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五是命运么

贝五是命运么

贝五是命运。

贝多芬创作于1804年到1808年之间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又名《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简称贝五或命运。

《c小调第五交响曲》以音乐中的短-短-短-长节奏动机开场。

据说贝多芬曾将四个音的动机解释为命运之神在敲门。

它主导了第一乐章,并在整个交响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整首交响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发展,从c小调第一乐章的冲突与斗争,发展到c大调末乐章的胜利与喜悦。

最末乐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乐章在篇幅上更长,在声音上更有力。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作品,那“短短短长”的“命运敲击式”旋律只要听到一次,便会久久烙印在听者心中,也因此成为了不少听众口中的“贝多芬印象”。

本期艺术微课堂,我们邀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音乐学者、著名音乐评论家—— 王纪宴老师,从贝多芬的这部《C小调第五交 响曲》“命运”入手,带领观众走进大师贝多芬的音乐世界。

Ludwig van Beethoven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德国音乐家,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有: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等;奏鸣曲《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等;以及众多器乐、声乐作品。展开剩余82%

贝多芬一生较为坎坷,二十几岁时听力出现问题、逐渐衰退,四十五岁后需要通过对话簿与人交流。

即使是在生活艰难困苦的时候,他也仍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念,用音乐抒发情感,为生命呐喊,永保积极向上的信念。

对《C小调第五交响曲》

诞生背景的揣测

有人说著名的“命运主题”是贝多芬的助理安东·辛德勒后加上去的,也有人说贝多芬的另一位学生卡尔·车尔尼提到是贝多芬在听到一种鸟叫后模仿鸟的声音写成的主题旋律——这部作品到底在表达着什么?是否我们每个人都有给作品加标题的权利?相信听众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车尔尼

奥地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是贝多芬得意的学生。

代表作有:《钢琴初步教程》《钢琴流畅练习曲》等。

他的地位在于,为贝多芬时代和现代钢琴演奏架起了一座桥梁。

《C小调第五交响曲》的地位

《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的非常重要的作品,是他交响乐创作的“里程碑”式作品。

“第五”(命运)和“第六”(田园)为同时创作的两部作品,就好像作曲家性格中的两种因素,充满热情和力量。

这两部作品一部表现为与命运抗争般的坚毅,另一部表现为舒缓地与大自然的相处体验,体现了作曲家的两个精神层面。

对于欣赏音乐来说,什么都代替不了“听”,“听”是我们走进音乐的唯一的途径,让我们感受音乐的美妙,并理解音乐。

抛弃一切标题和一切故事,直接拥抱音乐。

课堂回顾

音乐小知识

1、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是德国著名音乐家。

2、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涉及交响曲、协奏曲、独奏曲、声乐曲等多个领域。

3、《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为贝多芬中期创作的“里程碑”式作品。

4、贝多芬的先辈约瑟夫·海顿,他的作品所有的标题都是后人加上去的。

5、视频中多次出现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和指挥蒂勒曼是当今古典乐坛极为重要的乐团和指挥家。

一些问题的思考

1、贝多芬的作品你还了解哪些呢?

2、除了《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你还知道哪些标题交响曲呢?

3、看完本期艺术微课堂,你对欣赏音乐有了什么新的见解吗?

精彩录音赏听

▲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乐团演奏

▲卡洛斯·克莱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

▲蒂勒曼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

▲特奥尔多•克雷提兹 与音乐永恒合奏团演奏

西洋乐器:

小提琴——钢琴—— 孙颖迪 | 张昊辰 | 陈萨 / 大提琴—— 秦立巍 / 打击乐—— 李飚 / 管风琴—— 沈凡秀 | 羽管键琴—— 盛原 | 钢琴三重奏——

民族乐器:

琵琶—— 吴蛮 / 筝—— 袁莎 / 笛箫—— 张维良 / 胡琴—— 姜克美 / 民族管弦乐 —— 张高翔 / 中国民族打击乐器—— 王以东 | 安志顺

交响乐:

交响—— | / 管乐—— 于海 / 指挥—— 张艺 / 中国交响—— | 谭利华 / 西方交响——

声乐:

合唱—— 吴灵芬 / 歌词创作—— 王晓岭 / 民歌—— 曹文工

歌剧:

民族歌剧—— 雷佳 / 歌剧指挥——

舞蹈:

古典舞——/ 芭蕾—— 关於 | 赵汝蘅 / 民族舞—— 马啸 | 丁伟、玉米提 | 潘志涛 / 现代舞—— 辛颖 | 黎星 / 编导—— | 陈维亚、殷硕 /手舞—— 刘岩

戏曲:

京剧—— 胡文阁 | 徐孟珂 | 史依弘 | 杜镇杰 | 陈俊杰 | 张慧芳 / 昆曲—— 周好璐 / 黄梅戏—— 吴琼

戏剧:

戏剧表演——

美术:

会徽设计—— 林存真

图文来源于国家大剧院,版权归原作者所属。

贝多芬 命运交响曲创作背景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了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琪察尔迪伯爵小姐因为门第原因离开了他,再加上当时的德国正处于一个令人窒息的封建时期。一连串的遭遇让贝多芬备受打击,但这位坚强的音乐巨人并不想就此认命,更不想屈服于命运对他的捉弄,他想要向命运、向大家证明,即使自己耳朵聋了,也照样可以进行音乐的创作。

贝多芬为他的第五交响曲花了四年左右的时间辛勤劳动,从1804到1808年。在此期间,为了创作另一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和第四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曾暂时中辍。另一部交响曲因完成较早,所以编为第四。

扩展资料:

乐曲故事:

乐曲开始的主题被贝多芬称作“命运的敲门声”,它是乐章的第一主题,阴暗、冷酷、威严,以很强的力度在弦乐与单簧管的齐奏中奏响。接着,主题以弱的力度急促地出现在各个声部,似乎是一声巨响后的余音,也似乎是厄运在四处蔓延。随着力度的渐强,命运主题在乐队合奏的轰鸣中又一次出现,并稍加变化向前冲去。

它开始时有些惊慌不安,以后逐渐活跃起来,试图主宰一切。突然,两个强烈的和弦将它阻截住。瞬间的沉寂之后,嘹亮的号角声在圆号声部奏响。随即,抒情的第二主题呈现,这是作曲家内心的写照,在这安谧、温暖的音乐中作曲家表达了渴望安宁的心境。

此时,躲在低声部的命运主题越来越执拗、坚决,伺机重占领地,然而,一个强有力的坚定的旋律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将它淹没。在这段音乐的末尾仍可听到厄运的挣扎声。

来自贝多芬家乡的“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家乡的乐团

演奏“贝五”命运

德国巴登-符腾堡爱乐乐团成立于1983年,是联邦巴登符腾堡州的“礼仪”乐团,成员由州内五所国立音乐大学教授及获奖选手组成,首席由斯图加特爱乐乐团演奏家担任。乐团至今已在欧洲演出近1000场音乐会,并已由德意志唱片公司公开录制发行了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交响曲专辑。1991年,乐团获德国音乐协会颁发“古典音乐奖”。

名指挥家携手

95后钢琴才女万婕旎

当晚曲目包括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以及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担任指挥的伯恩哈德·艾波斯特恩是斯图加特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斯图加特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教授。曾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等。

而在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中担任主角的,则是年轻的钢琴界后起之秀万婕旎。这名95后钢琴家,3岁开始习琴,15岁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少年班,16岁被破格录取为音乐演奏专业学生。目前就读于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师从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钢琴家罗伯特·布洛克教授。

虽然还在大学念书,万婕旎已经作为钢琴独奏家多次与国内外的知名交响乐团合作,并先后在维也纳、慕尼黑、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举办独奏及协奏曲音乐会,她的演奏技术扎实, 情感 丰沛,真挚动人。

贝多芬 命运交响曲创作背景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了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琪察尔迪伯爵小姐因为门第原因离开了他,再加上当时的德国正处于一个令人窒息的封建时期。一连串的遭遇让贝多芬备受打击,但这位坚强的音乐巨人并不想就此认命,更不想屈服于命运对他的捉弄,他想要向命运、向大家证明,即使自己耳朵聋了,也照样可以进行音乐的创作。

贝多芬为他的第五交响曲花了四年左右的时间辛勤劳动,从1804到1808年。在此期间,为了创作另一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和第四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曾暂时中辍。另一部交响曲因完成较早,所以编为第四。

扩展资料:

乐曲故事:

乐曲开始的主题被贝多芬称作“命运的敲门声”,它是乐章的第一主题,阴暗、冷酷、威严,以很强的力度在弦乐与单簧管的齐奏中奏响。接着,主题以弱的力度急促地出现在各个声部,似乎是一声巨响后的余音,也似乎是厄运在四处蔓延。随着力度的渐强,命运主题在乐队合奏的轰鸣中又一次出现,并稍加变化向前冲去。

它开始时有些惊慌不安,以后逐渐活跃起来,试图主宰一切。突然,两个强烈的和弦将它阻截住。瞬间的沉寂之后,嘹亮的号角声在圆号声部奏响。随即,抒情的第二主题呈现,这是作曲家内心的写照,在这安谧、温暖的音乐中作曲家表达了渴望安宁的心境。

此时,躲在低声部的命运主题越来越执拗、坚决,伺机重占领地,然而,一个强有力的坚定的旋律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将它淹没。在这段音乐的末尾仍可听到厄运的挣扎声。

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有哪些?

1、迟到的《第一交响曲》

早在贝多芬不到二十岁时,他在故乡波恩就曾尝试创作交响曲,但贝多芬《第一交响曲》最终首演于1800年,这也是贝多芬来到维也纳的第八个年头,此时他已快要步入“而立之年”。

《第一交响曲》明显有着海顿、莫扎特等先贤留下的影子,但贝多芬用奏鸣曲式创作的终曲里,诙谐活泼的旋律还是对传统有所突破。

2、遗嘱与《第二交响曲》

时年32岁的贝多芬受到了来自社会和音乐界的一些偏见,身心俱疲,近乎崩溃,他给自己的兄弟写下了遗嘱,内心绝望,但他也写道:“只是艺术留住了我。”

 同年,也就是在立下《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的那间屋子里,贝多芬继续创作他的《第二交响曲》,并在第二年首演。这部作品是贝多芬走出死亡阴影,对生活重拾信心的赞歌,音乐中充满了坚强和信念。

3、改名的《第三交响曲》

贝多芬修改后的《第三交响曲》首页。

1804年,贝多芬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委约,将自己的《第三交响曲》题献给拿破仑,在这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中,出于对拿破仑恢复帝制的愤怒,贝多芬将这部交响曲改名为“英雄”,并题注“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第三交响曲》不仅在篇幅上超越了贝多芬前两部交响曲,其音乐的戏剧性和先锋性在当时都是重大突破,贝多芬身后的伟大音乐家们。

比如勃拉姆斯、马勒、柏辽兹、理查·施特劳斯的很多作品中,都有着《第三交响曲》难以磨灭的印迹,这部交响曲的完成也被认为是贝多芬进入创作成熟期的重要标志。

4、《第四交响曲》的温柔

在完成《第三交响曲“英雄”》后不久,贝多芬便随即开始创作被称为“命运”的《第五交响曲》。但他意外停笔,转而投向性格完全不同的《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创作中。《第四交响曲》采用“最和谐的音调”降B大调,整首曲目轻快、明朗又富有诗意的细节。

《第四交响曲》和随后创作的《第八交响曲》,都是属于描绘欢乐的体验、满足的生活、幸福和爱情的音乐体现。据说,这时正是贝多芬眷恋着他的情人——特莱莎的日子。

5、最脍炙人口的“贝五”

第五交响曲首演地:十九世纪初的维也纳剧院。

同一时期创作的第四、第五交响曲鲜明的表达了贝多芬感情的两个极端,《第五交响曲“命运”》是作曲家“我要同命运搏斗,它绝不会征服我”的决心在音乐上的充分体现,也被后人称之为“斗争和胜利的交响曲”。

“贝五”至今仍是最脍炙人口、所有交响曲中知名度最高的杰作,规模宏大的凯旋末乐章中,欢腾、光明、胜利一往无前,整部交响曲所塑造的英雄形象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为进一步表现令人振奋的效果,贝多芬也在惯用的乐器之外,特别添加了三个长号、一支短笛和一支低音大管,这些乐器的使用在交响音乐史上实属首次。

贝多芬病毒第5集公演的第一首曲子!

第一集,1.04分,小美指挥的曲子,有位大叔一直在讲电话的那一部分:

美国作曲家莱罗尔·安德森的代表作《号手的节日》

下载地址:

http://music.cnbrass.com/brass2/Bugler_Holiday.asf

(只有这种格式的了)

第十五集,01:01:34分,大姜指挥的曲子:

这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的第四乐章

与命运斗争胜利的凯旋之歌

很宏大罢呵呵我也特喜欢

贝五通常第一乐章比较有名

但其实第四乐章更给气势

下载地址:

http://www.lypmma.com/./sample/4.mp3

另:建议你找这首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完整版下来听听

很震撼的

由其第三乐章末尾处音乐从极弱

随着弦乐跳跃到极强烘托出这第四乐章的地方

有种从黑暗一下越入凯旋的壮烈感

希望对你有帮助

满意的话给追加点分罢:)

P.S.<号手的节日>管弦乐队演奏的版本我刚刚给您找到了一个

不过是我机器里的

您把电子邮箱留给我我给您发过去

求世界交响乐名曲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2)

对于欣赏古典音乐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的一个心态,也许有的人觉得古典音乐温文尔雅,寓意深刻,也许有的人觉得古典音乐枯燥无味,涩昧难懂。也许有的人视古典音乐为音乐的全部,也许有的人之记下了刀郎TwinsF4。当然,还有像笔者这样的人,最初接触古典音乐的时候竟然抱着一种装饰自己,炫耀自己的恶俗心态。说到这里我真的觉得非常的惭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双手是否与自己即将写下的这篇文章相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和古典音乐的接触也在逐渐的深入,慢慢的,我似乎感受到了在那一个个看似悬奥的音符背后所隐藏的力量。那是一种震撼人的心灵,涤荡人之灵魂的一种力量,它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所触及,但是如果你真的走进了这个世界,即使你做不到深刻的理解,那无处不在流淌着的优美旋律也会让你的心灵得到某种的升华。

古典音乐的题材相当广泛,如交响乐、歌剧、协奏曲、小夜曲、康塔塔等等,今天我们要像大家介绍的就是其中的之一,交响乐。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它是交响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人们常把它比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交响曲(Symphony)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它的本来意思是“声音齐鸣”。交响曲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一直到了18世纪,经过有着“交响乐之父”美誉的海顿的整理和创新,逐步确定了自己的乐曲形式。交响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结构紧密,严谨大气,在乐曲中担当着开门见山的作用,最为典型的就是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第一乐章,这在后面我们将有详细的介绍。第二乐章则多为抒情气质,往往有着十分抒情的慢板(慢板即乐曲的节奏之一,乐曲进行比较缓慢,适合烘托乐曲气氛和抒发情怀)。第三乐章是历代作曲家变化最为纷繁的地方,如18世纪流行的小步舞曲,19世纪曾有人使用过的圆舞曲等等。第四乐章则为乐曲的终曲,多采用欢快的快板,以表现热烈的气质,如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但是交响曲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交响乐最初的规则也被逐渐的打破。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交响乐所带给我们的感官上的美妙享受和心灵上的震撼,为此我们特地撰写了这篇文章,并希望通过我们所介绍的这十部交响曲,让大家对西方古典音乐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Joseph.Haydn),1732年3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的劳罗镇,1890年5月31日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享年77岁。海顿一生创作作品数量相当惊人,即使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统计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主要的有交响乐104部,钢琴三重奏32首,弦乐四重奏79首,钢琴奏鸣曲54首,16部歌剧以及3部清唱剧等等等等。海顿最大的贡献就是对交响也四个乐章的确立和对四重奏进行了确立和发展,从此往后的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无不受到了海顿的影响,正是由于海顿在音乐方面的巨大成就,海顿被人们誉为“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为人相当宽厚,同时海顿还是一位相当幽默的人,海顿在指挥交响乐演奏的时候,常常突然指挥鼓手擂响大鼓,以惊醒那些不懂装懂,却在包厢中昏昏欲睡的贵族。这首名为《惊愕》的交响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部交响乐是海顿晚年的杰作12部《伦敦交响曲》中的一首,这部交响乐共包含四个乐章,尤其以第二乐章最为著名,这是一首具有奥地利民歌风格的变奏曲,乐章开始时乐队演奏音量平缓微弱,在主题几次反复之后,全体乐队突然奏出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和弦,这也正是这部交响曲名称《惊愕》的由来。《惊愕》决不仅仅是因此而得名,更重要的是这部交响乐很好的表现了海顿所具有的音乐风格:古典美学的对称,比例的合理性,音乐素材在功能上的语言化,这些严肃的概念在海顿的手指间被看似不经意间却又精炼而又妙趣横生的表达了出来。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年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逝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终年仅55岁。相信大家对于莫扎特的音乐都是耳熟能详的,即使你说不上莫扎特作品的名称,但是相信你一定能够哼上两句莫扎特音乐的旋律,起码有太多的手机铃声都是改编于莫扎特的作品。莫扎特是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3岁的时候就能够演奏钢琴乐曲,5岁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音乐作品《行板与快板》,8岁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写成了歌剧《巴斯蒂安于巴斯蒂安娜》和《装痴做傻》,相信再也没有人能够得到这样的音乐天赋。莫扎特在短暂的一生中涉及了几乎所有的音乐领域,大家经常听到的《费加罗婚礼》、《唐.璜》、《土耳其进行曲》等曲目均出自这位旷世奇才之手。这部《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完成于1788年7月25日,是莫扎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尤以第一乐章最为让人熟知。乐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属于很快的快板形式,在中提琴和弦下,由小提琴奏出优美而略带忧愁的第一主题,相信对古典音乐不是太了解的朋友在听到这个主题的时候都会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段音乐啊。这是一部充满着莫扎特生活经历写照的作品,乐曲中包含着现实生活在莫扎特心中留下的阴影,同时也包含着莫扎特对人性的独特描写,同时这也是莫扎特欢快乐曲风格中的一个特例。关于这部作品我们推荐大家选择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版本,相关的介绍在短歌行网站上有着详细的说明。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不知道大家对于贝多芬的印象是什么样的,我想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来源于小时候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月光下,贝多芬为那位盲人姑娘弹奏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月光奏鸣曲》。虽然长大后我知道这篇文章是虚构的,但是对于贝多芬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是再也抹不掉了。路德维西.范.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奥地利维也纳,此时贝多芬尚不足57岁。贝多芬经历了苦难的童年,先是祖父和母亲相继去世,然后小学毕业后就再也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教育,是贝多芬的父亲,一位曾经担任过宫廷乐长的乐师用近乎残暴的方法迫着贝多芬开始了自己的音乐生涯。进入青年时代,贝多芬经历了两次失恋的打击,从此这位伟人开始了自己孤独的一生,而且此时他的听力开始逐步的下降,直至49岁的时候听力完全丧失,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历经坎坷的人,为世人留下了他不朽的杰作——九部交响乐,3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大量的弦乐作品。这部《命运》交响曲创作于1807年,此时的贝多芬正经历着感情的危机以及耳聋所带给他的痛苦,此刻的贝多芬是绝望的,他甚至想到了死亡,但是,贝多芬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活在这个世上,为了他心爱的艺术!贝多芬用音乐喊出了自己的誓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是我屈服。”“磴、磴、磴、磴···”四声一出,天地为之色变,这是命运的敲门声,这是音乐史上最具震撼力和权威性的单一素材,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向世人展示了严谨而有机的“动机创作”,惊人的可能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知性美。整部作品以第一乐章的主题为中心,表现了主人公与命运之间惊心动魄的搏斗,充满了力量与动感之美。而由第三乐章末了接入第四乐章的过程更是希腊哲人塞内加称之为“穿过黑暗,奔向光明”的奋斗精神的最佳脚注。至于唱片上的推荐,小克莱伯(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贝五是举世公认的最佳版本。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又名:欢乐颂)

2003年5月22日,英国伦敦索思比拍卖行对一件音乐作品的手稿进行了拍卖,最终成交价格高达336万美元,这件作品就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从1817年开始创作,在消耗了贝多芬7年的时间之后,1824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亲自指挥了首演了自己的第九交响曲《合唱》。此时的贝多芬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听力,演出结束后,若不是在一位演员的帮助下,贝多芬根本就不知道观众对这部作品报以的热烈掌声和对贝多芬无比的崇敬之情。不知有多少的美学家都在争论着一个话题:音乐该不该有意义?它是否必须具备意义?贝多芬为这场争论给出了完美的答案,贝多芬正是通过这部作品,将痛苦永远的留给了自己,把欢乐留在了人间,我们已不想对这部作品在音乐的结构以及形式上作出任何的评价,因为这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一部作品,这是交响乐中的一座颠峰,请你仔细的聆听这部作品,它会使你谦卑、让你宽恕,令你不再孜孜寻求于己利,这是一部值得你用终生的精力去聆听,去感受的理想之音,记住,用心的聆听,让你那聪慧的大脑暂时休息一下吧。

贝九的演绎版本一直是各家争论的焦点,我们在这里向您推荐两个版本,一个是指挥大师卡拉杨在1963年录制的版本,另外一个就是福特勒在1951年指挥拜洛伊特节日管弦乐团与合唱团演绎的版本。最初欣赏的时候我们建议您选择卡拉杨的版本,因为这个版本的音质是有保证的。而福特勒的版本是单声道版本,虽然音质难以令人接受,但是福特勒的演绎深沉博大,充满哲学意味,是最值得您透过声音深入去聆听的。

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

即使您对古典音乐不了解,我想对于前面介绍的几位音域巨匠和他们的作品您也会略知一二,但是对于勃拉姆斯,我想知道的人还是并不多的。其实勃拉姆斯在音乐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全名为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国的汉堡,1897年4月3日逝于奥地利维也纳,终年64岁。勃拉姆斯是19世纪欧洲乐坛的一颗巨星,在音乐史上勃拉姆斯有着和,贝多芬相同的地位,被人们誉为“3B”。勃拉姆斯虽然生活在浪漫主义盛行的时代,但是他很好的集成和发展了古典音乐的精髓,并把古典主义的严谨和浪漫主义的相融合。勃拉姆斯一生创作题材相当广泛,但是他留给后人的他的四部没有任何标题的交响乐。1862年,29岁的勃拉姆斯开始了自己的交响乐的创作,面对这钢琴室中悬挂着的贝多芬画像,勃拉姆斯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这身后巨人脚步的声音,这样的压力一直伴随着勃拉姆斯持续了十四年,1876年,43岁的勃拉姆斯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c小调第一交响曲》。十四年的粹炼成就了这部伟大的作品,阿尔卑斯的壮丽赋予了这部作品和灵感,人们赋予了这部作品全新的名字“贝多芬第十交响曲”。作品共分为四个乐章,其中尤以第四乐章的阿尔卑斯旋律最为引人入胜,整部作品传达着和“欢乐颂”几乎相同的理念,表大了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精神。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呵呵,老柴的作品。前段时间我们在《1812序曲赏析》中曾经对柴可夫斯基做过详细的介绍,这里我们就不在仔细的说明了。作为俄罗斯最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之作。但是仍然有不少的文章都是将这部名为《悲怆》的交响乐作品单独列出来进行介绍。这部创作于1893年的作品被誉为最杰出的交响乐作品之一,甚至有人将它与贝九相提并论。这是一部思想内涵极为深刻的作品,1893年10月28日首演这部作品的时候,甚至由于观众未能理解其中的涵义而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柴可夫斯基的一生可以用梦魇来形容,幼年的他神经极易兴奋,少年时代又经历了丧母之痛和家道中落,年轻的他不得不为生计而学习法律,他性格孤僻,内心充满着矛盾却又十分的内向敏感,在经历了一段噩梦般的婚姻之后,柴可夫斯基依靠着梅克夫人的帮助过上了14年的安定生活,但是他与梅克夫人却始终未曾谋面。随着1890年梅克夫人的破产,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再一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这部《悲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的,精神濒临崩溃的柴可夫斯基始终认为死神一直在追随着他,他把这种体验深深的融入到了这部作品中,这里面有他对社会黑暗的不满,有着对命运的凄叹,充满着对死亡的预感,1893年11月6日,在这部作品首演后的第9天,柴可夫斯基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有人说他死于霍乱,有人说他误饮毒水……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

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in.Dvorak),捷克最为接触的音乐家、作曲家。1841年9月8日生于捷克布拉格的一个小村庄,1904年5月1日逝于捷克布拉格。在捷克著名作曲家斯美塔那的帮助和指引下,德沃夏克完成了自己从一名艺术家到音乐大师的蜕变。1892年,德沃夏克远赴美国受聘于纽约国立音乐学院,并担任院长职务。也就是在这其间,德沃夏克创作了这部举世闻名的杰作《自新》。笔者初次接触这部作品还是在少年学习钢琴时期,至今我仍然记得这部作品一些片断的简谱“3 5 5.1 6 5.3 5 1 6 5……”这是一篇美丽的乡愁,这是一封寄往故乡的家书。身处万里之外的美国,德沃夏克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那片美丽的波希米亚平原。相比于其它的交响乐,这部作品质朴、诚恳、优美并有着几分粗犷,来自黑人歌曲的素材在这里汇成甜美悠扬的旋律。聆听这部作品,你会发现许多你在生活中所熟知的音乐片断,它们就是来自这部美丽的乡愁。最终,德沃夏克忍受不了对故乡的眷恋而辞去了工作,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再也没有离开她一步。欣赏这部作品,我们推荐初入古典之门的朋友选择美国音乐家伦纳德.波恩斯坦指挥以色列爱乐乐团的现场录音版本,因为在这张唱片中您不但可以欣赏到这部《自新》,而且还可以享受到德沃夏克经典的一组斯拉夫舞曲。

马勒《大地之歌》

马勒,又一位来自波希米亚的伟大音乐家,他的全名为古斯塔夫.马勒(Gustav.Mahler),1860年7月7日生于捷克的卡里什捷,1911年5月18日逝于奥地利维也纳,年仅51岁。相比于其它作曲家坎坷的人生经历,马勒有着相当顺畅的生活,马勒有着一位美丽而富有才华的妻子艾尔玛,并有着一位可爱的女儿。但是不幸还是降临到了这个家庭,1907年,马勒的女儿因病去世,万分悲切的马勒写下了这部著名的《大地之歌》。这是一部由管弦乐伴奏,并交织着人声的交响曲,歌词是根据德文翻译的中国唐代诗集《中国之笛》改编而成,如第三乐章就是采用了诗仙李白的一首诗篇《瓷亭》(译诗名)。该交响曲共分为六个篇章,唱词全部采用我国唐代诗人的作品,有据可查的有李白,王维,孟浩然等。马勒生前这部作品并没有进行公开的演出,知道马勒病逝后的1911年,这部被后人成为传世杰作的作品才在德国慕尼黑进行了首次演出。也就是在创作了这部作品之后,马勒的妻子因为长期无法得到处于狂热音乐创作状态的马勒的关爱,艾尔玛表示了自己想要离开的念头,如梦初醒的马勒这时才领悟到了妻子对自己的意义,一番努力之后,艾尔玛留在了马勒的身边。除去《大地之歌》以外,马勒还有两部非常著名的作品,一部是《第二交响曲.复活》以及首演时动用了1060人的庞大乐团,有着“千人交响”之称的《bE大调第八交响曲》。马勒是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最后代表,他的音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并充满了真挚的情感,马勒又是新世纪音乐的引导者,正是他用崭新的音乐语言预示着20世纪欧洲音乐发展的方向。

西贝柳斯《D大调第二交响曲》

西贝柳斯是幸福的,因为他得到了祖国人民的爱戴。西贝柳斯是幸运的,因为他有着91岁的高龄,这在欧美音乐家中是绝无仅有的。让.西贝柳斯(Jean.Silbelius)1865年12月8日生于芬兰的海梅林纳,1957年9月20日逝于芬兰赫尔辛基附近的艾诺拉,享年91岁,作为芬兰最伟大的音乐家,芬兰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西贝柳斯的作品有着北欧民族所特有的气质,内敛、素净、严肃、开朗、理性,犹如童话中的冰雪世界。也许你初次聆听西贝柳斯的作品会觉得难以入味,那凛冽中裹着几分严峻的风格很难让人有着心灵上的触动,但是当你真正的体会到作品深入所包含的热情和赤诚的时候,相信你的感动会难以自抑。其实对于芬兰甚至欧洲人民来说,西贝柳斯最为伟大的作品当数交响诗《芬兰颂》,这部描写了芬兰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外来侵略的不屈抗争的作品一直被作为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甚至在芬兰冰球队夺取世界冠军之后,激动的人们一致要求歌唱《芬兰颂》而不是芬兰国歌,由此可见这首音乐在芬兰人民心中的地位。

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五交响曲·》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Dmitry.Dmitryevich.Shostakovich),1906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1975年8月9日逝于莫斯科,终年69岁。同大多数的音乐家一样,肖斯塔科维奇在年幼时就显露出了非凡的音乐才华,1925年,年仅19岁的肖斯塔科维奇就凭借着自己在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而取得了国际上的声誉。但是年亲人总要经历挫折,由于在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尝试采用现代派作曲手法而受到了公开的批评,但是肖斯塔科维奇并没有气馁,虽然在身心上经受着不公正的指责和粗暴的批评,他的内心却一直在思索着,1937年,肖斯塔科维奇终于在铺天盖地的指责声中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正如评论家所说的那样,d小调第五号交响曲《》与其说这首交响曲是一首极权底下的抗暴史诗,不如说是一位诚实的艺术家在铺天盖地的谣言中,消耗内在的自由生气所写出来的一部狂人日记。当中,我们尝到了血、喝足了泪听到震耳欲聋的控告和超现实的嘲讽,更感受到锥心的疼痛和几近无助的 呐喊,即使如此,稍纵即逝的乐观和希望,却不吝为我们开启一扇可以窥见那奶与蜜质地的窗户。

其实,古典音乐就如同我们的唐诗宋词,不论在哪个时代去欣赏它,去品味它,都会领略到它所拥有的优美气质,感受到它所拥有的深邃思想。但是古典音乐也像唐诗宋词一样,现代社会需要它来美化生活,需要它来净化心灵,只是,再也不会看到有人抛弃白话文转而用心去吟诗颂词了。90年代初,一代大师波恩斯坦走了,去年,克莱伯走了,也许从此以后古典音乐只能停留在指挥家的指挥棒中,停留在音乐厅的琴弦上,停留在CD唱机的唱片里。

希特勒的作品

你的问题发在书画美术,是要了解希特勒的绘画作品吗?

希特勒与艺术(转载自百度文库文章)

      希特勒是艺术的疯狂崇拜者,也可称得上世上少有的教育和宣传的天才,但他却极度漠视人类命运的典型。他在经济上也有一套,至少让德国人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否则他很难稳固他在德国的统治。

      据约翰·凯里的专著《艺术有什么用?》等书的研究,希特勒对音乐、美术、雕塑、建筑有深切浓厚兴趣,青少年时的他就学画,一心想做一个艺术家。考维也纳美术学院落选,深受打击。之后过起流浪、卖画的生活。他确信家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艺术成就。他还梦想创建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国度。

      希特勒说:“我是违背自己的意愿才当上家的。”二战期间,希特勒对战事相对冷漠,让他的将军们深感头痛。相反,却对文化事务(文化大)十分热衷。他坚持让德国的剧院、博物馆和其他文化设施照常开放,直到战争结束。艺术看起来帮助人们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那可能正是希特勒的目的所在。他对音乐也极有热情,崇拜瓦格纳、威尔第和普契尼的歌剧,崇拜贝多芬、布鲁克纳的交响乐。希特勒认为每个人无论都有机会观赏歌剧是现代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责。

    希特勒上任总理后,建造的第一幢建筑物就是宏伟的美术展览馆。据亲近的人声称,希特勒熟知世界上每一处重要建筑物的尺寸和设计草案。他和斯皮尔重新规划了德国所有的主要城市,并作了模型。

     然而,谁能想到,“对艺术的崇拜可以把人类要牺牲掉”。希特勒“欢迎盟军轰炸德国城市,因为他们为他实施城市规划扫清了障碍。”1943年盟军轰炸鲁尔地区,很多大都市遭严重破坏,但希特勒说这些大都市“没有美学吸引力”,应该重建,美比人重要。同年,他改变战略计划,放弃佛罗伦萨防御,认为:“佛罗伦萨这座城市太美了,不能被毁掉。”相反却把基辅、莫斯科、圣彼得堡夷为平地。希特勒说:“真正杰出的天才是根本不关心普通人类的。”希特勒对艺术的崇拜中,恰恰包含了对人的鄙视。

    由希特勒现象引发的关于“文明”与“野蛮”关系的拓展研究:

    斯坦纳在《蓝胡子公爵的城堡》中,就高度文明国家到处实施大的现象作了经典研究后称:现在我们知道,人类中具有审美感悟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向恶魔般残忍:“知识分子和代表欧洲文明的各个机构的数量与其不人道的行为成正比。……现在我们知道……在同一个人身上,文化素养、艺术感悟可以和肆无忌惮的施虐行为并存。”

     不用多说,我们便知道,偏离甚至放弃了真善美的人心、人性、人格的“北斗星”,再好的艺术,再好的教育,都无益于人,乃至有害于人。所以,教育艺术须臾不能偏离“北斗星”。同样是“贝五”(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二战中交战的双方都在大听特听,可是一方获得了趋向“北斗星”的力量,一方却被推离“北斗星”愈来愈远。

     不论教育还是艺术,方向对了,才能谈得上服务人生、服务人类。比如,“贝三”(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是准备献给“英雄”拿破仑的,但首演时贝多芬抹去了拿破仑的名字,因为他发现拿破仑已偏离“北斗星”了,不再是英雄,贝多芬进而在继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军队之后,于1813年写了《威灵顿的胜利》(又称《战争交响曲》),两曲中都用隆隆的炮声在歌颂反对法国侵略战争的胜利,作曲者无疑都胸怀着“北斗星”。二战期间类似的著名的反战音乐例子,还有肖斯塔科维奇《列宁格勒交响曲》(《C大调第七交响曲》)、普罗科菲耶夫等根据托尔斯泰的原作共同创作的歌剧《战争与和平》,等等。

以下是希特勒存世的一部分绘画作品:

The Courtyard of the Old Residency in Munich - Adolf Hitler

“Castle Battlements” (1910)

“Musician by Old Town Well” (c. 1910–1912)

“Rolling Hills”

“München Hoftheater” (1914)

“White Orchids” (circa. 1913)

“Large Colored Pansies”

“Tank Battleground” (1916)

“War Torn Town” (1918)

“Informal Dining Room Long View”

Vienna Period (1907–1912)

Am Basler Tor(1933)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有多长时间

我家里的是三个乐章..

大约31:57

冲破命运的枷锁——第五“命运”交响曲

作品号:67 创作:1806-1808年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第五“命运”交响曲》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让我们从头来认识这部作品!

《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最早是从1803年开始有意写作这部作品的。那么这部作品的主旨是什么?贝多芬创作他的意图又在哪里呢?这里我们不妨来回忆一下,我在这篇文章第一部分中为您曾经讲述过的那篇《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遗嘱)》。没错,那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好在,最终他战胜了自己的意志,他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他战胜了自己。尔后,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

大家也许会误解,当时是不是因为贝多芬的耳疾有所改善,他才重新鼓起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其实并非是这样,从作曲家自己写的许多日记、信件中可以看出,贝多芬的耳聋是逐渐加重的,其间并非单纯的听力减退,而且还会伴随着严重的杂音乾扰,让他苦不堪言。所以贝多芬对自己重拾信心完全是其精神上的胜利,来自于对“命运的挑战”。所以在自己对生命有了重新认识之后,作曲家企图用一部大型的交响乐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歌颂这一自我斗争的主题。自此《命运交响曲》的主题渐露雏形。在介绍上一部作品的时候,我就提到过,《命运》的第一乐章是在《第四交响曲》创作以前就已经写好的,后面三个乐章则是在1807-1808年之间完成的。我想没有必要在对这部作品的介绍中,过多强调其他因素了,还是从音乐本身来体会吧。

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第四乐章的大幕即将徐徐拉开!

在此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送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

有资料记载,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交响曲的时候,时常会面部线条扭曲、甚至满头大汗!而我也看过一些著名指挥大师在指挥这部作品时候的影像资料,那种投入的情绪和紧张的神情,无不让我动容。或许这就是音乐带给人类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激发和精神鼓舞,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命运》可谓典范。而从音乐本身而言,这部交响曲进一步确立了贝多芬的“乐圣”地位——他注定是古典乐派向浪漫乐派转型的继往开来之人。在结构上,《命运》也堪称交响曲群峰中教科书式的范本——每一个乐章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却又相互关联、映衬,组合之后铸造出这部传世作品!

年近40岁的贝多芬,在这时候用他那炙热的感情以及独特的个性风范,以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和音乐天赋,为后人留下了这部永远不会过时的经典!

关于交响乐

拉赫玛尼诺夫第1、2、3钢琴协奏曲 (个人喜欢拉二,也有很多人喜欢拉三,个人喜好不同,试试你喜欢哪一部?)

贝多芬全套交响曲 (个人喜欢贝三、贝四、贝五)

德沃夏克《新》很经典的交响乐,每个乐章都非常好听。

维瓦尔第《四季》(顾名思义,春、夏、秋、冬四个乐章,个人喜欢夏)

理查施特劳斯 《死于净化》

瓦格纳《尼伯龙根指环》(一部非常有魅力的交响史诗,在其交响史诗之上拍成了电影《指环王三部曲》)

西贝柳斯《芬兰颂》(爱国歌曲,历史价值相当于我国的《义勇军进行曲》,战争结束后现作为芬兰国歌使用)

肖斯塔柯维奇《节日序曲》(经典中的经典)

《第一钢琴协奏曲》

《格里高利圣咏》 (推荐原因: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听古典音乐没听过格 里高利圣咏就等于不懂古典乐)

亨德尔《水上音乐》

比才《卡门组曲》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个人非常非常喜欢,经久不衰,初中就很喜欢直今仍旧)

还是老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嗯,,,这个一定要跟我国的《梁祝》一起听,真是天作之合,哈哈。

格里格《皮尔金特第一组曲——朝景》(推荐理由:因为我十分想念刺猬索尼克)

罗西尼《威廉退尔》、《塞尔维亚理发师序曲》(节奏感鲜明,很振奋人心)

莫扎特 ,5岁作品:《D大调小步舞曲》

《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很多人觉得吵,不喜欢)

基于您是初级古典乐爱好者,建议您下载个《Fantasia》、《Fantasia2000》中文名:《幻想曲》、《幻想曲2000》,各种著名经典的交响乐配制的动画片,很好看。我喜欢《小巫师》,乐曲选自法国作曲家杜卡斯的《小巫师》,作曲家不怎么出名,但是这首谐谑曲非常有名。

求好听的交响乐!

贝多芬《英雄》《命运》《田园》《第九交响曲》

莫扎特《二十五交响曲》《三十五“哈夫那”》《三十六“林茨”》《三十八》

《第四十交响曲》《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舒曼《第四交响曲》

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新”》

贝多芬 命运交响曲创作背景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了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琪察尔迪伯爵小姐因为门第原因离开了他,再加上当时的德国正处于一个令人窒息的封建时期。一连串的遭遇让贝多芬备受打击,但这位坚强的音乐巨人并不想就此认命,更不想屈服于命运对他的捉弄,他想要向命运、向大家证明,即使自己耳朵聋了,也照样可以进行音乐的创作。

贝多芬为他的第五交响曲花了四年左右的时间辛勤劳动,从1804到1808年。在此期间,为了创作另一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和第四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曾暂时中辍。另一部交响曲因完成较早,所以编为第四。

扩展资料:

乐曲故事:

乐曲开始的主题被贝多芬称作“命运的敲门声”,它是乐章的第一主题,阴暗、冷酷、威严,以很强的力度在弦乐与单簧管的齐奏中奏响。接着,主题以弱的力度急促地出现在各个声部,似乎是一声巨响后的余音,也似乎是厄运在四处蔓延。随着力度的渐强,命运主题在乐队合奏的轰鸣中又一次出现,并稍加变化向前冲去。

它开始时有些惊慌不安,以后逐渐活跃起来,试图主宰一切。突然,两个强烈的和弦将它阻截住。瞬间的沉寂之后,嘹亮的号角声在圆号声部奏响。随即,抒情的第二主题呈现,这是作曲家内心的写照,在这安谧、温暖的音乐中作曲家表达了渴望安宁的心境。

此时,躲在低声部的命运主题越来越执拗、坚决,伺机重占领地,然而,一个强有力的坚定的旋律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将它淹没。在这段音乐的末尾仍可听到厄运的挣扎声。

来自贝多芬家乡的“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家乡的乐团

演奏“贝五”命运

德国巴登-符腾堡爱乐乐团成立于1983年,是联邦巴登符腾堡州的“礼仪”乐团,成员由州内五所国立音乐大学教授及获奖选手组成,首席由斯图加特爱乐乐团演奏家担任。乐团至今已在欧洲演出近1000场音乐会,并已由德意志唱片公司公开录制发行了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交响曲专辑。1991年,乐团获德国音乐协会颁发“古典音乐奖”。

名指挥家携手

95后钢琴才女万婕旎

当晚曲目包括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以及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担任指挥的伯恩哈德·艾波斯特恩是斯图加特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斯图加特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教授。曾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等。

而在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中担任主角的,则是年轻的钢琴界后起之秀万婕旎。这名95后钢琴家,3岁开始习琴,15岁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少年班,16岁被破格录取为音乐演奏专业学生。目前就读于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师从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钢琴家罗伯特·布洛克教授。

虽然还在大学念书,万婕旎已经作为钢琴独奏家多次与国内外的知名交响乐团合作,并先后在维也纳、慕尼黑、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举办独奏及协奏曲音乐会,她的演奏技术扎实, 情感 丰沛,真挚动人。

贝多芬 命运交响曲创作背景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了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琪察尔迪伯爵小姐因为门第原因离开了他,再加上当时的德国正处于一个令人窒息的封建时期。一连串的遭遇让贝多芬备受打击,但这位坚强的音乐巨人并不想就此认命,更不想屈服于命运对他的捉弄,他想要向命运、向大家证明,即使自己耳朵聋了,也照样可以进行音乐的创作。

贝多芬为他的第五交响曲花了四年左右的时间辛勤劳动,从1804到1808年。在此期间,为了创作另一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和第四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曾暂时中辍。另一部交响曲因完成较早,所以编为第四。

扩展资料:

乐曲故事:

乐曲开始的主题被贝多芬称作“命运的敲门声”,它是乐章的第一主题,阴暗、冷酷、威严,以很强的力度在弦乐与单簧管的齐奏中奏响。接着,主题以弱的力度急促地出现在各个声部,似乎是一声巨响后的余音,也似乎是厄运在四处蔓延。随着力度的渐强,命运主题在乐队合奏的轰鸣中又一次出现,并稍加变化向前冲去。

它开始时有些惊慌不安,以后逐渐活跃起来,试图主宰一切。突然,两个强烈的和弦将它阻截住。瞬间的沉寂之后,嘹亮的号角声在圆号声部奏响。随即,抒情的第二主题呈现,这是作曲家内心的写照,在这安谧、温暖的音乐中作曲家表达了渴望安宁的心境。

此时,躲在低声部的命运主题越来越执拗、坚决,伺机重占领地,然而,一个强有力的坚定的旋律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将它淹没。在这段音乐的末尾仍可听到厄运的挣扎声。

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有哪些?

1、迟到的《第一交响曲》

早在贝多芬不到二十岁时,他在故乡波恩就曾尝试创作交响曲,但贝多芬《第一交响曲》最终首演于1800年,这也是贝多芬来到维也纳的第八个年头,此时他已快要步入“而立之年”。

《第一交响曲》明显有着海顿、莫扎特等先贤留下的影子,但贝多芬用奏鸣曲式创作的终曲里,诙谐活泼的旋律还是对传统有所突破。

2、遗嘱与《第二交响曲》

时年32岁的贝多芬受到了来自社会和音乐界的一些偏见,身心俱疲,近乎崩溃,他给自己的兄弟写下了遗嘱,内心绝望,但他也写道:“只是艺术留住了我。”

 同年,也就是在立下《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的那间屋子里,贝多芬继续创作他的《第二交响曲》,并在第二年首演。这部作品是贝多芬走出死亡阴影,对生活重拾信心的赞歌,音乐中充满了坚强和信念。

3、改名的《第三交响曲》

贝多芬修改后的《第三交响曲》首页。

1804年,贝多芬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委约,将自己的《第三交响曲》题献给拿破仑,在这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中,出于对拿破仑恢复帝制的愤怒,贝多芬将这部交响曲改名为“英雄”,并题注“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第三交响曲》不仅在篇幅上超越了贝多芬前两部交响曲,其音乐的戏剧性和先锋性在当时都是重大突破,贝多芬身后的伟大音乐家们。

比如勃拉姆斯、马勒、柏辽兹、理查·施特劳斯的很多作品中,都有着《第三交响曲》难以磨灭的印迹,这部交响曲的完成也被认为是贝多芬进入创作成熟期的重要标志。

4、《第四交响曲》的温柔

在完成《第三交响曲“英雄”》后不久,贝多芬便随即开始创作被称为“命运”的《第五交响曲》。但他意外停笔,转而投向性格完全不同的《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创作中。《第四交响曲》采用“最和谐的音调”降B大调,整首曲目轻快、明朗又富有诗意的细节。

《第四交响曲》和随后创作的《第八交响曲》,都是属于描绘欢乐的体验、满足的生活、幸福和爱情的音乐体现。据说,这时正是贝多芬眷恋着他的情人——特莱莎的日子。

5、最脍炙人口的“贝五”

第五交响曲首演地:十九世纪初的维也纳剧院。

同一时期创作的第四、第五交响曲鲜明的表达了贝多芬感情的两个极端,《第五交响曲“命运”》是作曲家“我要同命运搏斗,它绝不会征服我”的决心在音乐上的充分体现,也被后人称之为“斗争和胜利的交响曲”。

“贝五”至今仍是最脍炙人口、所有交响曲中知名度最高的杰作,规模宏大的凯旋末乐章中,欢腾、光明、胜利一往无前,整部交响曲所塑造的英雄形象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为进一步表现令人振奋的效果,贝多芬也在惯用的乐器之外,特别添加了三个长号、一支短笛和一支低音大管,这些乐器的使用在交响音乐史上实属首次。

贝多芬病毒第5集公演的第一首曲子!

第一集,1.04分,小美指挥的曲子,有位大叔一直在讲电话的那一部分:

美国作曲家莱罗尔·安德森的代表作《号手的节日》

下载地址:

http://music.cnbrass.com/brass2/Bugler_Holiday.asf

(只有这种格式的了)

第十五集,01:01:34分,大姜指挥的曲子:

这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的第四乐章

与命运斗争胜利的凯旋之歌

很宏大罢呵呵我也特喜欢

贝五通常第一乐章比较有名

但其实第四乐章更给气势

下载地址:

http://www.lypmma.com/./sample/4.mp3

另:建议你找这首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完整版下来听听

很震撼的

由其第三乐章末尾处音乐从极弱

随着弦乐跳跃到极强烘托出这第四乐章的地方

有种从黑暗一下越入凯旋的壮烈感

希望对你有帮助

满意的话给追加点分罢:)

P.S.<号手的节日>管弦乐队演奏的版本我刚刚给您找到了一个

不过是我机器里的

您把电子邮箱留给我我给您发过去

求世界交响乐名曲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2)

对于欣赏古典音乐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的一个心态,也许有的人觉得古典音乐温文尔雅,寓意深刻,也许有的人觉得古典音乐枯燥无味,涩昧难懂。也许有的人视古典音乐为音乐的全部,也许有的人之记下了刀郎TwinsF4。当然,还有像笔者这样的人,最初接触古典音乐的时候竟然抱着一种装饰自己,炫耀自己的恶俗心态。说到这里我真的觉得非常的惭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双手是否与自己即将写下的这篇文章相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和古典音乐的接触也在逐渐的深入,慢慢的,我似乎感受到了在那一个个看似悬奥的音符背后所隐藏的力量。那是一种震撼人的心灵,涤荡人之灵魂的一种力量,它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所触及,但是如果你真的走进了这个世界,即使你做不到深刻的理解,那无处不在流淌着的优美旋律也会让你的心灵得到某种的升华。

古典音乐的题材相当广泛,如交响乐、歌剧、协奏曲、小夜曲、康塔塔等等,今天我们要像大家介绍的就是其中的之一,交响乐。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它是交响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人们常把它比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交响曲(Symphony)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它的本来意思是“声音齐鸣”。交响曲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一直到了18世纪,经过有着“交响乐之父”美誉的海顿的整理和创新,逐步确定了自己的乐曲形式。交响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结构紧密,严谨大气,在乐曲中担当着开门见山的作用,最为典型的就是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第一乐章,这在后面我们将有详细的介绍。第二乐章则多为抒情气质,往往有着十分抒情的慢板(慢板即乐曲的节奏之一,乐曲进行比较缓慢,适合烘托乐曲气氛和抒发情怀)。第三乐章是历代作曲家变化最为纷繁的地方,如18世纪流行的小步舞曲,19世纪曾有人使用过的圆舞曲等等。第四乐章则为乐曲的终曲,多采用欢快的快板,以表现热烈的气质,如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但是交响曲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交响乐最初的规则也被逐渐的打破。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交响乐所带给我们的感官上的美妙享受和心灵上的震撼,为此我们特地撰写了这篇文章,并希望通过我们所介绍的这十部交响曲,让大家对西方古典音乐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Joseph.Haydn),1732年3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的劳罗镇,1890年5月31日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享年77岁。海顿一生创作作品数量相当惊人,即使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统计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主要的有交响乐104部,钢琴三重奏32首,弦乐四重奏79首,钢琴奏鸣曲54首,16部歌剧以及3部清唱剧等等等等。海顿最大的贡献就是对交响也四个乐章的确立和对四重奏进行了确立和发展,从此往后的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无不受到了海顿的影响,正是由于海顿在音乐方面的巨大成就,海顿被人们誉为“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为人相当宽厚,同时海顿还是一位相当幽默的人,海顿在指挥交响乐演奏的时候,常常突然指挥鼓手擂响大鼓,以惊醒那些不懂装懂,却在包厢中昏昏欲睡的贵族。这首名为《惊愕》的交响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部交响乐是海顿晚年的杰作12部《伦敦交响曲》中的一首,这部交响乐共包含四个乐章,尤其以第二乐章最为著名,这是一首具有奥地利民歌风格的变奏曲,乐章开始时乐队演奏音量平缓微弱,在主题几次反复之后,全体乐队突然奏出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和弦,这也正是这部交响曲名称《惊愕》的由来。《惊愕》决不仅仅是因此而得名,更重要的是这部交响乐很好的表现了海顿所具有的音乐风格:古典美学的对称,比例的合理性,音乐素材在功能上的语言化,这些严肃的概念在海顿的手指间被看似不经意间却又精炼而又妙趣横生的表达了出来。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年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逝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终年仅55岁。相信大家对于莫扎特的音乐都是耳熟能详的,即使你说不上莫扎特作品的名称,但是相信你一定能够哼上两句莫扎特音乐的旋律,起码有太多的手机铃声都是改编于莫扎特的作品。莫扎特是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3岁的时候就能够演奏钢琴乐曲,5岁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音乐作品《行板与快板》,8岁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写成了歌剧《巴斯蒂安于巴斯蒂安娜》和《装痴做傻》,相信再也没有人能够得到这样的音乐天赋。莫扎特在短暂的一生中涉及了几乎所有的音乐领域,大家经常听到的《费加罗婚礼》、《唐.璜》、《土耳其进行曲》等曲目均出自这位旷世奇才之手。这部《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完成于1788年7月25日,是莫扎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尤以第一乐章最为让人熟知。乐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属于很快的快板形式,在中提琴和弦下,由小提琴奏出优美而略带忧愁的第一主题,相信对古典音乐不是太了解的朋友在听到这个主题的时候都会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段音乐啊。这是一部充满着莫扎特生活经历写照的作品,乐曲中包含着现实生活在莫扎特心中留下的阴影,同时也包含着莫扎特对人性的独特描写,同时这也是莫扎特欢快乐曲风格中的一个特例。关于这部作品我们推荐大家选择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版本,相关的介绍在短歌行网站上有着详细的说明。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不知道大家对于贝多芬的印象是什么样的,我想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来源于小时候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月光下,贝多芬为那位盲人姑娘弹奏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月光奏鸣曲》。虽然长大后我知道这篇文章是虚构的,但是对于贝多芬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是再也抹不掉了。路德维西.范.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奥地利维也纳,此时贝多芬尚不足57岁。贝多芬经历了苦难的童年,先是祖父和母亲相继去世,然后小学毕业后就再也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教育,是贝多芬的父亲,一位曾经担任过宫廷乐长的乐师用近乎残暴的方法迫着贝多芬开始了自己的音乐生涯。进入青年时代,贝多芬经历了两次失恋的打击,从此这位伟人开始了自己孤独的一生,而且此时他的听力开始逐步的下降,直至49岁的时候听力完全丧失,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历经坎坷的人,为世人留下了他不朽的杰作——九部交响乐,3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大量的弦乐作品。这部《命运》交响曲创作于1807年,此时的贝多芬正经历着感情的危机以及耳聋所带给他的痛苦,此刻的贝多芬是绝望的,他甚至想到了死亡,但是,贝多芬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活在这个世上,为了他心爱的艺术!贝多芬用音乐喊出了自己的誓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是我屈服。”“磴、磴、磴、磴···”四声一出,天地为之色变,这是命运的敲门声,这是音乐史上最具震撼力和权威性的单一素材,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向世人展示了严谨而有机的“动机创作”,惊人的可能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知性美。整部作品以第一乐章的主题为中心,表现了主人公与命运之间惊心动魄的搏斗,充满了力量与动感之美。而由第三乐章末了接入第四乐章的过程更是希腊哲人塞内加称之为“穿过黑暗,奔向光明”的奋斗精神的最佳脚注。至于唱片上的推荐,小克莱伯(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贝五是举世公认的最佳版本。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又名:欢乐颂)

2003年5月22日,英国伦敦索思比拍卖行对一件音乐作品的手稿进行了拍卖,最终成交价格高达336万美元,这件作品就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从1817年开始创作,在消耗了贝多芬7年的时间之后,1824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亲自指挥了首演了自己的第九交响曲《合唱》。此时的贝多芬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听力,演出结束后,若不是在一位演员的帮助下,贝多芬根本就不知道观众对这部作品报以的热烈掌声和对贝多芬无比的崇敬之情。不知有多少的美学家都在争论着一个话题:音乐该不该有意义?它是否必须具备意义?贝多芬为这场争论给出了完美的答案,贝多芬正是通过这部作品,将痛苦永远的留给了自己,把欢乐留在了人间,我们已不想对这部作品在音乐的结构以及形式上作出任何的评价,因为这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一部作品,这是交响乐中的一座颠峰,请你仔细的聆听这部作品,它会使你谦卑、让你宽恕,令你不再孜孜寻求于己利,这是一部值得你用终生的精力去聆听,去感受的理想之音,记住,用心的聆听,让你那聪慧的大脑暂时休息一下吧。

贝九的演绎版本一直是各家争论的焦点,我们在这里向您推荐两个版本,一个是指挥大师卡拉杨在1963年录制的版本,另外一个就是福特勒在1951年指挥拜洛伊特节日管弦乐团与合唱团演绎的版本。最初欣赏的时候我们建议您选择卡拉杨的版本,因为这个版本的音质是有保证的。而福特勒的版本是单声道版本,虽然音质难以令人接受,但是福特勒的演绎深沉博大,充满哲学意味,是最值得您透过声音深入去聆听的。

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

即使您对古典音乐不了解,我想对于前面介绍的几位音域巨匠和他们的作品您也会略知一二,但是对于勃拉姆斯,我想知道的人还是并不多的。其实勃拉姆斯在音乐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全名为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国的汉堡,1897年4月3日逝于奥地利维也纳,终年64岁。勃拉姆斯是19世纪欧洲乐坛的一颗巨星,在音乐史上勃拉姆斯有着和,贝多芬相同的地位,被人们誉为“3B”。勃拉姆斯虽然生活在浪漫主义盛行的时代,但是他很好的集成和发展了古典音乐的精髓,并把古典主义的严谨和浪漫主义的相融合。勃拉姆斯一生创作题材相当广泛,但是他留给后人的他的四部没有任何标题的交响乐。1862年,29岁的勃拉姆斯开始了自己的交响乐的创作,面对这钢琴室中悬挂着的贝多芬画像,勃拉姆斯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这身后巨人脚步的声音,这样的压力一直伴随着勃拉姆斯持续了十四年,1876年,43岁的勃拉姆斯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c小调第一交响曲》。十四年的粹炼成就了这部伟大的作品,阿尔卑斯的壮丽赋予了这部作品和灵感,人们赋予了这部作品全新的名字“贝多芬第十交响曲”。作品共分为四个乐章,其中尤以第四乐章的阿尔卑斯旋律最为引人入胜,整部作品传达着和“欢乐颂”几乎相同的理念,表大了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精神。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呵呵,老柴的作品。前段时间我们在《1812序曲赏析》中曾经对柴可夫斯基做过详细的介绍,这里我们就不在仔细的说明了。作为俄罗斯最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之作。但是仍然有不少的文章都是将这部名为《悲怆》的交响乐作品单独列出来进行介绍。这部创作于1893年的作品被誉为最杰出的交响乐作品之一,甚至有人将它与贝九相提并论。这是一部思想内涵极为深刻的作品,1893年10月28日首演这部作品的时候,甚至由于观众未能理解其中的涵义而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柴可夫斯基的一生可以用梦魇来形容,幼年的他神经极易兴奋,少年时代又经历了丧母之痛和家道中落,年轻的他不得不为生计而学习法律,他性格孤僻,内心充满着矛盾却又十分的内向敏感,在经历了一段噩梦般的婚姻之后,柴可夫斯基依靠着梅克夫人的帮助过上了14年的安定生活,但是他与梅克夫人却始终未曾谋面。随着1890年梅克夫人的破产,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再一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这部《悲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的,精神濒临崩溃的柴可夫斯基始终认为死神一直在追随着他,他把这种体验深深的融入到了这部作品中,这里面有他对社会黑暗的不满,有着对命运的凄叹,充满着对死亡的预感,1893年11月6日,在这部作品首演后的第9天,柴可夫斯基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有人说他死于霍乱,有人说他误饮毒水……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

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in.Dvorak),捷克最为接触的音乐家、作曲家。1841年9月8日生于捷克布拉格的一个小村庄,1904年5月1日逝于捷克布拉格。在捷克著名作曲家斯美塔那的帮助和指引下,德沃夏克完成了自己从一名艺术家到音乐大师的蜕变。1892年,德沃夏克远赴美国受聘于纽约国立音乐学院,并担任院长职务。也就是在这其间,德沃夏克创作了这部举世闻名的杰作《自新》。笔者初次接触这部作品还是在少年学习钢琴时期,至今我仍然记得这部作品一些片断的简谱“3 5 5.1 6 5.3 5 1 6 5……”这是一篇美丽的乡愁,这是一封寄往故乡的家书。身处万里之外的美国,德沃夏克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那片美丽的波希米亚平原。相比于其它的交响乐,这部作品质朴、诚恳、优美并有着几分粗犷,来自黑人歌曲的素材在这里汇成甜美悠扬的旋律。聆听这部作品,你会发现许多你在生活中所熟知的音乐片断,它们就是来自这部美丽的乡愁。最终,德沃夏克忍受不了对故乡的眷恋而辞去了工作,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再也没有离开她一步。欣赏这部作品,我们推荐初入古典之门的朋友选择美国音乐家伦纳德.波恩斯坦指挥以色列爱乐乐团的现场录音版本,因为在这张唱片中您不但可以欣赏到这部《自新》,而且还可以享受到德沃夏克经典的一组斯拉夫舞曲。

马勒《大地之歌》

马勒,又一位来自波希米亚的伟大音乐家,他的全名为古斯塔夫.马勒(Gustav.Mahler),1860年7月7日生于捷克的卡里什捷,1911年5月18日逝于奥地利维也纳,年仅51岁。相比于其它作曲家坎坷的人生经历,马勒有着相当顺畅的生活,马勒有着一位美丽而富有才华的妻子艾尔玛,并有着一位可爱的女儿。但是不幸还是降临到了这个家庭,1907年,马勒的女儿因病去世,万分悲切的马勒写下了这部著名的《大地之歌》。这是一部由管弦乐伴奏,并交织着人声的交响曲,歌词是根据德文翻译的中国唐代诗集《中国之笛》改编而成,如第三乐章就是采用了诗仙李白的一首诗篇《瓷亭》(译诗名)。该交响曲共分为六个篇章,唱词全部采用我国唐代诗人的作品,有据可查的有李白,王维,孟浩然等。马勒生前这部作品并没有进行公开的演出,知道马勒病逝后的1911年,这部被后人成为传世杰作的作品才在德国慕尼黑进行了首次演出。也就是在创作了这部作品之后,马勒的妻子因为长期无法得到处于狂热音乐创作状态的马勒的关爱,艾尔玛表示了自己想要离开的念头,如梦初醒的马勒这时才领悟到了妻子对自己的意义,一番努力之后,艾尔玛留在了马勒的身边。除去《大地之歌》以外,马勒还有两部非常著名的作品,一部是《第二交响曲.复活》以及首演时动用了1060人的庞大乐团,有着“千人交响”之称的《bE大调第八交响曲》。马勒是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最后代表,他的音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并充满了真挚的情感,马勒又是新世纪音乐的引导者,正是他用崭新的音乐语言预示着20世纪欧洲音乐发展的方向。

西贝柳斯《D大调第二交响曲》

西贝柳斯是幸福的,因为他得到了祖国人民的爱戴。西贝柳斯是幸运的,因为他有着91岁的高龄,这在欧美音乐家中是绝无仅有的。让.西贝柳斯(Jean.Silbelius)1865年12月8日生于芬兰的海梅林纳,1957年9月20日逝于芬兰赫尔辛基附近的艾诺拉,享年91岁,作为芬兰最伟大的音乐家,芬兰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西贝柳斯的作品有着北欧民族所特有的气质,内敛、素净、严肃、开朗、理性,犹如童话中的冰雪世界。也许你初次聆听西贝柳斯的作品会觉得难以入味,那凛冽中裹着几分严峻的风格很难让人有着心灵上的触动,但是当你真正的体会到作品深入所包含的热情和赤诚的时候,相信你的感动会难以自抑。其实对于芬兰甚至欧洲人民来说,西贝柳斯最为伟大的作品当数交响诗《芬兰颂》,这部描写了芬兰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外来侵略的不屈抗争的作品一直被作为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甚至在芬兰冰球队夺取世界冠军之后,激动的人们一致要求歌唱《芬兰颂》而不是芬兰国歌,由此可见这首音乐在芬兰人民心中的地位。

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五交响曲·》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Dmitry.Dmitryevich.Shostakovich),1906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1975年8月9日逝于莫斯科,终年69岁。同大多数的音乐家一样,肖斯塔科维奇在年幼时就显露出了非凡的音乐才华,1925年,年仅19岁的肖斯塔科维奇就凭借着自己在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而取得了国际上的声誉。但是年亲人总要经历挫折,由于在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尝试采用现代派作曲手法而受到了公开的批评,但是肖斯塔科维奇并没有气馁,虽然在身心上经受着不公正的指责和粗暴的批评,他的内心却一直在思索着,1937年,肖斯塔科维奇终于在铺天盖地的指责声中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正如评论家所说的那样,d小调第五号交响曲《》与其说这首交响曲是一首极权底下的抗暴史诗,不如说是一位诚实的艺术家在铺天盖地的谣言中,消耗内在的自由生气所写出来的一部狂人日记。当中,我们尝到了血、喝足了泪听到震耳欲聋的控告和超现实的嘲讽,更感受到锥心的疼痛和几近无助的 呐喊,即使如此,稍纵即逝的乐观和希望,却不吝为我们开启一扇可以窥见那奶与蜜质地的窗户。

其实,古典音乐就如同我们的唐诗宋词,不论在哪个时代去欣赏它,去品味它,都会领略到它所拥有的优美气质,感受到它所拥有的深邃思想。但是古典音乐也像唐诗宋词一样,现代社会需要它来美化生活,需要它来净化心灵,只是,再也不会看到有人抛弃白话文转而用心去吟诗颂词了。90年代初,一代大师波恩斯坦走了,去年,克莱伯走了,也许从此以后古典音乐只能停留在指挥家的指挥棒中,停留在音乐厅的琴弦上,停留在CD唱机的唱片里。

希特勒的作品

你的问题发在书画美术,是要了解希特勒的绘画作品吗?

希特勒与艺术(转载自百度文库文章)

      希特勒是艺术的疯狂崇拜者,也可称得上世上少有的教育和宣传的天才,但他却极度漠视人类命运的典型。他在经济上也有一套,至少让德国人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否则他很难稳固他在德国的统治。

      据约翰·凯里的专著《艺术有什么用?》等书的研究,希特勒对音乐、美术、雕塑、建筑有深切浓厚兴趣,青少年时的他就学画,一心想做一个艺术家。考维也纳美术学院落选,深受打击。之后过起流浪、卖画的生活。他确信家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艺术成就。他还梦想创建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国度。

      希特勒说:“我是违背自己的意愿才当上家的。”二战期间,希特勒对战事相对冷漠,让他的将军们深感头痛。相反,却对文化事务(文化大)十分热衷。他坚持让德国的剧院、博物馆和其他文化设施照常开放,直到战争结束。艺术看起来帮助人们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那可能正是希特勒的目的所在。他对音乐也极有热情,崇拜瓦格纳、威尔第和普契尼的歌剧,崇拜贝多芬、布鲁克纳的交响乐。希特勒认为每个人无论都有机会观赏歌剧是现代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责。

    希特勒上任总理后,建造的第一幢建筑物就是宏伟的美术展览馆。据亲近的人声称,希特勒熟知世界上每一处重要建筑物的尺寸和设计草案。他和斯皮尔重新规划了德国所有的主要城市,并作了模型。

     然而,谁能想到,“对艺术的崇拜可以把人类要牺牲掉”。希特勒“欢迎盟军轰炸德国城市,因为他们为他实施城市规划扫清了障碍。”1943年盟军轰炸鲁尔地区,很多大都市遭严重破坏,但希特勒说这些大都市“没有美学吸引力”,应该重建,美比人重要。同年,他改变战略计划,放弃佛罗伦萨防御,认为:“佛罗伦萨这座城市太美了,不能被毁掉。”相反却把基辅、莫斯科、圣彼得堡夷为平地。希特勒说:“真正杰出的天才是根本不关心普通人类的。”希特勒对艺术的崇拜中,恰恰包含了对人的鄙视。

    由希特勒现象引发的关于“文明”与“野蛮”关系的拓展研究:

    斯坦纳在《蓝胡子公爵的城堡》中,就高度文明国家到处实施大的现象作了经典研究后称:现在我们知道,人类中具有审美感悟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向恶魔般残忍:“知识分子和代表欧洲文明的各个机构的数量与其不人道的行为成正比。……现在我们知道……在同一个人身上,文化素养、艺术感悟可以和肆无忌惮的施虐行为并存。”

     不用多说,我们便知道,偏离甚至放弃了真善美的人心、人性、人格的“北斗星”,再好的艺术,再好的教育,都无益于人,乃至有害于人。所以,教育艺术须臾不能偏离“北斗星”。同样是“贝五”(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二战中交战的双方都在大听特听,可是一方获得了趋向“北斗星”的力量,一方却被推离“北斗星”愈来愈远。

     不论教育还是艺术,方向对了,才能谈得上服务人生、服务人类。比如,“贝三”(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是准备献给“英雄”拿破仑的,但首演时贝多芬抹去了拿破仑的名字,因为他发现拿破仑已偏离“北斗星”了,不再是英雄,贝多芬进而在继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军队之后,于1813年写了《威灵顿的胜利》(又称《战争交响曲》),两曲中都用隆隆的炮声在歌颂反对法国侵略战争的胜利,作曲者无疑都胸怀着“北斗星”。二战期间类似的著名的反战音乐例子,还有肖斯塔科维奇《列宁格勒交响曲》(《C大调第七交响曲》)、普罗科菲耶夫等根据托尔斯泰的原作共同创作的歌剧《战争与和平》,等等。

以下是希特勒存世的一部分绘画作品:

The Courtyard of the Old Residency in Munich - Adolf Hitler

“Castle Battlements” (1910)

“Musician by Old Town Well” (c. 1910–1912)

“Rolling Hills”

“München Hoftheater” (1914)

“White Orchids” (circa. 1913)

“Large Colored Pansies”

“Tank Battleground” (1916)

“War Torn Town” (1918)

“Informal Dining Room Long View”

Vienna Period (1907–1912)

Am Basler Tor(1933)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有多长时间

我家里的是三个乐章..

大约31:57

冲破命运的枷锁——第五“命运”交响曲

作品号:67 创作:1806-1808年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第五“命运”交响曲》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让我们从头来认识这部作品!

《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最早是从1803年开始有意写作这部作品的。那么这部作品的主旨是什么?贝多芬创作他的意图又在哪里呢?这里我们不妨来回忆一下,我在这篇文章第一部分中为您曾经讲述过的那篇《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遗嘱)》。没错,那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好在,最终他战胜了自己的意志,他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他战胜了自己。尔后,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

大家也许会误解,当时是不是因为贝多芬的耳疾有所改善,他才重新鼓起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其实并非是这样,从作曲家自己写的许多日记、信件中可以看出,贝多芬的耳聋是逐渐加重的,其间并非单纯的听力减退,而且还会伴随着严重的杂音乾扰,让他苦不堪言。所以贝多芬对自己重拾信心完全是其精神上的胜利,来自于对“命运的挑战”。所以在自己对生命有了重新认识之后,作曲家企图用一部大型的交响乐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歌颂这一自我斗争的主题。自此《命运交响曲》的主题渐露雏形。在介绍上一部作品的时候,我就提到过,《命运》的第一乐章是在《第四交响曲》创作以前就已经写好的,后面三个乐章则是在1807-1808年之间完成的。我想没有必要在对这部作品的介绍中,过多强调其他因素了,还是从音乐本身来体会吧。

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第四乐章的大幕即将徐徐拉开!

在此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送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

有资料记载,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交响曲的时候,时常会面部线条扭曲、甚至满头大汗!而我也看过一些著名指挥大师在指挥这部作品时候的影像资料,那种投入的情绪和紧张的神情,无不让我动容。或许这就是音乐带给人类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激发和精神鼓舞,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命运》可谓典范。而从音乐本身而言,这部交响曲进一步确立了贝多芬的“乐圣”地位——他注定是古典乐派向浪漫乐派转型的继往开来之人。在结构上,《命运》也堪称交响曲群峰中教科书式的范本——每一个乐章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却又相互关联、映衬,组合之后铸造出这部传世作品!

年近40岁的贝多芬,在这时候用他那炙热的感情以及独特的个性风范,以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和音乐天赋,为后人留下了这部永远不会过时的经典!

关于交响乐

拉赫玛尼诺夫第1、2、3钢琴协奏曲 (个人喜欢拉二,也有很多人喜欢拉三,个人喜好不同,试试你喜欢哪一部?)

贝多芬全套交响曲 (个人喜欢贝三、贝四、贝五)

德沃夏克《新》很经典的交响乐,每个乐章都非常好听。

维瓦尔第《四季》(顾名思义,春、夏、秋、冬四个乐章,个人喜欢夏)

理查施特劳斯 《死于净化》

瓦格纳《尼伯龙根指环》(一部非常有魅力的交响史诗,在其交响史诗之上拍成了电影《指环王三部曲》)

西贝柳斯《芬兰颂》(爱国歌曲,历史价值相当于我国的《义勇军进行曲》,战争结束后现作为芬兰国歌使用)

肖斯塔柯维奇《节日序曲》(经典中的经典)

《第一钢琴协奏曲》

《格里高利圣咏》 (推荐原因: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听古典音乐没听过格 里高利圣咏就等于不懂古典乐)

亨德尔《水上音乐》

比才《卡门组曲》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个人非常非常喜欢,经久不衰,初中就很喜欢直今仍旧)

还是老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嗯,,,这个一定要跟我国的《梁祝》一起听,真是天作之合,哈哈。

格里格《皮尔金特第一组曲——朝景》(推荐理由:因为我十分想念刺猬索尼克)

罗西尼《威廉退尔》、《塞尔维亚理发师序曲》(节奏感鲜明,很振奋人心)

莫扎特 ,5岁作品:《D大调小步舞曲》

《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很多人觉得吵,不喜欢)

基于您是初级古典乐爱好者,建议您下载个《Fantasia》、《Fantasia2000》中文名:《幻想曲》、《幻想曲2000》,各种著名经典的交响乐配制的动画片,很好看。我喜欢《小巫师》,乐曲选自法国作曲家杜卡斯的《小巫师》,作曲家不怎么出名,但是这首谐谑曲非常有名。

求好听的交响乐!

贝多芬《英雄》《命运》《田园》《第九交响曲》

莫扎特《二十五交响曲》《三十五“哈夫那”》《三十六“林茨”》《三十八》

《第四十交响曲》《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舒曼《第四交响曲》

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