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瓦解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瓦解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一种现代国际关系制度,它基于以国家主权为基础的国际体系,根据此体系,每个国家都将其领土视为独立且平等的,互相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种体系主要是在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确定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体系开始瓦解。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加速发展,导致国家之间的联系和合作越来越密切,以至于独立的国家开始失去自主权。此外,占据重要地位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也在强化其权力和影响力,这使得国家主权的概念成为虚幻的。

此外,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日益增强的经济联系,也使得国际关系的固有性质发生了变化。国家间的经济互相依存,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国家主权的动摇。

综上所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瓦解是由于全球化、国际化和国际组织发展的加速发展,以及国际联系的不断加深。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历史上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怎么一回事?

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说起: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2)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

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

第一,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第二, 划定了欧洲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第三, 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裁的原则;

第四, 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第五, 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而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法则和制度却有久远的意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the Peace Treaty of Westphalia)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一般史学家会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约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系列之一。

和约主要内容如下:

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效

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

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其中归正宗加尔文教派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

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皇帝及皇室宣战

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国家

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内的新教诸侯

法国得到洛林内梅林、图尔、凡尔登等3个主教区 和除斯特拉斯堡外整个阿尔萨斯

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地区和维斯马城、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

普鲁士获得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和马格德堡(Magdeburg)主教区

萨克森获得路萨蒂亚(Lusatia)地区

普法尔茨(Palatinate)公国一分为二

信奉天主教的上法普尔茨与巴伐利亚合并

信奉新教的下普法尔茨(莱茵兰-普法尔茨)维持

神圣罗马皇帝选举不得在现任皇帝在世时进行,以免皇帝干预,影响结果

法国和瑞典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有代表权,巴伐利亚公爵被封为选帝侯

此和约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的时代,但是皇帝的首席代表特劳特曼斯道夫施展外交手腕,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把一个较为完整的奥地利保留下来,也保留下奥地利在中欧的地位,使他在今后的欧洲中依然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此和约导致法国,荷兰和瑞典这三大欧洲新霸主的崛起。

维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

(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2)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

历史地位: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而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法则和制度却有久远的意义。

以全球为参照系的国家主义是国际意义上的国家主义,这种国家主义是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奠定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不仅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一个国际体系,也是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肯定国家主义的国际体系,从而使国家主义具有了某种法律的意义。

扩展资料

影响

对人类文明

和约对战俘、人类信仰等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和约第110条还提到了现代意义的战俘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这也为后世战争树立了规范作用。

1785年,普鲁士和美国签订了世界上第一个内容涉及保护战俘的双边条约,规定应给予战俘正当待遇,禁止将战俘囚禁在罪犯的监狱里并禁止使用镣铐,战俘必须监禁在合乎卫生的场所,可以像军队一样地生活、饮食和进行体育运动。

19世纪,战俘的待遇应和本队的待遇相类似的原则得到了普遍的承认。保护战俘的国际公约。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战争法规则中的人道主义法逐渐成型。

在现代国际法中,“日内瓦条约体系”专门规定了给予战争受难者(包括武装部队的伤、病员、战俘和平民等)人道主义待遇和保护的原则规则。已有近190个国家参加了这一公约。

和约第49条明确承认宗教信仰自由原则、新教教徒因此具有与天主教教徒相同的权利。宗教平等原则成为和约国际保证的一部分。对的关注这一原则也成为近代早期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为宗教平等原则建立了法律上的保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指的是什么

17世纪中叶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而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从条约里可以看到,曾经一统天下的神权世界已经无可避免趋于瓦解,民族国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国家之上不再有任何权威,这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基本原则。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标志着民族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几个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主权平等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势力均衡原则。当代的国际秩序,仍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前行。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并没有在欧洲消灭战争。众所周知,发生在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其策源地和最重要的战场,也都在欧洲。但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又确实是为和平而设立的,且也许是现实条件下维护世界和平的最佳模式。一战和二战的发生,本质上是新兴强权挑战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从而触发了作为体系基石原则之一的均势原则,引发其他国家对挑战者的集体遏制。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什么不能维持欧洲的和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衰亡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上讲,各个大国的实力都在发生着迅速而巨大的变化,力量对比的改变必将导致旧秩序无法维持下去。改变旧秩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战争。所以这个体系无法长久维持欧洲的和平。也必将衰亡。

凡尔赛体系等世界历史上几大体系的的特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维也纳体系 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 雅尔塔体系 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的雅尔塔会议。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韩战、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westphalian system)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此和约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的时代。 另外,此和约导致法国,荷兰和瑞典这三大欧洲新霸主的崛起。 最重要的是和约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并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依然是解决各国间矛盾、冲突的基本方法。

格劳秀斯的国际法学说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体系以及四百年的国际法体系发展有什么影响?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

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时期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既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三个半世纪来,随着国际交往的曰益频繁,国际法律秩序作用的增强和约对国际法的彩响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分析和约条款及其与国束主权原则。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及国际组织法,国际法外交关系法等的发展,论证和约不仅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产生而且是现代国际法的发展的一大重要源头。

扩展资料: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加深了德意志上的,划定了欧洲各国的国界,改变了欧洲力量对比。

同时,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时期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既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答案】:三十年战争进行到1643年,交战双方开始和谈。在谈判中起支配作用的主要是法国和瑞典,谈判分别在威斯特伐利亚的奥斯纳布吕克和闵斯特举行。谈判的同时军事行动也在进行,因此谈判时断时续。直到1648年10月24日,谈判各方才最后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宣告了三十年战争的结束,同时在欧洲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原则,创造了以会议解决争端的制度和范例。

公元1618-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是怎么回事

中世纪后期神圣罗马帝国日趋没落,内部诸侯林立纷争不断,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又发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锐对立,加之周边国家纷纷崛起,于1618年到1648年爆发了欧洲三十年战争,是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卷入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

欧洲三十年战争又称“宗教战争”,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宗和波兰的支持。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这场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

扩展资料:

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影响:

欧洲三十年战争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为结束标志,承认了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的主权国家。于是,在欧洲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的主权国家。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欧洲三十年战争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其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影响持续到当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洲三十年战争

近代国际关系的时间范围与演变脉络?

国际战略环境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648-1815)。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的第一次演变发生在17 世纪初期,其标志是该时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 和约确立的国家无论大小、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均能以主权国家身份参与国际协议的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如果用国际关系学“多层分析”方法去总结这段历史,则可见此时期发生了多层变化:(1)从国际层面上看,神圣罗马帝国控制欧洲局面已经走向衰落;(2)从国家层面上看,民族国家(nation state)成为国际舞台的主要角色;(3)从决策者个人层面看,王权逐步代替了神权,各国君主的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国际关系中的纷争更多地体现了决策者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主观意愿。

总之,此阶段是建立在主权国家基础上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阶段。2、维也纳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815-1871 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更新, 增强了主权国家的综合国力。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以后, 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特点就是西欧向世界各地的扩张。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均以各种形式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进行宗教文化渗透。 欧洲扩张的结果之一是导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结果之二是导致了欧洲强国因殖民地等问题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激烈较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 国际关系中形成了以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占主导地位的多极格局。18世纪末,法国大的胜利冲击了欧洲封建主义制度,对英国霸权地位形成严重挑战。 然而,拿破仑1805年称帝后,法兰西帝国的扩张导致了欧洲反法联盟的建立。

英普联盟和西班牙、两个西西里王国和奥地利两个反法集团, 经过一系列生死较量后, 迫使拿破仑帝国的解体。战后于1814 年10 月至1815 年6 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 确立了列强并立的“维也纳”体系。

由于奥地利总理梅特涅在建立这一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谋作用,因此人们又称这一体系为“梅特涅体系”。英国、法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相互制约与平衡, 形成多极均势国际体系中的主宰。

这一格局大体维持了40-50年的时间。3、法兰克福格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1971-1918)。 在维也纳格局的发展过程中,欧洲工业的进步促使各国资本主义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残余的斗争迅猛发展。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推翻了波旁王朝。以1848年1月西西里起义为开端,运动席卷欧洲,法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等同先后爆发了起义。1848年3月维也纳起义后,梅特涅被解职并流放英国,“梅特涅体系”宣告解体。

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王国首相兼外交大臣之后,先后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的战争。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莱茵河以北22个德意志国家和3个自由市组成了北德意志联邦,并成为法国在欧洲的劲敌。

拿破仑三世力图通过战争阻止德国的统一,俾斯麦亦决心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德国统一。 1870年7月,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国接连失利,在9月1日的“色当会战”中惨败,拿破仑三世率l0万军队投降。

11月,南德意志联邦与普鲁士签订联合条约,条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三年付清后德国占领军开始撤退。5月,两国正式签署《法兰克福和约》、确立上述内容。 为确保对法胜利成果,战后,俾斯麦组织了新的反法联盟,并于1873年建立了德奥俄“三皇同盟”,共同遏制法国。

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的以《法兰克福和约》和“三皇同盟”为基础的新的战略格局,史称“法兰克福格局”。出于俾斯麦在其中起着主谋作用,亦称“俾斯麦体系”。在普法战争中,德意志实现了统一,在欧洲中心,一个强大而富有侵略性的德意志帝国出现在开始衰落的、法国和奥地利的身边,使得欧洲的均势开始动摇。

但英、法、德、奥、俄仍是左右欧洲乃至世界形势的主要强国,当时的世界格局仍是一种群雄角逐的多极状态。因此,“法兰克福格局”也称“法兰克福多极格局”。这一格局大致维持了40年左右。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意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在威斯特伐利亚地区内的明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签订的近代第一个国际法合约,它标志着欧洲一系列宗教战争的结束,也标志着威斯特伐利亚主权概念的现代国际体系的开始。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历史上有近八百万人丧生的动荡时期。学者普遍认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基于威斯特伐利亚主权概念的现代国际体系的开始。

和约的谈判过程颇为冗长。由于双方都希望在自己的领地内进行谈判进而控制谈判,谈判主要在两个城市进行。共计109名交战国代表出席谈判,但代表们并不每次都同时出席。

会议共签署三份条约以终止对应的相互交叠的战争:明斯特和约、明斯特条约和奥斯纳布吕克条约。这些条约结束了哈布斯堡及其天主教派盟友与新教势力(瑞典、丹麦、荷兰和神圣罗马帝国各邦)及其盟友法国(尽管信仰天主教但反对哈布斯堡)之间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条约还结束了西班牙与荷兰共和国之间的八十年战争(1568-1648),前者正式的承认后者的地位。