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悬赏令怎么写 古代的通缉令如何写

1.古代的通缉令如何写

这古代呢,也一样,发缉捕文书,而且往往附了犯人的头像在上头,形式和现代通缉令一模一样,但是效果上就大大不如了,一是这画像毕竟没照片逼真,假若是那些名人官宦那只怕还罢了,人见得多了,画师综合起来画出来总有几分真的,象伍子胥逃亡时就为了他的缉捕令过不了关苦恼了好一阵,要不是愁白了头外加有相象的人帮忙,那只怕是逃不掉的。但是假若那些不知名的呢,本就没几个人见过,即便见过的人胡诌一通,那画像又能当真才怪;第二便就是这通缉文书的速度,这流窜犯逃的比兔子还快,朝廷的文书有专门的驿站传送,那是挺快的,但终究比不上现在的网络速度,再加上写文书画象那点时间,只怕文书到了人也跑了。说是这般说,但是细细追寻起来,古代的缉捕却是颇有成效,毕竟画像虽不如照片但是终究有几分象的,而论交道能力,那些犯人怎么比得上能动用官方驿站的捕快们。

古代悬赏令怎么写 古代的通缉令如何写

古代若要缉捕犯人,往往会在各个交通要道和主要人口聚集地发出告示文书,犯人若要是买食物必然要去有人处,而古代人口有限,连坐保甲制度更是使得任何一个新出现的人备加注意,藏匿起来颇为不易,不小心就会暴露行踪。

古代对于缉捕有详细的规定,捕快的一大主要责任便是将逃犯追捕归案,甚至可以长期追踪流窜犯的,假若追捕不利,还要受到一定的责罚。甚至假如在追捕过程中无法逮捕犯人而遇到有携带武器的路人,可以要求路人协同追捕犯人,假如路人有能力帮忙还没有帮忙,可以予以刑罚。此外,便是我们常在小说中见到的悬赏追捕犯人,有以追捕犯人追赃的部分作为赏金的,也有直接朝廷予以赏金的,这类悬赏花红在近现代也依然存在。

2.古代悬赏通告词

持兖州刺史定国侯教:

曰独运全智,曰敬天勤民,得功高万古。庆历三年甲申,夏至五月初,兖州临漳下百二里陈家庄四等主户刘家,次子丁男刘丫儿,窃自念素性有癖焉,正值少壮时,不习正务,作奸犯科,左记以详。

兹年月日,月黑风急,乃是阙月五更,刘二不能自已于怀,辄僭越他宅,强暴郑氏,犯课外逃,今不知所往。**他室,败坏风纪,与法度不容。兖州提点刑狱使郭大人另封州同平章事,严查此案,公断刘二贪色日久,度此贼必亡庄外,或言刘家尝贩盐兖州,所往来者不止一人之家。然固有名为一人之过,若相包庇,则视同共犯,连坐之罪不可不参。

陈家庄里正保举画师做画如下,刘二额高八寸,面青如藓,眼似丹凤,髯长及胸。若得相识,盖投各公衙厢坊长官,悉以告之。疑事传疑,信事传信,国法威仪,难容作奸。

(刘二画像)

3.古代行酒令怎么说啊

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饮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别风行,他们还常常赋诗撰文予以赞颂。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后汉贾逵并撰写《酒令》一书。清代俞效培辑成《酒令丛钞》四卷。

酒令分雅令和通令。雅令的行令方法是:先推一人为令官,或出诗句,或出对子,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续令,所续必在内容与形式上相符,不然则被罚饮酒。行雅令时,必须引经据典,分韵联吟,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例如,唐朝使节出使高丽,宴饮中,高丽一人行酒令即应对曰:“许由与晃错争一瓢,由曰:‘油葫芦’,错曰:‘错葫芦’”。名对名,物对物,唐使臣应对得体,同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熟识中国文化。《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到鸳鸯作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描写的是清代上层社会喝酒行雅令的风貌。

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因此较流行。但通令掳拳奋臂,叫号喧争,有失风度,显得粗俗、单调、嘈杂。

饮酒行令,不光要以酒助兴,有下酒物,而且往往伴之以赋诗填词、猜迷行拳之举,它需要行酒令者敏捷机智,有文彩和才华。因此,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己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钟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行酒令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一般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

4.古代喝酒时的行酒令有什么

一是酒令越行越长。有的一令长达几十字,甚至近百字。如:

(首令)古有刘更生,今有张更生,手中拿着金 刚经,不知是胎生,是化生,还是卵生?

(答令)古有赵子里,今有李子里,手中拿着一本刑法志,不知是二千里,是二千五百里,还是三千里?

二是酒令越行越巧。行令者把语法、修辞、逻辑等许多技巧都用上了。如:

(首令)两火为炎,此非盐酱的盐。既非盐酱的 盐,如何添水便谈?

(答令)两日为昌,此非娼技之娼。既非娼之 娼,如何开口便唱?

(答令)两土为圭,此非乌龟之龟。既非乌龟之 电,如何添卜为卦?

三是行酒令越来越普遍。酒令不仅行于官宦文豪大雅之堂,也行于茅店酒肆村野之间。既有雅令,也有俗令。雅者胜于诗联,俗者近于白话,真可谓雅俗共赏了。

如雅令:

(首令)好好好,贾岛醉来非假倒。

(答令)行行行,刘伶饮尽不留零。

(答令)漫漫漫,解结酒后全泻尽。

又如俗令:

(首今)十五的月亮国又圆, 过了十五少半边。

天上的星星闹烘烘, 乌云遮天冷清清。

(答令)桌上的烧饼圆又圆, 吃掉几口少半边。

上面的芝麻闹烘烘, 吃完以后冷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