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地是现在哪里

代地是现在哪里

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东北部。

代是中国古代历史春秋时代末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东北部,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国家。

最早为周代分封的诸侯国,故地为今河北蔚县,始封之君不详。

赵襄子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公元前458年,赵襄子出使代国,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请代王赴宴。

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时,趁机用斟酒用的铜勺刺杀代王及其从官。

代王一死,赵军随即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

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下发笄刺而死。

后公元前228年秦灭赵,赵公子嘉逃往代,并立为王,6年后被灭。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河北省组提德西北部、山西省东北部。

代是中国古代历史春秋时代末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东北部,是一来自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国家。

最早为周代分封的诸侯国,故地为者主神知增今河北蔚县,始封之君不详。

赵襄子的姐姐是代王来自的夫人,公元前458年,赵襄子出使代国,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请代王赴宴。

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时,趁机用斟酒用的铜勺刺杀代王及其从官。

代王一死,赵军随即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

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下发笄刺而死。

后公元前228年秦灭赵,赵公子嘉逃往代,并立为王,己永6年后被灭。

其他比较有用的内容推荐1:

代地位于今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东北部。

代是中国古代历史春秋时代末期的一个诸侯国,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国家。

代地境内有恒山、五台山之险,地方大约五百里,与匈奴非常接近,所谓“天下用武之地”是也,危没米身跑缩代国一向是“胡汉杂居”,人民剽悍尚武,盛产优秀的士兵,也不缺乏马匹。

公元前458年,赵襄子出使代国,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请代王赴宴。

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时,趁机用斟酒用的铜勺刺杀代王及其从官。

代王一死,赵军随即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

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下发笄自刺而死。

后公元前228年秦灭赵,赵公子嘉逃往代,并自立为王,6年后被灭。

其他比较有用的内容推荐2:

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东北部。

代是中国古代历史春秋时代末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北省西北部来自、山西省东北部,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国家。

最早为周代分封的诸侯国,故地为今河北蔚县,始封之君不详。

赵襄子岩切止拉际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公元前458年,赵襄子出使代国,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请代王赴宴。

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微快只达需复敌新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时,趁机用斟酒用的铜勺刺杀代王及其从官。

代王一死,赵军随即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

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下发笄刺而死。

后公元前228年秦灭赵,赵公子嘉逃往代,并立为王,6年后被灭。

代地是现在哪里

代地位于今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东北部。

代是中国古代历史春秋时代末期的一个诸侯国,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国家。代地境内有恒山、五台山之险,地方大约五百里,与匈奴非常接近,所谓“天下用武之地”是也,代国一向是“胡汉杂居”,人民剽悍尚武,盛产优秀的士兵,也不缺乏马匹。

公元前458年,赵襄子出使代国,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请代王赴宴。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时,趁机用斟酒用的铜勺刺杀代王及其从官。代王一死,赵军随即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下发笄自刺而死。后公元前228年秦灭赵,赵公子嘉逃往代,并自立为王,6年后被灭。

同地不同名,古时的代郡、雁门、云中及渔阳都在今天的什么位置?

分析如下:

1、代郡,在今河北省蔚县。代地原本是代戎活动的区域,为代国。公元前475年,赵襄子使人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故代国灭,代郡始。

2、雁门,位于山西代县。“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

3、云中,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辖境约是今日的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曾连续存在两个时期。首次为战国时期赵国、秦代、汉代。第二次为唐代,云中郡取代云州短暂的存在。

4、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东,燕昭王二十九年,置渔阳郡,秦统一后,复置渔阳县,郡县同治,治所与燕相同。历两汉、三国、西晋、南北朝至北魏,北齐废渔阳县入密云。隋大业末年,改无终县为渔阳县,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

扩展资料:

渔阳被后世诗人常用为意象,意为征戍之地。有诗句“昨夜梦渔阳”。“渔阳”二字,意味深长。

《春闺思》唐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译文:

城墙边依依细柳,小路旁青青嫩桑。

提着篮忘了采叶,昨夜又梦到渔阳。

“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代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雁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渔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云中

汉朝时期的代国,是现在的哪个地方

代国早期面积很大,地跨晋冀蒙三省区,后逐渐缩小,最后只剩太原郡,有二十县。

代国是西汉行政区,王国,设刺史部后属并州。西汉先后四次册封,共六位代王。

代倾王、汉文帝时有代郡、雁门、定襄、太原四郡,相当于今山西中部、东北部与河北西北部。梁孝王时分出太原郡建太原国,代孝王时恢复。武帝时分出诸多侯国。刘义改封到清河时国除为太原郡。

扩展资料

代国是初期分封给刘如意的领地。汉高祖早期所封九个同姓国,代国居其一。不过,代国之所以发生真正的历史影响,还是因为汉文帝曾经做过代国之王,并在他继承汉皇帝之位后废掉了代国。

汉代以后,代国和代 地之名还被经常使用,只是它的地理范围一直处在变化之中。现在山西北部的代县,正是代地作为一个古老地名的重要见证。

历史

汉高祖六年,刘邦封兄长刘仲为代王,九年,匈奴进攻代国,刘仲弃国而逃,废为郃阳侯。刘仲长子刘濞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有功封吴王。

汉高祖十一年二月丙子,封皇子刘恒为代王,都中都。高后八年被大臣立为皇帝,即汉文帝。

汉文帝二年二月乙卯,封皇子刘武为代王,次年改封为淮阳王。汉文帝十一年梁怀王刘胜薨,刘武改封为梁王,即梁孝王。

汉文帝四年,太原王刘参更号代王,实居太原,文帝后元二年薨,谥号孝王。子刘登嗣位,汉武帝元光二年薨,谥号共王。刘义嗣位,元鼎三年改封为清河王,即清河刚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代国

古书中的代地指哪里

原山西代县,后大同阳高一代,好像叫过代郡吧

代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代国是现在的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中部、东北部。代国是汉朝时期最北方的诸侯国,甚至比燕国还要靠北。代国的都城是平城(现在的大同),范围为北到大漠,南到雁门关。代国早期面积很大,地跨晋冀蒙三省区,后逐渐缩小,最后只剩太原郡,有二十县。代国是西汉行政区,王国,设刺史部后属并州。西汉先后四次册封,共六位代王。代倾王、汉文帝时有代郡、雁门、定襄、太原四郡。历史上除了西汉时期的代国外,还有三个代国,分别是春秋列国代国,战国后期代国,魏晋时期代国。

1、春秋列国时期的代国:故地在今河北蔚县,始封之君不详,为商汤所封,战国时期被赵国所灭。历史记载:赵襄子使人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

2、战国后期的代国:赵国被秦灭了以后,公子赵嘉奔入代郡,自封为王,是为代王,第二个代国出现。

3、魏晋时期的代国:魏晋时期鲜卑拓跋部原游牧于云中(如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一带。曹魏甘露三年(258年)大人拓跋力微徙居盛乐(如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召集诸部,确立了在部落中的大酋长地位。

汉文帝刘恒曾做过代王,那这个代国究竟在现在中国的哪里呢?

汉文帝时期的代国包括现在的山西中部、东北部与河北西北部。

代国是西汉早期的分封郭,先后四次册封,共六位代王。早期面积很大,地跨晋冀蒙三省区,代倾王、汉文帝时有代郡、雁门、定襄、太原四郡,相当于今山西中部、东北部与河北西北部。

梁孝王时分出太原郡建太原国,代孝王时恢复。武帝时分出诸多侯国。刘义改封到清河时国除为太原郡。

扩展资料:

历代代王:

1、刘喜

刘喜(约前258-前193年)字仲,魏国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西汉诸侯王,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二哥,太上皇刘煓的次子。

汉六年(前201年),被封为代王。汉七年(前200年),匈奴攻打代国,刘喜弃国逃到洛阳,被刘邦废去王爵,改封合阳侯。

惠帝二年(前193年),刘喜逝世,后因其子刘濞被封为吴王,被追谥为代顷王。

2、刘恒

刘恒(前203年—前157年),即汉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

前196年,汉高祖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上保持低调。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朝廷军政大权。

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代国

赵国的代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就是今天的河北。

邯郸是一座具有近三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战国时期是赵国的都城。秦统一后,邯郸是全国三十六郡之一的邯郸郡首府。汉代,与洛阳、临淄、成都、宛城、齐名同为五大都会。

邯郸位于河北省最南部,地处北纬36021’--44’,东经 114003’--40’之间,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57平方公里,总人口849.9万人,辖19个县(市)区。

邯郸市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水土丰饶,物产丰富,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素有“冀南粮仓”、“冀南棉海”美誉。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可观,主要有铁、煤、石灰石、铝土矿、金、铜、伴生钴、锰、黄铁矿、石墨、耐火粘土、硅灰石等29种矿产,其中已开发20种。全市矿石总产量2969.35万吨,其中煤炭1595.3万吨、铁矿石466.93万吨、其他非金属矿967.12万吨,年矿产品总量价值34.62亿元。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现有名胜古迹500多处,主要古迹和游览景点有武灵丛台、黄梁梦吕仙祠、娲皇宫以及响堂山石窟等,还有新开发的长寿村、京娘湖、武当山等民俗风景区。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7300多年前,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赵敬候迁都邯郸,使赵国都城邯郸迅速繁荣成为赵国、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胡服骑射”的千古美名。汉代与西安、洛阳、淄博、成都同为全国五大都会。独具特色的燕赵文化培育出大批家、军事家和哲学家,著名的有蔺相如、廉颇、苟子、赵奢、李牧等。“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等许多历史典故都发生在这里,被誉为中国的“成语典故”之乡。诸多的名胜古迹为邯郸保存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主要有以磁山文化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早期文化;以赵王城、武灵丛台为象征的古赵文化;以“曹魏三台”和南北响堂为代表的魏齐文化。战争年代,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保存有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八路军129师司令部等历史遗址。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邯郸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邯郸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解放后,党和在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邯郸、市把加强文化建设列为整个邯郸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邯郸文化事业出现了百花争艳、生机勃勃的可喜局面。

古时的代郡、雁门、云中及渔阳这些地方如今坐落在今天的哪些地方?

1) 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代王城

始置于公元前475年,赵襄子使人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故代国灭,代郡始。战国时期属赵,赵武灵王置代郡。

2) 雁门,今山西省代县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

3) 云中 ,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

内蒙古地区出现的第一座封建城市。战国时期,华夏诸侯国间战乱纷坛,兼并斗争异常激烈。

4) 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

秦置渔阳县,隋末改无终县为渔阳。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明省入蓟州 。现蓟县西北有一山,名曰渔山,县城在山南,故名渔阳。

代氏家族简介

代姓源流有两个,一是以国为姓,三国时期少数民族代国灭亡后,国人以国为姓,成为代姓,此源根据《元和姓氏撰》宋朝版本现在已经不存在;二是现代代姓都源自戴姓,以同音字代替为姓。戴姓主要分布在陕西、安徽、山东、河北、东北、江苏等地,人口较多。历史名人有唐朝画家戴嵩、东晋学者戴逵、清代史学家戴名世、当代诗人戴望舒等

姓氏源流

一、代

1、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北狄的一支建立了姜姓国代国(,代国都城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 故地在今河北蔚县,始封之君不详。公元前475年赵襄子使人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

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周元王三年(前473),晋国赵襄子兴兵吞并代国,代国灭亡。国人以国为姓,成为代姓,现代已经没有此出处的代姓。

2、源自戴姓,以同音字代替为姓。1977年国家推行二次简化字,将戴字废除,戴简化为代直到1986年废除二次简化字,但没有将代姓改回戴姓,人们以为“代”是“戴”的白字,将笔画繁复的“戴”改为简单的“代”,成为代姓。

二、戴

戴(Dài)姓源出有四:

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的后裔微子启,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在西周初期,周公旦在平定了“管蔡之乱”后,赐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于商王朝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子启后来建立了宋国。传岛宋国的第十一代君主名子撝,于周宣王姬静(姬靖)二十九年(公元前799年)即位,至周平王姬宜臼五年(公元前766年)逝世,后被周宣王赐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自此,中华大地又有了一支代(戴)氏。宋戴公的后裔有戴(代)、宋、武、宣、穆、萧、庄、乐、石、华、皇、皇甫、东乡、桓、向、钟、宗、目夷、目、鱼、墨台、墨、司城、右师、舍、老、朔、祝其、仲、荡、边、锡、司马、司寇、司徒、司、鳞等等一百多个姓氏。

宋戴公逝世后,宋国君位传给子司空,即宋武公(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其庶子一支子孙遂以宋戴公的谥号“戴”为氏,世代相传至今,人丁兴旺,史称正宗的河南代氏,后有简笔写作“代”者。子姓代氏族多尊奉宋戴公为一世祖。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3、殷氏改戴姓而来。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4、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戴姓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繁衍发展,戴撝数传至戴云升时,戴云升由宋迁居谯郡亳州,之后世代留于此,并形成戴姓历史上的第一个郡望——谯郡。西汉时,戴姓有从豫东迁豫南的,如时称“关东人豪”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人。而世居谯郡的戴姓为避战乱由亳南迁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并形成广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东迁山东半岛,因这里原是齐国故地,有济水和黄河交汇,这支戴姓以济会为郡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广陵戴姓有戴烈因担任三国时吴的左将军而徙江南,其孙戴渊被司马睿引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苏南京)。随着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原烽火连天,中原戴姓大举南迁,谯郡戴姓也有南迁者,居谯郡钅至县(今安徽宿县)的戴逵南迁至会稽嵊县西南,东晋时的戴洋为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东)人,后迁湖北荆州并定居。可见,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姓不仅在江浙一带分布更为广泛,而且有徙居今安徽、湖北的。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陈元光婿为戴君胄,为将佐,子为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随军征讨,后在福建落籍,是为戴姓入闽之始。盛唐之际,社会稳定,清明,戴姓在陕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发展繁衍。宋元之际,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侵扰,原居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迁福建、广东者。蕉岭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广东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昌盛,传至十二世,有仁忠、仁恭兄弟迁往台湾屏东,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高雄、新竹、桃园、内浦等地。明洪武年间,戴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迁于陕西、安徽、山东、河北、东北、江苏等地。清代时还有福建戴姓陆续不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姓族人移居海外者。如今,戴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以江苏、浙江两省为多,这两省的戴姓人口占到全国汉族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历史名人

戴 嵩:唐朝画家,擅画田家、山原之景,写山泽水牛尤为著名,与韩 画马齐名,世称“韩马戴牛”。

戴 震:安徽省休宁人,思想家,学者。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为一据大师。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戴 进:著名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称。

戴 逵: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人。他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他曾为会稽山灵宝寺作木雕无量佛及胁侍菩萨,又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

戴 德、戴圣:戴德系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孙。戴圣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圣二人为西汉时梁(今河南省商丘)人,家族显赫。戴德、戴圣是今文礼学的“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由于二人在礼学上的重大贡献,也被后人尊称为儒宗。戴德、戴圣同学《礼》于后苍,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金坛、句容戴氏为戴圣之后。戴德,字延君,曾任信都王(刘嚣)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称“大戴”,也叫“太傅《礼》”。戴圣{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立为博士

,参加石渠阁议,世称“小戴”。

戴 笠:浙江省江山人,黄埔军校肄业,军统特务头子,1946年3月因飞机失事而亡,时人有“雨农(戴笠字)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说。

戴名世:安徽省桐城人,清代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许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触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杀,为清朝四大之一。

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省)人。他长期浪游江湖,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的影响,语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责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了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能词,风格雄放。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戴表元:奉化(今属浙江省)人,元代文学家,其文章高雅,时称“东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

戴第元:大庾(今江西省大余)人,乾隆进士,与弟均元、长子心亨、次子衢亨相继入翰林,时称“西江四戴”。

戴望舒: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戴季陶:浙江省吴兴人,出生于四川广汉,曾任宣传,反对孙中山的三大。

戴安澜:号海鸥,安徽省人,抗日名将,曾任旅长、师长。先后参加过台儿庄、武汉、昆仑关等战役。1942年随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同固一役,戴师抗击五倍于己之敌,以伤亡八百勇士的代价,歼敌五千有余,书写了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同固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受伤殉国,时年38岁。1943年4月1日,在广西省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国葬仪式,由国府特派代表李济深主持,国共两党领导人纷纷书赠挽诗、挽词和挽联。

戴克敏:湖北省黄安人。红军高级将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烈士。曾任中国工农军鄂东军党代表、中国工农军第七军党代表、中国工农第七军第11军31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75师委员等职。

代锋,1966年7月生,湖北随州人,党员。大专文化,襄樊市樊城区清河口办事处主任、副。摘自《世界人物辞海》网络版第三版。

代家富,1966年10月生,湖北宜城人,初中文化,湖北省宜城市刘猴镇前程村治调主任。摘自《世界人物辞海》网络版第三版。

代洪慎,1949年11月生,山东青岛人,青岛市第十五中学一级教师。系无锡集邮研究会会员。摘自《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网络版第十版。

郡望堂号

1、郡望

谯 郡:东汉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州) 周宣王简介 ,三国时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灵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间地。

广陵郡: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今扬州)。东汉建武中改为郡。相当今江苏省、安徽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

清河郡:治所在清阳(今清河东南)。元帝以后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区。

2、堂号

独步堂:或曰“避贵堂”,都是源自后汉戴良的事迹。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

谯国堂:东周时,宋国贵族戴云升迁居谯郡,其后代留居于此,以谯郡为郡望。谯国堂号源此。

另外,戴姓的堂号还有:“广陵堂”、“清河堂”、“清华堂”、“清河堂”、“赐礼堂”、“荣席堂”、“紫薇堂”、“注礼堂”等堂号。

宗祠通用联

戴姓宗祠门楣题辞

注礼名家

“注礼名家” 源出戴姓显祖西汉入戴德与侄戴圣一同学“礼”于后苍,汉宣帝时两人均立为博士。戴德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德礼记》八十五篇,开创“大戴学”,世称“大德”,戴德任信都王刘器大傅,又称“大傅礼”。戴圣,世称“小戴”,他又选集古代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古文名篇“苛政猛于虎”、“教学相长”等即选自《礼记》。为颂扬威德、戴圣文章道德风范,故戴姓正门题“注礼名家”。

戴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席传易学;

业擅礼经。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鄞县人戴圭,字秉诚,人称野桥先生,潜心研究《易》学,并身体力行。常对人说:“学习要谨慎地思考,以诚意来修身养性,不怨天,不尤人,时间长了就会与天合为一体。”著有《易经大旨》、《四书要略》等。下联典指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戴德、“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叔侄。梁人,同向后苍学《礼》。戴德字延君,任信郡王太傅,宣帝时被立为博士,称“大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 周宣王简介 ,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戴圣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为博士,参加石渠阁仪,称“小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

逸情霞举;

峻节山高。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南朝宋学者戴颙,字仲若,有高名,与兄长戴勃一起先后隐居桐庐、吴中,二人都善于作画、鼓琴。后到吴下,当地士人早就听说他的高名,于是集资为他建房,又聚石、引水、种树、开涧。他在那里著述,永初、元嘉年间,朝廷多次征召,他者不去,著有《逍遥论》,又为《礼记·中庸》篇作注。“霞举”,比喻高远。下联典指东晋学者、画家、雕塑艺术家戴逵(?-396),字安道,戴颙的父亲,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人。曾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释疑论》,与名僧慧远等反复辩论。精雕塑和绘画,善画山水、人物、走兽,也画宗教画,并雕佛像;曾为稽山阴灵宝寺做木雕无量寿佛及胁侍菩萨,隐于幕后,听取意见,反复修改,三年始成。又为瓦棺寺塑《五经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南齐谢赫有“情韵绵密,风趣巧发”的评价。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后徙居会稽之剡县。逵性高洁,以礼度自处。武帝时累征不就。太地中病卒。

九灵隐士;

五女疏裳。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戴良,屡征不仕,居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下联典指汉·戴良,嫁五女惟贤是与,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遗之。

破琴示节;

学礼删文。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戴逵,性高洁,能鼓琴。太宰武陵王使人召之,逵破琴,誓不为王门伶人。下联典指汉·戴德、戴圣两叔侄事典。

戴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一经传旧德;

五世振儒风。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经学家戴凭,字次仲,平舆人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名人戴元益,桐城人。五世同居,皆有名,咸通中诏旌其门。

过石奇不尽;

出林香更浮。

——戴公怀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戴公怀《排律·奉和郎中游仙山四瀑泉兼寄李吏部包秘监赵婺州齐处州》诗句联。全诗为:“今日永嘉守,复追山水游。因寻莽苍野,遂得轩辕丘。访古事难究,览新情屡周。溪垂绿筱暗,岩度白云幽。过石奇不尽,出林香更浮。凭高拥虎节,搏险窥龙湫。淙潈泻三四,奔腾千万秋。寒惊殷雷动,暑骇繁霜流。沫溅群鸟外,光摇数峰头。丛崖散滴沥,近谷藏飕飗。况此特形胜,自馀非等俦。灵光掩五岳,仙气均十洲。书以谢群彦,永将叙徽猷。当思共攀陟,东南看斗牛。”

碧水千塍共;

青山一道斜。

——戴表元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代诗人戴表元《五律·苕溪》诗之颈联。全诗为:“六月苕溪路,人言似若邪。渔罾挂棕树,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戴表元,字帅初,奉化人。曾任信州教授。其文清深雅洁,名重东南。

经传大小戴;

名与斗山齐。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汉经学家戴德,字延君,梁郡人事典。

戴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帘外微风斜燕影;

水边疏竹近人家。

——戴熙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为清代画家戴熙(1801-1860)自题联。戴熙,字鹿床,号醇士,钱塘人。道光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诗书画并有名于时,画尤入神品,著有《画絮》。赠尚书衔,谥文节。

戴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解经不穷,荣向金门累席;

过目成诵,欢从玉殿传胪。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经学家戴凭,字次仲,平舆人事典。下联典指明代编修戴大宾的事典。戴大宾,字宾仲,莆田人。正德中廷对第三。传胪:本指替皇帝的传言。明代称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

堂构起萍乡,念先人注礼删经,家学宏垂曲则;

山川恢庙貌,愿后裔秋霜春露,德謦永荐烝尝。

——戴衢亭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萍乡市凤凰街戴氏宗祠联。

敦伦敦厚敦尚,万古纲维,溯阀阅名家,原为敦礼之祖;

叙穆叙昭叙次,一堂右左,合衣冠世族,皆以叙份为宗。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绩溪县戴川戴氏“敦叙堂”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汉文帝曾为代王,代过在故址在哪里?

春秋时代末期,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东北部,活跃着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建立的国家,这就是代国。

汉承秦制。代时而为郡,时而为诸侯国。在楚汉相争期间,项羽把赵国的主要地域封给张耳,迁赵王歇于代,都今蔚县代王城。《史记·高祖本纪》记,"齐予陈余兵,击破常山王张耳,张耳亡归汉。迎赵王歇于代,复立为赵王。赵王因立陈余为代王。"此事引发项羽震怒,发兵攻齐。

"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刘仲为代王。而匈奴攻代,刘仲不能坚持,弃国亡,间行走雒阳,自归天子。天子为骨肉故,不忍致法,废以为郃阳侯。"刘仲,名喜,是刘邦的哥哥。封为诸侯王,建都代王城,看得出高祖对代地的重视。但这个刘喜无才,没有治国安邦本事。匈奴袭来前不组织防卫,敌兵杀到狼狈逃窜,从小路跑回洛阳,说是来归附天子。刘邦当然很生气,碍于兄弟之故,给他找了一个黄河岸边的小县,贬为名义上的郃阳侯。刘喜,他的儿子刘濞却"有能",景帝年间因发动"七王之乱"被诛杀。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封陈豨为列侯,以赵相国身份统率兼领赵国和代国的军队,边防部队一并归属他管。三年之后,有人告发他拥兵在外、广招宾客、意图盘根坐大。刘邦也有风闻在耳,于是诏令陈豨进见。陈豨自知东窗事发、料想前景不妙,便称病不朝,进而在代地起兵反汉、自立代王。

《史记·高祖本纪》记述,"八月,赵相国陈豨反代地。上曰:'豨尝为吾使,甚有信。代地吾所急也,故封豨为列侯,以相国守代,今乃与王黄等劫掠代地!代地吏民非有罪也,其赦代吏民。'九月,上自东往击之。至邯郸,上喜曰:'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为也。'闻豨将皆故贾人也,上曰:'吾知所以与之。'乃多以金啖豨将,豨将多降者。"陈豨在代地反叛后,高祖说:这个人曾经作为我的特使,感到他是守信义的。我格外看重代地,所以才封他为列侯以相国身份守卫代地,如今竟敢结伙危害代地呀!代地的官吏和老白姓没过错,要赦免他们。于是,刘邦亲自带兵东征攻打赵豨。到达邯郸,刘邦高兴地说:陈豨没有南下占据邯郸,用漳河水阻断用兵之路,我知道他是没有能力的人了。听说陈豨的部将都是做卖买出身,刘邦说:我知道怎么来对付他们了。于是用许多的金钱爱财部将,致使陈豨的将领中有很多人投降。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将周勃帅军击败陈豨,在灵丘将陈豨斩杀,遂即平定代郡九个县。

就在这一年,高祖复置代郡为国,封其年刚八岁的儿子刘恒为代王。《汉书·高帝纪第一下》记:"上还洛阳。诏曰':代地居常山之北,与夷狄边,赵乃从山南有之,远,数有胡寇,难以为国。颇取山南太原之地益属代,代之云中以西为云中郡,则代受边寇益少矣。王、相国、通侯、吏两千石择可立为代王者。'燕王绾、相国何等三十三人皆曰:'子恒贤知温良,请立以为代王,都晋阳。'"当时的代国所辖地域,比郡地增加不少,包括了今太原及山西东北部、今河北西北部。刘恒为代王17年,直到公元前179年继任皇位。他就是为中国帝制时代开创盛世"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从这里走出去一位青史留名的帝王,代地有一份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