘带盖罐

黑釉彩绘卷草纹罐

三彩镂雕龙凤炉

釉里红缠枝菊纹大碗

甜白釉暗花梨头壶

青釉三系盖罐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青花花果纹执壶

青花金彩荷莲纹碗

青花云龙纹扁壶

白釉鸡心碗

青花批杷绶带鸟纹盘

青花缠枝莲纹花浇

青花缠枝牡丹纹蟋蟀罐

青花狮球纹罐

青花海水龙纹扁瓶

釉里红三鱼高足杯

青花红彩龙纹碗

豆青釉雕狮烛台

斗彩高士图杯

斗彩鸡缸杯

斗彩“天”字款龙纹盖罐

斗彩花蝶纹盖罐

白地刻填酱釉花果盘

釉里红白鱼影花盘

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盘

孔雀绿釉碗

青花人物套盒

素三彩海水蟾纹三足洗

釉里红凸雕蟠螭纹蒜头瓶

青花云鹤八仙葫芦瓶

红绿彩缠枝莲纹瓶

青花矾红鱼藻纹盖罐

斗彩双耳八卦炉

五彩鱼藻纹大罐

三彩灵芝龙纹方碗

青花团龙纹提梁壶

五彩凤纹镂空瓶

青花婴戏纹长颈瓶

五彩瑞兽纹罐

青花花卉出戟花觚

青花净水碗

白釉犀角杯

素三彩龙凤牡丹纹碗

何朝宗达摩立像

紫砂瓜形壶

珐华坛

青花天女散花碗

青釉橄榄式瓶

天蓝釉菊瓣尊

釉里红凤凰纹瓶

豇豆红太白尊

豇豆红柳叶瓶

黄釉凤首提梁壶

五彩花鸟纹尊

五彩竹雀纹壶

蝴蝶纹梅瓶

五彩王嫱出塞图瓶

五彩龙凤纹盖罐

青釉鱼篓尊

青釉印莲花扁壶

青釉刻花云龙纹缸

祭红梅瓶

青花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

斗彩飞龙纹“天”字罐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珐琅彩团花蝴蝶圆碗

白釉三联瓶

霁青描金花卉七孔花插

朱红龙纹高足盖碗

青花鱼藻纹碗

青花云龙纹五孔扁瓶

粉彩百鹿图尊

青花八吉祥宝月瓶

粉彩描金海晏河清尊

粉彩镂孔转颈瓶

粉彩山水人物图盖罐

各色釉彩大瓶

青花釉里红墨彩瓶

五彩鱼藻纹盘

米市像

琉璃人物瓦脊雕塑

兽面纹丫形器

玉龙

玉兽玦

玉鸮

玉铲

人面形饰

兽面纹石奔

人面形佩

兽面纹琮

兽而纹镯

兽面纹戈

玉斧

兽面纹簋

玉鳖

玉立人柄形器

跪坐人

玉鹅

玉凤

玉鹦鹉

虁龙佩

鸟纹刀

玉虎

玉鱼

鸟兽纹璜

鸟纹环

人首蛇身饰

虎形佩

玉人头饰

兽面纹饰

虎形璜

兽面纹玉梳

兽面纹饰

双龙佩

虎形饰

四节佩

多节佩

三龙环形饰

虎形佩

双龙首璜

镂空龙形佩

镂空龙凤纹璜

镂空螭虎纹合璧

勾连云纹灯

皇后印玺

玉龙附金带钩

玉龙虎并体带钩

浮雕双螭纹剑首

镂雕双凤格

镂空龙凤纹套环

熊虎相戏珌

镂空玉佩

兽首衔璧饰

镂空龙凤纹环

铜嵌玉铺首

镂雕双螭龙纹谷璧

仙人奔马

玉铺首

镂雕龙凤纹环

龙形觿

金玉耳坠

双凤系璧

镂雕螭纹璧

玉辟邪

玉座屏

夔凤纹樽

蝉形琀

献珠宝人带板

云形杯

镂雕双凤佩

玉带

透雕折枝花锁

花鸟佩

玉“春水”饰

兽耳云龙纹炉

渎山大玉海

龙纽元押

龙纹活环尊

牧马镇

玉带饰

龙纹带板

玉碗

玉爵杯

合卺杯

菊瓣盘

玉炉、瓶、盒

九龙瓮

桐荫仕女图

镂空花薰

大禹治水图

会昌九老图

金节约

鹰形金冠顶、金冠带

金虎纹条形饰

金耳坠

金虎纹圆形饰

猿形银饰

金盏、金勺

交龙金带钩

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

楚王银匜

银盆

金兽

包金卧羊带饰

“文帝行玺”金印

金奔马

狩猎纹高足银杯

舞伎八棱金杯

赤金龙

刻花赤金碗

舞马衔杯纹银壶

银鎏金“论语玉烛”龟形器

镂空银董球

银鎏金凤纹大盒

龙狮纹四足银罐

金耳环

乳钉鎏金银盏

鎏金银八角杯

瑞果图鎏金银盘

鎏金银八角盘

花卉纹银六角盘

荷叶敞口银杯

金娃娃

鎏金银鸡冠壶

鎏金银壶

鎏金银戏童大带

鎏金银面具

银镶珠“金翅鸟”

“文王访贤”金饰件

银罐

银瓶

镀金团花银圆盒

如意纹金盘

缠枝花果方形金饰件

银槎

蟠螭银盏

银架

鎏金花瓣式银托盏

银渣汁

金冠

鎏金银盘

金凤钗

银爵

银鼎

蟠桃银杯

银累丝花瓶

金编钟

金錾云龙纹执壶

金錾龙纹葫芦式执壶

银鎏金嵌珐琅砚盒

金錾花高足白玉藏文盖碗

金桂月挂屏

金累丝殿式龛

金嵌珠天球

银提梁壶

朱漆木碗

缠藤蔑朱漆木筒

嵌玉高柄朱漆杯

朱漆木雕遗痕

彩绘雷纹漆器残片

黑漆木碗

缠丝线黑漆木柲

彩绘贴金嵌绿松石漆觚

彩绘兽面凤鸟纹嵌螺钿漆罍

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

彩绘漆内棺

彩绘竹胎漆排箫

彩绘龙纹皮胎漆盾

彩绘射猎图漆瑟残片

彩绘木雕蟠蛇漆厄

彩绘木雕鸭形漆豆

彩绘漆盒

彩绘透雕漆箭箙

彩绘透雕漆座屏

彩绘龙凤纹漆内棺

彩绘透雕四龙漆座屏

彩绘双耳长漆盒

彩绘兽首凤形漆勺

彩绘鱼鹭纹漆盂

彩绘云龙纹漆盒

彩绘变形鸟头纹漆卮

彩绘波折纹长方形漆盒

彩绘几何纹铜箍三蹄足漆樽

彩绘“君幸食”漆盘

彩绘黑地漆棺

彩绘云气纹夹纻胎双层漆奁

彩绘鹤纹漆匜

彩绘七豹纹扁形漆壶

彩绘三鱼纹漆耳杯

彩绘漆耳杯盒

彩绘神人怪兽纹龟甲形漆盾

彩绘几何纹漆碗

彩绘漆案

彩绘铺首衔环三蹄足漆奁

彩绘贴金银箔嵌玛瑙珠漆七子奁

彩绘嵌银箔漆砂砚

彩绘夹纻胎漆耳杯

彩绘鸭嘴形柄漆盒

彩绘漆秘器

彩绘铜扣兽纹漆钵

锥刻戗金黑漆盒盖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彩绘漆匕

彩绘童子对棍图漆盘

彩绘贵族生活图漆盘

彩绘鸟兽鱼纹漆槅

彩绘孝子故事图漆棺残片

彩绘人物故事图漆屏风(局部)

“九霄环佩”紫漆琴

“大圣遗音”栗壳色漆琴

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漆背铜镜

花鸟纹嵌螺钿黑漆经箱

描金堆漆舍利函

花瓣形圈足黑漆碗

紫褐色漆托盏

黑漆碗

柳塘图戗金填朱漆斑纹地长方形黑漆盒

园林仕女图戗金莲瓣形朱漆奁

出游图戗金长方形朱漆盒

剔犀执镜盒

脱胎剔犀柄团扇

婴戏图剔黑盘

桂花纹剔红盒

“张成造”云纹剔犀盒

“杨茂造”观瀑图八方形剔红盘

东篱采菊图剔红盒

广寒宫图嵌螺钿黑漆盘残片

“张敏德造”赏花图剔红盒

烹茶图剔红盒

携琴访友图剔红盒

五老图委角方形剔红盘

云龙纹剔红盒

林檎双鹏图剔彩捧盒

“滇南王松造”文会图委角方形剔红盘

山水人物纹委角方形剔黑盒

人物花卉纹戗金莲瓣形黑漆盒(两件)

祝寿图绿地剔红盒

龙凤纹方胜形雕填漆盒

龙凤纹银锭形雕填漆盒

龙凤纹菊瓣形雕填漆盘

松鹤纹斑纹地雕填漆盘

孔雀牡丹纹皮胎剔红盘

竹林七贤图长方形剔红盘

“时大彬造”山水人物纹紫砂胎剔红壶

云龙纹梅花形雕填漆盒

梵文缠枝莲纹长方形填漆盒

彩绘描金山水人物纹漆盒

款彩楼阁园林图黑漆屏风

描金龙纹黑漆戥子盒

缠枝莲纹嵌螺钿舟形黑漆洗

花卉纹百宝嵌委角方形黑漆笔筒

“方如椿”款描金山水人物纹长方形黑漆盒

“千里”款嵌螺钿锡胎黑漆执壶

“江千里式”云龙纹嵌螺钿长方形黑添盒

婴戏图嵌螺钿黑漆箱

寿字云纹瓷胎剔犀尊

花卉纹雕填漆几

彩绘云龙纹双圆形漆盘

彩绘花鸟纹圭形漆盘

云龙纹剔红宝座

彩绘描金花果纹包袱式长方形漆盒

蝙蝠勾莲纹柿形雕填漆盒

彩绘描金紫檀扶手椅

描金花蝶纹斑竹栏椭圆形黑漆盘

彩绘描金桃蝠纹方胜形漆几

描金黑地山水楼阁图漆手炉

海兽纹剔红盒

海水游龙纹剔红盒

春字寿星莲瓣形填漆盒

双凤纹莲瓣形雕填漆盒

描金松石藤萝纹黑漆盘

脱胎菊瓣形朱漆盘

彩绘山水八仙图金漆盒

识文描金瓜形漆盒

识文描金海棠形漆攒盒

嵌螺钿葵花形黑漆盒

描金山水人物长方形罩漆盘

“卢葵生制”雄鸡图百宝嵌长方形漆砂砚盒

“沈绍安制”彩绘描金花鸟纹长方形漆盒

对凤对龙纹秀浅黄绢面衾(部分)

凤鸟凫几何纹锦

龙凤纹绦

田猎纹绦

菱格六边形纹绦

飞凤花卉纹绣

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

龙凤虎纹绣

信期绣手套

青丝履

秋香色地菱形隐纹花叶纹经锦枕

黄地龙凤纹经锦

绛地印花敷彩纱

乘云绣对鸟菱纹绮

浅褐色菱纹罗地信期绣

茱萸纹绣绛色绢

鸡鸣枕

树叶纹缂毛坐垫

鹿纹锦

长寿光明锦

“续世”锦

人首马身纹缂毛

方纹绞缬

树纹锦

云气动物纹锦

刺绣佛像供养人

忍冬联珠龟背纹刺绣花边

联珠“胡王”锦

宝相花印花绢褶裙

双羊纹锦覆面

绞缬四瓣花罗

绿色狩猎纹印花纱

联珠对孔雀纹锦覆面

联珠鹿纹锦

月兔纹锦

紫绛绢地绣宝相睡莲经帙

褐色牡丹芙蓉花罗

绣线瑶台跨鹤图

缂丝仙山楼阁册

缂丝帕玛顿月珠巴像

缂丝八仙拱寿图轴

织成仪凤图

绿地花果纹夹缬绸

秋香地花果纹夹缬绸

金地缂丝鸾凤牡丹纹圆补

黎族织花筒裙

黎族刺绣龙被

粤绣褡裢

布依族蜡染花边

薛文华绣紫藤双鸡图轴

和阗绸

骨雕人头像

鹰头

双鸟朝阳

圆形器

象牙虎纹板

彩漆龙纹勺

人物花鸟纹尺八

象牙尺

片体饰件

竹雕残荷洗

松鹤益寿笔筒

刘、阮入天台香筒

竹雕寒山、拾得像

鱼龙海兽纹笔筒

玉兰花式杯

鸳鸯暖手

螭纹扁壶

送子观音像

四开光坐墩

松荫策杖图笔筒

戗金细勾填漆春凳

嵌楠木宝座

戗金细勾填漆龙纹酒桌

一腿三牙罗锅枨方桌

螭纹圈椅

喷面式方桌

平头案

铁力象纹翘头案

大画案

嵌螺钿罗汉床

四面平螭纹画桌

十字连方围子罗汉床

五屏风式龙凤纹镜台

龙纹方角柜

十字栏杆架格

戗金细勾填漆龙纹箱

钟馗掏耳图笔筒

东山报捷图笔筒

竹石图笔筒

东方朔像

束腰齐牙条炕桌

呵欠罗汉像

罗锅枨方凳

螭纹翘头案

戗金龙纹高束腰炕桌

贴黄仿攒竹方笔筒

二竖戏牛

仿青铜提梁卣

七贤图八骏图笔筒

贴黄四子盒

贴黄方觚

贴黄提梁小柜

三螭海棠盒

牙雕鹌鹑盒

三羊开泰图插屏

深院月夜赏梅图

贴黄龙纹竹丝编织笔筒

牙雕冠架

大吉葫芦式花薰

嵌瓷靠背扶手椅

黑漆描金靠背

镂雕花卉圆盒

直后背交椅

裱云龙纹缂丝宝座

鹿角椅

束腰折叠式炕桌

嵌玉小宝座

戗金填漆梅花式香几

漆面转动式圆桌

透雕花牙平头案

蟠螭纹架几案

镶竹雕山水小座屏

蝠磬纹大罗汉床

朱漆灯台

多宝格

山水屏风宝座

剔红百宝嵌屏风宝座

四美图真本

决定陀罗尼咒

鲁公输子先师

炉火之神

月宫马

西游记

古都驼铃

仕女屏条

平升五福 独占鳌头

沈万山聚宝盆

双锁山

五福捧寿

和合二圣

全家福

副扬鞭门神

神荼郁垒

灯笼方

莲鱼贵子

春牛图

天地三界十方万焚具辛

选仙图

拾花轿

赶庙会

天雷报

傣族冬札

剪纸熏样

扫晴娘

牛耕图

熏样刻纸

染色窗花

寿桃生肖 人物

观世音

帅盔

仕女·花篮风筝

八仙庆寿

沙燕

白蛇传·孙夫人试剑

吹糖人

梨园(亦称古埙)

人面猴

踏青

子母雁

兔儿爷

欢乐行

断桥相会

兔子王

骑马人·动物

麒麟送子

寿星不倒翁

挂虎

泥插子(小泥佛像)

陶模

陶模玩具

狮枕

八仙酒令牌

坐童

棒棒人

青龙雁月刀

小燕车

月饼模子

吼狮

拴娃狮·炕头狮

背背猴

四大天王

持荷童子

童子·猴子

布老虎

蛙心鱼枕

蝈蝈葫芦

金鱼

水浒叶子戏

说唱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代的什么

汉代风俗。

说唱俑不仅是汉代无名艺术家的杰作,还真实还原了东汉的社会现实,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为我们了解汉代风俗、生活方式、说唱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说唱俑是中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俳优造型,它的特点是诙谐、幽默,多为一人说唱,以小鼓击节伴奏。击鼓说唱俑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出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东汉《说唱俑》属于 A黑陶 B灰陶 C彩陶 D素陶

选B

1963 年出土于四川郫县宋家林东汉砖室墓。通高66.5 厘米。灰陶,捏塑,因年代过久,原有彩绘已不清。但依然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风貌。

成都武侯祠的历史讲的是什么?

泱泱中华,千秋万载,三国时期所历不过短短百年,可谓流星一瞬,但却给后世留下了厚重悠长的历史印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作为以弘扬三国文化为己任的遗址类博物馆,所藏文物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载体,承载着三国文化的精神内涵。本文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文物着眼,以文物重现历史,展现三国文化的深厚魅力。一、三国时期军事斗争文物展开三国历史的画卷,军事斗争可谓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乱世之中,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频繁而激烈的战争串联起了整个三国时代风云变幻的发展历程,遗留下诸多经典恢弘的战争遗产和富有权谋智慧的军事哲学,也有许多巧思营造,为后世所继承发扬。清康熙空城计粉彩瓷盘,底部为圆形,彩绘脍炙人口的“空城计”故事场景。“空城计”出自《三国演义》第95回,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诸葛亮将计就计,不设防备,悠闲抚琴,反倒让近城下的司马懿感觉其中有诈,遂退兵。而这实际上是诸葛亮导演的一场虚实难分的心理战。画面中诸葛亮坐于城墙之上,头戴纶巾,悠然抚琴,两小童一人执宝剑侍立其侧,一人于城门口手持扫帚清扫阶梯;城下司马懿父子三人身骑骏马,仔细查看,不敢向前。右上绘一太阳,城墙左下绘有山石和一株松树。盘壁一周彩绘芍药缠枝纹饰,共8朵芍药,红白相间。底部有直径9.5厘米的青花圆环,底心绘有一青花螺纹。三英战吕布将军罐,罐身彩绘“三英战吕布”故事场景。“三英战吕布”出自《三国演义》第5回,其背景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吕布时为董卓之义子,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大战,吕布以一敌三,最终战败,而三英扬名。画面中,刘备手持双剑,眉头紧皱;关羽挥舞大刀,怒气冲冲;张飞持俯冲,双目圆睁。三人皆身骑骏马,冲向前方的吕布,吕布身骑赤兔宝马,手持方天画戟,翻身对抗三兄弟。罐身的另一侧,墨书七言诗一首:“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桃园结义称三美,生擒吕布征战勇。决一雌雄胜为王,英名永垂众人钦”。“空城计”与“三英战吕布”虽然都是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后的三国故事,但亦为后世所流播传颂。三国文化的魅力,就在于那个时代独特的历史背景下所展现的令人称奇的军事场面和智慧权谋,因此,与之相关的故事题材也一直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广为流传,使三国文化更加深入人心。除此之外,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还藏有一些三国时期的军事武器。弩机使用灵活、善远程射杀,因此在三国战场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江苏南京石门坎考古发掘出土的魏正始二年(241年)弩机、四川郫县出土的蜀汉景耀四年(261年)弩机以及江苏宜兴西晋建兴四年(316年)周氏墓出土的两件错金铜弩机等,其形态和结构都沿袭了汉代弩机的旧制。诸葛亮曾制作出“十矢俱发”的连弩,并建立了专门使用连弩的特种兵部队——连弩士,在战场中大显威力。蜀汉铭文青铜弩机,机身有铭文“延熙十六年四月廿日中作部典口口遂绪吏李飞口杨汲口工杨茗作立坂重二斤五两”三十五字。从铭文来看,蜀汉的弩机有一定的模式。除成都武侯祠馆藏青铜弩机,四川省郫县太平公社晋墓出土的铜弩机铭文为“景耀四年二月卅日中作部左典业刘纪业吏陈深工杨安作十石机重三斤十二两”。体例一般是“年号+中作部+主管名字+吏名+工名+弩机强度+重量”,“中作部”是主管弩机制作的官署,“典口口”、“遂绪”、“左典业”、“刘纪业”是主管弩机制造的,“李飞口”、“杨汲口”、“陈深”是监造官,“杨茗”、“杨安”是具体的制造者,负责,责任明确。曹魏弩机铭文模式与蜀汉类似,其刻铭体例为“年号+左尚方造+监作吏名+匠、师名+编号”。而孙吴弩机刻铭的体例较为特殊,除年号、匠名外,不见监造名,亦不见生产机构,主要刻具体的使用者姓名和职务。虽然魏、蜀、吴三国制度各异,但弩机制造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还藏有若干东汉铜蒺藜。此物因状若荆棘刺,与植物蒺藜相似而得名。使用时随手抛掷蒺藜,三尖撑地,一尖直立向上,推倒立尖,下尖又起,始终如此,使接触它的人不能避其锋锐而被刺伤,因此在古代战争中,多用来在对抗中根据地形、环境进行抛撒,刺伤敌方的马匹和士卒,故又称为“扎马钉”。据清代张澍《诸葛武侯集·制作篇》载:“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持于武功五丈原,亮卒,懿追之,两长史杨仪多布铁蒺藜,是三国之际已有之。”在陕西勉县的定军山一带,曾出土大量三国时期的铜蒺藜,这里曾经是诸葛亮北伐八年的军事基地。通过上述文献和考古实例,说明铜蒺藜在蜀汉的军事斗争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蜀军缺乏马匹,难以与骑兵力量强大的魏军抗衡,在此情况下,扎马钉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使蜀军在劣势中占据主动。因为扎马钉的实用性,在后世历代乃至近代的战争中,仍然广为使用,同时也被誉为“武侯之物”,被视为诸葛亮智慧的结晶。东汉四耳蹲蛙青铜鼓,属于灵山型,整体作覆釜状,鼓面中心饰太阳纹,8芒12晕,每晕内饰钱币纹,团花纹及变形羽人纹等,鼓面边沿一周等距排有六只青蛙,作蹲踞状,其中三只为累蹲蛙,背上各附一只小青蛙。鼓面边缘向鼓身外略有延伸,鼓身肩腹鼓突,束腰,空腹,撇足。腹部近束腰处附对称四耳,耳中穿有铁链。鼓身饰18道复线凸弦纹,复线凸弦纹之间饰云纹、雷纹、钱币纹及花纹等。靠近鼓足处饰对称二鸟。西南地区的人民习惯将铜鼓称之为“诸葛鼓”,而“诸葛鼓”一词最早见于明代,宋元之前尚未发现相关记载。这其中有两种传说:一说铜鼓是诸葛亮南征时在军中制作,白天用来煮饭,晚上用来敲击警报;另一种说法,说是诸葛亮制作铜鼓,散埋于山中,是为了蛮夷。这些猜测无法证实,但可以看出“诸葛鼓”的产生,与诸葛亮南征时施行的民族的深远影响息息相关。而明清时期《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故事的深入人心,使得当时的统治者们力图通过诸葛亮在西南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威望和尊崇,在人民反抗的过程中树立威信,因而促成了“诸葛鼓”的产生。但不管如何,“诸葛鼓”这一说法,反映了诸葛亮南征的成功影响,时至今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居民仍然对诸葛亮抱有崇高的敬意。二、三国时期社会生活文物除军事斗争之外,从馆藏文物中我们还可以一窥三国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三足鼎立的政权状态,三国时期的货币经济水平较两汉时低,同时货币制度也比较混乱,魏、蜀、吴三国在沿用两汉旧钱的基础上,还分别铸造了自己的货币,建立起了截然不同的货币体系。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227年)始铸“曹魏五铢”;而吴国则根据自身经济及物资条件,实行一种虚值的“大钱”,铸造“大泉五百”、“大泉当千”乃至“大泉五千”等大额面值的货币;蜀汉地处西南边陲,民寡国弱,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军费开支,因此也实行“大钱”。东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始铸货币,主要为“直百钱”,面文有“直百”和“直百五铢”两种。直百五铢钱背多见模铸或镂刻的文字符号。阳文者,钱背穿左铸一个“为”字,代表是益州犍为郡铸造的,犍为地处通往国外西南通道上,因此经济交流比较繁盛。阴文者,主要有文字、数字、符号几类。东汉灰陶说书俑,俑呈坐姿,头包巾,于额前系花结。面部丰满,眉开眼笑,额上笑出了四道皱纹,大鼻,张嘴。俑身微向后仰,耸肩,上身袒胸,叠肚,右臂配环状饰物,左臂缚有响器。下身着窄脚裤,赤脚,右腿向前伸直并抬起,左脚弯曲呈蹲坐姿,坐于一圆饼形底座上。类似形态的说唱俑,几乎都出现在巴蜀一带,可谓是带有地方特色的一类陶俑,神态妙趣横生,动作夸张生动,形神兼备,令人忍俊不禁。两汉时期,四川地区自然资源富庶,经济发展稳定,随着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死后世界的营造更为重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流行,宴饮、娱乐便是地下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东汉墓中,出土了不少伎乐俑、舞者俑、说唱俑等。此类说唱俑的集中出现,也说明了这一时期四川地区说唱艺术的盛行,而这类说唱俑既带有娱乐性,同时也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既定格了墓上空间的生活气息,也为死后世界营造出了奇幻多姿的氛围,同时也可能带有娱神的功能,以帮助墓主升仙。从现有的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大量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字砖,其中也发现了大量三国时期的纪年文字砖:在曹魏墓葬中,发现“景初”、“正始”、“嘉平”、“景元”等四个年号的纪年砖,时代集中在魏中后期;孙吴墓葬中发现“太平”、“永安”、“甘露”、“凤皇”、“天册”、“天纪”等年号的纪年砖,时代集中在吴中后期;蜀汉发现的纪年砖较少,只有“建兴”、“延熙”这两个年号的纪年砖,时代为蜀汉早期与后期。我国自汉武帝即位开始创制年号(元狩元年,前112年),而砖室墓也是从两汉开始流行起来的,因此三国时期纪年铭文砖的流行正是这一历史传统的产物。三、遗庙丹青唐宋以来,文人雅士来到成都武侯祠,谒庙怀古,在古柏苍烟间赋诗作画、撰文题辞,数百年中留下大量珍贵墨迹。杜诗《蜀相》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句脍炙人口。明清至近现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思潮历经巨变,书画艺术亦随之在表达形式与结构内容上发生嬗变,文人雅士或摘古典作书,或以古事入画抒怀思虑,咏物比兴,心、意、境三者交融合一,画中感物,物中观心,在成都武侯祠串联起一部以三国史事为轴线的独特画史。隆中对乃表达诸葛亮总体战略思想和主张的名篇,亦是君臣二人相携共谋汉室复兴的开始。唐代李白有诗云:“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汉末的历史正是在这一刻开始发生了变化。清杨鹏《浮邱子》曰:“《诗》曰:‘肆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敦,誉髦斯士。’有范也夫!昔伊尹起于有莘之野,以尧舜其君其民为志,卒能相汤伐夏,格于皇天。诸葛亮《隆中对》,无过数十言,而汉用之,于是跨荆益而成霸业。”沈尹默(1883-1971年),现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沈尹默早年学二王、文征明,后多临米黄,又精研汉魏名碑,各书体皆能,是为一代开宗立派之书家。其楷书承魏碑面貌,结体灵动变化,用笔劲健爽利,笔墨清润古雅。所书《隆中对》结体庄重匀称,用墨凝练清雅,行笔严正洒脱,整体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表现出沈氏晚年的娴熟技法与沉厚气韵,把诸葛亮隆中对策之时奇谋在胸,壮志在怀的风发意气展露无疑。白帝城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八里旧城内,公元223年,蜀汉先主刘备薨逝并在此向丞相诸葛亮托孤。鞠躬尽瘁句出自诸葛亮《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代娄师白“白帝城图”立轴,乃娄师白游历川渝名胜后,来到成都武侯祠,感受到蜀汉先主刘备与诸葛武侯当年英爽赫奕,如今仅祠庙犹存,叹其种种随身死而俱泯,而仅此遗庙供人拜谒,千载如生,当下思如泉涌,挥毫写就。画作用笔柔和圆润,前景用中锋勾勒轮廓,后用色湿染。山石以宽皴加湿笔墨染写就,后景以较淡的湿笔渲染柔化,画意清丽旷远,颇得宋画遗风。通观此画,遥峰浮云间,孤帆逐浪,山峦叠嶂。峭壁耸立处,林木丛密,遗庙犹存。与杜诗《上白帝城》中“白帝空祠庙,孤云自往来”之意相得益彰,暗含高远孤独之感,显示出作者对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受遗作相,先主授之无疑,蜀相处之无愧这一史事的怀古幽思。明佚名“诸葛武侯出师图”立轴,图绘诸葛亮头戴纶巾,身着轻袍坐于轮车之上,神态沉静,指挥若定。行从众多,均骑于马上,旌旗飘扬,气势撼人。史载诸葛亮五出祁山进行北伐,图中所绘山峦起伏之地应为出蜀道路。_技娴熟,气韵瑰丽,中景紧密,山石松木以青绿细笔点染,山峰蜿蜒叠嶂,节奏流动,构图整体呈现晚明时期的典型风格,盘旋曲折,意味深长。诸葛亮《隆中对》中曾提及“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两路出兵,北伐曹魏。然而是时关羽已殁,荆州亦失,先主病故白帝城。北伐之行以弱对强,以寡敌众,以远袭近,以劳对逸。在公元228-234年间,诸葛亮共发动五次北伐战役,但均未取得重大胜利;而曹魏的几次反击也未成功,战事胶着,直至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终结。北伐虽然未竟,但诸葛亮在数次北伐中所表现出的殚精竭智,坚忍不拔的意志,及其对先主刘备和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精神却彪炳千秋,激励后人。现代刘孟伉隶书联,联文曰:“一杯土尚巍然,向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鳞古道,令人想汉代宫仪。”末尾钤二方印,上为朱文篆书,文曰“寐叟”;下为白文篆书,文曰“刘孟伉”。此联现位于汉先主刘备惠陵寝殿,“千秋凛然”匾下,语出唐刘禹锡诗《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联文为清代完颜崇实(1820-1876年)所撰,其在武侯祠亦留下另一咏颂刘备诗联,文曰:“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刘孟伉(1894-1969年),现代诗人,书法家、篆刻家。曾任四川省文史馆馆长。书法遗迹在巴蜀甚多,为人珍视。此幅用笔遒劲稳健,方圆兼具,气象古朴浑厚,结构方正匀称,线条简洁端美,整幅意蕴高古浑厚,完整地契合并烘托出惠陵寂静萧肃的氛围,意胜于笔,情与境交融融合,极具功力。现代范曾行书蜀相诗轴,《蜀相》乃杜诗名篇之一,诗意自出机杼,情感凝练炙热,是杜甫入蜀后的典型作品。《唐宋诗醇》卷十五评《蜀相》诗曰:老杜入蜀,于孔明三致意焉。其志有在也。诗意豪迈哀顿,具有无数层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