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文化介绍

武夷岩茶文化介绍

武夷岩茶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以武夷山地区的岩生茶为代表,它融合了茶文化、道德伦理、美学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元素,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武夷岩茶最早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种茶叶特别之处在于是在武夷山区的岩石缝隙中生长,因此茶叶的品质非常优异,口感清香幽雅、滋味鲜爽浓郁。从宋代开始,武夷岩茶已经成为了皇室贡品,也成为了文人墨客的诗词名句的主要题材之一。

武夷岩茶文化强调了文人雅士的修身养性,吸收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书画艺术和哲学思想,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髓。除此之外,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也非常独特,其中以传统手工制作的“秋茶”最为著名,并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制作过程中,茶叶需要经过摊晾、揉捻、采盖等多道工艺,以确保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总之,武夷岩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试述武夷山茶文化的简单介绍

武夷山有着独特的茶 文化 ,那么你们知道武夷山茶文化的基本资料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武夷山茶文化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武夷山茶文化的介绍

  文化是“指人类 社会实践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茶文化就是茶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但是,茶文化有“广义”、“狭义”之说。我倾向“广义” 观点。因为不论那种说法,都离不开茶及其相关因素。如泡茶艺术中各种茶的泡法,就涉及到采摘、制作、品种等。所以武夷茶文化当是武夷茶的物质和精神的反映,它涵盖着武夷茶的历史、生长环境、栽种制作、品质特征、品饮鉴赏、流通传播,以及诗词歌赋、 传说 故事 、摩崖石刻、书画楹联、影视歌舞、风俗民情、轶闻旧事,等等。其中如茶园、茶树、茶品、茶水、茶厂、设备、工具、茶具等系物质的;著作、字画、 文章 、石刻、剧本等系文化的;制作技艺、冲泡品评、茶艺歌舞、表演传唱等当是非物质文化,后两种都属于精神范畴。

  武夷茶及茶文化在古今中外的大部茶书中,都有其绰约身姿,而今更是在电视中频频出镜,不愧为武夷文化瑰宝。所以局题字中强调“要多宣传武夷茶文化”。笔者在此作个简要概述:武夷茶的历史。武夷茶历史悠久,在汉代就有传说,唐代见诸文字记载,宋代处于兴盛,明代改制成散茶,清代创制出乌龙茶、红茶,时间武夷山成为全国茶叶科研中心,新中国的又一崛起。期间虽有兴有衰,但总的趋势是朝茶类增多、品质提高、文化提升的方向发展,已至形成当今的“武夷风雅茶韵”、“大红袍红天下”的新局面。

  武夷茶在各个朝代都有文人雅士作诗赋文赞赏评说;饮者、茶家煎煮、品饮、操技、演艺、传播、营运,等等。如唐代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苏轼的《叶嘉传》,元代暗都剌的《喊山台记》,明代徐火勃的《武夷茶考》,清代王草堂的《茶说》,林馥泉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等等。举不胜举,出处可查,佐证可靠。

  武夷岩茶品质优异的原因。古今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有三点:优异的自然环境,传到的制作工艺,选用优良的品种。

  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岩茶的优异品质。这里讲的以黄岗山等群峰为屏幛而形成的“小天地”,含温度、雨量、湿度、霜期、云雾、日照、风速、云层等,上苍造就的奇峰曲水、高山深壑,沉积风化烂石,以及良好的森林植被,等等。这就是人力无法造就的“一方水土”。这些不但有具体的数据查阅,而且有科学道理探索。

  武夷岩茶独到的制作工艺,使其优异内质得以外扬。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费时之冗长,工序之繁复,技艺之高超是罕见的。所以它被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具有传承性。它是从团饼茶,晒青蒸青散茶,炒青绿茶发展而来的;它包含着丰富的 经验 性。如“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叫青叶“死去活来”,手试温度等等。它的原理被后来的制茶机器所应用;它具有高超的技艺性。如“开青”、“摇青”、“手炒”、“扬簸”、“分筛”等等。难度极大,有的人虽然肯于勤学苦练,但由于缺乏悟性,一辈子还是没有学到这一手绝活。

  采用这种既促进发酵又要抑制发酵的循序渐进的 方法 制出的茶品,再加以炭焙,既具清香,又具甘醇,具有独特的韵味。

  选用适宜的品种,才能充分汲收武夷山的灵气。武夷山原生性的茶种名曰“菜茶”。由于过去采用茶籽繁育,产生了不少变异,派生出繁多的名丛、单丛。其树形、叶形、叶色、枝干、产品茶的滋味有所差别,被茶家、茶客、文人号以富有文彩的芳名,这是武夷茶的一大特色。

  关于岩茶的品饮方法。既要讲究艺术形式,更要注重科学方法。如场所、茶具、选茶、水温、茶量、泡时,以及品尝功夫等。当要纠正“洗茶”之说,武夷岩茶高温热炒、炭火慢焙、干燥存放,当是无菌之品。如要祛去火味、泡沫,促茶尽快出味,可迅 速倒掉第一道茶水,此当释为“润茶”。

  关于岩茶的保健功能。除了茶的普遍保健功能外,应从岩茶的产地环境、茶山管理、内含物种类和含量、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讲解岩茶特殊功能,不要过分夸大其效果。还要讲清 饮茶 的禁忌。

  关于武夷茶的传播。既有茶种之外传,又有茶品及制作工艺的外传。茶籽于清嘉庆年间(1810年)就传到台湾台北桀(鱼+桀)鱼坑(即今台北瑞芳、石碇一带);继之又由印度茶叶委员会秘书戈登于1834年6月购运到印度阿萨姆 种植 ,并请去当地茶师制作。茶品先后传到闽南、台湾及国外。

  关于乌龙茶、红茶发源于武夷山的考证,要多从制作工艺及茶类特征上去解说。既要举证史料,并要分析其起因的原由。

  武夷山茶文化的起源历史

  5000多年前,华夏先祖的神农氏遍尝百草,发现了可以用来解毒的茶,让《神农百草》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氏作为南方诸族的大首领,恐怕南方各地都有他的部下。也许,正是从这时起,茶传到了武夷山。

  武夷山发现第一棵茶树的地方,被称为茶洞。相传,这个云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经居住的地方。而彭祖之所以长生不老,正是因为喝了武夷山的茶。这个传说,不仅让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留下了“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诗句,也让武夷山人对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层含义。

  “茶”上面是草字头,中文写就是二十,下面是八十八。二十加八十八,一百零八,所以说茶道界都说祝您老喝茶得茶寿,茶寿就是一百零八岁。”

  事实上,直到唐代,茶才从最初的药用完成到实用的转变,成为被广为接受的饮品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也正是这时,武夷茶开始大量种植。一个叫孙樵的唐朝进士在给友人的信札里,曾经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武夷茶称为晚甘侯。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的武夷山,不仅拥有自然景观的特色,还有吸引人的人文景观,集聚奇、古、美、秀等特色,在1999年的时候还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后来名气也是越来越大了。

  说起武夷山的茶,首先要说的就是名气最大的大红袍了,在这个具有茶树品种王国称呼的地方,大红袍更是被誉为王中之王,大红袍有四棵母树,位于武夷山天心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两边就是矗立着的岩壁,这里日照时间不会特别长,有着适宜的温度,并且一年四季都能得到滋润的泉水,每年苔藓、枯叶等腐烂后形成的有机物会成为他们的养料,为茶树补充足够的养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母树茁壮成长,大红袍的茶叶冲到九泡都不会让原茶香味(桂花香)消失,所以大红袍景区也成为人们争相去旅游的胜地,都希望亲眼瞧瞧这几棵茶树的面容。

  不得不说的是大红袍每年的产量是非常少的,所以现在您在市面上见到的大红袍都是二代大红袍,也就是通过嫁接生长而成的,等级也是分为很多个的。在武夷山风景区内也能看到很多除了大红袍之外的茶树,比如铁罗汉、水金龟、半天鹞、白鸡冠等。

  武夷茶博园

  在武夷山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很多茶馆和茶店,所以茶业是武夷山人民除了旅游业之外的另一个支柱产业,人们种茶、制茶、卖茶,所以茶早就成为平时生活中必须有的一部分,武夷山也特别重视武夷山茶文化的传播,所以斥资近两亿建造了一座茶博园,不仅包括武夷山的茶文化历史、传说,还有武夷山茶的制作工艺。

  印象大红袍

颇负盛名的武夷山茶文化

古语有云:“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茶与儒、释、道有着不解渊源,精炼的概述了武夷山茶文化的内涵。每到春天,武夷山人家家户户都忙着采茶、做茶,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茶的清香。几百年来,武夷山人世代传承的不仅仅是原汁原味的制作方法,还有对茶一丝不苟的执著与热爱。一起了解南平文化吧!

  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谱写了十分重要和光辉的一页。武夷茶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着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馈赠佳品,宋元两代入贡朝廷,盛极一时。

  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之岩茶。因而,武夷岩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十七世纪远销西欧,蜚声四海。

  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时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继北苑茶而发展起来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处设置了“御茶园”,龙团贡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

  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变了加工工艺,成为品质优异的散茶,誉满天下。所以,元朝以后的福建贡茶以武夷茶为最多,约占全国贡额的四分之一。五口通商后,武夷茶大量出口,促进了武夷茶的快速发展。

  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相邻的边界,产茶历史悠久,自蔡襄以后,山中所产的茶叶除寺僧供献游客外,主要作为贡品。元末明初罢贡之后仍为世人所重,争先恐后地购销于国内外市场,成为世界闻名的茶叶。

  约在十六七世纪,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贵族阶层,已把饮用武夷茶作为集会宴客的一种高尚礼节,事后逐渐推广到各阶层的人们中去。茶叶成为欧美各国普遍的饮料之一,从而使我国茶叶外销不断增长。18世纪中期,就有学者把武夷茶定名为武夷变种,从此,武夷茶誉满全球,自那以后,西欧人还把茶称为“武夷”,并成为习俗。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武夷茶 文化 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它的发展与武夷山的儒、释、道三教文化有着不解的生命情缘。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武夷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它以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同时接纳了儒、释、道三大教派,形成了三教同山、三花并蒂的独特文化构筑,展示了武夷山巨大的兼容性和厚重的生命内蕴。武夷茶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赢得了全面的舒展。三教 饮茶 论道,感悟人生,共赞武夷茶,把各自的教派宗旨融进茶道的精神,为武夷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一泓生命的清泉,也打开了一扇精神世界的窗口。

  武夷山的儒教理学鼎盛于南宋,最着名的代表人物当推朱熹,儒家们倡导的人生处世原则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子理学这一思想体系正是源于武夷茶道的真传。因为,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讲学、着书、立说达半个世纪之久。他吸纳了武夷茶道所倡导的修身养性的生命理念,与理学思想形成了精神层面的高度融合与统一。无论是朱熹亲手植茶的生动 故事 ,还是朱熹吟咏武夷茶的众多诗文,抑或是朱熹品茗论道的灵感火花及茶事逸闻,均都透出了浓浓的文化色泽,铺展出武夷茶独具的神奇魅力。

  朱熹的《咏武夷茶》:“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于自栽。地僻芬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这是一幅何等宁静且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采茶景象!透过这和美闲淡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心灵深处的淡定从容,感悟到朱熹精神世界的情感意蕴。这就是朱熹与武夷茶的一种心灵默契和情感沟通。

  武夷禅茶也是武夷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唐代以来,武夷山的寺庙遍布山中,清越的梵音禅语与“六六三三疑道语”遥相呼应。“千万峰中梵室开”是武夷山籍的北宋着名词人柳永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唐宋时武夷山佛教香火旺盛、寺庙林立的景象。武夷僧人远离尘世、归隐山中,他们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伴着晨钟暮鼓与缭绕的香火,把修身养性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来推崇。种茶、制茶和品茶已成为他们修行的一个重要载体,许许多多的顿悟都是在这茶事活动和品茗意蕴中获取灵魂的启迪。武夷山的名僧翁藻光对武夷茶也是情有独钟,曾写下许多赞美和感悟武夷茶的着名诗文。“扣冰沐浴,以冰烹茗”几乎成了他人生的经 典故 事。他在荆棘荒蛮中坐禅静悟“吃茶去”的佛理,最终获取了“茶禅一味”的真谛。在武夷佛教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不与武夷茶结缘的寺庙,寺庙周遭的茶园几乎与寺庙一样悠久。这根源就在于武夷佛教所推崇的宗旨,与武夷茶的“蕴和寓静”的禀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许多僧人就是通过品饮武夷茶,才悟出生命的真谛和世间万象的玄机,最终修成正果,实现生命意蕴的飞跃。

  武夷山道教与武夷茶也有着割舍不断的生命情缘。武夷山的道教可追溯到汉武帝封禅武夷君这一历史时期,以“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以为一念无生即自由,心头无物即仙佛”为修身宗旨,推崇的是天人合 一、羽化成仙的生命理念。其所蕴含和营造的恬淡静美的高远意境,正好吻合了武夷道教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静美的思想意念,那“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百病不生”的修道意念,正是从品饮武夷茶的意境中派生而出的。

  武夷山道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白玉蟾。他在武夷山大王峰麓的止止庵修行多年,留下大量的诗文着作。其中不少是描写赞美武夷茶的。他把对武夷茶的理解和感悟,深深地溶进了自己的血脉里,便融会贯通地嫁接到道教的教义中去,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生命悟性。

  武夷山三大教派能够友好相处、共求发展,形成三花并蒂的繁荣局面,其一要归功于这座千古文化名山的博襟,其二要得益于武夷茶的链接。因为武夷茶“蕴和寓静”的禀性,与三教文化所推崇的宗旨完全达成心灵的共鸣,三大教派正是通过品饮武夷茶,让灵魂在博大的意境中得以清洗过滤,最终赢得生命的升华。所以说正是三大教派的鼎力推崇和赞美,武夷茶的发展才有了文化的底蕴,才有了生命的光芒。

  佛教与武夷茶文化的关系

  茶与佛,因缘深长。茶最初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向以“佛宗道源”著称的武夷山,历史悠久,儒释道三教鼎盛,历史文化沉积浓重。“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庙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传播茗饮习俗,都与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吴晋之际,佛教从中原传入闽中,于是佛寺相继兴建。建州山水奇秀,岩壑幽胜,士人多创佛刹、落落相望”建州所领十一县,到处有佛寺。此时,武夷山“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大凡是山峦起伏,翠峰叠嶂,佳木葱茏,云海缥缈的名山,差不多名山古刹都产茶。史称“茶兴于唐,盛于宋朝”唐朝茶叶的兴盛,是在佛教特别是禅宗发展的基础上兴盛起来的。唐代武德六年(618年)就有僧人在武夷山云窝创建石堂寺。从伏虎岩入司马泉,四周石壁凌霄,中夷厂地十亩,产茶精良,因得名“茶洞”。武夷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峰峰有寺,岩岩皆茶,建州是山皆有寺,是寺多产茶,无茶不成禅寺。

  “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钟山川之灵禀”和“茶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佛教禅宗大兴之后,它的教义与茶道精神相契合,又由于名茶多产自名山名水。自古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佛刹寺僧利用立足地的优越自然条件,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使佛门茶事大兴。自唐朝以降,茶事一直成为佛教寺院中举办佛事的一个重要部分。僧人以茶贡佛祖(奠茶)、以茶敬施主(佛茶)以茶助禅(禅茶),以茶社交(茶宴),以及供僧众日常饮用(普茶)。寺院内外也大量种茶、焙茶和研究种茶技术。古代许多名茶,如蒙顶石花茶、卢山云雾茶、普陀白岩茶,峨嵋峨蕊茶、福州方山寺方山茶、建安能仁寺石岩白茶,都出于僧人手植。武夷造茶自古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其茶质优佳,在全国同类茶品中,实属上乘。

  唐代开元中(713-739年)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寂,又不夕食,唯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元和年间(806-820年)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中的“碧水丹山”乃武夷专称。“晚甘侯”即当时武夷山寺庙茶的雅号,通过地方官吏向朝廷官宦作“遣侍斋阁”之礼品,使寺庙茶走出深山寺庙到了皇宫官第。唐代建州佛寺确实很多,而且是佛教禅宗最发达的地方,素有“佛国僧多”之称的建安北苑,南唐时便是佛教胜地,武夷寺庙茶是名冠天下的龙凤茶的原料,多出自僧家,有诗云:“凤团山上至,一饮可忘年”。

  五代闽国,福建“佛教独盛于其时”。凡寺庙都有“奠茶”或“供佛茶”。《禅林象器笺》“凡禅林以奠茶、奠汤为恒例”。唐代僧人不仅以茶供佛,还以茶参禅,以茶释经,以茶招待施主香客及以茶应酬文人,办茶会,设茶宴,行茶礼,写茶诗,甚至著茶书。提出佛理与茶德的主张,在寺庙中亲身种茶,精心研究制茶技术,从而大大丰富了唐宋时代的武夷茶文化。

  扣冰古佛、释名藻光。武夷山吴屯人。少年出家,夏则衣楮,冬则扣冰沐浴,以冰烹茗,于荆棘荒蛮中坐禅静悟“吃茶去”佛理,深得茶禅一味”的真谛。瑞岩禅寺庙前有联文云:“冰壶影,静澄怀,刹那灵山映瑞岩”。他的行状载入佛典《五灯会元》。后唐天成三年(928年)闽王延钧聘至福州,“敬事以王师”。在为王者讲经时,建议在武夷造茶为国用与助禅,由于“王者之师”的策动下,闽国朝廷于龙启中(933年)创建北苑茶焙,发展了建州的茶叶生产。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福建长乐籍禅师百丈怀海,整顿和建立新的禅宗戒律,鼓励僧徒坐禅饮茶。在《百丈清规》中提出:出家人在修道同时,必须参加农业生产,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的作风。明确地把禅门饮茶的制度作了详细规定,成为寺庙日常修行不可少的部分,进一步说明茶和佛教的密切关系。所以,在南方许多寺庙,特别是武夷山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云“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爪。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寺庙的寺前庙后,院中墙外,往往都种之以茶、自种、自制、自饮。

  僧人为什么选择茶作为生活必备的饮料,并将之升为一种品行道德的部分。唐宋之际,建州茶叶处于发展时期,特别是寺庙中僧人,实行戒酒,提倡饮茶。僧人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专注一境,从而开发智慧,体悟大道。僧侣认为“品茶如参禅”,将建州茶道转化为禅道。茶圣陆羽《茶经》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佛教中普遍认为茶具有三德:一是坐神彻夜不眠,茶可提神益思;二是满腹时能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即能抑制。所以饮茶是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因此,茶自然受到佛教僧侣的青睐。

  佛教修行的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种。戒是修行首要律条,佛戒要求僧侣酒肉,予以戒除。要遵守不饮酒、非时不食(过午不食),戒荤吃素,以达到清与洁的本性。定与慧,简单说来就是要僧人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专注一境,从而开发智慧,体悟大道,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心态。坐禅是要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昏沉入梦或临床睡眠,这样长时间坐禅后,势必产生疲劳、困倦,此时需要清心提神。因此,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药理功能以及本身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对于坐禅修行进入“静定”,纚发精神,敏于悟道。同时,茶汤清淡洁净,即不违反佛门戒律,而且符合佛教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茶便成了佛教僧侣必需品,而又符合佛教教义,佛教精神与茶性本质的内在共鸣,是茶与佛结缘的必然,形成了“茶佛一味”或“茶禅一味”的基础。

  武夷山佛教禅宗僧侣,对茶甚为讲究。寺中置有专门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礼之处,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讨论佛法义礼,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饮香茗的地方。在寺庙演说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设有钟、鼓,常常钟鼓长鸣。庙中一般有左钟右鼓,如果增设“茶鼓”,应在西北角,一种用木头雕成鱼状,体内凿空,击敲有声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饮“普茶”之用。诗人林逋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叶的一种信据。

  武夷禅寺仪规:殿主晨起必须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汤,僧侣每日早起盥洗之后,先饮茶再礼佛,然后坐香习禅。习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一支香毕开静,僧人要饮茶以提神益思,寺庙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为寺院的定规。明代诗僧陆容诗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诗人把僧侣爱饮茶描写得淋漓尽致。寺院仪规中还有“茶汤”一项。每当新任住持晋山升座时,有特定的点茶,点汤礼节。有的寺庙在佛的圣诞日盛典,专人以汤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较大的寺院的茶汤开筵,俗称茶会,也有谓之“茶宴”。这种茶汤会的举办,到后来范围更广泛,既有寺庙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也有檀越信众用来与众僧结缘。正是这种情况,寺院在茶汤会中举行茶礼、汤礼,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献茶汤时,都要呜“钟茶鼓”集众,以示佛法的庄严。寺庙多设在峻岭之顶,沿山路设有茶亭供饮茶歇息。寺庙众僧中有“种茶僧”、“制茶僧”,专司茶众管理和制茶,庙内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等。

  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遍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一业。武夷山茶自问世以来,从药用、禅饮、品茗:茶宴、斗茶推向社会。佛教对促进茶业的发展,茶叶的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就有“茶禅一味”与“茶佛一味”的说法。

  茶文化的饮用 方法

  新茶并非越新越好,喝法不当易伤肠胃,由于新茶刚采摘回来,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这些物质对健康人群并没有多少影响,但对胃肠功能差,

  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肠道炎症的病人来说,这些物质就会刺激胃肠黏膜,原本胃肠功能较差的人更容易诱发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介绍武夷茶文化的历史

  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茶乡,武夷茶在元代就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武夷山“大红袍”制作技艺又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目前国内茶叶类惟一获此殊荣者。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介绍武夷茶文化的历史,一起来看看。

  介绍武夷茶文化的历史

  “我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入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世又以诗之“谁为茶苦”,为饮茶之证,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张冠李戴。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故《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一曰水,二日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尚未见饮茶。......自汉以后,饮茶之记载,时有所闻,三国时吴孙皓每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韦曜不过两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以时茶茗,恐已为招待宾客之用,不然,宴会中,何以有茶? 晋张华尝谓“饮真茶,令人少眠”(张华《博物志》),是晋亦有饮茶之风,所以茶茗之起,由来已久,宋裴汉《茶述》谓:“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宋朝)。”固误。《洛阳伽蓝记》谓饮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尤误。所谓饮茶之风,开始于汉魏则可,盛行于汉魏则不可,因南北朝时,此风尚未普遍,何论于汉魏,关此《茶史杂录》引逸事两则如下:

  齐王萧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浆,常饭鲜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萧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日,羊是陆畜之宗,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号茗饮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献谓萧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荼莒之餐(即鱼)亦有酪奴。”

  萧正德归降时,元义欲为设茗,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晓其意,答日:下官生于水乡,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坐客大笑。

  由前之说,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彩纷呈,对同一事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武夷茶文化的茶艺程序

  焚香静气叶嘉酬宾

  活煮山泉孟臣沐霖

  乌龙入宫悬壶高冲

  春风拂面重洗仙颜

  若琛出浴游山玩水

  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三龙护鼎鉴赏三色

  喜闻幽香领略岩韵

  游龙戏水尽杯谢茶。

 

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

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

武夷山大红袍之所以会被国家博物馆郑重的收藏,不仅是因为母树大红袍不再采摘,更是因为以它为代表的乌龙茶,在中国乃至是世界茶叶史上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乌龙茶又名青茶,与绿茶、红茶并列为世界三大茶类,是一种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类。其中,以大红袍最为著名。

童启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大红袍受到海内外茶人的喜欢或者是很多顾客的喜欢,主要还是它的优良品质和精湛的加工工艺,使这个茶别有风味。”

武夷山,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市的境内,方圆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50米。碧水丹山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自古就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而位尊八闽、秀甲江南,更因为盛产茶叶而闻名于世,据统计,这里有名有姓的茶叶就有三百多种,素有“茶叶王国”的美誉。

5000多年前,华夏先祖的神农氏遍尝百草,发现了可以用来解毒的茶,让《神农百草》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氏作为南方诸族的大首领,恐怕南方各地都有他的部下。也许,正是从这时起,茶传到了武夷山。

武夷山发现第一棵茶树的地方,被称为茶洞。相传,这个云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经居住的地方。而彭祖之所以长生不老,正是因为喝了武夷山的茶。这个传说,不仅让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留下了“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诗句,也让武夷山人对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层含义。

林治(茶叶专家)“我们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非常奇妙,你看茶上面是草字头,中文写就是二十,下面是八十八。二十加八十八,一百零八,所以说茶道界都说祝您老喝茶得茶寿,茶寿就是一百零八岁。”

事实上,直到唐代,茶才从最初的药用完成到实用的转变,成为被广为接受的饮品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也正是这时,武夷茶开始大量种植。一个叫孙樵的唐朝进士在给友人的信札里,曾经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武夷茶称为晚甘侯。

字幕“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 【送茶与焦刑部书】

叶灿(茶叶专家)“侯在古时候是一种尊称,晚甘是指喝完以后回味上来的甘香馥郁,而不是当下的感觉。意思是说送你的十五个茶饼很好,不是入口就能够喝到的,而是要去慢慢品味,回味甘香馥郁。那么这个茶是哪里出现的呢,请雷而栽,拜水而和,春天第一声雷响的时候才能摘,长在九曲溪边,用特殊的山川地理环境特殊的内质使它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妙感觉。”

从此,“晚甘侯”就成为武夷茶的代名词,而这一称呼,不仅与周敦颐把莲花称为“花之君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是目前关于武夷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黄勇(福建武夷山 茶叶专家)“武夷山产茶历史很悠久,整个武夷茶加工制作过程(的演变)也是中国茶叶加工制作方法的演变(缩影)。唐宋时期做蒸青团饼,明朝中后期做炒青绿茶,明末清初做乌龙茶。乌龙茶是一个介于红茶跟绿茶之间的一种茶。”

武夷山,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以及九曲溪所组成,以石为神髓,以水为灵韵。群峰连绵、秀拔奇伟,处处印证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独具匠心。或许是因为生活在灵山秀石之间的武夷山人,对岩与石的感情格外深厚,于是,他们把这种茶称为“武夷岩茶”。

刘国英(茶叶专家)“(武夷岩茶)四大名丛,有大红袍,有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丛是最出名的,除了这些名丛之外,我们还有几个当家的品种,比如水仙、肉桂,这都是武夷山的当家品种。”

介绍武夷岩茶

介绍武夷岩茶

  导语:武夷岩茶是汉族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红袍茶。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

  武夷岩茶虽是我国历史名茶,在历史上大红袍(武夷名枞)有中国茶王之称号,解放后历届中国名茶评比中都名列前茅。但因正宗武夷岩茶由于产量较其它类型乌龙茶少,在国内市场没有很大拓宽的数量,故能品饭到真正武夷岩茶的茶友并不多,近年武夷山景区开放后,特别获得“双世遗”金牌后,来武夷山的游量增多,武夷地区茶叶商店和茶艺馆遍地皆是。但能买到和品饮到真正武夷岩茶的人并不多,介绍武夷岩茶特点的都随市场消费者的心理而一变再变,弄的面目皆非,以次充好,以伪乱真,主要关键在目前品饮武夷岩茶内质(或其它乌龙茶)往往没有规范,忽略了关键性要素,故对品质的优劣,无所适从,人云亦云,随意性很大,其它乌龙茶亦有类似情况,故需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以正视听。

  (一)历史上对武夷岩茶如何品评内质

  梁章钜(1845)在《归田琐记》中对武夷岩茶称:“至茶品之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指一般乌龙茶)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若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其微,也必深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比消息。”这活、甘、清、香四字,比较确切地概括了对武夷岩茶内质的描述。

  (二)近代人对武夷岩茶内质之评述

  “武夷岩茶首重岩韵”,“臻山川英精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岩韵与岩骨实际上是同意词,指滋味而言,是内质上更深一层的表述,只能意会,很难口述,但亦说明“韵”、“骨”、重于“香”。在评茶用语上称茶底厚而有岩骨则韵显,相反则底薄无骨则韵不显,以及杯底香是否持久,若仅有浓度而无底,则非武夷岩茶而是洲茶或外山茶而已。或称滋味中有无骨头(即有岩石味的特殊韵味),同时亦有“活色生香、舌本常留甘尽日、齿颊留芳、泌人心脾、香味两绝”等等形容。

  (三)现代人对武夷岩茶内质评语?

  除外形、色泽、整碎、净度外、一般以香、味、汤色、叶底四因素的综合,以前二者为主,后二者参考。优质茶的香气一般以锐者需浓烈,幽者需清远芳香馥郁的天然香、香气持矽性长则佳。滋味一般以醇厚甘爽、喉韵清冽,回甘快而润,快感舒适,岩韵显者更为可贵。茶汤要求清澈明净,呈金黄或橙,耐冲泡。叶底要求软亮不杂,红点或红边鲜明。

  (四)对香、滋味的探讨

  1、香气;张源(1595年)在《茶绿》中说:“香有真香,有兰香,有清香,有纯香。表里如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均停,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更有含香、漏香、浮香、问香、此皆不正之气”。

  茶叶香气是茶叶的挥发气体,据目前已可测得的有一百余种,它既代表了初制加工原料鲜芽的老嫩,制作过程芳香物质和茶多酚氧化或转化程度,各工艺间优劣处理过程,火候(火功)程度等。又代表了各茶叶品种间所具有的特殊品种香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及地理小气候的特点。目前武夷岩茶香气一般可分为青臭味(亦是芳香物质)、清香、清花香、花香、花果香、果香。前三种清香型(香气容易挥发,不能久贮),后三种属熟香型(较能长久存放和有利于精加工时保存)。

  茶叶在冲泡后要求热汤香长久,清而不俗,细而幽长,杯底冷香明显者为优。香轻飘,浮而短者为劣。

  但由于茶树品种之差异,及采摘嫩度的区别,香气又可分成各种不同类型,如:毫香、乳香、桂花香、兰花香、桂皮香、蜜桃香、杏仁香、雪梨香、苹果香、板粟香、蜂蜜香……等,但这些都是一些近似的形容词,不一定完全确切,品饮者实践越多,越能体会个中之奥妙。但往往有些茶叶中包含一些不正常的“香气”或“异味”渗入其中就会影响品饮效果,如:在初制加工中未达到多酚类氧化工艺程度而产生的“青味”误认为是“清香”,超过工艺要求产生的酵味或不正常劣变而产生的“焦味”误认为熟香,特别是摇青工艺温湿度过高和烘焙凉索中摊放过厚,湿度达大而产生的“酵味”,经高火烤焙后误认为火功香,某一些烟味误认为是桂圆香(小种红茶属正常)等。另一种是该品种应该发挥该品种特点的“品种香”不现,而出现非该品种应有的其它异香,如:花粉香(轻而浮或生而不熟)。因此对各种香气的判断是一个非常细致的过程,假使再涉及粗香型和细香型,锐香与幽香,长与短等就更复杂了。

  2、滋味:茶汤滋味是与口腔甚至胃部直接产生影响的,它实际上亦包含了香气的一部份,不能完全分开,是人们品饮中直接体会到的'。优质茶汤的滋味品饮后,直如范仲淹诗云:“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苏轼诗云:“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的飘飘然之感,是一种至高优雅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

  茶汤滋味内容很广,梁章钜提出的活、甘、清、香,是其主要部份,应还需包括浓淡、厚薄、韵味、持久性等等,若对其稍加解释。

  活:系指润滑、爽口有快感而无滞涩感,喉韵清洌。(包括岩韵)

  甘:系指回甘快捷,清爽甘润。

  清:系指清纯不杂,清快舒适。

  香:系指口含茶汤有芬芳馥郁之气冲鼻而出,饮后有齿颊留芳之感。

  浓:系指浓而醇,无明显苦涩感。

  厚:系指茶底厚薄,啜之有骨,持久不衰,所谓“舌本常留甘尽日”之感。

  韵:系指岩韵明显与否(观音则为观音韵),即“岩骨花香”中指岩骨而言。

  持久性:系指口腔舒适快感的持久性,而不是苦涩及杂味的持久性。特优者应饭前饮了茶,饭后尚有余味。

  以上只是一些主要因素,当然还有一些环境、时间、身体好坏、心情、饮食前后等因素,亦会影响品饮效果。

  (五)如何品饮欣赏武夷岩茶

  一般品饮武夷岩茶应用工夫茶传统泡饮法中的壶杯法和盖杯法。而目前各茶艺馆中所表现的茶艺是泡茶的艺术化,加了一些艺术上夸张,更有甚者参加了台湾的离奇夸张,均非饮茶者所需要的,故简述将传统泡乌龙茶法如下:

  1、壶杯法:

  是较古老传统的泡法,亦较讲究,袁枚(1780—1800)在《随园食谱》中是这样描写的“余向不喜武夷茶,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发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馀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燥干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恭,且可以沦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这是袁枚不懂武夷享岩茶泡饮方法而不喜武夷茶,而僧道献茶以较适合的泡饮法很快改变了袁枚对武夷茶的看法并高度评价,说明泡饮法正确与否的重要意义。壶杯法的茶具较为讲究,有“品茶四宝”及附属的茶盘、茶托等。四宝即玉书煨(烧水陶瓷壶)、汕头风炉(红泥炉)、孟臣罐(宜兴紫砂茶壶)、若琛瓯(小白瓷杯),品饮过程简介如下:先洗净茶具,用风炉以榄核、蔗渣或硬炭为燃料,用煨炖火,水开先烫罐,继以壶容量的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的茶加入,即以开水淋洗壶我,起洁净和加温作用,然后于一较大中杯注入开水、将四小杯放入,并一一旋转烫热取置于盘,一分钟后可将壶中茶汤均匀巡回倒入四小杯中,务使浓淡均匀(目前用茶盅中先入盅再分注小杯亦可,但不宜使用滤斗过滤,以免影响茶质),品评者以母食二指接杯边,中指托杯底,先移至鼻前闻香,稍离后再闻,以欣赏香之奥秘,后徐试其味,不能一口吞下,要“啜英咀华”。武夷岩茶首重“岩韵”,味以活、甘、清、香为正,并十分讲究“山骨”,“喉韵”,“咀底”,“杯底香”等体感享受,不能民急,而要细品。?

  2、盖杯法:?

  较简便,洗净茶具后以开水烫杯(包括盖杯和小饮瓷杯)放盖杯加入容量五分之二或五分之三的茶叶(因盖杯容量差异很大),高冲开水满杯,以盖括动员水面泡沫,将盖括去水面泡沫,将盖冲洗后稍倾斜放好。一分钟后即可用母中指拿凹形杯盖闻香气,以辩香气无纯杂、高低、长短、反复数次,再将盖放回原处,用母中指拿杯沿,食指压盖顶,提杯倾斜,将茶汤分置于饮用之小白瓷杯中,速度要快,巡回往复,倾完为止(可继续冲泡数次),即可品用小杯茶汤,先闻香,后试味。每增加一次冲泡,盖停时间需增加一分钟,以便可溶物浸出。一般可冲泡五次,优质者可增加冲泡次数。

  六、总上所述,品饮武夷岩茶要注意有相对清静环境,必要茶具,按冲泡程序(其它乌龙茶均相类似),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各类乌龙茶有不同特点:?

  武夷岩茶“重味以求香”,安溪铁观音则“以香而取味”,故对各类乌龙茶习惯上优劣之区分标准亦有所不同,根据酚历年实践认为,粗分应为:?

  武夷岩茶:以活为首,次为甘、清、香。?

  安溪观音:以香为首,次为清、甘、活。?

  台湾乌龙:以清为首,次为香、甘、活。?

  2、冲泡后的茶汤,在品饮时都带一定程度的苦涩味,这是茶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等内含物和在加工过程中转化程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程度的苦涩味,在区别品饮该茶内质优劣时,苦涩味在口腔体现的部位不同而不同,一般认为舌面略感苦涩是正常现象,能很快回甘,舌根下面的苦是真苦,不易消除,舌二侧涩感属轻涩,尚能较快回甘,两颊感涩为重涩,回甘较慢,齿根及嘴唇涩为之“麻”,不易回甘,是劣质茶的体现。?

  3、茶叶作为饮料,受个人爱好而有区别,除对不同茶类喜爱外,还有人喜浓郁,有人喜清淡,故品饮时用茶量需按不同爱好而调节不必强求一致。

;

武夷岩茶的岩茶文化

自1990年以来共举办六届“武夷岩茶节”、三届“无我茶会”、四次“茶王赛”,大大地扩大了武夷岩茶的影响。武夷茶界人士及有关领导还多次到日本、朝鲜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区交流茶文化。

武夷山有关人员撰写出版有不少茶书、文章、光盘。主要有《佳茗飘香》、《趣谈武夷茶》、《漫话武夷茶文化》、《武夷茶文化》(光盘)等。茶文章主要登载于《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号》、《福建茶叶》等刊物、报纸。

由黄贤庚主撰的《武夷茶艺》(18道),经推练演出后,产生良好反响,且经久不衰,在国内广为传播,并到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地区演出,收到很高评价。 大红袍的由来 

一曰,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故当地县丞于每年春季(到来)亲临九龙窠茶崖,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膜拜,众人高喊:“茶发芽”待红袍揭下后,茶树果然发芽,红艳如染。

二曰:相传清朝时候,有一文人赴京赶考,行到九龙窠天心永乐禅寺,突发腹胀,腹痛不已,后经天心寺僧赠送大红袍茶,饮后,顿觉病体痊愈,得以按时赶考,高中状元。为感念此茶治病救命之恩,今科状元亲临茶崖,焚香礼拜,并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大红袍遂得此名。

三曰:大红袍因春芽萌发的嫩芽呈紫红色,远远望去 ,茶树红艳,因而得其名,故历史上亦有“奇丹”之称。

另一传说资料 

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第一道 恭请上座:请客人到上位,主人或侍茶者彻茶、把壶泡茶、斟茶待客。

第二道孟臣沐霖:即烫洗茶壶。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

第三道 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入紫砂壶内。

第四道悬壶高冲:把盛开水的长嘴壶提高冲水,高冲可使茶叶翻动。

第五道 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表面白色泡沫,使茶清新洁静。

第六道 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壶外表面,又提高壶温。重洗仙颜为武夷山云窝一石刻。<

第七道 若琛出浴:即烫洗茶杯。若琛为清初人,以善制茶杯而出名,后人把名贵茶杯喻为若琛。

第八道 玉液回壶:把冲泡出的茶汤再倒回壶中,以均匀茶汤。

第九道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杯斟茶水。

第十道 请品岩茶:请尊贵的客人品尝岩茶、领悟岩韵。 ⑴自然清静的环境美:

自古以来品茗讲究外在环境和内在精神和谐统一。自然清静的环境是品茶者修身养性,陶冶情趣的一种精神享受。徐渭在其《煎茶七略》中云:“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几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抱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

⑵清轻甘活的水质美:

烹茶择水,可谓中国人饮茶的传统。水之于茶,犹如阳光之于万物,玫瑰之于爱情。只有纯洁甘冽的水才能赋予茶以生命,让人们在品赏它的色、香、味、形的同时,对身体起到保健疏导作用。

⑶巧夺天工器之美:

中国的品茶艺术,最注重韵味和情趣。所以品茗讲究好茶配珍贵茶具。壶添品饮情趣,茗增壶艺价值,恰如红花绿叶,相映生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这是对品茗习俗的生动写照,可见茶具在品茗中的地位。

⑷高雅温馨的气氛美:

品茗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以不仅要求环境美,而且非常重视气氛美。要营造一个高雅温馨的气氛,使品茶者进入一个艺术的氛围和崇高的境界,从而最大程度地获得精神愉悦,体味高雅的品茗情趣。武夷山的茶艺馆中御茶园和茶观在这方面各有其独到之处。

⑸妙趣横生的茶艺美:

茶艺是以茶为载体,以茶馆或舞台为展示场所,并以古曲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向饮茶人和来宾演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其表现的形式和种类很多,有表演型、待客型、实用型,有绿茶茶艺、花茶茶艺、红茶茶艺、乌龙茶艺(也称功夫茶)、“禅茶”、“三道茶”等等。还有地方特色的茶艺。

武夷岩茶属于什么茶,武夷岩茶简介

武夷岩茶产于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中。

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乌龙茶中之极品。

武夷岩茶经历代变迁,种类繁多,品质各异。

包括大红袍、肉桂、水仙、武夷奇种、白鸡冠、乌龙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

其中以大红袍最为名贵。

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

18世纪传入欧洲后,备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的美誉。

武夷岩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长在岩壁沟壑烂石砾壤中。

只有生长在福建省的武夷名枞,用独特的传统工艺加工制作而成的乌龙茶才叫武夷岩茶。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艺加工制作而成的乌龙茶才叫武夷岩茶。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面积999.75平方公里,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

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

武夷山地质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多悬崖绝壁,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有盆栽式茶园之称。

形成了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岩茶因而得名。

经风化的砾壤具有丰富的矿物质供茶树吸收,不仅滋养了茶树,而且岩茶所含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也更丰富,如钾、锌、硒的含量较多。

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发源于明末清初,是在特殊的小气候条件和适宜的品种前提下用一种特殊工艺制成的茶类。

采摘鲜叶要求新梢生长均臻完熟,俗称开面采,鲜叶采下后经晒青、摇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制成。

杀青前经过酶性氧化,杀青后又经非酶性氧化,而形成部分发酵。

武夷岩茶属于什么茶详细介绍

武夷岩茶属于什么茶详细介绍

  武夷岩茶是汉族的传统名茶,具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味道鲜醇之极,是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那么你知道武夷岩茶属于什么茶吗?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武夷岩茶到底是属于什么茶吧。

   武夷岩茶属于什么茶

  武夷岩茶,属于乌龙茶,独具岩韵,是中国的传统名茶。武夷岩茶具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岩骨花香显著,是难得的乌龙茶极品。

   武夷岩茶品质特征

  武夷岩茶成茶,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叶端扭曲,似蜻蜓头。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沙绿、或带青褐、或带宝色,有明显的岩骨花香,瑞则浓长、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滋味醇厚鲜爽,独具岩韵。

   武夷岩茶产地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山属丹霞地形,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武夷岩茶品种分类

  武夷岩茶,因产茶地点不同,可分为正岩茶、半岩茶和洲茶,主要的品种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种、大红袍等。而岩茶中最著名的茶品有: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其它品种还有瓜子金、金钥匙、半天腰等。

   武夷岩茶功效

  1、提高免疫力:茶可提高CONA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保护和调整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脉(MNNG)导致免疫功能,提高体内抗病性。

  2、抗衰老:茶中有茶多酚,提高全血(GSH—PX)的活力,有助于清除体内生物自由基,减少伤害,从而延缓了人体的衰老。

  3、防癌:茶崔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脉(MNNG)对诱发肠道恶性肿瘤有抑制作用,防止癌变。

  4、防治心血管病:茶可减少主动脉内膜质斑块和含量,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抗性增强。茶多酚类化合物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脂含量,减少脂质沉积,并对血液粘度下降、减少血液高凝状态、防止血拴形成均有明显的影响。

  5、保护泌尿器官:茶中含黄酮醇类及苷类化合物,能利尿,抑制肾小管再吸收,促进氟化物排泄。同时还有6.8-二硫辛酸对心脏性水肿、肝脏性水肿和妊娠生水肿都有治疗作用。

  6、对消化器官的保健:茶中的儿茶素对胃粘膜起收敛作用,适当抑制了胃液的分泌,对胃起着保护作用。

  7、对牙齿的保健:茶中氟的含量为27.3-146.6PPM,这种适当含量氟,能防治龋齿,增强骨骼坚韧度。

  8、防止眼病:茶中胡萝卜素B-紫萝酮是维生素A原,它可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能防治上皮组织角质变性增殖泪腺细胞病变,防止角膜角质增厚,防止眼疾。

  9、减肥和美容:由于降低血脂、胆固醇和三酸甘油含量,促进了胰脂肪的分解酶活性,抑制中性脂肪的增加,达到减肥和美容的效果。

  10、除了上述功能外,武夷岩茶还有止渴、除疾、清凉解毒、兴奋神经中枢、消减疲劳、醒酒、解除酩酊、沉淀有害离子、消炎杀菌、抑制病毒、抗辐射、治辐射内外损伤等功效。

   武夷岩茶的冲泡方法:

  正确的冲泡和品饮才能充分发挥出岩茶风韵和每泡茶的特征,领略茶中真谛,体会茶的无穷乐趣。

  一、泡茶器具:准备乌龙茶专用茶具一套(冲泡壶宜选用90-150毫升的紫砂壶或三才杯)。

  二、投茶量:冲泡壶具容积的1/2左右(1/3-2/3)。

  三、泡茶用水:以山泉水为上,洁净的河水和纯净水为中,硬度大或氯气明显的自来水不可用;水温需现开现泡为宜;水温低于95度或长时间连续烧开的'水都略逊。最好配备“随手泡”。

  四、浸泡时间:1至3泡浸泡10-20秒,以后每加冲一泡,浸泡时间增加10-20秒。浸泡时间的调整原则为1至7泡的汤色基本一致,且可冲泡10余泡。冲泡次数与浸泡时间有关。

  五、浓淡调整:用投茶量进行。需淡些则投茶量少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3-1/2,需浓些则投茶量多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2-2/3。

  六、品茶要领:岩茶滋味醇厚,内涵丰富,有特殊的“岩韵”。茶树品种特征能从滋味中体现;香气或高或长,高则浓郁,长则幽远,香型多样化,如花香、果香或带乳香、带密香等等;品茶时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并反复几次。闻香有闻干茶香、盖香、水香、杯底香、叶底香等等;尝味时须将茶汤与口腔和舌头的各部位充分接触,并重复几次,细细感觉茶汤的醇厚度及各种特征,综合判断茶叶的特征和品位。

   品饮方法

  岩茶汤水一般呈金黄或橙黄,带些微红,清澈亮丽。茶青发酵的程度不同,还有烘焙的程度不同,泡出来的汤色也不同。一般来,重发酵,高火功的岩茶,颜色较深较红;轻发酵,低火功的岩茶,颜色较浅较黄。

  岩茶的茶汤,总的来说是甘、醇、鲜、滑。但细细品赏之下,则又有许多具体特点:

  甘:有两种,一是入口即甘,只要是好岩茶,入口就有一种甜滋滋,凉沁沁的味道。但是不像普洱的甘那样,有点腻感。岩茶的回甘是发散型的,直接扩充你的喉咙,清凉开阔,你甚至觉得那不是回甘,但确实是喝了岩茶以后舌齿清甘,喉咙开阔,很舒服的一种感觉。

  醇:是指茶味的浓淡和茶汤的厚薄。茶味是任何茶汤都有的,可以明显感觉到的类似中草药的特殊味道。岩茶的茶味,比绿茶淡,比红茶黑茶浓。茶汤则比绿茶厚稠。但又不如普洱类黑茶,显的更清薄。如与同为乌龙类的铁观音相比,茶汤更厚稠,茶味更浓郁。所以,福建茶界比较岩茶与铁观音特征,有“南香北水”的说法。

  鲜:茶汤清新,鲜美,如同鸡汤一般。曾经品过绿茶新贵安吉白茶,这种鲜感特别明显。造成这种鲜感的原因是氨基酸含量是一般绿茶的一倍以上。

  滑:滑是相对于涩而言的。茶汤入口后,舌尖有茶的感觉,再进入以后,舌头的后半部分好像已经失去了知觉,不用吞咽,茶汤已经“滑”进或者“化”进喉咙和肚子。当然,好茶入口都很滑顺,但是因为岩茶茶汤较为浓稠,所以,滑或化就显的特别难能可贵。

;

武夷岩茶的典故介绍

武夷山茶叶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属半发酵的青茶。清鲜甘爽回味悠悠。它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是“活、甘、清、香”齐备的茶中珍品。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就武夷岩茶贵为贡茶的历史做一详细介绍。

古时候,有个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被天心庙的老方丈救回庙中。老方丈见秀才脸色苍白,体瘦腹胀,便从一个精致的小锡罐里抓出一撮茶叶,放在碗里用滚水泡开,让秀才喝下去,秀才见那茶叶在碗中舒张,片片绿叶红镶边,染得水色黄中带红,如琥珀一样光亮,一股带有桂花的.清香味沁心透肺,啜了几口,立觉腹胀消退、精神爽快。秀才连忙起身,向老方丈拜了三拜说:"多承老方丈见义相救,倘若小生今科得中,定返此修整庙宇,重塑金身!"后就赴京赶考去了。

果然不久,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并被皇上招为东床附马。他虽春风得意,但仍未忘报恩之事。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状元骑着高头大马,离开了京城,回武夷山天心庙还愿。

与天心庙方丈相见后,谈及当年治病之事,状元问是何仙药,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听了,认为这是救命的神茶,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第二天老方丈就带领庙内大小和尚和状元一同来到九龙窠,采来茶叶,由最好茶师加工,并用特制小锡罐盛装,由状元带回京城。

谁知状元回到朝中,正值皇后犯病,百医无效,上下慌乱。状元一问病情,乃肚疼鼓胀,食无味,寐不安。于是向皇上陈述神茶药效后取出那罐茶叶呈上。皇帝马上命人熬煮让皇后服下,说也怪,皇后饮服以后,但觉回肠荡气,痛止胀消,精神渐爽,身体不仅逐渐复原了,而且比没有病之前更加健康、美丽。

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去九龙窠披在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专人看管茶树,年年岁岁采下茶叶,悉数进贡朝廷,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的珍品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

以上就是对武夷岩茶贵为贡茶的历史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一知识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