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之道

饮茶之道

1. 选用好的茶叶:饮茶的第一步是要选用好的茶叶,好的茶叶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丰富。建议选择产地好的茶叶,如龙井、碧螺春等,同时还要注意存放方式。

2. 控制水温:不同茶叶需要的水温不同,建议掌握茶叶所需的水温,以便能够将茶叶冲泡得最佳。

3. 控制时间:饮茶时间不宜过长,建议热饮时掌握2-3分钟的时间,凉茶则可饮用更久。

4. 茶具选择:合适的茶具能够将茶叶的香气和口感更好地展现出来。一般来说,茶具需要根据茶叶的品种和水质来选择。

5. 吸氧:有些茶叶需要吸氧,如黄山毛峰、金骏眉。吸氧时,将茶叶放入瓷器或玻璃杯中,泡上几分钟后,用勺子或其他工具将茶叶从杯中倒出,将茶叶与氧气分离。

6. 茶艺:饮茶也是一种文化,茶艺包括泡茶技巧、喝茶礼仪等,建议有条件的人可以参加一些茶艺班或者与茶艺师学习。

7. 适度饮用:虽然茶叶有很多好处,但也要适度饮用,不宜过量。在日常饮茶中,建议一天不要超过3杯。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国人饮茶是把什么有机结合起来

“茶”和“艺”的有机结合。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道的核心,"静"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怡”是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实践饮茶之道”和“饮茶之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是指饮茶的方法和技巧;“饮茶佛法”是指饮茶的艺术,尊重礼义,修身养性;“道”是指品德、真理和起源;“饮茶是道”。

四季饮茶之道,夏喝绿茶消暑热

夏季很热,人们往往没什么力气,也容易精神不振。很多人喜欢用喝绿茶来消暑热,绿茶性寒,最能生津止渴,去火。虽然这个时候喝绿茶最好,但是也要注意喝绿茶的注意事项哦,不要降暑的同时,对您的身体有危害哦。一起来看下 饮茶文化 的夏季饮茶之道。

绿茶冲泡之后水色清澄、香气清幽,夏天经常饮用可以达到清热解暑的功效。

  饮茶注意事项一:忌饮浓茶

  茶水一般在人体内能滞留3小时左右,而浓茶滞留时间更长,这样茶碱在人体内积聚过多,致使神经功能失调。由于茶叶中鞣酸的作用,可使肠黏膜分泌黏液功能下降,发生便秘。茶量一般每天以5——10克,分2次泡饮为宜。

  饮茶注意事项二:忌空腹饮茶

  古人曾说“早时一杯茶,胜似强盗入穷家”,意即早晨空腹不宜饮茶。因为空腹饮茶,冲淡了胃液,降低了胃酸的功能,妨碍消化,并影响对蛋白的吸收,易引起胃黏膜炎症。

  饮茶注意事项三:忌饮隔夜茶

  茶水放久了,不仅会失去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且易发馊变质,甚至茶水中的鞣酸还会成为刺激性很强的氧化物,易伤脾胃,尤其是夏天,会引起胃肠炎症。

  饮茶注意事项四:忌睡前饮茶

  睡前两小时最好不饮茶,否则会使精神过于兴奋而影响入睡,甚至引起失眠。老年人睡前饮茶,易致心慌不安、多尿,更会影响睡眠。如因饮茶引起失眠,即使用安眠药,也是无济于事的。

岭南文化·驰名世界的饮食文化·饮茶的传统与饮茶之道

岭南文化·驰名世界的饮食文化·饮茶的传统与饮茶之道

(1) 独一无二的粤式饮茶

说起粤式饮茶,在国内已遍布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等大城市,国人已不太陌生了。但在改革开放之前,外省人对粤式饮茶却不甚了然,甚至因此而产生种种误会,闹出一些令人捧腹的笑话。因粤式饮茶源于广州。因此,广州人请客人去“饮茶”,是对客人的尊重友好的礼仪,又是联络感情、交流人际关系的好方法。但若请的是第一次到广州的客人,倘客人不懂饮茶的含义,如主人与客人约定第二天早上到某茶楼饮茶,又未说清楚饮茶的内容的话,客人往往会在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餐才去赴约。结果只能望着各种精美点心吃食深为惋惜;主人也会因客人吃得太少而感到歉然。

粤式饮茶兴起于19世纪末的广州。清光绪年间,广州的华洋贸易极其兴旺,商贾们为洽谈生意,很需要一个理想的场所。京式茶馆档次较低,而且人品复杂,环境嘈杂;到饭店去,又嫌过于铺排,且要限于吃饭时间;在商铺内又不免呆板无味,一时苦于无一好去处。还有不少显贵要人、官僚政客,常常进行各种见不得人的交易,也需要有高档而又不受干扰的接头商议的地方。当时有一位机灵的商人,以一种独创的手法,在广州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十三行,兴建了一座三层的豪华楼房,名之为三元楼,专营饮茶业,这就是岭南第一座粤式茶楼。三元楼在建筑设计上,独辟风格,显得气势恢宏、堂皇富丽,高耸于十三行林立的商铺之中,被称为“高楼”,也称为茶楼。三元楼内,一律选用名贵的酸枝木桌椅,以迎合富商巨贾、达官贵人的“高贵身分”。三元楼最吸引人的,是除为客人提供各种名贵盖碗茶外,更专聘名厨和点心师,制作各种精美小巧的中西点心美食,以供贵客助茶。使人们来到三元楼,可以一边品味名茶香茗,品尝精美可口的美点,一边无拘无束地交谈商议。这正是商人洽谈生意,政要显贵从事各种秘密交易的乐园。因此,三元楼开张以来,占尽独家生意之利,显出一派客似云来,财源滚滚的兴旺发达的气象。因此,迅速产生了连锁效应,后起者纷纷效仿。在短短几年间,便先后出现了陶陶居、陆羽居、天然居、怡香居、福如楼等。为争取饮客,后起茶楼各出奇谋,力创优势树立独特形象以作招徕。如在建筑设计上,既有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外观宏伟;也有高雅清幽、古色古香;还有中西结合,富于时代气息。不少后起者,更在环境氛围上下工夫,把富于岭南特色的园林建筑引入茶楼的整体设计中。如泮溪的濒临清池,石舫画廊;西苑的假山奇石、曲径清泉;南园的翠竹庭院等等。

在点心美食方面,竞争更为激烈。清末民初,陆羽居首创“星期美点”,中西美点,品种每星期更换,绝不雷同。随后,各茶楼也争相跟进,不甘落后。于是大多数茶楼都有了自己的星期美点、名牌美点,招牌美点和招牌菜。广州的点心,菜式制作技术因此而突飞猛进,美点名菜品种更加奇巧新颖,层出不穷。激烈的竞争也极大地激发了厨师、点心师积极进取、不断创新求异、力求完美的意识。茶楼的兴起,使岭南饮食文化中的粤菜美食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

各茶楼以饮食艺术为竞争手段的同时,也拓展了富有文化色彩的绘画、书法、对联、诗词等领域,以迎合一些满身俗气又偏要附庸风雅的商贾和官场逐利者。为此往往不惜重金征集、购买名人字画、对联、诗词等,挂在茶楼大门、大堂或雅座、贵宾厅等处,以增添文雅之气,并因此而提高自身的身价,改善形象。在广州茶楼史上曾一度成为美谈的,是陶陶居以大洋(银元)20元征求一副以“陶陶”两字开头的楹联。当时应征者不少,结果选中的是这样一副;“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寸夏禹惜分分寸无遗。”一时间,人们争相传诵。妙奇香主人不甘落后,也用重金征得一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这副楹联诙谐幽默,雅俗共赏,且生动真实地写出了广州饮茶盛况和茶客心理,似比陶联更胜一筹。

广州饮茶之风大盛于以后大众化茶楼的兴起。早期的茶楼,以富豪官宦为对象,一般市民和劳工阶层是不敢问津的。后来便有商人注意到市民这一广大市场,开设了专以普通市民为对象的大众化茶楼。这类茶楼不以高雅豪华和名牌美食为号召,而以价廉物美,经济实惠、适应广大市民经济承受力取胜,因而获得广大市民的欢迎。从此,广州一般升斗小民,出卖劳力的劳工阶层也开始有了一尝饮茶乐趣的享受机会。一般工人和劳苦大众,黎明即起,先赴茶楼,泡上一盅盖碗茶,吃两件能填饱肚子的点心,聊当早餐,俗称“一盅两件”。所费无几,却可以稍事休息,然后去打工。久而成了一种生活的习惯,乐在其中。不少茶客经过一段试饮之后,便选定一间自认为最经济实惠的茶楼,每天早上都去光顾,而且每次饮茶,必选坐同一座位,选泡同样的茶,吃同样的点心,天天如是,风雨不改,成了老茶客,从掌柜、跑堂到茶客,都成了熟络的朋友。大家天天见面,随便聊聊,无拘无束,也可算是辛苦劳碌而又枯燥的生活中的一点乐趣和享受吧。

广州的茶楼,源于为商贾官宦提供方便,故从兴起的早期,便有早、午、夜市。早市虽是最兴旺的,但午市和夜市也毫不逊色,成了广州饮食业的一大景观。随着人口的增加及人们对饮茶的爱好,广州茶楼便越开越多,营业时间也越来越长,可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从清晨四时到深夜二时,甚至有通宵达旦的。只要泡上一盅茶,便可一坐几个小时,一听君便;阔绰俭吝,同样欢迎,甚至可以“净饮”,即只泡一盅茶,不吃任何东西,到最后也就是按例付出双倍茶饯而已。从来没有因客人坐得时间过长而被催赶的事发生。这样的“饮茶”的确是一种无上的享受。茶客的尊严、自由、平等的内心渴望,可以在茶楼的方尺之地中得到暂时的满足。一般的劳动人民,平时为生活而奔忙,一家人难得休闲,偶有假日,全家去饮茶,休息休息,尝尝美点,共叙无伦之乐,自有无限乐趣。至于三五知己,共聚茶楼,随意而谈,任意而吃,或是旧朋新交,同饮共食,交流感情,增进友谊,亦甚相宜;甚至情人相会,亦多选茶楼,轻笑细语,情浓如茶,平添无限情趣。

正因为饮茶有这许多的乐趣和妙处,所以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茶楼已遍及两广大小城镇;改革开放以来,饮茶之风,更迅速为外省同胞所认识、接受和欢迎,使粤式饮茶遍布内地各大城市,甚至远达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乌鲁木齐等边远地区城市。

(2) 驰名东南亚的广东凉茶

未曾踏足岭南的人士,自然不知广东凉茶为何物。“凉茶”,不是冰凉冷冻的茶,而是指有清热解暑功效的草药茶。在广东,说起凉茶妇孺皆知,大多数人都曾喝过。所以说广东的凉茶。可算是岭南饮食文化中的一种专利产品。

岭南气候燠热潮湿,自古为瘴疠之地,燥热风寒感暑,是岭南的地方常发病,广东人习惯上称为“热气”,重者头疼发烧,轻者口舌干燥,头重眼红,便结尿赤。过去一般农民及城市平民百姓,生活艰难,有了“热气”,多不去求医吃药,只求助于垂手可得的中草药。岭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大都略懂某些野生植物的药性,民间也流传多种解除“热气”的验方。最普通而又实用的便有菊花、金银花、鸡蛋花、车前草等等。一些中医师中的有心人,也针对岭南“热气”病状,配制出名之曰“凉茶”的验方。复杂的有俗称“廿四味”的重剂型凉茶;简单的有菊花、金银花等配制的“五花茶”,这是轻剂型凉茶。“凉”是与“热”相对而言的,有了“热气”,便喝“凉茶”解之,而平时即使没有“热气”发作,人们也会常喝凉茶,作为一种清凉饮料茶。所以喝凉茶,又是岭南人习而成俗的一种喝茶之道。

名声远扬的“王老吉凉茶”,是最受人欢迎,影响远及东南亚的广东凉茶。据说,清嘉庆年间,广州地区曾发生过一次疫症,发“热气”的人特别多,一向饮用有效的各种凉茶都失效了。有一位姓王名吉的中医师为解除病人的怪疾,便亲自到山上采药,配制了全新的凉茶配方。这种新配方凉茶,入口极苦,但苦而后甘,凉而不寒,解表祛暑而不虚,没有副作用。这位医师将大量草药亲自熬煮后,盛在几只大木桶中,免费供病人饮用,疗效显著。一些本来上门请王吉医生看病的人,饮了一碗桶内的凉茶后,病情便大大减轻,再饮一碗,病竟然好了。于是,王吉医生的凉茶便被传开了。东南亚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岭南有不少共同之处,“热气”也是一种令人几乎无可奈何的不大不小的地方常发病。广东旅居东南亚的华侨,回乡省亲发了“热气”,一饮王吉的凉茶便药倒病除。于是王吉的凉茶便迅速在东南亚地区的华侨中传开了。

在王吉医生活着时,人们便称王吉配方的凉茶为“王吉凉茶”;王吉去世后,人们便尊称为“王老吉凉茶”。如今,将近两个世纪的时光过去了,王老吉凉茶的名声依然响亮,至今港澳及东南亚地区的唐人街(区),仍有专卖王老吉凉茶的凉茶铺。

由于广东人饮凉茶成癖,所以凉茶铺、摊,曾经遍布城镇乡村。广州的凉茶专营店,在当街铺面摆着金光闪闪的大型铜茶壶,装饰也极考究。人们既可随意买上一碗,站着喝完继续赶路;也可以三五成群进入店内,拣上一个舒适的台面坐下,一边闲聊一边慢慢地唱。

广东凉茶,品种多,价钱平。在十多年前,每碗王老吉凉茶,只不过2分钱人民币;放了糖的菊花茶、鸡蛋花茶、金银花茶、五花茶,也只不过5分钱。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花上2分钱,买碗凉茶喝,既解渴又可防治热病。这确是一种价廉实惠的大众化饮料。

改革开放后,经济活跃,各种洋饮料和国产饮料像潮水般涌来,成为时髦饮品。而传统的广东凉茶因本小利微,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经营这种不赚钱的生意了。广东凉茶在当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虽未完全绝迹,也已风光不再了。

(3) 潮州“工夫茶”

这里说的潮州,并非仅限于现今的潮州市,而是指整个潮汕地区。即位于广东省东部、东北部,与福建山水相连,北接梅县地区,西与惠州相互为邻,南濒南海的广大地区。只因潮州是这一地区中历史最悠久,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故一般习惯上称为潮州。潮州“工夫茶”是岭南饮茶艺术的结晶。据说从元朝开始,潮州工夫茶便已形成规模,此后更名声远扬。清朝人翁辉东著有《潮州茶经·工夫茶》,其中说到:国内众多产茶区如“龙井、武夷、祁门、六安,视其风俗,远不及潮人之风雅”,以饮茶论,“潮人习俗风雅,举指高超,无论嘉会盛宴,闲处家居,商店工场,下至街边路侧,豆棚瓜下,每于百忙之中,抑或闲情逸致,无不借此泥炉砂铫,擎杯提壶,长斟短酌,以度此快乐之人生”。这段文字,真实而充分地表述了潮州人饮茶的风情美、生活美和艺术美。

“工夫茶”,顾名思义,喝起来是颇讲究工夫的。从茶叶、茶具、泡茶的水、煮水的炉、锅及泡茶、斟茶、喝茶,都极为讲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程式、高超的技巧和严谨的礼仪。

喝茶,首要讲究的是茶叶。绿茶或红茶,或香而欠色,或色艳缺香,都不合沏泡“工夫茶”的要求。沏泡“工夫茶”要选上好的乌龙色种。乌龙茶色浓香清,其中又以产于饶平岭头和凤凰山的白叶单丛为最佳。

要泡茶,自然少不了好水。以山泉水为最佳,井水次之,若两者都缺,也可趁天下雨时用洁净的陶缸或木桶接水,称为“天水”。若用河水,则要用“缸心水”,即挑贮在水缸内经过沉淀的水。像现今普遍用的自来水,就必须存放一段时间,待水中氯气挥发尽了才可用。

有了好茶叶和好水,还要有好茶具。茶具包括茶壶(俗称茶罐)、茶杯、托盘、水壶(烧开水用壶)和木炭炉等,全都小巧玲珑,各有讲究。茶壶大小如拳头,多为园形,状如苹果,多选用江苏宜兴特产朱砂陶壶。茶杯是细瓷洁白透明、小如酒杯的白瓷杯,晶莹而半透明,数量仅有三只。这是由潮州俗语“茶三酒四游玩二”习俗而来。出外游玩,二人同行最好,喝酒宜热闹,四人较合适,喝工夫茶,是一种品尝名茶的享受,宜清静但又不缺“知音人”,故最好是一主二客。托盘是两层的,上层为盖,放茶杯及茶壶,盖上有洞眼,以便冲茶的水可以流入下层的钵形托盘体内。烧开水的炉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所用木炭,以橄榄核为最好,因为火力旺而能持久;烧开水的壶也是小巧得很,一般只比茶壶稍大而已。

一切工具准备齐全,茶叶、好水不缺,便可泡沏“工夫茶”了,而“工夫茶”的“工夫”也主要在于如何泡出好茶来。把水烧开后,先将茶壶茶杯烫洗一遍,然后将茶叶放入茶壶中,至七成满为宜,用滚烫的开水冲进壶内,至满泻时,将壶盖盖上再浇一遍。如有泡沫泛起,要用壶盖将泡沫刮去然将壶盖盖好再冲开水。这时就可以斟在杯内品尝了。这一套程式,称之为冲茶工夫,讲究的是“高冲低斟,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将水壶的开水冲进茶壶时要将水壶提高,以便开水能直冲茶壶内,迅速泡浸至壶底的茶叶,茶香才能弥漫开来;给每只杯斟茶时,距离要低,动作要快,以免茶香外泄;不能斟满一杯再斟一杯,必须是快速轮流不断地往三只杯子斟去,以使每杯茶的浓香均匀。这是最讲技巧的工夫,特名之为“关公巡城”;待茶壶内的茶汁将尽未尽时,还要将壶内余茶轮流反复滴入三只杯内,直至再也滴不出茶汁为止,这更要求掌握分寸,经验老到,故名之为“韩信点兵”。冲泡一遍的壶内茶叶,还可冲第二遍。之后,便要将残茶叶倒掉,重放茶叶再泡。

茶泡好后,喝茶还有既定之规:主人必需先让客人,哪怕客人是小辈。不过,作为小辈的客人,要先站起来道谢,请主人先用;主人还是要先让客。作为小辈的客人,便先让另一客人,然后再拿自己的一杯,但要注意不拿中间的一杯,以示谦让。喝茶时,小辈客人要将拿杯的手,掌心向外,将茶杯送至嘴边,细细品味,不能一口喝光。

潮州人喝“工夫茶”,若是单人独饮,自可随意,若是待客,便要不停陪着喝,直至客人告辞为止。若客人较多,则要改用稍大的茶壶。

潮州“工夫茶”,不同于粤式的茶楼饮茶。粤式茶楼饮茶,注重的是吃的情趣和享受;潮州“工夫茶”所追求的是一种寄情于茶艺和反朴归真的情趣和境界。

中国茶道的核心是什么

中国茶道的核心是:“静以养心,陶冶情操”!茶道是茶叶品饮过程中的最高境界,其核心是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享受和人格的锻炼,这正是中国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中医的喝茶养生之道

除了对症,适量也很重要。有些人听说能去,能保持,就巴不得每天杯不离手,其实这是另一种误解。量的多少,同样要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而定。过浓过多,也会,甚至降低食欲。一般来说,对于有习惯的健康人,每日用可在12克左右,分3~4次冲泡较合适。对于体力劳动量大、消耗多的人,尤其是高温环境、接触毒害物质较多的人,每日用可多一些,但最好也不要超过20克。

身体虚弱之人不宜多喝和常喝茶,特别是患有胃溃疡的人,茶叶中的茶碱会影响胃壁细胞就会分泌过多的胃酸,影响溃疡的愈合,从而加重情。同样,便秘的人也不宜饮茶,因为茶中的鞣酸和咖啡因等物质能减少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相反,腹泻者饮浓茶有一定的止泻效果。而有失眠症的人,午后特别是晚上不要喝茶,以免加重症状。另外,吃药后内不要饮茶,因为茶叶的化学成分能中和某些药力,特别是吃治贫血病的药一定不要喝茶。

此外,儿童和孕产妇不太适宜喝茶。因为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它能与人体中的钙、铁、锌等结合成不溶性物质,可能影响身体对上述元素的吸收,并妨碍胃肠道对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鞣酸同样也会影响孕产妇对食物中铁的吸收,可能导致贫血或营养不良,使乳汁减少。

教你辨“症”喝茶

如何辨“症”喝茶喝出健康?专家给出简单的指引,但不同的人身体情况千差万别,对于平时好茶而身体有特殊病痛者,最好的办法仍是找医师咨询,遵医嘱为宜。

绿茶: 茶干色绿,清汤绿叶,具清香或熟栗香、甜花香,滋味鲜醇。喝绿茶易呕吐。绿茶营养成分较之其他类高,但叶绿素含量也较多,对肠胃 *** 较大,患者不能喝绿茶。

红茶: 红汤红叶,色泽乌黑油润,冲泡后具有甜花香或蜜糖香。有较强的防治心梗效用。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肌功能。红茶还具有很强的抗感染能力,用红茶漱口可防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感冒,并预防蛀牙与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与高血压。

铁观观: 外形条索圆结,呈螺旋状,颗粒重实,色泽砂绿,茶汤金黄,花香明显,滋味入口微苦后转甘,耐冲泡。空腹不能喝。铁观音消脂促消化功能突出。但空腹喝铁观音,易醉茶。

乌龙茶: 外形条索粗壮,色泽青灰有光,茶汤金黄,香气馥郁芬芳,花香明显,叶底绿叶红镶边。因茶叶较粗老,须用100℃开水冲泡,适合大多数人饮用。同样也有较好的降血脂、降低胆固醇、助消化的功效外,它的提神效果更为明显。

普洱茶: 色泽黑褐,汤色橙黄至暗褐色,有松烟香。性温和醇厚,有暖胃、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长期饮用对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和预防心血管有效。

老年人体质多偏于阴虚内热,当注意养阴清热。比如,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中风、失眠等病,多为真阴亏虚、虚火内炽所致。即使是、冠心病,属阴虚内热的也为数不少。而茶叶正是清热之品,常喝自然有帮助。

雨前茶(如龙井)对老年人最为适宜,因为它甘寒无毒,香味鲜醇,“得先春之气,寒而不烈,消而不峻”。故若有规律地适量饮之,不少虚热病症就能在品茗谈笑中消失,对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以下几种茶疗方,不同的人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进行选择。

1.醋茶: 茶叶5克,水冲泡5分钟,滴入陈醋1毫升。可和胃止痢、活血化淤,治牙痛、伤痛等症。

2.糖茶: 茶叶2克、红糖10克,用开水冲泡5分钟,饭后饮。有补中益气、和胃消食之功效,也治大便不通、小腹冷痛、痛经等。

3.盐茶: 茶叶3克,食盐1克,开水冲泡7分钟后饮。有明目消炎、化痰降火、利咽功效,可治伤风微咳、咽喉肿痛、牙龈发炎、双目红肿等。

4.蜜茶: 茶叶3克,水冲泡5分钟,微温时冲蜂蜜5毫升,饭后饮。具有止渴养血、润肺益肾之功效,也可治虚弱、精神差、脾胃功能差及便秘等。

5.奶茶: 在煮沸的牛奶中加入少许白糖,按1勺牛奶、2勺茶汁比例饮用。能健脾和胃、明目提神,适宜体弱、消化不良、大病久病者食用。

6.菊茶: 茶叶、杭菊各2克,以沸水冲泡。具有清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效,久服聪耳明目、抗衰老,能治干咳、咽痛。

7.枣茶: 茶叶5克,沸水冲泡7分钟后,加入10枚红枣捣烂的枣泥。有健脾补虚的作用,尤其适用于小儿夜尿、不思饮食。

8.银茶: 茶叶2克,金银花1克,沸水冲泡后饮。可清热解毒、防暑止渴,对暑天发热、疖肿、有效。

9.橘红茶: 橘红3—6克、绿茶5克,用开水冲泡再放锅内隔水蒸20分钟后服用,每日1剂,随时饮用。有润肺消痰、理气止咳之功,适用于咳嗽痰多之症。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性格”: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绿茶性寒可清热,乌龙茶润喉生津,花茶养肝利胆。从的角度讲,喝茶也有治病防病的功效,但是不同的茶有不同的“适应症”,每个人都应该对症选择适合自己饮用的品种。

干舌燥求助乌龙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介于绿、红茶之间,色泽青褐,因此又得名“青茶”。在味道上,乌龙茶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热,温热适中,因此有润肤、润喉、生津、清除体内积热的作用,可以让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冬季室内空气干燥,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嘴唇干裂,这时泡上一杯乌龙茶,可以缓解干燥的苦恼。此外,乌龙茶对蛋白质及脂肪有较好的分解作用,能防止肝脏脂肪堆积。

抑郁不妨品花茶

花茶包括茉莉花茶、玉兰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等,是以绿茶为茶坯加入不同香花熏制而成。一般来说,花茶可以养肝利胆、强健四肢、疏通经脉。以茉莉花茶为例,可以清热解暑、健脾安神,对治疗痢疾和防止胃痛有良好效果。而金银花茶则可以清热解毒、提神解渴,并对咽喉肿痛等有较为理想的疗效,对预防流感效果亦佳。尤其是女性在更年期及经期前后容易心情抑郁、性情烦躁,不妨用喝花茶的方法来消解郁闷。

上火找绿茶帮忙

冬天气候干燥,加上人们喜欢吃油腻、辛辣的食物,上火就成了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问题,同时带来便秘、口干舌燥甚至口舌生疮等后果,这个时候就可以求助于绿茶。绿茶是未发酵茶,性寒,可清热,最能、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对轻度胃溃疡还有加速愈合的作用,并且能降血脂、预防。因此容易上火的、平常爱抽烟喝酒的,还有体形较胖的人都比较适合饮用绿茶,而肠胃虚寒的人则不宜服用绿茶。

喝红茶预防流感

冬天喝茶以红茶为上品。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红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可生热暖腹,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还可助消化、去油腻。

研究发现红茶可以减少中风和心脏病的,而中风和心脏病正是冬季高发的,因此有疾病的老人在冬季经常泡上一杯暖暖的红茶,不但可以暖身体,还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此外,常用红茶漱口或直接饮用还有预防流感的作用。喝红茶对于预防骨质疏松、降低皮肤癌的发病也有独到的作用。

中国茶道的特点是什么?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吗?

回答--中国茶道的特点是什么?  

茶道发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   

一、中国茶道:饮茶之道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中国茶道即"饮茶之道",即是饮茶艺术。

陆羽,字鸿渐,又字季疵,号桑苎翁,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县人)。陆羽著《茶经》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十章。四之器叙述炙茶、煮水、煎茶、饮茶等器具二十四种,即封氏所说"造茶具二十四式"。五之煮、六之饮说"煎茶炙茶之法",对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规则作了细致的论述。封氏所说的"茶道"就是指陆羽《茶经》倡导的"饮茶之道。"《茶经》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   

中国的"饮茶之道",除《茶经》所载之外,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明代朱权的《茶谱》、钱椿年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茶书都有许多记载。今天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工夫茶"则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序和规划是:恭请上座、焚香静气、风和日丽、嘉叶酬宾、岩泉初沸、盂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薰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壶初倾、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三龙护鼎、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细啜甘莹、三斟石乳、领悟神韵。   

二、中国茶道:饮茶修道

陆羽的挚友、诗僧皎然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认为,饮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谙其中之道。皎然此诗中的"茶道"是关于"茶道"的最早记录。    

唐代诗人玉川子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脍炙人口,"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诗人钱起《与赵莒茶宴》诗曰:"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唐代诗人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诗中则有"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这些诗是说饮茶能让人"通仙灵","通杳冥","尘心洗尽",羽化登仙,胜于炼丹服药。     

唐末刘贞亮倡茶有"十德"之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饮茶使人恭敬、有礼、仁爱、志雅,可行大道。   

赵佶《大观茶论》说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朱权《茶谱》记:"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与客清谈欺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赵佶、朱权的帝、王的高贵身份,撰著茶书,力行茶道。   

由上可知,饮茶能恭敬有礼、仁爱雅志、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得道全真、探虚玄而参造化。总之,饮茶可资修道,中国茶道即是"饮茶修道"。   

三、中国茶道:饮茶即道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庄子认为"道"普遍地内化于一切物,"无所不在","无逃乎物"。 马祖道一禅师主张"平常心是道",其弟子庞蕴居士则说:"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禅师则认为修道在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道一的三传弟子、临济宗开山祖义玄禅师又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眠"。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运水搬柴,著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五灯会元》南岳下三世,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师问新到:'曾到此间否?'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从谂是南泉普愿的弟子,马祖道一的徒孙。普愿、从谂虽未创宗立派,但他们在禅门影响很大。茶禅一味,道就寓于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后世禅门以"吃茶去"作为"机锋"、"公案",广泛流传。当代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诗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五灯会元》南岳下四世,沩山祜禅师法嗣,仰山慧寂禅师,"……又问:'和尚还持戒否?'师曰:'不持戒。'曰:'还坐禅否?'师曰:'不坐禅。'公良久。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听老职僧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攫头边。一仰山慧寂是沩山灵祜的嗣法弟子,师徒二人共同创立了禅宗五家中的沩仰宗。慧寂认为,不须持戒,不须从禅,唯在饮茶、劳作。    

道法自然,修道在饮茶。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四、中国茶道:艺、修、道的结合

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 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回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吗?

茶夷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茶道。

与陆羽忘年交的释皎然在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诗中两次提到了茶道一词。此后,唐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饮茶”一章又写道:“有常伯熊者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是《茶经》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而释皎然和封演赋予了“茶道”名称。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茶经》共十章。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对于茶道的思想内涵,《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

茶道是怎样形成的?

“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 《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茶: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

茶道,起源于中国。

从表面来看,喝茶指的只是泡茶和饮茶这两个环节,但更深层次的是在中国人的骨子里,隐藏着的一种“含蓄”的内涵之美——道。

“道”原本是道家的一种哲学观点,我们的祖先认为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都有迹可循,并且不同事物之间所蕴含的道理很可能还是相通的。

比如阴阳学说,古人可以用它来解释生老病死的原理,也可以用它来理解天地变化。

所以,饮茶之道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换一句俗语来形容:哥喝的不是茶,是人生的酸甜苦辣咸。

宋徽宗赵佶是个茶痴,在他口中,茶之道就更加玄妙无比:“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

【茶】

2、茶道发展史

下午茶

饮茶,是一项风靡全球的活动,西方贵族中流行的“下午茶”,主角便是我们中国走出去的茶叶。

17世纪的英国,茶叶广告是这样的:“非常稀罕,十分珍贵,每磅售价高达6—10英镑,所以一直以来都被视为高贵奢华的象征,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

英国贵族们,会在下午,叫上几个闺蜜,大家一起品品点心,喝喝茶。

茶,是这场宴会的焦点,也是决定主人是否脸上有面子的压轴戏。

装茶,一定要用银制的水壶,茶品完后,茶叶还需要取出来,配合上面包食用。

【下午茶】

茶道

在中国,茶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挖出了六千年前人工种植的茶树)。

饮茶的历史,茶圣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古人饮茶,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当食物吃;

二、当药物食用;

三、当祭品;

四、当饮料。

茶叶曾经是巴蜀地区的特产,后来秦国统一天下之后,茶叶便从巴蜀一带流传出去。

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记载: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

【茶】

饮茶在古代是一件风雅之事,他们将茶分作四种粗茶、散茶、末茶、饼茶。

在饮茶之时,可以将茶叶放入壶中简单冲泡,这叫做“煎茶”。

或者高级一点的,便会选择将茶和盐混合碾碎,再用水冲泡,这叫做“吃茶”。

吃茶,还可以用来试探对方是否有嫁娶之意。比如两家想要结亲,又担心被拒绝伤了和气,此时男方邀请对方来自家喝茶,当男方把碾碎的茶叶端上来时,如果对方喝下去了,就表示认同这件婚事,反之则是拒绝。

元稹有一首写茶的“宝塔诗”,便说明了当时的人对于“吃茶”这一习俗的热爱:

一七令·茶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点茶】

此诗有三层意思:1、饮茶是全民皆爱的事情;2、饮茶需要配合器具和相应的手法;3、饮茶可以提神醒酒、消暑解渴生津。

“慕诗客,爱僧家”是倒装句式,正过来就成了诗客爱慕,僧家热爱的意思。

同是爱茶之人,为了分出谁更高雅,茶道更胜一筹,宋代的人还发明了“斗茶”的玩法。

斗茶的内容有三项: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

斗茶品,比的是茶的品质,行家通过茶的成色,烹煮之后的变化和香气来辨别这种茶的好坏。

斗茶令,如酒令一样,以茶为令,现场赋诗,谁江郎才尽谁输。

茶百戏,比的是沏茶的手法,这一步尤为关键,看官能从茶倒入碗中的汤花瞧出茶的好坏、主人的茶道一应信息。

【斗茶】

3、茶叶和生活

茶叶,在明清时期,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平民生活用品。

明清时期由于茶叶种植技术和饮用手法的发展,使得平民能够消费得起,以及更能够接受茶叶多样化的口感。

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将茶叶和民众生活结合在一起,例如当时娶妻下聘还流行“茶礼”一说。

《红楼梦》中王熙凤就曾打趣林黛玉:“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

到了近代,民众饮茶,又更多了一层物语:忆苦思甜,苦尽甘来。

关于茶道,你知道多少?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

茶道源于中国,之后又传入西方。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中国的饮茶习俗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所以,最懂得饮茶真趣。客来敬茶,以茶代酒,用茶示礼,历来是我国各民族的饮茶之道。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的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不过把饮茶看作是健身的饮料、纯洁的化身、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又是共同的。下面,将一些兄弟民族中有代表性的饮茶习俗,分别介绍如下。

一、汉族的清饮

汉民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和喝茶之分。大抵说来,重在意境,以鉴别香气、滋味,欣赏茶姿、茶汤,观察茶色、茶形为目的,自娱自乐,谓之品茶。凡品茶者,得以细啜缓咽,注重精神享受。倘在劳动之际,汗流夹背,或炎夏暑热,以清凉、消暑、解渴为目的,手捧大碗急饮者;或不断冲泡,连饮带咽者,谓之喝茶。

不过,汉族饮茶,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滚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姜、椒、盐、糖之类佐料,属纯茶原汁本味饮法,认为清饮能保持茶的"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代表性的,则要数品龙井、啜乌龙、吃盖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了。

1.杭州的品龙井

龙井,既是茶的名称,又是种名、地名、寺名、井名,可谓"五名合一"。杭州西湖龙井茶,色绿、形美、香郁、味醇,用虎跑泉水泡龙井茶,更是"杭州一绝"。品饮龙井茶,首先要选择一个幽雅的环境。其次,要学会龙井茶的品饮技艺。沏龙井茶的水以80℃左右为宜,泡茶用的杯以白瓷杯或玻璃杯为上,泡茶用的水以山泉水为最。每杯撮上3-4克茶,加水7-8分满即可。品饮时,先应慢慢提起清澈明亮的杯子,细看杯中翠叶碧水,观察多变的叶姿。尔后,将杯送入鼻端,深深地嗅一下龙井茶的嫩香,使人舒心清神。看罢、闻罢、然后缓缓品味,清香、甘醇、鲜爽应运而生。

2.潮汕啜乌龙

在闽南及广东的潮州、汕头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钟情于用小杯细啜乌龙。乌龙茶既是茶类的品名,又是茶树的种名。啜茶用的小杯,称之若琛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用如此小杯啜茶,实是汉民族品茶艺术的展现。啜乌龙茶很有讲究,与之配套的茶具,诸如风炉、烧水壶、茶壶、茶杯,谓之"烹茶四宝"。泡茶用水应选择甘冽的山泉水,而且必须做到沸水现冲。经温壶、置茶、冲泡、斟茶入杯,便可品饮,啜茶的方式更为奇特,先要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香,只觉浓香透鼻。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茶汤入口,含汤在口中迥旋品味,顿觉口有余甘。一旦茶汤入肚,口中"啧!啧"回味,又觉鼻口生香,咽喉生津,"两腋生风",回味无穷。这种饮茶方式,其目的并不在于解渴,主要是在于鉴赏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重在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所以,凡"有朋自远方来",对啜乌龙茶,都"不亦乐乎"!

3.成都盖碗茶

在汉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喝盖碗茶的习俗,而以我国的西南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为流行。盖碗茶盛于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成为当地茶楼、茶馆等饮茶场所的一种传统饮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饮茶。

饮盖碗茶一般说来,有五道程序:

一是净具:用温水将茶碗、碗盖、碗托清洗干净。

二是置茶:用盖碗茶饮茶,摄取的都是珍品茶,常见的有花茶、沱茶,以及上等红、绿茶等,用量通常为3-5克。

三是沏茶:一般用初沸开水冲茶冲水至茶碗口沿时,盖好碗盖,以待品饮。

四是闻香:待冲泡5分钟左右,茶汁浸润茶汤时,则用右手提起茶托,左手掀盖,随即闻香舒腑。

五是品饮:用左手握住碗托,右手提碗抵盖,倾碗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品味润喉,提神消烦,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4.昆明九道茶

九道茶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以云南昆明一带最为时尚。泡九道茶一般以普洱茶最为常见,多用于家庭接待宾客,所以,又称迎客茶,温文尔雅是饮九道茶的基本方式。因饮茶有九道程序,故名"九道茶"。

一是赏茶:将珍品普洱茶置于小盘,请宾客观形、察色、闻香,并简述普洱茶的文化特点,激发宾客的饮茶情趣。

二是洁具:迎客茶以选用紫砂茶具为上,通常茶壶、茶杯、茶盘一色配套。多用开水冲洗,这样既可提高茶具温度,以利茶汁浸出;又可清洁茶具。

三是置茶:一般视壶大小,按1克茶泡50-60毫升开水比例将普洱茶投入壶中待泡。

四是泡茶:用刚沸的开水迅速冲入壶内,至3-4分满。

五是浸茶:冲泡后,立即加盖,稍加摇动,再静置5分钟左右,使茶中可溶物溶解于水。

六是匀茶:启盖后,再向壶内冲入开水,待茶汤浓淡相宜为止。

七是斟茶:将壶中茶汤,分别斟入半圆形排列的茶杯中,从左到右,来回斟茶,使各杯茶汤浓淡一致,至八分满为止。

八是敬茶:由主人手捧茶盘,按长幼辈份,依次敬茶示礼。

九是品茶:一般是先闻茶香清心,继而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细细品味,以享饮茶之乐。

5.羊城早市茶

早市茶,又称早茶,多见于中国大中城市,其中历史最久,影响最深的是羊城广州,他们无论在早晨上工前,还是在工余后,抑或是朋友聚议,总爱去茶楼,泡上一壶茶,要上两件点心,美?quot;一盅两件",如此品茶尝点,润喉充饥,风味横生。广州人品茶大都一日早、中、晚三次,但早茶最为讲究,饮早茶的风气也最盛,由于饮早茶是喝茶佐点,因此当地称饮早茶谓吃早茶。

6.北京的大碗茶

喝大碗茶的风尚,在汉民族居住地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道两旁、车船码头、半路凉亭,直至车间工地、田间劳作,都屡见不鲜。这种饮茶习俗在我国北方最为流行,尤其早年北京的大碗茶,更是名闻迩遐,如今中外闻名的北京大碗茶商场,就是由此沿习命名的。

大碗茶多用大壶冲泡,或大桶装茶,大碗畅饮,热气腾腾,提神解渴,好生自然。这种清茶较粗犷,颇有"野味",但它随意,不用楼、堂、馆、所,摆设也很简便,一张桌子,几张条木凳,若干只粗瓷大碗便可,因此,它常以茶摊或茶亭的形式出现,主要为过往客人解渴小憩。

大碗茶由于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自然受到人们的称道。即便是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的今天,大碗茶仍然不失为一种重要的饮茶方式。

7.藏族酥油茶

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在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也在居住。这里地势高亢,有"世界屋脊"之称,空气稀薄,气候高寒干旱,他们以放牧或种旱地作物为生,当地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糌粑为主食。"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茶成了当地人们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喝酥油茶便成了如同吃饭一样重要。

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佐料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汤。至于酥油,乃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经搅拌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而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中的普洱茶或金尖。制作时,先将紧压茶打碎加水在壶中煎煮20-30分钟,再滤去茶渣,把茶汤注入长圆形的打茶筒内。同时,再加入适量酥油,还可根据需要加入事先已炒熟、捣碎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松子仁之类,最后还应放上少量的食盐、鸡蛋等。接着,用木杵在圆筒内上下抽打,根据藏族经验,当抽打时打茶筒内发出的声音由"咣铛,咣铛"转为"嚓,嚓"时,表明茶汤和佐料已混为一体,酥油茶才算打好了,随即将酥油茶倒入茶瓶待喝。

由于酥油茶是一种以茶为主料,并加有多种食料经混合而成的液体饮料,所以,滋味多样,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在草原或高原地带,人烟稀少,家中少有客人进门。偶尔,有客来访,可招待的东西很少,加上酥油茶的独特作用,因此,敬酥油茶便成了人款待宾客的珍贵礼仪。

又由于藏族同胞大多信奉喇嘛教,当喇嘛祭祀时,虔诚的教徒要敬茶,有钱的富庶要施茶。他们认为,这是"积德"、"行善",所以,在的一些大喇嘛寺里,多备有一口特大的茶锅,通常可容茶数担,遇上节日,向信徒施茶,算是佛门的一种施舍,至今仍随处可见。

8.维吾尔族的香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劳动,主食面粉,最常见的是用小麦面烤制的馕,色黄,又香又脆,形若圆饼,进食时,总喜与香茶伴食,平日也爱喝香茶。他们认为,香茶有养胃提神的作用,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饮料。

南疆维吾尔族煮香茶时,使用的是铜制的长颈茶壶,也有用陶质、搪瓷或铝制长颈壶的,而喝茶用的是小茶碗,这与北疆维吾尔族煮奶茶使用的茶具是不一样的。通常制作香茶时,应先将茯砖茶敲碎成小块状。同时,在长颈壶内加水七、八分满加热,当水刚沸腾时,抓一把碎块砖茶放入壶中,当水再次沸腾约5分钟时,则将预先准备好的适量姜、桂皮、胡椒、芘?等细末香料,放进煮沸的茶水中,经轻轻搅拌,经3-5分钟即成。为防止倒茶时茶渣、香料混入茶汤,在煮茶的长颈壶上往往套有一个过滤网,以免茶汤中带渣。

南疆维吾尔族老乡喝香茶,习惯于一日三次,与早、中、晚三餐同时进行,通常是一边吃馕,一边喝茶,这种饮茶方式,与其说把它看成是一种解渴的饮料,还不如把它说成是一种佐食的汤料,实是一种以茶代汤,用茶作菜之举。

9.回族的刮碗子茶

回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大西北,以宁夏、青海、甘肃三省(区)最为集中。回族居住处多在高原沙漠,气候干旱寒冷,蔬菜缺乏,以食牛羊肉、奶制品为主。而茶叶中存在的大量维生素和多酚类物质,不但可以补充蔬菜的不足,而且还有助于去油除腻,帮助消比。所以,自古以来,茶一直是回族同胞的主要生活必需品。

回族饮茶,方式多样,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喝刮碗子茶。刮碗子茶用的茶具,俗称"三件套"。它有茶碗、碗盖和碗托或盘组成。茶碗盛茶,碗盖保香,碗托防烫。喝茶时,一手提托,一手握盖,并用盖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这样一则可拨去浮在茶汤表面的泡沫,二则使茶味与添加食物相融,刮碗子茶的名称也由此而生。

刮碗子茶用的多为普通炒青绿茶,冲泡茶时,除茶碗中放茶外,还放有冰糖与多种干果,诸如苹果干、葡萄干、柿饼、桃干、红枣、桂圆干、枸杞子等,有的还要加上白菊花、芝麻之类,通常多达八种,故也有人美名其曰:"八宝茶"。由于刮碗子茶中食品种类较多,加之各种配料在茶汤中的浸出速度不同,因此,每次续水后喝起来的滋味是不很一样的。一般说来,刮碗子茶用沸水冲泡,随即加盖,经5分钟后开饮,第一泡以茶的滋味为主,主要是清香甘醇;第二泡因糖的作用,就有浓甜透香之感;第三泡开始,茶的滋味开始变淡,各种干果的味道就应运而生,具体依所添的干果而定。大抵说来,一杯刮碗子茶,能冲泡5-6次,甚至更多。

回族同胞认为,喝刮碗子茶次次有味,且次次不同,又能去腻生津,滋补强身,是一种甜美的养生茶。

10.蒙古族的咸奶茶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及其边缘的一些省、区,喝咸奶茶是蒙古族人们的传统饮茶习俗。在牧区,他们习惯于"一日三餐茶",却往往是"一日一顿饭"。每日清晨,主妇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他们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将剩余的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供随时取饮。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蒙古族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煮茶的器具是铁锅。制作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烧水至刚沸腾时,加入打碎的砖茶25克左右。当水再次沸腾5分钟后,掺入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稍加搅动,再加入适量盐巴。等到整锅咸奶茶开始沸腾时,才算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饮。煮咸奶茶的技术性很强,茶汤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用茶、加水、掺奶,以及加料次序的先后都有很大的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加茶和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煮茶时间过长,又会丧失茶香味。蒙古族同胞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互相协调,才能制成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来。为此,蒙古族妇女都练就了一手煮咸奶茶的好手艺。大凡姑娘从懂事起,做母亲的就会悉心向女儿传授煮茶技艺。当姑娘出嫁时,在新婚燕尔之际,也得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显露一下煮茶的本领。要不,就会有缺少家教之嫌。

11.侗族、瑶族的打油茶

居住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毗邻地区的侗族、瑶族和这一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他们世代相处,十分好客,相互之间虽习俗有别,但却都喜欢喝油茶。因此,凡在喜庆佳节,或亲朋贵客进门,总喜欢用做法讲究,佐料精选的油茶款待客人。

做油茶,当地称之为打油茶。打油茶一般经过四道程序。

首先是选茶:通常有两种茶可供选用,一是经专门烘炒的末茶;二是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幼嫩梢,这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

其次是选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黄豆、芝麻、糯粑、笋干等,应预先制作好待用。

第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锅底发热,放适量食油入锅,待油面冒青烟时,立即投入适量茶叶入锅翻炒,当茶叶发出清香时,加上少许芝麻、食盐,再炒几下,即放水加盖,煮沸3-5分钟,即可将油茶连汤带料起锅盛碗待喝。一般家庭自喝,这又香、又爽、又鲜的油茶已算打好了。

如果是打的油茶作庆典或宴请用的,那么,还得进行第四道程序,即配茶。配茶就是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备好。然后将油炒经煮而成的茶汤,捞出茶渣,趁热倒入备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吃茶。

最后是奉茶,一般当主妇快要把油茶打好时,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围桌入坐。由于喝油茶是碗内加有许多食料,因此,还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说是喝油茶,还不如说吃油茶更为贴切。吃油茶时,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赞美油茶的鲜美可口,称道主人的手艺不凡,总是边喝、边啜、边嚼,在口中发出"啧、啧"声响,还赞口不绝!

12.土家族的擂茶

在湘、鄂、川、黔的武陵山区一带,居住着许多土家族同胞,千百年来,他们世代相传,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吃茶法,这就是喝擂茶。

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指从茶树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相传三国时,张飞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内),正值炎夏酷暑,当地正好瘟疫蔓延,张飞部下数百将士病倒,连张飞本人也不能幸免。正在危难之际,村中一位草医郎中有感于张飞部属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便献出祖传除瘟秘方擂茶,结果茶(药)到病除。其实,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火,所以,说擂茶是一帖治病良药,是有科学道理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古代相比,现今的擂茶,在原料的选配上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今制作擂茶时,通常用的除茶叶外,再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另外,还要加些生姜、食盐、胡椒粉之类。通常将茶和多种食品,以及佐料放在特制的陶制擂钵内,然后用硬木擂棍用力旋转,使各种原料相互混合,再取出一一倾入碗中,用沸水冲泡,用调匙轻轻搅动几下,即调成擂茶。少数地方也有省去擂研,将多种原料放入碗内,直接用沸水冲泡的,但冲茶的水必须是现沸现泡的。

土家族兄弟都有喝擂茶的习惯。一般人们中午干活回家,在用餐前总以喝几碗擂茶为快。有的老年人倘若一天不喝擂茶,就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视喝擂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不过,倘有亲朋进门,那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必须设有几碟茶点。茶点以清淡、香脆食品为主,诸如花生、薯片、瓜子、米花糖、炸鱼片之类,以平添喝擂茶情趣。

13.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散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风光秀丽的云南大理,这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拜师学艺等喜庆日子里,或是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许红糖,待煮好的茶汤倾入盅内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quot;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14.哈萨克族的奶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的哈萨克族,还有居住在这里的维吾尔族、回族等兄弟民族,茶在他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把它看成与吃饭一样重要。他们的体会是"一日三餐有茶,提神清心,劳动有劲;三天无茶落肚,浑身乏力,懒得起床"。

哈萨克族煮奶茶使用的器具,通常用的是铝锅或铜壶,喝茶用的大茶碗。煮奶时,先将茯砖茶打碎成小块状。同时,盛半锅或半壶水加热沸腾,随着抓一把碎砖茶入内,待煮沸5分钟左右,加入牛(羊)奶,用量约为茶汤的五分之一。轻轻搅动几下,使茶汤与奶混和,再投入适量盐巴,重新煮沸5-6分钟即成。讲究的人家,也有不加盐巴而加食糖和核桃仁的。这样才算把一锅(壶)热乎乎、香喷喷、油滋滋的奶茶煮好了,便可随时供饮。

北疆民族兄弟习惯于一日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中老年还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如果有客从远方来,那么,主人就会立即迎客入帐,席地围坐。好客的女主人当即在地上铺一块洁净的白布,献上烤羊肉、馕(一种用小麦面烤制而成的饼)、奶油、蜂蜜、苹果等,再奉上一碗奶茶。如此,一边谈事叙谊,一边喝茶进食,饶有风趣。

喝奶茶对初饮者来说,会感到滋味苦涩而不大习惯,但只要在高寒,缺蔬菜,食奶肉的北疆住上十天半月,就会感到喝奶茶实在是一种补充营养和去腻消食不可缺少的饮料,对于当地牧民。

15.苗族的八宝油茶汤

居住在鄂西、湘西、黔东北一带的苗族,以及部分土家族人们,有喝油茶汤的习惯。他们说:"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倘有宾客进门,他们更为用香脆可口,滋味无穷的八宝油茶汤款待。八宝油茶汤的制作比较复杂,先得将玉米(煮后晾干)、黄豆、花生米、团散一种米面薄饼)、豆腐干丁、粉条等分别用茶油炸好,分装入碗待用。

接着是炸茶,特别要把握好火候,这是制作的关键技术。具体做法是放适量茶油在锅中,待锅内的油冒出青烟时,放入适量茶叶和花椒翻炒,待茶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即可倾水入锅,再放上姜丝。一旦锅中水煮沸,再徐徐掺入少许冷水,等水再次煮沸时,加入适量食盐和少许大蒜、胡椒之类,用勺稍加拌动,随即将锅中茶汤连同佐料,一一倾入盛有油炸食品的碗中,这样就算把八宝油茶汤制好了。

待客敬油茶汤时,大凡有主妇用双手托盘,盘中放上几碗八宝油茶汤,每碗放上一只调匙,彬彬有礼地敬奉客人。这种油茶汤,由于用料讲究,制作精细,一碗到手,清香扑鼻,泌人肺腑。喝在口中,鲜美无比,满嘴生香。它既解渴,又饱肚,还有特异风味,是我国饮茶技艺中的一朵奇葩。

茶具店茶器品牌标语:饮茶之道在于茗博

一、博远茶精深茗扬天下,博采众长。

二、精雕细琢,茗动天下。

三、茗博茶器,冲出生活品味

四、好茶配好具形风雅,气自华!

五、细品方知味妙上品茶味须用上好茶具。

六、知味茗香,知心博器。

七、品茶就像品人生,茗博茶器。

八、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

九、品茗天下醇,茗博茶器行。

十、千年茶风古韵,一品茗博人生。

十一、好茗博,美人生。

十二、茗博之韵,茶香永存。

十三、品味茗博,享受生活。

十四、茗士风流,名士风流。

十五、茶风古韵融一体,茗博茶器乐相随。

十六、茗博茶具,高雅凝聚。

十七、茶之道,幽深而浓厚。

十八、茗博煮心品天下香茗一品,博天下茶具选茗博,品茗雅趣多。

十九、茗香天下,博爱万家。

二十、茶爱茶人,器宇不凡。

二十一、茗动天下,博雅古今。

二十二、寻茗博之器,结天下茶缘。

二十三、雅茗欣博赏,香茶赏美器。

二十四、彰显瓷器风范,演绎自然生活。

二十五、用茗博茶器,品人生百味。

二十六、茶道情未了,茗博乐逍遥。

二十七、找茶具,选铭博。

二十八、品味千年文化,感知百味人生。

二十九、饮茶之道在于茗博。

三十、恬雅悠哉好生活,茶器选茗博。

三十一、茗之高雅,茶之博大,唯有茗博茶器!

三十二、千年茶叶千年香,千年茶具茗博响。

三十三、器中名品,“茶”有茗博。

三十四、茗情久远,博艺相伴。

三十五、美女配英雄,茗壶泡茗茶。

三十六、杯具洗具,一网打尽。

三十七、形致雅,气自华!

三十八、外具茶艺,内载茶理茗博茶器,品味生活!

三十九、走近茗香世界,走进博器天堂。

四十、器优雅,藏精华!

四十一、形优雅,气自华!

四十二、茗香博器,快乐购想。

四十三、味领茗香,乐赢博器。

四十四、存心一茗,博通天茶。

四十五、一品茗清博古今若茶文化是一,那茶具便是二。

四十六、茗博茶具,精华大器。

四十七、茗博天下,壶里乾坤。

四十八、精致博雅,触动身心!

四十九、型优雅,藏精华!

五十、茗中国茶,博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