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Westphalia System)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国际关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也称为“主权平等原则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主权国家的平等、独立、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等原则,以及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国际安全和稳定的责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源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开启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

该体系主张国家主权是国际关系的基础,国际法是国际关系的基石。

它反对国力政治、零和博弈的思维,并代表了现代国际关系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什么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westphaliansystem)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

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

和约的签订开创了以国际会议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和约涉及领土划分及赔款、宗教等复杂问题。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有效地处理了这些问题。这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自威斯特伐利亚以来,和平商议、协调解决已经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模式。

从条约里可以看到,曾经一统天下的神权世界已经无可避免趋于瓦解,民族国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国家之上不再有任何权威,这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基本原则。

扩展资料

和约的部分主要内容:

1、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效。

2、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

3、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其中归正宗加尔文教派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

4、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皇帝及皇室宣战。

5、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国家。

6、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内的新教诸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时间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于哪一年()。

A.1646

B.1648

C.1649

D.1684 

解析 B。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Westphalia System)

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国际会议。1643年和谈开始,在闵斯特参加谈判的是神圣罗马皇帝、法国、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诸侯的代表,在奥斯纳布鲁克参加谈判的是神圣罗马皇帝德意志新教诸侯的代表。

各国外交家云集于此,教皇也派代表听取会议。然而会议进行得十分拖拉,前后延续5年之久。因为战争仍在继续,每个国家都想在全面停战前多捞取一点讨价还价的资本。

在和谈会议进行中,帝国皇帝的代表利用法国和瑞典的矛盾,创造对帝国有利的条件,使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奥地利免于肢解。

另外,法国和西班牙还都没有要结束争夺的念头,实际上两国的战争一直持续到1659年签订《比利牛斯条约》为止。但是,大部分参战者在1648年接受了停战条件。

1648年10月24日,在与威斯特伐利亚相邻的两个城镇闵斯特和奥斯纳布鲁克分别缔结的条约被统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是在新教势力取得相对优势的情形下进行的,这种实力对比在和约中有所体现。

历史上世界有几个国际体系

历史上世界有五个国际体系分别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维也纳体系、雅尔塔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westphalian system)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

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一般史学家会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约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系列之一。

2、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因为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所以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1年被尼克松 *** 宣告结束。

3、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

拿破仑用战争向欧洲输出,欧洲的封建君主非常惧怕,他们联合对抗法国。

虽然当时已处于蒸汽时代,工业资本主义已成为发展潮流。

但是由于欧洲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资本主义力量,拿破仑战败。

在制裁法国的基础上,战胜的欧洲封建君主们召开了维也纳会议,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

我们称之为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建立后,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世界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仍然停留在欧洲。

欧洲这种独领 *** 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4、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英文:Yalta System),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 *** 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俄罗斯克里米亚)举行的雅尔塔会议。

雅尔塔体系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韩战、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上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错误继续,重新巩固了帝国主义在世界上的位置,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使中国回到了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支配的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雅尔塔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维也纳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历史地位

1.维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说起: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

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2)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

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 第一,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第二, 划定了欧洲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和 *** ,并鸣国家 *** 、国家领土、国家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第三, 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裁的原则; 第四, 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 *** 论。 第五, 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而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法则和制度却有久远的意义。

===================== 以全球为参照系的国家主义是国际意义上的国家主义,这种国家主义是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奠定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不仅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一个国际体系,也是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肯定国家主义的国际体系,从而使国家主义具有了某种法律的意义。

2.历史上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怎么一回事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2)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

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

第一,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第二, 划定了欧洲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和 *** ,并鸣国家 *** 、国家领土、国家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第三, 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裁的原则;

第四, 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 *** 论。

第五, 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而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法则和制度却有久远的意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the Peace Treaty of Westphalia)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一般史学家会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约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系列之一。

和约主要内容如下:

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效

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

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其中归正宗加尔文教派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

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有外交自 *** ,唯不得对皇帝及皇室宣战

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国家

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内的新教诸侯

法国得到洛林内梅林、图尔、凡尔登等3个主教区 和除斯特拉斯堡外整个阿尔萨斯

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地区和维斯马城、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

普鲁士获得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和马格德堡(Magdeburg)主教区

萨克森获得路萨蒂亚(Lusatia)地区

普法尔茨(Palatinate)公国一分为二

信奉天主教的上法普尔茨与巴伐利亚合并

信奉新教的下普法尔茨(莱茵兰-普法尔茨)维持

神圣罗马皇帝选举不得在现任皇帝在世时进行,以免皇帝干预,影响结果

法国和瑞典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有代表权,巴伐利亚公爵被封为选帝侯

此和约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的时代,但是皇帝的首席代表特劳特曼斯道夫施展外交手腕,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把一个较为完整的奥地利保留下来,也保留下奥地利在中欧的地位,使他在今后的欧洲中依然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此和约导致法国,荷兰和瑞典这三大欧洲新霸主的崛起。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近代史上的地位

改变了欧洲力量对比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的衰落(1)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的时代。

(2)但是皇帝的首席代表特劳特曼斯道夫施展外交手腕,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把一个较为完整的奥地利帝国保留下来,也保留下奥地利在中欧的地位,使他在今后的欧洲中依然起着重要作用。(3)西班牙陆战海战皆败,从此失去了欧洲一等强国的地位。

法国、瑞典、荷兰、勃兰登堡的崛起(1)法国在此战中获得了洛林的三个主教区,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2)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

(3)荷兰得到西班牙的正式承认,成为17世纪前期的海上霸主。(4)勃兰登堡在德意志内部崛起,成为德意志境内仅次于哈布斯堡皇室的诸侯,便是后来普鲁士王国乃至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前身。

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 *** 、国家领土与国家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被誉为“影响世界的100件大事”之一。确立了国家 *** 平等原则近代国际法的形成是以 *** 国家的建立为标志的。

威斯特伐利亚公会承认了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的 *** 国家。于是,在欧洲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的 *** 国家。

威斯特伐利亚公会以及在会议上签订的合约确立了国家 *** 平等、领土 *** 等原则,从而为近代国际法奠定了基础。希望采纳!谢谢。

4.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近代史上的地位

改变了欧洲力量对比

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的衰落

(1)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的时代。

(2)但是皇帝的首席代表特劳特曼斯道夫施展外交手腕,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把一个较为完整的奥地利帝国保留下来,也保留下奥地利在中欧的地位,使他在今后的欧洲中依然起着重要作用。

(3)西班牙陆战海战皆败,从此失去了欧洲一等强国的地位。

法国、瑞典、荷兰、勃兰登堡的崛起

(1)法国在此战中获得了洛林的三个主教区,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

(2)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

(3)荷兰得到西班牙的正式承认,成为17世纪前期的海上霸主。

(4)勃兰登堡在德意志内部崛起,成为德意志境内仅次于哈布斯堡皇室的诸侯,便是后来普鲁士王国乃至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前身。

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 *** 、国家领土与国家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被誉为“影响世界的100件大事”之一。

确立了国家 *** 平等原则

近代国际法的形成是以 *** 国家的建立为标志的。威斯特伐利亚公会承认了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的 *** 国家。于是,在欧洲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的 *** 国家。威斯特伐利亚公会以及在会议上签订的合约确立了国家 *** 平等、领土 *** 等原则,从而为近代国际法奠定了基础。

希望采纳!谢谢!

5.如何评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国际体系转变的多重性使得美国大战略陷入严重混乱之中。重建威斯特伐利亚均势秩序的传统现实主义观点强调国家 *** 的重要意义,这实际上是非常不符合现实的,尤其是考虑到单极情势和新安全威胁的特征。伊肯伯里教授指出,自由主义的国际主义大战略强调在诉诸武力之时与联合国和其他全球性组织协商,这种观点与寻求合法性和 *** 特征的变化并不契合。实际上,自由主义一直呼吁重新认识 *** 规范――但这一战略难以应对美国的单极实力。华盛顿也许愿意分享诉诸武力的决定权,但不会将其权威转让给更高层次的国际机构。而且,要求对威胁和适当诉诸武力广泛认可的战略有可能导致僵局和安全保护的供给不足。布什 *** 的观点将后威斯特伐利亚的单极思考、保守主义关于直接将美国实力用于打击新威胁的外交理念结合起来。但是,这一战略建立在自相矛盾的基础之上,导致了其他国家的搭便车与抗拒。它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提供了应对安全威胁的单极的解决方式。但是,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言,这一秩序观如同现代帝国,而且是不可持续的。美国人民也不会支持单方面诉诸武力的负担,其他国家提供的合作也是不充足的。

随着冷战的结束,随着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基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解读已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⑹ *** 国家的地位受到威胁,非国家行为体数量上的增多和功能上的增强,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 *** 受到挑战——要求取消国家 *** 和超越国家机构,用国际法和共同规则来调整国际社会内部的关系,以实现世界社会作为目标。事实上,一定程度的有型 *** 和无形 *** 的超越已经在国际关系中有明显的表现。前者如欧盟成员国在追求邦联主义和自由贸易主义相结合目标的过程中,对于经济 *** 方面的某些转移让渡;后者如国际间资本的大量流动,使几乎所有的国家的货币不在可能有百分百的自主性。

虽然如此,但 *** 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体,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起着领导作用的行为体,对非国家行为体起着重大的制约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全球化早在古代就开始了,是一个缓慢和复杂的过程,只不过在最近的20年里发展迅速。在这个过程中,夹杂着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西方国家与其他国家的矛盾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国际关系从来没有一体化过。为了捍卫国家利益,就必须把 *** 和平等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一些国际性的问题,如能源问题、环保问题、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也带有明显的国家斗争的性质。如中日对于俄罗斯输道之争;又如美国不愿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不愿承担相应的环保义务;而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根源在于贫困和帝国主义对不发达国家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对于别国 *** 肆意践踏。

既然民族国家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那么国家 *** 和平等这一原则不仅不能否认,而且有必要继续坚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尊重各国国家 *** ; *** 国家无论大小,在国际事务中都处于平等的地位。这就是历史留给今人的财富。

6.什么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这就必须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说起: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2)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

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

第一,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第二, 划定了欧洲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和 *** ,并鸣国家 *** 、国家领土、国家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第三, 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裁的原则;

第四, 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 *** 论。

第五, 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而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法则和制度却有久远的意义。

=====================

以全球为参照系的国家主义是国际意义上的国家主义,这种国家主义是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奠定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不仅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一个国际体系,也是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肯定国家主义的国际体系,从而使国家主义具有了某种法律的意义。

东亚朝贡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比较

东亚朝贡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比较如下:

1、朝贡体系:以中国为中心,以儒家"家天下"观点为依据,中国与朝贡国形成宗藩关系,不追求经济利益,以朝贡、册封等和平手段为主。

2、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国家为交往主体,大国主导与均势,注重国际法的作用,采用召开国际会议的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格劳秀斯的国际法学说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体系以及四百年的国际法体系发展有什么影响?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

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时期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既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三个半世纪来,随着国际交往的曰益频繁,国际法律秩序作用的增强和约对国际法的彩响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分析和约条款及其与国束主权原则。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及国际组织法,国际法外交关系法等的发展,论证和约不仅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产生而且是现代国际法的发展的一大重要源头。

扩展资料: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加深了德意志上的,划定了欧洲各国的国界,改变了欧洲力量对比。

同时,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时期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既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国际战略格局有哪些变化?

国际战略环境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648-1815)。

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的第一次演变发生在17 世纪初期,其标志是该时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和约确立的国家无论大小、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均能以主权国家身份参与国际协议的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载入史册。如果用国际关系学“多层分析”方法去总结这段历史,则可见此时期发生了多层变化:(1)从国际层面上看,神圣罗马帝国控制欧洲局面已经走向衰落;(2)从国家层面上看,民族国家(nation state)成为国际舞台的主要角色;

(3)从决策者个人层面看,王权逐步代替了神权,各国君主的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国际关系中的纷争更多地体现了决策者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主观意愿。总之,此阶段是建立在主权国家基础上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阶段。

2、维也纳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815-1871 年)。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更新, 增强了主权国家的综合国力。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以后, 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特点就是西欧向世界各地的扩张。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均以各种形式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进行宗教文化渗透。欧洲扩张的结果之一是导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结果之二是导致了欧洲强国因殖民地等问题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激烈较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 国际关系中形成了以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占主导地位的多极格局。18世纪末,法国大的胜利冲击了欧洲封建主义制度,对英国霸权地位形成严重挑战。然而,拿破仑1805年称帝后,法兰西帝国的扩张导致了欧洲反法联盟的建立。英普联盟和西班牙、两个西西里王国和奥地利两个反法集团, 经过一系列生死较量后, 迫使拿破仑帝国的解体。战后于1814 年10 月至1815 年6 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 确立了列强并立的“维也纳”体系。由于奥地利总理梅特涅在建立这一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谋作用,因此人们又称这一体系为“梅特涅体系”。英国、法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相互制约与平衡, 形成多极均势国际体系中的主宰。这一格局大体维持了40-50年的时间。

3、法兰克福格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1971-1918)。

在维也纳格局的发展过程中,欧洲工业的进步促使各国资本主义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残余的斗争迅猛发展。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推翻了波旁王朝。以1848年1月西西里起义为开端,运动席卷欧洲,法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等同先后爆发了起义。1848年3月维也纳起义后,梅特涅被解职并流放英国,“梅特涅体系”宣告解体。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王国首相兼外交大臣之后,先后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的战争。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莱茵河以北22个德意志国家和3个自由市组成了北德意志联邦,并成为法国在欧洲的劲敌。拿破仑三世力图通过战争阻止德国的统一,俾斯麦亦决心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德国统一。

1870年7月,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国接连失利,在9月1日的“色当会战”中惨败,拿破仑三世率l0万军队投降。11月,南德意志联邦与普鲁士签订联合条约,条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三年付清后德国占领军开始撤退。5月,两国正式签署《法兰克福和约》、确立上述内容。为确保对法胜利成果,战后,俾斯麦组织了新的反法联盟,并于1873年建立了德奥俄“三皇同盟”,共同遏制法国。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的

以《法兰克福和约》和“三皇同盟”为基础的新的战略格局,史称“法兰克福格局”。出于俾斯麦在其中起着主谋作用,亦称“俾斯麦体系”。

在普法战争中,德意志实现了统一,在欧洲中心,一个强大而富有侵略性的德意志帝国出现在开始衰落的、法国和奥地利的身边,使得欧洲的均势开始动摇。但英、法、德、奥、俄仍是左右欧洲乃至世界形势的主要强国,当时的世界格局仍是一种群雄角逐的多极状态。因此,“法兰克福格局”也称“法兰克福多极格局”。这一格局大致维持了40年左右。

二,全球战略格局的形成。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格局(1918-1945)。

1914午6月至1918年11月历时4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意大利后来转向协约国)失败而告终,从而使维持了40年的“俾斯麦体系”宣告结束。随着对战败国的处理,一个新的战略格局便开始形成。

1919年的巴黎和会于6月28日签署了《凡尔赛和约》,以重新确定德国边界、德备、瓜分德国殖民地和从德国榨取巨额赔款为基础,在欧洲形成了新的均势,确立了一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体系”。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列强筋疲力尽的同时,在战争期间才加入协约国的美国和日本则在战争中发了横财,美国的海军力量迅速发展起来,动摇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为了确立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支配地位。1921年底,在美国操纵下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先后炮制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通过这次会议,美国不仅拆散了英日同盟,挫败了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而且使英国接受了美国与其在海上平起平坐的地位,这样便在承认美国实力优势的基础上,划分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凡尔赛体系”与华盛顿会议确定的“华盛顿体系”合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一格局的形成,突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多极格局局面,显示出北美和亚太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地位的上升。十月的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一统天下,开始改变几个欧洲列强左右世界形势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帝国主义国家为维持和保护其瓜分世界的现状,采用暂时搁置它们之间的矛盾的战略,以便共同对付十月后出现的浪潮,国际战略格局便逐步由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的抗争,转向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抗争。

2、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1945-1991)。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层次上看, 欧洲中心地位不复存在。从国家层面上看, 欧洲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受到极大削弱, 以致丧失了昔日主宰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地位:曾经嚣张一时,横行欧洲的德国和意大利彻底失败,在战后相当长时期的国际事务中被排除出去;法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称雄世界百年的大英帝国江河日下,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沦为二等强国。而美国却在战争中得到巨大的发展, 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军事和经济超级强国。苏联虽在战争中损失巨大, 但是经受住了考验, 成为欧亚强国。在大战末期, 国际舞台上美苏两大国已经成为两支主要力量。旧的传统上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宣告终结,以美、苏两大强国为首的两极格局即雅尔塔体系开始形成。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以二战末期的一系列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的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为标志,其中尤以雅尔塔会议最为重要。

这些会议达成的协议和谅解,除协调了同盟国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计划和行动,加速了反法西斯世界大战的结束外,更主要的是确定了美、苏两国的势力范围,标志着两极格局初步形成。此后,美苏“冷战”加速了两极格局的形成。1949年,美国拉拢加拿大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与其针锋相对,于1955年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经过60 年代世界力量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急剧变动之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都分崩离析。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和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行径。中苏关系的破裂,并发展为敌对关系是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重要表现。资本主义阵营的解体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它们之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两大阵营解体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成了两个超级大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战争工具。战后开始的东西方冷战逐渐演变成以美苏争霸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持续了40多年,随着东欧剧变,两个德国实现统—,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而宣告终结。在此期间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国际关系中出现了多极化倾向,主要表现在:美苏争霸, 力量互相削弱;西欧成为与美国抗衡的力量;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开始谋求大国的地位;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但上述挑战远未构成对两极的挑战。主要因为:这种倾向是在两极下发生的,受到了两极的严密控制;在当时,也还没有别的国家或集团向美苏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形成一极。

3、冷战后“多极化”国际格局的形成与发展(1991-)。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世界发生了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巨大变化,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国际关系格局进入了一个转型期。两极世界剑拔弩张的对峙状况的结束, 给国际关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世界各种力量经过发展和重新组合后, 新的“多极化”世界格局已经初见端倪。由于视角的不同,学术界对新格局的看法不尽相同。然而, 尽管国际格局的发展仍有若干变量, 但用“一超多强”来形容目前世界格局, 是相对全面的一种概括方法。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答案】:三十年战争进行到1643年,交战双方开始和谈。在谈判中起支配作用的主要是法国和瑞典,谈判分别在威斯特伐利亚的奥斯纳布吕克和闵斯特举行。谈判的同时军事行动也在进行,因此谈判时断时续。直到1648年10月24日,谈判各方才最后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宣告了三十年战争的结束,同时在欧洲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原则,创造了以会议解决争端的制度和范例。

国际战略格局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国际战略格局大致经历以下4个阶段: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维也纳体系。

4、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指的是什么

17世纪中叶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而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从条约里可以看到,曾经一统天下的神权世界已经无可避免趋于瓦解,民族国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国家之上不再有任何权威,这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基本原则。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标志着民族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几个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主权平等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势力均衡原则。当代的国际秩序,仍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前行。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并没有在欧洲消灭战争。众所周知,发生在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其策源地和最重要的战场,也都在欧洲。但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又确实是为和平而设立的,且也许是现实条件下维护世界和平的最佳模式。一战和二战的发生,本质上是新兴强权挑战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从而触发了作为体系基石原则之一的均势原则,引发其他国家对挑战者的集体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