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青花有开窗画法吗

成化青花有开窗画法吗

成化青花有开窗画法。如青花开窗八仙纹天字大罐,其纹饰罐腹部以青花描开窗八仙纹,罐盖描芭蕉花草纹,肩部缠枝纹,足部蕉叶纹。成化青花瓷器是明代成化朝生产的青花瓷器。成化青花烧制数量大,总体造型精巧秀美,少厚重大器,签教岭多轻盈小件。器形主要有盘、碗、杯、碟、罐、渣斗、炉、梅瓶等。胎质细腻纯净,一些小杯呈半透明状,内壁可以映见外壁花纹。修胎规整,足壁较薄。釉质润泽,釉面光滑,器身、器底和器足釉色一致。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青花瓷 的 制作工艺流程? 谢谢。

每一件青花瓷从揉泥到烧造完成,经历几十道工序数十个技术关键点,都出自一系列艺人经年累积的技艺,经历一笔一划的精心绘制,即使是相似的内容也每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流程:

一:揉泥,目的是在于排空掉泥料中的气泡,这样来使泥料进一步紧致效果。如果少了这一道工序,会容易出现坯体中形有气泡,如果坯体过于干燥的话,在烧制的时候容易破裂变形。

二:做坯,传统圆器做坯,即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来供后期制作印坯的时候使用。

三:印坯,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自然阴干,不可日晒。做坯成形的坯体,必须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印坯,是为了使手工成形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

、四: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五:荡里釉,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里釉(器物内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采用传统的荡釉法,外釉采用浸釉法。

六:画坯,荡好内釉的坯,进入画坯工序。

七:施外釉,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

八:写底款、施底釉。

九:烧制,需要依据窑体的结构大小以及所有待烧的坯体大小合理摆放,并留出合理的火道烟道,否则会导致烧制失败。

十:开窑,经过12-18小时的自然冷却,在窑体内温度降至常温时,就可以开窑了。

十一:成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青花瓷

青花瓷怎么画视频

问题一:怎样画青花瓷 1、第一步是常规的构图定位,在这一步骤中,画者要把青花瓷瓶合理的安排在画面之中。

2、步骤的第二步是画青花瓷瓶大的外部形状和主要结构,在这个步骤中画者要运用较轻的线条把青花瓷瓶的外形和主要结构画出来。

3、青花瓷瓶的表现步骤的第三步是铺设大的明暗色调,在这个步骤中,画者要把青花瓷瓶的背光部分均匀平涂一层铅笔颜色。

4、表现步骤的第四步是深入刻画,深入刻画是把青花瓷瓶亮面、灰面的微妙变化和暗面的反光仔细的表现出来。

5、步骤的最后一步是调整和完成画面。

问题二:青花瓷的花纹是怎样画上去的 1、先设计底稿花纹样式,一般是用传统花纹;

2、把设计好的花纹用毛笔在烧好的花瓶素胎上勾墨线;

3,、用钴料(青花颜料)填花纹或直接画花纹;

4、干后,上釉水烧制;

5、完成。

问题三:青花瓷怎么画啊 花纹一般都蓝色的吧

问题四:如何把普通风景照片ps成青花瓷画?度娘我已经请教过了,高手有图最好 好多步骤的,很麻烦

问题五:如何用水粉画出青花瓷 这个首先你需要懂得材质之间的质感是靠对比才能出来的。先想知道你会画陶瓷质感不会。如果会的画青花瓷只是表面的装饰。局部细节刻画,其余意思表示一下效果就最好了。

陶瓷质感最重要的高光和环境色,青花刻画的时候你耐着性子,在你最想表达的地方刻画细一点,出来效果就很漂亮了。

问题六:小孩青花瓷妆容怎么画 画淡妆比较好,孩子不需画太浓

问题七:周杰伦有没有唱过化学版的青花瓷?要视频连接。 视频: v.youku/v_show/id_XNTE5ODA0MDg 视频: tudou/programs/view/lJ6j_VT6eEk/ 不知道你要哪个版本,两个都给你打出来啦。 这是原始版的: 无色酚酞 面对碱 羞涩脸绯红 紫色石蕊 遇到碱 青蓝慢淡出 酸碱和盐 融入水 离子解离开 酸和氢氧跟金属三角恋 氢氧化钠 易腐蚀 潮解味道涩 火碱烧碱 苛性钠 俗名遍地找 你用途十分广泛 精炼石油制作干燥剂 盐酸似水透明 *** 有酸味 白雾袅袅升起 挥发小液滴 活泼金属及盐和金属氧化物 就当我为验证你伏笔 硫酸不愿挥发 粘稠把水吸 木棒被打捞起 脱水使碳化 如传世的化尸水腐蚀千万物 你眼带笑意 色蓝絮 状的沉淀 跃然试管底 晶体胆 矾苛性钠 氢氧再化铜 当溶液 呈金 因为铁三价 善变二价亚铁迷人浅绿 纯碱悠 闲惹盐酸 坟墓自己挖 而撞击 后一瞬间 如闪电风暴 逸散那二氧化碳点缀石灰水变碳酸钙 时间慢慢消逝 中和酸与碱 酸碱度等于七 土壤被改良 看酸红碱紫的试纸多么美丽 就当我为验证你伏笔 稀释那浓硫酸 注酸入水中 沿器壁慢慢倒 玻璃棒搅拌 硫酸飞溅沾皮肤立即用水洗 涂碳酸氢钠 这是最终版的: 蒸馏记得加沸石 否则会出事 师兄曾经亲身试 差点没吓死 溶液暴沸那一次 我无法控制 水银和试剂喷得到处是 你在里面倒硫酸 我在外面看 而你忽然一手软 就倒在手上 你的魂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 你却晕过去 七窍有烟升起 魂飘千万里 纵然此次的硫酸浓度比较低 也不能用来点缀身体 脸青色汗如雨 你被拖下去 用大量水冲洗 应该没问题 若是不放心再拿点小苏打去 下次得注意 化学楼里有仪器 要用别客气 实验室中有试剂 乱拿会挨批 可乐橙汁和雪碧 老师不同意 当然你可以偷偷带进去 使用挥发的试剂 在通风橱里 而你嫣然的一吸 生命难再续 你仿佛见到上帝 像是树下避雨遭雷劈 脸青色有雷雨 老师在等你 仪器都忘了洗 桌面不清理 在桌底破温度计流出的水银 是否想送我们见上帝 抽屉里的仪器 摆放要整齐 实验室的试剂 放置得合理 在使用有毒试剂记得要小心 别丢了小命 天青色等烟雨 你却晕过去 七窍有烟升起 魂飘千万里 纵然此次的硫酸浓度比较低 也不能用来点缀身体脸青色汗如雨 你被拖下去 用大量水冲洗 应该没问题 若是不放心再拿点小苏打去 下次得注意 没有MP3格式的,只有视频。

问题八:清代哪一朝对青花瓷的画法有"一身三现"的说法 然而,青花瓷所诠释的并不仅是歌中那般凄美,虽然色泽单一,但其隽逸的造型、朴素的内涵、经久耐看的质感,都注定让青花瓷作为藏品的意义更富含韵味。

自古以来,素有“瓷中之王”之称的青花瓷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随着岁月演变,其收藏和投资价值也获得人们的关注

明代成化时期产青花瓷有哪些特征

明成化青花瓷

明成化青花瓷是汉族传统名瓷,分官窑,民窑两种。明成化朝(公元1465—1487年,明宪宗朱见深年号)历时23年,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全面恢复正常,是汉族陶瓷烧造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成化青花可谓明代中期青花瓷艺术的代表。其器突出特点是玲珑秀奇、端巧工细,后人对其评价颇高。成化青花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成化初年所制,各方面都与宣德青花相似,尤其是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更难与宣德青花区分;另一类以胎薄、釉白、青色淡雅为主要特征,是成化青花的代表,与后来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明成化青花瓷的纹饰

成化青花瓷纹饰纤细活泼,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淡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

纹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有龙纹、凤纹、海水海马纹、狮子绣球纹、麒麟纹、海兽纹、花蝶纹、鸳鸯卧莲纹、秋葵纹、松竹梅纹、灵芝花草纹、菊花苜蓿纹、兰花桅子纹、宝相花纹、山茶花纹、牵牛花纹、莲花八宝纹、婴戏纹、高士纹、缠枝花卉纹、折枝瓜果纹、云纹、山石纹、十字杵纹、梵文、藏文、八宝纹等。器口内外多以弦纹,少数以卷草纹带或锦地纹带装饰。足外墙一般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

龙纹有双龙、五龙、九龙闹海、夔龙、翼龙、团龙、云龙、穿花龙、莲塘龙等。龙身大多绘的比较细,龙睛平视好像戴了副眼镜,长颈歪斜。夔龙造型很奇特,嘴唇上翻如象鼻,嘴里咬着一束莲花。翼龙有飞翼,绘有前爪而无后爪,龙尾卷曲。

十字杵纹在成化时期最为流行,双头杵交叉成十字形,这种纹饰最早出现于元代青花瓷碗内。

折枝瓜果纹有樱桃、石榴、柿子、碧桃、荔枝、杨梅等。瓜果多绘藤须,有的绘根茎,多以坡地为衬托。

花鸟纹中的鸟类体型丰满,稚拙呆板,边饰不太讲究,只在器物的口沿、圈足上以弦纹装饰。

山石纹多无凹凸立体感,绘成平铺的钥匙状,有的似仙人掌形。

花卉纹大多留白边,花朵只绘正面,花叶呈手掌状撑开,叶缘为锯齿状,无阴阳反侧,这是成化朝的特色。

成化民窑青花瓷的风格是轻灵典雅,纹饰多数较明初繁复,纹饰常见香草龙、狮子、麒麟、海兽、荷塘鸳鸯、莲池、秋葵山茶、三秋、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婴戏、高士、结带宝杵等,有的纹饰画得柔和,有的画得潦草,无论哪种都透出潇洒活泼,从随意之中见其清丽。

有时代特征的纹饰有缠枝灵芝、蕃莲、牡丹或缠枝捧八宝纹等。葡萄一类藤本植物,藤画成弹簧状;湖石画成螺旋状,石旁画对称的花草或三果树。白描莲池纹以鳞次栉比的水波为地,上绘白莲水藻,水藻似黄豆芽细长,荷花对称并蒂莲。牡丹叶呈锯齿状,外廓留一圈白边,叶脉清晰,叶子画成鸡爪状,花果带藤须。圈足一般不用装饰,仅画两条蓝色弦纹。口沿常见的边饰有龟背纹、梵文,梵文过去单一作辅助纹饰,成化时组成立体图案,影响到弘治朝。

[浅谈青花分水技法的产生与发展] 青花分水技法

青花瓷为中国最著名的陶瓷釉下彩品种,它以钴料作为着色剂,在瓷坯上描绘纹饰后,再抹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性烧成。而“分水”作为采用最为普遍的青花绘制工艺之一,发端于元代,于明成化中期得到发展,至清康熙中期发展成熟,此后不断被艺术工作者所完善。本文试图就青花分水技法的产生,不同历史时期的运用及工艺特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青花瓷 分水 装饰应用

  引言

  为了让装饰纹样更为生动细腻,深浅层次的变化更为活泼,陶瓷绘画技师在利用青花装饰工艺时,常先以线条描绘出纹样,在绘出的轮廓基础上再施以浓淡适度的料色。这道让纹样轮廓更为突出的青花绘制工序即“分水”(由于景德镇方言中“分”与“混”读音相似,为此在当地陶瓷文献中也有将其记载为“混水”者)。

  作为青花纹饰的重要技法之一,绘画技师借助分水工艺在瓷坯上表现出浓淡不同的色调,技艺娴熟者甚至可以在一笔之中也分出浓淡程度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而让瓷绘作品的立体感更强、层次更为丰富。据业界考证分水技法在元代时就已出现,清朝时已发展至顶峰状态,后至今仍在不断完善之中,擅长此技法的名家大师更是层出不穷。

  一、分水技法的艺术特征与起源

  1、分水技法的特征

  青花分水又被称为“分水皴”,为陶瓷画师描绘青花纹饰的常用技法,画师根据绘制需要将青花料调制成浓淡程度不同的料水,将其作为在瓷坯上直接作画的原料。

  艺术界将青花分水戏称为瓷画中的水墨,但两者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分水工艺而言,画师通常将料水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以及影淡等五种,绘制时将其存放在不同的料碗之中。在绘制过程中将不同料水按需使用分染,形成浓淡、明暗不同的艺术效果,此即行业内所说的“墨分五色”。

  与中国传统书画绘制技法中的拓涂法不同,分水技法多以“鸡头笔”采取滴水方式进行渲染,为此坯体看不到笔触痕迹。所谓“鸡头笔”乃是专用于分水技法使用的特制分水笔,其特点是腹部比普通画笔大出许多,由于所用钴料不同、釉料烧成气氛及所需画面效果的差异,画师对分水技法的使用手法并不完全一致。

  分水方法包括在纹样线条内以不同浓淡料色分水,以及先分水再将轮廓勾勒出这两种,其中后一种分水法需要画师具备足够的实践经验以及更高的艺术修养,且常运用于写意画。当代画师在利用分水技法时,与前人相比不再仅使用单纯的青花料,而会在料中加入甘油以减缓瓷坯对料水的吸收速度,让所绘线条更为流畅。

  2、分水技法的起源

  对于分水的出现,学术界曾有过不同的意见,一种说法是它出现于清朝康熙年间,可考古工作者却发现产自元代的出土瓷器中,就已能见到采用分水技法的瓷绘画面。分水技法之所以一度被认为起源于清朝,是由于该技法在康熙年间被广泛采用,不仅官方御窑厂的皇家绘瓷师谙熟此道,分水技法的使用在民间也极为普遍。

  元青花瓷器具有气势磅礴等特点,该时期绝大部分的青花瓷画面固然具有转折有致等优势,但也存在浓淡不一不匀等料性较生之现象。当时的陶瓷画师深受文人水墨画技法影响,习惯以拓涂法来表现画面的色调,其手法与文人写意画并无二致。

  如果将分水技法与拓涂法进行比较,便可发现以特制分水笔操作的前者没有笔触痕迹,而后者乃是用画笔直接涂抹瓷坯,为此笔触痕迹十分明显;拓涂法的色阶也不如分水法丰富,分水可以“墨分五色”,而拓涂法的色阶只有三种左右。为此以拓涂法绘制的陶瓷作品风格粗犷,而分水作品则更为工整秀气。

  元朝时的画师为补拓涂法大气有余、精细不足的缺陷,开始尝试在陶瓷绘画上“先浓后淡”的表现手法,学术界将其称为小笔拓涂法,并于明永乐时得以完善。为此从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角度来看,分水可被视为在拓涂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更为合理的色调处理方法,明成化中期典型意义的分水技法随之出现,为此元朝至明成化被学术界公认为分水技法的发明期。

  二、分水技法的应用与发展史

  1、分水技法的应用

  利用瓷画青白对比的视觉效果,“墨分五色”的青花装饰技法不但能分别表现出所绘事物的固有特征,还可以产生节奏感、层次感鲜明的韵律美。无论是蔬菜虫鱼等小品,还是山水花乌等题材,都可以分水法予以表现。

  对于已熟练掌握分水技法的画师而言,其料色的运用已不再以绝对的色阶予以区分,“墨分五色”对他们来说只是相对不同的五种基本色相,配置得当便可以让这些不同的色相达到高度统一与和谐的艺术效果。

  作为最饱和的料水,多在小面积上使用的头浓之呈色与勾描的料线接近,其作用多为醒目与提神;如将其使用在图案纹样范畴,点缀式地与其他料色搭配可让画面更为活络。而在分水技法中,因青色相对纯度高、亮度强,最能体现出青花特点,为此正浓、二浓与正淡这三种料色的使用频率最高,如果运用得法,可让画面效果柔和匀整,呈现出业内所说的“娇翠欲滴”“幽靓”效果。

  为了丰富色阶,色度接近白地的影淡作为青白对比的过渡色之作用亦不可小觑,景德镇画师所绘的山水通景之青花瓷画可常见影淡装饰,风格明朗通畅。

  经过数十代画师的摸索,分水技法在青花装饰使用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规则:如放置于庄重场所的大型陈设瓷,其画面色调多偏于沉重;成套的餐具或茶具,其色阶偏少、色调也偏清淡。如今青花分水的运用已形成平色水、水迹纹、晕水、洗水、点水等技术要点。

  2、分水技法的历史发展脉络

  分水技法滥觞于元至明成化早期,但“学画不学染,学染不学画”的分工则应出现在成化之后,分水技法与元时拓涂法相比,所绘画面更为清亮,而嘉靖与万历年间则倾向于浓艳,可以明显地看出青花分水技法正日益走向成熟。

  明成化中期时的分水技法仅分浓淡两色,所用平等青之料(也被称为陂塘青)乃是国产,逐渐形成后人熟知的典型成化青花。此时采用分水技法的成化青花已没有笔触痕迹,画师使用双勾线条,再以画笔晕染轮廓,虽然画面效果常存在浑浊现象,但相对于此前的青花色调处理方法而言已是重大变革,成为日后成熟的多色分水技法的基础。

  在典型成化青花出现之后,明隆庆时发展出三种以上色阶,至清康熙时更发展出五种以上色阶,实现了如今我们熟知的“墨分五色”。而明代瓷绘画师“画染分工”的结果,是让专一于数种纹样描绘的画工技巧高度熟练,其所绘之人物山水都不假修饰,神态真,意趣万端。

  而青花分水技法真正达到成熟之时,则应是清康熙年间,精湛的工艺技法让这一时期的青花料十分精纯,画师的作品不再出现铁锈斑等瑕疵。从保存下来以及出土的陶瓷艺术品来看,清康熙时的青花瓷不仅呈现出迷人的翠蓝色,而且分水技法也达到了前人无法企及的颠峰。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墨分五色”,西洋画的透视技法,都被景德镇的画师吸收运用,使得以分水技法表现的陶瓷绘画作品更具立体感与层次感,且不局限于单纯的写意或工笔风格,而是出于创作或绘制需要便信手拈来。   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是,康熙时还出现了“笔触式分水”技法,这种特殊的分水工艺多出现于青花山水作品中。“笔触式分水”技法的工艺特征,乃是将画面中的山石以及山川以分水法绘出笔触效果,其色调由淡到浓逐渐过渡,其视觉效果为一端色淡而尖细,另一端则色浓而粗圆。这种已不多见的分水技法可以营造出烟雾飘渺的空间意境,也可以将湖光山色之美景表现得更具悠远之韵味。

  另一方面,明万历时的瓷坯就出现了如同指印般的水印痕迹,这是由于青花料水在分水多层次运用下所形成的结果,这说明那时的画师已在使用不同一般画笔的分水笔与特制分水料,这一瓷坯“指捺”现象在康熙时的瓷坯也可以见到。不过到了康熙晚期,这种特殊的分水技法已经衰退,雍正时衰退之势愈加严重。

  清雍正中期青花分水技法曾有过短暂的复兴时期,其作品不仅层次清晰,而且呈现出赏心悦目的正蓝色调,可雍正晚期时分水技法又再次陷入衰退。自乾隆之后的青花瓷亦呈下滑势头,光绪年间不少画师模仿康熙、乾隆年间的青花分水之作,涌现出了不少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品。而时采用青花分水技法绘制的陶瓷作品,则多为粗滥之作,鲜有可媲美康乾时的佳作。

  三、近年来分水技法的发展

  尽管数百年来景德镇的瓷绘技师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地完善、发展以及改进青花分水技艺,丰富着青花的艺术语言,但后来者并未只知沿袭前人留下的技法,而是主动求变。上个世纪50年代,现代青花大师王步就将中国写意画与传统青花技法结合并予以发展,让区区一支分水笔在他手上达到“物为我用”的高超境界。

  王步开创式地使用了甘油原料,让以分水技法绘制的画面更润泽;以淡水绘制各类小写意作品,蔬菜瓜果等题材在他笔下显得更具生命力。而“铁线描”笔法的创造性运用,基于大写意手法所创造出的分水写意法,则奠定了王步“青花大王”的艺术地位。

  当代艺术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也是一位对发扬以及创新青花分水技法作出重要贡献的陶艺名家,他在对王步等前辈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后,经过消化吸收再开创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先分水、后勾线的独特艺术装饰手法,不但将青花分水发展演进至新的层次,也让自己赢得了“青花分水画之明星”的美誉。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孙同鑫等一大批当代知名陶艺家,也在青花分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方面,或多或少地取得了自己的成绩。曾得到王步指点的孙同鑫以“青花泼墨”技法而闻名,他以青花分水技法创作的镶器作品系列,亦成为青花艺术瓷中的典范之作。

  四、结语

  青花为中国陶瓷中的一朵奇葩,而“分水”技法被认为是最能体现青花精髓及神韵,但艺术家想要随心所欲地使用分水技法,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领悟,从而实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的境界。否则在使用这一技法时,稍有失误便会影响瓷绘作品的质量与美观。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青花分水技法已相当成熟,可在开拓创新、不断探寻新的艺术道路的艺术家之努力下,它仍处于不断完善与发展状态中。艺术家已认识到分水只是诸多陶瓷绘画艺术表现技法中的一种,运用合理、使用得当则可让艺术作品更趋于完美,而拘泥于前人留下的技术要领且固步自封,始终难以窥见广博的陶瓷艺术之真谛。

  参考文献:

  [1]王跃.古董速查手册・青花瓷(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2-27.9

  [2]李绍斌,王德安,周道祥,邢舒良,蒋光意中国青花瓷纹饰图典・人物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10

  [3]梁基永中国青花瓷画赏玩(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162-171

  [4]马希桂中国青花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7-75

  [5]张浦生,霍华青花瓷鉴定(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10-11

明代各时期的青花瓷特征(中:明代中期)

文接上期,继续聊聊明代青花的那些事儿。

明朝中期, 正统、景泰、天顺 这三个朝代瓷器的发展史料记录模糊、空白,故称“空白期”或“黑暗期”。 成化之后 ,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生产又得以全面恢复。因此,明中后期成为了我国陶瓷烧造史上的重要历史时期,瓷器质量很高,被称为“青花瓷的振兴期”。

空白期

明宣德之后的近30年间,国势倾颓,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形势下,制瓷业出现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空白期”。景德镇瓷业生产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制瓷水平与瓷器品质较前朝有明显下滑。这一时期的陶瓷,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基本状况。

正统时期 的青花色料以国产青料为主,偶见掺用苏麻离青。青花发色蓝中泛灰,深沉幽暗,色料厚处少见黑色斑点,呈黑褐色,有凹凸不平感;色料淡薄处呈青灰色,个别处泛蓝色,少有晕散现象,流釉处呈蓝黑色。该时期青花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宣德风格,青花发色较浓艳,布局较为繁密。

景泰是"空白期"中最低落的时期 。这一时期青花基本延续正统朝风格。胎质比正统粗糙,为白砂底;釉层较厚,有细小气泡。釉色白中泛青,呈玉质感。器物有酱釉口器和青花酱釉弦纹装饰,里外釉基本一致。色料以国产料为主,含钴量低,所以发色清晰,十分适合描绘人物活动场面。

天顺时期 青花瓷以国产料为主,青花发色以靛青为主,有浓淡两种呈色,颜色深沉者似宣德青花,淡雅柔和的似成化青花。青花胎体厚重,多白净,瓷化程度好,修胎较粗。釉质细平滋润,釉色白度高,器物表、里、底三面釉质和釉色一致。纹饰风格趋向淡雅,布局疏朗;装饰花纹表现手法宽广,写实或变形的纹样皆有。

成化——正德年间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平稳发展的阶段。成化、弘治青花用料采用国产的平等青料,青花色泽蓝中带灰,呈色淡雅柔和。正德时期青花因使用石子青及回青料,青花色泽也呈现多种面貌。造型丰富,器物纹饰也常见阿拉伯文,为这一段时期青花的时代特点。

成化青花瓷 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施釉洁白肥腴,呈半透明状,迎光透视隐约可见淡淡的肉红色,这种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成化青花器形规整,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制作精巧,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多轻巧圆润的小件,故有" 成化无大器 "的说法。

弘治朝时, 青花色料与前朝基本相同,仍采用国产平等青钴料,发色浅淡,多蓝中闪灰,不如成化朝典雅。民窑器多数为一笔涂抹的画法;官窑器以小件的碗、盘、洗、炉、瓶、罐和高足碗等为主。该朝罐比较矮,肩由溜肩变为丰肩。 诸葛碗是弘治朝创新的器形。

正德青花瓷 处于明代中晚期交替的过渡时期,逐渐改变了前朝器物的精致纤细的风格,出现了造型凝重的大件器物。青花色料采用产自江西上高县的石子青,色泽青中偏灰,发色稳定。纹饰构图趋向繁密,大量采用双勾平涂技法,纹饰叶、花的脉线十分明显。 用波斯文和吉祥图案作为主体纹饰是当时盛行的一种风气。

明代中期青花就聊到这里,欢迎关注下篇的明代晚期青花瓷特征赏析。

青花瓷器有开窗人物故事的,是是吗时候开始滴

青花瓷器开窗人物故事纹瓷器最早开始的是

元青花

,最著名的就是

鬼谷子下山

,这就是一件典型人物故事纹开窗青花瓷器,具体年代已不可考。谢谢

明成化官窑与民窑青花瓷器的区别特征

明朝第九帝朱见深,于1465年登基,改年号成化。成化帝宽仁雅逸,擅长丹青,于瓷器更是青花与斗彩兼爱,尤爱玲珑小品。《明史·食货志》记载:“成化时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其制瓷之精益可见一斑。由于天子有所好爱,因此成化青花造作尤为精细,加之胎薄体轻、釉质莹润、青花淡雅、画面清澹,运笔潇洒。故有古人赞曰:“唯恐风吹去,还怕日炙消”。

成化时期景德镇瓷业生产,开创出明代青花瓷素雅秀丽的风貌。成化朝运用细描匀染的画法,一改永、宣时雄劲豪放的笔墨情趣,而流于飘逸秀雅的风格。纹饰线条匀劲流畅,自然率真的情趣,充满了生机和魅力,装饰纹饰线条柔和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只用平涂,只分浓淡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

明成化瓷器从景德镇龙珠阁御厂地层遗存考察来看,成窑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晚期成就最高。而从遗址断层出土堆积物可知,其高质精美之器,即被历朝所称赞的成窑佳器,主要是指成化十七年至二十三年后烧制的斗彩、青花瓷。这一时期的成窑,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成就。

成化朝的官窑瓷

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宣德遗风仍存,但多数使用的是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叫平等青,其特点是青花颜色清谈典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成化瓷器的胎子洁白、细密,胎体轻薄秀美;釉子洁白肥腴,纹饰纤细活泼,大量采用双勾平涂技法。成化官窑器,胎骨细润晶莹,造型玲珑秀奇,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画面淡雅幽婉。早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成化窑器就身价显赫。对此,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野获编》有所记载:“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

明成化官窑款,犹如出自一人之手。用笔自然,肉中有骨,柔中见刚,既挺拔瘦劲,又笔道圆润。孙瀛洲先生在谈到成化官窑款识的字体结构时说得好:“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七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字窄平年应悟,一线拍行藏品征集及私下交易,壹叁壹陆柒柒贰,柒柒陆捌王女士。成字一点头肩腰”。孙先生说的第一句是指“大”字的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不高。第二句是指“成”字第五笔,撇直而生硬。第三句是指“化”字的单人旁和“七”旁上端相平,或接近相平第四句是指“制”字的下部“衣”的第二笔一横,很少越过右方的立刀以外。第五句是指“明”字右边的“月”,上窄下宽,“年”字呈肥胖状。第六句是指“成”字末笔的点,有的与头平,有的与肩平,有的在腰际。

成化官窑款,大多采用青料书写,少数以色釉拔白的技法来表现。青花书体款字的青色,沉淀浓淡不一,青料四周好像浮雾欲盖,在强光下,用放大镜审视,款字上隐现一层云雾和如珠的气泡。成化官窑款常以竖排双行形式来构图,一般安置在器底,外围双方框或双圆圈。围饰的方框用手工画成,线条规整度欠精密,并遗有因运笔轻重不匀而留下的浓淡不一的色料痕。围饰的圆圈,由于在陶车上操作,较为规整,但也往往遗有色料浓淡的烙痕。明成化官窑款,也有少数横排一行或单排作半环形排列,安置于器物外壁口沿处。有六字双圈或六字双框款,写"大明成化年制"。从窑址出土的瓷器看,写有双框款的瓷器,一般是成化后期的产品。也有在罐上写"天"字款的,无圈框,俗称"天字罐"。成化款苍劲有力,笔画圆润,字体较大,被框”、圈紧紧束住。

成化民窑青花瓷

青花颜色同样浅淡发灰,纹饰常见狮子、麒麟、海兽、荷塘鸳鸯、秋葵山茶、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婴戏、高士、结带宝杵等,有的纹饰画得柔和,有的画得潦草,无论哪种都透出潇洒活泼,从随意之中见其清丽。成化民窑瓷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瓷精细规矩,但其器型规整、胎子洁白细密、釉子光润肥厚的程度,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民窑青花瓷多数无款,少数有款的既有?大明成化年制"的,也有写"大明成化年造"的。

成化青花瓷常见纹饰有荷莲鸳鸯、松竹梅石、灵芝花草、秋葵牡丹、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菊花苜蓿、兰花桅子、宝相花、山茶花、牵牛花、莲花八宝、龙、凤、火云、狮子麒麟、海兽、花鸟团龙、婴戏仕女、八仙高士,以及梵文和藏文等。器口内外多以弦纹,少数以卷草纹带或锦地纹带装饰。足外墙一般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常见官窑瓷器有碗、盘,杯、高足杯、高足碗、卧足碗、罐、盒、炉、洗、盏托、梅瓶、玉壶春瓶、梨壶等,绝大多数是小件器,“成化无大器”之说。成化瓷修胎规矩,瓶、罐、壶等立器有的隐约可看出接口痕迹;盘子塌底,碗、盘器足较直且稍高,底有釉,

明成化年间瓷器制品,质精秀雅,世无伦比。其胎质莹润,造型秀奇,青花斗彩淡雅幽静,上承永宣雄健精粹,下开嘉万彩绘风尚,影响甚为深远。成窑制品传世不多,素为历代鉴古收藏家所珍,故在明末时已有“成杯一双,价值十万”之说。

成化晚期所烧造的青花、斗彩器皿,完全可用“独步天下,后无来者”以概之。其时的青花与斗彩的瓷胎比宣德更为细腻,莹润之质可比玉类。其瓷釉有的虽有白里闪灰青或牙黄,但白度比宣德高;特别是光泽度比宣德柔润温和,玉质感极强。如果放在30倍放大镜下观察宣、成二窑的制品,宣德釉中所含釉泡大而疏,分布并示匀均,而成窑器瓷釉中所含气泡却细小密集,分布十分均匀,釉泡小而密的成化器在光的散射作用下,其釉层的温润感必为宣德器所不及。这是由于成窑器胎中的氧化铁含量比宣德少,三氧化二铝又比宣德高,故成化瓷胎较宣德纯度高,其外观效果就更为洁白致密。这种现象的出现亦表明成化官窑对胎釉原料的选择与控制,远比元代、明初乃至晚明官窑更为严格,故成化官窑晚期作品的瓷质为明官窑之冠。 以成窑瓷器尤其是十七年以后的作品而论,其造型竭尽小巧雅致,有“小可盈握”之誉。无论是从景德镇珠山御厂遗址出土物还是传世品,宣德烧造的大件器物极多,而成化窑尤其是后期大件极少,仅以形体小巧的杯碟盏盘为多。如在珠山出土的宣德青花螭龙纹大盖罐高达60厘米,而成化后期最大的盖罐大号“天”字罐 仅为13厘米;成化靶盏最大的才7厘米,其中以6厘米以下小杯、11厘米口径小碟最多。故后世称,宣器气势雄伟,多属厅堂陈设之器,成化则小巧精细,多为手中把玩之物。

在具体绘画手法上,无论青花、斗彩,其纹样主要采用勾勒平涂的工艺而成。画花朵只绘正面,人物衣着都是有表无里的一色单衣,山石无凹凸之感,树叶只有阳面,无阴阳向背之分,树不皴皮,画面古朴典雅,情趣盎然。纹样丰富多变,有人物、婴戏、鸳鸯、莲池、花鸟、缠枝莲、瓜果、葡萄、团花、灵芝、灵云、山石花草、团龙、螭龙、海水、子母鸡等,无论青花斗彩,都追求一种清淡的灵动感。如斗彩小杯上的子母鸡、高士、三秋、花鸟、葡萄以及各式各样的团花、灵云,青花器皿上的花鸟草虫、山茶湖石、十六子、池塘莲荷,无不画意清新,赏心悦目。淡雅型青花瓷的创造,别具一格的“淡雅型”青花。如果说明成化之前的元、永宣青花以进口苏麻离青釉色取胜,属于深沉凝重风格的话,那么从成化后期开始,风格则以清新淡雅为特色。纵观成化后期青花器物,均采用国产平等青料,发色淡雅温润。

成化青花瓷器最/大的特色是“量少质精”,且收藏换手率极低。与清代瓷器的大量存世相比较,成化瓷器的投资价值和市场价格绝对是只增不减。据雅昌市场监测部统计,自2005年至2015年,十年里成化瓷器的上拍量仅占明代瓷器总上拍量的4%-9%,却获得了16%-35%的成交额。明代瓷器均价在170万元-690万元,成化瓷器均价分布在800万元-5000万元。随着鸡缸杯的天价成交,明成化瓷,将中国瓷业带进第二个。

民国青花瓷器鉴别

1. 瓷器鉴别

瓷器鉴别 瓷器鉴定

首先瓷器鉴定方法: 明清瓷器的鉴定 远古瓷器,因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基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

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自已脑子里形成了 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因明、清两代瓷器还可以见到,因此,现将明、清两代瓷器概述如下: 明代瓷器的特征 成化时期瓷器的鉴定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

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

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

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1、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 2、釉面肥腴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4、盘有塌底现象。

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 5、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

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 6、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7、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

有四字或六字两行竖写款。 正德时期瓷器鉴定 1、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

2、此时正处于大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3、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4、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 *** 、道教色彩的装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

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滚圆状出现。

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

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其特征 是:“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笔锋 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 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

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

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 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

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 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

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

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

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万历时期资器的鉴定 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

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3、装饰工艺技法,有楼雕、楼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

此时绘画风格,繁缚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晚期。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是什么?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化工,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磁性瓷等.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日用品,有时从表面看来很相似,但是,它们毕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在六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彩绘陶也是带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属于彩绘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 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层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钠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烧融后呈一种玻璃态.在釉中若再加进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就会出现绿、蓝等色泽,常见的唐三彩就是釉陶. 陶器不是中国独特的发明,考古发现证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明了制陶术,但是,中国在制陶术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最早发明了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瓷器和陶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

如何鉴别瓷器的真假

一、观察瓷器胎土是否经过人工淘洗 明清瓷器在制作上比较追求工艺和程序,像胎土的处理上,一般会经过人工淘洗,烧制出来的胎质也会显得尤为干净。

由于时间的沉淀,这些个老瓷器的胎质看上去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 二、观察胎的密度有无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 古瓷器在制作时都会经过人工调泥,经人工和泥制坯烧出来的胎密度适宜,无密度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

反观现代的仿品瓷器,制胎所用的泥是炼泥机炼制,烧制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有过重的感觉。当然,仿冒品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

三、观察胎体的厚薄程度 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时期的胎体相对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间的胎体则相对较薄。把握好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扩展资料: 瓷器的保养方法: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

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2、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釉下彩瓷器,应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分后用盒子装上,盒中应有泡沫充垫,且加了泡沫后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应松紧适当,同时应避免挤压,以防损伤藏品。

3、瓶、罐、 尊等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

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 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薄胎器皿,胎薄、质轻、娇气,移动、安放时更要小心,要双手捧底,忌用单手。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真伪家里祖传了一件瓷器,不知道怎么鉴定年代 爱问

区分真伪古瓷的方法 A。

假古瓷器胎体与真品不同,过重或过轻,质地常做得过细。仿古瓷的制作上常常有当时的风格,而与所仿瓷风格不同。

仿古瓷的线条一般太生硬,不流畅,没有真品的自然神采。仿古瓷的釉面光泽一般都太强、“ 火气”大,不细腻。

另外,仿制品上的绘画不自然,笔迹拘谨,运笔不流畅,笔画粗细不匀。 B。

仿制品作旧:青花瓷去光,用氢氟酸擦,再用烟灰擦就有旧痕。但此旧痕用肥皂水即可洗掉。

作“土锈”:用耕土掺蛋清拍于瓷器上或用古墓土加铅粉在高温下烘烤均可得土锈。这种土锈虽不易洗掉、刮掉,但锈色不自然,且锈痕太多、太过、太新。

作“开片”:在刚出炉的仿制品上洒上食盐水使其开裂,再用墨涂形成铁线,用茶水涂则为金线,但这种线用火可烧掉。 C。

款识:即各窑出产品都留有产出年份、地点等。不同朝代款识各异,如明代“ 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款识书写各代有专人负责,风格大体相同,而仿制品的款识常有破绽。 。

景德镇青花瓷器鉴赏

明代初期(明洪武年间)

景德镇陶瓷明初洪武的青花瓷,造型粗重厚实,制作尚未脱尽元青花的粗犷风格。所见的大都是蓝中见黑的色泽。多为碗类,还有少量大盘、菱口盏托、梅瓶、执壶、大罐等。但传世较少。传世品中,还有一种梅瓶,外绘云龙纹,肩部有“春寿”两字,这种梅瓶,传世仅见三件,一件藏于上海博物馆,一件藏于私人手中,另一件藏于日本在阪东洋陶瓷美术馆,这三件作品制作十分精美是洪武青花中的上品。

黄金时代(明永乐、宣德年间)

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陶瓷官窑青花瓷器的烧造,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这一时代被誉为中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在今天的古陶瓷研究、尤其是鉴赏领域,人们最重视、最受欢迎的作品就是明早期永乐、宣德的景德镇官窑作品,有人甚至把永乐、 宣德的青花名品同西方一些杰出的古典美术作品相提并论。有的作品一度创造过中国古美术品售价的最高纪录。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的卓著名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其胎质、釉层的精细肥厚、青花色泽的浓艳、纹饰多样、线条优美和造型丰富等多方面特征构成的。因而被世人誉为中国青花瓷器烧造的“黄金时代”。而这个“黄金时代”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永乐初年,刚刚上台不久的新皇帝就派遣以太监为首的叔陶官,前往景德镇御器厂监督烧造陶瓷,以补充朝廷需要因而永乐年间的官瓷烧造更是精益求精,从青花瓷器看,永乐青花与洪武青花相比,更趋成熟,作品从洪武朝的素朴雄浑不断地朝精美典雅风格演变。

从外观上看,元代和洪武似乎用的是两种青料。再看永乐青花,它的青花色调、绘画风格,与元青花有异曲同工之妙。究其原因:元青花与永乐青花都是采用同样的进口的“苏麻离青”绘制而成的。永乐、宣德青花之亮丽,早地明代就已令文人雅士倾倒,如明人王世祯《觚不觚录》中记载:“画当重宋而三十年忽重元人……,价骤增十倍;官器当重哥汝而十五年来忽重宣德,以至永乐、成化,价亦骤增十倍。”永乐青花之精美由此可见一斑。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瓷,由于大多数书有四字或六字朝代官印, 因而面貌比永乐朝作品更为清晰,历代文人对之述之尤详,凡提到明代青花瓷器,世人多推宣德为第一,但由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因而这两朝的作品地历史上曾有一段相当长时期难以区分,旧时国内古玩行业有“永宣不分家”之说。在当今世界各地的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藏有大批宣德青花瓷器,其数量远远超过永乐青花瓷,其中收藏量最丰富的是台湾故宫博物院,有两千多件作品。此外如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也十分丰富。 另外,除国内一些大小博物馆有收藏外,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和香港、台湾等地的公私博物馆、美术馆、私人藏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藏。私人收藏中可能就以香港葛氏天民楼的收藏最为丰富。

黑暗时期(正统、景泰、天顺)

宣德之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被后人称之为景德镇官窑制瓷的“黑暗时代”。由于这三朝官窑均不见书款者,因而后人对三朝制瓷面貌认识模糊,时至今日,人们仍难以区分这三朝的作品,一般只能根据各时代的产品特征,从中寻找属于三朝烧造的作品。在传世及大量出土物中,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民窑青花瓷有着较鲜明的时代特征。从青料方面看。这三朝民窑青花主要采用国产青料,它们应当就是江西地区的“土青”。前期产品,青花色泽青蓝中带黑者较多,后期产品有恬淡雅致的倾向。这三朝青花的纹饰,前期常见图案满密的缠枝花卉纹,但后期出现了许多布满疏简潦草的产品。从图案上看,以缠枝莲纹为多, 有折枝牡丹、折枝花草、云气纹,还有犀牛、麒麟、双狮戏球、花蝶、莲池鸳鸯、鱼藻、松竹梅、婴戏图等此外,书梵文或福寿字的产品也有较多制作。

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 对于成化朝的官窑青花瓷器,后人评价极高。明、清时期许多文人对明瓷的综合评价是宣德为上,成化次之,永乐再次,但有人的看法不同,把成化瓷看成第一。从观赏的角度来看,成化青花与永乐青花、宣德青花相比也自有特点。永、宣青花浓艳,带黑色斑点,古雅幽菁。成化青花色泽淡雅,有水黑画风格。永宣青花中有部份作品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画彩(那种浓艳而呈黑斑的宝石蓝色青花都用这种青料绘画),而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尚有部份产品可能仍用进口青料绘彩外,后期的制品绘彩主要用江西乐平地区开采的“陂塘青”(又称“平等青”)且所绘风格与记、宣青花明显不同。

永、宣青花着色都用小笔触,因而烧成后有浓淡的层次。成化青花主要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数浅淡雅致。开创了青花瓷画龙点睛的新画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弘治时期,新上台的皇帝比较崇尚节俭,上台伊始即下令停止不少官文制造。所以弘治朝景德镇官瓷的烧造没有成化朝辉煌。尽管如此,这一朝有不少好的作品,但基本保持着成化时期的烧造风格,无多大创意。

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的烧造规模较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大。并一改前朝精美的风格而向质朴厚重的风格转变,造型也较为丰富,往往一器多式。采用的原料也多种多样,如:弘治时期限采用的“平等青”,瑞州地区的“石子青”等。纹饰也比前朝丰富。如:云龙、双龙、莲龙、云凤、双凤、花鸟、海兽、八仙人物、寿星、亭榭人物以及波斯文、八思巴文等。

明代后期 (嘉靖、隆庆、万历) 明代后期,景德镇的青花瓷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其数量远远超过明初洪武至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烧造总数。所以,这一时期,是明青花瓷器烧造的又一重要历史时期。这三朝的景德镇青花官瓷虽没有明代早期和中期官瓷产品那样吸引人,但今人对这三朝的瓷器产品还是十分喜爱,许多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是比较高的。嘉靖时期青花瓷器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青花呈色带有浓艳红紫的色调,这种青花器中所用的青料是产于新疆一带的“回青”。 这是嘉靖朝最好的青。料,其发色浓艳、鲜艳葱翠。到了嘉靖中期,由于嘉靖帝崇尚道教,因而此时期作品多与宗教有关隆庆一朝仅六年,因而景德镇官窑烧造的瓷器不多。万历一朝长达四十八年,是明代皇帝在位最长的一个,烧造的品种多样化,一应俱全其烧造量之大,可从大量的传世品中得到验证明。

明代的最后三个朝代是泰昌、天启、崇祯。这三朝政局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时期,此时的官窑少见存于世。

清 代 经历了元明数百年烧造历史后,青花瓷的烧造在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果说明代青花瓷在当时已成为中国陶瓷生产的主流的话,那么,到了清代,青花瓷的生产流程民达到了飞跃的程度。从今人对中国瓷器的收藏、流通的情况看,几乎没有一个朝代的传世瓷器吕种在数量上可与清青花瓷器相比,无论在国内外藏有中国瓷器的博物馆、美术馆或私人收藏家手中,无论是国内外文物拍卖市场和古玩铺,都可以找到清代青花瓷的踪迹,清代青花瓷的影响所及,可遍及全世界。清代青花瓷器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各地烧造产品质量较次。唯有景德镇青花瓷,时代特征、精粗文野较明显,因而,它是清一代青花瓷的代表。

参考资料:http://www.ctaoci.com/html/2007-12-19/30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