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沈会战范汉杰

锦沈会战范汉杰

锦沈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1945年11月2日至11月12日,由中国国民党军队和日本关东军之间进行。范汉杰是中国国民党军队的一位将领,参与了此次会战。

范汉杰出生于湖南省宁远县,少年时期赴日留学并深受日本军事思想影响。1924年,他回国加入了湖南保安团,后来成为中央军校的学生。他在北伐战争期间表现出色,参与了著名的南昌起义,成为了国共合作时期的重要军事将领之一。

在锦沈会战中,范汉杰率领之下的第12集团军是攻打锦州的主力部队之一,经过数天的厮杀,最终攻克了锦州。这场战役是中国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具有极大的战略和政治意义。

范汉杰在战后继续为国家和军队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解放战争中也曾多次参战,直到1949年他因病去世。他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将领之一,为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辽沈战役中守锦州的是国民党的那个将军

范汉杰

范汉杰,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人。幼年就读于梓里公学,广州理工学堂格致班肄业,广东陆军测量学校第一期、陆军大学将官习甲级第一期、德国陆军大学毕业。任广东陆军测量局科员,漳州工务局测量员。广东盐务缉私江防兵舰长。1915年入陈炯明粤军任排长、连长、少校参谋,援闽粤军第二支队营长等。1918年毕业于广东陆军测量学校,后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军事委员,兵站所长。1920年任桂军第三路支队长、司令。粤军第二军第六团副团长,第一师代理团长,粤军第六路少将司令兼三水。1924年春由邹鲁、刘震寰保荐报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入黄埔学校第一期第四队,是第一期唯一获得将的学员。毕业后返回粤军。1925年任粤军第一师一旅中校参谋、营长。1926年任国民军第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上校团长。1927年任浙江省浙东警备师师长,是黄埔同期最早升任师长的人。同年秋蒋介石下野,旋辞军职赴日本留学,后转赴德国学习和考察军事,1931年夏回国。1932年任第十九路军总部参谋、副参谋长。1936年1月授陆军少将,同年9月,由时任陆军第一军军长的胡宗南保荐,任第一军副军长。1937年夏任军校教育兼高等教育班主任。1938年4月任军事委员会部第一厅,9月任第二十七军军长兼郑州警备司令。1942年1月任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6月任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当选第六届监察委员。1944年任第一战区中将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参加“一·二八”淞沪会战、上海抗战和中条山战役。1945年1月陆大将官班毕业,3月授陆军中将。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   国共内战时期,1946年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948年任陆军副总司令,山东第一兵团司令官,热河省,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同年10月14日在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中被人民所俘。1960年11月特赦获释,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和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76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

范汉杰1896年10月29日生于广东大埔县,其父乃乡间文人,任小学校长多年。范汉杰少年时在其父创办的梓里公学就读,1911年夏考入广东陆军测量学院第五期三角科天文测量班,1913年毕业后任职于广东陆军测量局科员,曾在东江、潮汕一带从事测量工作。1920年调任两广盐运使署缉私总稽九江缉私船管带,后又升任江平舰舰长。1923年转任桂军刘震寰部参谋、科长、支队长等职,官阶为上校。   1924年5月,黄埔军校创办。时范汉杰已从军多年,年龄也快30岁,对是否报考有过犹豫。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范汉杰出于对的憧憬,还是去报考并轻松地被录取。黄埔一期生象范汉杰这般年龄的还有若干位,但带着少将上学的仅他一人而已。   黄埔军校毕业后,范汉杰象其他毕业生一样,从头做起,在军中担任排、连、营职务,参加了讨伐陈炯明、邓本殷的一、二次东征。1926年夏,国民军挥师北伐,因范实战经验丰富,遂被提拔担任第10师第29团团长,为黄埔一期生中最早升任团长的三人之一。范率部参加著名的汀泗桥战役和德安马回岭战役。同年10月升任第10师副师长。   1927年11月,宁汉。汉方第一军军长陈铭枢、第10师师长蒋先鼐投奔蒋介石,范汉杰也随之离开武汉转赴南京,深受蒋介石器重,被派往浙江担任警备师师长,成为黄埔一期生中最早任师长者。是年8月,蒋介石下野,浙江警备师被改编,范汉杰被调任国民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高级参谋。不久,蒋介石重新上台,即派范汉杰去日本考察,军事,接着又转赴德国,在德国多所军事学校见习,直到1931年“九·一八”后才回国。   本来,蒋下野使范汉杰改任虚职,并被视为蒋系人马而前途受挫,谁知,蒋下台时间短暂,当要送范汉杰到国外学习,范还有些介意,怕妨碍晋升速度。但事实倒丰富了范的从军资历,使他好长一段时间被视为军内为数不多的军事教育家之一,多次被委军事培训重任,与不少当过学员的军官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为自己的升迁奠定了基础。1945年3月,他被正式授予陆军中将衔,5月当选为第六届监督委员会委员,成为蒋介石嫡系中的心腹爱将。   因广东籍的因素和北伐时的渊源,1932年初,范汉杰被调任19路军参谋,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后19路军又转驻福建,范担任国民驻闽靖公署参谋处。翌年,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率19路军发动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成立,将19路军扩编为人民军第一方面军,以蔡廷锴为总司令,粤军元老之一邓世增任参谋长,范汉杰任副参谋长兼参谋(当时高级干部中的潮汕籍有两位,一是一方面军部主任、丰顺人徐名鸿,二是第六军军长、惠来人翁照垣)。当时闽方的兵力为:将原19路军5个师扩编为5个军共10个师,由沈光汉、毛维寿、区寿年、张炎、谭启秀分任军长,另将闽南的大田、永泰、永春、泉州地区的民军改编为第六军,此外,还有两个航空大队,号称近10万兵力,实则仅有兵员6万多名。   本来蒋介石对非嫡系的19路军就心存芥蒂。“闽变”爆发,蒋更为忌恨和震怒。六年前,蒋就敢于与原来的上司汪精卫以及众多前辈分庭抗礼,时至今日羽翼渐丰的蒋介石岂容第二个“”出现。他决心不惜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加以消灭。他仍采用其惯用的两手策略。一方面,自任“讨逆军总司令”,集结15万之众分兵三路,由军中高级将领蒋鼎文、张治中、卫立煌分任司令大举进攻;另一方面,派出在南京任职的原与19路军将领有故交的和以戴笠为首的特务,用厚禄、恩威并重的手段策反19路军人员,其中,被他赏识、提携过的范汉杰就是他拉拢的主要目标。   1933年12月中旬,蒋军大兵压境,闽方急商对策。开始,19路军将领多有分歧,有的主张御敌于闽北,将蒋军堵在福建外围;有的提出撤守闽南,以求背部广东老家和江西红军;有的强调应将兵力收缩,死守福州,以固元气。最后虽统一于第三种方案。但由于意见不完全统一,兵力转移迟滞,贻误战机,为兵败埋下种子。   起初,蒋军对闽方声称有6个军近10万兵力还有所顾忌,且战且察,步步为营,不敢长驱直入,但由于范汉杰掌握了军中的电报密码,范将这些密码密告蒋介石当局,被蒋军及时得悉闽方的军事部署和兵力实际情况。蒋军将计就计,采取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不到一个月,闽方全线崩溃。使曾在“一·二八”抗战中威震中外的19路军就这样被蒋介石彻底消灭。   范汉杰又一次受到蒋介石的嘉许,事变平定后,范汉杰被委为南昌行营中将高参,由于南昌是蒋围剿江西红军的大本营,蒋介石常驻于此,从而使范汉杰首次进入蒋的军事中枢。   “闽变”已成为历史,其功过以及其中内幕情节,史家评说纷纭,对范汉杰作为陈铭枢、蒋光鼐旧部,且为19路军福州军事会议的决策人之一, 公开没有对“事变”持反对态度,暗中却叛弃19路军,在道义上无疑是应当受到遣责的,但19路军发动“事变”,未能对军内高级将领进行广泛征询、甄别,而是将各级军官均一概归入队伍,这就为日后军队埋下伏笔。第二军军长毛维寿投蒋,第一军军长沈光汉、第四军军长张炎动摇,作为同是蒋介石旧部的范汉杰暗中向蒋输诚就不足为怪了。在范汉杰被特赦之前,周恩来曾找来已担任国际委员会副的蔡廷锴做工作,周恩来说,当年19路军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全部责怪范汉杰。蔡廷锴表示同意周恩来的意见。随后,周恩来将部写的把范汉杰在“闽变”中的行为列为罪恶的材料撤掉,使范汉杰顺利得到特赦。   第三次国内战争经过两年多的鏖战,蒋军日见被动。1948年初,东北战局如箭上弦。在这紧要关头,范汉杰成为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先锋。7月,他奉蒋命将驻锦州、山海关的部队重新整编成新8军和新5军;9月被蒋任命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上任之际,正是驻东北的军队已被我军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和锦州三个互不联系的孤立据点之时。当时蒋军的分布是:东北军主帅卫立煌率30万兵守东北中枢沈阳及周边卫星城市,副总司令郑洞国带10万军守长春,范汉杰领导1个兵团、4个军、14个师约15万人防守锦州,并维持着锦州通往关内的铁路交通。三个据点的蒋军虽被困,但他们在城内修筑工事、储备物资,还颇具一定的实力,而范汉杰节制锦州,担负着保护东北军咽喉的重任。   以其远瞩、料事如神的战略眼光,果断地命令东北野战军负责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集中优势兵力,置长春、沈阳于不顾,急调精兵火速占据锦州通往关内的屏障塔山、黑山一带,死阻来援之敌,先打锦州,关闭东北大门,切断东北蒋军与关内傅作义兵团的联系,形成“关门打狗”的有利战略格局。的战略,使范汉杰成为辽沈战役我军重点攻击的目标。   1948年9月,遵照的指示,林罗刘调集东北野战军主力共11个纵队发起锦州战役。范汉杰这位被军界誉为文武全才、在抗日战争中还有多次胜仗记录的将军,在因倒行逆施而即将崩溃的反动派的时势中,显得为力,急电蒋介石、卫立煌派兵支援。蒋见局势严重,亲飞沈阳督战,专门派了一架直升飞机往锦州空投一信给范汉杰,询问他是否能将军队撤至锦西以利突围。此时的范汉杰坚持其顽固的反动主场,妄想负隅,他复电蒋介石表示坚守锦州,认为如能在锦州吸引住主力,则可以从关内和沈阳抽调两个兵团分南北夹击解围,进而可以与决一死战。   范汉杰的幻想被重磅的炮弹击碎。10月初,各路纵队将锦州城死死围住,并用大炮不分昼夜轮番轰炸。范汉杰见大势已去,于10月14日黄昏,乘着夜色,携其太太与兵团司令卢浚泉、参谋长李汝和往城外逃跑。翌日,在离锦州城东南20多里的陈家屯一条小路上被俘获。   在东北军三巨头中,卫立煌是将领中为数不多的开明人士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与八路军多有默契,合作良好,他亲任东北主帅是因陈诚败绩而上架的,此行我党深知;副总司令郑洞国在其60军军长曾泽生起义后,主动命令部下官兵放下武器,使长春和平解放;范汉杰执迷不悟追随蒋介石,落得个被俘成为战犯的下场。   范汉杰被俘后,被关押改造12年,1960年11月被最高人民特赦。获释后在北京郊区红星人民公社园艺队劳动。1962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曾撰写了《锦州战役回忆》等文章。1964年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1976年1月16日病逝于北京,终年82岁。后来,他在海外的子女回到北京,将放在八宝山的骨灰取出一半,带往台湾安葬。[2]

范汉杰的人物轶事

范汉杰(1894—1976),今三河镇梓里村人,出身清贫之家。幼年就读于梓里公学,后考进广州理工学堂、广东测绘学校。毕业后,在粤军第一军邓仲元部任参谋和连、营、团长等职。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是第一期毕业生。后担任国民军第一师营长、团长等职,参加过第一、二次讨伐陈炯明的东征。 1926年,任国民军第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团长、十师师长。北伐期间,参加过大败军阀吴佩孚的汀泗桥战役和讨伐孙传芳的江西德安马回岭战役。北伐后出国留学,曾到日本、德国考察,研究欧美和日本的、军事。回国后,任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

“九一八事变”后,任十九路军参谋长、第三路军总部军长兼副总指挥。1933 年,李济深与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在福建成立福建省,他任参谋长,随后,担任军校教育,后转任会中将高级参谋。抗日战争时期,任二十七军军长,率部在山西太行抗击日军达4年之久。1941 年冬调升为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后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国防部参谋次长、国防部陆军副司令兼郑州指挥部主任、第一兵团司令、冀热察边区总司令兼热河省、军装甲兵团司令、东北“剿总”副司令等职。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被中国人民俘虏于锦州。1960年获特赦,后任全国政协文史馆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76年逝世,终年80岁。

辽沈战役中范汉杰和廖耀湘担任什么职务

范汉杰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

廖耀湘第九兵团中将司令官。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辽沈战役范汉杰是谁饰演是否有个叫什么雨生的演员

辽沈战役范汉杰饰演者是有个叫阎雨生的演员饰演的。

范汉杰简历(范杰民简历)人物介绍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范汉杰简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范杰民简历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谁知道刘咏尧的人生经历?

标题:刘咏尧上将的简历(大家知道他是现在哪个港台

发信站:我爱南开站(2005年10月27日22:05:51星期四),站内信件

大家知道他是现在哪个港台明星的长辈

刘咏尧上将的简历

姓名:刘咏尧

学籍:黄埔军校一期

字号:无

党派:中国

籍贯:湖南省醴陵县

:国民军陆军上将

生卒:1909—1998

军职:“国防部”次长、代理,

党职:评议委员。

履历:

1909年7月10日生。

1922年毕业于湖南省立岳云中学。

1923年入广州陆军讲武学校。

1924年8月转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六队学习,成为黄埔军校同学中年龄最小的一名学员。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任冲锋队队长,在战斗中勇猛善战,多次负伤不下火线,被提升为营长。

1925年12月,奉命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7年学成回国后,先后担任国民军营、团长。

1929年起担任南京军校政训处总教官、师部少将主任、第五路军总指挥部政训处中将、会训练总监部训练处、《怒潮剧社》和《扫荡日报》社长、力行社南昌分社、干事、赣粤闽三省“剿匪"总司令部政训处、会政训处副

、中华复兴社干事、会军校毕业生调查处、南京新生学校(后改中正学校)校长。

1936年在南京组织指挥了逾万人参加的全国童子军第一次大检阅活动,曾轰动一时。

抗日战争期间,历任湖南省抗日自卫军副总司令兼军管区副司令、中正大学校长、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三处副主任、会部第二、一厅、诠叙厅代等职。

1945年从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毕业后,任国防部军职人事司兼参谋次长、三民主义青年团干事会干事、国防部人事司、办公室主任。

1947年当选为委员。

1948年1月代理国防部部务,5月任国防部次长,并代理之职。

1949年去台湾后,调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及评议委员。

1951年被授予陆军上将。从此,他将很大精力转向中华文化复兴与社会改革工作。

1951年创办国防丛刊并任社长,同时兼任台湾大学教授、设计考核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正日报》董事长、世界大同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1年兼任“中国历史文化协会”常务理事。

1962年兼任湖南省陵县同乡会理事长。

1963年兼“中国社会学会”理事长。

1971年兼“中国学会”理事。

1974年兼“中国教育协进会”常务理事。

1980年兼“中国文化界联谊会”首席顾问。

他在台湾军政界有“儒将”之称,留下大量诗文,著有《中国党史》、《学概论》、《人事行政论丛》、《人生哲学论》、《经济学概论》等书。

1998年8月22日,病逝于台湾。

急用将领范汗杰的简历

你要问的是范汉杰吧

范汉杰(1894.10.29—1976.01.16),名其迭,字汉杰,别字韶宾,广东大埔人。国民军陆军中将。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参加“一·二八”淞沪会战、上海抗战和中条山战役。1945年1月陆大将官班毕业,3月授陆军中将。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

国共内战时期,1946年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948年任陆军副总司令,山东第一兵团司令官,热河省,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同年10月14日在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中被人民所俘。1960年11月特赦获释,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和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76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

高级将领胡宗南简介

胡宗南简介:

胡宗南1896年5月12日在中国浙江省镇海出生,字寿山,原名叫做胡琴斋,是中华陆军一级上将。

胡宗南曾经就读于黄埔军校,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毕业生,号称为天子门生第一人,是蒋介石最信任也是最重要的军事将领。

胡宗南的医生经历了黄埔建军、东征、北伐、内战、剿共、抗日战争等众多战役,1947年的时候指挥军队占领了中国党的根据地延安以后转战西北。

在军队中最职做到了第一战区司令,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成为手握几十万重兵并且指挥几个二级上将兵团的西北王。

1950年的时候胡宗南跟随蒋介石败逃到台湾,担任了蒋介石总统府的战略顾问等重要职位,在1962年的2月14日,因为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扩展资料:

1947年3月19日,军队胡宗南部的15万大军攻占了所在地延安,表面上看这可是空前的大胜利,但是随后胡宗南的部队在陕北的山谷沟壑中却如陷入泥潭。

3月24日凌晨,胡宗南由秘书及一卫士陪同,从洛川开始乘吉普车北驶,临近中午到延安城,这是他久已向往的地方。

前进指挥所先期到达,为他安排的行辕是延安最好的房子,边区交际处,他嫌不隐蔽,选定在边区银行窑洞居住、办公。

胡宗南到延安当天,部下报告,最大的问题是敌情不明和补给困难,胡命他转令各部队加强搜索,节约粮食,抓紧向陕西省催粮。

负责侦测无线电台的分队长报告,攻占延安后,未再发现陕北有固定大型电台信号,有时捕捉到小电台的征象,但迅即消失,飘忽不定,难以判定指挥部所在。

胡命他继续努力,尽快找到目标,找到后重赏,部下向他报告接待中外记者准备工作情况,为显示众多被击毙,已造了一些假坟,立了一些真碑。

但被俘人数少,包括伤兵只有几十个人,他们思想顽固,为此,已商城防部队整二十七师选调几百名官兵,穿杂色服装,冒充俘虏,经几天训练,可应付记者提问。

3月25日晨,胡宗南在部属陪同下参观了、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原住处,先后看了王家坪、杨家岭、枣园。

他看得很细。在枣园住过的窑洞桌屉里,发现一张纸条,写着,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退不得,奈何,奈何,他看后哈哈大笑。

就在这一天,他的精锐部队整三十一旅部及一个团在青化砭被歼,旅长李纪云被俘,他命知情者保密,不外传,不上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胡宗南

中国近代范姓将军简历

范汉杰(1896.10.29—1976),名其迭,字汉杰,广东大埔人。国民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陆军军官学校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德国陆军大学毕业。毕业后,在粤军第一师邓仲元部历任参谋和连、营、团长等职。1926年,任国民军第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团长、第十师师长。北伐期间,参加过大败军阀吴佩孚的汀泗桥战役和讨伐孙传芳的江西德安马回岭战役等。北伐后出国留学,曾到日本、德国考察,研究欧美和日本的、军事。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国民军第一军副军长,国民军第27军军长,国民军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国民军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抗战胜利后历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中华陆军副总司令,山东第一兵团司令官,热河省,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

范绍增,原名舜典,号海廷,四川大竹县清河镇人。生于1894年,自幼便被称为“范哈儿”,川军第27集团军第88军军长,1949年9月,被委任为重庆挺进军总司令,1949年12月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四野五十军高参、河南省体委副主任、员、省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等职。

范鸿仙(1882-1914),安徽省合肥县北乡杏店村人。曾任《民呼日报》、《民吁日报》编辑。著名民主爱国人士。铁血军总司令。1935年3月21日,追赠范鸿仙为陆军上将。

范筑先(1881-1938),原名金标,又名夺魁,曾用名仙竹,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烈士、爱国将领。历任炮兵营长、补充团团长、第8旅旅长等职,范筑先早年从军到北洋陆军。辛亥后,任陆军第八旅旅长。1931年回山东,先后任第三路军参议,沂水、临沂县,1936年,任山东省第6区行政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为官清廉,受到地方拥护。

范石生(1887—1939),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小街镇人。1922年陈炯明叛变,攻打广州,情况危急。范石生率滇军保卫广州,与孙中山并肩血战,击退叛军。孙中山亲自题写“功在国家”四个大字和军刀一柄相赠,以表彰他的功绩。大本营授予他陆军上将。范石生少年学医,青年投笔从戎,驰骋沙场,战功卓著,晚年又以行医为业,不问政事,在昆明街头被刺身亡,走完了他叱咤风云的一生。范石生案是一场谋杀案。

范荩(1899~1938),丰城淘沙后坊村人。中国党党员。军第一九八师少将副师长。

韩先楚手下战将关雎洲生平

韩先楚、关雎洲都是《战将》中的人物,关雎洲的现实原型是颜东山。

颜东山,湖北省大悟县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

经历过土地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多次立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炮兵第二十师委员,北京军区炮兵副委员。为新中国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1、土地战争时期

任河南罗山县赤卫大队第二中队中队长、县团手队排长,红二十五军二二三团连长,红二十六军三团营长,红十五车团第七十八师二三二团团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

2、抗日战争时期

任八路军——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营长,决死队军官学校队长,晋南地方干部学校大队长,冀鲁豫军区新二旅副参谋长,第五(鲁西南)军分区副司令员。

3、解放战争时期

任江汉军区洪山军分区司令员,军区旅委员,洪山军分区副委员,湖北军区孝感军分区副委员。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任中国人民炮兵第二十师委员,北京军区炮兵副委员。

扩展资料:

《战将》是由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宁海强执导,徐洪浩、宁宁、刘鹏、沙杰、曹凯等领衔主演的历史题材类电视剧。

该剧讲述了韩先楚从1926年参加开始,先后在土地、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中浴血奋战的英雄故事。年2月,该剧获得第十一届电视制片业“电视剧优秀作品”奖。

1926年,韩先楚结识湖北特委委员吴焕先,带领农民开展土地。

1930年,韩先楚参加黄安游击大队,被选拔参加红军。韩先楚作为战斗骨干,成为手班班长,后升为排长、营长,并加入了中国党。

1935年11月,红军长征,韩先楚率部参加了著名的直罗镇战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韩先楚研究平原地区抗日作战新战法,在“反九路围攻”的战役中,再创佳绩。日本宣告投降,党发布进军东北的命令,韩先楚任三纵司令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共歼灭军4万余人,使我军转入战略进攻。10月8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韩先楚受命出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并任志司前线总指挥,成功指挥四次战役改写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战将

历史人物蔡守元

蔡守元是特赦1959电视剧虚构的一位将军,原型是张淦。

张淦(1897-1959),广西桂林人,毕业于广西陆军速成学校。1923年在陆荣廷部队任少校副官,陆荣廷失败后,所率部众被李宗仁收编,任营长,1926年后历任第七军中校副官、上校副官长。1928年陆军大学毕业后,任第八军参谋长。

1948年8月任第三兵团司令官,并率部参加长江防御战。1949年4月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12月1日在广西博白被俘虏。后关押于北京功德林战犯改造所。1959年因病逝世。

扩展资料

1950年3月,张淦去台港两地的张道中等子女回到了桂林,为他们的父亲建了一座衣冠冢。我们进行了交谈。原来,他们父子仨一齐告别鹭鸶洲一个月后的11月29日,白崇禧的“南线攻势”大败,张淦率领二万残部从玉林退到博白,在县图书馆设立指挥部,此时白崇禧正在海上接应。

不料当日午夜,我四野四十三军三八二团飞虎队向他的指挥部发起了进攻。激战之中,张淦还在问卜探吉凶,突然他喜形于色地告诉参谋长:卜卦已指引,有一方即将有援军赶到!话犹未了,那一方来的正是的飞虎队,他与参谋长均被俘虏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张淦

辽省战役 相关内容 相关知识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国人民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解放战争的第三年,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东北战场,军总兵力约五十五万人,人民已达一百零三万人,东北地区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土地和百分之八十六以上的人口已获得解放,人力物力充足。蒋介石和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对东北战局深感忧虑,处于欲守无力、欲撤难舍的状态,故将主力收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地区,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相机打通北宁线的方针。从全国整个战局出发,认为同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把战略决战首先放在东北战场,并制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军封闭在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集中了五十三个师,七十余万人,1948年9月12日发起辽沈战役。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夺取锦州,封闭东北军。东北野战军南下,向北宁路沿线发起进攻。至10月1日,先后占领了昌黎、绥中、义县及塔山等地,切断北宁线,将范汉杰兵团分割包围在锦州、葫芦岛、山海关三个地区。2日,蒋介石飞抵沈阳,抽调十一个师组成由侯镜如指挥的东进兵团,以十一个师又三个骑兵旅组成由廖耀湘指挥的西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以解锦州之围。10日,东进兵团向塔山猛攻,遭到顽强阻击;西进兵团也进展缓慢。14日,东北野战军五个纵队和一个师分别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向锦州发起总攻,次日晚占领锦州,全歼守敌十万余人,封闭了军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通道(参见彩图插页第150页)。蒋介石于15日再飞沈阳,督促东西兵团继续进攻,企图重新打通北宁线,并命令长春守军立即突围。17日,六十军在曾泽生军长率领下起义,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也于19日率部投降,长春解放。

第二阶段 会战辽西,歼灭廖耀湘兵团。东北野战军根据关于全力抓住沈敌、暂不打锦葫的指示,除以两个纵队继续阻击锦西、葫芦岛之外,主力从锦州挥师东进,前阻后断,在运动中歼灭廖耀湘兵团。10月26日夜,对被包围在大虎山以东地区的廖耀湘兵团实施分割围歼,至28日全歼十万余人,生俘兵团司令廖耀湘等高级将领。

第三阶段 攻占沈阳,解放全东北。在围歼廖兵团的同时,为防止沈阳守军从海上撤走,以三个纵队与五个师构成对沈阳的四面包围,又以三个纵队直插营口,断其海上退路。11月1日,向沈阳市区发起总攻,次日攻克,歼十三万余人。2日解放营口,歼一万四千人。敌第五十二军一部从海上撤往葫芦岛。辽沈战役至此结束。锦西、葫芦岛地区十二个师于9日经海上撤向关内。

辽沈战役历时五十二天,共歼灭军四十七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这一胜利使人民获得巩固的战略后方和强大的战略预备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共双方总兵力的对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谁能介绍一下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

东北敌军卫立煌集团辖四个兵团,共十四个军四十四个师五十五万人,分别被我分割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联的地区。其中,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率第八兵团(周福成)、第九兵团(廖耀湘)共八个军二十四个师三十万人,防宋沈阳地区,作为防御中枢集团,以确保沈阳并伺机增援长春、锦州;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率第两个军六十师共十万人,防守长春孤城,牵制我军主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率第六兵团四个军十四个师十五万人,防守义县至秦皇岛一线,重点在锦州、锦西地区,以确保与关内的陆海联系。敌军企图集中兵力,重点守备,以牵制东北我军于关外,并妄图打通北宁路,如形势不利即撤至关内。东北我军于冬季攻势后,为适应“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需要,主力位于长春周围及长春、沈阳之间,先后进行了整编,加强了以炮兵为重点的特种兵建设。至辽沈战役进行时,东北野战军已有十二个步兵纵队、一个炮兵纵队和十七个师共六十余万人,加上机关和地方部队总兵力已达一百余万人,东北地区敌我兵力对比,我军已占相当大的优势。东北解放区已拥有全东北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土地,百分之八十六以上的人口,并控制了百分之九十五的铁路线。

为了就地全歼东北之敌,指示东北野战军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主力南下北宁路,首先歼灭锦榆段之敌,攻占锦州。锦州,是东北敌军通向关内的咽喉,攻占这一战略要点,不仅割裂了傅作义、卫立煌两集团之间的联系,便于我军向两翼机动作战,而且把卫立煌集团封闭于东北,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并可诱使沈阳之敌出援,造成打运动战的条件。因此。攻克锦州是整个战役的关键,只要攻克了锦州,就掌握了战局的主动权。但是林彪开始不愿以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路作战,继则又不敢集中优势兵力攻歼锦州之敌,甚至想回长春,表现了林彪思想上的右侧保守。

为了配合东北战场的作战,还指示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发起察绥战役,以牵制傅作义集团,使其无暇东顾。

根据指示,东北野战军于九月十日决定了南下北宁路作战部署,以六个纵队另四个师对付锦州范汉杰集团,以三个纵队)欠一个师)位于沈阳以西地区,以二个纵队位于沈阳以北地区,对付沈阳之敌,并阻止长春之敌突围,以第一兵团指挥第12纵队及六个师包围长春之敌。

九月十二日,东北我军发起了辽沈战役。至十月一日,分别歼灭了绥中、沙后所、兴城、义县之敌,占领了塔山、高桥,把北宁路锦州至秦皇岛段上的敌军分割孤立在锦州和锦西、葫芦岛以及秦皇岛、山海关三个地区,完成了对锦州的包围,切断了东北敌军通往关内的唯一陆上通道。十月二日,蒋介石飞抵沈阳,慌忙决定从华北及山东抽调七个师,连同锦西、葫芦岛的四个师,共计十一个师的兵力,由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组成“东进兵团”,以沈阳地区十一个师、三个骑兵旅,由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指挥,组成“西进兵团”,企团东西对进,增援锦州。东北野战军遵照进一步集中兵力迅速打下锦州,以掌握主动权的指示,决定增调第1纵队(欠第3师)第2纵队(欠第5师)由辽西南下,参加攻锦作战。最后确定攻锦的部署是:以主力第2、第3、第7、第8、第9纵队及第6纵队第17师共十六个师的兵力及炮兵纵队主力,攻歼锦州之敌;以第2兵团指挥第4、第11纵队及两个师共八处师,在塔山地区坚决阻击敌“东进兵团”;以第1纵队(欠第3师)位于高桥为总预备队。另以第5、第6(欠第17师)、第10纵队(附第1纵队第3师),位于新民以西、以北地区,牵制敌“西进兵团”:以第12纵队南下通江口地区,准备参加新民方向的打援和截击长春突围之敌;经第1兵团指挥九个师继续围困长春。十四日,我军对锦州发起总攻,十五日,即攻占锦州,全歼守敌范汉杰(俘)以下十万余人,封闭了东北敌军陆上的逃路。在攻取锦州的同时,我塔山地区阻援部队展开了激烈的阻击战,成功地保障了锦州方向的作战。

我军攻克锦州后,长春守敌鉴于突围无望,守必被歼,在我攻锦州胜利与强大的攻势影响下,第60军军长曾泽生于十七日率部起义,十九日郑洞国率新编第7军等部投诚,我军解放长春。

锦州、长春解放后,蒋介石坚令廖耀湘兵团与锦、葫地区之敌继续东西对进,企图重占锦州,并令第52军主力抢占营口,以便东北残敌经由陆路或海上撤逃。这时,指出,敌东西对进,对我有利;同意东北野战军不找锦、葫,集中主力全歼敌廖耀湘兵团,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要求东北我军必须部署有力兵团于营口及其以西、以北地区,堵塞敌人海上退路。十月二十日,东北我军遵照的指示,除留两个纵队位于塔山地区继续阻击敌“东进兵团”外,主力由锦州地区挥师北上,求歼敌廖耀湘兵团,并以第5、第6两个纵队退至黑山、大虎山地区,坚决阻敌前进,以掩护我军主力由两翼插至廖耀湘兵力后方,围歼该敌,并以第12纵队率五个师,星夜兼程南下,以拖住沈阳之敌并断其南逃退路。至二十五日,敌人在黑山、大虎山攻击受阻,其退路被我切断,廖耀湘见我主力已近两翼,有被包围歼灭的危险,遂于当晚向营口撤退,其先头在台安附近遭我第2师阻击,误认为是我军主力,又掉头向东,企图逃回沈阳。二十六日,我军全线出击,在大虎山以东地区对敌展开了大规模的围歼战,采取边合围,边分割、边歼灭的战法,至二十八日,即将廖耀湘兵团十万余人全部歼灭,俘敌兵团司令廖耀湘。

二十八日,辽西作战基本结束时,为迅速歼灭沈阳、营口之敌,东北我军即以第1、第2、第12纵队向沈阳,第7、第8纵队向沈南,第9纵队向营口急进。十一月一日,我军突入沈阳市区,敌人迅速瓦解,二日,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宣告解放!同日。营口之敌除第52军部率第25师等万余人自海上逃跑外,其余为我歼灭。至此,辽沈战役全部胜利结束。锦西、葫芦岛之敌十二个师于九日分别逃往天津、上海。

辽沈战役自九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日,历时五十二天,共歼敌三十六个整师四十七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从此,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队,这对于尔后顺利平津战役和加速全国的解放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遵照指示,各战区在东并野战军进行辽沈战役前后,也相继发动攻势,歼灭了大量敌人。

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一部配合下,于九月七日至十一月十五日进行了察绥战役,解放了绥东、察北广大地区,进占包头,包围归绥,歼敌二万一千余人,迫使傅作义在平绥路上往返调动军队,不敢大力增援东北,有力地配合了东北野战军的作战。

华东野战军于九月十六日至二十四日,采取攻济打援的作战方法,进行了济南战役,全歼守敌十万余人,生俘第2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济南战役的胜利,开创了我军夺取敌坚固设防和重兵据守的大城市的先例,严重地打击了军坚守大城市的信心,动摇了蒋介石反动军队内部,正如在贺电中指出的:济南战役“是两年多战争发展中给予敌人的最严重的打击之一”。接着,我军又收复了临沂、烟台等地,除青岛外基本上解放了山东全境。

西北野战军于八月八日至十三日、十月五日至十八日和十一月十五日至二十八日,先后进行了澄合、荔北战役和冬季攻势,歼敌胡宗南部六万余人,将胡宗南集团箝制在西北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中原野战军于十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进行了郑州战役,使敌人未能抽调更多的兵力增援东北。

辽沈战役及在此期间其他战役的胜利,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我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敌军总兵力下降至二百九十万人左右,我军则增至三百余万人。这就使我们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估计,再有一年左右时间即可将反动从根本上。

辽沈战役真的是“按部就班”打下来的吗?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最早举行的一个,也是第一次在拥有相对战略优势的前提下与军进行的大决战。是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全歼军47万余人,彻底解放东北全境。战前,东北野战军是一支超过100万人的庞大部队,占据了东北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而军只有55万人的兵力,占据着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首尾不能相顾的战略要点。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战略优势,许多人就想当然地认为辽沈战役是在“按部就班”地执行战前计划,不费吹灰之力就让五十万大军灰飞烟灭。正如把美军丑化成裹着毛毯射击的少爷兵一样幼稚,把五十万大军视如无物的做法也只会显得论者无知。当我们关闭上帝视角,把自己带入到 历史 环境之中的时候,就会发现每一次的战略抉择都是那样的艰难,却又是那样的精彩。

战前的敌我态势

在东北的55万大军主要分布在以沈阳为核心的长春、沈阳、锦州三个战略要地上,除却长春陷入了东北野战军的层层包围动弹不得外,锦州和沈阳的大军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守备和野战能力。同时,沈阳、锦州濒临渤海湾,能够得到海军的支援。而东北野战军连续在四平、长春两地的攻城不下,使得东北“剿总”司令长官卫立煌相信,在东北他虽然还做不到林彪,但是依托大城市坚守自保却还是能够做到的。于是他断然拒绝了蒋介石要求他率沈阳主力西撤锦州,进而入关的命令,企图经营东北作为自己的资本。这并不是有些人以为的卫立煌“通敌”,是内奸,是故意把军留在东北以便被东野消灭,而是在其战略思维和利益考量指引下的必然结果。

对于东北野战军来说,如何把战略优势转化成战略胜势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头等大事。《孙子兵法》有“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的经典论断,从这个原理出发来看,东野的最佳方案当然是促使猬集一团的军分散开来,从而对其实施各个击破。但是5月份攻击长春不利,欲引沈阳集团北援而歼灭之的计划又落空,使得林彪分敌而击的策略失灵。三大坨敌军究竟先吃哪一个,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事情。

5月份的长春之战已经证明了长春不是最佳选择,那么沈阳和锦州应该先选哪一个呢?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无论是还是东野,都不曾把沈阳摆在攻击的第一位上。这是因为沈阳地春和锦州的中间,一旦其受到攻击,长春、锦州之敌很有可能对其实施对进救援。即使两地之敌作壁上观,盘踞沈阳的第九兵团有十万精锐之师,战斗力较强,这就难保沈阳会成为第二个四平、长春。所以,攻击长春不利使得林彪除了南下北宁线攻击锦州之外,就再无其他的选项可以选择了。

攻城打援还是攻城阻援

在《林彪不南下——“犯上直谏”背后的战略考量分析》一文中,我曾分析过林彪不肯南下作战的战略考量。再联系到东北在1948年7、8月间由于大雨所致洪水泛滥,道路泥泞不堪,后勤补给困难,卫立煌还以此为借口不肯撤往锦州。因此,林彪若是真的在5月间就南下锦州作战,其结局还真不敢设想。林彪与就锦州问题的争执不下,最终竟意外地使其避开了雨季作战,防范了可能的风险,这一点恐怕就连、林彪自己都没有想到。

1948年9月12日,在经过了东北铁路总局一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解决了东北野战军铁路运输的问题后,林彪命令各路大军启程南下,开始北宁线作战,辽沈战役就此展开。但是对于林彪来说,南下并不意味着必然攻锦,攻锦并不意味着必然攻城,这场仗该怎么打还得细细考量。虽然在9月3日的电文中提出“攻占锦(锦州)、榆(山海关)后回师歼击由沈阳撤退之敌军”,但是林彪在9月3日给的电文中还是把战役部署重点放在了打援上,林彪称:

“我军拟以靠近北宁线的各部,突然包围北宁线各城,然后待北面主力陆续到达后,进行逐一歼灭敌人,而以北线主力控制于沈阳以西及西南地区,监视沈阳敌人,并准备歼灭由沈阳向锦州增援之敌,或歼灭由长春突围南下之敌。对长春之敌,以现有围城兵力,继续包围敌人,并准备乘敌突围时歼灭该敌。”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翻一翻粟裕在8月10日给电文中提出的济徐战役方案,其思路跟林彪的北宁线作战方案思路几乎完全一致,都是企图用攻击敌重点防御的城市来吸引敌军救援,然后把重点放在打援上。不过却一眼看出其中的漏洞——攻敌必救的必字如何保证?所以他要求粟裕既要真攻城,也要真打援,粟裕对此也是赞叹不已。对于林彪的计划也是如此,而且由于林彪很鸡贼地把作战目标框定在北宁线各城,并没有把锦州这个核心突出出来,这使得不得不对此予以明确。9月5日,复电林彪,原则同意其部署,但是他还是强调“你们主力不要轻易离开北宁线,要预先设想继续打锦州、山海关、唐山诸点,控制整个北宁路(除平津段)于我手,以利尔后向两翼机动。”7日,再次致电林彪,指出“因为你们主力不是位于新民而是位于锦州附近,卫立煌才敢于来援”,所以他要求林彪“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这一封电报后来和10月10日的电报一起合编为《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收入《选集》。

的战略构想是典型的“攻城打援”,这跟济南战役的思路是一致的。林彪的想法却是“攻城阻援”或者“围城打援”,并不愿意把锦州和沈阳之敌一起收拾。虽然兵力上占有优势,但是攻城、打援都需要集中优势兵力,如果同时进行势必使得兵力紧张。林彪不喜欢把部队兵力用到极致,他深谙《孙子兵法》“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道理,所以他才会在攻锦问题上显得那样迟疑不决。一旦有些风吹草动,这根敏感的神经势必要跳动一下。

关内还是关外

9月27日,随着济南战役的胜利结束,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辽沈战役的战略思考中去了。他在这一天给林彪发了一封电报,居然再次把之前提出的入关作战构想拿了出来,提出“先打锦州,则沈阳之敌很可能来不及增援,继续陷于麻痹状态(目前已是麻痹状态),我则可以主力移攻山海关、滦县、唐山、塘沽,并且只要有可能便应攻占葫芦岛、秦皇岛,完全肃清锦州、塘沽之线,直迫天津城下,迫使用空运方法从沈阳调兵增防平、津。”一提到入关作战林彪就头疼,这是他最不愿意面对的情况。而这次竟然改变了之前攻锦打援的方针,改变了9月5日提出的“秋季作战的重点应放在卫立煌、范汉杰系统”思路,甚至改变了之前把东北之敌留在关外解决的想法,这是林彪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于是,林彪再一次犹豫起来。

林彪在9月28日向提出了先打锦州后打锦西的计划,虽然得到了的同意,但是他的心始终放不下来。10月2日,在得知新5军及95师增兵葫芦岛的时候,林彪立刻改变主意,想以此敌情变化为借口回师攻打长春(事实上没有回师北返)。当然,这一次的请示电文除了得到接连两封措辞严厉的责备电外,还得到了“应集中精力,力争于十天内外攻取锦州,并集中必要力量于锦州同时歼灭由锦西来援之敌四至五个师”的答复。于是,林彪调整部署,决心拿出六个纵队攻击锦州、四个纵队对付沈阳援敌、九个师对付长春。其部署动作之快,使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前一刻钟还在犹豫不想打锦州的统帅的命令。这可能也说明了林彪真正的顾虑并不是锦州,也不是锦西,而是关内。

是战是守还是走

与不同的是,蒋介石与卫立煌之间始终没有能够在是战是守的战略问题上达成一致。蒋介石起初想把关外撤回关内,结果遭受了卫立煌的抵制。在锦州被围很可能遭受攻击之后,蒋介石又催促着卫立煌赶紧出兵救援。卫立煌的思路始终都是婴城自守、各安天命,不管是长春还是锦州,他都不愿意出兵去救。他认为以锦州的防御力量,足以抵挡东野的攻击,而如果自己出兵相救,很能堕入林彪攻城打援的计划之中。于是我们看到,受蒋介石直接指挥的17兵团在司令长官侯镜如的带领下拼命攻击塔山,从沈阳出来的廖耀湘第9兵团却慢慢吞吞地向西开进,时刻准备退回沈阳。在这样的相互掣肘、各行其是之中,不败才是天理难容。

由于四纵死守塔山,军救援不顺,锦州陷入重围之中。1948年10月9日至15日,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全歼守敌9万余人,生擒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17日,长春守军60军在军长曾泽生率领下起义,19日,长春和平解放,东北的战略局势从之前的我攻敌守一下转变成了我攻敌逃。战略局势的变化促使战略行动的改变。在18日致电林彪,称“我们所最担心的是沈敌从营口撤退向华中增援”,所以他要求林彪迅速攻占营口、葫芦岛。于是原定的打援方案不得不转变成堵截敌人逃跑的方案。不过林彪却认为,只要抓住沈阳集团的核心廖耀湘兵团主力,在野战中将其吃掉,营口、葫芦岛也就不成其为问题关键了,将其交给从长春腾出手的北线各部去攻占即可。19日,复电对此表示同意。

当然,辽沈战役胜利的功劳有一部分是要记在蒋介石头上的。若不是他三番五次要求廖耀湘兵团出沈阳西进,又在锦州丢失后要求廖耀湘兵团夺回锦州,那么蜷缩在沈阳的第九兵团还真不容易这么快就给打掉。同时,其依托沈阳的机场撤回关内的可能性也就会大大增加。正是在蒋介石、卫立煌的矛盾中徘徊迟疑,廖耀湘失掉了最后生机。在电影《大决战》里,林彪有一句精彩的吐槽“不管是回沈阳还是出营口,七天之前他(指廖耀湘)干什么去了?”最终,廖耀湘集团在林彪的乱军从中取上将首级的战法下一溃千里,十万大军荡然无存。到11月2日沈阳解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结语

纵观整个辽沈战役,我们发现其中较为明显的战略变化有三项:一是变入关作战为关外作战,把开始的以锦、榆为主的攻击目标变成专攻锦州,以整条北宁线为战场变成专打北宁线北段,这其中不仅仅有林彪的犹豫,也有的调整。二是变攻城打援为攻城阻援,在东西两面援助锦州的态势下,林彪没有执行连续大举歼敌的命令,而是逐次展开作战,确保了每一战都是集中优势兵力进行的大歼灭战。三是变阻敌逃窜为野战歼敌,在锦州、长春顺次解决之后,林彪没有执行控制葫芦岛、营口的命令,而是调集大军北上,在野战中消灭廖耀湘。最终乘势攻下沈阳,结束了东北战事。

在世人印象中,林彪似乎是一个谨慎有余、冒险不足的将领,其实辽西会战足以证明,林彪也是很有冒险精神的,他并没有按部就班地关门打狗,给廖耀湘战略思考的时间,这就极大地减少了自己的伤亡,最大限度地确保了战略效益。而其不怕打乱建制的以乱对乱的战法更是将其战术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从这个角度来说,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指挥是非常高明的,当然,的战略指导也是非常高超的。《孙子兵法》说“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以辽沈战役观之,古人诚不欺我!

战锦方为大问题指的是哪次战役?

这句诗出自的《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所指的就是解放战争后期三大战役之一的辽沈战役。

1948年,经过三年的内战,国事实力对比已经发生变化。尤其是在东北战场,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军队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审时度势,决定抓住时机,首先在形势最为有利的东北发动战略决战。

为了这次战役,制定了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采取“关门打狗”的战法把军关在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可是,林彪却对这一决定进行多次抵触和拖延。1948年4月18日,林彪不顾提出攻打锦州等地的建议,一意进攻长春,结果强攻不下,损失严重。1948年7月,东北局鉴于攻打长春一举歼敌没有把握,提出以大部兵力南下锦州作战。但很快,林彪攻锦州的决心再度动摇,遂于2日晚8时以林、罗、刘的名义给发出加急电报,要求回师打长春。得知这一情况,当时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委员兼野战军委员的罗荣桓表示坚决反对,并与林彪发生争论,由于参谋长刘亚楼也站在罗荣桓一边,林彪将前电作废,重新表态仍拟攻打锦州。

1948年9月,由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组成总前委,林彪为,统一指挥辽沈役。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

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守敌发起总攻,15日攻克锦州,全歼守军10万余人,俘范汉杰及第6兵团司令官卢浚泉等,完全封闭了东北军从陆上撤向关内的大门。

锦州被克后,困守长春的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在东北野战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争取下,于1948年10月17日率所部2.6万余人起义。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军在锦州失守后,组织兵力,准备夺回锦州。10月19日,东北野战军趁机发动辽西会战,至28日拂晓,辽西围歼战结束,全歼西进兵团5个军12个师(旅)共10万余人,其中包括号称军“五大主力”的新1军和新6军,生俘中将司令官廖耀湘,从而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从10月29日起,东北野战军乘胜东进,先后解放新民、抚顺、辽阳、鞍山、海城等沈阳外围据点。1948年11月2日,东北最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宣告解放,守军13万余人全部被歼。同日,解放营口。辽沈战役胜利结束。9日,锦西、葫芦岛地区之敌从海上撤至关内。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灭东北“剿总”及所属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6个整师及地方部队计47.2万人,俘军少将以上军官186名。东北野战军伤亡6.9万余人,炮兵司令员朱瑞在战役中牺牲。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东北解放区成为巩固的战略后方。连同这一时期全国其他战场上的胜利,使中事形势出现新的转折。

由于在辽沈战役中,罗荣桓坚持了攻打锦州的决定,才使得战役获得最大的战果。因此,在罗荣桓于1963年12月16日不幸逝世后,十分悲痛,写成了这首悼念战友的七律,追思他的功绩。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谁有3大战役的地图和讲解资料

辽沈战役

1948年(三十七年)9月至11月,在第三次国内战争中,人民东北野战军同军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进行的战略性战役,与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并称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

全国解放战争进入1948年秋,中国的军事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经过一年的内线和外线作战,歼灭了大批军,把主要战场由解放区推进到统治区,并直接威胁其经济中心南京和上海。军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430万人减少为365万人,其中正规军198万人,能用于第一线作战的174万人被分别钳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5个战场上,实行重点防御,在战略上已陷入被动。总兵力则由原来的127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武器装备日益改善,作战经验更加丰富,已具有进行大规模运动战、阵地战,特别是城市攻坚战的能力。各解放区已联成一片,在战略上可以直接互相支援。

此时,在东北战场,人民经过1947年夏、秋、冬季三次大规模攻势作战,共歼军38.8万余人,扩大解放区30.7万平方公里(参见东北夏季攻势、东北秋季攻势、东北冬季攻势)。冬季攻势后,部队进行了扩充与休整。到1948年8月,总兵力已达103万人,其中野战军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包括二线补充兵团)33万人。各部队开展了大练兵和新式整军运动,军事和素质大为提高。此时,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获得解放,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解放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军工生产有了较快发展,人力物力比较充足,东北战场的形势更有利于。

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部遭到人民连续打击后,非常处境困难。其总兵力虽然尚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孤立地区内,欲守无力,欲撤难舍。由于北宁铁路(今北京-沈阳)若干段及营口为人民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已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对此,其统帅部深感忧虑。为保存实力,曾考虑放弃长春、沈阳,打通北宁铁路,将主力撤往锦州,以便伺机转用于华北、华中战场。但又顾虑将会在上、军事上造成严重后果,因而未敢贸然决策,于是军统帅部和卫立煌决定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的方针,企图保住现有占领区,以支撑全国战局,一旦形势不利,再经北宁线(北平至沈阳)从陆上或营口海上撤退。

整个形势表明,东北战场作战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的军力和经济力均已超过军,军队在数量上特别是质量上都占优势。有利于人民的决战条件已经成熟。据此,中国党军事委员会根据全事形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决定在东北战场上同卫立煌集团首先展开决战,并为东北野战军制定了南下北宁线,将卫立煌全军封闭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方针。但东北军区司令员兼委员林彪对此颇为却顾虑,徘徊于打长春或南下作战之间,到7月20日才初步确立南下北宁铁路作战的决心。但到8月份,仍以北宁路附近敌情严重、供应困难等原因而未作出南下作战的部署。经批评后,9月3日林彪才上报南下作战的大体部署。9月7日,就东北的作战方针发出指示,强调必须确立攻克锦(州)、榆(山海关)、唐(山)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必须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集团来援时敢于同其作战;必须有“攻锦打援”的通盘部署,既攻克锦州,又歼灭沈阳援军;必须据此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军需和处理俘虏事宜。

军统帅部判断东北人民主力可能入关作战,故决定对东北采取"暂取守势","北宁路暂不打通",集中兵力确保辽东、热河(今分属内蒙古和辽宁、河北),牵制东北人民不能迅速入关,以利巩固华北,支撑全国战局的方针。据此,卫立煌决心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确保沈阳、锦州、长春,相机打通北宁路"的方针。其部署是: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官郑洞国率新编第7军、第60军计6个师及非正规军共10万人固守长春,牵制东北野战军部分主力不能向南机动;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指挥第6兵团(司令官卢浚泉,辖第93军)和新编第5、第8军及第54军计14个师,连同非正规军共15万人防守山海关、绥中、兴城、锦西、锦州、义县等北宁铁路沿线城镇及秦皇岛、葫芦岛两海港,主力防守锦州、锦西地区,维护东北与关内陆上及海上联系;卫立煌直接指挥第8兵团(司令官周福成,辖第53军)、第9兵团(司令官廖耀湘,辖新编第3、第6军)、新编第1军和第49、第52、第71军及青年军第207师(相当于军)等共24个师(旅)30万人防守沈阳及铁岭、抚顺、本溪、辽阳、辽中、新民等外围据点,作为东北地区的防御中枢,以确保沈阳,并支援锦州,策应长春。另有驻沈阳的空军第1军区2个大队飞机45架参加作战。此外,华北"剿总"所属第13军2个师防守承德地区,第62军等4个师位于唐山至昌黎一线,与锦州地区范汉杰部衔接,相互支援。驻北平的空军第2军区也有支援东北作战的任务。

9月10日,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委员罗荣桓根据、制定的作战方针和东北军的态势,拟定如下作战计划:第一步以奔袭动作歼灭北宁铁路除山海关、锦州、锦西以外各点之敌,切断关内外军的联系;第二步集中兵力攻取锦州和打增援之敌。其部署是:以第3、第4、第7、第8、第9、第11纵队及炮兵纵队主力、第2纵队第5师、冀察热辽军区第4、第6、第8师及骑兵师出击北宁铁路锦州至唐山段,攻占锦州,切断东北军与关内的联系;以第12纵队和第5、第7、第8、第9、第10、第11师及炮兵纵队1个团、内蒙古军区骑兵第2师继续围困长春,使守军不能撤逃沈阳;以第1、第5、第10、第6纵队和第2师、内蒙古军区骑兵第1师分别集结在沈阳、长春之间和彰武、新立屯地区,准备截击由长春突围或由沈阳出援的军。

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委员罗荣桓根据指示,集中优势兵力,在东北解放区地方组织的160万民工的支援下,于9月12日发起了规模巨大的辽沈战役。9月12日,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委员黄克诚指挥第11纵队、冀察热辽军区3个师、骑兵师由建昌营等地向北宁铁路滦县至兴城段出击,至17日攻克昌黎、北戴河,28日攻克绥中,包围兴城,吸引了锦西军第54军向南增援。第4、第9纵队分别从台安、北镇出发,于16日包围义县。第3纵队和第2纵队第5师以及炮兵纵队一部由西安(今辽源)、四平等地经铁路输送于20日前后到达义县附近,接替第4、第9纵队对义县的包围任务。25日,第9纵队配合自四平以西南下的第8纵队攻占了锦州以北的葛文碑、帽儿山等要地,歼第93军暂编第22师2个团大部。27日,自四平地区南下的第7纵队,在第9纵队一部配合下,攻占了锦州以南高桥和西海口,第4纵队第12师进占塔山,将锦州与锦西守军割裂。28日,炮兵纵队以炮火封锁了锦州飞机场,切断了军的空运。29日,第4纵队绕过锦州攻克兴城。10月1日,第3纵队、第2纵队第5师在炮兵纵队主力协同下攻克义县,全歼第93军暂编第20师。在义县战斗中,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司令员朱瑞牺牲。至此,军东北、华北两大战略集团的陆上联系被切断,战略要地锦州成为一座孤城。与此同时,监视沈阳、长春守军的东北野战军第1、第5、第6、第10纵队和第2纵队主力,分别自九台、四平、清原、开原等地隐蔽南下,于9月中旬相继进至新民西北、锦州以北地区待机。第12纵队和6个师及内蒙古军区骑兵第2师由第1兵团司令员肖劲光、委员肖华指挥,继续包围长春(参见长春战役)。

此时,蒋介石及卫立煌始判明东北野战军有在北宁线发动攻势并强攻锦州可能,深感形势严重。为解锦州之危,蒋介石于10月2日到沈阳,作如下部署:从关内急调第17兵团指挥第62军、第39军2个师、第92军1个师及第95师海运葫芦岛,连同原在锦西地区的4个师共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由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增援锦州;以沈阳地区新编第1、第3、第6军和第71、第49军主力共11个师另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由第9兵团司令官廖耀湘指挥,先向彰武及以南新立屯攻击,截断东北野战军的后方补给线,然后经阜新趋义县,协同"东进兵团"对进攻锦州的东北野战军主力进行夹击;范汉杰集团继续固守锦州,长春郑洞国集团伺机向沈阳突围。10月2日,林彪曾一度考虑以主力回攻长春。3日,林彪、罗荣桓致电,表示决心"仍攻锦州",并调整部署,准备集中16个师和炮兵纵队主力共25万人攻歼锦州之敌。4日,复电指出,这个部署"是完全正确的",要求按照既定部署"大胆放手和坚持地实施,争取首先攻克锦州"。10日,强调指出,战局很可能发展成为极有利的形势,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锦州是山海关内外陆上交通的咽喉。市区周围环山,南傍小凌河、女儿河,地势险要。军凭借市郊高地,以钢筋混凝土工事为骨干,构成若干支撑点式的坚守据点,作为外围阵地;依托小凌河、女儿河和城垣构成主阵地;以城内建筑物构成核心据点。其防御部署是:第6兵团部及所辖特种部队位于锦州城内;第93军暂编第22师防守城垣以西小凌河北岸地区,暂编第18师防守锦州以北地区;新编第8军第88师防守西郊飞机场一带,暂编第55师防守锦州城西南,暂编第54师配置于城东南;第184师防守东关及紫荆山;由沈阳空运锦州的第49军第79师(2个团)接替市郊部分高地的防守任务。10月4日晚,东北野战军攻锦部队编成3个突击集团:以第2、第3纵队和第6纵队第17师、炮兵纵队主力附坦克15辆为北突击集团,从城北和西北向南实施主要突击;以第7、第9纵队和炮兵纵队一部为南突击集团,第8纵队附第1纵队炮兵为东突击集团,分别由南向北和由东向西实施辅助突击。另外,第2兵团指挥第4、第11纵队和冀察热辽军区2个师扼守塔山一带阵地,控制锦州至锦西的濒海走廊,阻击"东进兵团"(参见塔山战役);第1纵队主力进至高桥地区为战役总预备队;第5纵队和第6纵队主力、第1纵队第3师、第2师、内蒙古军区骑兵第1师位于彰武东南地区,诱"西进兵团"北进(参见黑山战役),并配合第10纵队在新立屯以东地区阻击"西进兵团",使其不能直接救援锦州;将长春方向的第12纵队南调开原以西通江口,视机转用于南线;增调5个师到长春方向,连同原围城的6个师及内蒙古军区骑兵第2师共12个师,由第1兵团指挥,继续围困长春。

10月8日,军"西进兵团"开始由新民和辽中分路西进。东北野战军以第5纵队和第6纵队主力在彰武东南地区采取运动防御,将其诱向西北方向;以第10纵队和第1纵队第3师在新立屯以东地区,坚决阻击其向锦州增援。至13日,"西进兵团"进占彰武和新立屯以东地区,炸毁了彰武铁桥,切断了东北野战军的后方补给线,企图引诱攻锦部队回援。"东进兵团"于10日开始以3至5个师的兵力,在海、空军火力掩护下,向塔山实施连续猛攻,企图打通增援锦州的通道。第4纵队在第11纵队和第4、第6师的密切配合下,依托野战阵地,以坚守和阵前反击相结合,激战六昼夜,击退"东进兵团"数十次冲击,歼其6000余人,守住了塔山阵地,保障了攻锦部队的侧后安全,为攻克锦州赢得了时间。此即著名的塔山阻击战。10月9日,东北野战军攻锦部队在东西两翼阻援部队的保障下发起锦州之战,首先进行外围战斗,至13日,控制了锦州外围有利地形。14日10时,各突击集团向锦州城发起总攻,先以猛烈炮火集中摧毁城墙及附近的守军工事,打开了缺口。11时左右,南北两个突击集团在炮火的掩护和坦克的支援下,发起猛烈冲击,迅速突入城内,展开激烈的巷战,打退守军步兵、坦克的多次联合反扑。接着,后续部队源源跟进,向守军纵深发展进攻。随后,东突击集团也突破了城垣。各部队采取穿插分割、迂回包围等战术手段,将守军插乱、割裂,然后在炮火、坦克的掩护下,以火力、爆破、突击相结合,对固守据点的守军实施攻击。15日拂晓前,各路攻城部队在锦州城内会师,歼灭了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和第6兵团部,守军仅剩约1万人固守锦州老城。当日中午,第7纵队和第2纵队一部向老城攻击,至18时全歼守军。锦州之战共歼灭守军10万余人,内俘范汉杰以下近10万人,完全封闭了东北军从陆上撤向关内的道路。在锦州作战中,东北军共出动飞机1069架次,担负空运和空中支援任务。攻锦部队击落飞机15架(参见锦州战役)。19日,致电东北野战军领导人,指出:锦州之战"部队精神好,战术好,你们指挥得当,极为欣慰,望传令嘉奖"。

蒋介石在锦州城破之日再次飞抵沈阳,严令长春守军立即突围向沈阳撤退。但由于围城部队的军事压力和争取,在锦州失守后,长春守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于17日率部起义,围城部队接管了长春东半城。19日,新编第7军军长李鸿率部投诚,长春和平解放。21日,郑洞国亦率其兵团部放下武器。

锦州城破、长春第60军起义后,蒋介石于10月18日第三次飞抵沈阳,部署总退却。他判断东北野战军攻锦作战伤亡很大,需经一个月以上休整补充才能再战,遂令"西进兵团"由彰武等地经黑山、大虎山向南,在"东进兵团"策应下夺回锦州,然后掩护沈阳守军经北宁铁路撤入关内;并将第207师第3旅及在沈阳的重炮、装甲部队均调给"西进兵团",以增强其进攻实力;第8兵团继续防守沈阳。另以第52军(辖第2、第25师)由辽阳南下,抢占营口,以备"西进兵团"前进受阻时改经营口会同沈阳守军从海上撤退。蒋介石唯恐卫立煌不执行命令,令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指挥撤退行动。

10月18日,林彪、罗荣桓获悉"西进兵团"一部已占新立屯并继续南进,判断沈阳之敌有可能经锦州实行总退却,遂致电,建议采取诱敌深入方针,在辽西新立屯、黑山、沟帮子(锦州东北)地区打大歼灭战,各个歼灭总退却的军。19日批准了这一建议,并指出,必须以一部兵力控制营口,堵塞沈阳之敌向营口的退路。20日,林彪、罗荣桓作出了举行辽西会战,以拦住先头、拖住后尾、夹击中间、分割包围的战法歼灭"西进兵团"的部署:以锦州地区的第2、第3、第7、第8、第9纵队和第1纵队主力、第6纵队第17师及炮兵纵队立即隐蔽地向新立屯、大虎山、黑山方向急进,从两侧迂回包围"西进兵团";第5纵队由彰武西南移至阜新东北地区,第6纵队主力仍位于彰武东北地区;第10纵队和第1纵队第3师、内蒙古军区骑兵第1师由新立屯东北后撤至黑山、大虎山一线,组织坚守防御,阻止"西进兵团"向西南前进,以争取时间待主力赶到予以围歼;第4、第11纵队等部继续在塔山地区阻击"东进兵团";第11纵队一部和第4、第6师向山海关方向佯动,制造野战军主力入关的声势;第1兵团指挥第12纵队和5个师及内蒙古军区骑兵第2师,由长春南下铁岭、通江口地区,牵制沈阳守军;第2师由辽阳赶到营口,切断军海上退路。当日,林彪、罗荣桓还下达了全歼东北军的动员令,号召全体指战员乘敌在总撤退中的恐慌混乱,克服连续作战中的种种困难,与敌决战,全歼该敌。

10月21日,军"西进兵团"在空军掩护下由新立屯向南攻击前进,23日到达黑山、大虎山地区,遭到阻击。24日,廖耀湘指挥第71军2个师和新编第1、第6军各1个师及第207师第3旅,在200多门重炮和200多架次飞机支援下猛攻黑山、大虎山阵地,企图夺取南逃通道。其主攻方向为黑山以东高家屯、石头山一线第10纵队第28师防守的阵地。第10纵队等部进行黑山阻击战,顽强抗击,打退军整营、整团的多次猛烈冲击。经三昼夜激战,终于守住了阵地,阻止了"西进兵团"前进,为野战军主力从锦州东移争取了时间。此时,第1、第2、第3、第8纵队已进至北镇地区,威胁"西进兵团"右翼,加之"西进兵团"对黑山、大虎山久攻不下,廖耀湘改变向锦州前进的决心,准备经台安渡过辽河向营口撤退。东北野战军立即以第7、第8纵队迂回其右侧后,与第5、第6纵队对其实施钳形突击;以第1、第2、第3、第10纵队从正面突击,采取边合围、边分割的手段,求歼"西进兵团";以第2师由营口以北向台安地区急进,断其退路。25日,当"西进兵团"先头部队第49军一部到达台安西北时,遭快速北上的第2师截击。同时第7、第8纵队也先后插入大虎山、台安之间,堵住了"西进兵团"南逃的通路。廖耀湘见向营口撤退无望,又急令各军向沈阳撤退,但为时已晚。第6、第5纵队从彰武、阜新地区南下,于25、26日分别插到新民、沈阳以西,切断了"西进兵团"向新民、沈阳的退路;其余各纵队由黑山、大虎山地区多路向东急进,终将"西进兵团"主力9个师13.4万人合围于黑山以东沿公路两侧地区,将另3个师合围于大虎山以东地区。廖耀湘严令部队突围未果。26日,东北野战军在黑山、大虎山以东,饶阳河以西约120平方公里地域内,对"西进兵团"展开向心突击,进行大规模围歼战。当晚,第3纵队第7师歼灭"西进兵团"指挥部,各纵队乘机向敌纵深猛烈穿插,分割围歼。激战至28日晨,全歼其兵团部及5个军部、12个师(旅)共10万余人,其中包括号称军"五大主力"中的新编第1军主力和新编第6军全部,俘新编第6军及第49、第71军军长。廖耀湘化装潜逃到北镇,终被抓获。全歼军"西进兵团",标志辽沈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参见辽西战役)。

卫立煌在"西进兵团"被歼后,感到大势已去,遂将据守沈阳外围据点的新编第1军之整编第53师和青年军第207师第1、第2旅调进沈阳,加强城防。随后他本人于10月30日匆忙乘飞机逃走。第8兵团司令官周福成统一指挥第53军2个师、第207师2个旅、新编第1军1个师及4个守备总队(相当于师)、3个骑兵旅残部和地方保安部队约14万人,企图继续顽抗,或伺机经营口从海上撤逃。为全歼卫立煌集团余部,于10月27日电示东北野战军:以有力兵团(不少于3个纵队)星夜兼程东进,渡辽河,歼灭营口、海城一带之敌,阻塞敌人向海上的逃路。林彪、罗荣桓遂令刚到铁岭附近的第12纵队,在歼灭铁岭第53军第116师后,绕至沈阳西南攻占苏家屯;在开原地区的5个师、内蒙古军区骑兵第2师向沈阳东郊、北郊进;第14师攻克本溪后,向沈阳南郊挺进;第1、第2纵队经新民、辽中东进沈阳西郊。至31日,各部队对沈阳构成了四面包围。第9纵队经海城以西直插营口;第7、第8纵队和第2师经辽中攻占辽阳、鞍山,切断沈阳到营口的通路,尔后向营口挺进。

11月1日凌晨,东北野战军向沈阳市区军发起总攻。第1、第2纵队从正西和西北方向攻击;第12纵队从南向北攻击;第1兵团指挥各师从正东和东北方向攻击。拂晓,各部队突破守军第一道阵地。守军除第207师有所抵抗外,其余部队在军事压力和争取下纷纷放下武器投诚。2日,东北野战军占领东北最大工业城市沈阳市,歼灭军东北"剿总"及1个兵团部、2个军部、6个师、3个骑兵旅、4个守备总队等共13.4万人,俘周福成(参见沈阳战役)。

在解放沈阳的同时,第9纵队和第2师东渡辽河,日夜兼程向营口疾进。10月31日进抵营口外围,对营口构成半圆形包围。11月1日,军第52军一部为掩护其主力从海上撤走,对第9纵队七次反扑,有2个团一度突入第9纵队阵地,均被击退。第7、第8纵队于10月31日进占辽阳、鞍山、海城后,也直营口。2日晨,第9纵队在第2师协同下发起攻击,经3小时激战,攻占营口,歼守军1.4万余人,摧毁运输舰1艘、军用商船22只。第52军军部及第25师共1万余人乘船撤走。锦西、葫芦岛地区的军,在"西进兵团"被围歼时,未敢北援,沈阳失守后,也于9日从海上撤走。东北野战军于10日占领锦西、葫芦岛。12日收复承德。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点评:辽沈战役历时52天,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人民将大规模的运动战与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阵地阻击战相结合,先集中两倍半于敌的兵力,迅速攻克了战略枢纽锦州;攻锦州后迅速回师合围了廖耀湘兵团;在合围的同时,乘敌慌乱,猛烈进行穿插分割;同时把军事打击与争取密切结合起来,争取了一部分敌军起义,加速了战役胜利进程,实现了提出的封闭军一个战略集团在东北境内予以各个歼灭的决策,取得了打大规模歼灭战的经验。此战,人民以6.9万人的伤亡代价,共歼军1个“剿匪”总司令部、1个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师,连同各种特种兵部队和地方保安团队,合计47.2万余人,其中俘敌306200人,毙伤56800人,起义26000人,投诚83000人,这其中还包括号称“五大主力”的新编第1军和第6军。第四纵队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因在塔山阻击战中胜利完成阻击任务,被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领导机关授予该团“塔山英雄团”称号,此外,还涌现出董来扶等著名战斗英雄。辽沈战役期间,东北人民在东北局领导下,掀起支前热潮。支前民工达183万余人,出动担架13.7万副、大车12.9万余辆,筹集和运送粮食1.1亿斤(5500万千克),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辽沈战役的胜利,解放了东北全境,使东北野战军得以成为人民的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也使东北地区成为人民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巩固和可靠的战略后方,对加速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资料:http://bbs.cqzg.cn/archiver/?tid-219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