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工夫斗茶赛

坦洋工夫斗茶赛

坦洋工夫斗茶赛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茶文化活动,源于福建省坦洋镇。参赛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使用自己的茶具和茶叶,将一杯茶冲泡到最好的状态并呈现出最美的茶汤。裁判会按照茶汤的颜色、香气、滋味和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评分,最终评选出冠、亚、季军。这一活动不仅考验了参赛者的茶艺水平,也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福建坦洋工夫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年志

2007年度

2007年11月1日,福建坦洋工 夫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2007年11月3日,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授予福建坦洋工夫“中国申奥第 一茶”红茶生产基地称号。

2007年11月7日,坦洋工夫证明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功并公示。

2007年11月21日,市组织到南美洲推介坦洋工夫,开展“坦洋工夫”重返巴拿马活动。

2008年度

2008年1月3日,公 司隆重举行新厂房奠基典礼和揭牌仪式。

2008年2月15日 ,福建电视台授予公司“展示福建风采、树立企业形象”最佳单位组织奖称号。

2008年5月6日,公司全球连锁8001号直营店在福安市区隆重开业。

2008年5月6日,福安市“坦洋工夫”国家标准领导小组在我司成立,我司是制定该标准的主要成员单位。

2008年5月8日,原福建省副、省常委会副主任童万亨亲临我司视察指导工作。

2008年5月17日,公司特别聘请福建省茶科所、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福安市茶业局、茶业协 会等茶业专业机构权威 专家,成立公司产品质量研发中心。

2008年5月28日,公 司提出“企业规范化、管理制度化、产业规模化、品牌战略化 ”的“四化”发展目标。

2008年6月4日 ,公司被福安、福安市列为2008年度重点工程建设单位。

2008年6月15日,我司 8002号海峡大茶都旗舰店开业暨船舶企业家协会高级会所挂牌成立。

2008年6月15日,茶界泰斗张天 福先生亲临我司8001号直营店品茗。

2008年6月27日,我司生产的“英伦皇韵”坦洋工夫红茶在北京人 民大会堂荣获 红茶组金奖。

2008年7月1日,省常务副张昌平莅临我司海峡大茶都8002号店视 察,品饮我司金 奖茶,赞赏我司产品。

2008年7月26日,我司8003号直营店在宁德新亚广场隆重开业。

2008年8月2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 我司 “英伦皇室”、“英皇汉韵 ”、“英伦皇韵”产品包装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

2008年9月3日, 荷兰友好协会会长一行至宁德8002号店参观,与我司共同探讨“重新 架构欧盟茶叶之路”事宜。

2008 年9月2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我司店面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

2008年9月26日,我司通过QS认证 ,取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2008年10月14日,省工商局对我司产品进行农残抽检,无农残。

2008年11月16-18日,我司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暨武夷山旅游节,期间,联 合国粮农组织间茶叶组秘书长常凯松莅临我司展位,品饮“坦洋 工夫 ”,对我司茶叶品质给予高度评价。

2008年11月25日,我司质量管理体系符合GB/T19001-2000— ISO9001:2000标准,通过认证,我司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2008年11月28日,福建坦洋工夫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一周年,公司特举办 “欢跃 周年庆,共品金 奖茶”回馈活动。

2008年12月25日,公司各直营店在店堂进行“调饮法”表演,庆贺圣诞节,赢 得众 多顾客的赞许。

2009年度

2009年1月,公司 被宁德市授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9年2月23日,公司海峡大茶都所在地购地30亩,开工建设现代化园林式生产厂房。

2009年3月26日,“坦洋工夫”商标经过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省著名商标认 定委 员会的考察和评审,被正式评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

2009年4月12-18日,公司参加上海国际茶文化艺术节“中国元素·茶”活动。此次活动是中国 六大茶类中鼎尖名茶的集体亮相和中国名茶所蕴含的深厚文 化的集中展现,更是众多企业进入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必备资质之一。

2009年4月24-30日,公司 参加“2009年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向非洲、俄罗斯、台湾等地 客商展示“坦洋工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产品质 量。

2009年5月9日,我司生产的“金茗红”在 第六届“ 闽茶杯”鉴评会上获得金奖,并以100克4万元 的价格拍出。

2009年8月8日,“茗红”坦洋工夫被中国国 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组委会会务部、中国(厦门)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共同指定为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投 资贸易洽谈会唯一 “指定红茶”。

2009年9 月5日,公司正式收购福安坦洋茶厂(原福建省属国营企业,福建省最大红茶出口生产基地),该厂成功实现转制。

2009年9月25日,公司作为国内红茶企业杰出代表,正式入选2010年中国 上海世博会茶饮服务供应商。

2009年10月12 日,公司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

2009年11月16-18日,公司参加在宁 德举行的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公司与台湾瑞穗生态有机农场携手合作的“两岸红”极品红 茶备受人民日报、中 央电视台、新华网和台湾联合报、更生日报等众多媒体的热切关注。

2009年11月29日,公司在三明举行中国历史 名茶“坦洋工夫”产品 推介活动,同日,公司三明旗舰店隆重开业。

2009年12月8日,公司在西安闽商西部发展论 坛举办期间组织产品推介活动, 受到与会来宾和当地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同日,公司西安形象店隆重开业。

2009年12月16日 ,公司与同样拥有百年品牌的 北京张一元茶叶责任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实现强强连手。

2009年12月18日,公司参加第六届马来西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暨投资洽谈会,并在投洽 会上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影响力。

2010年度

2010年1月2日,公 司作为2010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唯一指定红茶与赛事赞助商,通过电视台直播及国内外40多家电视台转播,进 一步提升了“茗红”坦洋工夫知名度。

2010年1月14日,公司 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正式获得企业集团登记证书。这标志着公司全面完成集团组建工作,公司发展迈上了一 个新台阶。

2010年1月15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公 布最新认定的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名单,我市历史名茶“坦洋工夫”位列其中,这也是我省红茶荣获的首件“中 国驰名商标”。

2010年1月23日 ,公司与北京张一元茶叶责任有限公司在北京隆重举行百年名茶“茗红”坦洋工夫走进百年老店“张一元 ”启动仪式。

2010年1月23日,公司泉州南安形象店隆重开业,泉 州市、南安市两级领导为南安店开业揭幕。

2010年1月23日,公司西安旗 舰店在西安高新区隆重开业。该店是公司在西安地区已经开业的第三家加盟店。

2010年1月28日,公司漳州云霄加盟店隆重开业。这是公司在我国著名侨乡漳州入驻的首家加盟 店,进一步提升了“茗红”品牌的知名度。

2010年3月9日,公司合作伙伴 台湾瑞穗有机生态农场负责人圣轮法师,向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致赠公司与台湾瑞穗有机生态农场联合生产的极 品红茶“两岸红”,并获得好评。

2010年4月1日,公司和台湾瑞穗有机生 态农场同时举办“两岸红·世界香” 海峡两岸春茶祭采大典活动。新华网、福建频道等多家媒体现场直播大典盛 况,从而推动了两岸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与和谐发展。

2010年4月10日 ,茗红坦洋工夫山东莱芜旗舰店隆重开业,进一步在莱芜市传播和提升了“坦洋工夫”红茶的历史文化内涵!

2010年4月28日,公司在第五届坦洋工夫斗茶赛中,获得了一个金奖、两 个茗茶奖、一个优质奖。

2010年5月2日,茗红坦洋工夫上海旗舰店隆重 开业,标志着“坦洋工夫”红茶入驻上海繁华的豫园商圈。

2010年 5月5日,由党支部牵头,组织公司员工为青海玉树灾区捐款共计十万元,用实际行动支持了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

2010年5月14日,公司组织参加第六届中国(深圳)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福建常委、副陈桦莅临我司展位,品饮“茗红”坦洋工夫,对我司茶叶 品质给予高度评价。

2010年5月20日,公司选送的“坦洋工夫.金茗红”, 荣获2010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中国名茶”金奖。

2010年5月29 日,公司选送的“金茗红”,荣获第七届“闽茶杯”金奖。同时,“英伦皇韵”、“英皇汉韵”也紧追其后,收获 银奖。

2010年6月6日,“茗红”坦洋工夫深圳旗舰店在南山隆重开业,标 志着“茗红”坦洋工夫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10年6月7日,公司 参加福安市(食品安全法)实施一周年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有效提高了企业和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2010年6月9日,以茗红坦洋工夫为代表的中国茶文化和以法国谢尔省为代表的法 国饮食文化举行了一场中法名茶美食文化交流活动。期间,双方不仅达成合作意向,法国布尔日市还为“茗红 ”坦洋工夫题字留念。

2010年6月18日,公司应邀参加第八届 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期间,福建省社会劳动保障厅钟维平参观了公司展区,并对公司的茶叶品质给予 充分肯定与称赞。

2010年6月21日,闽台茶业高峰论坛在台湾 茶叶重镇南投县的中兴会堂举行,公司总经理林小灵与台湾茶协会理事长圣轮法师签订了合作协议,并荣获“2010 年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

2010年7月3日,“茗 红”坦洋工夫龙岩加盟店隆重开业,标志着“茗红”坦洋工夫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10年7月10日,“茗红”坦洋工夫泉州丰泽加盟店隆重开业,将进一步提高“坦洋工夫”这一 传统品牌的商业价值、产品档次和知名度,营造更好的茶叶市场环境。

2010 年9月28日,福建坦洋工夫集团在江苏常州隆重开业!

2010年10月13日,新疆乌鲁木齐加 盟店开业!

2010年11月13日,江西赣州加盟店开业!

2010年第四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于11月16-18日在武夷山市举行,此次茶博会中福建坦洋工 夫集团“茗红”牌坦洋工夫红茶脱颖而出,一举获得了“中国十大红茶品牌奖”、“金芽奖”和“福建二十强茶企 ”;同时福建坦洋工夫集团总经理林小灵,也被评为“福建十大茶新闻人物。

福建坦洋 工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通过ISO9000、ISO14000、18000、22000、HACCP国际体系认证及有机转换产品认证、 绿色食品认证等资质,公司主打品牌“茗红”及产品被认定为福建著名商标、福建名牌产品。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坦洋工夫茶是我们大家都非常喜欢的一种茶类,又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营养茶,拥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对我们人体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坦洋工夫茶的历史是什么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答案吧!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1

   坦洋工夫的历史

  闽红三大功夫茶之首的坦洋功夫红茶,是福建省福安市红茶品牌。首创于清咸丰元年既(1851),当时的"坦洋功夫"红茶名声鹊起,远销荷兰、法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更为荷兰、英国等国家贵族所青睐。遥望当时清朝正处于受鸦片侵害的年代,作为泱泱大国的华夏财富在不断的向海外流失的时候。坦洋工夫茶却峰回路转般为我国挣回了无数的财富。4年既(1915)"坦洋功夫"红茶与国酒茅台一起在万国博览会上赢得金奖,跻身国际名茶品牌之列。留下"闽红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的'赞誉。可谓迷倒天下茶叶爱好者。明洪武在位第四年,福安坦洋村的村民发现了野生的菜茶,在清咸丰元年成功的研制出现今坦洋工夫红茶。光绪年间,安微返乡时候将其云南移植——滇红。2007年1月16日,福安坦洋功夫国家地理标志名称保护正式通过国家批准。认定该产品的地理标志名称为"坦洋功夫"。以百年老字号"坦洋功夫"区域品牌提供了法律保障。2008年"坦洋功夫"成功注册证明商标。并作为中国申奥第一茶登上国际舞台。同时被英国王室列为供茶。在二零零九年时候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标准的本土产品。"坦洋功夫"是绿茶经过发酵烘制而成,产值约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80%。由于选料严格,工艺考究;是红茶之上品佳丽,保健功能尤见非凡。

  坦洋工夫茶的荣誉:1915年与贵州"茅台酒"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享誉中外,曾是英国王室专供茶。近年来,强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2006年福建坦洋工夫集团生产的"坦洋工夫"被列为"中华名人特供茶",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坦洋工夫"证明商标注册已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并制定了相关标准,进一步规范坦洋工夫红茶生产加工,福建坦洋工夫集团生产的产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型茶事活动中获得"茶王"、"名茶奖"等奖项,产量、质量呈逐年上升,品牌效应逐步扩大,被列为福建省主打品牌产品,全市年生产坦洋工夫红茶产量1000吨,产值1.2亿元,主要销往欧盟、日本、俄罗斯及东欧、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2013年由国家商务部组织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参加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经过国家商务部对国内上万家企业的筛选后,鉴于新坦洋茶业集团在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产品推广、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和良好声誉,经国家农业部、国家商务部推荐,新坦洋茶业集团被选为中国红茶代表参加巴拿马第31届国际贸易博览会。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南美洲国际洽谈会上,由巴拿马贸工部隆重宣布荣获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红茶国际金奖单位:中国新坦洋茶业集团,并亲自新坦洋茶业集团董事长张锦华颁发巴拿马自1915年来第一枚红茶奖章,世界客商与巴拿马人民共同鉴证坦洋工夫重现中国红茶荣耀的辉煌时刻。1915年坦洋工夫凭借自身的天生丽质和精湛工艺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牌奖章,为坦洋工夫成为民族品牌和世界名牌奠定了历史地位。时隔一个世纪后,在福安市重点扶持打造下的新世纪坦洋工夫风采依旧,新坦洋牌坦洋工夫再次荣获"2013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再次向世人证明了福安市坦洋工夫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2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

  坦洋工夫,主要分布穆阳、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

  自光绪六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年)的50余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3万余组。穆阳长一公里,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参看《闽东志》)。

  其优质核心产区位于归岭一带,收条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

  当时民谚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生产亦遭严重破坏,坦洋工夫产量锐减。50年代中期,为了恢复和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种,1960年产量增加到5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

  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1988年产量达8000余担。

坦洋工夫的发展历程

坦洋工夫屡屡为国争光:当年清朝深受鸦片毒害,华夏财富源源不断被掠往英伦三岛,但令人骄傲的坦洋工夫,却能从大不列颠帝国虎口夺食,为中国争回无数真金白银;公元1915年,其声誉更达到一个历史巅峰:与国酒茅台一起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实乃工夫不负有心人,坦洋工夫亦醉迷天下爱茶人!

1371年(明洪武四年),福安坦洋村民发现野生“坦洋菜茶”。

1851年(清咸丰元年),福安坦洋村胡氏成功试制“坦洋工夫”红茶。

1875年(光绪元年),安徽籍闽官徐干臣返乡,将坦洋工夫种苗及工艺带回祁门,始创“祁红”,其后,坦洋工夫工艺又由祁门传到云南,称“滇红”。

清代·坦洋工夫成为英国王室特供茶。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2007年11月,中国申奥第一茶。

2008年2月,“坦洋工夫”成功注册为“中国证明商标”。

2009年3月,“坦洋工夫”成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2009年10月,“坦洋工夫”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国家标准,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标准的本土产品。

2010年1月“坦洋工夫”获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4月,福建新坦洋茶业集团代表“坦洋工夫”再次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2015年7月,“坦洋工夫”成为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球合作伙伴”和“指定用茶” 一个世纪前,一个威慑世界的百年红茶老字号——“坦洋工夫”,以高贵品质征服英伦三岛,与贵州茅台酒同夺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跻身国际名茶之列。但后来,它却盛极而衰,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惊叹和难解的遗憾。

一个世纪后,在的扶持下,“坦洋工夫”重新绽放生机,借助海西建设和即将开幕的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东风,复兴的浪潮,已经挟着雷霆之势席卷而来。

这期间,起起落落的世纪故事,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传奇,就让我们泡一壶浓浓的“坦洋工夫”,在清鲜甘甜的茶香中,听福安茶人们讲述坦洋工夫的前世今生。 福安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之乡,是全国第二大茶叶主产市(县)、最大的绿茶、花茶主产区和红茶原产地。但说起当地的茶叶品牌,福安人必称“坦洋工夫”。“坦洋工夫”的辉煌历史,是所有福安茶人心中的骄傲和光荣,也是梦想的起源。

1851年,“坦洋工夫”在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倍受西方市场的青睐。此后,大批商贾慕名而来,入山求市,著名茶行相继崛起,一时声名远播,驰名中外。18世纪,红茶在英国流行,“坦洋工夫”以其高贵品质征服英伦三岛,成为英国皇室的专用茶叶。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国酒贵州茅台同时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成为当时欧洲的流行饮品,跻身国际名茶品牌之列,畅销20几个国家。

最辉煌的时候,“坦洋工夫”每年制干茶两万多箱,茶叶收购的范围方圆几百公里。当时,从国外写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只要直书“中国坦洋”,便可准确无误地抵达收信人手中,其名声甚至盖过“中国福建”。

但是,从二十三年起,“坦洋工夫”却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陷入沉寂。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扶持茶区生产,“坦洋工夫”产量一度创出历史最高水平,可惜好景不长。70年代,绿茶开始受到大众的热情追捧,坦洋茶区由“红”改“绿”,仅在坦洋和邻近的几个村保留生产少量工夫红茶出口,年产仅100吨。

这一改便是30多年。 进入新世纪,国内茶叶市场迅速升温,名茶林立,但“坦洋工夫”却依然沉寂。不过,在2004年,命运终于出现转机。

已经百岁高龄的张老,一直对红茶情有独钟。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以省政协委员的身份向国家提交了一份提案,力陈保留“闽红三大工夫”———坦洋工夫、政和工夫与白琳工夫。他常这样说:“红茶占据了世界茶叶消费总量的80%以上。而福建作为中国红茶的故乡,却没有发展好红茶事业,真是愧对茶界先辈。”

关键时刻,福安市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召开,一位老茶人向大会递交的一份名为《重振坦洋工夫茶品牌 再创福安茶叶辉煌》的提案,正式叩响了“坦洋工夫”的复兴之门。

“年商品总值11.32亿元的茶叶产业竟没有一个知名品牌,又谈何竞争力?”这位老茶人、现任福安市茶业协会会长陈成基,一席话道出了当时福安茶产业的软肋。的确,由于“坦洋工夫”品牌的缺位,使得福安茶业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替别人做嫁衣,所产茶叶主要作为原料茶卖给江浙地区,当地茶农茶商获利甚微。

这份提案立即引起了大会的高度重视。此后,当地组织一批又一批省内外茶叶专家及经济专家对提案内容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结果一致认为陈成基“重振‘坦洋工夫’”的提议具有远大意义和可行性,调研报告提交福安市,立即被采纳。

2006年,福安、市成立了以时任福安陈家东为组长的茶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定下了“五个一”战略工程,即打造一个公共品牌———“坦洋工夫”;每年新植高香型茶树良种子1万亩;建设一个海峡大茶都;每年举办一届茶事活动;建设一个现代化厂房加工区。

当正式文件发出,陈成基喜极而泣,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此后三年间,一个又一个关于“坦洋工夫”的喜讯接连传来,变化之大,更是乱花迷眼,叫人目不暇接。 2006年10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许久未经市场洗礼的“坦洋工夫”盛装出场,接受人们的检阅。

这场由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会和福安市共同举办名为“中华名人共建海峡西岸的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后来被茶人们称做“拉开了‘坦洋工夫’品牌建设的序幕”。

福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红色历史,使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会一直关注这一地区的发展。当天出场的有蒋正华、、孙孚凌、王云龙、于洋、关牧村等100多位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华名流。时任福安的陈家东在会上隆重介绍了“坦洋工夫”的辉煌历史和优异品质,以及福安市光复“坦洋工夫”的决心。当即,“坦洋工夫”被指定为中华名人特供茶,品牌档次一跃而上,打响了复兴的第一炮。

成功归来,不管是工作人员还是参展企业,都喜形于色,这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鼓励。此前有不少茶人对此次进京心存疑虑。因为当时福安几乎没有像样的“坦洋工夫”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也多以散装销售为主,没有包装。为了此次人民大会堂展出,不少企业连夜赶制“衣服”。由于资金不足,福安市还专门拨下11万元,用于补贴企业制作包装费用,以解决燃眉之急。

序幕拉开后,从到生产企业老板,从民间机构到各级单位,都在挖空心思重塑“坦洋工夫”这一百年品牌。

2007年,短短一年间,福安、市马不停蹄地带领“坦洋工夫”走进北京、上海、厦门、福州、香港等国内重要城市进行品牌推介,还参加了“马连道北京国际文化节”、“深圳国际茶文化展”和“重回巴拿马”等茶事推介活动,开启了人们对“坦洋工夫”尘封已久的记忆。此后,在国内国际,各种展会上,“坦洋工夫”的身影频频出现。

福安、市如此密集为企业搭台,企业更是积极登台亮相。从2007年起,“坦洋工夫”喜讯频传,接连获得“福建十大名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证明商标”、“申奥茶”等荣誉。 2006年,福安市决心恢复和打造坦洋工夫这一历史品牌。

我市各级、十分重视茶业发展,市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茶叶质量安全、结构调整和品牌宣传工作,着力实施茶业发展“五个一”工程,即建设1个海峡大茶都、建成1个茶叶加工园区、每年发展优新良种1万亩、每年举办1次重大茶事活动、突破打造1个“坦洋工夫”品牌。

先后出台《关于扶持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现代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茶业发展的优惠措施。精心编制并启动实施《福安市现代茶产业发展五年规划(2012~2016)》,规划重点突出茶业“五新”技术推广、生态茶园建设等,统揽和引领全市茶产业加快发展。

政协也十分关注茶产业的发展,针对闽东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每年期间,代表和委员们都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提案,为闽东茶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市常委会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针求意见的基础上正式通过了《关于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对茶产业的关心、关注与支持。

华丽变身

过两天,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就将拉开帷幕。而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对“坦洋工夫”来说,又将是重振道路上的一次飞跃。

在2007年举行的第一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福安13家“坦洋工夫”茶企盛装亮相,深受好评。在2008年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坦洋工夫”签下订单近1亿元。在家门口的茶博会更是“坦洋工夫”展示自己的大舞台。据福安市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日前,福安在本届茶博会上可望签约投资项目达16个,总投资14.2亿元。

这不是空谈,华丽变身的“坦洋工夫”有足够的实力和基础来完成这一切。

2007年、2008年、2009年这三年的变化,作为福安市茶业协会的会长,陈成基再清楚不过。

专卖店,就是想要买袋包装稍为讲究点的都很难。在福安城区繁华地段,“坦洋工夫”专卖店、连锁店、茶座林立。不仅如此,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也都能发现“坦洋工夫”的身影,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

这是最直观的变化。而随着“坦洋工夫”名气的打响,与“坦洋工夫”有关的所有一切都在改变。

原先“坦洋工夫”产品每公斤售价仅50-60元,而已升到千元,有些极品甚至上万元。在2008年的“闽茶杯”评比中,“坦洋工夫”获得茶王称号、经拍卖每公斤达30万元。其主要原料“坦洋菜茶”也由品牌打造前的每斤几角钱,每斤茶青均价二三十元左右,茶农收入直线上升。

2009年,“新坦洋茶业集团”成立,仅几年时间,新坦洋荣获中国红茶标志性品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12年品牌价值4.43亿元,位居中国红茶企业首位,被福安茶界传为佳话。据统计,两年投身“坦洋工夫”茶产业数不胜数。至去年底,福安市登记注册的茶叶加工企业有263家,年产值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规模企业40多家,获2008年全国茶行业百强企业的有3家,全市年出口茶叶4000多吨。

如今,“坦洋工夫”正在蓄积力量,向世界红茶品牌发出冲击。日前已向美国、法国、荷兰等9个国家提出商标注册申请,已初步获得批准。“坦洋工夫”重回世界舞台,前途将充满阳光。 经中国国际商会指定,2006年11月23日至27日,福建名优茶代表中国茶叶出使巴拿马,这是中华茶文化宣传活动的又一次盛会,也为“坦洋工夫”再次亮相世界茶坛提供了机会。因此,人们在回顾1915年“坦洋工夫”巴拿马传奇之时,自然猜想金牌失落之谜,渴望解开心中的疑团。

历史上,“坦洋工夫”茶主要是由茶农经朝廷颁制的“榷茶”官府统筹经营传播出去。“坦洋工夫”创制于1851年,“白琳工夫”、“政和工夫”、“祁红”创始都晚于“坦洋”。据1933年的《祁门之茶叶》记载:“该县向来嗜制青茶,1875年有黟县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皖。在东至,祁门等地开设茶庄,仿效“闽红”制法试制红茶。翌年,设红茶庄于闪里,虽出产不多,但获利颇丰,以此为祁门红茶制造之始”。据此,有人认为“祁红”很可能是由“坦洋工夫”传入的。四年(1915年)四月,福安商会选“坦洋工夫”茶代表福建茶叶,赴美国旧金山参加万国博览会展览,荣膺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为闽红赢得当时的最高荣誉。相传,此块金牌23寸见圆,尽是洋文,金牌上有楼房、花草,还有二个不穿衣服的男女。但是时至今日,尽管查遍“坦洋工夫”茶庄、茶号及相关部门档案,终不见金牌踪影。老一辈坦洋茶人推测说:这一块金牌可能留存在当局农商部,1949年移带到台湾,现收藏台湾博物馆。据回乡台胞说:他们在60年代,参观台湾博物馆时,曾见到过金牌,说是中国红茶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时获得的金牌,后来有关部门委托回乡台胞再去探看,结果没看到,是否被博物馆收藏起来不得而知;另一种推测是金牌流落“祁红”、“浮红”和“狗牯脑”茶产地。因为《新民晚报》和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蚕桑茶叶通讯》1987年第4期及1988年第3期,曾出现金牌得主的论战,有关报道的附页,还刊登了奖章照片。

坦洋工夫茶称雄,巴拿马赛会殊荣。夺得金牌又失落,早盼光环露真容。其实,破解巴拿马金牌失落之谜只是一种精神的追寻,重要的是要赋予“坦洋工夫”茶文化新的历史使命。福安的先辈茶人,创下了曾经感动世界的历史品牌“坦洋工夫”茶,在国际友好交往中,为传播“和平、和谐、健康、友谊”精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闽红传承百年荣耀,香醇再续世界传奇。在新的世纪“坦洋工夫”如何面向世界作出新贡献,这是 “坦洋工夫”茶人(包括种茶者和品茗者)的当代思考和职责。在全球企业界已从产品销售发展到品牌战略这一高级阶段,福安茶叶能否抓住WTO带来的机遇,争取更多的利益,重振闽茶雄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育出自已的知名茶叶品牌。如果没有知名品牌,就会被国际市场所淘汰。例如,来自英国的“立顿”红茶,就以品牌优势,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消费者,特别是高收入的中青年人群中,“立顿”很有魅力,很有吸引力。对中国本土品牌的红茶而言,这无疑是削减品牌影响力的消极现象。正因为如此,“坦洋工夫”等传统名优茶更应当担起“茶叶是和平使者”的新的历史使命。借助出使巴拿马这个国际平台,赢得更大市场份额,为推广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贡献力量。正如福建省茶叶学会会长冯廷佺所说:“早在1915年,代表我们福建茶叶的福安商会茶(即坦洋工夫茶)、闽北水仙等名优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国酒贵州茅台,同时获得金奖殊誉,百年茶耀,至今仍然光环耀眼。这一次,福建名优茶推广中心代表中国茶界再次出使巴拿马,比起1915年,这个荣誉更加让人惊喜。这标志着福建名优茶大规模地开始从国内跃上国际舞台,同时也标志着福建名优茶将在福建、省实行品牌战略和茶叶经济国际化的背景下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坦洋工夫茶国家标准已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将于2010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据悉,按国家标准对坦洋工夫茶的感观指标、分类分级、理化指标、质量特色指标等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能严格坦洋工夫茶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规范产品市场有序竞争。

2011年,福安市努力实施发展茶产业的“五个一”战略,即“建设一个海峡大茶都,建成一个茶叶加工园区,每年发展优新良种10000亩,每年举办一次海峡茶博会,打造一个‘坦洋工夫’品牌”。由福安市成立最悠久产能最大的城湖茶厂牵头,在打造“坦洋工夫”品牌上倾注全力。一是积极参与各项坦洋工夫相关的茶事,营造坦洋工夫再铸辉煌的氛围。二是研究坦洋工夫工艺的承传与创新,应用现代生产设备制作历史名茶取得突破,在即保持了传统制作的坦洋工夫红茶的形、色、香、味的同时,又大大地提高了品质和生产效率,2011年生产高中档坦洋工夫红茶100多吨,占整个福安产量的60%,坦洋工夫红茶“红观音”荣获“福建省优质茶”称号。

2012年,福安已有29家坦洋工夫茶生产企业提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的申请,待省质监局初审后上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方可使用专用标志。这些企业产值达1.5亿元,商品值达4.8亿元。并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太原等地建立了坦洋工夫名人会馆、茶城、专柜、专卖店等直销网点400多个。

据悉,“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现被省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茶文化的历史渊源:福建茶文化

福建是茶文化的发祥地,那么福建茶文化有什么历史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福建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一起来看看。

福建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自此莲花峰茶改称石亭绿茶。至清道光年间莲花峰下种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较多,石亭绿渐成为侨乡送祝“顺风”的礼品,久而久之,华侨嗜饮,随后,石亭绿畅销南洋诸岛,甚至远销英伦。

  游子思乡,石亭寄意,茶与亭与人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如今古镇焕彩,新楼成片,但山门楹联依然:“茶绿峰青,开放几更今古;亭高莲傲,醉醒一样乾坤。”

  宋词偏爱建溪春,元曲令兴武夷风

  建茶因产于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南北朝时期(479-502),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陕西宝鸡市南部)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敲其冰(以)精壶煮建茗,共宾客饮之。”表明建茶历史悠久。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写道“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庭,斗茶比艺创时兴。北宋·丁谓(962-1033)《咏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黄儒撰(1075前后)《品茶要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补(1158)《宣和北苑贡茶录》;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为建茶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创立焙局,设置御茶园于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龙团”五千饼。从此,武夷茶大量单独入贡,元朝鼎盛,至御茶园解体长达二百六十年之久。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

  明清有心话工夫,咸丰无意问茉莉

  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

  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俗称工夫茶。清·彭光斗(1766) 《闽琐记》、袁枚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或稍后亦注1786)《随园食单》、梁章钜撰(1845)《归田琐记》、施鸿保撰(1857)《闽杂记》、徐珂《清稗类钞》;连横(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记载。此间,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1851-1861),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1890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

  创新茶科技,丰富茶种类,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此时茶叶贸易渐盛,在相当一段时期,武夷茶(Bohea)成了中国茶的代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指:水仙茶等),乌龙东渡创奇迹。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刘超然、郑丰稔在《崇安县新志》(1940年)记载:“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然孙樵《送茶焦刑部书》云:“甘晚候十五人遗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丹山碧水为武夷之特种,唐时崇安本设县,武夷尚属建阳故云。然则此茶之出于武夷,已无疑义。……武夷茶最古之文献其在斯乎。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 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曾经给予 “武夷茶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制茶技术不断革新,创造了驰名中外的名茶,历次输出外销。誉满全球,为提高我国茶业科学技术水平作出了贡献。”的高度评价。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元代始成为皇室贡品,并在武夷创办御茶园,茶文化遗址遍布武夷山中。有唐至古茶园、宋遇林亭窑址、元大德至明嘉靖御茶园、明大红袍名丛、清庞公吃茶处、明至古茶厂、清茶政告示石刻等。武夷山是儒、释、道三教同山之处,著名史学家蔡尚思教授曾赞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1962年冬郭沫若游武夷诗云:“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清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华也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

  古典美学认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体化,是中国古典山水美学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风光独树一帜,“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与“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绝妙结合,它异于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为特征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园林。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当今武夷山人在挖掘继承历代品茶艺术的基础上,总结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艺》,其程序:恭请上座 焚香净气 丝竹和鸣 叶嘉酬宾 山泉初沸 孟臣沐霖 乌龙入宫 悬壶高冲 春风拂面 重洗仙颜 若琛出浴 玉液回春 关公巡城 韩信点兵 三龙护鼎 鉴赏三色 喜闻幽香 初品奇茗 再斟流霞 品啜甘露 三斟石乳 领悟岩韵 自斟慢饮 敬献茶点 欣赏茶歌 游龙戏水 尽杯谢茶。把品茗、观景、赏艺融为一体。蔡镇楚教授在《武夷山茶韵》中赞美道:“武夷山——我心中的山水茶缘,我梦中的千古茶神,我笔底流转如珠的旷世茶韵。”

  武夷茶文化已成为武夷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寻香首推茶,品茗此为都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紫砂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安溪茶艺的推出,总结了古人的品茶经验,结合地方品茶习俗,简古纯美,主要以铁观音的特殊茶韵为本体茶性,阐明其沏泡技艺和茶艺精神内涵。其茶艺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瑶池出盏、观音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瓯里酝香、三龙护鼎、行云流水、观音出海、点水流香、香茗敬宾、欣赏汤色、细闻幽香、品香寻韵。通过茶艺,传达了“纯、雅、礼、和”的精神追求。颇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简古纯美问春风之美。

  “志寄茶韵,笔唤乡情”是茶乡人对茶文化的特殊理解。在吴小猛的《给老父》诗文中写道:“一垄垄茶园爬上山坡/爬上额头/绿色的弥漫/把日子染得金黄金黄……嫩芽上的白毫/什么时候/悄然爬上双鬓/爬满你的头”老茶师的辛劳和执着,都真实地溶入了茶叶,而当人们品饮时领略的是清香和甘醇。在长坑乡工作的龚伏龙题的“观音茗韵醉人香,陆羽当年惜未先,茶叶文化大手笔,乌龙云岭谱新篇。”把茶、茶文化、茶乡事业连在一起。

  福建茶文化的茶艺

  1、嘘寒问暖(湿壶):俗称“湿壶”,将初沸水注入空壶,以提高壶温, 便于冲泡。

  2、素瓷生烟(烫杯):品工夫茶讲究热饮,烫杯成了必不可少的程序,在宾客面前湿壶烫杯还寓意对宾客的敬重,营造温馨这氛围。(取茶罐,茶荷等)

  3、倾心桃源(置茶于壶内):俗称“纳茶”,即将茶叶投入茶壶,取样要准确,量多则过浓,量少则偏淡。通常下茶量以茶水比1:22为宜。

  4、悬壶高冲:(提壶,注沸水于壶)

  5、轻推花浮:(刮沫)

  6、孟臣沐霖:(淋壶)

  7、关公巡城(筛茶):高冲低斟是工夫茶的技法之一,高冲要连贯而从容,低斟是筛茶时必须来来去去,各杯轮匀,使各杯茶汤浓度均匀,最后点滴入杯。

  8、敬奉香茗:(副泡手敬茶)

福安 面积多大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台湾海峡西岸,全市总面积1880平方公里,人口62万。福安产茶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可追溯至晋隋两朝时期,是福建茶叶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久负盛名的闽红"三大工夫"之首"坦洋工夫"红茶的原产地。新中国成立后,福安人民勇于实践,锐意创新,从单一生产红茶逐步向多茶类方 向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大力调整茶业结构,形成了以绿茶、花茶为主,红茶、工艺茶、乌龙茶、白茶等多茶类发展的格局。目前,全市现有茶园面积30万亩,年产茶叶2.43万吨,毛茶产值5.1亿元,茶叶商品总值11.32亿元,被誉为"中国茶叶之乡",是我国第二大茶叶主产县市、全国最大的绿茶、花茶主产区和全国最大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全市23个乡镇(开发区、街道)447个行政村,几乎村村产茶,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茶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福安、市大力扶持茶业结构调整,全市新植和改植换种优新品种2万亩,自今年起,我市每年计划发展1万亩。同时,就地建立良种育苗基地,带动群众发展高香型金观音、黄观音、铁观音、台茶12、金牡丹、早春毫等茶树优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步伐,到2010年使高香优新茶树良种比重达到20%,推动多茶类生产发展,生产上形成了以绿茶、花茶为主,红茶、工艺茶、乌龙茶、白茶等多茶类发展的格局。加大名优茶生产力度,建立了城湖、天香、北门等8个名优茶生产示范点,推广新型名优茶加工机械500多台套,带动全市名优茶开发生产,名优茶产量、产值分别占全市产量、产值的27%和60.4%,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茶叶质量水平明显提高 积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不断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市组织质监、茶业、工商、农业、卫生、供销、茶业协会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积极开展茶叶质量安全宣传活动,营造健康的茶叶质量环境。全市现有1个有机茶、12个绿色食品茶、3个无公害茶产品获得认证,认证面积6万亩,辐射面积20万多亩。有天香、城湖等27家茶叶企业获得QS认证,居宁德市首位。我市荣获农业部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先进单位、达标单位称号。 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 全市现有登记注册茶叶企业有161家,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40 多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部门级1家,宁德市级4家,福安市级6家。全市年出口茶叶4000吨,出口值达8000多万元,茶叶出口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带动了茶农增收。面积230亩的"中国海峡茶都"一期工程正在建设,茶博园正在抓紧规划建设。有满园春、金陵等企业入驻甘棠茶叶加工区。首家 台资开发茶叶在我市王家茶场落户并投入生产。 茶文化宣传丰富多彩 2006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了"中华名人共建海峡西岸的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茶新闻发布会",我市"坦洋工夫"茶成为中华名人特供茶。成功举办了"坦洋工夫"杯首届海峡茶艺小姐电视公开赛(闽东分赛区),连续两年举办了福安市"坦洋工夫"杯斗茶展示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茶事活动,在国内外重要茶事活动中,我市有6个产品荣获茶王奖、50多个产品获得金奖,提高了知名度。 品牌建设跃上新台阶 强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 "坦洋工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坦洋工夫"证明商标注册获国家工商总局受理,制定出台《坦洋工夫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坦洋工夫"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和管理。"东湖"、"隽永"牌茉莉花茶获得省级名牌产品,"东湖"牌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东湖"、"坦洋"牌被评为宁德市知名商标。"坦洋"、"富春"、"林芝"、"立农"、"福特"、"绿馨"、"长富"等一批茶叶品牌脱颖而出。 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建立了生态茶园、无公害绿色食品、名优茶生产、结构调整、标准化生产等多类型省地市级示范点,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市茶叶技术培训基地和市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加大对茶农技术培训和茶叶卫生质量的监督。市茶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范坑、社口、穆云等茶叶主产乡镇成立了茶业分会,为当地茶叶发展积极作出努力。松罗、城阳、溪潭、社口等乡镇成立了茶业产销合作社,尤其是松罗沈铃春青茶产销合作社开发生产的乌龙茶,市场销售价格达300-500元。这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有效地促进技术交流、规范茶园、控制茶叶农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科技应用水平得到提升 近年来,有二十多项茶叶科技项目在茶区得到应用推广。我市制定的《绿茶综合标准》、《坦洋工夫红茶综合标准》等省地方标准先后获得批准发布。同时指导协助坦洋、天香、林芝、城湖、工夫、福特、农垦等茶叶企业制定企业标准,先后发布实施《绿茶(绿色食品)综合标准》、《工艺茶》、《乌龙茶》、《饮用花》、《特种工艺茶》等六项企业标准,为茶叶生产提供标准依据。 目前,福安、市把茶业作为市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来发展,大力实施 "五个一" 茶业发展工程,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我们相信,在省、市各级的坚强领导下,福安茶业将更加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安溪茶文化

安溪茶文化

  导语: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比《茶经》早300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

  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俗称工夫茶。清?彭光斗(1766) 《闽琐记》、梁章钜撰(1845)《归田琐记》、施鸿保撰(1857)《闽杂记》、连横(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记载。此间,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指:水仙茶等),乌龙东渡创奇迹。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紫砂壶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苏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价,极品一瓯满座香。”郑梦集的“似诗似画安溪县,如露如泉铁观音。”安溪大观园门联的“清风陶醉归来客,溪茶温暖故人心。”(安溪古称清溪)。无不体现茶乡人钟爱自己的凤山、兰溪、茶林、茶师、茶都。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

福建都产什么茶?

1、福建省是多茶类产区,有一千多年的茶叶历史,茶文化,是乌龙茶、青茶、红茶、白茶的发源地,是乌龙茶之乡、白茶之乡;武夷岩茶、大红袍、铁观音、白毫银针、工夫红茶扬名中外。

2、铁观音原是茶树品种名,由于它适制乌龙茶,其乌龙茶成品遂亦名为铁观音。所谓铁观音茶即以铁观音品种茶树制成的乌龙茶。

3、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

4、福建白茶主要茶区产地为闽北的政和、和闽东的福鼎等县。福鼎原为主要白茶产区,解放后主要生产制造红茶、绿茶,近年来,因福建白茶的保健功效及药用价值逐步被认可。

5、茉莉花茶主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及闽东北地区,它选用优质的烘青绿茶,用茉莉花窨制而成。福建茉莉花茶的外形秀美,毫峰显露,香气浓郁,鲜灵持久,泡饮鲜醇爽口,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嫩晶绿,经久耐泡。

青年茶王传奇人生-励志故事

周建喜生于1980年9月30日,籍贯:福建云霄。祖根是河南固始、在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由(现在龙海市榜山镇)龙溪榜山五世祖周太养肩挑箩筐带着周勃(金身)迁入今云霄县荷步村。周建喜出生于一个朴实的农民家庭,父亲周国良母亲周格花都是典型老实的农民,长年耕作在地处梁山南麓,背山面海的土地上。

幼时的周建喜每天都跑到隔壁叔公家去喝茶,他酷爱喝浓茶。也许是他父亲年轻时在生产队梁山茶厂做茶的缘故罢。儿时他不怎么会读书,却喜欢帮大人干农活。六岁时还没到牛肚高,时常就冒着大雨去山上放牛,在同龄孩子中显得十分懂事。九岁时自己一个人到山上开荒种瓜,喜欢与农作物打交道,每天放学就担着猪牛粪上山种瓜种菜。也许这就是穷人家孩子早懂事吧,他一心就想帮家庭减少负担,就想帮父母多干活。他从小就对农技感兴趣,不爱读书的人,却喜欢上农业科技书,天天学习又认真实践,十几岁就会嫁接多种果树,如桃子、李子、芒果、龙眼想要遗传什么特性都能嫁接出来,而且成活率都是80%以上,成为当地有名的“小老农”。

1999年他在漳州师院(中专)毕业,怀着报国之心踏上当兵的梦想。早就耳闻部队的锻炼生活十分艰苦,去之前就有许多亲人、朋友及同学都担心他受不了部队艰辛,但他的信念十分坚定,再苦再累也要坚持!抱着满腔热血来到了山东青岛部队。向往已久的部队却是那么的不近人意;让人心寒且心碎。新兵的第一天,他开始接受考验,从此没有了自尊,没有了自由,更别说什么地位了。因为这是一个铁纪律的部队,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钢铁纪律就这样开始了约束他的行动,寒冷冬天磨炼他的意志,无情军事训练锤炼他的心志,而面对经验不多的他来说真的很难。他在摸索中前进,在磨炼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时间飞逝,他在青岛教导队,他在实践中了解部队,爱上了这身橄榄绿军装。懂得了军人的价值就是无怨无悔做奉献。奉献的是他的青春,选择军营他无怨无悔!他热爱这火热的军营,喜欢训练场上的挥汗如雨。

新兵连结束,他分配到青岛八中队。进入紧张而平凡的工作中去。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当然,军人也是人也会发牢的。在连队他们就觉得军人的待遇太低,相信很多退伍的战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军人每天是周而复始地训练与执勤,单调的军营生活。每逢佳节他们都很想家。当是时没有电话唯有一封封家书报平安。在部队所承受的一切,他都不觉得什么,因为他是军人,他所做的事情是他的职责,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2001年冬退伍返乡的列车汽笛长鸣,他回眸曾经伴他一起成长的军营,看着篮球场上他亲手画了“八一”五角星时,心底深处难以言表的情愫噎住了他的喉头,既使千言万语都不能表达他思绪的让轻轻雪花飘落在他旧军装上,让他们情不自禁的泪珠糊住眼前心跳的告别场面,让咬破的嘴唇一滴滴流淌他们诚挚的心语。让军营曾经拥有的美好时光永远定格在他的心底,就这样轻轻地离去!轻轻地他走了,正如当年他轻轻地来,留下他们青春的汗珠,带走的是永恒的记忆!没有军功,他不以为憾。反而他因没有战功而为祖国和人民庆幸,但他时刻准备着为人民捐躯,为祖国献身。目的就是为祖国人民谋求和平,为天下盛世太平,做为军人,没有战功,却也无怨无悔。擦干眼泪,告别军营,让所有的辉煌成为历史,让所有的情感都成为记忆。自己生在这样一个火热的时代,拥有自己戎装的经历,这才是他受用不尽的人生财富。

2002年他放弃去工作,到漳浦天福集团,学习制茶技术。除了在茶厂实践中,他还争分夺移秒利用多余休息时间学习“茶经”。天赋与勤奋造就他很快熟练撑握制茶技术,他深深体会制出一泡好茶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完美结合。天时是指茶叶采摘时好天气特别带着微微北风拂面;地利是指茶叶生长在好生态环境长出上等鲜叶;人和是指茶师根据天气与鲜叶灵活应用结合实际情况发挥茶叶最好价值,“死茶活做”是茶师的最高境界。在天福主要以乌龙茶之制作,他对鲜叶之处理十分小心,竭尽所能,避免损伤,对鲜叶必须要像刚刚出生婴儿一样去呵护它。做好茶要对茶叶采摘严格,鲜叶采摘之后的搬运、或制造中诸种操作,往往会使鲜叶受到若干损伤。这种损伤是折伤或破碎或受压发生闷热,通常会在制造中途,自起不合理之发酵作用,使鲜叶枯干或红变,即通称为“死叶”,影响制茶品质甚大,这在制做好茶,成为大忌之事。制造乌龙茶摇青操作,欲使鲜叶自叶缘渐次进行轻微酦酵作用,如果鲜叶受损伤,这一步的处理就十分的困难。得品质良好之成品,应极力避免鲜叶之受伤。

他小时开始记事时候起,在品茶就不知茶的清淡与馨香。当时“留香”茶没有酒的浓烈,没有咖啡的醇香,却多了一份略苦的清幽。这里他了解的茶,在他心中茶树是奇妙灵物之一。茶叶离开母体,经过不同的磨练,形成不一样的色彩。既接受时间洗礼,也在杯中尽情绽放。生死轮回,正因如此茶叶的旅程中,有四种角色与其相伴。种茶人、制茶人、泡茶人、喝茶人,用各自的见识,理解茶,与茶互动,希望彼此都不辜负。没有一个茶农,不想种出好茶叶;没有一个制茶人,不想做出好茶;没有一个泡茶人,不想泡出好喝的茶;没有一个喝茶人,不想喝到好茶。各种好,是茶磨砺了他,让自身渗入茶中,以自己的方式,情有独钟融洽一起。

他爱静,因山川有灵而不寂寞。他爱山,因深林溪流有佳人。独坐高峰一杯清茶、大江南北尽在眼中,淡淡的茶香与华夏九洲合融其中,体味那种身心超脱、物我两忘的宁静。

他之饮茶,不求茶的品级、不究叶色是否鲜美,无论红茶绿茶何等茶叶,一杯数片即可;沏茶,也不究茶具是否亮丽、小巧,水温是否符合沏茶的.要求,只将茶杯、茶叶清洗一遍,开水沏之,呷一小口,倒也觉味极鲜美。,他这么以为"饮茶贵在心意,不在茶之本身"。或许正宗的"茶君子"们不屑"苟同",而他却将此当作一种自己独创的茶道,一种物质清贫者所独享的茶道,并乐于其中而无半点羞涩。清茶一杯,让他甘于清贫而不奢求什么富贵;畅游文海,让他身心有托而不寂寞,增添了心境,能析事明理而不孤陋寡闻,可谓受益无穷。

在天福有茶日子里有喜又有悲,他觉得人的生命是一次旅行,犹如一片茶叶,在风雨中同行,要经历多少风雨,才能成型;一个人要阅历多少浮沉,才能迈向成熟与成功?一片鲜亮的茶叶从茶枝上走下,要忍受多少煎熬,才能百炼成茶?生命从孕育到第一声啼哭,要经历多少脉动,才能成就人生之旅?就这样,一片茶叶开始了它的生命之旅。一片茶叶,看起来那么纤弱,放入杯中,与沸水融合,它便绽放出清香。人的生活,曲折往复,犹如这杯中茶叶,无声舒展,淡然收尾,沉静,清苦,那味蕾上的涩涩余香,是生命的滋味,亦是茶的原味。

他的茶叶人生是从天福集团起航。天福李瑞河总裁给了他学习的机会和发挥的平台。在天福集团他学习茶,研究茶,爱上茶并最终成为真正懂茶人——他可以用极其专业而又不乏内涵的笔触,向世人展示茶的独特韵味。世人对于茶的认识,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它实物特性浮光掠影的了解,更应该在体味它的色香味形具佳的同时,构建起自己对茶的缘份。他与它结缘,了解它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真正在灵魂最深处现实了人茶合一。茶是他一生最忠实的人生伴侣!

2006年周建喜为了学习制茶技术,为了进一步研究与深入茶。他毅然决定离开四川天福大好发展前程,开始他寻茶圆梦的茶业之旅。他第一站到天福在起航福地----“福州优山茶场”,之后就到闽东(宁德、福鼎、寿宁、福安、拓荣等)去学习茶研究茶。又一次到闽北产区(武夷山、建瓯、政和等)用心去感悟闽北茶叶历史与茶文化。随茶香到浙江(西湖、新昌、湖州等)江苏(苏州、南京、宜兴、溧阳等)安徽(黄山、六安、霍山等)湖北(恩施、宜昌、三峡地区)。最后他顺着茶马古道来到云南了解普洱茶与边茶,并熟悉撑握各样黑茶工艺同时创新一种花香型普洱茶。经过几年到处奔波学习,积累丰富经验。2010年他到来江西并根植赣南开荒拓园,创立“天骏”品牌,天骏表达着周建喜对天福集团的感恩与思念!天福集团李瑞河总裁给了他发挥的平台,从而造就了他的茶业人生。天福是天上的祥瑞福云,天骏寓意天上骏马。

2011年在他一直秉承着:“传承、和谐、经典”的经营理念,“创新与超越、责任与敬业、荣誉与团队”的创业精神,技术人才自己培养、产品、市场、品牌全方位自己着手,他采用武夷山乌龙茶萎凋技术与台湾东方美人的摇青技术结合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的发酵技术,融合自己的秘制加工方式,创造出全新的红茶加工工艺“红福工夫”。开创赣南红茶之先行,也是“红福工夫”与“赣红”的创始人。茶叶已得到茶叶界广泛认可,并多次获得茶博会金奖。

周建喜以赣南为“根据地”和“大本营”,进行精耕细作,把“赣南地区”当成他实现“茶业梦”的福地将市场做大做强。在“赣南根据地”市场有了绝对优势之后,又向周边城市推进,把赣南茶叶推向市场。此外,天骏茶叶还采取了网络营销、微信营销等多种方式促销。他十分重视茶叶的“品牌标准化”,他以赣南客家文化为基础,旨在打造茶界领军企业。“他希望依托上犹崇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田园条件,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发展高端有机茶叶,打造国际一流的生态茶业产学研究基地。”周建喜说“他们将茶产业和茶文化有机结合,提升茶叶的品牌效应”。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国茶产业“百强”企业。

在赣南的5年间,他全身心投入到了茶叶事业中去,实现自己“茶业梦”。周建喜用极其专业而又不乏内涵的笔触,在赣南晚报与各大网站向世人展示茶的健康养生知识。接受各大媒体访谈,他用独特方式展示茶的韵味。他著作有“生态茶园建设”、“给茶叶添上飞翔的翅膀让梦想飞扬”、“茶有几茶”、“茶守女人心”等等作品。特别他花了3个月时间写出一份五万多字“上犹天骏茶博物院可行性报告”。经过十多年持之以恒对茶的倦恋,2013年博鳌亚洲中小企业论坛组委会授予周建喜“青年茶王”与“2013中国茶产业领军人物”荣誉,周建喜是“红福工夫”与“赣南红茶”创始人。现任中国茶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健康产业大会副秘书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员、中国茶学会会员、江西省茶叶协会常务理事、华夏儒商副秘书长。今天荣誉是他耕耘的收获,是他智慧的结晶,是他理想的追求,是他拼搏的足迹……。非他炫耀的资本,亦非他追求的终点。自知荣誉背后,是光环褪去后的平实,更当化作动力奋进。

2006年他秉承生态发展理念,在石城创立了“赣韵”品牌,大力推广生态茶并建立了生态茶园示范茶园2000亩,新建了无公害茗茶加工厂,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等。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茶园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用,生态茶质量水平大大提高,生态茶产品的加工品质水平也得到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全新生态茶园生产的发展作出了示范。园区茶园生产过程严格按生态茶生产技术标准执行,严格控制投入品使用,生产的生态茶完全符合当前生态茶标准,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效生态生态茶示范园区,为全县茶农生产生态茶做了很好的示范。该生态茶园示范基地推动三个乡镇农民经济收入翻两番,也拉动了石城的茶叶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为石城生态旅游业的腾飞做出了杰出贡献。不仅如此,他的伟大创举有力地推动我省茶产业实现新的辉煌和茶文化的更加繁荣,并以此为省人、国人以至全人类的健康幸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福建的茶文化你了解多少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

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

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

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

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经济、文化的中心。

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

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

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

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

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

自此莲花峰茶改称石亭绿茶。

至清道光年间莲花峰下种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较多,石亭绿渐成为侨乡送祝“顺风”的礼品,久而久之,华侨嗜饮,随后,石亭绿畅销南洋诸岛,甚至远销英伦。

游子思乡,石亭寄意,茶与亭与人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

如今古镇焕彩,新楼成片,但山门楹联依然:“茶绿峰青,开放几更今古;亭高莲傲,醉醒一样乾坤。”

宋词偏爱建溪春,元曲令兴武夷风

建茶因产于建溪流域而得名。

建茶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南北朝时期(479-502),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陕西宝鸡市南部)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敲其冰(以)精壶煮建茗,共宾客饮之。”表明建茶历史悠久。

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写道“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

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

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庭,斗茶比艺创时兴。

北宋·丁谓(962-1033)《咏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黄儒撰(1075前后)《品茶要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补(1158)《宣和北苑贡茶录》;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

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

宋代武夷茶为建茶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创立焙局,设置御茶园于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龙团”五千饼。

从此,武夷茶大量单独入贡,元朝鼎盛,至御茶园解体长达二百六十年之久。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

明清有心话工夫,咸丰无意问茉莉

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

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

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

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俗称工夫茶。

清·彭光斗(1766) 《闽琐记》、袁枚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或稍后亦注1786)《随园食单》、梁章钜撰(1845)《归田琐记》、施鸿保撰(1857)《闽杂记》、徐珂《清稗类钞》;连横(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记载。

此间,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

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朝。

到清朝,窨制方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1851-1861),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

1890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

创新茶科技,丰富茶种类,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

此时茶叶贸易渐盛,在相当一段时期,武夷茶(Bohea)成了中国茶的代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指:水仙茶等),乌龙东渡创奇迹。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刘超然、郑丰稔在《崇安县新志》(1940年)记载:“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

……然孙樵《送茶焦刑部书》云:“甘晚候十五人遗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丹山碧水为武夷之特种,唐时崇安本设县,武夷尚属建阳故云。

然则此茶之出于武夷,已无疑义。

……武夷茶最古之文献其在斯乎。

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 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曾经给予 “武夷茶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制茶技术不断革新,创造了驰名中外的名茶,历次输出外销。

誉满全球,为提高我国茶业科学技术水平作出了贡献。”的高度评价。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元代始成为皇室贡品,并在武夷创办御茶园,茶文化遗址遍布武夷山中。

有唐至古茶园、宋遇林亭窑址、元大德至明嘉靖御茶园、明大红袍名丛、清庞公吃茶处、明至古茶厂、清茶政告示石刻等。

武夷山是儒、释、道三教同山之处,著名史学家蔡尚思教授曾赞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1962年冬郭沫若游武夷诗云:“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

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清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华也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

古典美学认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

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体化,是中国古典山水美学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风光独树一帜,“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与“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绝妙结合,它异于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为特征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园林。

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当今武夷山人在挖掘继承历代品茶艺术的基础上,总结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艺》,其程序:恭请上座 焚香净气 丝竹和鸣 叶嘉酬宾 山泉初沸 孟臣沐霖 乌龙入宫 悬壶高冲 春风拂面 重洗仙颜 若琛出浴 玉液回春 关公巡城 韩信点兵 三龙护鼎 鉴赏三色 喜闻幽香 初品奇茗 再斟流霞 品啜甘露 三斟石乳 领悟岩韵 自斟慢饮 敬献茶点 欣赏茶歌 游龙戏水 尽杯谢茶。

把品茗、观景、赏艺融为一体。

蔡镇楚教授在《武夷山茶韵》中赞美道:“武夷山——我心中的山水茶缘,我梦中的千古茶神,我笔底流转如珠的旷世茶韵。”

武夷茶文化已成为武夷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寻香首推茶,品茗此为都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

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

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

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

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紫砂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

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

安溪茶艺的推出,总结了古人的品茶经验,结合地方品茶习俗,简古纯美,主要以铁观音的特殊茶韵为本体茶性,阐明其沏泡技艺和茶艺精神内涵。

其茶艺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瑶池出盏、观音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瓯里酝香、三龙护鼎、行云流水、观音出海、点水流香、香茗敬宾、欣赏汤色、细闻幽香、品香寻韵。

通过茶艺,传达了“纯、雅、礼、和”的精神追求。

颇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简古纯美问春风之美。

“志寄茶韵,笔唤乡情”是茶乡人对茶文化的特殊理解。

在吴小猛的《给老父》诗文中写道:“一垄垄茶园爬上山坡/爬上额头/绿色的弥漫/把日子染得金黄金黄……嫩芽上的白毫/什么时候/悄然爬上双鬓/爬满你的头”老茶师的辛劳和执着,都真实地溶入了茶叶,而当人们品饮时领略的是清香和甘醇。

在长坑乡工作的龚伏龙题的“观音茗韵醉人香,陆羽当年惜未先,茶叶文化大手笔,乌龙云岭谱新篇。”把茶、茶文化、茶乡事业连在一起。

苏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价,极品一瓯满座香。” 郑梦集的“似诗似画安溪县,如露如泉铁观音。”安溪大观园门联的“清风陶醉归来客,溪茶温暖故人心。”(安溪古称清溪)。

无不体现茶乡人钟爱自己的凤山、兰溪、茶林、茶师、茶都。

甚至一个地名,长坑,也有赋联,“长滋雨露茶园绿,坑作砚池墨宝香”(长坑陈文信题)倾注了茶乡人对茶和文化的钟爱与抱负。

在溪源茶厂的品茶室有一副对联“八表无垠腾峻马,溪山尽处问清源”,上联嵌入“八马”商标,下联嵌入“溪源”厂名,可见品牌文化建设正在成为新的亮点。

福建的茶文化你了解多少?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自此莲花峰茶改称石亭绿茶。至清道光年间莲花峰下种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较多,石亭绿渐成为侨乡送祝“顺风”的礼品,久而久之,华侨嗜饮,随后,石亭绿畅销南洋诸岛,甚至远销英伦。

游子思乡,石亭寄意,茶与亭与人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如今古镇焕彩,新楼成片,但山门楹联依然:“茶绿峰青,开放几更今古;亭高莲傲,醉醒一样乾坤。”

宋词偏爱建溪春,元曲令兴武夷风

建茶因产于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南北朝时期(479-502),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陕西宝鸡市南部)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敲其冰(以)精壶煮建茗,共宾客饮之。”表明建茶历史悠久。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写道“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庭,斗茶比艺创时兴。北宋·丁谓(962-1033)《咏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黄儒撰(1075前后)《品茶要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补(1158)《宣和北苑贡茶录》;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为建茶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创立焙局,设置御茶园于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龙团”五千饼。从此,武夷茶大量单独入贡,元朝鼎盛,至御茶园解体长达二百六十年之久。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

明清有心话工夫,咸丰无意问茉莉

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

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俗称工夫茶。清·彭光斗(1766) 《闽琐记》、袁枚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或稍后亦注1786)《随园食单》、梁章钜撰(1845)《归田琐记》、施鸿保撰(1857)《闽杂记》、徐珂《清稗类钞》;连横(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记载。此间,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1851-1861),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1890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

创新茶科技,丰富茶种类,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此时茶叶贸易渐盛,在相当一段时期,武夷茶(Bohea)成了中国茶的代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指:水仙茶等),乌龙东渡创奇迹。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刘超然、郑丰稔在《崇安县新志》(1940年)记载:“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然孙樵《送茶焦刑部书》云:“甘晚候十五人遗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丹山碧水为武夷之特种,唐时崇安本设县,武夷尚属建阳故云。然则此茶之出于武夷,已无疑义。……武夷茶最古之文献其在斯乎。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 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曾经给予 “武夷茶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制茶技术不断革新,创造了驰名中外的名茶,历次输出外销。誉满全球,为提高我国茶业科学技术水平作出了贡献。”的高度评价。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元代始成为皇室贡品,并在武夷创办御茶园,茶文化遗址遍布武夷山中。有唐至古茶园、宋遇林亭窑址、元大德至明嘉靖御茶园、明大红袍名丛、清庞公吃茶处、明至古茶厂、清茶政告示石刻等。武夷山是儒、释、道三教同山之处,著名史学家蔡尚思教授曾赞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1962年冬郭沫若游武夷诗云:“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清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华也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

古典美学认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体化,是中国古典山水美学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风光独树一帜,“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与“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绝妙结合,它异于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为特征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园林。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当今武夷山人在挖掘继承历代品茶艺术的基础上,总结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艺》,其程序:恭请上座 焚香净气 丝竹和鸣 叶嘉酬宾 山泉初沸 孟臣沐霖 乌龙入宫 悬壶高冲 春风拂面 重洗仙颜 若琛出浴 玉液回春 关公巡城 韩信点兵 三龙护鼎 鉴赏三色 喜闻幽香 初品奇茗 再斟流霞 品啜甘露 三斟石乳 领悟岩韵 自斟慢饮 敬献茶点 欣赏茶歌 游龙戏水 尽杯谢茶。把品茗、观景、赏艺融为一体。蔡镇楚教授在《武夷山茶韵》中赞美道:“武夷山——我心中的山水茶缘,我梦中的千古茶神,我笔底流转如珠的旷世茶韵。”

武夷茶文化已成为武夷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寻香首推茶,品茗此为都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紫砂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安溪茶艺的推出,总结了古人的品茶经验,结合地方品茶习俗,简古纯美,主要以铁观音的特殊茶韵为本体茶性,阐明其沏泡技艺和茶艺精神内涵。其茶艺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瑶池出盏、观音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瓯里酝香、三龙护鼎、行云流水、观音出海、点水流香、香茗敬宾、欣赏汤色、细闻幽香、品香寻韵。通过茶艺,传达了“纯、雅、礼、和”的精神追求。颇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简古纯美问春风之美。

“志寄茶韵,笔唤乡情”是茶乡人对茶文化的特殊理解。在吴小猛的《给老父》诗文中写道:“一垄垄茶园爬上山坡/爬上额头/绿色的弥漫/把日子染得金黄金黄……嫩芽上的白毫/什么时候/悄然爬上双鬓/爬满你的头”老茶师的辛劳和执着,都真实地溶入了茶叶,而当人们品饮时领略的是清香和甘醇。在长坑乡工作的龚伏龙题的“观音茗韵醉人香,陆羽当年惜未先,茶叶文化大手笔,乌龙云岭谱新篇。”把茶、茶文化、茶乡事业连在一起。

苏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价,极品一瓯满座香。” 郑梦集的“似诗似画安溪县,如露如泉铁观音。”安溪大观园门联的“清风陶醉归来客,溪茶温暖故人心。”(安溪古称清溪)。无不体现茶乡人钟爱自己的凤山、兰溪、茶林、茶师、茶都。甚至一个地名,长坑,也有赋联,“长滋雨露茶园绿,坑作砚池墨宝香”(长坑陈文信题)倾注了茶乡人对茶和文化的钟爱与抱负。在溪源茶厂的品茶室有一副对联“八表无垠腾峻马,溪山尽处问清源”,上联嵌入“八马”商标,下联嵌入“溪源”厂名,可见品牌文化建设正在成为新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