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间怎么表示

古代时间怎么表示

1.中国古代十二时辰的顺序:子 、丑 、寅 、卯、辰 、巳 、午、未、申 、酉 、戌 、亥。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子时代表23~1点,丑时代表1~3点,寅时代表3~5点,卯时代表5~7点,辰时代表7~9点,巳时代表9~11点,午时代表11~13点,未时代表13~15点,申时代表15~17点,西时代表17~19点,戌时代表19~21点,亥时代表21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古代时间的叫法

古代时间的叫法:

1、子时:也被称作夜半,指的是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2、丑时:也被称作鸡鸣,指的是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3、寅时:也被称作平旦,指的是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4、卯时:也被称作日出,指的是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也被称作食时,指的是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也被称作隅中,指的是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7、午时:也被称作日中,指的是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8、未时:也被称作日昳,指的是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9、申时:也被称作哺时,指的是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10、酉时:也被称作日入,指的是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11、戌时:也被称作黄昏,指的是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12、亥时:也被称作人定,指的是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时辰来源

十二时辰来源已久,西周时候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在《周礼·春官·冯相氏》中记载:“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时间的分割以十二累进,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

古代人民将一个昼夜划分成的十二个时段,用来记录时间,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十二个时辰就是24小时。这种计时方法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古代时间的叫法

古代时间的叫法如下: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9、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10、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11、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古时候时间怎么表示?

古时候时间的表示方式如下:

1、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2、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3、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扩展资料:

1、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

2、半夜11点到凌晨1点的时候叫子时,,这个时候是一天当中太极生命钟的阴极,按照阴阳消长的规律,这个时候阴气是最重的,而阴是主睡眠的,那么我们就要遵从这个阴阳的消长规律,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处于熟睡的状态。

3、午时11点到下午1点的时候,是心经值班。这个时候大家要注意,心经值班的时候我们要吃午饭、睡午觉,因为按照太极阴阳气化规律,这个时候阳气最旺。

4、亥时就是晚上的9点到11点,这时候应该休息,准备睡觉,或者是夫妻融洽等等,这都是最佳时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时辰   百度百科_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