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触(三、择善而从篇10至12)

10.坦然面对人生之所失

人生感触(三、择善而从篇10至12)

人生如战场,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得与失也都是人生中最常见的事情。人的一生,归结起来,就是由所得与所失相互交替着,且贯穿于一生的。人生中的种种丧失固然令人痛苦,但一些丧失却又是在所难免的。人生在世,不要因一时的丧失而痛苦不已甚至是颓废了,而要把那一时的丧失看作是人生另外所得的必要的付出和代价罢了。一个人若能够做到坦然面对人生之所失,则自己的人生就会越过越好起来,而且,其人生之所得总的来说也将大于其人生之所失。

世界是变化无常的,又是无奇不存在的。无论你是谁,都必须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生之祸福与得失实际上只如一些俗话所讲的那样:“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福与祸为邻”,“有得必有失”,“有一利必有一弊”,“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等等。这些俗语都深刻的道出了人生的一个基本之道理,即人之祸福,似乎是老天爷预先给你定好了似的,福份要降临于你的时候,你不要也得要;而祸害要袭击于你的时候,你想躲避也难躲得过去。虽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人们确实可以用一些科学技术的力量去预防一些灾害了,但人生不可避免的要遭受到一些祸害的袭击则永远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人生之所得与所失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极其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了。而且,一个人之所得与所失常常是交替的存在着,且往往表现为:一个人在这个时候或在这方面失去了,而在另一个时候或在另一方面会得到补偿的。即使是从一些国家政策法规上面去看,也存在着让某一些人在生活上只能是有其得必有其失的情况。比如,在计划生育政策之下,双职工一般就只能生一个孩子,但通常能够过上比单职工更为舒适的生活。而那些从事着艰辛劳动的特殊工种的职工,就比从事着一般工种的职工可以早一些年退休下来。也正是因为这些政策法规体现了“有得有失”,似乎才显得合乎常理和体现着人性化了,因而也才容易让人们所接受了。所以,人生在世,要以平常之心态去面对那人生之种种得失和成败,尤其是应坦然面对那些对人打击较大,容易使人心乱意烦和使得精神颓废下去的人生之所失。

一个人过其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之路往往是荆刺丛生或总是坎坎坷坷的,一般总是表现为在曲折中前进,或在斗争中发展的。尤其是一些成就斐然,已名垂史册的英雄豪杰们,人们常常可以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还能够发现他们中的的很多人都是经受住了一些常人难以忍受的种种挫折和磨难之后而还能够勇于攀登上了人生成就之巅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词人苏东坡,他用“一蓑风雨任平生”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他是在坦然面对那屡遭贬责和迫害的窘境,并不再去眷念那原先所体验过的那种种尔虞我诈,明争暗斗,追逐荣华富贵的官场生活之后,潜心写作而后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等豪放与洒脱的词句而使得他名垂史册。

英国的培根,是在坦然面对被终生逐出朝廷,不得再担任任何官方职务,也不得参加任何议会的处罚之后,而还能专心从事著述的,并最终促使他提出了著名的“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知识就是力量”等一系列对后人影响深远的命题……。从而使他成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鼻祖,成为英国17世纪最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世界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

…………

在历史上乃至在现实社会中,能够坦然面对人生之所失的典型事例,是不胜枚举的。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一个人生之道,即一个人无论失去了什么,都不可垂头丧气和颓废下去,要相信自己还有未来,只要努力奋斗了,则一定还会拥有幸福美好的未来的。况且,通往成功之路也不是唯一的,这条路被堵死了,就要勇敢地另外劈出一条适合自己去走的新路来并坚定地走下去,则往往更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来。

其实,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只是吃五谷杂粮的人,都不可能是料事如神的,谁都有失误和犯错误的时候。因而,人生在世,谁也都不可避免的出现着着种种人生之所失。所以,常常见诸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种种人生之所失并不是可怕的,可怕的只是,未能正确去面对它们。一个人如果越是为其人生之所失而犯愁或激动或愤慨或失望等等,都只容易让自己陷入无尽又无谓的伤感、悲痛、沮丧和自卑等等不良的情绪之中,进而影响到自己还要去做其它应该去做的事情,甚至要让自己精神颓废下去或变成自暴自弃的了。因此,一个人当处于某种窘境之时或面临人生之种种丧失的时候,要想继续生活下去并想过得更好,就要善于做到处变不惊,坦然面对。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而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不良情绪,尽快从痛苦,沮丧和悲观失望中摆脱出来。况且,人生之所失,犹如覆出去的水已是无法挽回的既成事实了。因此,若再去为它们耿耿于怀乃至痛苦万分着等等都是无济于事的。这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如何去做忘羊补牢的事情或去化悲恸为力量,并更加发奋努力着把失去的东西以其它方式方法补回来并要努力干出更好的效果来。

若做到了坦然面对人生之所失,则还可以信心满怀地在新的人生之路上奋勇前进,并毫不惧怕前进道路的种种坚难险阻,甚至能够以诸如“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慨去克难攻坚,始终把挫折、失误和失败当着是奋进的动力,且能够做到愈挫愈勇,越战越强,或能够义无反顾且始终不渝地向着一个又一个新的人生目标奋勇前进。

《孟子告天下》书中有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总的来说,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要善于把那人生之所失看作只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而已,或者说那只是为了获得更大更多的收益的一些必要的付出而已。而且,人生之所失本来就是在所难免的,只有能够坦然面对它们,才能保持着高昂的志气和旺盛的生机活力,从而确保自己能够专心致志地去干好所应该还要去干的种种人生事业。

11.忙,未必不好

“忙”,从其字义上看就是事务多,不得空,跟“闲”相对。传统的看法是:忙,一般是跟辛苦和紧张联系在一起的。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人说“忙得腰酸背痛”,“忙得不可开交”等等对忙含有抱怨的话。社会上所流传下来的陈旧观念,似乎都是嫌忙的,烦忙的或者是怕忙的,然而,忙却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必然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有必要而且应该改变着对“忙”的看法,要多看到忙的一些有益的方面。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态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也才能够更好地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并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那种说忙不好的人,无非是认为忙是辛苦的,忙总是还让人感到紧张和难受。但是,一个人活着,最基本的来说,就必须为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这个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需要而常常要去忙碌地劳动和工作着。而且,很多人上还要赡养父母,下还要抚养子女,那就需要更加忙碌地去为维护家庭的基本生活而长年累月地忙碌着劳动和工作的了。还有些人,因为家底太薄,条件太差,或加上一些天灾人祸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纵然是没日没夜地忙碌着,也难以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况且,由于人口的日益澎胀,而资源却越来越显得紧张和枯竭了,人们为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着了,这也注定着人活着是越来越需要去忙着的了…….

那些因忙得辛苦,忙得紧张,而又没法或很难过上较好生活的人,一般是怕忙的或者是烦忙的。还有,那些贪图享受的人,因忙是带给人以辛苦和紧张的,也认为忙不是什么好事情,也是怕忙的或是烦忙的。但人生在世,客观上却又是常常需要去忙着的。于是乎,那些怕忙或烦忙的人就抛出了一个歪理,即“人活着其实是一种受罪”。这种悲观的而且又只是主观片面的思想意识又容易对更多的人造成不良的影响,以至也跟着慌恐地并且也是以偏概全地给忙下了个定论,认为“忙不是什么好东西”的了。虽然,忙,确实有不少方面是坏事情的,比如,如果一个人太忙了容易被累垮,一个人面对繁忙的时候,如果处理得不好还容易显得手慌脚乱,不知所措的,等等。但是,如果说忙都是坏事情,也未免显得过于笼统和以偏概全的了。

其实,忙,未必不好。尤其是在这个十分讲究速度、效益和人生价值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生活节奏是越来越快了,一般都已经是在过着忙碌的生活着了,而且,人们忙着的好处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了。

其一,人们忙着,一般都是为了多劳动,多工作,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以便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商品、产品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的。因此,人越是忙着劳动和工作,则越是能够体现着人活着的价值。

其二,现在的工资分配往往是要跟劳动者的工作量和经济效益挂钩的,一般地说,你的劳动和工作量越多,也就是说你越能够忙着劳动和工作,你所得到的劳动报酬也就越多,你的工资就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你如果能够在劳动和工作时尽量多忙一些,则你的收入也就更多一些,就可以更好地满足着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就是到了假期或什么其它休息日的时候,你就可以有更多的钱去过着更为潇洒和惬意的业余生活。

其三,适当地忙着,还能够给人以充实的感觉。正如俗话所说的:“忙中日子易过”。人过日子,与其无所事事的闲着,不如有点事忙着点好。人太闲着没事做,是要闷出病来的,而能够忙一点则既可让人得以活动筋骨,又让人感到充实,这无疑又是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

其四,随着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各种竞争也愈演愈烈起来了,忙,越来越显示着它已成为现代人的一大特点。能够忙着,说明你有本事、有职业,会创收,会生活,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是能够做到与时俱进的,可算是一种荣光的好事情;而如果你只是闲着没事做,只能说明你太窝囊,没本事,没职业,少收益,有不会生活之嫌,还容易遭到他人的鄙视和耻笑的。

其五,忙,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了,现代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速度可谓是突飞猛进和一日千里的了。时代已要求人们的生活节奏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速度,也非不断地加快着不可了。因此,一个人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就非忙着不可的了。

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忙的好处,并愿意忙着去过自己的生活了。那种诸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已受到愈来愈多的人的认可和提倡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美好的人生目标就要善于去忙着,并需要做到始终不懈地奋斗着,甚至愿意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人通常是很会去忙了,且不能不算是个忙人的了,而正是这些会忙的人常常就是很能成就自己人生事业的人,甚至就是成就卓著的人。也正因为如此,让他们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就是死后,还要受到后人的无限湎怀。

但要注意的是,这世间的忙事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的活路是永远做不完的。而且,人只是血肉之躯,是经不起无休止的折腾的。不能一说忙有诸多好处就无节制地去忙着。人还要必须做到劳逸结合,要有个科学的作息安排。只有保证有个适当的休息时间,才能更好地去忙着。况且,人也不能瞎忙着,忙,必须有个明确的目标和目的,并要做到科学地规划和安排,切不可懵懂地乱忙着。只有做到让忙与注重成效较好地结合起来了,则忙也才容易产生种种良好的效果出来。

12.要听得进他人的意见劝告或批评

民间流传的俗语,通常反映着一些深刻的道理,很多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并可以从中受到启发的。如“人在事中迷,就怕没人提”,“人到事中迷,就怕不听劝”。这两个俗语道出了人们在干事情时,往往有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或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需要别人去提醒、指点或者说需要别人给提些意见甚至劝告和批评。又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明”。这两句俗语又深刻指出了当事人往往有失去正确判断能力的时候,而这时局外人却倒是比较清醒的。如果一个人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规劝和批评,就能成为一个贤明的人。古人的这些话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且又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应从中得到启发,即做人一定要听得进他人的意见乃至劝告或批评,这样才能端正自己的言行,并使得自己不断地进步和完善。

其实,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是有限的,也不可能随时随地都能够保持着清醒和旺盛的精力。再聪明能干的人,也如所谓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时候,如果不慎也容易犯错误的。别小看他人的意见、劝告和批评,如果真正做到能够听得进他人对于自己所提的中肯的意见、劝告和批评,那所起的作用,则可能是无法估量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个纳谏如流的皇帝,魏征等人“知而即谏”,而他堂堂一个君临天下的大唐皇帝总能做到“虚心纳谏”,致使大唐王朝君臣合壁,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极其辉煌的“贞观之治”。而与之相反的典型事例是,西楚霸王项羽,是个在得势时骄傲自负,不可一世的历史人物,他听不进谋士范增的劝告,终于演出了一曲自刎于乌江之边的历史悲剧。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不知看不看过古人的诸如以上所说的那些告诫后人的话,也不知学没学过诸如这类似的其它一些做人的道理。他们不注意去吸取历史上有关这方面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他们只遵循着似乎是自有一套的做人逻辑,即就是不去理睬或就是不去听取他人的意见、劝告或批评。究其原因并概括起来,可以归类为几种情况。一是,有些人在对待某些事情时,只是在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同时,又错误地低估了别人。总以为自己总是对的,而别人总是错误的,而觉得不需要再去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劝告了,更无须去接受什么别人的批评了。二是,有些人爱面子,本来是想听一些他人的意见的,但觉得不好意思,甚至认为如去听取他人的意见,可能还自我贬低的了。因此当去听他人意见的时候总是感到不自在,或心不在焉,没能把精力集中起来。这样,也就当然听不进他人的意见或劝告了。三是有些人本性所然,这些人总是自以为是,唯我独尊,根本就不想去听取他人的意见、劝告了,更甭谈什么还要接受他的的批评了。四是,有些人得到提拔后便高高在上,妄自尊大,刚愎自用,甚至颐指气使了,好像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也随着职位的提升而一下子都相应的提高起来了,他下面的人的能力也都一下子都低过他自己的了。于是,他就认为如果再去听取别人,尤其是下级人士的意见或劝告的话,则有损于自己的威严了。甚至他根本就觉得他已没必要去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劝告了,更不容许他人对自己提出什么批评了。五是,有些人就是只爱听好话,顺耳的话,而不爱听“逆耳”的话,因而总是反感和躲避那“逆耳”的话,即使是别人真心诚意的“忠言”也一概拒绝掉。毫无疑问,这种种现实社会性中听不进他人意见、劝告或批评的人们,其发展注定是要受到一些阻滞的,他们所从事的人生事业甚至还要遭到一些挫折和倒退的了。

要想听得进他人的意见劝告或批评,还须双方有默契地形成一种互动和协调,以便于形成一种互为联系和沟通的态势。唐朝魏征等臣子之所以敢干当着太宗皇帝的面谏言,就是因为太宗皇帝是个“贤明”之君,他身为皇帝却能为人谦恭,并能礼贤下士。所以,要想能够去听取他人的意见,劝告和批评,则必须始终保持一种与他人亲和的而又谦恭的态势。要让人觉得你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或值得他们去尊敬、爱戴和拥戴的人,是个随和或平易近人的人。这样,别人才敢去亲近你和愿意向你道真情,说真话,并诚心诚意地向你提出他们的意见、劝告和批评。而那提意见、劝告和批评的一方,也应该做到诚心诚意,有话要当面讲,不能背后说,否则你就有可能被认为是个搞阴谋诡计的人,或被认为是当面搞一套,背后却是另搞一套的小人。

概括地讲,要听得进他人的意见劝告或批评,就不要迷信个人的才智和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而要集思广益,博采众议。尤其是,如果你是身为领导者,旁边自然会有很多人在奉承你或想方设法对你拍马庇和献媚着,这时,你就更要注意防止自己“飘飘然”起来了,要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襟怀坦白并要有海纳百川的情怀,切实做到亲民务实,并要谦恭地去听取别人的意见、劝告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