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碗茶诗全文及注解

七碗茶诗全文及注解

七碗茶,一杯淡,二杯香,三杯解渴,四杯轻扶肝肠,五杯消食,六杯解愁,七杯性情中。——明·夏完淳《茶笺》

解释:

七碗茶,用七碗水泡的茶。

一杯淡,第一碗茶是淡茶,用清水浸泡,茶味淡雅。

二杯香,第二碗茶茶叶品质好,泡出香气馥郁的茶水。

三杯解渴,第三碗茶是为解渴而饮的。

四杯轻扶肝肠,第四碗茶有助于肝肠的消化功能。

五杯消食,第五碗茶能帮助人体消化。

六杯解愁,喝第六碗茶可以缓解焦虑和压力。

七杯性情中,第七碗茶喝到这个程度已经醉了,喝出来的是人性的真情实感。

注解:

七碗茶,表达了品茶之人借着不同的嗜好和状况,品味茶的不同体验,体现了茶文化的内涵。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爱茶的都很多,他们爱茶至深,还把茶写进了诗里,被人传诵。

在诗中,他们写出了品茶的体会、对茶的赞美,甚至对生命的感悟。作为现代的爱茶人,读茶诗,仿佛带我们穿越千年,与他们共饮一壶茶。

1

《七碗茶诗》

唐· 卢仝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赏析

展开剩余85%

《七碗茶诗》也叫《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

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帮人赶走孤闷;第三碗就开始反复思索,心中只有道了;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不敢喝第七碗,只怕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

茶对卢仝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

2.《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 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赏析

皎 然,俗姓谢,字清昼,唐代著名诗人、茶僧。

九月九日重阳节,从唐时起就有在重阳节登高赋诗、插茱萸或饮酒之风俗。

皎然在重阳节同陆羽品茗、赏菊、赋诗,以茶代酒,移风易俗。

3.《两碗茶》

唐 ·白居易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赏析

这首诗大致的意思是,吃完睡一觉,起来喝两碗茶。抬头看看日头,夕阳西下。快乐的人可惜日子过得太快,忧愁的人厌恶日子怎么就那么慢呢。那些无喜无怒的人,也不在乎时间长短了,一切顺应自然吧!

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把茶与人生作比较,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情怀,不受喜怒哀乐的困恼,坦然面对人生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4.《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 ·苏轼

春未老, 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赏析

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胸襟。后两句说的是: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5.《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宋·苏轼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赏析

全诗句句写佳人, 同时又句句写佳茗。在飘渺的仙山上,洁白的流云悠然飘过,山上灵草幻化的仙子用白云洗遍每一寸香肌,不加粉黛,丽质天成,茶芽为流动着的云雾所湿润。

诗中“从来佳茗似佳人”和他另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两句构成了一副极妙的对联。

6

《观采茶作歌》

清·乾隆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赏析

乾 隆下江南,自然是奔着苏杭去的,到了杭州,自然要游西湖。既游西湖,品龙井茶那是免不了的事儿。公元1751年,即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去天竺观看了茶叶的采制。他六下江南,曾五次为杭州西湖龙井茶作诗。

诗中描写了茶农把茶叶供官后,其余全部卖给商人,自己却舍不得尝新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极大的同情与关怀。

7.《一言至七言诗·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铫:[diào],煮开水熬东西用的器具。

赏析

“一 至七言诗”是隋唐时期的一种诗体,也就是我们常说“宝塔诗”。此诗是元稹等人欢送白居易以太子宾客的名义去洛阳。

全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第二句写了茶味香和形美。第三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在碗中浮饽沫。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 而且早上也要饮 。结尾时,指出茶的妙用,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都会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喝茶有助于醒酒。

七碗茶诗及解释 关于七碗茶诗的原文及解释

1、《七碗茶诗》

唐·卢仝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2、解释:

一碗喝下去滋润了嘴唇和喉咙;

两碗下肚打破了孤独烦闷的心情;

三碗喝下后搜肠刮肚寻章摘句,只记得文字五千卷;

四碗喝下轻微发了些汗,平生经历的不平事,都向浑身的毛孔发散;

五碗喝下后感觉全身的肌肉和骨头清爽无比;

六碗下肚感觉飘飘欲仙,通达神灵;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觉得两腋下习习清风徐徐生出。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全诗?

全诗: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白话译文:高僧维摩生病了,维摩长者即知文殊与佛弟子将来,于是运用神力将室内搬空,变得一无所有,只自己睡在一床上。文殊菩萨入室,即向维摩诘长者问病。谢灵运已是在俗之人到处遨游。哪里需要魏帝的长生不老药,只需要唐卢诗中的七盏浓茶即可。

出处:出自北宋苏轼的七言绝句《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轼在杭州任地方官时,他遍游佛寺,一天喝了七盏浓茶,兴致勃勃,把自己比作维摩菩萨,又比作谢康乐,并说饮了茶,药也不用吃了。

公元1057年(宋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他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

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有《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东坡七集》等,今存《东坡全集》150卷。

卢仝的《七碗茶歌》白话文意思?

《七碗茶歌》白话译文

喝第一碗唇喉都湿润,喝第二碗去掉了烦闷。

第三碗刮干我的胃肠,最后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

第四碗后发出了轻汗,平生遇见的不平之事,都从毛孔中向外发散。

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第六碗好似通了仙灵。

第七碗已经吃不得了,只觉得两腋下微风吹拂要飞升。

蓬莱山,在何处?

我玉川子,要乘此清风飞向仙山去。

山上群仙掌管人间土,高高在上与人隔风雨。

哪里知道有千百万百姓的生命,堕在山巅悬崖受辛苦!

顺便替谏议探问百姓,到头来能得到喘息否?

《七碗茶歌》原文:

唐代卢仝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河南沁园景区有五十五眼泉。西湖的桃花岛,四面环水,百竹拥翠,岛下有一泉眼,从入岛的拱桥边喷出,翻涌数尺之高,落入泉组河。其水质清沏甘甜,旧时人称桃花泉。

中唐时的沁园已变成河东、河南、河内的官僚宦族和文人墨客的休闲场所和宴游文化中心。

家住河内济源思礼村的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虽出身名门望族,家境却十分贫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厌恶官场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隐居山野,刻苦攻读。

不被厚禄所诱,拒绝仕途,以清贫耿介闻名。朝廷闻知卢仝的才学,曾两次征他为谏议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恶朝廷宦官专权,卑视官场龌龊,都未应命而谢绝。正如他《冬日》诗中所曰“上不识天子,下不识王候。”(《全唐诗》卷588〈卢仝诗集〉)。

韩愈尤以喜爱卢仝的才学和狷介高洁的节操,在任河南令时对卢仝时有接济。因此,卢仝一生与韩愈、张籍、孟郊、贾岛浑在一起,成为唐代韩孟诗派的重要人物,继而成为中国的“茶仙”。

沁园的所在地博爱县许良镇与沁阳市的山王庄镇至济源市的五龙口镇和九里沟,全长三十多公里,是南太行脚下最美、最有故事的风景带。不满时世,却又放骇自我的卢仝常邀好友,在这一带观景饮游。因此,九里沟的卢仝茶台遗存尚在,沁园里的“韩茶”、“卢泉”和“七碗茶歌”的故事流传至今。

唐元和四年,家住河内孟州的河南令韩愈与河内济源的卢仝一起逍遥河内的沁园。两人与艺妓坐饮,歌舞一阵,便唤侍女上茶。

而唐时的河内人,只喝当地的菊花茶和冬凌茶。卢仝虽也是河内人,毕竟为“茶仙”,龙井、毛尖无所不用,所以菊花茶虽然淳和甘甜,却缺少清苦之美,因此大为不快。韩愈是来这里移竹的常客,对竹林植物甚是了解,就带卢仝在竹林里采摘一些了竹串子,建议将其泡茶试饮。

结果竹串子未经泡制,泡出的茶苦涩有余,清香不足,卢仝很是苦恼。片刻之后,卢仝突然提议出去看泉,韩愈不解其意,跟在后边。只见卢仝每到一泉,捧水就喝,结果五十五泉看完,肚子喝的鼓胀,逗韩愈捧腹大笑。稍后,卢仝让侍女将桃花泉水盛起,再次烹煮,让韩俞酌饮。

韩愈品后,顿解其意,不尽乐道:“甘苦相济,清雅漫延,别有滋味,好茶、好茶!”原来,竹串子的药理,就是生津和血,清热去火,和肺解毒,加上桃花泉的甘甜和矿物成份的药化反应,竹串子茶变得柔绵、清心,益脾、养神,的确为上佳饮品。

在以后的日子里,韩、卢二人常邀张籍、孟郊、贾岛等朋友多次来桃花泉煮饮,歌赋词呤,留下了很多佳话和诗篇。

唐元和六年,卢仝收到好友谏议大夫孟简寄送来的茶叶,又邀韩愈,贾岛等人在桃花泉煮饮时,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产生。卢仝的茶歌所表达的饮茶感受,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而是将“竹串子茶”的药理、药效溶入其中,醒神益体,净化灵魂,激发文思,凝聚万象,制造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境界。

卢仝的“七碗茶诗”

大约在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当时隐居在少室山唐代诗人卢仝,收到时任常州刺史的友人孟谏议(孟简)寄送的新茶,品饮之后诗兴大发,留下了传送千载的诗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因为诗人在诗中所描述的品茶从一碗到七碗时的传神感受,这首诗同时也被称作“七碗茶诗”。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1]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2]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3]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 先春抽出黄金芽。[4]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5]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6]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作者】

卢仝(775?-835),唐代,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年轻时隐居河南少室山,家境穷困,刻苦读书,不愿仕进。甘露之变时,由于留宿宰相王涯家,同王涯为宦官所害。其诗对当时之朝政及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风格奇特,近于散文。卢仝著有《茶谱》、《玉川子诗集》,被尊称为”茶仙“。

【评析】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唐代诗人卢仝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作品。其中《七碗茶歌》最广为人知和传颂,甚至在日本也极受推崇,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

诗歌可分三个部分,不妨简言之为“得茶、饮茶、悟茶”。

1.得茶

开头写孟简送来的新茶,至精至好,这本该是天子、王公、贵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宠若惊之感。其中“阳羡”为今江苏宜兴的古称,“阳羡茶”则在唐朝达到了空前的鼎盛,经过陆羽等人的举荐,“阳羡茶”为首选的贡茶,皇帝满足后会赐给近臣。宋代文豪苏轼曾留下了“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的咏茶名句,这还让人联想到苏轼与王安石间“王安石验水”的故事,可见当时阳羡茶、与巫溪水之精妙。

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作为社会地位较低的白衣,获赠好茶三十片,确实是件乐事。“至精至好”“开缄””手阅”等夸张的修饰把嗜茶之人得到好茶喜悦之情演绎的淋漓尽致。而在“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之句中,可见对爱茶之人把煮水煎茶的过程也视为一种乐趣的情景。

2.饮茶

中间叙述煮茶和饮茶的感受,这段《七碗茶歌》也最广为传诵。其大意是由于茶味好,所以一连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时,觉得两腋生清风,飘飘俗仙,写得十分浪漫。这七碗茶的不同感受,语言通俗,虽十分夸张,但在我们饮茶时多多少少也会有其中类似的感受。“发轻汗”“毛孔散”想是爱茶人都会有的饮茶的一种快意与欢欣。这也许正是此段广为传诵的原因。

但也有文人雅士的不同看法,如清代诗人袁枚认为茶应该细品,曾在《试茶》中批评卢仝“叹息人间至味存,但教鲁莽便失真。卢仝七碗笼头吃,不是茶中解事人。”其实这是因为个人遭遇不同,感受自然不同。卢仝饮茶的一种快意,也不失为百姓一种茶的幸福。

3.悟茶

最后,忽然笔锋一转,转入为苍生请命,希望养尊处优的居上位者,在享受这至精好的茶叶时,知道它是多少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来的。茶似乎给卢仝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似乎只有在这片天地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这倒是具有现实的意义,常言“高山云雾出好茶”,一杯好茶从采摘、到加工,经历了劳作的茶农的辛勤,值得我们去珍惜。

【注解】

[1]走笔:谓挥毫疾书。

[2]月团:指茶饼。茶饼为圆状,故称。

[3] “闻道”二句,指茶农春天采茶之艰辛。

[4]”仁风”二句:意谓天子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琲瓃,珠玉,喻茶之嫩芽。

[5]纱帽笼头:纱帽于隋唐以前为贵胄官吏所用,隋唐时则为一般士大夫的普通服饰。有时亦指普通人的纱巾之类。

[6]碧云:指茶的色泽。风,指煎茶时的滚沸声。白花:指煎茶时浮起的泡沫。

七碗茶诗原文及解释

七碗的解释

见“ 七椀茶 ”。

词语分解

七的解释 七 ī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部首 :一; 碗的解释 晚 ǎ 太阳落了的时候:晚景。晚霞。晚会。晚报。 一个时期的后段,在 一定 时间 以后:来晚了。晚年。晚期。晚节。晚婚。 后来的:晚生(旧时文人对前辈的自谦)。 晚辈 。 姓。 早 部首:日; 笔

七碗茶(申时茶)

申时(15点-17点)天气肃降,地气升腾,于地表交汇,正是练气化神之吉时,彼时,也是人体膀胱经运行最快速的时候,头顶百会穴和脚底涌泉穴都会打开。此时,正襟危坐,上承天阴,下汲地阳,随着茶会主持人吟诵的《新七碗茶歌》,分饮七杯活茶。

七碗茶会在饮茶之前要调息静心,在饮茶过程中闭目止语,感受茶气在体内游走。饮用七杯活茶,三刻时间内,保持与自己身体、感觉、意识的链接,达到中正平和,禅定自若的状态。

追求的是茶和人的身体之间的内在连接。它其实是本源的回归,回归到它最初的用途——为身体排除掉多余的、有害的物质。回归茶满足身体健康的“自然”功用。喝的是茶本身最根本的天然功用,通过喝茶把身体多余不需要的东西带出体外,通过喝茶构建起茶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喝茶让身体变得更加的干净,通畅。

《七碗茶歌》出自唐代诗人卢仝(tong)的七言古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写出了品茶给人的美妙意境,广为传颂。后经过老子学院张三愚老师的创新与改变,形成了《新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文思涌,洋洋洒洒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旧貌换新颜

六碗通仙灵,只羡茶人不羡仙,

七碗罢罢罢,此碗过后,直叫新我替旧他。

七碗茶诗的原文

《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七碗茶诗》作者卢仝(音tóng〈形〉)(约795~835年),号玉川子,济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唐代诗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

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三碗便能让诗人文字五千卷,扬扬洒洒,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怀;

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

七碗茶诗的解释?

一碗喝下去滋润了嘴唇和喉咙;

两碗下肚打破了孤独烦闷的心情;

三碗喝下后搜肠刮肚寻章摘句,只记得文字五千卷;

四碗喝下轻微发了些汗,平生经历的不平事,都向浑身的毛孔发散;

五碗喝下后感觉全身的肌肉和骨头清爽无比;

六碗下肚感觉飘飘欲仙,通达神灵;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觉得两腋下习习清风徐徐生出。

诗人得茶真味,夸赞饮茶的乐趣和妙用。昔魏文帝曾有诗:“与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体生羽翼。”苏轼却认为卢仝的“七碗茶”更神于这“一丸药”。在诗作中他还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气”:“若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

所谓“且尽卢仝七碗茶”,说的是一个典故。卢仝,唐代诗人,一生爱茶成癖,其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诵。其中“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更为后人耳熟能详,描写饮七碗茶的不同感觉,步步深入,极为生动传神。

七碗茶诗内容

【基本信息】 又称《七碗茶歌》、《七碗茶诗》,作者唐代诗人卢仝(音tóng ) 【茶歌内容】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作者简介】 卢仝(音tóng 〈形〉)(约795~835年),号玉川子,济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唐代诗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三碗便能让诗人文字五千卷,扬扬洒洒,神思敏捷;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宵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 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至今的九里沟还有玉川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社等名胜。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什么意思

意思是:豪饮七大碗玉液琼浆固然滋味无穷,但比不上品一小壶香茗的真情趣。拥有千百条高僧的偈语又如何?参尽枯禅皆不是,还不如放下一切,喝壶茶去。

出自现代赵朴初所作的《吟茶诗》。这首诗本无题,后品诗者题。

原文: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扩展资料

赵朴初喜爱饮茶,自称茶蒌子,还经常以茶禅入诗,深得饮茶真趣。

关于这首诗的两个佛学古典

据典传,有僧人问雪峰义存禅师:“古人道,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甚么对?’’禅师答曰:“吃茶去。”

又据传,有唐代高僧从念禅师,人称赵州和尚,每次话前总要说“吃茶去”,有两位僧人至赵州和尚处,和尚问其中一位:“新近曾到此间么?”,答“曾”,和尚曰:“吃茶去!”。和尚又问另一位僧人:“新近曾到此间么?”,答“不曾!”,和尚还是曰:“吃茶去!”。

到过的吃茶去,未到过的也吃茶去,凭你今生今世今地今时,在做些甚,要做些甚,还都是空持的偈经,我就唤你“吃茶去”,佛家讲的“顿悟”就藏在这句“吃茶去!”

诗中还化用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意。

原文是: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译文是:

喝第一碗唇喉都湿润,喝第二碗去掉了烦闷。第三碗刮干我的胃肠,最后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第四碗后发出了轻汗,平生遇见的不平之事,都从毛孔中向外发散。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第六碗好似通了仙灵。第七碗已经吃不得了,只觉得两腋下微风吹拂要飞升。

《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

写出了茶之美妙,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吟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